导演:马尔蒂·黑尔登
主演:Einar Hillep,Ingrid Isotamm,Laura Peterson,Mirt Preegel,Tarmo Song
类型:电影地区:爱沙尼亚语言:爱沙尼亚语年份:2014
简介:根据爱沙尼亚女人厄娜的记忆改编,讲述了大批民众被放逐到西伯利亚的故事和这批民众如何在饥饿、寒冷、冷漠、失去友情和自由中生存,当所有的希望消失殆尽,他们又如何继续活下去的故事。详细 >
动态历史。
不错
有点意思的拍摄手法
可以给两星也可以给四星。约等于用一个镜头扫完了一堆摄影作品,虽然这些摄影作品水平不错,但作为一部电影仍然是不合格的,这种所谓的“形式”甚至带有对“电影”的亵渎与不尊。(资料馆)
19100|挺应景的
像一首蕴含悲恸的诗歌,让我忍不住落泪。
静止的群像而非活动的人作为故事的主角,读信的画外音填充故事。或许导演对于这部片的定位本身有欠缺。
032/2016 这群被流放的人相信,时代再黑暗,自由的灵魂都不可能被征服
>
有声摄影展,多了一点运动的空间。
@资料馆
其实比较喜欢,可能对黑白静态影像最近比较合拍吧。但无论形式还是情感基调都直白有单调,不停用力到后面难免觉得乏味。2015.4.18
美到忍不住给五星 何况还是个同龄人的处女作 重现书信中的个人往事和民族悲剧 黑白影像 衣角随风飘动的真人雕塑表演 长镜头成为极合适的形式 摄影机每经过一个窗口窗外即变换情节的表达方式很有意思 我的整个情绪被影片引导得仿佛能触摸到信件的字里行间
这个手法,用来表现这个主题,真的绝了 @中国电影资料馆
妈呀,闷片之王,人物一定格,镜头就在那儿推啊拉啊,跪求这些艺术家对普通观众友好点了,过于玩弄形式了!
被故弄玄虚的炫技恶心到了。人家马利克这么玩可以让观众注意力留在故事上,这片为了在痛呈革命家史上搞出点花样,费老大劲装了次特别失败的逼。
我竟第一次从大银幕的黑白影像中看到了色彩…长镜头和凝固在一瞬间的人影,犹如庞贝末日下一击即中的群像,只有偶尔飘动的头巾与衣袂,提醒着观众那如风般浸透每一道缝隙的冰冷与孤寂。当所有希望消失殆尽,要靠什么继续活着?散场出资料馆真的感受到了“横hèng风之中” 上月要放没放的今天放了
散文电影,斯大林病逝前后爱沙尼亚镇压与流放事件,苦难历史部分演员如舞台雕塑,游览式的镜头是一种全景捕捉,感知与追忆的方式,空间化的时间,而人物运动也是角色自由的部分,梦幻、伤感,有流动的情绪。特殊形式旨在表达,又借由旁白予以柔化与弥补,杰作,简直可以给诺贝尔文学奖。
无声
西伯利亚古拉格体系下几十年的生活,去除掉那些不堪回顾的,也真是几个定格就能概括的了。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动态历史。
不错
有点意思的拍摄手法
可以给两星也可以给四星。约等于用一个镜头扫完了一堆摄影作品,虽然这些摄影作品水平不错,但作为一部电影仍然是不合格的,这种所谓的“形式”甚至带有对“电影”的亵渎与不尊。(资料馆)
19100|挺应景的
像一首蕴含悲恸的诗歌,让我忍不住落泪。
静止的群像而非活动的人作为故事的主角,读信的画外音填充故事。或许导演对于这部片的定位本身有欠缺。
032/2016 这群被流放的人相信,时代再黑暗,自由的灵魂都不可能被征服
>
有声摄影展,多了一点运动的空间。
@资料馆
其实比较喜欢,可能对黑白静态影像最近比较合拍吧。但无论形式还是情感基调都直白有单调,不停用力到后面难免觉得乏味。2015.4.18
美到忍不住给五星 何况还是个同龄人的处女作 重现书信中的个人往事和民族悲剧 黑白影像 衣角随风飘动的真人雕塑表演 长镜头成为极合适的形式 摄影机每经过一个窗口窗外即变换情节的表达方式很有意思 我的整个情绪被影片引导得仿佛能触摸到信件的字里行间
这个手法,用来表现这个主题,真的绝了 @中国电影资料馆
妈呀,闷片之王,人物一定格,镜头就在那儿推啊拉啊,跪求这些艺术家对普通观众友好点了,过于玩弄形式了!
被故弄玄虚的炫技恶心到了。人家马利克这么玩可以让观众注意力留在故事上,这片为了在痛呈革命家史上搞出点花样,费老大劲装了次特别失败的逼。
我竟第一次从大银幕的黑白影像中看到了色彩…长镜头和凝固在一瞬间的人影,犹如庞贝末日下一击即中的群像,只有偶尔飘动的头巾与衣袂,提醒着观众那如风般浸透每一道缝隙的冰冷与孤寂。当所有希望消失殆尽,要靠什么继续活着?散场出资料馆真的感受到了“横hèng风之中” 上月要放没放的今天放了
散文电影,斯大林病逝前后爱沙尼亚镇压与流放事件,苦难历史部分演员如舞台雕塑,游览式的镜头是一种全景捕捉,感知与追忆的方式,空间化的时间,而人物运动也是角色自由的部分,梦幻、伤感,有流动的情绪。特殊形式旨在表达,又借由旁白予以柔化与弥补,杰作,简直可以给诺贝尔文学奖。
无声
西伯利亚古拉格体系下几十年的生活,去除掉那些不堪回顾的,也真是几个定格就能概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