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看到《魔术师》和《致命魔术》时,我比较期待的还是前者呢,因为Edward Norton。
可看过精彩绝伦的“蝙蝠侠”大战“金刚狼”之后,对这部片子的热情冷却了不少。
早早买了碟,一直拖到昨天才看完。
不同于《致命魔术》精妙的情节设计,本片中Edward Norton表演的魔术太悬乎了点,明显是用电脑特技做出来的,几乎无科学依据可寻。
导演、编剧也满不在乎,索性用"Super Natural Ability"和一本很模糊的解秘笔记本蒙混过关。
其实这一切都无所谓,因为全片的亮点只在Edward Norton一人,他的光芒足以掩盖所有瑕疵,甚至可以让人对那位“丑丑丑”的女主角视而不见。
总之,光看Edward Norton就够了。
不过,我纳闷的是,Edward Norton怎么会同意出演这么一部失水准的电影呢,并且没有给观众带来多少惊喜,失望ing...看在Edward Norton的份上,勉强给个“还行”吧
还记不记得有一个关于中国古代江湖术士的故事?
说在热闹的市集,冬天,术士朝空中抛出绳索,接着他的幼子沿绳攀爬,直入云端,片刻,从天庭偷出鲜桃来。
当孩子在观众的要求下再度前往,不久却见半空掉下血淋淋的肢体和头颅。
术士痛哭,说儿子在天庭被天兵天将发现,砍杀了。
众人唏嘘不已,纷纷给出丰厚打赏。
这边术士将残肢收拾拢来,装进竹篓。
之后,他拍一拍篓盖,说,小儿,还不出来谢恩?
于是他的儿子纵身跃出竹篓,笑嘻嘻向观众作揖。
众人至此才知一切皆为骗术,却因它实在高明,只好心悦诚服看着术士父子离去。
如果给上面的故事里加入两个地位悬殊的恋人,几条永远潮湿的维也纳街道,一个幽暗的剧场,还有马车、宝剑和奥地利皇储,差不多就是这部《魔术师》了。
真的,有点儿像。
爱德华是木匠的儿子,自幼经异人点拨,热衷魔术。
少年时,他跟贵族千金索菲邂逅,相爱,彼此献上初吻和初恋。
匈牙利灰绿色的原野,他送她一枚木头链坠,开合间它会得变成一颗红心,里面是他的相片,绿眼珠的少年。
不久由于索菲家庭的介入,他们被强行分开。
十五年后,爱德华化名艾森希姆,成为颇有声望的魔术师,到维也纳演出。
他有法力有机巧,能够使空桶当众长出橙树,而又能让蓝蝴蝶扑翼衔来手绢。
他看上去神秘、冷峻、优雅但总带些嘲讽,会在舞台上说些玄妙的话关于时间关于命运,打着机锋。
一次表演中,他跟索菲重逢,他立即认出她,但她没有。
这时的索菲已经是奥地利皇储利奥波德的未婚妻。
利奥波德残暴阴险,几次表演已使他对艾森希姆心生不悦,而当他得知艾森希姆早年与索菲的关系,更是欲除之而后快。
但这一对恋人如此相爱。
我还记得那一幕,女公爵索菲穿着黑斗篷骑着白马,穿越灌木、荆棘和暗夜来到艾森希姆的住所,向他追问——为什么你要跟我相认?
他突然显得疲惫焦躁,没有回答,只是走过去吻她,吻得粗野热烈。
是,语言苍白无力,而情深意重,一个人简直无法承受它,唯一的出路竟只不过是彼此相拥。
后来他跟她讲,他去过不少地方,见过很多难忘的事,但其中最不可思议的却是,在他心里他不能驱散她的影子。
爱德华·诺顿一向适合这类角色——压抑、复杂、边缘化,内心同时具备成年人的冷酷和孩童的天真。
忧愁的中欧街道上,他的面孔忽明忽暗,他应设怎样的局,演怎样的戏,施展怎样的法力使他和他的爱人消失,逃脱皇权的宰制?
呵,放心放心,魔术师自有妙计。
古希腊人最可爱了,就好像赫拉克利特曾经偏执地相信,火会转化为海,而海的一半会成为尘土,另一半成为旋风。
谁又敢说他是个老天真?
世事的确莫测,呈现诸多变貌,一如白云苍狗。
这样的事,我们通常给它一个名字叫做无常,有时又称它为命运。
电影的结尾,魔术师奔向长草深处,苍翠群山下,他的爱人在木屋旁洗马,等他。
不由得我们不信,事实上,幻觉就是真理。
但是用不着害怕,只要温柔尚在,哪怕幻觉永生。
2006-12-13
我的公众号:逍遥兽
若不是这个结局的话,个人评价至少要再加一颗星。
整个画面的色调安静 且有着古色古香的干净,剧情不吵不闹不脏不乱,这是所中意的类型呀小时候的苏菲,静且巧的小脸,小笑和小雀斑/长大后的她,真心谈不上能吸引人,有点庞大 有点粗糙 有点外漏的勇猛。
小时候的爱德华,静且深的卷发,神情和纯净/长大后的他,虽然高挑也算得英俊,却不知为何多了那些阴沉。
这些是次要的,虽然总觉得人物性格衔接的不够精致。
但总让我郁闷的是为何要搞个这种结局么?
为了证明他的魔术有多么的厉害么?
他们的爱情有多么的达到目的么?
这个结局根本就是个骗局嘛,何必升华的那么意义神圣。
探长好可怜,被利用了心里犹存的正义和善良,王储也够可怜,虽然爱现聪明,自私自利,有暴力前科,但是死于一个设计的罪名,也成为了被利用的工具而已。
那么那些魔术的支持者?
所有的人都得为主角的爱情买单呀。
所有人都比不过他们所谓的爱情么,受不了还不如让王储真是个坏蛋,让深情的报仇这后,两个就那么灵魂相交,永远一起。
罢了
听说这是一部文艺片,一看,不是这么回事嘛,很商业嘛。
故事并没有被赋予沉重的严肃的使命,故事围绕老套但永恒的话题——爱情展开。
一个魔术师为了心爱的女人,做了一个惊天大魔术,骗过了所有的人。
自以为聪明的观众,以为洞悉了这个魔术的一切,看清了魔术师的所有把戏。
最后却发现,自以为掌握了的真相,其实不过是illusion;自认为是清醒的旁观者的自己,只不过是这个把戏里的一个道具。。。。
结局很美妙,很圆满,让观众心情愉快,心甘情愿的掏腰包,全美大收三千万。
对了,成本是一千七百万。
故事发生在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维也纳,画面很美,景很浪漫——比老谋子的皇宫让人感到舒适。
那时的服饰很飘逸,他们的生活很优雅,嗯,非常喜欢穿西装长裙骑马的美女,庄重而轻灵,cool。。
Edward Norton演的魔术师很冷峻,喜欢。
就是女主角差了点,嗯,遗憾啊。。
好了,不剧透太多,推荐大家找来一看——如果你想轻松一下,不想太沉重。
看完了这部电影,昏黄的旧时代风调,爱德华诺顿还是一副阴郁的优雅样子。
给了这部电影唯美的外壳。
在电影的一开始,倒插式的给出了魔术师心理导向的成功和必然。
魔术师,艰难的坐在凳子上,他的旁边出现的模糊的影像。
观众女说,“是她,我知道是她,她有话要对我们说,我们得有所行动。
”暗示:1、苏菲死了,因为看到的是灵魂。
2、她是非正常死的,因为她有话要对我们说。
3、我们要去揭发王子,因为王子本就有暴力倾向,以前杀过一个女人,理所当然的想到是他。
一开始魔术师就为就苏菲而回来维也纳的。
无论是以王子的《别害怕,所有事情都是有解释,所有的谜团都能破解》智慧较量,还是以所爱的苏菲未婚夫情场比试。
他都相信在他这十五年后的归来,都会有一个圆满的答卷。
在电影中,都给了我们。
十五年前,苏菲紧张的对魔术师说,“让我们消失,让我们消失。
”魔术师没有成功,眼睁睁看着爱人消失夜幕。
后面他的十五年消失,是因为中国有一种魔术,可以让人消失。
他会回来,“一起消失”至于魔术本身,诚然是有点意思的,但在电影本身都成了魔术的今天,电影里的魔术表演并不见得是格外的卖点。
所以不对不魔术本身,已经没魔力了。
但史蒂芬·米尔豪瑟的原著的确构思巧妙,电影本身成为一场精彩心理暗示。
导向导演设好的局里,跟拍子绕到最后,明白,拍案叫绝。
第一个魔术,我还没看出来有什么暗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出,让他声名大噪,也为后面王子,公主的出现奠定基础。
第二个魔术、应该会是演出很多场的,因为魔术师要达到一个目的就是要苏菲上来表演。
但这一出,不知因为王子的什么心态,苏菲作为魔术师的助手,也就承前了魔术师暗示的目的了。
前台词是,“死亡的意义是什么?
”后在镜子里的苏菲被一把剑所杀。
这暗示苏菲会死,被人用剑所杀。
观众们都看到了,看电影的你也看到了。
这样,就给了你强烈的暗示,在后面她的突然尖叫,伏马背出来,你就会顺理成章的想象她被王子所杀。
这是对看电影的人一环暗示。
而对电影里的观众的暗示是为王子有杀人倾向,苏菲灵魂出现,要对他们说一些话。
显得在我们看来更有真实感觉。
而王子的剑,宝石的松动,着我都不说了。
因为这都是一个局,动手脚的局。
无关心理。
而灵魂魔术的出现和中国助手的出现,表明了消失魔术就要开始了。
对于警察,魔术师决定利用他是在听到他因为是王子的狗腿子往上攀和警察自己说和王子关系也不好、只是肉贩子之子,和他关系能好到哪里去。
这就是为什么警察的转变会是那么的快。
警察他能感觉到,男人和男人是有永远阶级的,而不男男人和女人,加上了爱情砝码。
也确警察的正义感冒一次险。
在每一场魔术,警察都是在场了,他相信了魔术师的伟大,近乎崇拜。
因为他也热爱魔术。
魔术师诺顿给他的暗示也是最强烈的,因为他才能给他最终的帮助。
而群众也只是一种效应。
催化警察做出强烈改变的根因。
对于王子,智慧上的败落和爱情上的彻底失败,让他本性暴力败露。
他自己知道自己有暴力,又因为喝酒,马厩过后的事情自己也不能清楚。
在加上,灵魂魔术的表演,他的乔装也无法演示影像苏菲说杀自己的就在剧场里面。
已经让他乱了自己,自己真的杀了苏菲吗?
可能是王子是爱苏菲的,而为在后面的自杀又多加了一条理由,杀了心爱的女人。
我不谈论这是一个纯粹的报复,或是政治色彩的造反,还是策划一出不动声色又丝丝入扣的戏,正义得到伸张,这个格局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传奇... 这是一部很好的心理导向的电影,就是这个
有一个小男孩,在不经意间迷上了幻术,有一个小女孩,在不留神间爱上了男孩。
命运就像是一场演不完的幻术表演,没有谁胜任了导演,于是挣扎追寻中,我们看到似水淌过的年华,看到世间的沧海桑田,悄然变化。
谁于幻像中胜利?
谁在幻像中倒下?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可以算尽机关,结局却只是一场瞒天过海的表演中被安排的桥段,最后happy ever after与否也显得并不重要了。
喜欢这部电影,并不因为爱情。
而是因为幻像。
就是电影本身,光与影的幻像。
Edward Norton这个名字,如雷贯耳,每次响起时都能看到《搏击俱乐部》中锋芒盖过Brad Pitt的那个有着深邃而坚定眼神的男子。
这一次,他蓄起了英式的小胡子,岁月在他的脸庞上画出一道道精致的细纹。
他伸出手,整个舞台,整个世界便在刹那间进入他的时空。
有必要说,Edward这次的演绎更多的表现了一种沉静的张力,与《搏击俱乐部》中的快速画面动作成为记忆中鲜明无比的对比。
在暗黄色调的画面中,他的沉默无边无际的蔓延扩大,就像是从屏幕一端,悄悄包围到了屏幕的这一端。
女主角戏份并不多,却让人难以忘怀。
从一般意义上评判,Jessica Biel并不是能够艳惊四座的美人,然而有一种气质,很贴合女爵的身份和感觉,个人以为,她在作为“鬼魂”出场的几个片段中,反倒是演绎最为出彩的。
导演很聪明,手法也很老道,尤其是最后的高潮迭起,先是幻术师自己成为幻像,紧接着是火车站的真相大白,没有一个冗余的镜头。
整个电影的节奏也掌握的相当成功,而前后完全一致的怀旧格调处理,使得画面充满了幻术一样的魔力。
最值得称赞的,也是最大的看点之一,就是这部影片中精彩连连的幻术和魔术表演了吧,橘子生长、灵魂对话、亚瑟王的宝剑,每一次精彩的表演不得不让人叹服幻术的厉害。
静下来想一想,其实是电影。
这个20世纪诞生的圣婴,本身就是基于光和影的幻觉的,只不过,如同影片中的那句台词“幻术也可以反映出真实”,电影本身的魅力,也在于此。
继而明白,整个剧本和影片就是一种对电影本身的致意。
这一路走来,有那么多传世经典的电影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眼前的世界,我们在这场幻术表演中,都是积极的演员,在幻像中我们相爱,世界不再只有一种可能。
我在很小的时候,一直对着聊斋的故事心往神奇,一直在努力培养自己被仙人拐走的气质。
然而在我漫长的人生中,我既没有遇见忠贞不渝的少年爱人,也没有遇见让我感叹魔幻的旅人,更没有日后愿意生死相许的爱人。
所以苏菲是多么幸福的一个姑娘,她的少年时代,有个一往情深的诺顿,他的湛蓝色眼睛里望住她她她,走遍天涯也始终解不开自己心里的那个结。
所以她的血液沸腾了,愿意跟住他私奔,想要跟住他到一个家人寻找不到的地方去。
即使被抓回去,她又何尝不是幸运的?
于是她平静的继续她的贵族生活,跟青梅竹马的王子订婚,哦,即使他有曾经推前女友下阳台的前科,那又如何?
利益后面的婚姻是最稳固的。
她的身后有整个匈牙利在支撑着。
假如那双眼睛,不再向她凝望,她还会记得少年时候奔走的梦想吗?
诺顿的出现,她砰然心动,她的世界已经一切平静,可是又突然有了个冒险的机会。
没有比苏菲更好运的人,她即使被跟踪,也还能顺利的跟诺顿接上头,而且最重要的是,诺顿此时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能力可以跟王子抗衡。
假如要问女孩子的一生梦想是什么?
其实也许就是做苏菲这样的人吧,爱过,被人爱,还有一个人在追逐着。
爱德华诺顿的新片The Illusionist,幻觉VS理智化为人身,演出一场魔术师VS奥匈帝国太子的生死对决,前者身世成迷、演技高超、天生情种,后者是尼采式超人、控制狂及情感无能症患者的拙劣混合。
导火索自然是一个女人,结果则葬送了一个帝国。
导演让看魔术的观众评语从苛责太子自然转到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似乎有意扯进政治诉求,把江湖热闹拔一拔高:太子只道众生皆为愚民,竟被区区障眼法耍得团团转 -- 无上理性面前,岂有神鬼可弄?
却不知相信幻术者必对那冥冥心怀敬畏,深知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不求靠近天国,只想远离地狱,凭谁大权独握都靠不住得很,不如一起掺乎 -- 怎么说的来着,一个圣人就是专政,三个混蛋也是民主。
画面可称优雅,复古得恰当,只是那桔核成树,召唤亡魂的时候,电影里的人群发出惊叹,黑暗中的我们却不屑一顾。
银幕撒过太多的谎,外星怪兽或世界末日看多了,谁也不觉得这些把戏有什么了不起。
大概兴高采烈的浸淫了这么些幻像,相信的能力早已大打折扣了罢。
太子老兄的老爸只在画像里露了一小脸,似乎是哈布斯堡王朝Franz Joseph,茜茜公主的表哥加老公。
说回来,他们的儿子还真是开枪自杀的。
好个戏说。
结尾是侦探自己脑中虚构的皆大欢喜:美人复生,与幻术师双双遁世而去,作对神仙眷侣。
只是镜头变换时露了丝狡黠:画面变成圆圈,缩小消失,像五十年代动画片,最后猫和老鼠还要从圈里探个头出来的那种。
嘿嘿,看见了吧,故事而已,一切都是幻觉,爱信不信,您瞧着办。
自以为是的正义 自古以来正义的定义就很模糊,人们所做的每件事,无非都是跟自己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虽然是冲着爱德华诺顿去看了这部《魔术师》(The Illusionist),虽然整部电影剧本杂乱结局潦草,但却是完美的阐述了一次关于正义的讨伐。
它有别于别的片子,正在于它没有把主人公放在一个正义的,英雄是高度。
片中的警探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代表了司法,代表了正义最理所应当的实施者。
同时他又是一个自信心高度膨胀的人,每个魔术他都想尽方法去破解,而不像其他人一样觉得爱德华真的有异能,他觉得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永远也不会迷惑。
可是恰恰是他,掌握着自己所谓的正义,却又深深陷进了爱德华的魔术中,这样的迷惑使他不断追查案件,最后甚至有勇气去向王子摊牌,因为他是一个执法人员,他有充分的自信。
最后谜底都揭开,事实证明他以及他的正义都只是被利用了而已。
正义是什么?
艾森翰被捕,民众集结起来要求释放他,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对王子的怀疑以及不满,而艾森翰召唤亡灵,亡灵的冤屈为他们心里的怀疑找到了一个出口,艾森翰成了正义的象征,所以他们向着正义而去。
民众的信仰是盲目的,其力量却又是巨大的。
比信仰更盲目的则是爱情。
艾森翰是我最欣赏的角色,爱德华诺顿把这个角色演绎的入木三分,戏中艾森翰比戏外的爱德华更会演戏。
他毕生的目标就是“disappear”,青年时期被迫和索菲分开,只因为魔术终究是魔术,无法使他们一起消失。
十五年的经历足以使他脱胎换骨,但是他始终记得自己的目标,电影结尾他终于跟索菲一起消失了,甚至于他对王子说的:“也许那天我会让你消失。
”也由警探替他做到了。
整部电影是他最精彩的胜利,他不是为了什么正义,他要的只是“just to be with her”。
艾森翰是从头到尾最大的野心家。
他沉着,冷静,谋划着一切,只为了他的爱情,阶级观念使他们无法再一起,他就帮索菲跳出这个身份;王子会追捕他们,他就设计除掉王子。
他的心里没有正义,他只是一个爱的发狂的男人。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总喜欢问:哪个是好人?
哪个是坏人?
其实在我们心里好人坏人并不重要,我们要的,只不过是在所谓的“坏人”被制裁的瞬间,我们能够在“正义”的一方鼓舞喝彩,以满足我们心底那想去裁决他人的欲望罢了。
正义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裁决一切人事物。
所以海皇的三叉戟成了恶魔的象征;智慧女神的尖帽子戴在了黑魔法女巫的头上。
有的人装可怜,不过就是为了博取正义的同情,滥用正义的方法有很多,借刀杀人则是更加精彩的一招。
一如警探逼死王子时候。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习惯性的把主角当成正义的一方,王子在片中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王子说,可能是他故意把我剑上的宝石拿下来放在凶案现场啊,可能是他杀了人故意栽赃给我啊。
在我们眼里,王子就是一个残暴嗜杀的人,他办公室外有满满一走廊的鹿角,他不仅杀了人,还万般推脱自己的罪行。
而我们一开始就是以一种正义的审判眼光来看整个电影,我们四处寻找王子的罪证,看到他自杀的时候简直大快人心。
我们习惯性的钻进了电影给我们准备好的正义的枷锁里,而忘记了每个人都是有罪的。
奥林匹斯山脚下的石头上写着:“人,认识你自己!
”没有人是真正的正义,你妄自评断别人的一切,把自己放在正义的高度看问题,那无论你给自己多好的出发点,觉得自己多么无辜,你的心中必然住着一个暴君。
因为你忘记了,你自己也是有罪的。
任何人想要代表正义,成为正义,那后果只能是自取其辱。
最近看了爱德华·诺顿的两部片子《面纱》和《魔术师》,《面纱》我比较失望,《魔术师》倒是还比较喜欢,主要原因,其实是我对带有少许神秘感的东西还是比较迷恋的,尤其是像欧洲大陆传说中那种带有少许邪恶吸引力的魔法,当然,其实故事最终的设置,魔术师所表演的都是可以解释的魔术,而不是魔法(虽然我很怀疑那些魔术的可能性),但电影中的魔术那种半科学半神秘的色彩,还有故事情节里的半侦探半犯罪气氛,还是很吸引我的。
爱德华·诺顿在《魔术师》里的表演要比《面纱》里要更有说服力一些。
看到现在,我觉得爱德华的气质看来有点笨拙,但其中带有一种黑暗的色彩,所以演像《面纱》中的Fane就不是非常适合。
他比较适合于演那种“貌似天真的犯罪分子”,或者一句俗话形容,是“扮猪吃老虎”的那种厉害人物。
最出色的是Prime Fear,这里这个魔术师Einsenheim,在某种意义上也有点类似。
这样想想Edward的角色也有点类型化了,而且大概由于起点太高,好像后来的角色都很难有所超越。
在这里Edward留起了胡子,在某些场景里我觉得有一点点像Al Pacino。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魔术师Eisenheim在Sophie的幻象消失时候那种悲戚的表情,戏假情真。
另外,《魔术师》里的配角也比较出色,那位Uhl探长原来演过《杯酒人生》里面那个Miles,我一点也想不起来了,他在这里的表演并不逊色于Edward Norton。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年轻时的那对小情人实在是漂亮,非常纯净的美,景色也美,好梦幻的感觉。
长大之后的魔术师虽然阴暗,但还是很有魅力的,但是长大了的Sophie就显得比较木,没什么表情。
有点可惜。
魔术亦作幻术所以魔术师又叫illusionist。故事很好猜都是布局就等着目标自投罗网。为何诺顿演的角色都蛮阴暗面尽力模仿英式口音却不像女主真不漂亮。警长可真帮大忙了。挺一般和同名法国动画那部没得比都这么说。
不知所云
完全被愛德華秒殺啊。優質的戲劇編排。
不知所云~无趣
棒!
结局.unexpected
什么破剧本
仔细一想电影的构思挺俗的
明明是魔幻片一个魔术也没有,怎么好意思叫“魔术师”?既然是魔幻世界那为何只有男主一个人会法术,金手指开这么大他是不是穿越的?以男主的才干玩什么私奔,直接灭了国王自己当老大不是更好?并不是有了爱德华·诺顿,烂片就不再称为烂片的。
无感~
好看吗??没觉得~
和致命魔术相比有点故弄虚玄。
我很失望,一部颠倒是非标准、忽略科学事实的电影。
结局开场略微蛋疼。。
故弄玄虚整到最后成了奸夫淫妇合伙陷害未婚夫。。。。等揭秘等到最后都没有。。。
果然远逊于Prestige,关键魔术变得缺乏内部逻辑。
准确来说是三星半~
看了前面半小时看不下去了男女主角太丑
好悲剧的警探。。。最后笑得哭出来了
最后探长的那段笑很爽 夹杂万千感慨啊 哎 千万不要和魔术师斗 他们会消失的 求那个会变心型的木头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