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另一端,有一只三毛在流浪。
离开乡村生活,踏上找寻父亲的路,感受城市化,感受成长。
小男孩视角,工业化对城市的改变,破坏环境,摧毁普通人的欢乐,过度贸易带来资源滥用,差异同质化,资源争夺导致战争四起。
故事的最后,回到小男孩自己的故事,原来遇到过的每个人都是自己,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印象最深的地方,有烟头的小火车,离开时候很像贪食蛇🐍。
小男孩飘在音符上,动画中突然插入的实景片段,以及纺纱中露出的男孩圆圆的头。
每一帧都可以当桌面的成长故事,看到一点点自己。
动画中彩凤出现的那一刻我彻底被导演征服。
彩凤与黑鹰,这两个象征载体选得真好。
无论多么美丽的颜色,如果只是把它们随意糅合在一起,那么只能得到脏脏的黑色。
但是如果把各种颜色组合在一起,就能得到绚烂的彩凤。
我想这就是动画想说的。
在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下,原本多彩的各色文化渐渐被相同特征所取代,最后变成乏味的复制品。
文化是这样,人也是这样。
男孩在工人大军中寻找父亲,却发现每个人都变得一模一样。
工厂里每个人都穿着相同的工作服,做着相同的重复的机械动作。
在一个几岁的孩子看来,真的跟复制人没什么区别吧。
其实工业化城市化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
动画中男孩的家乡也好,城市也好,都有美丽的地方。
单纯赞扬某一方贬低另一方都过于简单粗暴。
唯一的区别就是,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各不相同,而城市越进化,重复的元素就越多。
重复的阶梯,重复的大门,重复的建筑,重复的生产线,重复的交通工具,重复的广告。
就像每次我去各个城市看到的一样,单看街景,每个城市竟然都差不多。
全球化为我们带来便利,也为我们带来很多共同话题。
但如果有一天,全地球各个角落都变得一样,人们喜欢的对象都变得一样,那也是很可怕的事情。
没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世界只会让人觉得灰暗无趣。
甚至不用扩大到全球范围,即使只是在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不同的画面,没有不同的声音,没有不同的思想,都是很可怕的事。
要让世界多彩,要让彩凤不被黑鹰吞噬,我们需要多元化的思想和声音,也需要包容多元化的眼界和胸怀。
希望彩凤永不消失。
p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小细节。
随着越来越接近城市,男孩眼中的动物形象越来越少,最后在空中浮城那里,所有的动物形象终于彻底消失了。
明明是从简至上的画风,却能在数种色彩间传达感动;明明是纯真无暇的童眼无忌,却不得不承受成长后的孤独之痛;明明只想要一个治愈的温暖故事,却差点在一张张悲伤的插座脸中仓皇逃跑;明明只是一个普通孩子的成长之旅,却不得不承受整个世界运转发展的结果。
现在的我抬头望向天空时,天空只分为了简单的蓝色或灰色,只有夕阳或朝阳的拜访能给天边增添一些情绪色彩,但粉色的天空,是童心才能想象得到的吧。
有一点冲动,去翻翻家里的旧物柜,看看小时候的我画的画是什么样子的,看看那个时候的我,是否就已经乖巧的接受了老师的命题和所谓的规则。
社会瞬息变迁,男孩被洪流裹挟,童趣与自然,埋藏在响起音乐的石头下。
社会瞬息变迁,男孩被洪流裹挟,童趣与自然,埋藏在响起音乐的石头下。
Ⅰ三线并织 ⒈男孩寻父
男孩的父亲离开家乡入城务工,美好回忆重现却又转瞬即逝,男孩从失望到惶恐。
于是他选择了月夜出走,去寻找他的父亲,一个人面对世界。
由此电影开端,进入核心主题。
⒉串起人生
男孩第一个遇到的,是一位采摘棉花的农夫。
他和许多其他人一起,从事农林业劳动。
但是对于雇主来说,若非身高体壮,即是裁员的对象,农夫不惜失业,失去生活最后一根稻草的他,只能终老。
男孩第二个遇到的,是一个织布厂打工仔。
白天他在郊区的工厂里工作,如同一个机器般摆动着手。
晚上他便回到城市中,独自享用孤独。
其实这青年和老年,都是男孩,是同一个人,电影用男孩遇见自己,来体现城市发展下被洪流裹挟努力生存的人。
⒊光怪社会这一条路,也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棉花产业,由最初的在农野采摘,到在郊区编织,最后变成城市里的衣物,成为了繁华社会的一部分。
然而繁华下,不免光怪陆离。
我们从自然中掠夺资源,构建社会,形成文明。
Ⅱ童趣与自然社会飞速发展,我们也付出了代价。
在高速运转追求效率下,我们是否还记得童年时那份天地草花鸟的快乐?
每次回到老家,我才有一种时光轻缓,万物可爱的感受。
电影结尾显示了许多触目惊心的现实画面。
是否记得,我们沟壑了自然母亲的容颜,为了求取的不过是更快的社会发展?
电影给了我们思考,关于童趣与自然。
Ⅲ主旨电影的背景是巴西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导演以此电影启示人们反思。
但是不单单只有保护环境这一主题,电影包含得太多,较多篇幅的有社会发展下对人的思考,对家的思考,还有少量对战争的思考,对贫富的思考。
当然细心一些还可以发现妈妈对爸爸的爱,她为丈夫点燃回家车站的灯,太有爱了。
每个人心里其实都还住着一个小男孩或是小女孩,不时的唤醒起来,他或她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最后防线。
关注微信公众号:Soundtracker,获取更多影评和原声。
一部看似简单的蜡笔动画,简单清晰的笛声旋律,关于男孩一生的简单快乐和无奈心事,却获得了动画界最高荣誉——法国安锡动画影展首奖。
带着一颗童心,导演展示给你无限天马行空的快乐。
也带着一份失落,寻找现代化城市里最初的心灵家园。
本期麦田电影院,带你欣赏,《男孩与世界》。
童真·家园在蜡笔画的万花筒中开始,一个只有简单线条四肢的男孩出现在画面中间。
沉浸在乡间的花草牛羊,跳跃在蓝天和绿地之间绚丽色彩越发复杂,缤纷的巴西丛林,渐进的笛声和悠扬的弦乐,演奏着男孩的简单快乐。
突然的安静,男孩父母低沉的对话之后,爸爸为男孩演奏了一段笛声,便被火车带向了远方,男孩的世界从此天翻地覆。
在他童年彩色的天空下,看到的每一位男子都是爸爸的模样,听到的每一段笛声、都是爸爸的声音。
对爸爸的思念是空中的音符,是埋进地里的妈妈的歌声,是天旋地转男孩的心情,是妈妈在月台黄昏无尽的守望。
导演完全用儿童的视角,天马星空的想象,心中所思都成绚丽的实在。
追寻·迷失终于在一个雨夜,学着爸爸的模样,男孩带着全家福,在快速变换的线条间,在噩梦一般的气氛里,男孩离开乡村,来到新的世界。
男孩所见的世界始终是儿童的视角,无论是云朵一般柔软的棉花,时而响起欢乐的笛声,符号化为规则方阵的工厂,都是孩子童心的绽放。
和爸爸的笛声一样,音乐是男孩的心灵家园,每一次乐队游行男孩心中都会飞起彩色的凤凰。
男孩纯真之眼所见,并不止于一个色彩和线条的世界,还有种种成人世界的现实。
从第一位被解雇的老爷爷开始,男孩被卷入了城市的河流,在红尘翻滚中颠簸流离,男孩从乡村走过原料生产厂,走进纺织厂,走到大城市销售中心。
工业一层层进步,色调却一层层暗淡。
工业化所象征的军乐团的黑暗色彩,情绪混乱的城市生活景观,一切让男孩慌乱不已。
第一次,像个大人,男孩露出了悲伤的表情。
与乡村的绚丽不同,城市里满是消费的符号,男孩被迫迷失在这座金字塔的最底层。
是底层人民的笛声再次拯救了男孩的失落,卖艺人的万花筒带着男孩看到了城市的全貌,光怪陆离的世界却让他更加思念乡村的三口之家。
导演却执意要把乡村现代化的图景勾勒完毕,于是用集装箱把男孩拉过码头,在另一番颠沛流离中,手工业制品变得充满了电子感。
男孩来到了更大的城市,消费世界变得更加复杂,男孩心中的音乐只能在城市边缘狂欢。
手工纺织厂被黑色的机械取代,在资本家的欢呼中,工人被迫失业,再次回到乡村做原料采集的工作。
导演用男孩的眼光将现代化之路勾勒完毕,在男孩的眼里,一座座城市像金字塔一样孤独压抑,其间只有淳朴人民的音乐点亮了城市的色彩,如同彩风飞舞。
然而这只彩凤最终也敌不过工业化的大炮,在哀鸣中,摇摇坠落,城市里属于男孩的最后一丝寄托成了一地碎片。
家园·轮回世界只剩无尽的难民,无尽的机械恶魔吞噬着树木,工厂的硝烟把彩色的梦幻彻底烧毁。
一段现实的影像加入,钢筋水泥疯狂攻击着城市,城市只剩下无奈的哀嚎。
影片的政治隐喻显而易见,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带给人们是家园的摧毁,阶级森严的城市带给人们是同化和压抑。
然而悲剧在于,乡村人们除了城市,也无处可去。
不只是巴西,所有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进程皆是如此。
而普通人,一颗纯真的童心能带来的快乐,也终将迷失在城市的颠簸里。
为了生存,踏上一辆离开家乡的火车,踏入这条红尘翻滚的河流,故国再难回首。
男孩又回到最初的那颗树下,他变成了爸爸的样子,回到白发苍苍的妈妈身边。
看到了深藏心中的种子长成了树,却又不得不离开家乡,踏上爸爸的那辆火车,作为大人,再走一遭城市谋生之路。
把动画简略到几乎是最原初的方式,而所表达的也是人类社会中生产运作演化成资本积累中给最基本的人及家庭的影响。
男孩独自寻找出门打工的父亲,一路旁观各种世事变迁,社会变革下各类人物变换着的生活轨迹,最后年华逝去回到原点仍不忘当初家庭的美好,批评社会物质膨胀下的冷漠,对情感的诉求及美好的渴望,是为本片最重要的主旨及关怀。
80分钟几乎无对白的动画,却一点也不枯燥,没有对白,意味着有留白对于电影内容 我的理解是生长在乡村的小男孩,父亲远走谋生,在他日后的岁月里,以寻找父亲为出发点开始生长生活,从乡村来到城市,从壮年迈入老年,目睹工业代替劳动力。
80分钟的电影有很多寓意,然而我最想说的不是这些而是关于迷失和寻找父亲离开后他是迷失的,所以去寻找父亲,寻找父亲留下来的那些音符,那些时光,而当他真正踏入城市,站在马路中间看着卡车飞驰而过,再一次的迷失,只不过这次是迷失在环境中,于是他开始成长,拥有了自己的生活轨迹,寻找生活乐趣,而当生活有了不自主的改变,又是下一个迷失。
与父亲离别的一段笛声,贯穿全场,童年在家乡父亲吹给他听过,长大后在游行的队伍中听到过。
这是生音,生命之音。
这是承载他快乐的声音,也是揭穿生活的声音。
他一路顺着声音追寻,在追寻的过程中不断迷失在世界里,又再一次的靠着这段声音找到方向。
所谓吾心之处便是家。
与其说是男孩与世界,不如说是世界与我。
因寻找而进入世界,因世界而迷茫,因改变而迷茫,其实只要一直能听到这股声音,一定能找到回家之路,家不在远方,而在你相信的地方
电影一开始会觉得是这个小孩离家出走后在异国他乡遇到了各种人和事,到后面才发现原来是青年时候就背井离乡了,支撑自己走下去的一直是那个长不大的小孩,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
小时候生长在乡下,父亲离家远走打工,再也没回来过。
长大后为了追寻父亲的踪迹,来到灯红酒绿的大城市。
从此日复一日在纺织厂干着机械的工作,每天拖着一身疲惫爬上回家的台阶,吃两口速食食品就毫无生气的在电视前打起了瞌睡。
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进军,越来越多的乡下人前来打工,修铁路也好盖楼房也罢,每个人都长着父亲的模样。
被迫下岗后去了棉花种植基地,年老后由于身体不够好又被迫下岗。
看到实景拍摄那段时,即使已经看过很多类似的片段,还是被震到了,想到同样的事情在巴西以外好多地方都有发生,还是觉得哎,人的欲望简直就是个无底洞啊。
吃掉树木的机器被设计成蝗虫的形状也简直妙的很。
最后再回到长大的地方,即便物非人非事事休了,只要还有以前的美丽回忆,就会感觉一切还好吧。
好久不见。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部动画电影《男孩与世界》,请跟随我一起在斑斓色彩中探寻成长和世界的真相吧。
在巴西乡村的一片葱郁森林中,男孩卡库与父母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父亲在田间劳作,母亲纺织,卡库在自然中自由奔跑,用纯真的眼睛观察世界。
然而,贫困逐渐侵蚀了这片净土。
为了生计,父亲决定离开家乡,前往遥远的城市打工。
卡库目睹父亲踏上火车,消失在铁轨尽头。
家庭的破碎与父亲的缺席,在他心中留下巨大的空洞。
某天,他决定独自出发,踏上寻找父亲的冒险。
卡库的旅程如同一场梦境。
他穿过金色的麦田、幽深的森林和荒芜的平原,沿途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一位与蜂鸟共舞的孤寡老人,教会他与自然共处;一名纺织厂女工,用彩线编织出对自由的渴望;一位流浪歌手,用音乐抵抗现实的压迫。
这些片段拼凑出世界的复杂面貌——既有自然的灵性,也有人类的苦难。
途中,卡库发现了一节断裂的铁轨,他沿着轨道前行,逐渐接近庞大的城市。
这里的一切与他熟悉的乡村截然不同:高耸的烟囱喷吐黑烟,机械齿轮吞噬森林,工人们如蝼蚁般在流水线上麻木劳作。
卡库穿梭于钢筋水泥的迷宫,目睹了工厂对劳工的剥削、抗议者的呐喊与镇压,以及自然被工业文明碾碎的残酷现实。
他捡起一根彩色粉笔,在灰暗的墙壁上画出记忆中的家园,试图用童真对抗世界的异化。
卡库最终在一处贫民窟找到了年迈的父亲。
曾经的壮年男子已佝偻憔悴,眼中失去了光芒。
父子相认的瞬间没有言语,只有泪水和颤抖的拥抱。
然而,这段重逢短暂如泡沫——卡库意识到,父亲早已被城市吞噬,再也无法回到过去。
心碎的卡库踏上归途,却发现家乡已被种植园和工厂占领,森林消失,母亲也已离世。
时间悄然流逝,卡库成长为青年,又在工业化浪潮中老去。
垂暮之年,他回到故乡的废墟,在枯树下找到童年时埋藏的玩具。
此时,画面突然倒转:年迈的卡库变回孩童,与父母在金色的原野上奔跑嬉戏。
一切仿佛轮回,而远方,又有一个小男孩捡起行囊,朝着铁轨的方向出发了……
动画的剧情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深刻的对白,导演阿莱·阿布鲁只用天马行空的笔触和高饱和的色彩构筑出一幅超现实的视觉诗篇:乡村田野的简笔画和大自然斑斓的调色盘,狂欢的人群吹打乐器肆意散发着生命力,蜂鸟、蝴蝶、花草鲜艳似梵高的抽象画,一切旺盛的朝气蓬勃融成向天空张开翅膀纵情翱翔的七彩凤凰;而被工业化过度侵蚀的城市呈现暗冷色调,冰冷的齿轮和异化的人流像巨大的机器轮转,阴绿色的建筑物堆积成垃圾山脉,伪装成乐队的军事集团身着一身严肃的黑侵袭蔓延整座城市,马路上到处是拥堵和冷漠。
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分割成前后两个不同的世界: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刻审视。
画面背景的音乐也随着不同的画面镜头的变化而不断切换。
孩提时的小卡库记着父亲悠扬空灵的笛声,伴随他度过每个思念至极的岁月;穿梭进入色彩明丽的自然世界之中,活泼欢快的童谣合声缓慢入耳,令人沉浸在那个空间;笨拙沉重的城市机器出现在镜头前时,压抑严肃的铜管演奏和激越的抗争号角交替演绎。
喜欢故事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来探索世界的演变和岁月轮转变化。
拉丁美洲在飞速的全球化与工业化进程中经历阵痛:影片中父亲的远走象征农业社会的分崩离析,而城市钢筋水泥构筑成的钢铁巨兽则隐喻资本主义社会对自然的剥削和对人的异化。
渺小的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无法挣扎束缚,默默追寻与审视存在的自我价值。
这部动画不仅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史诗,更是一曲献给所有被时代遗忘之人的挽歌。
影片结尾,导演抛出一个开放式寓言:当卡库的轮回再次开启,新一代的男孩是否会重蹈覆辙?
抑或能找到与自然、文明共存的答案?
我们无从得知。
但我们也许能保护自己内心最深处的色彩,在当浩浩荡荡的洪流席卷而来之时,不会为其随波逐流,肆意画一幅五彩斑斓。
我感觉是反应工业时代的一些思考🤔。
人类生存状况?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是用最简单的孩童画形式,不用什么语言,充分表达了工业文明给人类生存带来的负面影响。
就人类的生存状况而言:工业化剥夺了人的个性化和创造力,让人沦为麻木的工作机器,也让人失业不知该何去何从,降低了人生存的幸福感,工业化生产的产品缺少温暖。
原来小男孩家是幸福的四口之家,其乐融融,后来爸爸出门务工,爷爷年老体弱,无法劳动,妈妈从在农村摘棉花,到去工厂织布,每天做着机械化一模一样的工作,妈妈很少有快乐了,而小男孩的成长也一直渴望得到爸爸的关爱,但爸爸却一直没有回来,最可怕的是当火车门打开,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小男孩开心的以为爸爸回来了,可是下车的人全是爸爸,都长的一模一样,小男孩已经不知道谁是爸爸了,我的理解是在工业文明之下,爸爸失去了他的个性和温度,就像机器下生产出的产品一样,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
工业文明,让车间里面的人成为了没有感情的机器,也是工业文明,在解放双手的时候,也让一大批工人失业,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机器生产出的东西都一模一样。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当机器代替了人工,机器将砍刀无情的挥向森林,森林被过渡砍伐,空气被严重污染,人正在疯狂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就人类在工业文明的自我救赎之法,影片中有展示:那就音乐和色彩。
音乐和色彩让生活恢复生机活力,让人保持个性和创造力。
画面很有童心,想象力飞扬,纯真得只适合小孩子看
整部动画的画面感觉都比较简单,有时候就是寥寥几条线,就讲了一个片段。
比起形式的变化,我更想看到内容的创新。
很一般
美丽世界的孤儿
本届电影节遇到的大惊喜。画面又美又萌,最后交代时间线一下子提高了电影层次,虽然反资本化的议题不新鲜,前一段时间刚好看过雨林保护者被利益集团暗杀的纪录片,动画里穿插的唯一几个实拍镜头让人揪心不已。动画的体裁美好,讲的故事却很沉重。唯有家是永在的温暖。
这种画风完全看不下去
打工人的一生。
穷人就不该生孩子生了也是人形牲畜系列大型文艺宣传动画。
竟是如此明艳、哀伤的故事。一个男孩扑倒在自己悲剧的一生中,走过工业化的尘埃和战争的乌烟瘴气,坠入花花世界的万花筒,一个缤纷又污浊时空,世界的起点本不过是一枚小小的彩色石头,一声充满日常温暖和平凡梦想的音乐啊。年轻的心,天真的幻梦,拼命想要寻找的人,向往的心愿,探索的一切,都在资本模板化塑造之下化为乌有。青年卖艺,认清现实后中年打工,然后老了拾荒摘棉花,破损的窗,佝偻的背,亭亭如盖的树,皱着眉毛打起精神,还要倚着那个秋天,听一听小时候的梦想。看完这种电影就是会感慨,这个垃圾的世界真是配不上所有的艺术和美好,或者说世界本是百般红紫,是人配不上。实在对这种高度“类我”的电影没有什么抵抗力,拼贴和蜡笔彩铅的画风更是戳人。打工人嘛,一辈子就是那辆驶离家乡、吹胡子瞪眼的呼啸火车,蛇形入麻木,碾压过畅想。
简约但绝不简单
看到砍大树就知道是巴西的了。被掠夺的发展中国家对掠夺者的控诉
和自己的一生共同成长,想想也蛮恐怖
极简画风,极简的心
视听的新鲜感过了之后,就只是朴素工业化批判而已;实拍画面倒是最大亮点了。那自行车也是工业产品吧
Are U sure?真的看不下去 好无聊 不适合看这种闷的要死的片 这个色彩搭配和运用还是蛮不错啦。
每次眨眼都会错过世界。
大道至简
孩子眼里的世界加了一层滤镜,现实更加冷酷。
马克思爷爷焦作人 从前有一个正太 后来他进城发展变成了一个卢瑟 后来他衣锦还乡变成一个老卢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