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是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一个顽强不肯低头的生命在那里划上句号。
长这么大,没服过谁,却死在一群游击队手下了。
罪犯由法官创造。
而法官,为国家服务。
电影很棒!
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罪犯,仔细琢磨电影里的一些台词非常有意思。
续集中加入了更多的亲情和爱情,好看极了!
几万年不写影评了 这部电影我没给5星 为什么我还有写影评 因为他是我的头号公敌 我那一星肯定不能给他阿。
言归正传,首先对这部电影我是有期待的,因为在豆瓣里处刑人的下面相关链接里是有的。
但是这部电影除了开头和结尾都没有死人 甚至连血腥的场面都很少有,而且这部电影的前面其实挺拖的 老是抢银行 而且还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抢 打来打去也只是手枪 大家的枪法只有在打车轮胎的时候才是准的。
那么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一部片子呢。
我觉得他很概念化,如果算在类型电影里 ,他肯定算是警匪片,警匪片侧重于怎么抓罪犯。
这部片子我看到了对警察无尽的嘲讽阿 ,每次都是两个人的作案 总是被逃 ,然后有是大批人马的点送 总给人警察搜的地方不是逃犯逃的地方。
而且警察的智商都有待提高,他们在车的后备箱里 要检查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导演会用什么样的方法 我期待是逃犯通过本身的智慧,结果尼玛的,警察自己去查后面的车去了。
每次看到警察咬牙切齿的样子我都好笑 ,是你们警察给了他们的空间。
在看影片的最后,警察在监视他们的时候 ,只要嫌犯靠近 就开始全身发抖 手里拿好了枪。
抓捕的过程应该是个有序的过程 你跟个傻逼一样的在车后面4个人拿枪扫 等会还有一个人上来补一枪 ,我瞬间就尿了,等人死了你就刚了是吧。
其实我最想说的还是梅林这个人。
我喜欢这样的人,因为他身上有种特殊的气质,不是说反抗这个政府还是什么,他是和他自己反的,他所有的冲突都是他自身的。
他说这个社会是人剥削人,但是他补剥削。
其实换个角度想 国家的钱就是公民的钱 你从侧面剥削了人民,然后在把钱投入到享乐之中。
你老说自己是革命者(我觉得他有的时候的镜头真挺像切格瓦拉的)但是你总是一如既往的高调,你宣扬的不是什么主义而是,你自己的形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
所以这样的你把自己放在所有人的对立面。
其实你本来可以活的好好的,可你劝偏偏选择了当全民的公敌。
影片算是一个比较劣质的环形叙述,结尾大家都用稀奇的目光看着,似乎你还挺陌生的,似乎是用看车祸的目光看这个事件,似乎你好像也不是“全民”的公敌,因为你其实没这么多人注意。
这也只能是法国造,中国造的都是马加爵之类,直接坑杀的。。
好莱坞抢匪看似有艺术家潜质,8过是披着伪面具的爆米花而已
死的结局太让人疏忽了,头号公敌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最后会这样死去,用不瞑目啊!
终究敌不过强大的国家机器啊
也许我早应该睡去与也许我应该早早睡去之间的区别在于两者并无区别,只不过一个是生者之言,一个是死者之言。
生活本身是难以容忍的,枯燥乏味,重复性地工作与衣食,英伦多出悍匪,幸运的如迈克尔.柯林斯,真如片中所言彻底推翻与改变了一个国家系统,不幸如梅林,毫无办法地让自己死去。
死亡本能是佛洛依德梦解析文本,被此人拿去当书名,戏谑地将自己荒诞的生活变得不仅仅是荒诞。
梅林纠正警察对自己名字的拼写时一定不知道,在距离他万里之外的地方有个英雄也叫梅林——嘎达梅林。
而当地的人民还为了这个英雄谱了一曲长达4个小时的民歌。
而几十年后,弗朗西斯瑞切也用了长达4个小时的胶片试图把另一个叫梅林的家伙塑造成“英雄”。
有很多人觉得法国人浪漫,行走之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人文情怀,可他们或许并不知道拿破仑法典开创了近代资本主义民事立法的先河,为世界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就是这样一个矛盾国家,这样一群人看似矛盾的人群也制造出了梅林这样一个怪物。
很多人说导演试图把梅林塑造成一个英雄,在我看来其实更像是对法国当时的社会体制、司法制度的一种抨击。
纵观全篇,梅林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高智商罪犯,每次行动压根没有周密的计划,临时起意去抢另一家银行,武装打劫监狱等等,这样的行为放在其他任何地区都难言聪明,看起来更像是二百五。
但为何在法国、在加拿大(法语区),所有这些愚蠢的行动都几乎成功了,而且司法体系始终对他无解(N次越狱、大闹法庭),甚至让他有机会接受媒体的采访,变相宣传自己。
如果把一切解释为法国人太浪漫与善良、法国的司法体系太人性化,那么为何最终会派人在路上伏击并枪杀他。
根据以上种种,作为一个只在书本上认识过法国的人,对这样一个国家,对这样一个民族充满了困惑和不解。
或许导演本身也对这些充满自己的疑问,所以他试图通过这么个负能量英雄去不断捶击和拷问人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认知。
灿烂的阳光下,雅克梅林带着漂亮的女友,开着用从银行抢的钱新买的BMW,在Edith Piaf的Non, je ne regrette rien的悦耳嘹亮的歌声中,穿过广场,肆意的享受着自由的生活那一刻,那个镜头,让我想起许巍的歌: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这个镜头真tmd棒极了下篇比上篇好看,更紧凑更暴力更血腥。
另一个印象很深的镜头是雅克·梅斯林最后死亡的特写,浓稠的血顺着额头滴下来这个懂事起就在反制度反束缚的恣意妄为的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好比齐天大圣孙猴子一样的英雄,懦弱的警察甚至不敢再抓捕他一次,只能将其当街射杀当他出现在警察的埋伏当中,每个警察紧张的要发疯要崩溃的胆小样子,都和梅林的顽皮凶猛形成巨大的反差。
体制内的每个人都依存于这个现有的体制,靠体制保护靠体制分配,打破体制呢?
意味着什么?
梅林说没钱,没钱我就去银行抢导演似乎刻意的显示了这样一个反体制的英雄的光辉形象……Edith Piaf《Non, Je Ne Regrette Rien 》歌词: 不 没有就是没有 不 我无怨无悔 好的也行 我欣然接受 坏的也罢 我全无所谓 不 没有就是没有 不 我无怨无悔 付出了代價 付出了代价 一扫而光了 全都过去了 我才不在乎过去 ……
延续相同的叙事轨迹,其实不能说延续,因为本来就是当一部电影拍摄的,只是分开两部放映而已。
叙事严重超越情感,而所有的配角的发挥应该是被刻意压制到极低,露德温·塞尼耶 Ludivine Sagnier、马修·阿马立克 Mathieu Amalric,包括前一部的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都被那个野兽的气场所压制。
当然也有例外,上一部的西西·迪·法兰丝 Cécile De France绝对是配角中的亮点。
如果是前一部是关于一个混子的发迹之路,后一部完全就是他的“明星”史。
后部影片的调调更显得暧昧不清,甚至没有保持所谓的“中立”。
可能在创作者的内心,这样一个人就如同很多乱世英雄一样,生错了时代。
这不是“教父”一样的黑帮史,不是“汉尼拔 Hannibal”医生的智力闪耀,没有“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的反思,也不是“越狱”的缠绵悱恻,更不是“切•格瓦拉传 Che”的造神运动。
“Mesrine: L'instinct de mor死亡本能(上部)”“L'ennemi public n° 1”(头号公敌 下部),只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人生传奇。
上下部合一起在四个小时左右,也说不上是哪部更精彩一些,梅林的死亡描述用的笔墨有近半个小时左右,也许导演像我们一样,不想他就这么死了,但无论多不舍得,乱枪之下,无有完肤。
监狱对梅林这样的人就是去进修,然后“越狱”就是毕业考试,他的毕业论文就是在狱中写的那本书,他的成绩一次比一次好,从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就是证明。
在电影前的说明中:本故事有部分虚构,因为不能完全反映人物本身的复杂性。
相对还是中立的观点中,我们来数一下复杂的东西,只要有这三点人物就会闪亮了。。
一,盗亦有道,这是成为一个成功黑道人物的首要潜质。
我抢银行,但不滥杀无辜,我越狱成功,冒死也要帮一下狱中的朋友。
二,家庭观念,这个呢,要用刘黄叔的话了,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对父母子女不要牵连,对妻子不能让外人欺负,自己为了朋友可以打骂,也就是为妻子两肋插刀,为了朋友抛妻弃子。
祸不及家人。
三,情义大于生命,他的同伙换了很多,咱们各走各得道,我对得起你,但是,外人不能说我背信弃义。
不知道不要乱讲。
不喜欢的人也许会说,这像是一部流水帐一样的传纪电影,抢劫,杀戮,越狱,然后不想再受牢狱之灾,警察也累了,直接干掉得了。
如果他的理想再大点,冷静点,也许就是某某反政府组织的核心了。
但他没有,最终只是一个传奇,不是英雄,不是奸雄,不像狂魔,只是一个喜欢违反现有社会组织的普通人吧了,只是他去做了,不高兴就去做了,也很执着的做到了,所以成了传奇。
以上也是他的“毕业论文”的主要观点。
做为一个犯罪专业的高材生来说,监狱这种地方比大学更能学到东西啊。
都说当好人难,因为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难。
其实做坏人也难,因为做一件坏事不被抓住容易,但做一辈子坏事终身逍遥法外而难。
更难的是,坏人不惧曝光,不惧被捕,不惧死亡的情况下,按自己的犯罪哲学而做尽坏事。
在现有的世界里,梅林视自己的行为为对这个罪恶世界的暴力抵抗,他在法庭上对法官、政府机构的蔑视,在媒体采访里扬言杀光法官而大放厥词,多次越狱和攻击监狱和自己“自传”死亡本能都是他整个犯罪人生行走所围绕的哲学思想中心。
然而他又对政治不感兴趣,不在乎左右翼的政见区别,却会因为一个右翼分子记者对他的“不实”描写而设计报复,而不担心会激怒整个右翼。
同时可以看到的是,他对待人质或者平民的态度,威胁但是不伤害,这种心理让我相信他犯罪并非原始的暴力冲动。
他反抗的大多是政府机构或者是经纪机构,要不就是有钱人。
但是他的犯罪已然超出了对钱的奢望,钱于他而言不过是工具,可以买武器、找女人、去继续计划犯罪,而关于剥削的那段言论,我想那只不过是他自己的以为,他是没有剥削人,但是不代表他不给那些被剥削的人带来伤害,我也没有看到他有过劫富济贫的行为,所以他只是在道德和非道德间游离的一个罪犯。
他每次犯罪的目的很明确,但是他整个犯罪人生的目标我却看不见。
他实际上在用自己以为的思想和犯罪哲学包装自己,最后他自己也信了。
梅林之所以成为公众之敌不但是因为他的犯罪行为让人畏惧,同时他的自我包装让人们抓不住他,不明白他的犯罪理由,所以人们无法说他是因为贪婪而去抢银行或者是因为仇恨而去谋杀,抑或是因为政治因素而去反社会。
他单独成为一种因素,成为了整个世界(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的共同敌人。
关于情感方面,这个法国男人不失浪漫也不乏冷漠,对妻子的爱与弃,对父亲的蔑视和最终对父亲临终前的留念,他对子女倒是很爱护,但是他从未想过他的犯罪人生和他在子女生活里的大段时间的消失和空白给子女能带来多大的阴影和伤害,对朋友,他够义气但是又过于任性,只考虑自己的一时兴起却不考虑朋友的容忍程度,所以他不断的找新的伙伴,然后他们一个个离自己而去。
对爱情,倒是很有意思,追求前妻时浪漫让所有人被这个温情而有魅力的男人魅惑了,对那个可以和他并肩扮演雌雄大盗的女人,他不惧危险要去帮助她越狱的深情也倒叫人感动,只是我不知道最后的女人,他心里对她的位置是如何,肉欲之外也许也有依赖和爱情,只是在女人的眼里,除去激情后却是他对她的不尊重和让人不安。
最有意思的是他的死亡,自己预示到了他会死于战斗,而绝非老去或者在监狱里,也许他自己也不能容忍自己平淡的离世,只是我想他没有想到他的死来着这么快,而且他也并非在他自己定义的战斗中死去,而是死在毫无预警的警察布置的暗杀中,他甚至没有来得及拔开枪去反击。
所以回想他的人生动机,我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也许我想他所做的一切都很简单,就是为了成为罪犯,成为他心中的那个人,成为他希望别人认为的那个人,而且最终他成功了。
看完竟半天没缓过神,说不清楚什么感觉,有点五味杂陈。他自大,执着,柔情,有爱。他仿佛是很多个个体的集合体,杂乱却又有序。BTW:监狱来探视内女的,我也没看明白,没有前因,也没了后果。
RIP
拍得不够传奇。。。
我不想当剥削者也不想被剥削,要钱?那就抢银行啊!反正也是剥削者的钱。所谓的司法公正在哪里?在我手中的钥匙里吗?还是在那些屡屡被收买的狱警上?我对政治不感兴趣,我的计划很多,我要炸掉监狱,救出那里的弟兄们!我要消灭这个系统,重建一个系统!
妈的,坏人啊,坏人的一生。。警察都那么笨么??越狱又越狱,逃跑再逃跑,抢劫再抢劫。。最后打死他都那么大费周折。。看得很不爽
镜头切换太快了吧!
虽然不如第一部牛,但也是很嗨的!两部需要一起看!
感觉在表达什么,没有看懂
上下连看,一顿大餐。
把重犯塑造成了英雄。
這人太牛B了!也許電影可以拍得更好一點。
法庭那场拿着钥匙嘲笑众人的戏又拉风又好笑啊 还很强调自己名字的发音=v= 最后他大睁着双眼 似乎随时会醒来
一般,不如第一部!
两个小时但是看点还没有第一部多啊 从梅林开始和他那个搞左翼的朋友混的时候就没啥看头了
报复性反抗玩上瘾之后
梅林是个很有亲和力的大盗, 还有着明星的潜质.
一个一生都在选择战争,选择自由,选择对抗的男人。
最后想拖着看完,但是已经疲劳了。
就那样吧。有传记性质,不怎么喜欢这类电影。
一口气把上下集都看了。。。瞌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