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看他的片子应该这么看 :《情人》——《苹果》——《我的教师生涯》,情人里面光滑的屁股,苹果里天台讨价还价的侧面,教师生涯里苍凉的正面,不禁感叹,这个男人,真是越老越戏骨阿
其实一开始看觉得挺无聊一个片,于是一边和朋友在QQ上聊天一边看两眼,可是,最后看到老年的梁家辉和秦海路坐在自家的小院里,梁为这个陪伴了他一生,等待了一生的女人拉起手风琴的时候,不禁落泪了,镜头慢慢拉远,说不出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平凡的一生,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平凡的一生,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平凡打动了我在我们还活着,还年轻的时间里,学会爱,爱生活,爱身边的人不要在生活的最后一个画面里留下一片空白
前几天因为看小说《棋王》,深深地被里面的棋王王一生所震撼。
在网上一搜,居然找到两部电影版的《棋王》,一部是大陆拍的,另一部是香港拍的。
对比了一下,还是港版棋王更具电影特色,也更能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在港版《棋王》里面,王一生的扮演者是梁家辉。
看完之后我再次震撼了,这一次,不仅是被王一生这个棋呆子的缘故,更是其扮演者梁家辉那出神入化的演技——没想到一部香港电影可以将文革诠释得那么生动,更没想到香港演员梁家辉可以将一个文革中的角色演绎得这么惟妙惟肖。
顺手再一搜索,发现梁家辉这个演员果真不负影帝这个头衔的恩泽。
除了《棋王》中的王一生,梁家辉还演绎过另一个文革中的角色,即《我的教师生涯》中的教师陈玉。
终于切入正题。
与《棋王》不同,《我的教师生涯》是大陆拍的,或许亦可算得上一部主旋律影片。
其内容正如其名字所示,展现的是一名乡村教师执教的一生,那个教师,就是梁家辉扮演的陈玉。
虽然片子讲述的是从上世纪60年代到2000年的故事,但作为一名90年代出生的观影者,我居然依旧能够从中道道很多共鸣的地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玉在南溪镇那个地方教了一辈子的书,在那个教育资源稀缺的地方,他教过许多家庭的两代甚至三代人。
这一点跟我家乡的一位老师出奇的像。
记得在我上小学的那个乡村小学,也有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乡村教师,教了一辈子的书。
那老师以前在课堂上经常说:你们别不听我话,你们在座的好多妈老汉都是我的学生,见了我也要叫一声老师的。
另一个让我共鸣的地方,是陈玉在恢复工作之后,在一所完全小学教书法。
这时候,一位老师善意地提醒他:你要注意下升学率啊,怎么到了这个节骨眼还在上副科呢?
这个情节对我来说简直太熟悉不过了。
记得小学的时候,同样地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一个老师同时担任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书法、地理、社会、思想品德等课程的现象在当地甚至普遍。
而大多时候,老师们为了升学率或者联考的排名考虑,都不得不将所谓的副科一并取消掉,通常的课程安排是上午语文下午数学,或者倒过来。
所谓的音乐、体育、美术,也不过是一个月或者几个月才上一次的调剂品。
记得六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上兼教数学与美术的老师总是在美术课的前一天跟我们打预防针说:明天的美术课我们上数学吧。
……一晃那么多年过去了,其实觉得小时候的时光才是真的无忧无虑。
尽管整天充斥着写不完的语文和数学作业,但说实话,当时不知素质教育为何物的我,也并不觉得压力有多大。
彼时的我,没有什么伟大目标,也没有什么人生理想,哪怕是黑灯瞎火地伴着黎明的光线去上课,亦不觉得累。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或许正如歌词所唱的:人越长大越烦恼。
懂得越多,欲望也就越多。
欲望越多,烦恼便越多。
说着说着,又跑题了。
老师推荐让我们看的。
像接受任务一样,欣赏了,看过了。
挺有感觉的,还是音乐第一感人,那首《让我们荡起双桨》,贯穿始终。
还有女生哼唱,忧伤的意境。
然后是很有味道的摄像,画面不像那个年代拍出来的,现在某些烂电影的画面还不及这个呢。
一辈子的老师,太直,太耿直,太正直。
也许现在还没有人能做到吧。
没有太多的华丽,没有狗血的剧情,没有浩浩荡荡的悲痛。
对于爱情,那个小兰,只是一直在讲述着那种距离和人生的际遇问题。
那就是真实的人生。
对于友情,没有过多的体现,那个年代,自己对自己的吧。。。
对于亲情,他是一个好父亲吗?没有像电视剧中常见的严父,但是很有本事,儿子也很争气,最后父子和好,一个已过的辉煌,一个正在进行的辉煌。
小兰的父亲和小兰,最后的查无此人。
隐隐的哀伤。
片尾,陈玉还是那句“周敏,你怎么了”相敬如宾,没有太多的争吵,平平淡淡,相过了一生。
对于老师,这个最最重要的话题,听百度说当时编剧是看了一篇报告文学才关注的,我想,编剧在里面做了不少隐晦,但是侧重的东西,很感人,很真实。
我一直相信身边有这样的人,虽然做不到如此,但是也曾在或年少或轻狂的岁月里,在命运安排的岗位上不安于现状,默默的改变着,付出着,奉献着。
最后的学生,好几代的学生,回忆起过去,大家都是既尴尬又伤感呢。
总之,又一次感觉,教师很伟大,它不像医生那样的救死扶伤,直接架在了很高的架子上;教师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伟大的权利,看你怎样取舍了。
真真正正的灵魂的工程师。
那就这样吧,做个好教师。
嘿哈。
像爸爸妈妈一样,继承这种职业吧,也不错。
平平淡淡,但,很幸福。
对当时那个时代还是那么的有感觉…可这是什么感觉呢…为什么那样的话语。。
那样简陋的布局。。
那样的着装。。
都让人有说不出的感觉。。
是亲切么???
是怀念么??
可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人。。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是被当时的什么所感动和吸引呢。。。
每每看到这种的书活电影。。
总是不愿舍弃。。
一定要看完。。。
这是怎样的一种信念呢。。
那个时代一定有东西在吸引着我。。
而这种东西应该是心底深处的东西。。。
因为它总是让我无法释怀。。
却又无法形容。。。
是纯朴??
单纯??
可爱??
羞涩??
但那时的人 事。
为什么那么的亲切。。
总觉得他们都是完美的善良。。
实际显然不是。。
为什么又要有这种错觉。。
那个时候。。
无聊简单的生活。。
舆论的压力大到无法想象的地步。。。
可是他们快乐的时候却是那么的开心。。
无聊。。
但空虚么??
我想不会吧。。
呵。。
原来竟还是有点向往。。
这是灯红酒绿的反感。。
还是心里需要那一丝的宁静。。
在这昼夜不分的时代。。
灯光代替的日光的时代。。
究竟是怎么了。。
为什么好感动。。
那个年代的感觉。。
果然已经丧失殆尽了。。
而我又不是什么圣人。。
不能超脱于世。。
被彩色闪花了双眼。。
看到黑白与单纯。。
心底的震动??
本性的流露。。
我解释不清。。
只是好感动。。
我喜欢这感觉。。
但有伴随而来的就是恐惧、、因为它再也找不回来了。。
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某一个遗忘的角落里。。
或许在一个孤独的雨天。。
路过的时候。。
那小小的一瞥。。
只是呆在那里。。
泪流满面吧。。
当时的表情。。
幸福??
怀念??
向往??
无奈??
是多年未见的朋友。。。
还是丢失 多年的玩具。。。
遥远而亲切。。
我想归类到伤感里。。
但心底 告诉我它不是。。
绝对不是。。
是最纯的感动、、碎石路,斜夕阳,破砖墙,小矮树,无人的胡同,拉长的身影。。。
又或是小水,小山,小雨,小树林。。。
置身其中的感动。。
只能自己体会。。
却有几分相似。。
让人心里有说不完的话。。
嘴上却不出一声。。
安静中的享受
大学时候帮谁谁写的影评作业,没有最矫情,只有更矫情。
一直在矫情,从未被超越。
(2011年3月)那时的时间。
温吞不急进。
不是大爱大恨,恩怨情仇,当看到这样的电影,会恍然觉得时间也慢了下来。
商业大片看多了,难得再看这样的片子。
就会渐渐的生起一种温情的感觉。
这是普通人的生活,是一个普通教师的一生。
记得一个细节,陈玉初到乡下学校的时候,校长正拿着棍子体罚学生,当时陈玉眼里的那种不理解,深深刻印在我记忆中。
但是时光飞逝,当某一天,一个不听话的学生拿弹弓打到陈玉时,他暴躁的冲进教室,拿起木条,想要打那学生。
我不知道当时他想到了什么,是否想到了最初的自己,手臂略显无力的放下了。
其实我们都这样慢慢的被时间改变着,那些不理解的事情渐渐的也成为我们的顺手而来。
但他始终还是有一些诗人的浪漫气质,还是不愿意被这世界改变,挣扎着不愿妥协。
他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在那个时代的一个小角色。
喜欢音乐,愿意给学生们更广阔的一片天地,时常显露出一些艺术家的热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来。
梁家辉始终是有味道的演员,在这样的传统文艺的电影中,那么自然又不突兀。
一片黑色的背景一过,也许时间就是10年在这里消失掉,其中的故事没有提及但总是让我们念念不忘。
这个朴实的教师的一生,没有什么大的事件,也没多少豪情壮志。
但放在岁月长河中,你才知道他做的有多么的多,坚持下来的这些年,为一拨又一拨的学生所做的,虽小却也足以令他们一直铭记在心了。
感动的是,他在教室里教孩子们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孩子们的声音清脆动人,仿佛一直飘到现在。
他所相信的,想让孩子们见识另一个世界,相信音乐会让孩子们走得更远。
他的坚持虽小却动人。
所以我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大人怀恋那个动荡但是单纯的年代了。
那时他们能信仰的不多,但却很坚持。
时间与情感都特别美好,不带这些多余的东西。
我又想起陈玉和周敏在河边的那个亲吻,隐含着热烈的情感。
我想那个没有粉底唇膏味道的亲吻,是已经难得再见的美好。
情节像时间一样缓缓流淌,一年又一年,水涨了又退,草黄了又绿,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们在不断重复和坚持着这平凡简单而又琐碎的点滴,腰弯了,发白了,而这还没有变。
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和道德,只是为了心中那一点想法:不能可惜了孩子,不能对不起孩子!
在医院长长的楼道里,阳光把两个相互搀扶的影子拖得老长;在绿树笼罩的小院子里,躺椅上,老伴讲起了多年前的故事,眼角的泪水随着悠扬的琴声一起飞扬;电视里,当昔日的学生在舞台上放声歌唱,电视机前,老两口激动而欣慰。
一个20多岁的知青到一个年迈的老者。
从月亮湾小学到月亮湾小学,从一个老师到一个老师。
故事在变和不变的2条线里交融。
电影很多细节都因为真实而显得尤其动人。
陈玉在教室里面在给孩子们上生理课,面红耳赤的学生们竟然不敢再来上学。
这些羞涩,缘于中国人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又尤其以封闭的农村更为严重。
整个影片,最喜欢那种宁静的感觉。
我想很多看这部电影的人,都会和我一样,会生起一种出回到了那个年代的错觉。
唯一的信仰就是毛主席。
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照着他们前进。
照着他们的思想,行为。
也承认那样的盲目崇拜并不是正确的,但不知为何就是有一种令人羡慕的单纯。
连爱恋都是那么的温吞。
周敏等了他一辈子,默默的支持他,为了给学生办好演出服,把家里的年猪都卖掉。
也许不是农村孩子的人根本不知道,年猪在农村人家庭中的地位,那是一年的幸福的寄托与保障。
要到最后的时候才终于等到了为自己演奏的手风琴。
而小兰,通篇只有她的信出现,但其实,我们都知道,那是陈玉的最初的爱恋。
美好的,热烈的,又同时是浪漫的。
但其实最后也只能成为一种不能忘的牵挂而已。
小情小爱不是主旋律。
其实影片总还是在表现着这样一个平凡的老师对学生的坚持。
很多细节,不能一一诉来。
总只有自己去看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感动。
而最后,还是整个影片所重复的那首歌,是永远的让这些平凡的老师所坚持下去的动力。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的 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们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不理他的演技好到怎样...我欣赏的是故事中人物的形像..我也想过这样的人生..但我没那种意志..
看完全片后,作为电影我最喜欢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饱含故事腔调的旁白,二是结尾的空镜头。
尤其是结尾老人想要拍照记录,却没有被拍下来的场景,仿佛也在诉说着老人这一生,仿佛也没留下些什么。
但是真的没留下些什么吗?
不是的,他还是用他的言行,用他的音乐和思想去影响了一些孩子,改变了一些孩子。
分享影片内容两点让我最有感触的地方:一、副课不能缺少。
影片后段,当老人在班级里上书法课时,年轻教师过来送考卷看到了,问他为什么不遵循学校把副课改为正课的要求,还在上着副课。
陈玉回答:“我按照教学大纲上的,有问题吗?
”其实, 为人师的坚持与选择,这股认真劲贯穿着全片。
他一直想把教学知识以外的一些内容传递给这些山里的孩子们,比如音乐和书法。
其实,这些东西是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吸收知识,认识世界的。
艺术的熏陶并不是为了要让孩子走上需要花更多钱去学习的道路,而是滋润孩子的心灵。
二、通过劳动自己创造条件。
当演出费没有之后,陈玉告诉孩子们不能问家里要钱,要自己创造。
于是他们一起搬竹子,编竹篓,最终还是成功的创造了一点费用,虽然后来也被骗走了。
劳动教育是不能缺少的。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书里说过的“ 手上的动作永远与思想相联系:思想检查、改正和完善劳动过程,手似乎是把细节和详情报告给思想,而劳动则发展了其理智,教会他逻辑连贯的思考,深入分析那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例和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当孩子劳动时,他不仅在体验,其实也在思考。
但是现在学校里提倡的劳动是否都是真劳动,这还有待商榷。
不错的片子。
时间跨度很大,个人认为是进来少有的国产的而且还让我没有快进的片子,呵呵。
情节其实很简单,不紧不慢的,讲述一个好老师的一辈子。
某些细节还是蛮感人的,不知道讲述文革的片子现在是否可以公映,这个应该可以,描述还不算很夸张的那种。
推荐各位有时间,而且喜欢温情片子的看。
昨天晚上看的,原以为慢慢看会睡着,却越看越感动,直到凌晨还是这样。
这部片子相信导演主要不是拍给80和90后看的,但是80后的我同样可以理解那个年代的无奈和淡淡的忧伤。
被阿甘感动多少都有点附会,因为你没有经历老美的那段历史,没办法真正理解当时他们的心理,而这部片子只要你还不是太嫩,你在农村成长,应该都能找到共鸣。
虽然不了解被批斗、下牛棚、高声朗读毛的诗词的那个阶段,但是我看得懂大型的三脚架自行车、手写的信件、象征教师的白色衬衫、黑色的手提包、上不起学的孩子、落后又禁锢的思想、老师到家里做思想工作和每每无奈的表情、没钱又想买的校服,还有那首永远记在心底的《让我们荡起双桨》。
向来很怕看这种浓缩了某人一生的电影,因为哪怕是最没有情节和内容,也会被时间的流逝感动。
当年迈的陈玉携着妻子从医院走廊颤巍巍走出时,我的情感输给了岁月。
片尾最后那张空白的照片,仿佛在问,你用一生改变了什么,你用一生留下了什么?
前部分好于后部分,选景太美了,这样的小山村简直是世外桃源,摄影也不错,但故事处理略显平庸,梁家辉不愧是影帝,演内地角色毫无违和感,演技太好了,秦海璐也很不错。
很温馨淳朴的一部电影
大一在综合楼看的 都忘了
资源还不好找,咪咕没字幕,96分钟
就因为是梁家辉主演,就能把小人物融入到时代中,竟然能让人忽略这明明就是一部主旋律电影。罕见的演技派。
我以后也一定要去山区教次书,恩,就在毕业后!
老人摆弄好立着的相机后绕到镜头前拍照,片刻后相机没有反应,于是又绕回去看个究竟,谁知,咔嚓一声相片拍摄完成,镜头中没有老人。总觉得最后这一幕很心酸。
这是梁家辉同志演过的最沉闷的片子
影帝!!!!!!
剧本的单薄和平铺直叙,导演的水平技法更适合拍成一个连续剧,浪费了梁家辉和秦海璐的演技……
梁家辉和秦海璐,两位好演员!
三星半吧,以梁家辉的咖位,能来演这种没名气,拿不了大奖,也赚不到票房的电影,说明他是真的热爱演员这个职业啊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梁家辉一直以来有些阴郁善良的造型.很好.
很多教师题材的电影,都根本不知道真正优秀的教师是多么富有人格魅力。他们以为把教师拍成土鳖和傻逼就能体现他的优秀。
梁家辉真的是什么都能演
好像看过。
静静的生活着。
梁家辉和秦海璐的表演也电影增色不少。
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