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头就给我一种新海诚的感觉,加上旁白虽然是清楚表达了心理,但是缺点是太平白了毫无波澜,也许和写日记差不多吧,就比较出戏。
原画倒是挺好看的,开场一股清新的感觉 ,描写食物时很诱人,光效十分好看。
整个电影分三幕,一幕是发生在北京,回忆乡愁,第二幕发生在广州,梦想的故事,第三幕发生在上海,甜蜜青春苦涩当下。
时光变迁,许多事物在不知不觉间消失不见,又会在不知不觉间映入眼帘,带来惊喜与感动。
第一幕的一碗三鲜米粉,承载的是他的童年回忆,是他与奶奶的故事,他与那个青涩青春的故事,他与故乡的故事。
与米粉相关的人已经不见踪影,米粉的质地也以迥然不同,但是每当见到这碗米粉,回忆总是会涌上心头,那是存在过的证明,童年和青春的见证。
亲人为我们做了那么多,我们来不及报答,当意识到的时候为时已晚,所以一定要珍惜与亲人相处的分秒。
第二幕因为有姐妹互相支持才能够继续在梦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坚持了努力了,青春才无悔。
娱乐圈凶险难料,像粉毛一样性格恶劣的人到是不多,但是人心险恶,勾心斗角在所难免。
妹妹的工作是服装设计师(我猜是为了当模特的姐姐),我觉得这样平平淡淡一心创作是最美好的生活了,精力全都能放在最亲的人和最爱的事物上。
依琳不愿放弃自己的梦想,但她也不是盲目追求,她理性地知道这条路风险很大,但她还是坚持下去了,她说过做模特做姐姐都要做到最好。
虽然很累,但是还在坚持梦想,这种性格十分积极。
妹妹与姐姐相互帮助的亲情令人向往啊,这种付出是不图回报的无私的爱。
经纪人也是一个我比较喜欢的人物,他性格豪爽,给人可靠的印象,是更加符合现实的人物,大概是依琳真诚待人,她的坚持打动了经纪人,他们两个已经不是普通工作关系了,他们是朋友。
就算是工作之交,也可以因为人格魅力、共同经历成为朋友。
第三幕令人感叹命运的造化弄人,虽然结局还是尽人意的,但是他们两个已经错失了对方的青春。
懵懵懂懂的青春期,互相都抱有好感的他们,却羞涩难以开口。
为了对方而考去的高中,阴差阳错让本来汇聚在一起的两条线分离。
他们最终因为同样对青春记忆的怀念又回到了一起。
青春虽然过去了,但是记忆还在,人还在。
成为大人,踏入社会,我们变得成熟,但时常会想起那明媚的青葱岁月,怀念当时的点点滴滴。
虽然剧情并不新颖,但表达出来让人找到了共鸣,谁不想回到过去呢?
谁没有后悔的时候呢 。
就算去了名牌大学,出来工作时仍然会被贬的一文不值,甚至自己的作品也会如垃圾般被丢弃,这样身心受压迫,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坚持?
因为有美好回忆温暖的支撑,因为有憧憬的生活做动力。
每个人都顶着压力,却渴望美好生活,现代人,活得累,也活得很精彩。
三组故事最后汇聚到这个机场,最后他们一起朝着未来迈去。
我觉得这个结局不错,身边的人都拥有各自独一无二的经历,但对未来充满期望,对过去充满怀念,这点差不多。
不同的方言让我们觉得无论何地,在大环境下每个人都会经历相似的感情,每个人都能在故事中取得共鸣。
这个电影挺有新海诚的味道,当初秒五也是这种感觉的,而且把中国记录得如此具有诗意,平凡而又真实,美术上非常精良,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这不是什么老套路,这是经过生活沉淀感受来的东西,具有我们当代情感当代思想的写照。
第一幕的最后我觉得写的很美“原来,我以为我们并没有走远的同时,我们之间却隔着万水千山”“我看到黄昏的田野,冷漠的夕阳,以及飞驰的工厂,我看到或看不到熙熙攘攘,看到许多人和我一样活不一样,我看到银色的时间在流淌,我在路上学会了遗忘,只是有些东西你永远忘不掉,像是某个老味道,某个老旋律,某个眉目依稀相识的老面孔,某个被风拂过的瞬间,某个喘不上气的心跳,你总是在向前走,记忆在原地驻足停留,你回头招手时,它轻轻微笑,却永远不会再靠近你了。
”
看了朋友分享给我的这篇文章,找来了这部电影看。
刚看完第一个小故事有点小惊喜,就想来豆瓣上瞅瞅大伙对这电影的看法,结果发现清一色的差评,仿佛跟风似的。
豆瓣上点评跟风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不过看到吐槽第湖南米粉的故事我就有点坐不住了。
我觉得第一个小故事就是导演的成长记忆,没有波澜壮阔的大故事,一个个温馨的小章节非常能感同身受:儿时早饭一起吃米粉的奶奶慈爱的目光, 长大了学校路边的米粉店,毕业工作后,街边的手工米粉店变成了连锁化、流水线产品。
在这部电影里,我找到自己的影子,共鸣着湖南人一生对米粉的挚爱。
小时候对米粉的记忆就是家门口的三家粉店:一家炒粉店,两家汤粉店(一清淡,一重口)周末睡懒觉起来, 捧着自己的小铁碗按心情选择吃哪家。
还记得当时候肉丝粉是一块五,多点余钱会点个豪华版的加鸡蛋两块钱。
碰到熟悉的叔叔阿姨问个好卖个乖,长辈们不是送我个煎鸡蛋,让老板夹到我碗里,要不就是帮我结账了。
我通常吃完自己的,还要帮还在赖床的爸妈拿大盆点一碗,送回去。
长大了一点,周六上午去老师家学钢琴。
我下课的时间差不多是10点左右。
老师太忙学生不断,给老师打米粉的重任就交给我了。
每次下课老师都会给我几块钱和一个铁碗,告诉我要吃什么粉(一般是牛肉木耳),然后我给他打回来。
现在还记得,实在是受不了米粉罩子的香气的味道,每次在进门前都要偷偷用手拿起几块木耳塞进嘴里,还不敢吃多了,怕老师看出来。
现在想想钢琴老师一直来对我这么好,估计也是看在我给他打了这么多年米粉吧。
上高中之后,早自习开始得特别早,所以我们通常是把早餐带到学校,自习结束后吃。
我妈为了加强营养给我做了丰盛早餐:八宝粥,大包子有时候还有豆浆蛋炒饭,这就让我失去了吃米粉的机会。
庆幸的是,我同桌每天都会用保温饭盒在校门口不同的粉店打包米粉做早餐,当然有一大半落入了我的嘴里哈哈。
后来她都自觉到开吃前总是先把筷子给我,让我猛吃两大口她再开吃。
现在旅居国外, 每每听说有新的粉店开张,总是要积极的前去尝鲜。
吃了这么多国外米粉,总是觉得没有家乡米粉的爽劲Q弹。
每逢休假回国,下飞机回家第一件事总是要出门嗦碗粉才算完成了一件要事。
开心的是,在外地这么多年了,好多粉店的老板依旧记得我。
谁说要有波澜壮阔,生死离别的故事才能拍电影了?
这就跟小学写日记一定要以‘今天真是有意义的一天啊!
’之类的话做结尾,不搞点纪念意义的里程碑式结局不算结束似的。
可是大多数人的一生就是由这平凡的一天天组成的,你要说有什么大道理吗,没有。
可能有人说,这也活的太肤浅了吧 -- 爱恨情仇呢,家国情怀呢,宏伟壮业呢?
那些是书里的故事,我拥有的就是平凡的生活 -- 但这不等于平庸和肤浅:在一天天的普通生活里,感悟与体会浓浓的人情味,感知自己对家乡一方水土的眷恋与联结,这多年后成为在千万里异乡最温暖而柔弱的温存。
‘You're what you eat' 食物是一种文化最原始和直接的表达,它的质地,气味,烹饪手法以及人们的食用方式(湖南人吃米粉都叫’嗦粉‘,大家脑补动作)都显示这一个地域人们的脾气,心态与性格。
反过来,食物本身又在塑造着这一方水土与人民。
就像《鱼翅与花椒》这本书写到的一样:我们吃的东西,代表了我们做人和自我认知非常核心的一部分。
美中不足的两点:一是故事对暗恋女孩的故事处理有些生硬, 二是配音既不是湖南话也不是普通话,感觉有点港台腔, 从旁白叙述看出来导演文字功底还需加强。
不过瑕不掩瑜,画面唯美,故事真实温馨动人。
“老板,我回来了。
今天来碗排骨粉加个蛋。
”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的记忆可能会变得渐渐模糊,可能到最后,我们能记住的,可能只是儿时寥寥无几的场景,或是儿时的某种味道。
可能是分享零食的乐趣,可能是在一起的某些味道。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一样,深埋在心里的和常挂在嘴上的大概也不一样。
《肆式青春》这部电影,用三个故事,讲述了最值得我们怀念的青春回忆。
可能青春都会有遗憾,但是青春里的美好的回忆是任何东西都不会代替的。
1.肆式青春,衣食住行,乡、亲、爱情,第四式属于我们每个人。
三位导演用心了。
2. 第一、三式其实反应的是快速工业化时代背景下长大的那代年轻人的青春。
3. 第一式:食·三鲜米线。
北漂,背井离乡,离开故土之后第一个想家的自然是胃;湖南人是米线,武汉人是热干面,福建人是沙县拌面,东北人是烤冷面,新疆人是炒米粉,云南人是过桥米线……游子实在是太多了,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例证;中国各种“漂”们一边打拼,一边想家,脑子想,胃里更想,就如烙铁一般。
另外,米线店会倒,会搬,会改,只有给自己下米线的奶奶是永远的。
直到最终跨越千山万水回家见奶奶的最后一面……只要经历过长辈离逝,怕是都遭不住这段。
4. 第二式:衣·模特&服装设计。
广漂,父母早亡,姐妹相依为命。
姐姐辛苦打拼,失去了工作、男朋友之后,只有妹妹依然。
血浓于水,亲人之间最终总是能互相原谅。
妹妹和朋友,姐姐都市生活的最后依靠。
5. 第三式: 住·建筑设计。
沪土著,中考,青春期,异形好友,凑一块绝对能写成青春小说。
大多数年轻人的记忆里肯定有类似的经历,所以第三式最惹人共鸣,几乎算是全片最后的王牌,也确实力挽狂澜。
磁带、录音机、CD机;石库门、拆迁、旅舍;中考、高考、留学;租房、社畜、创业;包括但不限于以上的几对事物搁在一块就能反应“城市中国”的三十年变迁。
这部分对80、90后简直就是降维打击,更别说中考志愿错位的情节,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总结:第一式:农村孩子流向城市的侧写;第二式:都市生活的女性的描写;第三式:城市本地土著的刻画。
第四式:由每个观众书写。
私以为该片已经算齐全了,如果一定要拍第四式的话,补个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二本农二代;人力三轮车、大巴、绿皮车、高铁、轮渡、共享单车,交通体系发展的广阔画卷就能徐徐展开。
李豪凌导演的动画,无论在技术还是在形式,这种创新都令人心喜,持续关注。
影片以北京、广州和上海3个中国城市为舞台,讲述了《一碗乡愁》、《霓裳浮光》和《纤雨初晴》3个小故事。
“我以为我并没有走远的同时,我们之间隔着万水千山”
一碗米粉,便是小时候满满的回忆。
儿时,每天一碗米粉,是他和祖母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在大城市的北京,记忆里那个温暖心头又令人怀念的米粉的味道却怎么也找不着,人与人之间甚至人与米粉之间的距离都显得无比遥远。
直到他回到了家,看到病床上微笑的祖母,他似乎看到了过去的影子。
小时候的米粉不一定有多好吃,但它有家和童年的味道。
无论是小时候开在小河对岸的那家总是奶奶端过来的米粉,还是上了初中,在上学时必经的那条路旁开的米粉店,亦或是长大后出来打工,那家现代化的甚至是连锁的米粉店,他们都是我们主角青春记忆中的一部分,而这个故事快结束时,主角回去看病重的奶奶时,奶奶说了一句“乖孙啊,奶奶以后就再也不能给你端米粉了”我却才恍惚间明白,米粉对作者来说并不只是一种食物,更是他对于青春的记忆。
“无论以后的路有多难走,我也绝不会放弃”
作为模特,依琳的事业是成功的,也曾是时尚潮流的巅峰。
虽然依琳在模特事业上大放异彩,但是她还是感到了自己的人气正在衰退,一直执着于名利的依琳被压力打垮,迷失了方向。
她忘记了小时候与妹妹一起约好的相互陪伴,忘记了她曾经坚持的东西,忘记了自信。
而妹妹璐璐做的一条红裙子,把依琳带回了曾经的时光,带回了那段敢拼敢闯的岁月。
小时候,红裙子让依琳定下当模特的梦想;长大后,红裙子让依琳找回曾经热血的青春。
身为姐姐,她从来没有在妹妹面前表现出狼狈的样子,而妹妹,也是为了姐姐努力学习服装设计,希望可以让姐姐穿上她设计的衣服。
无论是姐姐为了妹妹在外辛苦打拼还是妹妹为了姐姐努力学习设计,他们都在为了对方努力,在两个人的争吵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她们姐妹彼此都是十分在乎彼此的,或许说依琳很可怜,丢失了工作丢了男朋友,甚至连跟妹妹的关系都没有处理好,甚至可以说,在那一段时间,她丢失掉了所有对她而言最重要的东西,可,爱你的人总来不会在你低谷的时候离开你,像是依琳的妹妹,像是她的经纪人,都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给予她勇气和信心。
“在哪之后,我从学校毕业,开始从事服装设计,姐姐她在模特界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我负责服装设计,而姐姐,成为了我的私人模特,偶尔,我们也会在家举办,只属于我们俩的,小小fashion show。
”
“我以为,我可以一直躲在盒子里。
但没想到,打开盒子的那个人,竟然会是我自己。
”
在社会中工作的李墨觉得工作不顺利,他为了改变状况而决定搬家。
在搬家的行李中,一盘磁带的出现把他带回了曾经的岁月。
住在石库门的李墨,对青梅竹马的夏小雨怀爱慕之心,经常一起玩耍。
在两人忙于准备中考时,交换录音带这种只属于二人的交流方式也仍在持续。
关于中考的志愿,两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让两人阴差阳错的分隔开了。
一盘迟到多年的磁带,让过往的一切都清晰,可错过的却再难挽回。
磁带那么短,时间那么长,可错过的,永远也不能倒带。
小雨为了李墨放弃了考复旦附中,而李墨却为了小雨努力复习报考了复旦附中,如果李墨可以不那么倔强,告诉小雨自己的想法,如果李墨能够听到那个磁带里的内容,如果小雨可以当面告诉李墨她的决定。
是不是两个人就不会错过这么多年,可是没有如果,或许没有遗憾的青春也是不完整的吧,总是有那么一点残缺才值得怀念。
幸好两人最后没有错过,再次的相遇,或许能让两人更加明白彼此的重要,更明白两个人在一起的不易,然后可以更加珍惜彼此吧。
“最终,我把收录机、磁带和青春的烙,留在了黑洞洞的盒子里,而我,又一次搬家了。
故事的最后,小明找到了记忆中那个熟悉又温暖的米粉的味道;依琳穿着璐璐设计的红裙子再次自信的走上了T台;李墨实现了自己的建设理念,也遇见了曾经错过的那个夏小雨。
天空那么大,那么远,可无论飞到哪里,忘不掉的总有记忆中温暖的味道;路很长,无论有多难走,都绝不要放弃,坚持过努力过,才是无悔的青春;时间不会重来,岁月模糊的记忆,愿你也有一盘磁带唤醒,珍惜身边的所有。
一,每段记忆都是有味道的。
湖南米粉是儿时的味道,是奶奶的关爱,是少年时期那懵懂的爱,是长大后渴望却再也找不到的味道,是回不去的童年,回不去的时光。
二,一步步继续走下去。
似乎遭遇背叛,摔倒,失业,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惨的了。
然而却忽略了那个和你有着相同梦想的人,一直陪在你身边,一直等着你再次远行。
三,向日葵,小雨转晴。
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满怀抱负的自己?
是否还记得为了梦想而奋力拼搏的你?
长大后才发现友情可贵,真情难得。
那个放在床底旧纸箱里的录音带里或许藏着一直找寻的答案。
“雨会停,但人等不了了。
”,“剩下的路,我就自己走吧。
”,好在导演仁慈,天各一方的人终于相聚,然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的青春是没有遗憾的呢?
兜兜转转,我还在这里啊。
肆式青春,逝式青春。
(我的青春里没有米粉,没有为了梦想拼尽全力,也没有哪个男孩或女孩给我录音带。
好无聊……)
最开始的时候是奔着动漫去的,作为一个动漫爱好者电影也是其中之一。
这部动漫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部讲述青春的故事。
故事里面具体的情况我已经记不太清,但是那时的青春愉快之感依然涌上心头。
主角们为了梦想不断努力的样子已经映入现实,仿佛就是我们自己的经历。
人生短暂,青春更应该珍惜。
人生只有一次,青春又何尝不是呢?
那就请在短暂的青春之中放肆一下,体验别样青春,感受充满活力的自己。
当然这首歌的主题曲与片尾曲也特别好听。
可以去听听看哦。
ps :其实本来不想写长评,但是短评字数有限第一个故事:叫兽的野心也是蛮大的,想用三碗不同的米粉去折射三个不同时代下的人情冷暖,还要加上文革和下岗两个历史性事件,又要再插入一些青春期错过的爱情,最后再以亲情结尾。
但他忘了自己只有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将这么多内容都强塞进去,再加上过于文字化的旁白最后反馈出来的就是内容的空洞。
就像是我一个朋友上学时写的作文一样,一味的堆砌词藻实则言之无物。
另外白客虽然是配音出身,但王大锤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配这种青春戏真的不合适。
第二个故事:如果对白风格按一个故事来写的话那就是一个动画版的小时代。
第三个故事:除了剧情俗套外真的没什么好挑剔的。
对人物情感的处理,明暗台词的把握,镜头语言的表达都是大师级的。
没有刻意去卖弄情怀,但是一些场景和道具都能勾起人的年代记忆。
这个故事和新海诚式的画风配合也正合适。
总的来说有些可惜,被前两个故事拖了后腿。
最后明明叫肆式青春结果只有三个故事是怎么回事?
第四个故事是观众自己的青春?
抖这种机灵真不是UC 出来的?
近几年国漫崛起,但大多数都是以华丽的特效、武打动作或者魔幻传奇的色彩包装的大制作。
这部动画电影明显有赌的成分,以三个平平无奇的小故事打动观众,喜欢的一定非常喜欢,不喜欢的也一定能说出一万个不喜欢。
我就很喜欢这部作品,尤其是第一个小故事。
最喜欢的米粉是儿时奶奶端来的那一碗,热气腾腾。
老板和老板娘虽然话不多,却只专注做三鲜米粉。
中学时的那碗米粉是机器压的,但是老板娘的炒码却非常惊艳,每次老板娘还会多给盛一掬。
当他远离家乡再吃的米粉虽然米粉店里种类繁多,却都是没有感情的流水线。
“我看到昏黄的田野,冷漠的夕阳,以及飞驰的工厂,我看到或者看不到熙熙攘攘,我看到许多人跟我一样或者不一样,我看到银色时间在流淌。
我在路上学会了遗忘,只是有些东西你永远忘不掉。
像是某个老味道,某个老旋律,某个眉目依稀相识的老面孔,某个被风拂过的瞬间,某个喘不上气的心跳。
你总是在向前走,记忆在原地驻足停留。
你回头招手时,它轻轻微笑却永远不会再靠近你了。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独白。
白客的声音太好听了,很搭插曲《忽然》。
肆式青春讲述了北上广三座城市,三个年轻人的故事。
而之所以以“肆”为名,应该也是把看电影的我们的那一份青春也算了进去。
作为一部日本制作的动画电影,画面制作堪称上乘,所选取的背景也具有很浓郁的中国味道:蓝白色的运动服,墙上的挂历,老街的米粉。
但是,因为是日本制作,所以作画上还是流露出非常浓的日漫风格,就会给人一种非常强大的违和感。
再加上,三个小故事里出现的角色的脸都是非常正宗的日漫脸。
几乎每个角色的脸我都在别的动漫里见过,像第三段的男女主主角,像极了君名里的男女主角。
这种强大的既视感和违和感打破了电影极力塑造出的代入感。
说白了,就好像是站在一个老外的角度去看中国的日常,他看到的东西没有问题,但骨子里并不亲切,隔着一层文化积淀的深度。
电影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介绍了三个年轻人的青春。
前两段故事做的很失败,尤其是第一段,男主一口一个米粉,从头到尾都在讲米粉。
第二段故事情感把控非常糟糕,从姐姐和妹妹吵架,再从姐姐摔倒到退役到复出。
中间没有铺垫,转折非常生硬。
而且介绍的还是模特这一职业,让本来就不高的代入感消失殆尽。
再重点说下第三段故事,第三段名字叫上海恋,男女主角的脸都特别像君名里的男女主角。
这算是三段故事里做的相对较好的那一个,但是,也是被我一眼看穿的那个。
女主男主情投意合,女主父亲要求女主考到市重点,学习差的男主为了追随女主考到了市重点。
但是女主却失败了,被父亲打进了医院。
多年后,男主从磁带里得知女主原来是为了他故意没考上市重点,泪流满面。
最后两人见面,故事结束。
老实讲,这个故事不出彩,这个题材,这个内容在意林或者花火上已经被写了无数次,所以并不有新意。
但在前两个故事的衬托下,这个故事总算是能看的进去。
电影选取的三个人也不具有什么特别的代表性,所以很难产生代入感。
如果满分十分的话,我给四分吧。
两分给制作,一分给这个题材,一分给第三段故事。
超出想象的矫情,剧情全程用旁白推,要不是新海诚的班底用画面撑着,30分钟就GG。第一个卖情怀没头脑,第二个动画版小时代,第三个直接负分滚粗吧简直就是《昨日青空》的糟烂团原版。话说回来《昨日青空》你逃什么档啊?虽然抄袭了季默的配乐但正面刚这个片你真的绰绰有余。
最后一个故事给三星。。
两点感受,第一,从没有觉得国产动漫能有这么唯美,画面真是太美太美了!精致,清新,终于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周围的现实二次元化,成了壁纸,上了银幕。第二,看《肆式青春》,是年少的感觉,此时的你和彼时的你,仿佛被三个小故事牵在了一起,学生,成长,夏日,蝉鸣,校服,向日葵……青春仿佛又回来了。
刻奇现场。我真的佩服能拿三个完全没有关联的故事恶心我三遍。看得我真的好反胃,字面意义上的生理反胃。我之前朋友圈吹这部的人是不是审美有问题?
三段动画,叫兽的三鲜米线放开开头很难进入状态,让人想放弃。时尚姐妹花的故事难以让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的独生子女一代引发共鸣,还不如讲闺蜜情呢。最后一段因为沟通不畅导致分手的校园恋情结果有了个happyending,故事讲的不错,将整部片子拉回及格线。
清新、自然,不算太精彩。
为啥这么低的分?看得我想立马买张机票回国吃粉。
最喜欢上海的故事,街坊老弄堂和吴侬软语非常的亲切,旧日时光匆匆流逝,当年的少年和少女依旧。北京带湖南的故事类似于《小森林》,用食物来感悟生活。广州,广东话,两姐妹。
给个公正点的分数吧,三个故事其实都挺不错的。
上海话好好玩厚
看的国语版,旁白听起来怪怪的。画面是美的,湖南的三鲜米粉,广州的CBD,上海的石库门,彩蛋把三个零碎的故事稍微串联在一起。但就故事而言,三段都非常老土,顶多及格,但画面确实可以加半星,里面的大广州熟悉又繁华~
很奇怪的电影。。。
中式画面,日式青春
电影本身四星,李志的歌加一星。
因为这部剧我吃了一个星期的米粉。
由三个故事组成的电影,内容简单,剧情比较老套,画风和音乐还不错。
动画方面真的不算太漂亮,动作很简单,像flash,表情很差,好几秒都不换表情的那种偷懒方式。方言我是比较喜欢,但是不够土,不够原汁原味。故事极其低幼无聊。呵呵
中日联手,视角比较多元化,融合了中日文化。影片既有本土的一面,也有外来元素。三鲜米粉那个特好,人情味儿烟火气都足,一直以喜剧片见长的叫兽易小星,没想到还有柔软的一面。其他两个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结合日本动画元素后,更加生动细腻。
2.5星。北京篇俗、廣州篇粗、上海篇膩。共通問題倒是不約而同,便是「昔日」過於乾淨了:沒有油漬的麵攤、沒有蚊蟲的花田、沒有汙水的巷弄…..為了襯其記憶之無暇而過了頭的白淨,與都會水泥大樓的漆白一樣,皆矯枉的近乎虛偽。
技术上是跟上了,魂却别扭的像个杂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