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流利日语的八路确实新鲜,可惜编导对八路政工缺乏了解,演员装腔作势,台词幼稚、粗鄙。
谁也不傻,让皇军及其看护妇洗心革面加入红色阵营并非“红十字”表现的那样简单。
共军讲究人格平等、官兵一致,培养、发挥每个战士的主动性,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处罚手下将领都要取得士兵委员会的同意,与日本等级森严、动辄破口大骂、拳打脚踢的军营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有位老八路回忆,一个死硬的皇军被转化成八路的拼命三郎,反扫荡突围抱着机枪猛打猛冲。
八路首先把他当做一具血肉之躯来尊重,让他从灵魂深处闹革命。
说到日本的反战影像,最有意思的是,在日本电影界声望超越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的大导演木下惠介,1944年受日本军部委托拍摄战争宣传片《陆军》,居然打着膏药旗反皇军,母亲流泪送子参战的长镜头,全程放送军国的无耻和平民的悲凄,成为黑暗时代熊熊燃烧的火炬。
军部被影片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反战内核弄得哭笑不得,禁止导演拍片。
战后日本共产党、左翼拍摄了大量反战、反武士道影片,艺术品质以小林正树《人间的条件》(1959,共6部)、《切腹》(1962)、《夺命剑》(1967)为最;沟口健二《雨月物语》(1953),市川昆《缅甸的竖琴》(1956)、《野火》(1959),冈本喜八《斩》(1968)、《肉弹》(1968),筱田正浩《枪圣权三》(1986)亦令人激赏。
战争的巨创、战败的耻辱使得昔日国民引以为傲的皇军成了过街老鼠。
黑泽明的经典《野良犬》(1949),对战后退伍兵如同丧家野犬备受歧视的凄惶表现得非常到位。
表面上分析退伍兵:“抢来的钱很快用完,他会再抢,下次更凶,从野狗变成疯狗。
”暗讽资源贫乏的日本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尝到甜头,坠入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深渊。
不露声色,入木三分。
剑拔弩张,突然传来美妙的琴声,凶焰万丈之地笑迎春风独自凉,《野良犬》成了名家名作的教科书:球场守株待兔抓捕球迷罪犯,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谜一样的双眼》(2009)的致敬;片尾车站找人的段落获得斯皮尔伯格《决斗》(1971)的致敬;一群儿童路过唱歌获得费里尼《卡比利亚之夜》(1957)、赛尔乔·莱翁内《美国往事》(1984)的致敬;追悔莫及撕心裂肺嚎啕大哭的镜头成就费里尼《大路》(1954)的豹尾。
《二十四只眼睛》(1954)木下惠介放开手脚谱写春风化雨的史诗,大和女神高峰秀子洗尽铅华,师生情、爱情、乡情、同窗情动人心弦,反衬军国特务统治和战争的罪恶,手法平实、高妙,尽显大师底蕴。
1950年代萨特等欧美白左还在对着斯大林流口水,日本最优秀的左派大导小林正树就捧出了批判军国和苏联的不朽大作《人间的条件》。
影片对皇军极为厌恶,荒野里劳工饿极抢食、日军斩杀劳工和日本好人引发暴动的场面非常震撼;日军残酷、野蛮的军营文化令人作呕,新兵精神崩溃跑到洗手间开枪自杀,被反战经典《全金属外壳》(1987)致敬。
日本儒家、武士道是中国儒家忠君爱国(朝廷)的 加强版,武士道不仅看重士为知己者死(效忠),更欣赏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士可杀不可辱,尊严、名声比性命还重要。
《聪明的一休》(1975)有个故事,藩主输了一把宝刀,想让手下把刀偷回来,随时愿为他赴汤蹈火的武士都打退堂鼓。
杀头的买卖有人做,丢脸的事情无人干。
小林有格,武士道的好和坏都能拍得光芒万丈。
《夺命剑》(1967)好就好在拍出了武士道的魂魄:武士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卖命没问题,践踏我的人格尊严,天王老子也不行。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只有鹰犬,没有武士。
1962年,冷入骨髓的《切腹》横空出世,小林算是挖了军国主义、武士道的祖坟。
影片通过落魄武士津云半四郎一家的悲惨遭遇,戳穿切腹这一神圣仪式和武士道的虚伪、无情;津云豪情盖天“吾与汝皆亡”的凌厉杀阵,捣毁武士家族供奉的充满象征意味的先祖盔甲,对武士道进行真正的“切腹”。
根据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改编的同名影片《枪圣权三》暗流汹涌,英气逼人的权三被孩童编成歌谣传唱:“朦胧之间看见令人着迷的男子,枪圣权三,雄风十足,像从神灯里跳出来;枪圣权三,是个好武士。
”然而,18世纪德川幕府的承平年代,武艺再好也无从施展,唯有习得高雅的茶道获取进身之阶。
茶道看似简单,几个清淡素朴的动作而已,但要用特定的程式、节奏、器具表现茶道“和敬清寂”的意境和静默之美,必须方家传授。
权三暗中向茶道师母请教,阴差阳错卷入桃色事件,与师母连夜私奔。
这对亡命鸳鸯的血腥结局,似在预示日本从武士社会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坎坷、磨难。
1970年,日本共产党人山本萨夫的红色经典《战争与人》,艺术品质有待提高,但赞美中共抗日勇士,批判军国主义的态度异常坚决、鲜明,轰动日本,屡获大奖。
赞美深作欣二才知道语言有多么贫乏:魔幻、艺妓、武士、大逃杀、珍珠港、莆田进行曲,连婚外情(《火宅之人》)都拍得这么好,反战岂有缺席之理:《飘舞的军旗下》(1972)校园青春涌动冲击苍白、残酷的战争记忆,锋芒直指效忠天皇的军国文化。
《无仁义之战》 (1973) 直面战后荒原,对黑帮的残酷、滑稽和男人之间情谊的描画达到史诗级别,社会、时代、人生,批判、同情、敬畏;切指谢罪,指头居然被鸡叼走!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深作落九天!
续集《仁义的墓场 》(1975)更为决绝:“我就象不断升高的气球,直到最后爆炸。
”到处惹事的石川简直就是陆军下克上暴走的缩影。
激战时刻瘾君子狂呼“我们已经没有药了”,隐喻“仁义道德”的日本儒家文化无药可救,滴水而观沧海,不愧是黑帮电影的翘楚。
“妈妈啊,你可曾记得,你送给我那草帽,很久以前失落了。
”1979年《草帽歌》伴随《人证》(1977)风靡中国,美军轮奸大和抚子,战争创伤延续到下一代,日本民众经受的苦难触目惊心,但编导对战争的策源地日本毫无批判,失之公允。
今村昌平《复仇在我》(1979)反思战争、剖析人性,严厉批判日本乃至整个东方文化。
生在基督教家庭的槚津严,袭击穷兵黩武征收渔船的皇军;为保护儿子,父亲被迫屈服,“自愿捐献”渔船。
童年创伤伴随槚津严罪恶的一生:诈骗、连续凶杀。
影片没有盲目赞美基督:驻日美军企图强奸民女;不伦之恋直白而又含蓄,公公把咬了媳妇的狗活活烫死,但至少狗咬人作恶在先。
残酷的镜头处处流露导演对日本文化的厌恶、讽刺和鄙视,如父亲怒斥槚津严:你只能杀你不恨的人。
脱胎于儒家的日本儒家文化、武士道的症结就在于亲者痛仇者快。
无论是强征民船的爱国主义,还是武士道生死如一、忠君报国的铁血、疯狂,杀戮的都是亲人、无辜。
极端写实的电影,片尾来了个漂亮的超现实主义大反转:槚津严的骨灰在空中凝固,赫然不肯落地。
暗示腐朽的文化阴影还滞留在日本、亚洲上空,阴魂不散。
用连环杀手的故事表达深邃的哲学省思,《M就是凶手》(1931)、《杀人回忆》(2003)均属佳构,但今村大神的《复仇在我》更具思想深度。
1945年中8名美军战俘遭九州大学医学部活体解剖,一名教授回忆:“战俘见我们穿着白大褂,意识到我们是医生,以为是要给他们疗伤,就放下戒心没有挣扎,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被活活解剖。
”1986年熊井启《海与毒药》再现这段黑暗历史,震撼岛国和世界影坛。
2015年3月,九州大学将几件活体解剖的罪证放到博物馆向民众公开。
苦涩的电影2010年北京、上海举办“原一男纪录片回顾展”,中国观众得以领略日本纪录片的强大力量。
希望自己“永远激进、永远自由”的原一男,生于日本战败的那一年,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有着切身感受:“我制作苦涩的电影。
我讨厌主流社会。
”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蜜糖逐渐多得有些令人反胃,这些“苦涩的电影”大受主流社会的欢迎,拿奖拿到手软,原一男成为小川绅介(代表作《三里冢:第二道防线的人们》)之后最具国际声望的日本纪录片大师。
《前进!
神军》(1987)显示:新几内亚战役外援断绝、濒临绝境的日军相当挑食,因为觉得黑猪(原住民)长得不好看,他们更愿意吃白猪(白人战俘)。
尤为恶劣的是,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之后的第23天,日军为掩盖罪行和补充“军粮”,竟然将独立工兵第36联队两名反对吃人肉的士兵枪决后吃掉。
1982年,作为36联队少数幸存者之一,62岁的奥崎谦三觉得必须为那两个被吃掉的战友讨一个说法,独自开着写满反战标语和“神军”字样的宣传车四处寻访当事人,要求他们站出来说明真相和道歉。
要说奥崎谦三独自奋战似乎也不尽然,至少原一男的镜头一直跟随着他,观众仿佛亲眼目睹一颗子弹忍无可忍冲出枪膛的全部过程:遇到吞吞吐吐、顾左右而言他、无法说服教育的当事人,奥崎谦三会在不发出警告的情况下断然出击。
60多岁的人身手如此敏捷,和风细雨顷刻间电闪雷鸣,以及主动报警的凛然正气,实在令人敬服。
有个刚出院的老鬼子装疯卖傻,当即被打得小便困难,开始怀疑人生。
2001年松井稔拍摄的纪录片《日本鬼子:日中15年战争·原皇军士兵的告白》轰动国际影坛,14名年过八旬的日军老兵面对镜头回忆自己犯下的战争罪行:“我们见了房子就点火烧,见了人就开枪杀,见了人群就用机枪扫”, “见东西不抢,见女人不上,见人不杀,在部队里你就一边去了”。
NHK制作的《太平洋战争纪实》(1993)、《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2011)以史为鉴,对二战日本的战略软肋、外交策略、媒体狂热、军人干政、战术原则进行了深刻反思,从技术上雄辩地论证了日本为何开战、因何战败,体现了大和民族善于细化问题、分析问题的优点,也显露了岛国缺乏宏观视野的局限。
事实上,日本开战和战败,除了一系列技术上的重大误判和国力的不足,根本原因在于,自由民主思想启蒙的不彻底和民主体制的脆弱,国家精英被皇军暴走、下克上的风气绑架。
近年来日本战争片《男人们的大和》(2005)、《永远的0》(2013)、《起风了》(2013)技术上进步显着,但思想性和艺术性没一部端得上台面,这些片子试图两面讨好,反战、热爱生命、珍惜家庭、无所畏惧,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发射四不像的催泪弹,像《人间的条件》《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那种水准难得一见。
总体感觉,日本电影黄金一代过后,似乎是对“自虐”史观的反弹,新世纪日本战争影像日趋暧昧,强调战争受害和非战意识,淡化战争加害和反省。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能够正面表现八路军,揭示关东军在东北犯下的罪行,在当下日本已属难能可贵。
整部片子很怪异。
从头到尾有刻意挑选素材,美化粉饰的路数。
但是,最后一个字幕又来一个纯属虚构。
不知道这4个字是来自翻译小组,还是电视本身。
另外,电视剧本身有很大的史诗野心。
从侵华、内战到朝鲜战争,没有一个国内的导演能有机会拍这么大的跨度,这种在国内立项时就会被毙了。
最重要一点,无论是从场景,服饰,台词,意识形态……日本人对中国人的了解是很深入的。
而且,我从上下集的集锦来看这不是制作最精良的日剧。
所以,作为中国人除了匹夫之勇,口舌之快,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认真研究日本人。
在这方面我们远不及对手。
就像大竹医生说的,战争降临后,一切都变得虚妄。
这是今年看的最赞的反战影视作品。
能够感受到反省的深刻,实际上我觉得这样的反省,从小人物的视角去看待战争,其感染力远远胜过说教,口诛笔伐,控诉。
2015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
这个片子首播时间是今年的八月一日,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人,日本人都能看到这个片子。
战争没有赢家,苦难总是属于百姓。
最后要称赞松岛菜菜子和饰演大竹医生的演员。
另外一部片子也很想推荐来看: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4881646/2010年的<归国>
反战是反战,但是多少还是美化了日本民众。
很多人说日本军人有罪但是日本人民是无辜的,我觉得说得是也不是。
要知道军人是怎么来的,是从民众里征集来的,他们参战是叫为了帝国浴血奋战,说什么为了大东亚共荣,说什么为了和其他亚洲国家探讨亚洲的的未来和和平。
这些屁话我觉得谁都不会相信,特别是教育水平已经远甩各亚洲国家的日本。
然而他们默认着并一次次地欺骗着自己。
默认着侵略别人的行径其实已经在无声得支持着侵略,所以私以为他们是有罪的。
但是他们的罪是在军国主义下的日本人人疯狂的年代难以幸免的,从某种意义上他们又都是无罪的。
但是不是所有地方、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还有一些灰色地带,当时的日本人就处于此处。
他们在战争中变成暴虐着、默认着也迷茫着、痛苦着的复杂人。
剧中也一些地方还原度还是挺高的,也明指日本军人的罪恶行为。
这在日本的电视剧中是少见的。
但是第一集中某些地方仍然让我鸡皮疙瘩爆起,满洲垦荒团被美化成解放者了,在伪满洲的大丰收也视为是自己来到后作出的佳绩。
殊不知,伪满地带有黑土地。
土地本就肥沃,是因为关东军的入侵才成为一片废墟的;殊不知满洲垦荒团是在进行灭种教育,教日语抵制汉语,等一系列举动。
女主却觉得这些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她还觉得自己不歧视中国人,自我心理感觉良好。
这就是无耻的行为!
这是占着别人的土地还觉得自己对别人挺好的就心安理得得生活。
剧中还觉得是苏联的入侵破坏了这“伟大的和平”,这是虚伪的和平!
第二集竟高度赞扬了八路军,一名配角护士竟然还被洗脑了。
这我说什么好呢,没想到吧。
也描述了女主儿子被中国人欺侮的事情。
矿主妇人痛打他们的时候,口中还说了我儿子就是你们打死的,从这开始才是真正的当时中国人对日本人情感——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即使他们是孩子。
剧中语言处理得不是很好,那个解放军头目浓浓的日本音,而且样子也太日本了吧,怎么看都是日本人,完全搞不懂为什么拿着棍子镰刀追打日本人的人可以找中国人演,八路军头目反而找日本人演。
中国人的日语太好了,而日本人的汉语又太差了,形成强大的反差。
7.2分。
毛泽东致林哲的贺信“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与中国的民族败类!
”“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者,与中国人民一道为打倒共同敌人而奋斗”重拾日本反战记忆,传播时代和平之声,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
说实话,已经很久没有看过抗日剧了。
可能是电视上总播就看厌了。
不过听说最近日本人拍了部抗日剧,我还是决定看看。
起初以为会是“抗中奇侠”一类的。
不过发现并不是这样。
影片以反对战争、生命平等为主题,描述了从满洲时期到朝鲜战争时期的一段故事(如果算上片尾字幕,要到中日重新建交)。
在片中,无论是中国人的好、中国人的不好、日本人的好、日本人的不好,都表现得很客观。
日本人拍得如此客观,也是看点之一。
(其实反倒是我国某些抗日剧表现得不够客观。。
)另外,情节很干净,没有什么用于吸引眼球的奇葩雷人剧情。
--下面内容有可能有部分剧透--我看到很多人给差评,说什么日本人给自己洗白,明褒暗贬中国人之类的,简直无语。
有些人说让别人看了会以为日本人都是好人。。
真是扯。
剧中褒扬的日本人主要是几个医务工作者(外加个女主的爷爷吧),但出现的日本人也并不都以善良的面孔出现的好不(比如开头村长不允许女主爷爷给中国人送芋头种子之类的情节都能体现这一点,还有后面的某日本军官),而且给军国主义以批评是明摆着的(剧中例子太多)。
还有,那些认为明褒暗贬中国人的。
你敢说剧里出现的某些贬低的部分不是真实存在的?
国内对日本侵略的历史宣传很多,再加上连年播放的抗日剧一直在丑化日本形象。
搞得国内某些人似乎抵制一切日本文化,有种看到日本人就一定是坏人了感觉。
甚至有人见到日本车都要砸,这就更费解了。
日本政府在这方面做的确实不好,但政府的态度归政府的态度,跟人民又是另一回事,不能以偏概全。
举个剧情的例子,博人被某死了儿子的中国女子(抱歉我没记住名字)抓去做苦力,然后一边打博人一边骂“小日本鬼,我的儿子就是你们害死的”,有人认为明褒暗贬中国人可能其中就包含这一剧情吧,不过这确实就是存在的,战争之后,确实有不少国人就有这种情绪。
有种日本人都是坏人的感觉,不管是儿童还是什么。
至于褒扬中国人的部分,这个就不必提了,剧情中很多。
说起来,只能说有褒有贬吧。
明褒暗贬那就是扯了。
总之,客观是我推荐这部剧的理由之一。
无论是中国人的好、中国人的不好、日本人的好、日本人的不好,在剧中都很客观。
别人家说了一点中国人的不好就以“道歉不够诚恳”为由去抨击,至于你对日本政府有意见,那是另一回事,别把对日本政府的情绪也搬来对待这部作品。
这部剧,跟nt一样看着恶心,日本犯下的侵华罪行都基本是一笔带过打马虎眼。
这部剧没有说自己侵略是错误的,反而把自己包装的多么多么的委屈,虚伪至极,再看看现如今的排核废水,只能说小国生小人,有小礼而无大义。
而现如今鬼子们根本就没道过谦,但是有的人却已经开始原谅了......................................................
如果你是导演和编剧,你会怎么拍一部日本的反战片。
很多人说日本人拍得反战片是在洗白,那真的好好奇,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怎么拍,要怎么拍,才会令你觉得这片不是在洗白。
是像南京南京那样的,还是像鬼子来了那样的?
不应该以国内思维来看问题,拍出来如果不能在日本国内放映的话,那就没意义了。
所以在能在日本国内公映的前提下,怎么拍才能令到大多数国人满意?
百分百的谎言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一半谎言一半真实,这部垃圾电影把侵华战争篡改成中日战争。
没错,中国和日本确实打过仗,但那是侵略,不是互相打,它可怕的就是温水煮青蛙式地慢慢让中国人接受它的设定,弱化了侵略性。
全片一直在讲战争多么残酷,人民多么悲惨,可狗日的日本人却没有反思,这场战争到底为何而来,慢慢地把自己包装成也是受害者。
这是在一点一点的磨低我们的底线。
可这还有很多人被它们带偏了,可见这招是多么的高明!
剧中中国老百姓跟日本人相处融洽,其乐融融,为的是让我们觉得其实日本人不全是坏的,好人占大多数,这是第一步,改变中国人和不谙世事的日本人心中的固有印象,让我们把部分日本人和大多数日本人区别开来。
真是其心可诛。
还有个桥段是女主乘着车在路上遇到中国伏兵,中国伏兵大喊:有女人。
这时其它伏兵也一脸性奋的鸣枪。
这是把保家卫国的中国军人描绘成奸淫掳掠的土匪,这是第二步,把中国人设定成邪恶形象。
还有前面所说的,这片并没有说过这场战争是侵华战争,而是说成中日战争,强化了日方发动战争的合理性,去除了日方的侵略性,把自己描绘成也是受害者之一。
呸,要多恶心有多恶心!
日本人从来就不是什么好鸟,别指望它们会有什么反思,它们只会反思自己为何战败。
醒醒吧!
兄弟姐妹们!
关于最近讨论比较火的《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信》,由于期末论文还没写完的缘故,而且似乎国内视频网站都被和谐了?
就在dailymotion找了生肉,简单看了几段剧情:一个是日本军队在苏军的淫威之下掩护未及逃走的医护人员,一个是地主老杨救下两个日孤孩子,以及片尾部分的母子重逢。
当杨希邦抚摸着母亲的双手,对着希代说出:“这双手一直都没有变。
在医院里紧紧握着我的手的,正是妈妈的手啊”的时候,真是感慨颇深。
或闻有观者泪下之语,此言不虚。
对于此片的评论,褒贬不一。
中国观众,特别是对二战时候的“东北开拓团”有一定了解的观众,普遍认为只反军部,不承认民众当时的狂热,有美化侵略之嫌。
不过我依旧认为这是一部有意义的反思战争、反对战争的影片。
对战争的控诉,不仅仅是被侵略的一方诉说自己的苦难,也是发起战争的一方了解付出的代价。
杜甫《兵车行》有云“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又云“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这同样是以战争发起方的国民的视角对于战争的控诉。
如果说日本军部是穷兵黩武的汉武帝、唐玄宗,那开拓团就是被抛弃在青海、抛弃在云南的累累白骨。
我曾经去大阪参观过大阪大轰炸的和平纪念馆,所要传达的,也就是这层意思。
和平,是中日双方乃至亚洲和世界的共同的意愿,也是殊途同归的共同结论,只是侧重点和出发点并不尽相同。
就好比两个孩子,一个打了另一个,结果被老师罚站。
完事儿老师就教导施暴的那一个:“你不但伤害了他人,而且自己还受到了惩罚。
所以以后不能打人了。
”那中国人认同“所以”,而侧重点在于前面那个“不但”,认为后面的“而且”,即日本民众遭受空袭、核爆那是他们发动战争的恶因种下的恶果,说句难听的叫咎由自取,至于反战那是因为我们是战争直接受害者。
而日本人也认同“所以”,但侧重点却是后面的“而且”,认为国家发动的战争反而给自己的国民带来灭顶之灾,所以要反战。
结果虽然都是反战,但在出发点这一层面,要达成相互理解,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白比较中二,配乐很好。
王同志泡妞技能点满之后剧情就没法看了。。。另外差点没认出高梨临来啊
一部三观歪过琼瑶剧的烂片,反战却不反侵略,淡化侵略战争,从来不提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儿。女主圣母癌晚期,宁可救路人也不着急救自己儿子,这母亲三观太歪,或者说编剧就是个伪君子。表面赞扬我党,实际上把思想改造说成洗脑,把土地改革说成滥杀无辜,实在可恶。各种历史事件生硬地加到剧情里面,尴尬
雖然是後方的故事,也沒少展示戰爭的殘酷軍醫,首先是軍人,然後才是醫生……唉都在中國取景了,找個會中文的演中國人很難嗎?爺爺出鏡少,金句可真多啊笑死,好不容易逃出地主家,又被財大氣粗地買回去了,命真好啊才去了西安長沙上海就說是大半個中國了?編劇要不再看眼中國地圖?0 0這劇本一看就是我們審過的哈哈哈雖然日本拍這種題材還沒想洗白勇氣可嘉,但撇開格局不說,劇情實在太假了吧,配角一路死過去為主角母子的重逢鋪路啊沒想到故事線拉得這麼長,還是涵蓋了很多史實的(後來發現好像都參考的NHK的開拓者們0 0):故事1星,情懷(每個普通人都是戰爭的受害者)加1星
为了不得罪这几国导演编剧也真是服了,其实这剧挺有价值的,值得一看!正视这段历史
博人在中国卧底
看了全剧解决,感觉是很好的剧
非常新奇的片子,日本人视角下拍的侵华战争和部分抗美援朝。后半部加入解放军的部分,新鲜感十足,一开始就是在b站看了这部分的解说才来看全片,最后被女主和儿子长达几十年的分离相聚再分离给感动的眼眶湿润,作为普通人,在战争年代相见的每一面都有可能是最后一面。导演居然是半泽直树的导演,太左了,在日本播放,不会被他们国人骂吗?
剧情容量够拍部长篇连续剧了,片长略短,导致有点流水账~
开头绿皮车+群众演员开心的表情奠定了这个片搞笑的基调。西岛秀俊真是碍眼啊
抗中神剧,虚构人物事迹自我满足,春秋笔法只拍女主白莲花,不拍大多数残暴的日本人。把侵华屠杀当做拓荒建设做好事,战争只是关东军没处理好,嘴上说两句就行了,侵略是给你面子,日本国家是好的,人民都是善良的从不做坏事,只有中佐之类个别的说话凶了点总体也是好人,反倒是中国苏联人里有很多很多坏人,侵略中国,中国有大半责任,不识好歹。抗日的游击队都是土匪,皇军才和人民有鱼水之情。皇军不强奸,改苏军强奸,美军都是正面形象。强行自我感动,一个虚构的白莲花假装受点苦,真要反战就该拍真实的日本人强奸虐待屠杀细菌武器人体实验
虽然bug不少,不过还算有点意义。战争真是个残酷的东西啊。
有一些硬伤,瑕不掩瑜。
很微妙。对日本军队和俄国军人的残忍描写,令人对他们感到憎恶,对中国军队和美国军人的描述倒略显人文关怀。是一部绝对的反战剧。
换个角度看侵华战争吧
日本人拍的抗战片,更注重战争年代民族性和人性纠结选择,PS:母子相认那段真的小感动了一下
看完之后你会发现日本侵华是为了拓荒,建设美好亚洲,中国人民被他们侵略以后好幸福。
嗯,信息量挺大的,看来我得好好补补历史才能客观评价这部片子了。话说,主角光环就是牛,女主各种圣母,但是没办法,主角光环,身边的人为了救她都替她死了,有时候还是挺气的。不过,虽然里面的中国话还是挺蹩脚,不过在我看过的日剧里,感觉编剧已经挺用心了,之前有些人的中国话确实很流利了,很多日剧里的中国话简直一言难尽
這種體裁影視中日來拍都是有失偏頗而且聖母與低智商一堆,但好歹日本拍的三觀是正的。
还是不错的,虽然说遇到丈夫尸体这样的事情比较狗血,但就一部电视剧来说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