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之家
Sieranevada,耐人寻味的追悼晚餐(港),失控的晚餐(台),Sierra-Nevada
导演:克利斯提·普优
主演:米密·布勒内斯库,朱迪思·斯泰特,博格丹·杜米特拉克,达娜·多加鲁,索兰·梅代莱尼,安娜·琼泰亚,罗兰多·马特桑格斯,卡特琳娜·莫加,马林·格里戈利,塔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法国,波黑,克罗地亚,马其顿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16
简介:巴黎《查理周刊》袭击三天后,也是父亲去世40天,拉里,四十岁的医学博士要在周六参加一次家庭聚会,共同纪念亡者。然而,事情的展开却与预料中不同。被迫面对恐惧与过去,而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他开始讲述自己那部分真相。详细 >
镜头和演员的调度纯熟精致,情节画面的衔接和无时无刻的动态令人难忘,摄影机似主动又似被动地干预着“现实”。日常的琐碎与宗教的神圣相回荡相冲撞的荒诞而现实感,政治历史与家庭故事交错展开,平凡家庭并不平静的半天浓缩着罗马尼亚尘封的动荡不安的历史与民族性,一如片名,冰雪覆盖的山脉。
(虽然看过不少罗马利亚新浪潮了,但还是第一次看普优)(类)封闭空间的慢节奏多视点长镜头。还是稍微显得零碎而笨拙,在现实主义的家庭描绘和象征主义的社会隐喻之间反复失衡。但是冗长的体量和缓慢的摇镜竟然逐渐开始诉说它们的魔力,一种后秩序时代有关无法得到的自由的迷思弥散开来,激烈但是没有方向只能安于此刻的语调过后只能诉诸一些早已失效的仪式,并且淹没在自我欺骗后感到荒谬的笑声之中了。2.4
其实各方面都在线,但时长真的太太太长了,减掉一个小时差不多。
一个房子内的调度太强了,还要塞进政治、信仰、伦理、家庭,能把这体裁拍成这样,很厉害啦; 镜子,离开的站位,很琐碎冗长,但也没有不喜欢的东西,虽然也没有那么天才灵感的地方
分了几次才看完,话痨片耳朵都要磨破了。导演一开始的长镜头真任性!
将近三个小时的话痨电影看的昏昏欲睡,不过里面各种长镜头还是显示了导演调度的高超水平
家庭话唠片 一段段对话与争吵似乎都是有意无意 台词充实影片
全世界中产阶级撕逼都是一个样
沟通无益,但人们却在鸡同鸭讲的过程之中完善着对各自人格的确认。很清晰的感受到镜头强烈的无处安放感,越是贴近日常,越被繁复的线索逼得无所适从。而留给观众的,唯有在一团乱麻中耐心翻找,直到拾拣出他们的立场与态度,矛盾与共识,并延伸至他们的历史与未来。
唠唠叨叨 毫无看点
3 和去年《索尔之子》一样的,有非常吸引人的镜头语言,不过在电影时长接近三个小时的情况下,新鲜感也退却也非常快,电影内容的家庭撕逼抓马也在“好精彩”和“好无聊”之间起起伏伏。门的开合之间,人的进进出出,声的忽高忽低,笑与泪的收放,越过并不熟悉的宗教文化,却表现出了四海皆准的人情。
#BIFF# Puiu的又一次实验:三小时拍一个家庭。用大量的摇镜和精确的场面调度来展开逼仄空间里的群戏。从9/11到查理周刊到父辈的秘密到柏万青节目式的出轨事,家庭变成了一个小世界。
三个小时的观影,睡晕两次,醒着也被镜头转换恶心到反胃,我果然和东欧电影八字不符...旁边罗马尼亚小哥浑身散发着东正教堂里的一股霉味,和电影的悼念背景太契合
不否認他調度確實厲害。但實在枯燥瑣碎得喜歡不了。生活流也能很有氣韻阿,或是根本不需要拍到三小時! 如果他想表達的是那種令人疲累的生活怪圈,那他辦到了。讓觀眾和男主一樣煩,而且沒有出口...話說後來一直不由自主在想到底什麼時候吃飯啦...
【普优真好啊,下次不看了】被小场景的调度震惊,在我的观影记录里可以封神了。但是真的好长好鸡零狗碎,说的是电影,更是生活。#上影节预习系列 || 这两天补习八分半,电影看少了。今天去看胡德夫,真好听啊。(没品用户在短评写日记系列)
2016年罗马尼亚新浪潮大结局,普优v.s.蒙久的终极之战。普优大师输了戛纳却赢得了罗马尼亚电影界的交口赞美。小场景的调度已然出神入化,几乎再度展示了“真实时间”,有着丰富潜文本的对话对外国观众要求过高,却在本国观众那里几乎成了爆笑喜剧。群戏难写,何况是这种没有大动作的“自然主义”戏。
太冗长了
欣赏不来
相當紮實的劇本設計,透過日常的家族嘮話暗喻政治與宗教與夫妻的懷疑論,場面調度的密閉式空間展現亦有可看處,空間感與時間感都極具張力,三小時整體來說過的並未如預期沉悶
实力示范如何把摄像机架在过道上,把三室一厅拍出无论如何也数不清有几个房间的迷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