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的故事,非常符合中年人的喜好,要是不在过年期间上我是绝对不会跟着家里人看的。
剧本身一般,胜在过年跟家里人一起追剧的氛围。
我妈看这剧的第一眼,指着金晨说“这小女孩儿一看就整了!
”所以不管是大荧幕还是家里的小电视,脸动没动还是很明显的。
王素芳人是很好,但实在是太传统以至于封建从现代角度来看让人不理解,不跟家里人说自己病了还想着为自己丈夫找下一个。
姚儿这个角色是可圈可点的,姜妍真的演得好,利己主义但现实的让人讨厌不起来,不管是虚荣还是耍小心机,她都是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来的,特喜欢看她和大力的剧情,大力虽然什么姚儿喜欢的都要给姚儿,但都是面子工程,鸡是别人家养的,电视机是二手的,收录机是改造的,撑排场吃饭是装有钱的,姚儿要是真同意了才是傻呢。
红狼演生病的状态真得很像中风病人,看见他就想起爷爷当时得病的时候了。
相反白敬亭的老年状态演得真不行,抛开妆造,声音都没怎么变,不是装装深沉皱皱眉头就是老年人了。
这部剧最大的问题就是剧情的重点老汪和老马的矛盾,我们现在来看就是老汪作为执法人员太不懂法,明明可以作证歹徒自己跳下去就可以了,这样老汪老马都不用受惩罚,很简单的事情非要藏着掖着,观众也不满意。
本来紧凑的剧情因为这种感情戏拖拖拉拉,重要的三个大案在最后三集一下就解决完了。
看吴师傅打岔牛大力时才意识到这不是白敬琪和蔡八斗嘛。
还有就是网上那些剧透能不能少点,大结局前我奶奶在我耳边说了三天马魁死了。
不是不接受女二卖烧烤,按她的情况能卖烧烤自食其力已经很好了,这个大结局很好,可是编剧不该写成姚儿灰头土脸的卖烧烤碰到光鲜亮丽带着小女友的男二。
姚的性格就算卖烧烤也会打扮的干净,碰到邻居也会大大方方打招呼。
这个桥段太过了。
结局写成这样是多恨她,莫欺少年穷?
看离开你的女二过得多惨?
你年少求而不得的女生变成这样不要再喜欢了?
感叹一句回归现实了是吧。
今天和爸妈一同观看了白敬亭和今晨在浪漫的篝火前深情对视,感到很尴尬。
大雨和荒郊野岭,回不去家,这个场景酷似《14岁的母亲》,不过那个日剧里两个人是初中生,这个电视剧里两个人都二十多岁了。
第二天女孩就要面对父母的诘问:昨天你们到底发生什么了没有。
女孩母亲的原话是“他有没有欺负你”“作为一个大姑娘,名声很重要”。
是啊,从前姑娘最重要的就是名声,也是社会留给她们唯一的宝藏。
很可悲。
很窒息。
不知道在一个很正常的性教育环境下,没有性羞耻成长起来的话,我就不会在这种场景里感到尴尬了。
这个剧呈现了一个窒息的年代,但整体基调是怀念的,向往的。
但是作为一个女的,无论如何无法向往那样的一个年代,你只能是女儿、母亲、情人。
无限付出的、甘之如饴的贤妻良母,生活中似乎只有自己喜欢的男人和喜欢自己的男人的漂亮姑娘,她们的使命就是爱男人和被男人爱。
这种叙事,真的太累了。
看到15集了,这部剧的女性只有功能,没有灵魂。
以及为什么要让胡可演金晨她妈
*文中照片是春节拍的,请勿搬运使用。
三星半,因为在家里老人长大的村里拍的,算四星。
跟着老人断断续续看完,不算深刻。
以下大都是关于拍摄地的,没有剧透22年底那会儿,还在拍摄,口罩还在,很多人去某个酒店蹲守金和白,经常从那里跑步路过,觉得追星很疯狂。
拍摄地是一个老区,位置在坊子老区,名字叫坊茨小镇。
曾经是德占,挖矿修铁路。
后来变成日占,继续挖矿修铁路。
小镇里有大片德日建筑,保存完好,近期又经过修整,有点可以参观游览的味道了。
拍片子的老街道,前几年还是住人的,后来整体迁出,打算弄成一个影视基地,赶上了三年,不能说耽误了,进度总还是慢了一点。
希望这部片子能够给这个陈旧的老街带来点新生机。
春节去了一次,街道上贴满了剧情海报,确实 有不少人来打卡拍照,外地人不多,大都是本地搬迁出去的老人,找到自己曾经的老屋,在门口打个卡,拍张照。
这个地方值得看的并不是老街,老街不算老,六七十年代的房子居多,又三四年无人居住,也有一些损坏了。
要去看的其实是另外三个地方,一个是坊子炭矿。
坊子炭矿1898年由德国人始建,已有120多年的历史。
矿区内现遗存德、日建筑群9处。
其中德建坊子竖井历经百年仍保留完整,砌碹工艺罕见。
上世纪50、60年代留下的1万多平方米的工业车间群落及横跨北海路的输煤走廊,甚至可以坐着电梯下到德国建造的百年坊子竖坑与敏娜竖坑接连贯通间的井下巷道,参观清代民办煤窑,德、日侵占时期开采场景,水灾、火灾案例现场,马拉矿车运煤场景,矿工生命守护神——圣芭芭拉神像,还可以在井下坐猴子车。
另外一个地方是坊茨小镇。
坊茨小镇是一片德日式建筑群,形成于1898年至1914年德日殖民时期,有德式建筑103处,日式建筑63处,有德军司令部、德军医院、火车站、机车维修段、电报大楼、邮局、煤矿、修女楼、教堂、学校、兵营、水站、高级军官别墅区等完整建筑群落。
第三个是老坊子火车站。
也是德日建设的,保留了大量建筑,特别是一个车头调头的设施,我估计全国少有。
专程来看,大可不必,风筝节的时候顺道来看看,倒也还可以。
以下说点电视剧本身剧本身设置的挺庞大,从男主年轻到退休,四十来年吧,总体看着大概还可以。
特别是几个老戏骨的演技还是很在线的,甚至看到了大潘潘斌龙,那一嘴东北话。
住所的院子拍摄,进了那个门廊之后的场景,人造痕迹大了一点,个人始终感觉光线都是人造光,看起来有点假,就是那种在影棚里打了几盏灯的感觉。
东北话略微有点出戏,学得不太扎实,毕竟宁阳宁阳,辽宁沈阳。
东北话的精髓在东北人觉得自己的普通话老标准了,外人一听就是东北话。
外人觉得东北话可好学了,学得老像了,东北人一听就是学的。
大概这个戏就有点这个感觉吧。
也有点吹毛求疵了。
最后,欢迎大家来玩。
一个在拍摄地生活的东北人。
在生活中的高满堂,曾经与侯鸿亮等人,用半年时间,走遍关东的黑土地,寻访当年闯关东的人们与他们的后代,细细谛听他们与祖先的故事。
在生活中的高满堂,曾经花百余天的时间,与几十家温州商人叙话,挖掘他们创业的奇迹。
如此,我们才能看到《闯关东》的传奇,才能听到《温州一家人》的呐喊。
然而成名以后的高满堂,似乎已经走出了生活。
《老农民》中的许多情节,不符合事实的就有许多了。
如1977年一家人送儿子进高考考场,可能吗?
至于高满堂后面的作品《老中医》《老酒馆》《珠江人家》之流,皆属胡编乱造,惨不忍睹之作。
如今刚出炉的《南来北往》,早期叫《三棵树》,据说准备了许久了,然而成片依然不堪,主线上洒满了“狗血”“鸡血”。
马魁1968年因小偷摔S而入狱十年,可能吗?
那时许多盲流,被直接打S的无数,皆被判定为罪有应得。
且在“探索十年”过去后,根本未有被追责的情况。
更近一些的,如1983年的“严打”,因跳黑灯舞被宰的都许多,至今最多是说,有些“过了”。
至于汪永革,因为拉住小偷不让跳车,完全可以解释为是保护他,怎么会被抓进去呢?
主线太假了,许多细节也经不起推敲。
另外,这只是一些发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琐事汇集,没有岁月变迁带给人们的性格变化,也没有人性挖掘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
为了冲突而冲突,为了矛盾而矛盾,皆与生活无关。
曾经在生活中的高满堂,显然已经走出生活了。
两颗星星是给丁勇岱老师的,这个剧也就靠老一辈的戏骨撑着了。
这个服化道说不用心吧,找的衣服都是那个年代的,说用心吧,那布料那质感那个滤镜都干净的不像样👉🏻👈🏻而且剧里还有好多未婚夫妻的配角演员,按理说那个年代结婚都早,你找几个年轻男演员咋啦,尽找那现实年龄四五十岁的老男人配个年轻小姑娘演未婚夫妻,我真服。
还有金晨那个尖脸真是一言难尽,我爸一打开电视问我这女主角是谁这么难看一个蛇锥子脸😂😂😂
毒点:1、马汪两家的十年冤狱,这十年,马魁蹲了十年冤狱,素芳过度劳累染上肺癌最后早逝,马燕童年全毁,被排挤被讥讽被打压,这才导致对汪新有特殊情感。
最后一句都过去了?
就结束了,甚至结婚了,真让人无法接受。。。。。。
说句大的,这可是“冤父杀母”之仇。。。
2、姚儿在当时选择一个有钱爱她长得还不差的有啥错呢?
一定要把贾写成毒贩?
意思是爱慕虚荣的女的都没好下场?
还在哈城街头卖烧烤遇到牛大力和娇妻?
这讽刺有啥意义呢?
姚儿这心性的人,即使是遭遇如此低谷,也会继续美丽,甚至改嫁。。。
不至于那么落魄凄惨。。
这我觉得如果编剧一定要写,一开始就把姚和大力写在一起,最后贾东窗事发,庆幸当初没走,就好了。。。。
3、为啥马魁要死?
为啥素芳要死?
为啥素芳死了还不让沈医生和马魁一起???
无法理解以前我会说遗憾终归是人生常态,现在我只觉得编剧下毒。
体现伟大、警醒的方式有很多,非要用这么膈应人的方式。。。。
很明显是想对标《人世间》《父辈的荣耀》等年代正剧,但整个剧组无论在局里还是在戏外,给人一种用力过猛,整体虚浮之感。
不仅没有展现出东北的特点,尽是东施效颦,特别是想拍摄火车戏,但整体都是绿幕抠图,没有丝毫认真负责质感,反而将精力用于各种营销之上。
特别男女主不仅没有丝毫带入感,反而局外表现,打工人心疼打工人。
本来可以给出3星半或者4颗星,但是……南来北往这部电视剧,虽然细节有瑕疵,但是整体是不错的。
如果对社会的影响力来讲,它与很多影视剧都有一个最大的坏处,就是法律知识缺陷特别大,影响很恶劣!!!
第一,马魁抓得是三个盗窃嫌疑人,盗窃嫌疑人被发现盗窃后实施暴力反抗,则性质更改为抢劫嫌疑人,属于暴力违法犯罪,对这类犯罪嫌疑人是可以采取“击毙”的。
第二,就算是没有汪永革作证,两个嫌疑人冤枉马魁,如果没有其他证据也是不成立的。
第三,汪永革也是无罪的,哪怕不知道什么原因,一个人拿刀冲进餐车,对于汪造成威胁,汪只是拿一个盆扔向对方,哪怕这时候造成对方伤害,也是正当防卫或者是紧急避险。
第四,死了的嫌疑人是自己主动打开窗跳车逃避抓捕,汪还实施了救助,救不成是救不成的,与嫌疑人自己的行为无关。
希望以后的影视剧,涉及法律内容请谨慎一些,而且这个不需要什么特别难的知识点!!!
剧中铁路大院的景是棚里搭的吧 1. 场景不是很自然 有点出戏 2. 胡可和金晨演母女有点违和感 感觉俩人年龄差不多 金晨的长相特别洋气 扮相不像是那个年代的人 更像是港风美女3. 白敬亭和姜妍更有 cp 感 希望剧的主线不是感情 特别喜欢看年代剧 没经历过那个时代 但总感觉虽然那时候什么都缺 但却什么都是真的 人与人之间也更纯粹些 现在真的好累
好看好看,剧情节奏真的舒适,第一集就引人入胜。有搞笑有温情有悬疑,全员演技在线。演员演的非常真实,白敬亭和老戏骨对戏也没拉垮,特别喜欢师徒互斗情节,看的乐呵呵,特别适合过年全家观看!
剧里生的全儿子,绝
好难看 白敬亭演什么都是他自己 金晨好出戏 跟春晚小品似的
这个结尾真是把我恶心到了。整部剧都是以男性友谊为主线的,作为欲望客体的姚最终落魄,就仅仅因为她美丽,虚荣。
陪妈妈看电视系列cctv8。服化道只能说合格,但不够精细,喜欢看侦探类的会对里面的服装和道具失望。演员很不错,就是小白看起来太小了,总觉得学校里还没毕业。父辈们的恩怨不应该小辈偿还,但是,诬陷对方坐牢十年,现在道歉真的来得及吗?不过是给自己一个不亏欠的借口罢了。
姚没做任何坏事,没有伤害过任何人,拒绝一个男人可不叫伤害,没有在物质上向他索取,也没有在言语上对他进行贬低,只是目的明确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何错之有?编剧非给她安一个悲惨的结局,还要跟那个男人做鲜明的对比。要求女人艰苦朴素,而男人成功的标配则是找个年轻貌美的女人,编剧你自己说说这个逻辑对吗?真是太恶心了。
央八黄金档 连着九点半到大唐狄公案一起看的 作为年代剧质量极其一般,打光混乱节奏差,毫无意义的情节拉时长,目前为止剧情毫无新意极为老套
后半段确实冗长了些,杨乃文的戏加的生硬无比,但好在结尾没有忘记前面出现过的每个小人物,让这趟列车有了一个圆满的旅途。
除了结尾太仓促以外,整部剧充满了烟火气,是普通人的生活史。剧中很多细节,是我们小时候经历的,还原的很好。
连汪永革都能被原谅,姚儿却是那么个结局,编剧可能被优秀漂亮的理智女性伤害过,有创伤
本以为是一部高质量的年代剧,几集看下来,目前剧情不行太碎,丢一只鸡演了一集,太水了吧!目前全靠老演员撑着。
感受一下春山学男主的开年大戏
关于警察的剧真不少,乘警的还真不多,有国产剧的通病,也有年代戏的亲切。
整容脸和综艺咖没有任何演技可言。
都34集了,还是绿皮车,说好的见证铁路发展历程呢?难道最后一集见证燃煤机车,电力机车,动车,高铁的发展吗?另外马健的年龄成了谜?哪年捡的马健?32集时是哪一年?马健几岁了?全是谜,一笔糊涂账。
最后一集把马魁弄死了,感觉真的很莫名其妙并且共情不了一点,虽然没有喜欢姚但是把她结局弄得个灰头土脸卖烧烤还遇到牛大力带着年轻老婆。。。什么脑子编出这种剧情的??
每个角色都很立体,少见的几个看完的电视剧
有点失望,流水账年代戏剧本里穿插着悬疑和喜剧,年代戏全靠姚玉玲和牛大力时代洪流里折腾,喜剧的部分像一个个抖机灵的小品,白敬亭的汪新嘴好碎好烦,东北话说的还是像北京话,悬疑也一阵一阵的,上一辈的矛盾点解的轻飘飘的。总之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差点。
很精彩的群像戏,两位女演员一脸科技看着太尴尬了
很不错的年代剧,除了结局为什么偏让马魁死?台词也都很逗,宁阳就是沈阳吧?哈城就是哈尔滨呗,咱东北的片子拍的就是好!演员也都不错,《东北民谣》真是画龙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