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的电影。
李本身的人生很精彩,仅仅是描绘战地摄影是不够的。
我希望能讲述她作为摄影师本身的人生历程以及那些被后人铭记的照片(翻看她的照片,很多都能令人深思)。
而且在和罗兰在一起之前,不是和一个埃及富商有婚姻?
这个人生节点怎么被略去呢。
再说句题外话,电影里出现了很多禄来,看型号应该是Rolleiflex Automat 6×6 Model RF 111A。
至今我最爱的胶片机也还是禄来双反。
虽然全方位都不如别的相机,它只是最适合我用的。
在片中有关相机的细节,需要诟病一下,禄来拍摄的快门声音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速度声音不一样,战场很多低光照情况下我猜快门应该低至1/8秒,全片的快门声配音没啥变化,是个中速的声音。
另外二战期间,柯达最高速的卷Super-XX感光度也仅200。
那个年代,想要低照度的拍摄只能迫冲了。
还有个疑问,二战时期若要从事战地摄影,135胶卷相机无疑是更好的选择,那个年代虽然仅仅只有旁轴相机可选,而且旁轴结构设计的限制最多只用得了90mm的长焦,也足够了,可选的相机并不少,比如徕卡的巴纳克系列,蔡司依康以及福伦达。
相比禄来双反,135的优势是快拍以及避免频繁的换卷(一卷36张远多于禄来的10张),而且体积更小(参考徕卡IA之类的同时代相机)可以携带多个镜头,比禄来一个75f3.5固定镜头好不知道多少。
片中的出现的很多战地男摄影师都用的徕卡和蔡司135机器。
何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战地摄影低头取景拍摄太不安全了,故而只适合在安全的地带拍速度慢的摄影。
罗伯特•卡帕说的(指战地摄影):如果你拍的不够好,说明离得不够近。
在这里无论男女,致敬战地摄影师们,以及那些甚至为此献出生命的人。
本来作为一部商业片,吊打其他戛纳片,我应该给他5分。
无奈3公里珠玉在前。
而这部导演受公众限制,拍摄手法与题材限制很多。
比如lee在第一次前线之行,她在战地医院的情景。
我注意到与她同帐篷的女士,和她一样,脸蛋十分白净。
导演很克制。
比如lee在巴黎时期,克制得拍那些遭受羞辱的女士-同nazi“交往”过的女士,通通被剔光头羞辱,这实在太克制了。
比如lee在集中营,集中营的演员们神态稍微到位,但面色红润,脸蛋饱满得不像在集中营。
人体想扑克一样的集中营。
剧本太普通,本来可以带领观众深入思考的段落从没深入过。
永远泛泛而过。
前线禁止女人出现,而李说自己是美国人。
但前线偏偏有一些女兵,有可以低空飞行的女兵,还有永远不能停下的医疗兵。
比如巴黎迅速被解放,剃头羞辱的女士们。
那么好的演技,我前后左右都在哭,他们的遭受只有这么一幕。
比如集中营,小女孩面对一身兵装的lee,恐惧却一动不动,她的眼神让观众们心碎。
lee的反应也很有意思,尤其是当她丈夫说,“我是来带你回家照顾你”的时候。
可惜这些全部泛泛而过,从没深入。
中间种种玩笑都很有意思,lee在战争时期仍然有好看的衣服,有食物供给,有香烟烈酒硬通货也很有意思。
包括战争结束虽然努力理解她,但仍然显得天真的audrey。
结尾对于母职的伸开一笔简直是狗屎,lee没有被妈妈正确爱过,但她被男女同伴正确爱过。
结尾看似和解,实则垃圾。
我不懂一部讲述战争摄影师,一段失落历史的片子,为什么突然在末尾开了个和解片段。
俗气。
儿子因为妈妈没有被正确爱过,就不会爱自己的小孩痛苦就什么都不算了吗?
lee认为集中营的小女孩没有往前走,她的儿子也没有往前走。
他没机会了。
最后这段推翻前片所有篇幅的人设。
真的狗屎。
27年后,《泰坦尼克号》杰克、露丝再聚!
当地时间11月19日晚,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现身凯特·温斯莱特在美国洛杉矶的新电影《李》的放映会,并亲自盛赞老搭档,引发全球影迷的回忆杀!
《李》放映会当天,小李子盛赞凯特,“我的挚友,你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是变革性的。
我这一代最有才华的演员之一,独一无二的凯特·温斯莱特。
”
他接着补充道:“我至今仍然对你感到无比敬佩。
钦佩你的坚强、正直、才华和对每一个项目的热情。
不用多说,她是我们这一代人中的杰出人才,独一无二的凯特·温斯莱特。
”
小李子不仅到场支持,还在台上亲自表达了对“肥温”凯特的欣赏,两人还来拥抱与热吻,昔日《泰坦尼克号》这对银幕情侣的友谊小船真是稳如泰山啊。
尽管小李子这番力挺肥温,有点“商业互吹”的嫌疑?
毕竟好莱坞嘛,面子工程很重要。
小李子既能给凯特撑场子,又能增加曝光率,何乐不为?
不过,两人在台上亲密拥抱并亲吻了对方,不禁让人回想起他们在《泰坦尼克号》中的经典瞬间,这对荧幕CP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当年,《泰坦尼克号》试过角色的帅哥众多,马修·麦康纳、克里斯·奥唐纳、杰瑞米·西斯托, “蚁人”保罗·路德都没成功,《不一样的天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是第六个去面试的。
卡梅隆开始并不喜欢莱昂纳多,觉得22岁的他阳刚气不足:“他看上去太瘦弱,不像个男主角,长得也不够漂亮。
”但他发现所有的女员工,都跑过来了,甚至包括会计和保安。
于是,他决定让小李子和凯特一起对台词。
当时小李子已经是柏林影帝,表示不愿对台词,但卡麦隆毕竟是拍过《终结者》《真实的谎言》顶级导演,他才勉强答应与凯特演一场戏。
他缩到排演室内,点了一支香烟,漫不经心地看了几眼剧本。
然后半躺在沙发上,转身面对女主角。
一喊开始,小李子就变成了杰克。
就连凯特对卡梅隆耳语:“即使你不请我,你也一定要请他。
”
《泰坦尼克号》歌颂至死不渝的爱情,重现恐怖的灾难带来悲剧,更对贫富与人性有点缀!
露丝如果选择未婚夫,那她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代价是个性与追求被永远抹杀,在爱情与面包之间,她勇敢地选择了杰克!
此时,正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与凯特·温斯莱特的颜值巅峰,两人合演了浪漫爱情戏,还有激情戏。
肥温还戴着“海洋之心”项链,全裸拍摄了绘画场面,她丰乳肥臀的魔鬼身材,美得让人窒息!
《泰坦尼克号》在全球票房突破纪录以后,凯特和小李子成为平生挚友,但他们直到2008年才合作另一部电影《革命之路》!
要不是凯特的前夫萨姆·门德斯导演极力撮合,加上另一个男主角退出,这才想到小李子救场!
《革命之路》相比《泰坦尼克号》不仅不够浪漫,还更为残酷压抑!
弗兰克与妻子爱波妻曾向往“美好的巴黎”,但他们各自都有外遇,面对生活困难,各种积怨让两人频繁争吵,最终娇妻愤怒下擅自堕胎,意外身亡!
即便小李子与凯特在《革命之路》再度合演了大尺度激情戏,都让人感觉物是人非。
结尾,邻居点评夫妻两人神经兮兮的,更让人叹息“莫非《泰坦尼克号》杰克当年侥幸存活,他和露丝现在就是这副德性?
”
如今,《李》放映会上,全球最棒的CP组合杰克和露丝27年后重聚,有人感慨“爷青回”,有人羡慕他们的神仙友情,当然也有人吐槽小李子的“万年不变”的造型。
不过,看到凯特和莱昂纳多再次同框,真的有点感动!
希望他们的友谊能够天长地久,也希望《李》能够票房大卖!
假如凯特·温斯莱特和小李子这对老朋友第三次合作,会给影坛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或许很多人对她不够熟悉,她被誉为是20世纪最顶尖的女性摄影师之一,同时她最著名的拍摄于希特勒浴室里的照片也为人称道。
影片伴随着一场已经跨越时间完成的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开始讲述她传奇的一生,包括她早年的生活,婚后战时如何走上战地摄影的道路,到她坚持着去完成创作,到最后回到家中遇到的关于发表和自我治愈的过程。
影片的拍摄方式比较传统,集中讲述这位女性在工作中所见证和经历的一切,在展示战争残酷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位女性在环境里遇到的困难,克服的过程,以及她所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战争的影响。
这些即是李的作品能被大家推崇,她能被历史记住的理由,也是影片极力想要呈现的一个点。
她用她女性的观察和工作时的境遇去呈现了一个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点:那些被遗忘被伤害被痛苦笼罩的人们。
不只是女性,孩子,还有伤者和尸体。
她没有记录下那些被歌功颂德的英雄,也不只是拍摄战火,她看到了被欺骗后被剃了头发的女性,她看到战战兢兢的孩子,她看到空无一人的城市和战火席卷后的成堆的尸骸。
这些都令人触动,成就了她的事业,也毁灭了她的生活。
她曾经作为模特是艺术家们的缪斯,美丽吸引人,也拥有了爱情和家庭,但她还是义无反顾的投身了摄影事业,和她的伙伴一起。
友谊,爱情,家庭其实也能看出对她来说是重要的,她是强硬的,也是坚持的,这些都是她成功的关键。
而因为后来的ptsd,她可能缺少了很多对儿子的关爱,也因此有这样一场隔空的对话。
当她去世后,儿子发现了她曾拍摄的照片,才能理解到一些母亲为什么会这样,或许能得到一些宽慰,在这个部分的讲述也让人感受到她的真实:她并不是完美的标杆,而是一个鲜活的女性。
她的生活也并没有事事如意,但她却还是选择了用自己的天分做对世界有意义的摄影这件事。
影片的讲述还是很中规中矩,但凯特温斯莱特的演绎显然是加大分的,同时配乐也非常出彩,对于战争过程中她们的所见所闻以及过程的艰辛,起到了非常好的烘托作用,整体还是比较完整。
李·米勒,一个勇敢坚韧,直率热情,温暖如同太阳一样的女人。
有一天尘封已久的记忆盒子被翻起,我们透过她的照片,看到她在那个女性重重受限的时代,扛起自己的照相机,义无反顾投入战场,因为她要拍摄战争,她要见证战争中的女性,她要记录她们,不要忘记,不能就这样轻飘飘地放过那些伤痛和罪恶。
太美了。
这个女人那熊熊燃烧的生命力。
仿佛可以点燃一切。
即使如此,她也被战争的罪恶烧伤。
经历过那一切的人不可能回到最初。
———凯特温斯莱特的演出,震撼人心。
我好喜欢她脸上的绒毛,眼角的皱纹,下垂的胸部,永远充满故事的眼睛。
我好喜欢她满是灰尘的头发,沾满泥泞的靴子,藏满黑灰的指甲,哭得发肿的眼眶。
我好喜欢她醉醺醺的大喊,皱着眉头抽烟,忍住眼泪拍照,为自己绝妙的主意大笑又在拥抱中哭泣。
绝赞演出。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她是万众瞩目的时尚模特,是《Vogue》杂志的摄影记者,是毕加索的缪斯女神,也是英国超现实主义画家、收藏家罗兰·彭罗斯的妻子。
(毕加索与李·米勒的合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她美丽又风趣,与众多艺术家有着互动。
但是在二战爆发后,她毅然决然走上战场,成为前线唯一的战地女摄影记者。
在她的镜头下,我们看到了战争中最直白的残酷。
只是她没有想到,拍摄战场残忍一幕的过程让她在晚年成了令儿子避之不及的人。
米勒曾这样评价自己“我看上去像个天使,但我是个魔鬼。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传奇女性李·米勒的故事——《李》Lee
除了凯特·温斯莱特担纲主演外,安迪·萨姆伯格(《神烦警探》、《棕榈泉》等)、玛丽昂·歌迪亚(《两小无猜》、《大鱼》等)和乔什·奥康纳(《德雷尔一家》、《上帝之国》等)等一众实力派演员也倾情加盟。
影片是根据李·米勒的儿子安东尼·彭罗斯撰写的传记《李·米勒的一生》改编,全面地探讨了米勒作为战时摄影师的职业生涯。
(李·米勒 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安东尼·彭罗斯的印象中,母亲总是很暴躁,整日躲在厨房里烹饪,酒精是她的兴奋剂。
正是如此原因,安东尼总是刻意躲避着母亲,心里也始终怀着怨恨。
直到母亲去世后,安东尼的妻子在阁楼上发现了6万多张底片,以及2万多张印刷品,他才发现母亲的另一身份,也开始真正了解母亲的一生。
(李·米勒 图片来源于网络)她曾风情万种、才华横溢,她也曾穿梭于炮火之中,亲眼见证了战争的血腥,她拍摄出了20世纪最令人难忘的战争照片。
(1946 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无家可归儿童)但创伤后应激障碍却困扰了她整个后半生,那个高傲、自信的,总是在追求生活意义的李·米勒,变得意志消沉,她拒绝了所有采访,几乎对过往只字不提,她将自己掩藏起来,渐渐地也放弃了摄影······于是,带着忏悔与震惊的安东尼(乔什·奥康纳 饰)与母亲之间展开了一场隔空对话。
(电影《李》截影)李·米勒(凯特·温斯莱特 饰)曾是华丽的时装模特,是艺术家们的女神,是天真少女,可如今年过三十的她只钟爱摄影,和闺蜜们在度假地打卡拍照,饮酒说笑,生活对她来说就是寻欢作乐。
(电影《李》截影)但随着二战的开始,战争的阴云也逐渐在李跟她的艺术家朋友间展开。
度假结束后,与罗兰·彭罗斯(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 饰)一见钟情的李,跟随他去了伦敦。
(电影《李》截影)但彼时欧洲已处于战火之中,两人在巴黎的那些朋友纷纷转入地下,只为了躲避纳粹。
虽然伦敦暂时相安无事,但局势也是越来越紧张,每个人都开始尽自己的一份力,男友罗兰每晚都要去做空袭守卫。
好在李的无所事事并没有持续多久,她应聘了《Vogue》杂志的摄影师工作。
1939年,闪电战降临伦敦,李每天四处奔走,记录着被炸的底朝天的房屋、街道,以及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
在这期间,她还结识了《生活》杂志的戴维·谢尔曼(安迪·萨姆伯格 饰),两人成了好拍档,经常配合一起拍摄。
(电影《李》截影)但是作为一名女性摄影者,李受到的歧视无处不在,女记者只有非军事区的采访权,眼睁睁看着戴维被请进军事重地区,自己只能去勤杂区。
(电影《李》截影)不过即便如此,李依旧感受到了自己这份工作的意义,一位在战时民间组织服役的女飞行员告诉她:「你的工作,她让我们知道,外面在发生什么」。
这天,她向自己的上司奥黛丽·威瑟斯提出,她想要去欧洲战场。
虽然上司对她的想法表示认可,但英国人的规矩,女人是不能像男人那样上战场的,而且没有军方许可,即使她去了也给编辑部发不回来任何关于战争的报道。
(电影《李》截影)李被这破规矩气的直骂街,没想到搭档戴维的一句话提醒了她。
最终,李以美国人的身份成了一名特约战地记者,前往军区。
(电影《李》截影)一开始他们一行人先是被带到后方休整地,之后则会根据不同情况被派往战场,不过,只有李除外。
长官要求她在后方拍拍伤员,以及每天要做很多场手术的医生、护士就行了。
虽然对如此赤裸裸的歧视很不满,但李没有多做辩解而是开始认真工作。
她拍下了疲惫不堪的护士,为受伤严重的士兵拍下了他“ 最勇敢”的照片,也拍下了在手术中一名士兵被截掉的一条腿。
(电影《李》截影)事后在访谈中,她说,那个场面真是太让人害怕了······最终,由于李的“优异”表现,她被派往了真正的战区。
在法国,在德国,在不同的国家,她留下不同的战争镜头。
她在轰隆隆的枪炮声中记录下了凝固汽油弹在圣马洛战役中的首次被使用。
(电影《李》截影)记录了纳粹集中营里堆成小山的无数尸堆,李镜头下的他们双眼深陷、皮包骨头,早已不成人样。
还有死里逃生,眼神中一直透露着惊恐的小女孩。
以及因为自杀协定死于家中的纳粹军官和家人们。
(电影《李》截影)除了拍照片,李也会写战争报道,但她时常无从下笔,因为要表达的那种真实实在是太残忍。
在战场上的所见所闻早已远超她的想象,哀鸿遍野、恐惧、饥饿,在集中营里看到的更是一个牲人和兽人的世界。
在如地狱一般的战场上,她第一次感受到,命运的负担竟是如此沉重。
有时候她想跟搭档戴维聊聊关于心中的苦闷,但还没等说出一句话,喉咙就先干涩了,最后只是无力地张了张嘴······
(电影《李》截影)但讽刺的是,李冒死拍的那些照片,并没有被《Vogue》杂志刊登出来,原因是内阁认为,「这些照片会让人们不安,人们需要继续前进」。
怀着无比的愤怒,李来到杂志社,剪碎了自己提供的所有底片。
面对上司的阻拦,她拿起桌上的一张照片颤抖着问:「继续前进?
这个小女孩,在死亡集中营里,被QJ和殴打,你让她如何前进?
她怎么前进?
」
(电影《李》截影)说着说着,李内心的痛苦再也没办法抑制,是啊,她怎么前进?
而她又该如何前进?
强忍着内心的悲痛,李说出了隐藏在自己心中多年的秘密。
在她7岁的时候,受到了一位所谓“家庭朋友”的侵犯······
(电影《李》截影)《李》讲述了一个美国摄影师李·米勒的故事。
影片中展现了女性在一些行业中受到的挑战和困境,但李·米勒用实践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比任何男性同行差。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坚定有才华的女性。
片中还原了她坐在希特勒的浴缸中拍照片的经典一幕。
事后她才知道,拍摄当天恰好是希特勒自杀(1945年4月30 日)的那一天。
作为当时第一批到达希特勒公寓的人之一,李曾说,拍完浴缸照片后,她洗了澡,还睡在了希特勒的床上。
(在希特勒浴缸里的李·米勒 图片来源于网络)但战地记者的经历也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
她拍下了无数震撼人心的经典照片,却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对生活再也没有往日的热情,总是情绪不稳,且变得压抑 ,她不断酗酒,这一切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儿子。
(电影《李》截影)安东尼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母亲总是不快乐,脾气不稳定,于是随着年龄渐长,对于母亲他是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但看着母亲拍的那些照片以及所写的报道,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误会了她。
在影片结尾,安东尼的母亲向他展示自己一直收藏在盒子里的,关于他第一次剪下来的头发、他的第一张画还有为他读过的故事书 ······但是他一抬头,母亲却消失了,看着散落满地的照片,看着自始至终只有他一人所在的屋子,他知道,这场“谈话”只不过是他的幻想而已,好多话涌在嘴边,最后只化作淡然一笑,母子俩终于得到了和解。
(电影《李》截影)李的儿子曾说过,母亲的衰落通常归因于她在战场上目睹的可怕景象,但她遭受的性 侵 犯可能也是根源。
当时无助害怕的李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但母亲告诉她,这件事永远不能说出去,因为它太羞耻了,而作为摄影师的父亲,则在女儿被恶 魔 侵 犯后经常让她为自己做裸体模特。
(电影《李》截影)对于外界的质疑,这位父亲曾这样解释说:“我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治疗女儿的羞耻感······”从那以后,李开始变得叛逆。
(毕加索笔下的李·米勒 图片来源于网络)李·米勒曾这样评价她一生中的各个阶段:「如同被水浸过的拼图,湿透了的每一块拼图,无论是形状还是图案,都不能完美拼接。
」但从时尚模特、摄影师学徒、时尚摄影师、到战地摄影师记者,她不甘愿只做被框钉的艺术,她始终在追求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她的每一段经历都迸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图源于网络/ 图片Toffee / 作者
1.早期经历:○李·米勒于1907年4月23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的波基普西。
她的父母分别是西奥多和弗洛伦斯·米勒,父亲是业余摄影师,这让她从小就接触到摄影。
○然而,她的童年经历并不美好,7岁时在布鲁克林被一个家族朋友强奸,并感染了淋病,这给她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在学业上,她也不太顺利,几乎被她所就读的波基普西地区的每一所学校开除。
○1925年,18岁的米勒搬到巴黎,在拉迪斯拉斯·梅德热斯的舞台工艺学校学习照明、服装和设计。
1926年回到纽约,加入了瓦萨学院的实验戏剧项目,之后离开家到曼哈顿的艺术学生联盟学习素描和绘画。
2.模特生涯与摄影学习:○1926年冬天,她在曼哈顿街头差点被车撞到,被《时尚》杂志的出版大亨康泰·纳仕救下,这一事件开启了她的模特生涯。
1927年3月15日,她戴着蓝色帽子、佩戴着珍珠的形象出现在《时尚》杂志的封面上。
○与此同时,她开始学习摄影,并逐渐展现出在摄影方面的天赋和兴趣。
她曾师从一些著名的摄影师,学习摄影技术和艺术理念。
3.摄影事业发展:○时尚与艺术摄影:在巴黎期间,她成为了一名时尚和艺术摄影师,她的作品风格独特,融合了超现实主义和时尚元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她为《时尚》等杂志拍摄了大量的时尚照片,同时也创作了许多具有艺术价值的摄影作品。
○战争摄影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李·米勒成为了《时尚》杂志的战地摄影记者。
她勇敢地前往战争前线,报道了伦敦大轰炸、巴黎解放以及布痕瓦尔德和达豪集中营等事件,用镜头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的苦难。
4.后期生活与影响:○战争结束后,李·米勒回到英国,与英国艺术家罗兰·彭罗斯结婚,并继续从事摄影创作。
然而,她的战后作品并没有得到像她的战时摄影那样的广泛关注。
○1977年7月21日,李·米勒在英国东萨塞克斯郡的法利农庄去世,享年70岁。
她的儿子后来发现并推广了她的摄影作品,使她作为一名杰出的时尚和战争摄影师的声誉得以恢复。
著名摄影师艾伦·库拉斯的导演处女作,改编自米勒之子安东尼·彭罗斯回忆录。
在母亲去世后,他在阁楼上的一个盒子里发现了她的一批作品——包括大屠杀的惨不忍睹的照片,这才了解到她的英勇事迹。
这部电影的结构有点像帕布罗·拉雷恩的《第一夫人》 ,1977年时已上了年纪的米勒以访谈的形式向安东尼讲述自己的一生。
故事围绕着李·米勒在不同时期的经历展开,从战前到二战期间,再到战后的回忆讲述,结构紧凑而富有层次。
影片对二战时期的描绘尤为深刻,例如李·米勒与大卫·E·舍曼搭档在前线拍摄的情节,那些如截肢手术、烧伤士兵、巴黎解放以及集中营惨状的画面,不仅是对历史的重现,更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传递。
正如《好莱坞报道者》所说:“《李》通过这些画面,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充满苦难的时代,其对战争场景的刻画细致入微,使影片具有强烈的历史质感。
”温斯莱特将李·米勒刻画成一个时刻保持戒备,反抗性别歧视并且勇敢见证生活百态的女性。
她的表演富有层次,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故事。
《综艺》杂志评论道:“温斯莱特的表演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她的存在让李·米勒这个角色从历史的尘埃中鲜活地走了出来,观众可以深切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情感波动,无论是面对战争的残酷还是生活中的性别挑战。
”在影片的情感表达方面,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像李·米勒与被德国士兵引诱的法国女孩之间的互动场景,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温情。
这种在战争背景下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使得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记录,更是对人性的思考。
《帝国》杂志指出:“这一情节是影片的亮点之一,它展示了在战争的大环境下,人性的善良与宽容如何与战争的残酷和仇恨交织在一起,让观众对那个特殊时期的人物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然而,《李》这部影片也并非十全十美。
在叙事节奏上,某些情节的过渡略显仓促,使得故事的连贯性受到了一定影响。
但总体而言,这并不影响影片所传达的核心价值。
《李》通过凯特·温斯莱特的精彩表演和深刻的故事内容,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独特的女性视角下的二战故事,以及对人性、性别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尽管存在一些小瑕疵,但仍然不失为一部值得观看的优秀电影。
在我的女孩榜样的她们系列有写过她,了解关于李完整的故事更能体会到她作为女性先锋面对不公的抗争精神。
🌟李·米勒(Lee Miller)🌟米勒曾身处深渊,又一次次拯救自己于水火,她不甘被定义,不断重塑自我。
她的身份多重而精彩——摄影师、超现实主义者、战地记者、模特、甚至是一名美食厨师。
每一次职业转型,都是她主动选择的人生升级。
🌟出身即地狱?
她偏要杀出一条血路!
米勒的童年可以说是暗无天日,年幼时遭受性侵,不仅身心受创,还因此染了病,也直接影响了她的学业。
🌟雪上加霜的是,她的父亲还逼迫她为自己拍摄赤裸照片。
这意味着,米勒的少女时代几乎是在不断被剥夺界感、被凝视、被物化的环境中度过的。
🌟但她没有让自己沉沦。
19岁的米勒开始闯荡纽约,迅速成为最抢手的高级时装模特,风光无限。
直到有人未经同意把她的肖像作为了高洁丝卫生巾的宣传。
🌟在那个年代,月经还是不能被公开讨论的”禁忌"。
米勒也成为了第一位在生理用品广告中亮相的真人模特。
由于这个禁忌角色,米勒很快就失去了所有工作机会,模特事业一落千丈。
🌟与此同时,她也厌倦了时尚界对模特的极端物化,她曾直言:“我宁愿拍照,也不愿成为照片中的人物。
"这句话,成为她人生方向的转折点。
🌟 二战爆发后,米勒投身新闻摄影,深入前线,不仅拍摄战火中的残酷现实,更聚焦战争中女性的无名英雄主义。
🌟她的作品打破了对女性的性化和物化,记录了女性在战时所做的英勇工作并拍摄她们。
她高举女性同胞,庆祝她们为赢得战争所做的一切。
🌟她拍下那些清扫被炸毁的街道,取水做饭,在工厂工作,用双手支撑家庭、支撑社会的无名英雌们。
她让全世界看到,女性从来不是战争中的背景板,她们不仅是幸存者,更是建设者、战士。
🌟从被物化的模特,到掌镜记录真相的战地记者,李•米勒用一生去对抗性别歧视、挑战社会规则。
她不甘被“凝视",她最终成为观察者、讲述者,她掌控了自己人生的叙事权。
电影让我了解到了一位优秀伟大的女性。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及歧视性差别化对待十分严重,她带着摄像机奔波于前线与战后,通过自己卓越的工作成绩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誉,又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补充了历史的记忆碎片。
个体被时代所裹挟,战争把人分成敌人和盟友,也令她们深受其害。
李坐在希特勒的浴缸里,表情似又紧张又惬意,向右上方望去的双眸,闪耀着坚毅不屈与勇敢执著。
她在希特勒慕尼黑住所的这一经典镜头“突显了这位女性强烈的个性,她藐视世间的强权,我行我素。
即使处于镜头的另一侧时,她仍在表达自我。
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米勒身上具有独立的精神,她选择了自己想做的,而没有被摄影框架里对女性的传统认知所束缚。
女性可以是被拍的对象,也有能力拿起相机。
”《从被看到观看:李·米勒的女性视角和自我表达》如是说。
“在我看来,女性在摄影方面的成功机会会比男性更大……女性比男性更快,适应能力更强。
我认为她们的直觉能够帮助她们比男人更快理解个性。
”米勒的内心敏感和不安使她的镜头没有单纯占据评判的高地,而是更多表现了人的复杂性。
有爱情但绝不为爱情放弃自己的事业追求,热切表达自己所想,直接行动实现自己所要。
从模特到摄影师,从镜头拍摄的客体到掌握镜头的主体,拿起属于叙述者视角的笔,有了表达的方式与权力,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战地记者的职业多么光辉,罪行需要被记录并揭露。但是政府拒刊,因为要稳定民心,要避免disturb people ,人们要move on
这电影真好啊!一个在战争中努力为此发声的记者。
结尾批判女主不是好母亲有点降智,有几个只射不养的男名人传记片会来一段“虽然事业有成,但你平衡不了家庭啊”
6.5分。之前看到过一些她的作品,拍的的确挺好的。所以对这部传记还是有一些期待。可惜电影有些走偏了,或者说近年来的所谓的女性传记片都有这个问题,就是过于突出性别,而忘记了她真正的成就是什么。就如本片,李最高的成就是摄影记者,偏偏电影并没有对她如何进行摄影,照片背后的故事是怎么样去着墨,而是整天讲个女人在前线怎么困难,以及和平时期和所谓的文青搞不清楚,这有意义吗?女记者女记者,关键先是个好记者,然后才是她是个女的,这样反过来拍,结果就是把角色真正的弧光给掩盖了。
很勇敢很传奇。
很工整,凯温稳定发挥。就是看到四哥我又犯病了,看着脸就听不进去他在说些什么(。
TIFF23 我的第一场!|拍的有点流水账ish了,但是很温柔美丽,还值得看一看的 友情4星。看之前完全不知道三表哥演配角耶,他太可爱了啊哈哈哈哈🥰🥰🥰🥰🥰🥰🥰
什么叫上桌吃饭,很多人理解上桌吃饭就是冯小刚拍芳华上桌子吃剩饭吃馊饭,瞅瞅别人家孩子上的什么桌子吃的什么饭。考证了一下片中她用的相机应该是一台Automat Model 2加了一个禄莱的触发引闪,符合那个年代。电影有点一般,但是传主的人生真是牛到起飞。一定要看她的传记。
老奶奶不知道为啥全片一副虎妞形象……😂
四星半。"Really bad things do happen to us girls."
震撼的半小时在最后部分,节奏略缓慢,结构略松散…👻导演的锅…也可能是我期待太高了
有点无聊
一段值得被关注的女性视角战争史。随Lee的视角,看到战争前线&战后社会的双面疮痍。关于集中营惨状的还原一段,做得很是扎实(可参考史蒂文斯的影像)。
跟枪声俱乐部差了十条街
8.5 / 那些阳光没有普照到的地方,真实的影像也失去了色彩。那些抽搐的嘴角忍下了的嘶吼,都在慢慢染红的眼睛里低声吟唱。那些拥抱那些回首,那些还未到来的光明,都在夜空中闪烁着转瞬即逝的极光。夜还年轻,我们还有希望。那些值得被铭记的永远都在,它在一个光线照不到的地方,等待某一支记忆的烛光被点燃。
非常流水账,没有重点抓取。温斯莱特今年是想冲奖还是怎么,想简单了吧,记者的人物塑造比《美国内战》里邓斯特差太多,真实人物事件打底在这里不是助推而是帮倒忙。
很好的赎罪券,使我良心旋转
好故事,讲述技巧一般
过瘾。 到位。凯特出品实属佳品。(看了容易犯烟瘾,法国生活的美好没有其他地方可及,我我也想)
这片子即使是凯特这样的演技都拉不起来,角色模模糊糊,毫无亮点,感觉像是为了参加什么项目现凑的一个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