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怀疑男主是为了把女主从男二身边骗走然后自己和男二在一起?
像男二这种颜值,身材和家底,怎么会有女人那么轻易就想要离开?
脑子瓦特啦?
文艺男还是不要碰。
整体还可以吧,算是提供一种关于爱情的思考,当我们要爱情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要什么?
表达有些前卫,不是中国式的习惯表达,换一批外国演员可能会稍微舒服一些。
胡医生下个片子要不还姓胡吧!
看完第二天后劲挺大,改三星为四星。
男主搞文艺艺术,天性是孤僻孤独的,习惯自由享受孤独,但有时候又难免寂寞,遇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便会觉得是爱,但真正在一起了却又觉得还是自由好。
没勇气去改变什么。
不想被过分依赖,被人需要被人爱的太深会有窒息感。
女主就是安娜卡列尼娜,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自己想要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不计后果就算死也无所谓。
她要生活,要爱情。
男二是逃避的,不敢抵抗母亲,因母亲放弃了前任,对母亲妥协,对爱情不再有幻想,只想好好把家族生意继承下去,然后生个儿子。
做爱只为繁殖。
爱情好像怎么走都是错的。
但可能这就是爱情真实的模样。
对于爱情我们好像有个误区,总要给爱情加一个很长的时间,总要觉得我爱你一辈子才是真爱,爱你一年,一个月或者一周那就不是真爱。
就像片子的曾用名,我们不能白头偕老,但不表示我没有好好爱过你,盛极一时的爱情,也是爱情。
看这片时我老记住不住片名,因为有个电影叫《我的盛大希腊婚礼》,我就老以为名字是什么盛大婚礼,看完对了下名字是爱情。
其实这片叫做“盛极一时的出轨”最合适,当然并不是因为有感情出轨,实际看到最后是人生的路走出了轨道。
典型的小众文艺片,故事明显可以看出带着导演个人在国外学习和接近艺术圈子的过程,融入她创作的角色中。
剧情就是三十门槛的女人对于婚姻爱情的选择,爱情背后实际是自我道路的选择,爱情永远是女人最合适的借口和说服自己的动因。
这片子从男角色选角来说就是文艺式的(尴尬,带标签的文艺发型痞),不是偶象式,前面部分还是有点紧巴青涩,影片一开始两个人建立吸引的过程演绎不是太有说服力,男留个文艺头,一对灼灼急吼吼的饥渴眼神,女的一脸学生式懵懂(她可是老师啊),男的弹个吉他唱个歌,带女主入野生艺术圈子就撩上了。
在两人感情升温的郊游段落,演员的互动表演还是欠缺了点感觉,直到两人躺在野餐垫借着光线彼此对望时舒服的笑容,男主拿到主动亲近许可。
中间女主坐火车去看男主户外演出那段,看似荒诞的实验戏剧,实际描绘了男主的追求,展示了其心境,人生和戏是分不开,无框的立方体是没有边界的舞台,无形的制约,最终框中人会打破现实出走,预示了结局。
二人在戏后翻床单捅破关系窗户纸后,他们回到旧教堂翻栅栏进去,男的带女的扮猩猩的桥段太着急了,没有一个半推半带一带就上表演道路的过程,这一段戏其实极能体现出女主获得放肆自由摆脱常规的感觉,可是拍出的结果让人看得很尴尬。
中间和火车上订座的香港夫妇吃饭制造分岐这段又是很尴尬,价值观上根本是尿不到一壶里的人,坐一起吃饭聊天必然话不投机,欧洲海外华人还没少到见到一对就要约饭局的地步吧。
回国到结尾这一段拍的就自然多了,因为那是接地气的熟悉生活,与前面相对比,海外生活是疏离毫无压力的自在,这也是最后女子分手决绝的缘故,她意识到是要在原来的人生轨道上冲出去,不然只会象掉在角落里的碎瓷片。
结局收尾,我觉得是全片表现最好的,每个人都着本心而行,最终都不愿被束缚,内心盛大的爱情只是一时一刻,来得迅急去也匆匆。
有的人还在梦中时,有的人已经醒来,女主总是最晚醒的那个,但她总算走在自己的路上了,哪怕前途清冷,车窗外迷雾莫测,轨道外的人生路就是这样的。
作为文艺片,还是欠火候的,作为故事片,有几个段落是尴尬的,作为女性为中心的女导演作品,女主的结局导致会被部分观众骂。
如果能领会导演最终的意图,结局还是挺有味道的。
仙品公号【暗的光】,欢迎大家。
2024年末厦门的双栖艺术影展如约而至,算是给厦门的电影氛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以下是映后对谈内容:Question:请导演来跟我们分享一下我们本片的一个灵感来源以及创作的初衷。
A:当时我在写作的时候,我在想从哪个角度出发能作为一个颠覆,后来我觉得可能还是要结合我自己的现实。
我本科其实是学法律的,然后研究生的时候出国学的法律,在那期间我开始想要不要追随我最原始的初心——喜欢电影,要不要去做一个电影导演?
然后在欧洲的那几年时间,其实就开始自己拍电影、拍短片,一开始(拍)记录短片,后来慢慢的在影展当中找到了一些自信,然后就决定要拍剧情片,要学剧情片。
后来我就去了布拉格,捷克的首都,也就是现在这个片子取景地。
然后我在捷克的那几年,包括我之前在荷兰学法律和在捷克学电影这几年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很大的一个影响,对我来说可能也算是看到了人生另一面,就是在那个世界没有人在乎我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没有人在乎我的年龄,大家都是想问我你快不快乐?
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
你有什么样的追求?
所以在那个环境里我可以没有其他担忧地去追求,然后后来我在捷克布拉格电影学院毕业之后,有一个毕业短片叫《露西亚》,就是那部电影在双栖的第一届我就投了。
然后我当时也投了很多其他中国和海外的电影节,走的还算比较顺利。
后来就给了我一个能够拍长篇的机会。
然后我回到我国内的朋友圈里的时候,发现我大学同学。
因为我是法学院,其实清华法学院大家都有非常好的这个职业规划,大家都做得非常好,就只要大家没有偏离方向,其实做得都不错。
但是我就发现大家其实都有一种冲动,在跟我聊天的时候就觉得你做的事情好像是他们都有点想做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可能都没有去追求,然后其实我的这个灵感发现就来源于这样的一个感觉,就是很多人想冲破这个现实生活的束缚,但是现实生活它其实充满了妥协,所以在这一点,我试图展现一种 2.0 的这种价值观点,就是风花雪月也不是很像我想象中的纯粹是浪漫和开心,所以这也是我对在国内和国外人物生活的一个辩证的看法,这也是我当初创作电影的灵感来源。
就是这个故事讨论的主题也好,还是它的发生的场景也好,它在我真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原型。
Question:是哪一个电影时刻让你决心从要开始拍自己的短片,然后再到拍自己的剧情片,就是在欧洲的那段时间,有哪个让你觉得非常美好的电影时刻吗?
导演:有。
我在上大学之前一直是个影迷,就是在国内也喜欢去看电影、喜欢淘碟,所以对我来讲电影其实一直是很熟悉的一个事情,但是想真的做电影这个思想的转换其实是在欧洲。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发现我大学同学——在那学法律的同学,就外国人都有一些自己的爱好,也有人喜欢搞乐队,有人喜欢拍卖东西,所以我当时觉得:诶,是不是这是可能的?
我想试一试。
但核心的一个事件是,我记得 2013 年,当时我在荷兰有一个电影叫《阿黛尔的生活》,因为荷兰又是一个 LGBT特别开放的国家,《阿黛尔的生活》的宣传就铺天盖地,然后我就去电影院看了,看了之后我就大受震撼,觉得就是这么真实,这么美好,又这么让人心痛。
我觉得就对我的冲击非常大,让我觉得我也想这么做。
Question:想先和导演分享下我看完的感受。
首先觉得导演非常勇敢,因为我有过类似心路历程,所以这种体验会更深刻。
我今年已经34岁了,也有过国外留学的背景,这个模式,在国外读书,内地工作,有一种框架和这个框架被结构的过程。
还有整个就是我看的时候我就觉得DNA动了,特别是那个男主一出来时候觉得好牛啊,就觉得好真实,很敢拍。
而且刚刚导演分享了自己的经历,非常优秀是清华毕业的,像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但是现在走了对于父母长辈来说,更不太一样的路。
我觉得这种把原来很固定的很棒的框架打碎,然后再把它走一条自己的路,我个人会觉得特别有顾虑。
因为我有类似的经历,所以我就觉得就是我特别有感触,同时觉得导演很勇敢,通过去反思,思辨自己整个求学和人生经历,拍出一段我觉得有点批判的一个(影片),因为是去审视自己的一些情感也好,或者是一些对自由向往,还有一些比如说感情的一些理解,其实是不断的在突破自己,然后成长的过程。
我觉得能够勇敢去看这个事情,然后把它拍出来,而且拍的这么真实,其实有点时候会有一点不适,这种不适是因为太真实或者说太太相像了,让我会回想起这自己曾经也很幼稚,或者是一些很傻的时候,但是我又不得不说,就是因为有些时刻后面再看就会觉得其实犯傻,本身它也挺有意思的,也会带来很大的价值。
我这些话可能讲的比较粗糙,但是我觉得如果经历过人应该都能理解,所以我就觉得就很想,就想问一个问题,导演怎么会想到说用这个视角去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然后是怎么想说我把我的镜头或者我的剧本对准我自己,或者说我不知道是对准导演或对准至少是导演所在这个群体,就是比如说好好学生,读一个好的大学,然后出国,本来走一条就是大家认为的路,后来出现了一些美丽的意外,然后只有开始去思考出这种,不管是国内外或者是价值观,或者是集体或者个人主义之间的分割,然后再去形成一个自己的一个一套理解,我现还蛮感兴趣这个部分,谢谢。
导演:这个电影其实主人公她并不是我,我其实结合了很多我身边的同学、大学同学的案例。
他们有出国有类似经历的,或者是我的大学同学很多在学校当老师,因为之前我在比如平遥放的时候,有一些人就说你这个女主写的不太写实,因为她跟我说高知的女性她为什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但其实我身边有这样的同学,而且往往是因为她被这个校园、家庭保护的非常好,其实我在塑造这些角色的时候,我因为我本人其实特别喜欢现实主义的,然后我甚至喜欢就是现实主义的瑕疵,所以我无论是在创作的时候还是在选角的时候,其实我都是想要去重现我生活当中的有质感,所以确实有时候会被人说你这个人物怎么不可爱?
就是说你这个男主为什么不讨喜?
但我当时在选角的时候,其实比如说这个欧洲艺术家的角色,我当时也有别的选项,但是这个人物比较特殊,因为他需要有海外背景,所以我们当时选角的时候选了世界各地的华人演员,就是通过视频的方式,包括港澳台的演员都见过,(最后)就选了他。
其实我们也有更帅的,就是那种可能更符合我们大家的感觉。
但最后选了他,跟我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系,因为我发现对我影响特别大的男生或者是人,他并不一定是我之前的男朋友的升级版,而且你在生活中经常发现就是当你看见两个人特别般配的时候,我现在下意识会觉得可能有问题,就可能不像看上去那样,然后她可能换了一个男朋友,就说离婚了,她又找了一个我身边同学,我说你找的就是这,就那感觉,知道吗?
但是它有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也是我不想,就是当时写剧本的时候有想过这些议题吧。
所以真实当然对我来讲比重要,但是每一个人的真实是不一样的,跟每个人看东西的视角有关系,所以说在这个层面上,其实这个电影还是一个比较私人的电影吧。
Question:导演你好,就是我有两个问题想问一下:第一个就是在没有听导演讲话之前,我是觉得这个片子的重点就是爱情了,可能就是中产阶级女性的爱情,探讨中产阶级女性的成长这么一个话题,但是听完导演刚刚讲的时候,好像这个片子又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我想知道导演的表达重点是什么?
是通过爱情来外化理想与现实,还是说就是爱情本身?
然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希望导演可以科普一下,因为我不太了解戏剧,就是那个《潮湿的婚礼》,它好像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点,毕竟女主看完之后他好像就是爱上男主了,然后他们关系进行了一大步,所以这个是戏剧是有什么隐喻吗?
谢谢。
主持人 :导演为什么选择了这个《潮湿的婚礼》?
那请导演解答一下。
导演 :行,那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啊。
就是我在清华的时候虽然学法律,但是我当时唯一的做文艺的出口就是叫清华话剧队,我们的学生艺术团话剧队,然后我们每年会请一些比较有名的这个老师来讲课。
然后有一年我上大二的时候,有一个做先锋戏剧的,他给我们放了一个多小时的视频,就叫《wet wedding》,然后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就是到现在已经十几年前了,在我脑海里就是印象很深,我看了它原版一个多小时,然后我就一直觉得非常浪漫,它又有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然后后来我在写这个电影的时候,那都已经过了 n 年了,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然后我就把这一我依稀记得的这一场,这几场戏写进去,就包括那个桌子,就是倒那个酒啊、那个牛奶,然后还有他一开始被吊起来,其实我们实际拍的时候拍了有大概 20 分钟,但是剪了五分钟。
因为我曾经最早一个版本特别长,大家看到那都睡了,就是看着就说不行,看不下去,后来我就剪了,然后后来我在实际拍摄的时候,阴差阳错在网上发了一张图在 Facebook 上,当时我想招一个戏剧导演帮我把这个就是类似的意象作为一个新的一个版本,然后就让这个俄罗斯剧团的这个经纪人看见了,后来他就联系我说他们可以给我这个授权,本来是由他们来演的,本来除了这个男主之外的其他人是他们剧团里的人。
但是因为疫情的原因, 2020 年拍的,俄罗斯签证过不来,所以我自己就把它复原了一下。
至于它的这个寓意,因为我其实对这个东西它也是开放式的,所以我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在这里面,但是我当时想的就是它是一个关系,就是大家基本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两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是婚姻关系,可以是恋爱关系,可以是某种关系,然后它可能是让女主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以及感情这件事,这是我当时的一个想法。
之所以把它做成一个先锋的剧,是因为整个电影都很实,它是一个就很现实主义的东西,我一直想往里加一个剧的,因为我之前在话剧的那个年代,我就一直是非常喜欢,我觉得如果能有一个戏剧跟影像的嫁接是最好的,但是我选了这个先锋的东西也跟我在外国的经历有关系,因为在外国特别有意思,特别在外国的戏剧,比如说我在捷克,我认识很多戏剧导演,他们就是相当于那边的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他们说他们最聪明的人都选先锋戏剧,就是不怎么样的才去选那个传统戏剧,这跟中国相反,所以我遇到了很多搞先锋戏剧的,然后我们觉得这个人的人设跟那个男主的人设还是比较契合。
主持人 :那我们也想听一下刚才那个问题(的回答)导演 :我一开始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我就记得有两点我当时比较确定,一个是我想做一个跟感情爱情相关的东西,因为这可能是我比较容易驾驭的一个题材。
其次我喜欢伤感的结局,我喜欢悲创感。
这个事情我也解释不清楚,我所有喜欢的电影就都是主角绝不可能找到幸福。
然后就这两点,我当时就想这么一个剧本,其实它是对什么的探讨?
我觉得可以是对理想对于现实,也可以是其实我想探讨爱是什么东西,就是我一直不太明白。
就是爱,比如说你可以用心动,你可以用依赖,你可以用相守的这种渴望,或者你可以用习惯,或者是亲人的感觉,这些我都理解,但是“爱情是什么”其实一直是我喜欢探讨的一个话题,也是我在看各种各样的外国电影里,带着的一种疑惑去看他们爱情电影,所以这也是我想探讨的这么一个点,这两组人物其实是在这电影里是蛮对立的,这也是文化的一个差异吧我觉得,他其实都在探索,我觉得这三个人都在探索爱情是什么?
或者说我觉得爱情非常悬,曾经我觉得爱情这个词可能是不是就是大家为了商业上卖巧克力、卖钻石、卖什么电影票,所以我一直在试图去计算它,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探讨。
Question:既然刚刚有人提到那个视角,因为其实发现一个蛮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整部电影的镜头其实是围绕着主角在转的,就是它的镜头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女主角,然后包括你是在看到她怎么去感受她的生活,包括(感受)她身边的人的方式,我感觉她很多有时候很沉默,其实她可能是在做一些新的体验跟一些困惑。
然后其实有两个地方可能有一点不同,就是第一个地方是她被人拍照,那个地方可能就是有点她第一次从外面看到了自己,就是她看到了别人拍她的照片,有点像从镜子里面看自己的那一瞬间,就是有点像那个艺术家给他使用从镜子里看自己有一种自我觉知。
还有个地方就是结尾的时候,他就那个时候镜头开始离开了她,就是那个艺术家离开了她,然后走向远方,就这个镜头其实因为大家一直在提现实主义,其实这个镜头有点那么现实主义,因为这不是一个属于女主角的视角,因为女主角不可能看到他走向远方,她只能梦到他走向远方,所以就是想问一下导演是不是其实有拍一些比如说其他视角的一些镜头,但是在做整个梳理的时候,其实把这些镜头都拿掉了,最后还是从女主角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的。
导演:这是很好的问题。
这是我在剪辑中也很纠结的一个点,就是最后这个男主下车的镜头,它其实是突破了我原有的语法。
原来只有是女主在场的时候她的第一视角。
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当然在剧本的时候我已经做了一个取舍,因为这个本身最后的反转比较突然,然后大家需要一个时间,尤其是我觉得我应该给这个男主一些时间。
因为我觉得他值得这个时间,不然他有很多的误解,可能会觉得这个人物,所以我当时就突破了这一点。
但其实我在粗剪版给一些朋友看的时候,大家都说出了这个有点就是要破坏的语法。
但是后来我一想,可能还是情绪为主吧。
所以我就做了这样一个决定,它还是有一定诗意,让大家有一个舒缓的过程,不然可能就太快了。
Question:我想先分享一下我看这部电影的一些小感受。
首先我分析到一个镜头,是她跟那个前夫摊牌之后,然后马上切一个镜头,就是她在那个公园的树下躺着过夜,因为我觉得那个镜头就有点像在讲,这女人好像没有自己的家,就没有自己的房间,不是没有自己的家,就是当她离开了她的丈夫,她可能发现她要回自己家的时候,那家已经没有她的一个容身之处了,所以她选择了在公园过夜,所以那个镜头我还挺喜欢的。
然后第二个是片子里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女主角结婚之后其实摔了盘子,然后还有一次是她在那个桌子底下捡那个盘子碎片。
然后这个让我想到说她第一次发现安娜跟艺术家有私情的时候,她可能全片最激动的时候就是那时候拿了一个那个雕像摔了。
所以我在想她婚后那时候摔盘子是不是她已经有一点抑郁的那种感觉?
所以她只能通过摔东西这种方式去发泄她的情绪,但是其实片子也没有太多讲这个东西,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猜测,对于捡盘子的那个细节。
然后我第三个想说的是关于那个《潮湿的婚礼》的那场戏剧,我本人是非常喜欢那段戏剧,甚至它让我想到欧洲电影,它有一些关于海边的一些场景的处理,但是我本身在电影里面看到那段的时候,我会觉得戏剧本身非常棒,但是可能有一些剪辑或者说怎么样,反而让我感觉有一点跳,我本来觉得电影应该是视觉音乐或者是剪辑加起来的一种魔法,但是我反而觉得在这个片子里面通过剪辑,我反而觉得那戏剧的张力在我这儿有一点被缩小了。
那当然,你自己刚才有提了一下,可能把剪了一个 20 分钟的版本,然后后来又剪成 5 分钟,就我不知道你自己在拍那一段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然后我还想讲一点,就是她离婚之后跟那个男生在一起,我觉得两个人脸贴脸吃薯片那一段,很好地回答了前夫问她的“你是怎么爱的?
”以及”为什么会爱你的?
“。
这就是一种生命力,我觉得就是那就是对生活的热情。
就是吃薯片这件事情,你可以通过你的脸贴脸,然后去重新感觉到那种震动。
这是我的一些想法。
导演:我能想到的就是你刚才说盘子那一块,其实我这个片子整体都挺实的,然后我当时在写剧本的时候,我们在想能不能给他来一点点就是利用象征,但是不能太多。
然后我就说那就盘子吧,所以这其实应该是一个设计,包括她最后捡盘子的那一场戏有一点点就是想往里加一些这个隐喻的这个镜头。
在平遥主竞赛里面看到这样一部片子非常惊喜。
一是因为题材,二是导演的功力。
目前电视剧探讨“中产”女性生活状态的还是挺多的,但是电影真的不多。
其实也能理解,文艺片肯定更倾向关注边缘或底层一些的人物,算是电影这种媒介人文关怀的一面,商业片肯定要更猎奇,所谓中产女性这种白开水一样无聊的生活谁要看呢。
有时候自己都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意思,从小到大除了求学求职婚恋,没什么特别的内容,连挫折都没什么特别的,但你要说特别满意,那也没有。
反而随着年纪渐长,总觉得生活有一种压抑灰暗的底色,说不出哪里好,但也很难看清哪里出了问题。
蜀乔的婚礼跟我的婚礼,跟我参加过的很多婚礼都太像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怀疑,是不是在外人看来,我也是像蜀乔一样在自己的人生中这么不投入、迷茫、不自在的一个人?
当时就有点眼睛发酸。
蜀乔的种种经历、困境都太写实了,唯一不同的是她出国之后面临的新的生活是我没有经历过的。
我都不禁自我怀疑,如果我有同样的境遇,是否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我有她那样的勇气吗?
看下来就觉得导演太厉害了,国内生活那种无声的痛苦刻画得极好,而国外生活那种美妙、放松、舒展的氛围也实现得那么好,尤其是露天戏剧那一段,我其实没怎么懂这一段戏剧的寓意,但我能代入到女演员的状态,不管这些戏剧演员他们在演什么,那种自由和投入就足够感染人了。
而且我太喜欢最后那个艺术家下车走远的镜头了,看到蜀乔放弃国内的一切去找他我还有点怀疑,从一个男人跑到另一个男人那里有意义吗?
到这意识到这本就不是一个俗套的故事,我不应该指望女主手撕渣男走上人生巅峰,也不应该怀疑导演会用另一个自私的男人欺骗观众。
这是蜀乔必经的成长,她的人物弧光不是到影片结尾就结束了,她自己真正的人生其实才刚刚开始。
我们看到的是她觉醒的一个珍贵时刻,而之后的成长,人生真正的苦涩,她需要自己面对。
看完之后才知道这是导演的处女作,真的太厉害了,能把一个不容易的现实主义题材找到切入点,还完整传达自己的想法,让观众感受到,真的不容易。
演员的表演跟整个片子的调性也是和谐的,就整个是一个特别完整的作品,而且特别诚恳。
看多了追求奇情奇观的院线片,和只顾着自我表达的新人电影,就觉得这部片子特别难得,有导演自己的洞察和体会,也有诚恳的记录和反思,也有对我这样觉得无人在意的一些中年女性的理解和关照。
很感动,也很期待导演的下一部作品。
《盛极一时的爱情》极具现实感的层层挤压下,蜀乔人生的剧本不断反转,她最终是被动的接受,还是不断的创造变化,她的犹豫、她的压力、她的释放,她的清醒,都是那么直接甚至残酷了还原了陷入感情困境中的每个人的处境,可谓真实到扎心,理想和现实总是不合拍。
达不到想要的东西,也并非只能被动接受一切。
彼岸也许无路可达,但至少可以一直拒绝融入此岸。
在小宇宙听了和导演的访谈博客以后有点感兴趣,正好今天在NJT上看了这部电影。
情感话题、亲密关系和自我成长一直是我很感兴趣的话题。
但是几次下笔,却都只能描写出一段差强人意的故事。
虽然不是什么严肃的文艺片爱好者,但是这个话题下最喜欢的导演是洪尚秀——他细腻的表达,神圣到近乎带有宗教性的爱情观,和里面冰晶透明的金敏喜。
我猜这部片子的导演也喜欢洪尚秀、也喜欢金敏喜;甚至女主的选角,在某些角度可以看出金敏喜的影子。
但是她们两人不同的地方是:金敏喜一直是self- aware的,是能够直截了当做自己的,甚至可以在一连串尴尬的变镜中成为安抚人心的存在;而这部影片中的女主,仿佛无时无刻不尴尬。
很多时候,她的缄默和无措让我恨其不争——一个三十岁的人,理应明白自己的内心,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而不是无措的睁大双眼、抬起头来看向fan;或者把头埋下去,在坚硬到没有任何弹性的床上坐着,不能理直气壮地对丈夫说“这里没什么对错,我们想要的东西不一样了”。
关于选择,她说“我想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情”。
但事实上热情可以在很多地方,可以在亲密关系中、可以在事业上、也可以在其他的爱好上。
事实上,面面俱到是很难的,但是毋庸置疑我觉得passion应该被选择。
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很重要,但是找到自己更重要,fan和胡准都不是答案,一辆前进方向不明、莫名其妙驶入阳光的大巴车也不是。
#电影盛极一时的爱情#,影片更像是一种纪录片的感觉,她一直没有感受到被丈夫疼爱,出国的时候跟未婚夫发微信都显得太过于礼貌客气,这是一对交往六年的恋人应该有的状态吗?不难理解后面她遇到了男主,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戏剧导演,带给她的新鲜与活力,她一下就爱上了这个艺术家一般的男人。
后来的剧情发展也比较贴合现实,影片结尾女主也算是找到了自己。
蜀乔把自己的全部都押在了一个异国他乡搞戏剧编导的男人身上,被他的才华自由快乐所深深吸引,放弃婚姻,放弃恋爱六年的男友,放弃寡淡无味的生活,放弃被要求被规训被束缚的轨道人生,她在欧洲看到了另一种生活另一类人,爱且被爱,她的内心被点燃,她还那么年轻,一切都刚刚好,可是事情并没有按照她的愿望发展,他们的重逢不似童话,那个男人再次不告而别,把她抛弃在了长途大巴上。
开放式的结尾——阳光透过车窗照在蜀乔充满质感的皮肤上,她睡着了似乎还在梦里,彩虹般的泡泡破掉之后,她会明白,她向往的其实是五彩斑斓充满无限希望的生活,这个生活一直都在,研学、书店、团队、工作、学生、公寓、阳台,只是里面的那个男人不在了,他可以有很多离去的理由,也许最关键的是蜀乔的深情,他感激却也感到恐惧,他不想被束缚被包裹,所以走时他轻轻地吻了她,没有不舍,就像放下一件心爱的礼物。
爱是什么,是被充盈,被照耀,被温暖,被认可,被引领,被激发,是看到彼此最善良最美好的地方,是能做最好最真实的自己,蜀乔很快会明白,这一切的感受都离不开主体性的自己,那被推开的窗,被点亮的心火,指向更广阔更深入的世界,不要误解爱是永恒,那些灿烂便是永恒,一瞬即永恒,没有人会永远在你身边,但是爱会。
影评里说这是现实版马思纯重生的故事,不管那些,姑娘,找到自己看见自己就是重生了,没有浴火,哪有淬炼。
#电影笔记 #盛极一时的爱情 #女性导演 #人生就是一场体验
影片的每个段落都很真实,呈现现代女性的情感困境,也做得细腻入微,但是故事生发的欠逻辑,尤其是欧洲这一段,彼此的被吸引以至于燃烧都欠,所以影像表达有出彩的地方,但也难掩人物情感的苍白,所以不太容易共情,所以蜀乔本来应该是飞蛾扑火般的爱情,火星都感觉不到,只剩下令人尴尬的矫情和不知所云的笑……
人生烂片出现了,这是此生看过的几百部电影里,头一部全程感到生理性不适的电影,概括起来,充满了那种一直生活在简中环境狭隘刻板的教育体系里,高级知识分子对欧洲、艺术、爱情、婚姻的刻板印象和意淫,指创作者而非角色。
真的很好奇,一部电影是怎么能做到矮化了几乎所有的角色,并且赋予强烈的刻板印象。
对于一部大篇幅依赖少量角色对话推进剧情的电影,对话完全缺乏深度和逻辑简直是致命伤,镜头语言半数以上都杂乱无章。
映后交流更是在印证电影的糟糕,导演把对电影的争议归咎于自己用了开放式结尾没有给当代人偏爱的确定性,没讲几句就引导到自己从法律转向热爱的电影行业的不容易,只能说,有些事情,没有天分就别硬拗了。
以及,别什么都拿来跟女性独立/自我意识觉醒来碰瓷,也一瞬间激醒了由于过去几年连续的女性导演的佳作带来的某种幻象:promising的好电影和导演性别真的没必然联系。
也是辛苦梁教授猛吹捧了几句之后,荡开去狂聊春上村树和罗丹和其他的艺术去了。
很工整 电影中的好学生系列 摄影出色 如果不是女主表演好 整体可看性一般 男性角色虽为工具 但很好地被女性凝视 完全没问题的,随着年龄增长 对于谁的经历来说 都会是“那样的爱 我没了”
#PYIFF 私心里今年平遥最喜欢的一部!何为“盛极一时的爱情”?当最后男主角背包离开的那一刻完美诠释了片名。大致可以概括为“狗男女”的爱情故事,机械式重复着枯燥情侣生活的大学教师去欧洲游学偶遇了戏剧导演,开始了一段冲破牢笼恣意纵情的生活。有那么一瞬间无比像《廊桥遗梦》,而女主最终比《廊桥》里的梅姨多走了一步…在如今这样大环境里,能有这样一部“三观不正”的电影太难得了…整部电影非常顺畅,即使女主角内心拧巴也会让人自然代入…以女主角视角看这段感情,大概就是从顺势而为到时过境迁再到逆流而上最终曲终人散。好,真好!!
前有没有颜色的关系,后有盛极一时的爱情,大早上起来看电影我罪不至此
因为前一天接连看了《没有颜色的关系》和《浪漫的断章》,所以在那个上午怀着三花聚顶恐惧看这部片子的我情绪其实是不太稳定的,特别是中年恋爱脑女文青和落魄艺术骗子的所谓盛极一时的爱情。幸好结尾拉回来了,爱情只是表象,内在讲的还是女性困境,世间险恶,偏偏怎么选都是错,百年前就问出的娜拉走后怎样,到今天还没有答案…
一座城市的规划以二十年为限,实际上人们连三五年间的发展都难以预测,爱情也一样。在中国,热恋的激情代表不成熟和不稳定,因此老辈人把婚姻看作生意,真诚而恶毒地祝福每一段感情细水长流。结尾拍得很好,一度幻视毕业生,一种冲动过后的茫然,但还是留下了相对乐观的结尾。
当年在平遥错过的神片(但并没有什么可惜,毕竟在《浪漫的断章》上补上了这两张票),人生选择上的陈词滥调,一切的一切都过于刻板印象,纵然开篇时的婚礼场景稍微有那么点儿讽刺现实的意味,也完全无法掩盖贯彻始终的无趣。并且这现实题材电影对话写的就像没味儿的GPT,外加演员整体台词功力欠佳,就别扯什么意识觉醒之类的大词儿了,先打好地基再考虑上面的事儿吧。
现场提问本来准备问文艺男为什么不选个好看的让一切情节都更加合理,后来发现来的是男女主演和导演………………。不过我预约电影的初心是导演是清华大学法学院的,硕士去了捷克学电影,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很浅显老套的探索,但结尾很不落窠臼,梁翠珊说:这两个男人对她来说都不重要。我:是的,重要的即将独自开启的新生活
导筒现场 戴老师好 电影坏
我这胡准的一生…🥲
三颗星给结局吧。在女主回国之前真的看得坐立不安,秋凡真的不是我能欣赏的类型,中间插入的话剧表演也让人不知所云。看到最后理解了女主是在寻找生命力,秋凡身上漂泊的自由和原始的情感流动是生命力,胡准跟前女友不断的争吵也是生命力,而她之前的生命中或许都没有体验过,所以她追求。我以为导演真的会安排女主在关系中的归宿,但秋凡下车之后我忽然明白,试图通过他人寻求自己的生命力是危险的,因为任何人都无法依靠。
盛极一时就可贵在不是你歌词里唱的无限。既想要恋爱,又不想要恋爱的束缚,像《情人》像《乌发碧眼》,那个晚上像个幻觉,是最后一夜。
拍摄有着商业运镜,国外部分占比很大,不会感觉突兀。结局落点很优,但整体人物间的关系建立与破裂有点单纯为了戏剧任务,少了点从人物自身出发的东西。但女主演得是真的好,对各阶段的状态和形表都恰到好处。
#7th平遥影展 恋爱脑的女人爱上了两个渣男,在婚姻的现实与梦想间犹豫不决,摇摆不定……新导演的长片首作,电影的整体性完成度很高,无论从调度,摄影以及剧本台词等各个方面,尤其是欧洲、建筑学、剧场艺术等这些文青元素,已经成功俘获了一众喜欢爱情电影观众的心,尤其是布拉格的街头风景,这一点摄影师的拍摄真是功不可没;但电影的后半段,剧情发生一个大急转之后,人物关系的走向又重回一个陈年老套的设计,仅仅为了繁殖而无爱的婚姻,以及一段无法兑现承诺的浪漫,似乎又回到了一个自我沉醉的故事中,而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本身。
胡晨的摄影不错
能看到翠翠清唱《今晚》就够值回票价了。蜀乔是一种不带修饰的发自天性的羞怯,是早年刘若英同款气质的感觉(似水年华里也是逃婚到乌镇,也是黄磊接不住奶茶的一往情深,这是巧合吗)。欧漂导演的行为艺术表演是给了可解读性的,啜饮流过桌面的奶酒以及抱着大鱼发神经,是有点子视觉冲击力和想象空间的。其他就没啥了。翠翠需要个好本子。
最大的问题还是不自洽吧
典型的大事讲小了,中间的一大段异国出轨,简直是灾难,如果视野全程聚焦在这个生育问题,不知道会好多少,典型的观察现象但是无思考,另外不是对演员有意见就是咱能不能找好看点的,现在活像峰哥亡命天涯大战杨紫琼,女主非常棒,故事很多地方实在是太矫情了,自嗨且无聊,只拍摄了泥泞,但并没有拍摄走出泥泞,这实在是太没劲了,时不时的一些灵光一现也无法抵消那些冗长的无聊,总体感觉还是太个人表达了,导演并没有站在更普遍的角度上去思考一个故事的普遍价值。
新版燃冬?不理解但尊重
其实完全没有感受到爱情 女主只是被向往的生活吸引而不是男主 结尾加一星
像是在看《读者》之类的地摊刊物,一个深耕学术的女教授疯狂地爱上了自由不羁的艺术家,被抛弃后回国和未婚夫结婚,遭遇传统家庭和备孕的折磨后,艺术家再次联系她,便又不管不顾地赴约,于是再次被抛弃,彻底两手空。很烂的旧故事,但让人看了意外的爽快,以一种悬浮的姿态想象出一种囚禁式的婚姻,其中丈夫和婆婆又典型得可怕,冷漠、市侩、几乎把她当做传宗接代的工具。当女主再次逃离,又一次被艺术家抛弃在异国他乡,此时观众的恶趣味才得到满足。像是《斯通纳》简易的性转版,非常喜欢中式婚礼和婆婆来访那一段,尤其拍出了噩梦的感觉,女主角尽量微笑着,可我们都能看出这不是前半段在欧洲游学的她了,无论是笑是泪,那种感情仿佛都被阉割过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