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巴曼.戈巴第导演拍的一部以美伊战争为题材的巨作。
片中没有直接描述战争的惨烈,却把镜头转到了战场边缘的孩子们身上,用他们纯真的笑脸展现了战争的残酷。
片中的大量蒙太奇手法,给观众以强烈的感知。
蒙太奇手法出现在画面的组接上,给观众以视觉上的享受,再加上片中主人公高超的演技和完美的技术整合,整部片子完成的非常精彩,小女孩一次次的跳崖,使人陷入深思。
小女孩在美军的残暴蹂躏下生出的孩子,使他内心产生了矛盾,但终被战争打压下的她,毅然决然的要孩子死亡,,她一次次身穿红衣,在悬崖边上,通过交叉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展现当时场面的紧张。
而她的哥哥在骑自行车时,又有快闪的手法,是画面的展现更为完整,给观众以震撼。
片中的飞机撒钞票的场景更让人震撼,片尾的一句“你不是想看美国大兵么/”更让人感叹, 卫星崇拜美国武器,想看美国的军队,但阴差阳错自己的脚踩在了美国地雷上,因此出现了戏剧化的结尾,俩个残疾人的背影,出现在镜头中,看着面前走过的美国大兵说出的话,让观众更加感受到了战争的惨烈。
本片的孩子们本应该属于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年纪,却感受但战争的来临,给爱好和平的人们以深思
这样一部有着有趣名字和绝高评价的电影,当我作为一部周末喜剧打开后,却被它的沉重和残酷所钳住。
战争的实在之处,不是那一个个乌压压的重型武器,也不是电视广播高潮迭起的战报,更不是传奇般力挽狂澜的英雄故事,而是不断砸在平民百姓心灵与肉体的几辈人都难以愈合的创伤。
当某个大人物的雕像终于被大卸八块时,又有多少平民丢掉了自己的四肢或是生命?
祈求战争戛然而止,如同幻想乌龟也会飞。
影片的主人公们是一群孩子。
‘艺高人胆大’的孩子王,绰号‘卫星’,善于安装天线和卫星电视,戴一副眼镜,长腿高个,懂半点英语,精于倒买倒卖,在几乎找不到精壮男子的难民营里颇有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势。
名为‘卫星’可是在却实为‘恒星’,身后一群小跟班,形象让人联想到另一个孩子王——《碧海蓝天》里小时候的让.雷诺。
‘卫星’的绝对权威在一个无臂男孩到来后首度遭遇威胁......这样一部儿童视角的电影自然不会缺少孩子们的纯真烂漫。
苦难中的孩子们早当家,可这不妨碍他们在一片焦土中依然寻到他们的童年,因为这是他们年纪该做的事情。
这也是导演的智慧之处:谁也不会愿意在一闷到底的电影中煎熬,而苦中作乐则让苦涩愈发苦涩。
随之而来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细节,他们在一片破败中演化出了自己的生存手段,在战墟中捡金属,搬运随时可能出现爆炸的弹壳,失去胳膊和双腿,和死神擦肩而过。
如果这样,他们依然能够艰难生存下去,那么心灵的创伤却似乎永远无法愈合,最终将他们压垮。
那个无臂男孩的妹妹让‘卫星’牵魂梦绕,可是这对兄妹的脸上却始终挂着只有大人才有的忧郁。
‘卫星’不知道的是,女孩背上的失明男童并非她的‘弟弟‘,而是村庄遭血洗的那天被士兵强暴后而生。
心头的巨石让她无法喘息,她不想再面对无数个明天,最终在下坠中与她的孩子离开着这个罪孽的世界......下坠,与地心引力同向,如同放弃继续在现实中挣扎。
’卫星‘的童年在那一天结束了,而战争还在继续。
感觉最近看电影越来越浮躁了。
不知道是不是同类型的电影看太多的缘故,譬如迪士尼动画、漫威英雄电影和韩国犯罪片,看多了发现也都大同小异,就连是枝裕和的两部新片(《真相》、《掮客》)看到中间也没了兴致。
于是乎现在在电脑上看电影,几乎都窗口最小化,一边刷着别的网页,一边时不时往小窗口瞅个两眼,简直违背了欣赏电影的原则。
朴赞郁曾经对于观众在手机上看电影表示震惊和惋惜,残念自己精心设计的音效在小型设备上消失殆尽。
但今天终于还是遇见了一部打动人心的片子,名字叫《乌龟也会飞》,标签是战争、儿童,评分高达8.9。
我喜欢看战争片,喜欢看被颠沛流离的命运拨弄的人性,不管是暗黑还是光辉,因为在最至暗的时刻,它才显得深刻。
但看多了诸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芬妮的旅程》这类的片子,发现套路其实也差不多,无非就是用小孩来煽情,批判战争给无辜人民带来的横祸。
所以这个电影一直躺在我的想看列表里,应该是在浏览相似战争片时随意标记的,因为是一部伊朗-伊拉克的冷门电影,所以找不到资源。
看标题和封面海报,会觉得是一部温情烂俗的儿童励志片,譬如经典的伊朗电影《小鞋子》,平凡如乌龟的小孩凭借努力和意志最终飞了起来。
但看完之后才发现,落后贫穷的小孩诚然是真的,但飞起来只是一个让人心疼又心碎的愿景罢了,海报上小清新的蓝在电影里其实是一片灰。
伊朗和土耳其边境,战乱之下民不聊生,那里的孩子靠挖地雷换钱为生。
孩子,也是这部电影里的主角,他们或多或少都身患残疾,象征着这个被外国掠夺残缺的国度以及从小便缺失的幸福童年,印象中他们在这个片子里很少笑。
会预言的男孩被炸断双臂的男孩只能用嘴继续叼起地雷,这一幕真的太过震撼与揪心了。
并且他还能看到未来的景象。
这种超现实般的设定不禁让人感叹战争的波诡云谲,无数难民每天都提心吊胆,担心第二天随时将至的士兵与枪炮。
另外,它也让每次预言到灾厄却无能为力显得更加残酷。
电影结尾,男孩看到一片湖中游过一只乌龟,不幸的是,它飞不起来,只能在水里挣扎翻滚,紧接着旁边出现了妹妹和妹妹儿子的尸体。
男孩抽泣着赶到湖边,但为时已晚了,妹妹早已带着自己的儿子坠湖自杀。
穿红衣的女孩封面的女孩就是妹妹,她的眼神和无数战争中的儿童一样惊恐和呆滞,她老是穿着一件深红色的衣服,在雾中犹如幽灵。
封面上她还背着一个小男孩,看不见脸,直到电影里人们才发现小男孩其实是个瞎子。
妹妹已经不止一次自杀了,她还想过要在湖中自焚,当点燃自己的衣服却转身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时,她还是恍惚罢手了。
电影的另一处情节也叩问着人们的道德防线,妹妹把盲小孩放在雨中转身擦泪离去了,导致小孩自己走进了地雷区...小女孩为什么这么早就生育了呢?
她为什么要抛弃自己的亲生儿子呢?
她为什么想不开一定要自杀呢?
....小女孩被一群士兵强暴的镜头让答案不言而喻。
红衣小女孩无疑是这个被蹂躏国度的隐喻,而有意思的是哥哥一直不同意抛弃孩子,更像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绑架的他者。
叫"卫星"的男孩这个名叫"卫星"的男孩仿佛是电影灰暗调子里的一抹亮色。
他戴眼镜、会英语,领导其他的孩子拾地雷,给村子装卫星接收电视信号,帮忙翻译英语给村子里的老人。
他爱上了女孩,跳进湖里给她抓小红鱼,最后却眼睁睁看着她自己变成了"小红鱼"而无能为力;看到盲小孩困在地雷区里,他不惜冒险推着自行车去救他,最后却被地雷炸伤了腿。
他以及另外几个小孩让人们看到了战争中的一点仅存的希望,亦或是在身不由己的战乱中只能苦中作乐、苟且喘息?
《妈的多重宇宙》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多重可能性。
如果有平行世界,希望自己会是一个战地摄影师,勇敢去到战乱之地,这样感同身受会更加真实。
也希望另一个平行宇宙的乌龟们能无忧无虑地笑着飞翔。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It's easy if you try,No hell below us,Above us only sky.——John Lennon 《Imagine》
看楼上有人说是伊朗电影,该片是两国合作的拍摄吧。
我更把它认为是伊拉克电影,因为反映的故事在伊拉克。
Turtles Can Fly,国内翻译的是会飞的海龟,但从英文意思和影片的主题看,或许翻译为《海龟会飞》更合适。
小海龟在影片中是盲童的玩具,飞则是其在水中的状态。
故事的背景是伊拉克战争前后的邻近土尔其的库尔德难民营。
主角则是一群孩子,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孤儿。
美军攻伊前夕。
绰号卫星的孩子王去给长老安装天线,好接收美伊战况。
卫星是个十三岁小孩,靠一点科技知识,成了战地孤儿的孩子王。
这儿的孩子,另一生计就是去拆地雷卖给贩子,贩子再卖给联合国。
会预见未来的断臂小难民来到村里挑战卫星的地位,卫星爱上他妹妹。
卫星并不知道,这个愁眉不展的女孩背的“弟弟”是被伊拉克士兵强奸后留下的。
美国人最终来了,战争结束了。
这些都在小难民的预见之中,这些消息也让卫星发布的消息成为权威。
有亲戚的孩子被海外亲人接走了,孤儿们也要进城去找个工作赚钱了。
女孩无法忍受带着“弟弟”奔波,她把“弟弟”捆在石头上,连同小海龟沉入了水塘,自己则跳崖自杀了。
这是一步获得了众多奖项的影片,包括第52届圣赛巴斯汀影展金贝壳奖、2005柏林影展 特别佳作、和平电影奖等。
这奖励大概和影片的时代背景相关,但影片中的非专业演员的演技也非常值得肯定:断腿的小孩、爱哭的小跟班、会几句英语爱吹牛的“卫星”,五一不让人印象深刻。
而瞎眼“弟弟”的笑容或自言自语更是让人怜爱。
这是一部少见的反映伊拉克库尔德人生活苦难的影片,和我们的新闻中的报道主流比较,会给你另外一个看待伊拉克、萨达姆的角度。
这部伊拉克和伊朗联合拍摄的影片是从库尔德人的角度来看待了这场战争,看来“美军”解放者。
他们的角度或许不是战争和苦难的全部,也不能全面评价美国人的“自由之战”。
但总给人以新的思维,去看待这场热闹的直播战争,看待战争中的弱势群体。
看这影片需要专心,需要观众的思考,不是那种可以三心二意看的美国娱乐片。
少见之伊拉克影片,又是精品之作,不买了收藏,还会做什么呢?
影评转载自我的博客 http://blog.esnai.com/ycy/archive/2005/09/30/40894.aspx
巴厘岛又炸了,肯定是头条新闻。
伊拉克天天爆炸,炸得大家熟视无睹,炸得大家麻木疲惫,什么时候那里不炸了,也许会成为新闻吧。
走在熙熙攘攘的王府井街头,却想起刚刚看过的伊拉克电影。
一部号称获奖无数的影片——《乌龟也会飞》。
孩子们匍匐在地上,熟练地用牙齿拆除地雷。
他们在用生命来填饱肚子,断手的孩子比健康的更加无畏。
每天都在发生这一幕,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不公,感谢导演让我更加了解。
没有自己家园的库尔德人,也许注定还要背负着多灾多难前行,如同驮着重重龟壳的乌龟。
主人公“卫星”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也挂满了东西摇摇欲坠。
不过这车可是有观后镜的,你不相信他会用来超车么?
看过这些孩子们的乐观,善良,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你会相信。
而且你还会相信,早晚有一天,乌龟也可以飞翔。
这是一群战争中的孩子,他们每天都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或许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隐藏的地雷炸死,他们无比贫穷,很多孩子都被地雷炸掉了,肢体成为了残疾人,他们每天都要去捡地雷过生,死亡和苦难,不知哪一个会先来临,可是他们依旧没有放弃生活,依然像孩子一样纯真快乐。
男主角卫星是这个小村子里所有孩子的头,他很聪明,有脑子又会说英语,指挥孩子们挖到了不少地雷,让他们避免了很多被炸伤。
他喜欢同村的一个小女孩儿,那个女孩的家里有一个已经残疾了的哥哥和一个更小的盲眼孩子。
没有人知道这个盲眼的孩子其实是这个小女孩儿受到伤害后生下的孩子,小女孩儿打算丢弃了这个盲眼的孩子,偏偏这个孩子被卫星找到了,又送了回去,他不知道自己心上人苦难的源头就是这个孩子。
小女孩每天都活在自己的痛苦中,她再一次遗弃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自己走到了地雷阵中,卫星为了救他炸伤了腿。
卫星没有了腿,自觉配不上小女孩,也不愿意再见到同村的大家,禁闭了自己的房门,关闭了自己与外界交流的世界。
小女孩也决定结束这一切苦难的源头,那个孩子随着湍急的水流冲向了远方,淹没在河中,小女孩也从悬崖跳了下去,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这孩子都是战争中的乌龟,他们拼命的拥抱生活,想要飞到天空,可是战争的苦难仍旧压在他们的身上,幸福好像只是短暂的一瞬间,就永远的消逝了。
可怜的卫星,可怜的小女孩,可怜的小男孩,他们只是这万千苦难中的一个缩影,如果没有战争,或许小女孩会与卫星青梅竹马的长大,可战争不许他们幸福。
幸福对于战争中的孩子是无比奢侈的存在,他们或许终其一生都无法寻找到幸福的真谛,愿世界和平,放过这些无辜的孩子。
回想我的童年,没有太多玩具或电子产品,也许有些枯燥,但是回忆起来依旧甜甜的因为无忧无虑。
一直觉得不管是谁,童年一定都是最快乐的时光。
然而原来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童年。
影片里的孩子除了稚气的脸,生活似乎和我印象中的童年毫无关系,做着我完全无法想象的事。
他们拥有的东西很少,而武器却随处可见。
让我害怕的武器,对他们而言确实赚钱的工具。
如果说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是正常的,恐怕只有男主对爱情的渴望,然而在这个不正常的世界里又显的如此格格不入。
作为孩子王,也许他曾经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或者伪装的无所不能。
就算是孩子王也想要一个可以照顾他的人吧,他也只是一个孩子而已,疼了也会哭。
很多时候我真的觉得女主太残忍,可是如果我是她,我能作出比她更好的决定吗?
一开始以为女主面无表情是迷茫,后来才发现她是绝望。
我以为男主可以改变她,给他带来光明,可是生活不是言情剧。
我们常常没办法了解一个人的过往,也没办法化解甚至了解他们的痛苦。
女主没有错,孩子也没有错,可是在这样一个世界对错还重要吗?
我为everything will end tomorrow开心过。
然而就像那些涂了颜色的假金鱼一样,伪装的和平又能持续多久?
曾经男主也相信war will end。
看到小男孩的尸体,女孩的拖鞋,他是否还能继续保持乐观。
我真的不敢相信,也没办法接受这些事在某些地方真实发生过,甚至是现在进行时。
我的生活虽然不如意,但至少还算安稳。
故事倒是很简单,在美伊战争爆发之前,伊拉克和土耳其的边境上,一群孩子的生活。
因为战争,他们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双臂,失去了脚,失去了眼睛。
要自己谋生——挖地雷卖钱。
故事的背景其实是很重的,战争,民族仇恨,难民。
但是导演没有用浓墨重彩地用那个背景说话,只是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
十分的朴素,十分的真诚。
那些孩子哟,那些不像孩子但又非常孩子气的孩子们哟,让人心疼。
孩子的小头领,卫星,戴着眼镜,走街串巷,砍价还价,有一群小喽罗,俨然一副孩子王加很有责任感的工头模样。
他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照顾一帮孩子的生活,也时时刻刻不忘记在孩子们面前做出老大的样子。
——看他熟练地装卫星,和人讨价还价,敷衍村长们,还和那个难民女孩子说你是我这一生难得中意的女人,你真不知道他是十三四岁的孩子。
直到他为了救那个小瞎子,被地雷炸了脚,躺在屋子里(似乎是一个旧装甲车之类的改装的)呜呜呜地哭着,呜呜呜,呜呜呜,谁也劝不住地哭。
才让你发现,他原来也是个孩子啊。
疼的受不了了,还有断了脚的将来,他有什么办法?
作为一个孩子,只有哭啊。
而那个难民女孩子,亚格林,初看到这张脸。
让人震惊。
震惊之后,就是眼泪涌上来。
她对着镜头,一句话也不说,年轻的脸上写满了无穷无尽的哀愁、忧伤、疲倦,这些都写在一张十分十分平静的脸上,一张堪比任何经典镜头的脸——苍老和年龄没有关系。
可是,她也只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
所以,卫星的那个爱哭的喽罗,总是被人甩耳光总是哭的那个娃娃,一边哭还一边模拟大人甩自己耳光以告诉卫星是怎样挨了欺负的,是一丝丝亮色。
很感谢导演用这样一个朴素的视角去讲这群孩子的命运。
而那些批评,那些反思,都是非常平和地隐藏在孩子的日常生活里了。
在那个情境里,似乎只是看到了一群孩子的喜怒哀乐,在战争的间歇,一大帮的孩子,涌过来涌过去,只是为了谋生,但也仍然是该哭就哭,该笑就笑。
为了保护自己,也一样会学着去用枪。
等跳出来,仔细想想。
那么小的孩子要去挖地雷,挖到的地雷以极便宜的价格卖给贩子,然后,贩子以高出千倍(忘记了在哪里看到的说法)卖给联合国。。
那种愤慨,那种怜惜,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而电影里头,只是卫星爬上山顶和贩子的一番看似随意的对话。
翻下石头来,卫星还要假装轻松地和孩子们说谈成了一笔生意。
——为了谋生,孩子只有接受剥削。
而最后卫星在美国的坦克车之前背过身去,也是一个无声的态度吧。。
开始的时候,卫星真的有美国梦么?
最后,他是以这种背过身去的方式来宣告一个梦的破灭,以及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的开始么?
我不知道,因为实在是不太了解库尔德人和伊拉克人、美国人之间的爱恨情仇。
最后,这个片名,会飞的乌龟,据说是导演用来形容自己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虽然背负了重重的历史和苦难的现实,但仍然是要用细弱的脖子挺起来,飞起来。。
是种象征。
正因为爱之切,知之深,所以,才能够用这样平实的方式来表达。
而当年与他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那个张某人,正是一个绝妙的对比——正是因为内心空洞所以才要扯个历史做虎皮大旗。
(要我,真是不去做这样没脸没皮的参照对比。
)
无法忍受里加的结局,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高兴就笑,难过就哭,在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年龄,对世间一切充满了好奇,每一天对世界的理解都是新概念。
为人父母见不得小孩子受一点委屈,现在唯一希望的就是扮演里加的演员现实中是个身体健康的孩子,查遍全网都找不到演员的更多信息,话说现在也应该有20岁了。
战争与和平,一个持续了很多年的话题。
然而人性的自私与贪婪让和平变成难以实现的奢望。
卫星影片里的主角卫星是这个似乎只有孤儿和老人的村子里不可或缺的人物,因为他会安装卫星锅和说几句英文,于是被这个村子视作掌握战争的关键人物。
后来断臂男孩姐弟来了,卫星对姐姐一见钟情,免费送了一根绳子,之后还处处关心姐姐。
他帮姐姐打水,对姐姐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因为我用这辆自行车帮你打水,这是第一次,只为你而作的。
这个村子里的人都用这辆自行车载媳妇儿的。
在这样的战争年代,这是多么浪漫的语言。
可惜他选错了对象。
姐姐注定不会喜欢上卫星,在卫星对姐姐说,“我等了好几年,一直在等一个女孩,是个孤儿,有两个弟弟也无所谓,你认不认识这样的女孩”之后女孩只是选择了提着自己的水走了,并没有对为了在她面前证明自己而潜水的卫星有任何的留恋。
卫星为了救姐姐的弟弟(其实是儿子)而进入雷区,他的手下之一对他说让他回去,因为手下前晚做了个噩梦,卫星会出事的,他愿意代替卫星去救那个孩子。
然而卫星没有退缩,还是去救那个弟弟,并因此而被炸伤了腿。
当然我想这肯定也因为姐姐,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的责任,他说过他得对他的孩子们负责。
也因为这样,所以他才会在这个村子这么的有威望。
然而在他受伤的那晚,美国兵来了,手下给他带来了地雷交易的信息和几条红鱼,说是美国货。
卫星惊讶的问手下怎么会英语的,手下说是卫星教的。
其实卫星会说的只是那么几句糊弄人用的话。
而那几条红鱼,在晃动了几下之后就掉色了,我想只是手下买来为了安慰卫星的吧。
影片的最后,卫星拄着拐杖转过了身背对着美国兵,另一个手下问他不是一直很想见美国兵的么?
卫星没有说话。
我想卫星以前以为美国兵会带来希望,结果带来的是战争,是更无尽的绝望。
姐姐姐姐是个空洞的灵魂,因为之前被好几个大兵欺凌了。
所以有了个她憎恨的儿子,她和残疾的弟弟带着那个有眼疾的儿子,对外称是他们的弟弟。
而她所想的则是甩掉这个儿子弟弟,和断臂弟弟自己走。
所以她会半夜松开绑在儿子弟弟脚上的绳子,所以会在影片的最后用大石头绑着儿子弟弟的脚,把他推下了那条河。
而她自己也最终跳下了悬崖结束了自己早已没有了灵魂的生命。
断臂少年他有预言的能力,却对于他预言的一切无能为力。
他预言到其中一辆卡车上的炸弹会爆炸,所作的只能是带着他的姐姐和侄子离开。
而他的话被卫星的手下听见,从而被卫星知道他就是那个能够预言未来的少年。
他预言了战争,预言了美国兵会来,预言了多少天之后会有大事件。
然而在他预言了姐姐和侄子的死亡之后,只能哭着去寻找他们的尸体而已。
姐姐说每次断臂少年的预言都会带来厄运,然而在这个战争年代,除了厄运还有什么可以让他预言?影片里很多肢体残缺的少年,因为他们靠拆除地雷卖给别人赚钱,不小心就会炸飞自己的手脚,甚至是生命。
然而他们残缺的仅仅是肉体么?
战争后方-难民营-孩子王
当预言没人在乎,那就是彻底的绝望——除了奔向谶语指定的终结,我们没有任何道路。
孩子的纯真,穿越战争的眼神
2004年上映,那么影片中的孩子们真的经历过战争😭😭😭。静悄悄的震撼,与无人知晓一样。想说孩子们演得太好,但查后更倾向于他们表达的是真实经历过的悲惨生活。
战争结束了,可没人关心这群孩子的命运,无关对错,也无关正义或者邪恶,只关乎战争本身所带来的苦难。战争夺走了孩子们的童真,孩子们的青春,夺走了对今后的幻想与奢望,而那些苦痛本身所带来的生存法则会篆刻在他们的一生中,挥之不去。
孩子眼里的战争,最最受不了这种题材了。。。卫星的小跟班太好玩了!115:t195497371
战争离我们有多远?想起同事发在BBS上的萨达姆倒下的塑像的时候,只是觉得有些许感慨,可是,当看到电影里的萨达姆的手臂被做为礼物送给“卫星”的时候,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那些身处乱世的孩子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啊,离乱是轻,死生亦是轻,却令我们有不堪承受之重。
残疾,预言,电视,武器,战争,帐篷,挂满杂物的破旧自行车,缺席的长辈,萨达姆的手臂,飞机洒下传单,浪花冲打海礁,雾中风景。太震撼了,小朋友表演得真好,画面美得就像摄影作品一样。明天一切就会结束。水中只有金鱼,没有孩子,没有孩子。
欣赏无能,跟题材无关,觉得难看,还不是一般的难看。有些镜头挺美,加1星。
真实。战争下的孩童群像。只是孩子,却有了过于早熟的残忍。
隐喻而残酷。摄影确实不错。
故事的切入角度是战争中的儿童,无论从故事、对白、情节,叙述都很淡定。如此简捷无华的镜头下,冷色调的运用给画面蒙了一层水气。大量画面构图漂亮到不行(镜头脚本!?)。 虽然口吻平实安静异常,战争的内伤展露出来一样,血淋淋的疼痛。沉默是另一种力量。很<雾中风景>,略<回归>。
一聊什么隐喻更觉得这片子真心一般。对这样的电影来说,隐喻根本没有必要。电影也不能拿题材,拿孩子视角去当影片本身质量问题的挡箭牌。
2013Feb18,上海吴中路,IPAD PPTV。伊朗
片中孩子若成人般生存行事说话思考,不得不归咎于大环境下的影响。而战乱的来袭,预言的降临,一切都变得荒诞却极端真实。挖地雷换枪火,浑浊池塘寻觅金鱼,女孩抛弃孩子寻求解脱,都太残酷。导演更是大胆设计了女孩兄弟和孩子三口一家。成年人般的对话和女孩仪式似的的行为都为片子染上了魔幻色彩8.2
女孩儿尝试杀了自己儿子两次,虽然那孩子是被伊朗军人轮奸生出来的,那也是自己的骨肉啊,结果第一次扔山上用绳子绑着腿期望孩子被好心人收留,自己晚上回家发现孩子又被捡回来了,第二次直接用大石头绑着孩子沉到湖里面亲手杀了自己的孩子,再自杀。真是疯了,就这一点就决然看不下去!!!
剧情很混乱,看不出中心思想是什么。
知道想要表达什么,拍得太老实了,太重,很成年人,很苦大仇深,难看,中心思想再好呢
战争受伤的只有儿童,一群可怜的儿童,少年,太残酷了,为了挣钱拿命挖地雷,战争改变了人性,少女被强奸,希望世界和平,真的看的太压抑了
她的脸庞那样美丽,可是在他的脸上又能看到超越年龄的绝望和悲伤,任谁看到了又能不为之触动…她们脸上有的是这个年龄段不应该有的成熟和稳重,俨然一个小大人的模样…那对姐弟实在是太悲剧了,被战争的仇恨蒙蔽了双眼,却又陷入在深深的自责与悔恨当中,对,他们根本就不是姐弟,是先辈把仇恨带到了他们这一辈,可是女孩爱的太深,于是她的仇恨愈加强烈,她控制不住自己尽管她十分自责自责,她痛哭流涕,可这一切都太过压抑,太过我绝望…最可怕的并不是身体的残缺,而是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