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新闻震惊了很多人:“23岁女生在货拉拉车上跳窗身亡”。
生命的逝去固然可惜,而因平台缺少监控,女孩的离世几乎死无对证。
这才是人们愤怒的原因。
对女孩的父母来说,不仅要承受失去爱女,可能余生都要因那无人知晓的死亡真相饱受煎熬。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一个关于女儿离奇死亡,父亲追凶30年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它——
以女儿之名 (2016)8.32016 / 法国 德国 / 剧情 传记 / 文森特·贾洪 / 丹尼尔·奥特伊 塞巴斯蒂安·科赫
1974年的摩洛哥,男主安德烈原本是个事业有成的商人。
有自己的公司、相爱的妻子达妮和一对可爱的儿女。
这宁静的幸福,在科拜医生的出现后被打破了。
科拜医生是安德烈女儿卡琳卡同学的爸爸。
他在卡琳卡车祸时伸出援手,获得了安德烈一家的好感。
谁料,情场高手科拜很快俘获了达妮的心,演变成一场老套而不伦的婚外情。
发现妻子出轨的安德烈并没有大发雷霆,反而大度地表示愿意离婚,成全妻子和科拜。
达妮虽表示愿意回头,可最终还是没能抵御科拜的死缠烂打。
忍无可忍的安德烈只好出动律师,结束了这场婚姻。
离婚后,安德烈带着一双儿女在法国生活,达妮和科拜住在德国。
适逢假期,双方商量好让孩子们去德国与妈妈小聚,顺便度假。
安德烈亲自把孩子们送到机场,目送他们离开。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趟度假之旅,却成了父女俩的诀别。
不久,安德烈接到一通电话,说女儿卡琳卡意外身亡,放下电话的安德烈痛哭失声。
当他再次见到女儿,是在停尸间里。
几天前还健康活泼的女儿,现在却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安德烈抱着女儿流泪不止。
然而最蹊跷的是,女儿的死因含糊不清,没人能给安德烈一个确定的回答。
科拜认为死因可能是中暑。
一旁的达妮也附和着说那几天很热,卡琳卡一直待在游泳池。
他们甚至还强行解释,说也可能是几年前那次车祸的后遗症。
科拜说:叫卡琳卡起床的时候,就发现她已经失去意识。
身为医生的他尝试了各种急救方法,包括注射刺激她的心脏。
现在能揭开女儿死因的只有尸检报告了,安德烈等了很久,才拿到一份德文的验尸报告。
报告显示女儿手臂上有淤青,还有注射痕迹,但科拜说那是为卡琳卡注射的补铁剂。
此外,科拜承认为了抢救卡琳卡时,还施打了兴奋剂、强心剂和降血压剂。
尸检报告认为这些药物的选择相当诡异。
尸检还发现卡琳卡下体有撕裂伤,阴道内有粘液,明显是有过性行为的迹象。
但报告的结论仍说无法判定确切死亡原因。
安德烈越想越觉得有问题。
他把女儿的尸检报告拿给医学教授看,医学教授很震惊,他认为卡琳卡的性行为可能就和她的死亡有关。
他还建议安德烈忘了这份报告,因为真相很可能带给安德烈无法承受的痛苦。
愤怒的安德烈来到德国质问科拜和达妮。
为什么给女儿注射那些药物?
为什么科拜也要参与尸检?
科拜一推干净,声称自己是医生,至于注射的药物是因为急救时太慌张。
而卡琳卡的母亲还站在科拜一边,斥责安德烈无理取闹。
身为父亲的直觉告诉安德烈,科拜一定对卡琳卡犯下了不可告人的罪行。
安德烈来到德国慕尼黑中央法院,要求重新调查卡琳卡的死因。
德国检察官却说案件已经结案,以缺乏证据为由,断然拒绝。
尽管尸检已经提供那么多线索,他们就是视而不见。
安德烈不顾语言不通,站起身怒斥德国检察官:你才是那个想保护杀人犯的人。
走投无路的安德烈,只好每天在德国街头发传单揭露科拜的罪行。
他希望得到舆论的支持,扩大影响力,结果却因“扰乱公共秩序”“藐视法庭”“诽谤科拜”被警察逮捕。
为了给女儿讨回公道,公司也顾不上了,安德烈甚至开始自学法律。
科拜找来一位擅长跨国案件的律师,准备在巴黎法院跨国控告科拜。
律师建议开棺验尸,找到卡琳卡被性侵的证据。
开棺后,令人发指的是卡琳卡盆腔内的器官,以及外生殖器官都被摘除了。
盆腔内是空的,没有任何残留。
显然,这是科拜在上次尸检时,把关于强暴的证据全部销毁了。
第二次尸检也终于确定了卡琳卡的死因,因为科拜当晚给她注射的丧失意识的药剂,导致卡琳卡在昏迷中被呕吐物呛死。
之后的日子里,安德烈一直没有放弃为女儿奔走伸冤。
转眼来到1990年,此时距离卡琳卡遇害已过去8年。
要起诉科拜,需要达妮的配合调查,但执迷不悟的达妮却拒绝配合。
连调查人员都忍不住反问:为什么一个母亲会拒绝帮助调查自己女儿的死因?
尽管此时的科拜已经抛弃达妮,和一个更年轻的女人结婚生子。
可达妮仍然坚持认为科拜不是凶手,这一切只是安德烈在报复当年出轨的事。
之后,安德烈辗转多国,奔走13年之后,这起案件终于在法国正式开庭。
本来根据法律,科拜至少要被判30年。
可由于科拜生活在德国,迫于政治压力只好把刑期减半,只判了15年。
奔走十几年才换来这15年,也是来之不易。
判决是下来了,但法国判决的结果根本无法在德国生效。
而且德国不愿意引渡科拜,逞凶之日遥遥无期。
后来,安德烈听说科拜最近因强奸16岁女病患,已经在德国被捕。
开庭当天,安德烈也来旁听。
听着受害者在法庭上陈述自己的经历,也是先被注射了不明药剂,意识清醒但无法动弹的情况下遭到科拜的性侵。
安德烈仿佛看到了女儿被害当天的情景,他忍不住跑到洗手间呕吐出来。
然而,如此恶劣的性侵案,竟然只判了2年。
听到这个结果,众人一片哗然。
安德烈知道,只有把科拜引渡回法国,才能让他接受应有的惩罚。
他把国际通缉令送到边境周围的邮局和车站。
希望科拜出现时,第一时间实施抓捕。
终于,距离案发17年后,1998年,科拜在奥地利被捕。
同样是迫于政治压力,奥地利并没有将科拜引渡到法国服刑,而是把他放了。
再次陷入绝望的安德烈几近疯狂,他每天在家写信给检察官、司法部长、总统、总理,希望他们尽快抓捕科拜。
此后的8年间,安德烈关掉了公司,来到德国寻找科拜的下落。
终于被他找到了科拜的住址,此时距离案发已经过去24年。
最终,走投无路的安德烈找了几个壮汉绑架了科拜。
一路闯过边境线,进入法国境内,这才让科拜得以接受那15年的刑期。
安德烈传奇的追凶经历,立刻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记者争相报道他的遭遇,这让他获得了空前的舆论支持。
科拜终于被送进监狱,虽然只有15年的刑期。
但这场为女报仇的战役,却打了30年。
影片结尾,安德烈带着鲜花来到在女儿墓前悲伤地说:“看吧,我遵守了我的承诺,从没放弃。
这场战役,我是为你而打的。
尽管路途崎岖,牺牲了漫长的岁月,我丝毫没有后悔。
今天,你就44岁了,我很想你。
”
我不太认同那句广为流传的“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从不缺席”。
在这个案件中,如果不是这位父亲30年的坚持和努力,谁会真正关心少女猝死的原因呢?
真实事件中的安德烈天下最悲伤的事恐怕莫过于此,小心呵护着养大的孩子惨遭杀害。
最可恨的是很多时候因为证据不足等原因,难以让凶手得到应有的惩罚,眼睁睁看着他逍遥法外。
真实事件中的卡琳卡、科拜和达妮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不幸的故事总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但做父母的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可能会穷尽余生、倾其所有,只为给孩子讨回公道。
所谓“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希望世间能少一点这样的悲剧。
*本文作者:RAMA
艺术来源于生活,然而生活有时候往往比影视剧所展现的内容有着更彻底的绝望、更无助的悲伤。
我们期待在电影中看到幸福的结局,坏人会被绳之以法,绝境会有人并肩作战,乌云散去所有主角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单独扛起所有的苦与难,抱怨的话无人诉说,只能在深夜的被窝、厕所的隔间哭过之后,再继续前行。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法国电影《以女儿之名》讲述的是十四岁少女被禽兽不如的继父侵害,并被残忍摘去了生殖器官只为掩盖罪行,少女的亲生父亲奔走三十年,终于将凶手绳之以法的故事。
在目睹妻子出轨之后,丈夫安德烈选择离婚,将一双儿女养在身边。
妻子则选择了和一位在德国很有名名望的医生科拜结婚并迁居到德国生活,孩子会每隔一段时间送到妻子身边来培养感情。
在女儿卡琳卡十四岁这一年,她照常和弟弟前往母亲家里,然而让安德烈没有想到的是,这次他没能再等到可爱漂亮的女儿回到法国叫他一声爸爸,而是女儿冷冰冰的尸体和德国警方草率敷衍的尸检报告。
尸检报告称女儿身上有多处淤青,死亡当天被注射了大量药剂,死前有被侵犯的痕迹,然而给出的结果却是无法判断卡琳卡的死因。
悲伤欲绝的父亲没有过度沉浸在伤痛之中,他并不相信科拜医生所说的女儿只是死于中暑,他拿着尸检报告去找专家求证,果然,专家认为卡琳卡的死亡与性行为有脱不开的关系。
尽管专家建议父亲不要再追查他可能无法承受的真相,但安德烈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的女儿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去。
他跑去德国找到卡琳卡的母亲,说起女儿死的蹊跷,可是她却并不相信,还称女儿一直在房间中怎么可能会死于性侵。
这一下子点醒了安德烈,让他开始怀疑同在一屋檐下的继父科拜医生。
科拜给女儿注射药剂,并且出现在尸检现场,他就是杀害女儿最大的嫌疑人!
安德烈为了查明真相,花费一年时间向德国法院申请重新尸检,然而德国法院以证据不足和已经结案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
安德烈没有放弃,他在街头发放传单,希望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利用舆论让法院重新受理,可结果却是他自己因扰乱秩序进了警察局。
安德烈回到法国,委托擅长跨国案件的高级律师,又自学法律,向法国高等法院提起诉讼。
科拜医生躲在德国不接受问话,卡琳卡的母亲也是站在科拜医生一边不肯出庭,律师提出不如开棺再次验尸以获取罪证。
这次的验尸结果表明卡琳卡的生殖器官居然全部被摘除了!
原来科拜医生出现在尸检现场就是为了毁灭罪证!
他就是凶手!
经过安德烈的多方调查和努力,法国法院终于受理案件,判处科拜医生十五年监禁,德国方面却施压,想要掩盖丑闻,而法国也不想陷入外交困境,别说将科拜医生绳之以法,就连法庭他都没有出面。
而此时,卡琳卡已经死去十三年了。
在卡琳卡去世的第十五年,科拜医生因涉嫌侵犯十六岁的病患而被告上法庭,与女儿相似的年纪和遭遇,令安德烈悲伤气愤到呕吐。
科拜医生这样的人间渣宰就算是物理阉割再终身监禁都不过分,德国法庭却只判处他两年徒刑,居然还缓期执行!!!
安德烈不放弃,在科拜医生再次引渡失败之后,他认识到德国法国法庭的不作为,于是卖掉了公司,雇佣打手将科拜医生暴力带回了法国。
终于,科拜医生在法国被判处执行十五年监禁,而安德烈也因绑架和个人执行司法正义判处一年。
至此,迟到三十年的正义终于到达。
这是一部父亲的抗争史,他是战士,为死去的女儿而战。
三十年间,他自学法律,精通德国法律、法国法律以及国际法,他抛弃了正常人的生活,身边的朋友、律师甚至恋人都相继而去,他却一直不曾放弃和停歇。
影片没有刻意煽情,就像是父爱一般,将沉重的感情内敛起来,克制而隐忍,所有的感情积聚,直到最后一刻才终于爆发出来。
影片的最后,已经七十二岁的老父亲来到女儿的墓前,说道:“看吧,我遵守了我的承诺,从没放弃,这场战役,我是为你而打的,尽管路途崎岖,牺牲了漫长的岁月,我丝毫没有后悔,今天,你就44岁了,我很想你。
”在父亲的眼中,他的女儿从来没有离开过,她一直活在他的心里。
正义最终没有缺席,可那却是一个父亲,用三十年的挣扎苦斗换来的。
法律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拯救犯罪者,而是为了保护每一个平凡普通的人,让受害人不会平白受害。
迟到的正义不该让我们欢欣鼓舞,因为它本来就不应该迟到!
本片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安德烈的正义的斗争。
为他的女儿突然死亡,经过30年的调查追捕他的推测凶手,安德烈最终将凶手绳之以法。
妻子有了外遇,丈夫选择离婚,两个孩子归丈夫抚养。
每到一段时间,孩子就会被送到妻子新的家庭里和母亲交流感情,而这一次,被送回来的只有女儿的尸体。
丈夫难以置信,查了女儿的尸检报告,发现女儿的死亡可疑,他怀疑女儿的继父奸杀了女儿。
但法律没有给继父定罪,接下来十几年里他的生活重心都在为女儿的死亡查明真相。
他先后跑了很多地方,试了很多方法,甚至经常得到警察的警告。
他不相信法国的法律,所以来到德国,辗转到奥地利,警察才抓住女儿的继父,可是按照法律他们需要将男人送回法国,回到法国男人又被无罪释放了。
很多年过去,男人又被另外一个少女告上法庭,被判定强奸罪的男人被判刑两年,缓刑,相当于不用坐牢。
这个时候,女孩的父亲是愤怒的。
十几年的一心扑在将继父绳之以法的努力中不能自拔,妻离子散。
这个父亲用了整整三十年时间追寻公义、最终将凶手绳之以法。
(真实事件改编,看完发人深省,于是有了这篇…自言自语)开篇一个小故事,交代清楚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冷静,审慎,相信法律女儿不明所以死了之后,他开始了猜测和取证。
整个过程中没有大悲和大喜,所有情绪都克制隐忍,却合理。
「以为获胜时的会心一笑。
联想到恶徒可憎行迹时的呕吐。
」人应该是要有人性的。
他一直以为能从「公正的司法程序」中得到一个合理的裁决。
但是“他们是不会否定自己人的”。
最后帮助他打赢这场战役的却是几个绑架犯(查了点资料,真实事件里的这部分更让人动容,可能连导演也不敢拍得过于真实吧,就像《血战钢锯岭》里道哥的人生一样)。
还有一出场便知与众不同的律师一直默默支持他的化学老师那些仍然喜欢听他故事的人每一个角色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令人动容的真实。
全片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10分,不够。
影片根据法国的一个真故事改编,1982年7月的一天,男主得知了女儿的死讯。
他的女儿只有14岁,在去世之前在德国和妈妈、继父一起度假。
不过很快,她的死亡状况出现了疑点。
生父为了女儿的真实死因跟法国法院和德国检察院纠缠了30年,但德国一直不肯引渡女儿的继父到法国进行审判,最后还是生父把他绑架到法国,才得以审判。
父亲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花费了自己的大好时光,才将强奸女儿的恶魔绳之以法。
看完整部影片,心情是难过而及忿懑。
惶不论影片和真实事件还有多少出入,至少就影片能提供的事件脉络而言,这样的结局不是事件应该完结的模样:罪犯被羁押且判了15年,这应该是他的下场吗?
一个多次强奸,伤害未成年的罪犯,如果他身体不错熬过这15年或者更少的刑期,他就可以出来继续享有天伦之乐?
如果再在生命最后挤出两滴悔恨的眼泪就算个人救赎了?
公义是这样子的吗?
换言如果以相同的标准来处理类似案件,是否能够震慑另一个想做类似罪行的罪犯?
代价只是15年的时间成本。
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
没有一个理由,让影片中提及的德、法、奥所有涉及此案的司法工作人员继续担任相关工作并不受任何惩处!
德国相关人员难道就因为迪特的打点或人情而百般维护?
遮羞布要盖的是受尽屈辱的生命啊!
奥地利人员为什么在德国方面施压后就放人?
可以想见无非是一些政治交换,可是你用的并不是自己公民的生命,应该交换对你有利的条件吗?!
法国人员更甚,有明显疑点的案子还束之高阁,要靠主人公持续30年的坚持才能伸张正义,这样的维护成本是普通人能承受的吗?
是法治的目的吗?!
他们的工作应该是维护社会公义,而不是因为所谓政治因素,官场规则等这些狗屁理由来将一个花季少女的死放进档案室,然后置若罔闻。
没有一个理由,让罪犯的父母、家人继续正常的生活。
一个人做出禽兽不如的罪行,我觉得跟父母对他的教育,让他参与的场合、听到的对话都有莫大关系。
看现今社会无数‘熊孩子’从小就任性妄为,全不管他人感受,哪个背后不是一家溺爱,放任的‘熊家长’。
这样成长出来的人,才会只顾自己欲望满足而不去考虑别人的痛苦。
没有一个理由,不让女孩的妈妈在愧疚和羞愤中活着或死去。
自己的孩子遭受这样的苦难,不仅不去积极为她查明真像,还因为自己一厢情愿而放弃最大嫌疑的线索方向。
她之所以觉得不信情夫下毒手,明显是因为她相信自己的眼光看的人不会错,自己的情夫肯定最爱的是自己,被自己对爱情的幻想而蒙蔽。
这样一个在生死大义面前还在想着自己爱情的人,是最可恨的人。
因为她自己的主人翁精神,所以遇事都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永远觉得自己的每一条理由都应该最重要。
就像‘江歌案’中的刘姓母女的‘巨婴’逻辑:为什么未经我同意要来打扰我的生活?
因为那是含冤待雪的人命啊!
你的想法,你的爱情,你的敏感,你的自我在别人的一生面前都不值得被关注。
这样的人最让人切齿。
同样没有一个理由,不将罪犯找到,给他注射相同的药,在他同样有意识的时候将他的双手切割并用硫酸盖浇,因为他侮辱了这个神圣的职业,然后当面将他罪恶的器官取出剁为肉糜并喂他本人吃下,最后再让他慢慢在等待中消亡。
这样他才能意识到自己自私的行为给别人带来怎样的伤害,从而为自己带来怎样的恶果,不仅能立即让他悔悟自己的错误,而且就算转世也再不敢再做相同的恶行。
并且对当世有犯恶之心的人起到实实在在的警示作用。
影片男主的理智、坚持和法治精神让人敬仰。
每一个女孩都应该由一个人来守护,父亲是最不需要提醒的一个。
每一个灿烂的美好都应该守候,所有打断美好的行为都应该被打断。
我知道结果不是这样,但我希望是这样。
去年,国内虐童事件频频被曝光。
我们开始关注关于幼童、未成年的灰暗地带。
然而,公众的关注只是一种开始,那些经历过未成年性侵、虐童的家庭之后的故事呢?
没有人能想到他们经历了什么。
杉姐今天推荐的这部电影是一部足以让人心头震颤的作品。
见证了一个父亲为被强奸女儿奋战的30年——《以女儿之名》(我的女儿卡琳卡)豆瓣评分8·2,评论数没有超过3000。
番茄君告诉杉姐,这部电影的热度不够,很有可能你写完文章,没人看。
但这丝毫不能影响杉姐想把好电影推荐给你的冲动!
毕竟,有些文章的存在不是为了流量。
电影改编自一起轰动一时的法国案件,杉姐下面讲到的这个故事,是一段完全不虚构的真人真事。
故事开始于1974年,妻子向丈夫介绍女儿卡琳卡同班同学的父亲科拜医生。
这位科拜医生外表出众、身材高挑。
格调不俗,和卡琳卡的母亲经常谈论音乐。
还热情地向卡琳卡的父母发出聚会的邀请。
这位科拜医生无论言谈举止、生活情趣、还是人格魅力都比男主卡琳卡的父亲更胜一筹。
两个男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卡琳卡的父亲忙于工作,与妻子聚少离多。
很快,卡琳卡的母亲疯狂的爱上了科拜医生。
而这一切,也被明眼的父亲发现了。
妻子表示自己并不爱科拜医生,只是一时难以抵抗,并衷心希望以后还能做他的妻子。
丈夫也非常宽容的捧起了妻子的手表示原谅,条件是全家人离开现在的居住地。
一家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但丈夫还是撞见了去酒店与科拜医生乱来的妻子。
两个人的婚姻就此结束。
女儿卡琳卡与弟弟全都由父亲抚养,留在法国。
母亲则和科拜医生住在德国,过着上流人士的生活。
8年后,14岁的卡琳卡和儿子去母亲那里度假。
父亲也找到了新的爱情,趁此机会与恋人去海滩度假。
没想到,前妻的一通电话再次打破了平静的生活。
女儿卡琳卡死了。
坐在女儿墓碑旁的父亲呆若木鸡,整个人就像死过去一样。
科拜医生把女儿的死因解释为中暑。
但父亲始终心生疑惑。
因为需要遣送遗体,女儿需要被尸检。
父亲每日等待着从德国寄来的尸检报告,报告寄过来了之后他马上找到了一位德语翻译。
翻译的结果是让人震惊的。
女儿卡琳卡的身上有淤青、死亡当天注射了处方药物铁剂、兴奋剂、强心剂、降压剂。
更骇人的是,女儿私处有明显损伤,并且有性行为痕迹。
尸检报告最后给出的结果是:无法判定卡琳卡的死因。
一个14岁的女孩忽然死亡,私密部位还有损伤的情况下,难道不应该第一时间怀疑是否有被性侵害吗?
父亲马上找到了生物学的教授来分析尸检报告,教授非常确定的告诉他,当时的性行为很可能与女儿的死有关。
教授还奉劝父亲,这是一场无证可取的官司。
最好的办法就是:烧了这份资料然后忘记它。
但父亲无法遗忘,为了女儿他选择了铭记这份痛苦。
父亲跑到德国去上诉,但是法院给出的回答是,案件已经结束,无法上诉。
父亲跑到了大街上发传单,希望能得到舆论的支持。
结果是,父亲因扰乱公共秩序被抓走了。
父亲再次拿起法律武器,这次他找到了一位得力助手,一位律师。
律师提议开棺验尸,再次取证。
结果是,卡琳卡的生殖器官全部被摘空了。
自己取样不成功,他们就和德国相关部门沟通,希望得到第一次验尸时的取样。
结果是,卡琳卡被因为注射而陷入昏迷,结果被自己的异物呛到窒息。
法国法庭因此判处科拜医生监禁15年,虽然这已经是减半的的处罚。
但这是一个父亲用了痛苦的13年,换来的对坏人的惩罚。
13年与15年几乎是一段相等的时间了。
然而,科拜最终因为德国方面的施压、法国不想惹麻烦没能来法国服刑。
父亲只能再次求助舆论。
结果仍然是科拜逍遥法外。
终于,在卡琳卡被奸杀后的第15年后,父亲接到德国记者的电话。
科拜因为强奸16岁女病患被告上法庭。
父亲坚持要亲眼看到科拜被法律制裁。
被强奸的女病患在法庭上陈述了自己被强奸的经历。
父亲仿佛看到了女儿凯琳卡被强奸的现场。
呕吐不止。
德国法庭判处科拜监禁2年,但因其有悔改之意,判处停止事业2年缓刑。
科拜再次被释放。
但这次之后,科拜2年内都不能在德国境内行医,他只得跑到周边国家。
父亲利用这个机会, 跑遍了德国边境的每个邮局,给他们寄送科拜的国际通缉令。
这样,科拜就可以在没有德国保护的情况下被引渡到法国服刑。
父亲切实跑遍了每个边境邮局,科拜也确实成功被逮捕。
但他最终没被引渡到法国。
此时的父亲已经几近疯狂,他向总理写信,请求动用整个内阁的力量逮捕科拜。
向律师申请状告全部贪污渎职、懦弱无用的法官。
一个疯狂的父亲,为了女儿想把全世界都告上法庭。
这种心情有多少人能理解。
如果不是穷途末路、绝望到死,又怎么会有全世界都背叛了自己的感觉。
那位法国最怪异也最仗义的律师终究熬白了头发、敖干了斗志,决定不再参与卡琳卡的案子。
还有离婚后始终陪伴在父亲身边的那位女士,她没有前妻的美貌,但她温和、睿智、且忠于他。
但这位女士终究留下了空空的衣柜,决定不再回来。
陪伴在卡琳卡父亲身边的10几年,她们每次的庆祝和约会都与这位女士无关。
父亲虽然是个好男人,却无法答应这位女士再生一个孩子的请求。
两个人在一起时父亲经常是沉默的、痛苦的。
只有卡琳卡的案子有进展时,他才疯狂的像个小伙子。
有一次,父亲甚至因为案子有了新的进展冒着大雨来敲她的门。
因为父亲难以想象的坚持,陪伴在他身边的律师、恋人都成了有故事的人,以至于有人提出这里的每个人物都可以再拍一部电影。
卡琳卡的母亲,在这部电影中并没有过多的表达过自己的内心,她自始至终认为这是卡琳卡父亲为了复仇对科拜医生的诬陷。
所有的盟友都离开了他。
按照法国法律,在卡琳卡死亡30年后(即2012年)还不能将科拜医生绳之以法的话,此案便过了追诉期,届时科拜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逍遥法外了。
在这样一个退无可退的时刻。
父亲想出来了一个最愚蠢也最有效的办法。
他雇了两个黑帮,把科拜绑架到了法国。
为此,他花了约23000欧元,请来几个科索沃人实施计划。
绑匪把科拜打晕后,马上报警说这里有一个被法国通缉的强奸犯。
2009年,科拜在法国被判刑15年。
恶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父亲也因面临着教唆绑架罪被判处15年。
至此,一段30年的恩怨告终。
这时的父亲已经是一位72岁的老人。
30年来他没有正常生活、丢掉工作、气跑了恋人、律师......30年来他精通了法国法律、德国法律、国际法。
整部影片十分克制,本该大煽特煽的地方都尽量的缩短了时间、拉远了镜头。
这就是父爱的深沉啊!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文森特·贾洪精心挑选的每位演员都与原型十分相似。
(卡琳卡、父亲、弟弟)不光父亲的形象相似,就连陪伴在父亲身边的那位伟大的律师也做到了神还原。
入狱前的父亲再次来到女儿的墓地。
站在墓园内的父亲前景是栏杆,正如镜头中的暗示,30年来他生活在自己的牢笼里。
他像完成作业的小学生一样认真地对女儿说了这段话:我遵守了我的承诺,从没放弃这场战役,我是为你而打的尽管路途崎岖,牺牲了漫长的岁月,但我丝毫不后悔而影片的最后,镜头再次回到父亲当年目送卡琳卡登机去德国的画面。
成为整部电影让人泪崩的高潮段落,忙着打官司的父亲一直没有时间流露自己的感情,他把自己活成了假面人。
今天,你就44岁了我很想你说出“我很想你”这句话时,一个父亲的无限温柔在压抑了30年之后凶猛又缓缓的倾泻,杉姐一时间被这股力量震撼到哑口无言。
原来在父亲的心中,女儿从未离开。
为了守护女儿的笑靥如花,父亲用了30年的时间写下这封情书。
所有坚持的时刻、不放弃的时刻、绝望的时刻,都深深侵染着这位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
都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过分。
女儿是父亲在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私情,女儿是父亲在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软肋。
王朔曾在书中,写过这样的话,你会发现所有的汉子,在面对女儿时都变成了慈父。
你从宇宙的洪流中,受到我们的邀请,欣然下车,来到人间,我们这个家,投在我们怀中。
每个瞬间都是一幅画,美好的,死亡那一刻也是如此。
——《致女儿书》小时候的我们很浪漫,每个女孩都想离开家门、穷其一生想找一位守护者。
但很多时候,我们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永远视你为公主的人,只有自己的父亲。
只要你有需要,他永远为你而战!
不管是帅气的当年,还是白发苍苍的现在。
(杉姐又把自己写哭了)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平台《电影烂番茄》,作者:杉姐,转载和作请豆邮或者微信公众平台(《1895电影评论》(id:aizai1895))留言
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
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
大船上也有这个,但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
《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却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
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
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
1真实故事改编,法国1982年7月发生在一位父亲身上的故事,他突然得知远在德国的女儿的死讯,面对前妻与女儿继父的重重疑点,他竟花了30年,与这对夫妻、与法国法院、与德国检察院、与律师、与法官、与警察、与形形色色的人不断纠缠,自己的人生也从那一刻按下暂停键。
2没有迟到的正义,迟到的不叫正义,那部分只能算是利息。
3犯罪的人在逍遥,受伤的人在磨难,转机在于,犯罪之人继续犯罪。
4女性要复述被性侵的经过,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
5母亲是个疯子,她绝对是已经疯了。
6“如果你还在,今年44岁了。
”这句话泪目了。
或许我会是爷爷,我在这个世界上还会有一段父女情,是可以真切感受到温度的那种。
——2022.12.21看完《以女儿之名》
“我遵守了对你的承诺”想起大学时有一次和老爸打电话,他好像有点喝醉了,又那天情绪比较外放地和我说,“如果有人伤害了,你爸就算拼了老命也要让他还回来”是很感动,但也觉得这种事太遥远,我不想自己发生什么意外让他们这个年纪还要因为我拼命。
不过这种满满的安全感,是后来看到网上一种扎心测试,说如果你消失了会不会有人满世界找你时,我都很笃定我爸妈会。
(说来卑微,可能这就是单身狗吧☹️)另外就是关于司法公正。
我看过类似的《一个母亲的复仇》,当你所遵守的法律体系不能保护你,或者因为漏洞无法保护你时,我是不太反对以克制的手段动用私刑(对不起我是法学生我不应该这样,可就是因为我是法学生我更知道有一些正义在法律层面的无能为力,比如政治、金钱、地位)。
但是像男主这样一直用司法的力量,最后也还是不得不采用绑架的手段解决引渡条约的问题。
总体来说已经是司法补漏的典范了,他们这种人,是真正在推动司法进步的呀,致敬!
看看是怎么
24-011. 差點以為男主縱有一天會忍受不了動用私刑解決,花了30年才讓罪犯伏法,太坎坷了。關鍵是塞巴斯蒂安那張臉太正氣了啊啊啊,根本沒辦法將他和罪犯聯繫在一起。拍得太平了,沒辦法使我產生共情。
迟来的正义。哦不,连正义都算不上。。。
每一个片段都敷衍了事,这哪是在叙事,频繁的跳跃和碎片化的对话让整部电影还不如预告片完整。同时人物塑造为零,完全没有情感可言,甚至刻意的安排不符合逻辑的对话和片段试图引起观众共鸣,结果只让故事显得更加虚假、虚伪。如此浪费八十多分钟真的不如看几篇当时的新闻报道。
看完之后,泪流满面,父爱如山,不像母爱那样温柔细腻,却是我们一辈子的支撑。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韩国会怎样拍,法国拍的真够克制的。
故事本身比电影叙述触动人
毕竟不是每一位父亲都是飓风营救中的连姆尼森。毕竟,所谓完备的法律体系也只是为了一些阶级适用。有时候,以暴制暴,更好。
铺垫长到混淆主线了…以及前妻真是个傻逼!
5
片中的妈妈真是一个不要脸的奇葩!大多数情况都是母亲为子女伸张正义,父亲不作为。
挺可惜的,这么好的一个故事被拍成了流水账。哀伤与憎恨,两种感情可以绑在一起,但在某一个时刻又应该分离开来,可惜我们更多时候看到的都是后者,以至于影片中段继父被判15年监禁时,亲生父亲居然还开起了party。我们不清楚母亲为何无缘由地包庇继父,第二个妻子离开前也没有太多铺垫,我们到最后甚至都不知道那天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切都是猜测。有些事情不揭开,真相永远不会到来。
如此有力度的一个真实故事居然被拍成了这样一部流水账,30年的坚持和对正义的追求最终仅仅沦为了一个个一笔带过的潦草的时间符号,人物也感受不到任何心理上的变化,对不起我体会不到任何的张力和情感共鸣,只有给差评了。
父亲为了女儿打的一场跨越30年的战役。那个强奸犯谋杀犯继父是个人渣,亲生母亲则是个纯种傻逼。另: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强奸,致死,只判15年,就这,德国政府还死不让法国引渡犯人,后来才知道是法国德国两地法官一开始就商量好了。天好黑...
以时间线展开叙事,犹如摊开一张大饼将性侵、国际公法、媒体力量、女权主义者、家庭环境等馅儿料尽揽其中,提升了影片的讨论度但也削弱了连贯性。亮点少了一些,人物脸谱化,疲于追求短小精悍的篇章总体缺少一种震撼力,父女情感描写也很潦草。
看完之后哇哇大哭。 30年后父亲在女儿墓碑前说“看吧,我遵守了我的承诺,从没放弃,这场战役,我是为你而打的,尽管路途崎岖,牺牲了漫长的岁月,我丝毫没有后悔,今天,你就44岁了,我很想你。”真的泪奔。30年,为了给女儿查清真相,他自学、精通了几国法律,卖掉了自己公司,与亲人决裂,与欧洲几国最高司法机构为敌。
30年,我为你而战。尽管路途崎岖,牺牲了漫长的岁月,我丝毫没有后悔。今天,你就44岁了……我很想你!执着的父亲,愚蠢逃避的母亲,逍遥法外的禽兽,凶手最终得到审判,但是迟来的正义还是正义吗……
基本符合現實,阿爾巴尼亞綁匪首腦是長髮的部分都弄出來了。本片中可惜沒呈現那些聲援紀念卡琳卡的後援會,參與人大多是男主在圖盧茲的鄉親,這些默默無名的人全都被濃縮在那位化學教授和律師上。男主日後為阿爾巴尼亞綁匪作證其義舉,使得綁匪能通過難民庇護留在法國定居。
若将法案故事做成快餐形式,并不太讨巧。只因这类型很难做到简单不废话。是需要一种让人理解的方式来传达意义,还好此片并没有太过于急躁。真人真事改编要的是震撼,而这故事足够震撼,电影却差一些,这追凶30年才绳之以法的感觉,影像传达的太过容易。#豆瓣春日影展#
男主不是一个负责的父亲,知道女儿是死因后 还有如此的耐心,说得好听是对女儿说爱坚持了那么躲年,其实就是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