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痕如诗
Inimi Cicatrizate,受伤的心,少年诗人的心疤(港),心痕如诗(台),Scarred Hearts
导演:拉杜·裘德
主演:谢尔班·帕夫卢,Alex Bogdan,加布里埃尔·斯巴修,伊凡娜·穆拉德诺维奇,亚历山德鲁·波托赛昂,伊林卡·哈特纳,索非亚·尼古拉斯库,Damian Victor Oancea,达娜·沃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德国语言:罗马尼亚语,德语年份:2016
简介:灵感来自罗马尼亚作家马克斯·布雷赫的同名自传式小说。故事发生在1937年,20岁出头的男子伊曼纽因患脊椎骨结核而终日待在黑海沿岸的一家疗养院里,全身打上石膏,动弹不得。在这期间,他与另一位病人索兰芝相爱,这里的病人们虽然身体在慢慢枯萎,但思想不肯屈服,他们谈论文学、哲学与历史,努力活出生命的意义。1939年,这本..详细 >
两分都给灯光 构图 色彩 造型 语言有时候太细碎容易开小差
影像的文学化表达,文学的影像化叙事。“灰尘掉到了支架上,疲劳无聊的人们继续着他们飞扬跋扈的生活。”石膏使得人们的物理距离拉远,心理距离却更加亲密。摄影和构图足够舒适,色彩与景也让人赏心悦目。
"我们病得这么重,不应该担心中产阶级的道德问题" 病床成了哲学温床 疗养院是诗人伊甸园 电影节盲看的 惊喜
6.0 我的热情从40分钟开始下降,在1小时45分已经荡然无存
温柔的心,残酷的病
丑陋、枯燥、痛苦。
拉杜·裘德初次挑战人物传记,讲述一位二战期间不为人知的罗马尼亚犹太作家,患上骨结核后,在疗养院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时光的故事。方形圆角画幅,每一个场景由一个长镜头完成,古典气质与呆滞节奏相当契合叙事氛围。不过,这并非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乐观的人物使故事前半段充满着各类风趣幽默的情节。主人公似乎忘却了自己身染沉疴,全然活在与世隔绝的病室里,纵情诗歌朗诵、把酒言欢、谈情说爱、放浪不羁,甚至打破道德的禁忌,直至死亡悄然降临。这种心态不就是犹太人二战时期纳粹大屠杀前的真实描写吗?
-MIFF.006-影片美得让人忘记了病痛本身。当他离开疗养院,仿佛就失去了一切。
摄影非常优秀,拍出了一股子油画质感,而且这个疗养院就像是阻隔于现实之外,虽然每日上演着病痛与死亡,但却有种浮生偷得半日闲的感觉,也正是这种氛围和诗歌能很好的融合,让这个等死的过程充满了忧伤与浪漫。
做成了4:3的圆角画幅,而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打了石膏的主角躺在床上,为了扩展空间,纵向的墙壁和支架安装了许多反射的镜子(导演甚至想过要做成纵向长方形)。原作诗歌除了直接展示主角当下境况,也解决了转场问题。可惜我很难进入政治议论的语境。
2018005 二星还行
摄影美妙,空间的组织、色调的把控、镜像的纵深感、打光的玩味,充满艺术性,疏离冷静,又含着悲悯。文艺气息浓厚,采撷诗歌、戏剧、哲学的粼粼碎片,填充台词,它们闪着光,曾经照亮病重青年的心灵和逐步沉寂的疗养时刻。而角色内心的颓丧绝望,指冷琴寒,以文字形式涌现在屏幕上,在打断乏味的治疗过程影像时,也挖掘了生与死之间的精神呻吟、挣扎、辗转、思考。
8.5
"生存"这种东西到底有多微不足道。
三星半
即使打着石膏也要做爱
拉杜·裘德让我最“不爽”的地方是,实在是太爱掉书袋了,《喝彩》《野名留史又如何》加上这片,都是,要么大段大段背书,要么时不时借演员之口要引经据典背几句。实在是... ...
+
封闭的空间以及有限的视角(包括不断努力拓展,企图突破局限的过程)一如被打了石膏只能躺在床上的主角
拉杜其他长片都太辛辣,直到这一部才意识到他对调度构图的把握同样老道。字幕卡的选句冷感又精准,感谢每一个愿意翻拉杜的字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