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

告别,A Simple Goodbye

主演:涂们,艾丽娅,德格娜,巴音,乌吉穆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蒙古语年份:2015

 剧照

告别 剧照 NO.1告别 剧照 NO.2告别 剧照 NO.3告别 剧照 NO.4告别 剧照 NO.5告别 剧照 NO.6告别 剧照 NO.13告别 剧照 NO.14告别 剧照 NO.15告别 剧照 NO.16告别 剧照 NO.17告别 剧照 NO.18告别 剧照 NO.19告别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告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濒临死亡的父亲(涂们饰)有着辉煌的过去,虽英雄迟暮但内心依然狂放不羁,以异于常人、不近情理的倔强态度抗拒着死亡 的召唤;国外回来的山山(德格娜饰)仍然处在叛逆期,完全无法融入父辈的生活,蹂躏着自己的情感和身体;母亲(艾丽娅饰)亦与父亲、山山拥有完全不同的生活观、价值观,已在世俗红尘生活中游刃有余,招人烦又令人怜悯;还有琐碎、世俗的姑姑,慈悲的奶奶。一家人在父亲即将告别人世的短暂时间里,彼此交织、碰撞又互相隔膜,怀着许多人生解不开的愁绪,夹杂着种种酸涩滋味及各种复杂情绪,但最终送走死亡,告别过去,迎来新生,尤其是随着山山的结婚生子,意味着她亦有了真正的心灵归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梦想的屏幕落绕糖耳朵傲慢与偏见:亚特兰大深宅未醒回廊亭小狗里奇第二季妙先生路西法第四季玛赛拉第三季东京教父特工小萌妻奔驰的大葱荒野谜情危险思想的自白四四年八月说唱女团第一季出头当自强尼斯湖谜案母亲的双眼贱女孩2藏品尸骨无存3:零号病人世代战争一胜绝命银行八年级功夫2016最甜蜜的吻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

 长篇影评

 1 ) 父女二人的沟通

父亲在病痛中感受真切的死亡,看见病友痛苦地呻吟默默剃光了自己的头发。

女儿正深陷感情纠葛无法自拔。

女儿和父亲各自的经历,像两条平行线并行不悖,平时二人的共处鲜有实质性的交谈。

女儿都是通过奶奶和姑姑的描述,了解父亲的过去。

在奶奶眼里,父亲一直是个英勇的孩子,从小就与众不同。

姑姑说起父亲曾在一次电影拍摄中摔死过一匹马,按照说法,由此会遭遇命运的坎坷,只有放生才能解救他。

影片中父女二人真正的交流很鲜见。

一次是女儿的男友来到医院找她,两个人终于分手,出于愤怒男孩儿扇了女孩儿的耳光。

女孩儿走进病房,坐在走廊里刚刚剃光了头的父亲叫住了她。

两个人一起出去吃了火锅,没有过多交谈,只是一起默默喝酒。

另一次的更具有实质性的交流是在女儿开车载父亲去树林中给鸟儿放生的路上。

父亲在车里抽烟,指责女儿一无是处,去了英国一无所获。

女儿也抽起烟来,指责是出于父母的逼迫她才去了英国。

鸟儿从牢笼飞入森林,女儿心里并不相信放生的意义,怀疑小鸟是否可以在树林里活过这个冬天。

这是父女二人唯一的交谈,虽然是争吵。

但是正如导演所说,二人虽然处于不同的困境中,父亲直面死亡,女儿深陷情感纠葛,但他们都在迷茫之中,从这个角度看二人又是同道之人,或者说,殊途同归。

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夜里已经无法安睡。

躺在父亲背后的女儿,为了能让他舒服些,把靠垫夹在他两腿中间,就像他平常习惯的那样。

倔强的父亲默默留下眼泪,背后的女儿看着痛苦的父亲,抑制自己的哭声。

两个人一前一后,无声地落泪。

 2 ) 父辈旗帜的降下,及一次别离引发的情感洪流

FIRST青年电影展,如今已经成为许多优秀的导演跨进主流电影圈的跳板,这从“复苏现实主义电影、电影文化交流、为主流电影工业输入新鲜血液”这句影展宗旨就可以看出。

过去几年,《心迷宫》、《我心雀跃》、《黑处有什么》、《美姐》、《中邪》等影展获奖影片都已经(《中邪》预计今年上映)登陆院线,而今天介绍的《告别》则是第9届(2015年)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佳故事长片(同届最佳导演是《黑处有什么》的王一淳)。

大部分时间里,父女间几乎没有完整的交流

最后父女矛盾在树林中彻底爆发,此时构图的疏远感及压抑感也充分反映了人物间的关系多重表达企图下沉稳老练的影像把控《告别》一片中有着两代人间的牵绊,从剧中到剧外。

影片里注入了大量导演德格娜父母的影子,使得影片的半自传性非常强,剧中人说谈论的人与事,所面对的矛盾与冲突,似乎也能外延到现实中来,电影在虚构与真实生活间反复的交替融合,形成了影片独特的观影体验,而影片对于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年轻女导演来说,整体影像风格和人物的把控上已经显得非常沉稳老练了。

影片虽然整体节奏缓,但从一开始便将各种矛盾速度堆积起来,剧中人物间几乎都充满对立,父母、父女、母女、母亲与姐姐以及女主与男友,还包括远在内蒙的电影制品厂里的周遭关于体制与改革的矛盾......如此密度的冲突,被父亲与癌症的抗争主线牵在一起,构成了影片较为丰富的内容表达。

这个在物质生活上并不缺乏,甚至取得成功的外迁蒙古家庭所面对的,是世人均无法逃离的生活魔咒。

封闭的空间内,人物的冲突在《告别》中,女主角(导演德格娜自演)所要面对的离去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剧中父亲生命的逐渐终结,二是远在北京之外的内蒙古,那个已经逐渐淡出一家人生活的“电影梦”,三则是告别自己懵懂迷乱的青春岁月,回归生活。

要在一部影片里营造多层情感主题其实并非易事,况且父亲、自己、电影梦之间并非某种递进关系,因此我们在观影时发现影片的中间部分变得有些松散,几次女主情感戏的插入便显得有些突兀,最后父女间对立与冲突的化解过程也过于迅速,好在最后回归到了“父女”情感牵绊这一核心上来,让影片故事有了情感上的高潮。

剧中以语言上的差异将人物间的渐离感和交流障碍形式化,就如同剧中反复提到的关于草原的旅游化开发中水泥蒙古包的存在,已经象征着民族文化中许多宝贵财富的剥落,这其中自然也融入了现实的无奈与伤感,这些也进一步丰富了影片的情感层次。

超现实,半夜里万马奔腾的画外音影片属于回忆体,并通过碎片化的影像记录父亲从患癌到最后去世的时光,期间时而穿插的女主画外音,担负着人物状态提醒、背景情感交待以及故事转承的作用。

和其他同类影片相似,《告别》中所呈现的影像风格依旧是突出纪实性,大量固定/长镜头“冷眼旁观”,并接入各类生活画外音,营造真实的环境和人物情绪。

色调上突出冬季北京的阴郁与萧肃,较为突出的冷色系画面增添了‘告别’这一主题的情感深度和氛围,影片在这些方面的打磨较为中规中矩,其独特性个应该体现在电影故事与真实故事的交融上。

一匹马的因果循环1995年问世的《悲情布鲁克》,是导演德格娜父母的作品,作为反映蒙古族抗日题材的经典影片,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得过大奖,此次在《告别》中,将这部影片作为进一步深化影片主题的情感主旨的要素,这可以看做是女儿对父母的致敬,或许也是对蒙古题材影片的追思。

有意思的是,德格娜将昔日《悲情布鲁克》中的一个舆论点搬进了自己的影片里(本片中父亲以及父亲友人的饰演者均是当年《悲情布鲁克中的主要角色》),在那个还不重视“没有动物在本片拍摄中受到伤害”的年代,她父母在拍摄中为了营造真实感,将一匹活马推下悬崖,这在如今看来要被喷得体无完肤的行为在当时并未造成太大影响。

《悲情布鲁克》,蒙古族抗日题材代表影片德格娜将这个“纠结点”带入自己的《告别》中,并给予这匹马以“戏份”,让它成为片中父亲心头的一个坎,按照剧中父亲姐姐的话,当年死掉的马化成一个“劫”,让父亲患癌渡劫,由此引出后续的“放生剧情”,而父女的矛盾也在那一幕中彻底的爆发,也成为了影片的情感转折点。

至此之后,父亲在病魔的压迫下最终褪去了威严与桀骜,黑夜里他侧卧床上流涕,被击垮掉的父亲和黑暗的角落里痛哭的女儿,彼此放下了防备,完成了父女间的和解,而女儿似乎也一夜成长,告别了陷入迷惘与空虚的青春岁月。

最终,女儿住进了父亲曾经装修好的房里开始担当起母亲的责任,强势的母亲在父亲离去前表露出巨大的伤痛感,也完成了自己与他以及这个家庭的和解......

剧中父亲执意挂在客厅中挂上骏马图;以及他半夜被病痛扰醒后独坐在床头时,背景中超现实般的出现了万马奔腾的声响;还有他回到内蒙古电影厂时对骑马的渴望;在破旧的影厅里看用胶卷放映的《悲情布鲁克》并留下眼泪,这其中也蕴含着父亲对过去的告别,对岁月荏苒的唏嘘与无奈。

这些被誉为马背上民族的后裔,在现实的洪流中逝去了太多骄傲,这些都是影片额外展现出的复杂情感,成为本片独特的艺术表达。

父亲逝去后,家庭恢复了平静,告别即是新的开始。

有些东西得以继续向前,而有些东西则永远消失在过去的岁月中——影片结尾那一段无声的《悲情布鲁克》中的经典画面:蒙古族汉子在马背上驰骋,纵情饮酒狂奔,这一幕的设置既是德格娜对父辈们的致敬,似乎也是对自己未来将开启族人新篇章的宣示。

本文首发于:Dreamers电影评论推荐延伸阅读:“草原三部曲” / “蒙古草原三部曲”——麦丽丝与塞夫联合导演的《骑士风云》、《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

悲情布鲁克 (1995)6.71995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塞夫 麦丽丝 / 涂们 董娉

 3 ) 短评写不下

蒙古族女导演独立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她的北影毕业作品。

非常沉静地直面讲述了了一个一位老人从生到死的故事,其中带有一部分她与她父亲的自传成分。

几代人的生活被浓缩进一个多小时的片子里。

压抑、乖张、愤怒、懦弱、坚强和妥协,人物不同的情绪被不露痕迹地刻画。

生活的无奈与必须生存的无条件选择在逼迫着大多数人的人生,这种戏剧张力的展现是非常精彩的。

影片取景北京(也是导演从小生活的地方),马作为蒙古族的象征被大量引用——导演也借此片寻找了一下她自己的身份及文化的根源(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导演自己走在一群鱼缸中,旁白是关于一个未见过面的网友,他养鱼的兴趣引起了导演关于人生漂泊的情绪性抒发——这段在我看来是很美的)。

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巾城)

 4 ) 为什么要说那么多话呢?

为什么要说那么多话呢?

蒙古族的演员讲话都不太利索,还要记那么多台词,不是太难为他们。

还要加上女儿的画外音,是生怕观众看不懂吗?

我想不会;将电影中女儿的画外音去掉,把演员的台词减去大半,只余下动作,电影至少能好一倍。

此类家庭电影,需以侯孝贤的电影为衡量模版。

放眼所有的华语导演,只有侯孝贤真正拍出了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或许能加上半个黄蜀芹)。

杨德昌是在电影水准上唯一可以比肩侯孝贤的。

但杨德昌的电影是一种西式的思维,也就注定了他所观察到的并不是中国人生活的真相。

《一一》中每个家庭成员都陷入的自己困境。

但他们之间并没有交流;而在侯孝贤的电影中,情感是在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耗尽的(《悲情城市》)。

《告别》原本可以成为侯孝贤式的高水准之作。

摄影所创造的空间形态如此强烈:前景总被物体遮挡,镜头静静地呆在远处观察,或者左右摇动。

但它的剧作、表演仍然在寻求直接的戏剧效果。

生怕观众看不懂,感觉闷;摄影的自然形态原本能创造的生活质感也就只能“伪造”建立了。

只有愚钝的观众才看不出背后这种刻意的操作。

而在侯孝贤的电影中,一切都是自然的:生活就是如此富有质感地松弛着,沉默着(《咖啡时光》)。

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文本信息(台词、画外音)。

通过直接的视觉观察,观众能够从一个个场景的并置中读出导演想表达的一切,隐藏与显露。

这是德格娜稚嫩的地方,也许之后她会改掉。

 5 ) 游离

在座的各位所说的塑造的空间感,在我看来对本片来说是及其拙劣且普通的电影技法。

导演似乎喜欢以门框为道具做框图取景,但是在一个小空间里,丝毫没有对应的灯光,美术和布景的设计,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下意识不得不做的选择。

大概传统的亲子关系就是这样,谁也不理解谁,以近乎于恶毒的语言反复的对另一方进行伤害,对方反之亦然,但到最后还是都各自原谅。。。

全片90分钟,情感爆发的一刻也是最动情的一刻大概是父亲和女孩各自流泪的场景。

在此之前,所有的情感的铺垫,可以减去一半的父女日常的游离,所以这部片子其实作为一个短片的容量大概会好一些。

 6 ) “国产父爱”,总是憋到最后才让人明白

电影里的告别不止在父女间,还有父亲和过去生活、体制的告别,以及回归母爱,家庭的和解。

但本文,只谈“父爱”的体现。

什么是“国产父爱”?

打死不说,说了就骂,骂完就走,偷摸抹泪。

表面上万分威严,对儿女毫不关心,背地里竭尽所能,为儿女筹谋半生。

国产父爱,就是这样既拧巴,又窝心。

像《那山那人那狗》里的山路一样崎岖,也像《海洋天堂》里的龟壳一样坚硬。

而《告别》里的父爱,直到生命尽头,才得以显露。

《告别》算是一部半自传电影,根据导演德格娜的经历改编而来,以女儿山山的视角展开。

德格娜在接受采访时说:“得知父亲的癌症之后,跟他第一次特别近距离在一起生活了一年时间。

”“第一次”,意味着父女关系的疏离。

涂们饰演的父亲身患肺癌,在英国留学的女儿山山回来陪伴,本该是温馨催泪,但电影开篇就告诉观众——非也。

母亲接山山回家,路上电话不断。

回到家中,父亲懒懒窝在沙发,视刚进门的妻女如无物。

母亲让山山给父亲倒水,山山无动于衷。

桀骜的父亲,世俗的母亲,叛逆的女儿。

这一家三口,谁也看不上谁。

父亲不止一次指责山山的穿衣打扮不像个学生,质疑她是从英国逃学回来,嫌弃她驼背。

山山把父亲的话当作耳旁风,从不搭理他。

母亲总催着山山去陪伴父亲,所谓陪伴,要么是在奶奶家无所事事,要么是在医院晃荡。

父女关系并没有因为此而走向缓和,而是先抵达了爆发。

山山载着父亲去林子里放生小鸟,父亲开启吐槽模式——

山山终于爆发——

父亲并没有下车,父女二人一个在车内沉默,一个在车外哭泣,父女间的隔阂如同画面中错落的枯树。

情绪喷涌而出之后,是良久的静默。

父亲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在逞口舌之快以后,被大人数落,躲在一边小心翼翼探查大人的情绪。

女儿在长久的漫不经心的陪伴下,渐渐成了大人。

她看到父亲在面对死亡时的脆弱,又不愿戳破父亲小心翼翼维护的尊严。

她终于发现,是父亲老了。

对于儿女来说,意识到父亲老了,是一件很悲伤的事。

我很清楚地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夜里,我听到父亲起夜,腰不小心撞到了桌角,父亲一边扶着腰挪动一边说:“唉,老了。

”那一刻我非常难过,好像记忆里那个精力充沛,无所不能的父亲已经渐渐离我远去。

我害怕自己成功的速度追不上他老去的脚步。

说回电影。

父亲执拗、蛮横、强硬,总是咄咄逼人,怼天怼地。

但在面对死亡时,他和普通人一样,迷茫,脆弱,不知所措。

就像山山的独白——只有父亲自己才能看到他与死亡的距离。

从一开始的抗拒,到最后的接纳,父亲对待死亡的态度完全体现在他对待山山的方式上。

放生归来,父亲把装修好的新房钥匙交给山山,还有自己从澳门赢来的钱。

父亲病情加重,夜间痛醒,山山把抱枕放在父亲身下,给他重新盖好被子,父亲说:“谢谢啊。

”父女间的隔阂被这三个字顷刻化解。

可惜,他们都没有机会再去表达爱了。

亲情里最让人难过的,就是你以为会永远,我以为有以后。

直到遇见死亡,我们才知道,有些话不说,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这是一部蒙族人的电影,带着草原民族的自由奔放。

影片最后,放置了另一部电影《悲情布鲁克》的画面——群马奔腾,草原汉子策马驰骋。

《悲情布鲁克》是本片导演德格娜的父母共同执导的影片,同样由涂们主演。

放置在《告别》最后,就像是一个轮回。

而“马”,也是《告别》中一个贯穿始终的元素。

对草原民族而言,马象征自由,被困在病房中的父亲,就像野马失去草原。

新房的客厅挂着父亲执意要求的骏马图,山山的女儿指着画说“马,马”,蒙族人血脉中的自在天性得以传承。

回顾全片,虽然家庭中的矛盾随着父亲的逝去而消散,但影片的基调依然带着悲伤。

德格娜在采访时提到,“有了孩子才会发现,当时母亲对她说过的话发过的火,都是一种爱的体现。

”东方文化中的亲子关系,总是含蓄且克制。

父母一生都在等着孩子的一句“谢谢”,而孩子总在等着父母的一句“对不起”。

面对死亡,没有人敢说“我准备好了”,而只有在至亲离世时,我们才会发觉,原来彼此之间还有那么多遗憾。

 7 ) 死亡隶属于生命,正如生一样。

死亡的意义不在于死亡时刻来临时的震动,而是死亡时刻能给在世的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上个月,舞台剧剧作课。

老师命题:“死亡”,几乎所以同学都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去描绘这一人类永远无法躲避的话题。

而今天,我看到了。

死亡,能够让一个平日里表面强势、无所畏惧的人,暴露出惧怕这最真实的一面。

正如片中所说,父亲在面对死亡时是惧怕的,在我眼里他就是个懦夫。

没有一个正常人会希望死亡降临在自己头上,父亲只能回到内蒙古,回到老影厂,回到那个真正属于他的地方,通过解决厂里事务,来证明自己生的价值,存在的价值。

可是这并没有实现,回来之后父亲老了一圈,病情加重,垂垂老矣。

在First展映现场,有观众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父亲洗澡的时候不关门。

父亲洗澡这一场景是我最喜欢的场景。

洗澡时,我们会卸下一身的铠甲,我们的大脑会驱使我们不自觉地做很多事,唱歌甚至起舞。

一个人洗澡的时候是最干净最纯粹最放松的状态,父亲也不例外。

暖黄的昏暗灯光打在全身赤裸的父亲身上,平时强硬的父亲也无法逃过人类这共同的特性——满足自己的欲望才愿甘心死去。

例如去找个女人或者去澳门赌一把。

是的,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的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

山山最终怀了谁的孩子,跟谁结婚了,我们不得而知。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父亲的血脉再次延续,留到一个又一个身体里。

当新生的生命触摸到象征着父亲灵魂的奔马图,父亲在山山心中仿佛再次活过来了。

因为,活在活着的人的心里,就是没有死去。

而死亡隶属于生命,正如生一样,世界不会因此流失,因为死亡并不是一个罅隙。

 8 ) 终将原谅你

聚散有时,这算不算是在与绝症病人告别时对自己最好的安慰。

在德格娜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告别》里,她将平淡的生活时光搬上大荧幕,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互相看不惯的两代人在生死面前终于和解了的故事。

一次一次的生离贯穿人的一生,以至于让长者们走向人生的终点,让我们警醒生离死别在人世间的地位不可小觑。

观影是个很个体的感受,就如阅读界鼓励大家各抒己见的那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话一样,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不一样,电影里能触及到自己的那些点也不一样。

写下一些很浅显的观点,也可以说是感受,让自己能够记住这部曾经打动过我的片子。

这算得上是一部有关于青春成长的片子,但是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女主角山山那些有关青春印记的影像,而是通过女儿从回家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开始到后来的一个态度的转变。

片子从母亲到北京机场接女儿回家开始,整场戏下来,母亲从停车到帮女儿打开后备箱以至于后来开车,全程都在讲电话,没有跟刚刚从伦敦念完书回来的女儿讲一句话,也没有帮女儿提一下行李箱。

回到家叫了一声爸,父亲也没有什么反应,母亲叫山山帮父亲倒茶水,女儿也窝在沙发上装作没听见。

之后再餐桌上也是,女儿因为学校放一个月假被父亲质疑是逃课回家和父母二人因为饮食上的一个分歧都表现出这是个不和谐的家庭,三个人都有着各自的想法。

两代人的隔阂在这部片子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父亲在片中不止一次批评女儿的衣着不像是学生的打扮,女儿在医院陪父亲时,父亲还只是说她穿得花哨,在女儿开车带父亲去树林里将跑进屋子的小鸟放生时父女俩因为在车上抽烟赌气,父亲直接说她穿得跟鸡似的。

看了片子就会知道,父亲如此看不惯的穿着仅仅只是女儿穿着的一件酒红色羊羔绒短外套加上一条皮裤和一双厚底鞋而已,由此可见两代人的隔阂之深。

与父亲抗衡的一个手段具有真实性和公平性。

还是在两人去放生的途中,父亲突然在车里抽起烟来,山山制止未果后也从兜里掏出一根烟给自己点上。

爸爸之前穿着病服吩咐山山去帮他买烟,山山直接从自己兜里掏出烟来递给父亲,父亲那时就知道女儿肯定吸烟,但是没有直接说破批评她,而是继续揪着她的穿着不放开始理论。

这一次父亲直接严厉的说女孩子抽烟难看死了,山山以父亲是癌症病人也不应该抽烟为由在抗议着父亲的批评。

第一次在电影中看到父女两代人之间以对方不应该抽烟为由而责怪对方,这比起那些非主流少女以跳楼、割腕为条件来跟父亲做交易要来得真实得多、公平得多。

片子中的父亲是坚强、乐观、幽默的人,人活着其实就是两口气,一是呼吸之气保证你的身体得以正常的运转,二是心胸里的那口气。

父亲得知自己患病之后,没有每日躺在病床上等着化疗,也没有整日哀伤。

在弥留之际他回去看了自己原有的事业,又跟朋友约去澳门赌钱说是给女儿赢学费回来。

父亲带着女儿去新装修的房子看时,父亲像是交代后事一样将房门钥匙和在澳门赢的钱都交给女儿时,女儿倔强地说不要,让父亲自己留着治病,父亲说自己治病有钱又像是知道了自己剩的时间不多了的感觉,让人一阵酸楚。

从始至终,父亲在女儿面前都是一副强硬的感觉,他直面着自己的生死,也不想让家人看到自己的软弱,但是片中女儿说父亲是软弱的,他从不好好配合治疗,抽烟喝酒,一副马一样天生爱自由的放荡不羁,父亲挂在新房里的那副画中的马就像是父亲一样,见画如见父。

从剧作结构上来说这部片子是完整的,从建置到对峙,最后一切都解决了。

一开始是一家三口见面总是没有好话,直到后来父亲病危,女儿睡在父亲旁边半夜向因疼痛失眠的父亲递了一个抱枕,一向要强的父亲嘴里无力的说了一句“谢谢啊”,父亲侧身睡着,女儿此刻再也绷不住了,哭了起来,两人在此和解。

妈妈和爸爸见面必吵,但是到父亲快要不行时,她最后一刻冲进病房,像是多年的恩怨都不曾有过。

母女俩则是在女儿婚礼上用一个吻和解了。

片子对母爱的表现,是奶奶陪着父亲生父亲死。

父亲生病后,总是爱回奶奶家住,从病初到弥留之际,姑姑和奶奶都一直照顾着他。

长姐如母,姑姑对父亲的爱是从迷信到每日的餐食。

出生时,母亲喂的是一滴一滴的乳汁,死之前,喂的是一勺一勺的汤药。

女儿在陪着生病的父亲这段时间中成长了自己,最后组建起了自己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两代人的隔阂和与父母的抗衡都随着岁月的递增在化解,或许从前的父亲是软弱的,回忆中的父亲就已经变得乐观。

导演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父亲塞夫和母亲麦丽丝都是我国著名的蒙族导演。

这算是导演的一个半自传作品,从前父亲在时从未跟父亲好好说过话,现在父亲不在了,又渐渐懂得了父母都是爱之深,责之切。

故拍此片献给父亲!

此片在西宁FIRST青年电影竞赛获得最佳剧情片奖。

 9 ) 以告别的方式死亡与重生

其实这部影片并不好用语言去表述,其中一些琐碎的日常生活,人物情感,都非常朦胧晦涩,需要靠感觉去体会。

两代人的隔阂从审美品味、生活方式、理解世界的方式的不同等角度展现出来,散布在影片的各处细节之中。

很多镜头并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是冷静的记录让观众观看,反而能达到最准确的情感表达。

在那种疏离薄情的表面之下,是强烈而隐忍的情感,父亲与女儿之间的疏离其实源自爱的表达的错位:父亲以自己那一代人的要求去要求女儿,对女儿的关心只能表现为不停的重复的责备,却无法沟通并理解女儿的内心世界;而女儿叛逆自由,却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惘,对被父辈规划的命运的反抗也是软弱无力的,对父爱的渴求,对陪伴的渴望都积压在内心深处,无处释放。

影片始终沉浸在一种暴躁,疏离,隔阂的氛围中,不断的争吵、冲突、又呈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

对“父亲”这个角色的塑造一方面通过长辈和亲朋的侧面烘托,父亲执着、倔强、自我、多才多艺的形象在与不同的人物交往中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女儿对父亲自私软弱的不满也通过旁白直述,从而制造出一种他人视角和自我视角的差距对比,也呈现出父女俩内心世界的距离;而“女儿”这个角色沉溺于虚拟的世界,对现实情感的处理怪异而扭曲,是人物爱的缺失,内心空虚的写照。

“空气草”虽然只在旁白中一带而过,却也是对整个新生的一代无根、浮燥、脆弱、虚无特性的隐喻。

看似一个平凡日常的故事,导演选择从不同角度去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对感情的抒发节制而诚实,所以很多片段都令人动容。

那种在表面的争斗与不和谐之下深藏的对彼此的爱,尽管充满伤痛,仍然是深刻的。

最后的结局当然是父亲的死亡。

死亡在本片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将原本渐行渐远的两个人物拉扯到了一起,也因为死亡是一件不可逆回的事,是绝对的,无法反抗的,它才令人深思。

它让人愿意去理解和宽容过往,也让活着的生命变得更加虔诚与成熟厚重。

告别也就是这样一种死亡与重生,与父亲告别,也与过去的自己告别,然后开始新的生活,将父亲的血脉延续下去。

 10 ) 告别

昨天才在女性电影展上看的 很有幸能和德格娜导演在现场进行短暂的交流 这部影片呢也是导演根据自己的故事来改编的 以此献给自己的父亲 整个影片中其实都是围绕一个男人在旋转 可能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的一些地位吧 而空气草的出现在导演看来是对女儿情感的一个丰富 当然每个人对影片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和感悟 总之 支持

 短评

把父女关系模式拍的这么没有新意也是不容易,看一部满片子里都找不到几个喜欢的角色更不容易。生活琐事被搞成了八点档电视剧的婆婆妈妈。演员世家出道的导演都这么矫情?

7分钟前
  • 月照沟渠
  • 较差

德格那父亲塞夫2005年去世,电影里德格那非要把故事拉到2012年“世界末日谣言”时期,不够坦诚。好在涂们和艾丽娅的表演都非常高水准,以及德格那和众多演员本色、朴素的表演,最重要的是,全片没有加任何配乐。因此我还是愿意推荐本片。

10分钟前
  • 影左
  • 推荐

老爹尿失禁

12分钟前
  • 𝚀𝚞𝚊𝚜𝚒𝚖𝚘𝚍𝚘
  • 还行

后半段勉强挽回好感。天下父亲一般样。

16分钟前
  • 蓝河的风儿
  • 还行

全片一直家长里短,导致全片确实蛮平。但是整体节奏感保持的很好,摄影也很棒,尤其到最后放鸟开始,整体就开始被撞击到内在。FIRST的惊人首作的片子,真的是一部比一部惊人。

17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四星半吧。难得那天化了个妆(也就是多了眼线),竟然看得泪流不止(所以说好的防水都是假哒,呵呵)。电影触碰到了我的点:如何跟深爱的人好好说话?

19分钟前
  • 阿蛮
  • 力荐

看完《导演请指教》,对德格娜的作品还挺感兴趣,这部又是涂们主演的作品,所以一定要看大荧幕的版本。其实算是偏私人化的影像,以半虚半实的方式讲述了导演自己与罹患癌症的父亲的最后时光。感触最深的是家人之间明明是彼此关心的,但却不知如何温柔地表达,只能以一种倔强和粗暴的方式相互对待。尤其是全家曾经在内蒙古与进入大城市之间的转变,更反应出某种问题。而这样的关系,也从上一辈父母之间蔓延至女儿对待自己的情感关系之中。拍摄上大量采用了固定镜头,而且利用门或墙之类的作为前景遮挡部分视线,又或是利用玻璃等镜面质感的物体反射出影子,再加上导演本人的旁白自述,营造仿佛在场但只是观望的感觉,平添了几份回想过去的疏离感。坠崖的马、被放生的鸟,包括最后引用父母拍摄过的电影的片段,与父亲对待生命的态度形成的隐秘的勾连。

20分钟前
  • amigo
  • 还行

演员是真好 《悲情布鲁克》一瞥 @CHC高清

25分钟前
  • 你虎哥
  • 推荐

4

30分钟前
  • momo
  • 还行

非常棒的剧本,只是voiceover的使用有些欠考虑,省了经费却打乱了节奏,看起来还有点偷懒。导演本人性格非常好,自导自演真的很难,作为一位青年导演,第一部长片,还是很有勇气,很有气度。

32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推荐

很一般吧 但父亲挺可爱的

33分钟前
  • 猫蛋卷儿
  • 较差

映后导演母亲麦丽斯说,当涂们在电影中出现,“仿佛塞夫回来了,他怎么还没有走呢。”

34分钟前
  • 良卓月
  • 推荐

北影节

39分钟前
  • Rolan
  • 还行

这样一个生离死别的题材却拍得异常平静/生活化,就像见面会上似乎所有人都希望听到导演讲出点更高明的东西来,但小姑娘只是诚实的表达自己。

42分钟前
  • 李靖秦
  • 推荐

小孩那场戏拍了多少遍

43分钟前
  • 张三其人
  • 推荐

北京电影学院2015毕业作品展,星二代自娱自乐。

46分钟前
  • 俗辣!
  • 还行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涂们和艾丽娅演的超棒 细节处禁得起反复琢磨 丧子后母亲无声的收拾衣物 以及父亲那句谢谢你 都十分回味难忘 人说到底都要面对这些事情

49分钟前
  • 一匹马赛克
  • 推荐

到后面好些了

51分钟前
  • orangebecky
  • 还行

于墨尔本公寓中看完。看到评论说蒙古语对话实为鸡肋,可有可无,难以苟同。因为,现实中的蒙古族家庭就是这么对话的,蒙汉参杂。

56分钟前
  • 我想要改名
  • 力荐

电影世家啊 羡慕 导演有点酷

57分钟前
  • HanshuLe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