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杯骑士

Knight of Cups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娜塔莉·波特曼,凯特·布兰切特,泰莉莎·帕尔墨,韦斯·本特利,乔·曼根尼罗,杰森·克拉克,尼克·奥弗曼,乔尔·金纳曼,安东尼奥·班德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德语,塞尔维亚语,西班牙语年份:2015

 剧照

圣杯骑士 剧照 NO.1圣杯骑士 剧照 NO.2圣杯骑士 剧照 NO.3圣杯骑士 剧照 NO.4圣杯骑士 剧照 NO.5圣杯骑士 剧照 NO.6圣杯骑士 剧照 NO.13圣杯骑士 剧照 NO.14圣杯骑士 剧照 NO.15圣杯骑士 剧照 NO.16圣杯骑士 剧照 NO.17圣杯骑士 剧照 NO.18圣杯骑士 剧照 NO.19圣杯骑士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圣杯骑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瑞克(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是混迹于好莱坞的金牌编剧,弟弟巴里(韦斯·本特利 Wes Bentley 饰)的死亡和父亲(布莱恩·丹内利 Brian Dennehy 饰)的衰老让瑞克不禁开始思考起自己的人生来,虽然他这一辈子看似过得热热闹闹,享尽了人世间的快乐,但仔细想想来竟然充满了空虚。 女演员戴拉(伊莫珍·波茨 Imogen Poots 饰)、脱衣舞娘凯伦(泰莉莎·帕尔墨 Teresa Palmer 饰)、模特海伦(芙蕾达·平托 Freida Pinto 饰)、前妻南希(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饰)和情人伊莎贝拉(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饰),这五个在瑞克生命里短暂停留的女人又带给了他怎样的改变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花开有声幸福额度无声的爱迷雾追凶明天我不是羔羊我们在躲谁?重返20岁以黑治黑两对冤家一张床美洲狮公司蜂螫功夫奇葩闯北京爱作歹知无涯者猫头鹰刺透雄起信使地牢女孩家族荣誉小红帽2入住汉阳幸福里的故事民间奇谈传水泥惊天复制我亲爱的宝贝~直到我支配你~泰式按摩步履不停四个女仔三个Bar

 长篇影评

 1 ) 爱上这个世界

相貌不是,美丽不是,性爱也不是。

可是竟然连真爱也不是。

期望那些同样在找寻的人们,感受到相似的痛,和快乐。

他呢,是不是和她一样,看懂了这开始,却看不懂这结束。

他游走在不同女人之间却仍然找不到灵魂伴侣的颓废而孤独的婚外情、夜生活状态。

他身边的女人——初恋、艳遇、工作对象、前妻、情妇、女友......他甚至分不清其中一些女人的身份,但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女人带给他的值得留恋的体验。

他脆弱,他需要的不是爱的意义而是爱的体验。

而对于情感来说,最怕的就是“我不怪你,你却对我更不好”,这才是最残酷的。

即便依然是一生所爱,我该告诉你吗?

我不知道我爱的是你,还是爱,你等于爱吗?

于是不懂“爱”的我,不敢带你来,怕伤你更深。

他的心在哪?

爱上这个世界,爱上爱。

 2 ) 不懂

据说,有一个很魔幻的开头,以及大魔王Kate和 Natalie Portman。

而且,说是一个实验电影,木有现成台词,都是演员手随意搭配。

这样骨骼惊奇的电影,我觉得我的智商hold 不住。

果然我的艺术细菌没有滋养,除了中间睡着10分钟,看了Kate 10分钟,没有认出Natalie一直以外,全程头晕,云里雾里。

对于晃来晃去的人造抖动镜头,我时常接受无能。

对于my son, remember 之类的台词,像读诗一样,还是蛮喜欢的。

对,粗壮的三角梅藤蔓,紫红色凋零的花瓣,尤为印象深刻。

 3 ) 马力克到底在搞什么飞机?!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对的,《圣杯骑士》就是那种挑衅观众的电影。

全程各种失语,人物飘了个荡。

克里斯蒂安·贝尔、凯特·布兰切特、娜塔莉·波特曼……光看脸都写着“戏很满”的几个演员,却被马力克当做了与摄影机互动的舞者,没有伴奏,凭空起舞,完全无视电影创作的规律。

但在我看来,《圣杯骑士》根本就是不想搭理观众。

马力克继续拍摄他的神棍电影,在极大的宇宙自然与极小的心灵琐碎之间跳跃,剪掉了所有的好看枝叶,砍得只剩一桩树干,等待着往后几年,再生长。

或许,可以这么看待他的这三部作品:家庭录像带的《生命之树》,婚纱摄影教程的《通往仙境》,以及失魂王子独行人生的《圣杯骑士》。

如果体验过三部曲的摄影大法,那么,广角镜头带来的摄魂体验,小太阳外加沐浴神圣之光,缺乏感情重在自省的旁白再旁白……这些作者技法,好像都成了马力克拍电影的惯性。

《圣杯骑士》的一大特点就是人与环境的联动影响更为明显。

上天入地下水,每一段小故事,都在重复了从泳池到海滩的发展过程。

除此以外,你眼睛所看到的,大概只会是无意义,没有来由的日常生活片段。

名流,脱衣舞女。

流浪汉,不知名的路人。

无尽的派对,不知所谓的争执冲突,无疾而终的男女爱情。

马力克像个焦虑的双面神,痛斥这万恶的生活又一直在拥抱着它——即便它把一切都毁了。

无论是迷失于现代城市的西恩·潘,还是困惑于爱情的本·阿弗莱克,乃至一个人流浪于荒野,幽魂于城市,梦游在好莱坞的贝尔。

这些人物身上,大多带有马力克的人生重写。

尤其是同样毫无故事可言的《通往仙境》,它完好解释了马力克中间为何有接近二十年的时间不拍电影。

《生命之树》时候,很多人惊呼,这是马力克最接近内心的一部电影。

岂不料,《通往仙境》把所有人搞糊涂了,这简直是重走心路。

最后,《圣杯骑士》终于把所有人都看楞了,这里头烧的是什么酒。

好在,马力克终于决定去拍一部真正的拜物教电影:纪录片《时间之旅》。

运气好的话,年内就能看到。

《圣杯骑士》有个不为人注意的故事开端。

一场地震,宣告了地球的生命时间的存在,而一个人类的生命,面对地震的闯入,就像不为人知的存在。

电影不断切碎人类的时间,二者在外观上是平行的,本质上却是从属关系。

与抓不住的时间相比,似乎就能理解片中的呓语,碎片,分裂,还有焦虑。

总有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一双更加圣洁的手,在操纵着每个生命。

与此同时,电影中又有特别离奇的细节元素,譬如天上时不时就有飞机开过。

这不太可能是一个巧合,但马力克绝对不会告诉观众:他真的是在搞飞机。

无论是从四十年前开始的土地情缘,再到《细细的红线》不断出现的水,以及神棍三部曲的地球演变宇宙进化。

马力克确实深陷在他的人生哲学里头,不借助那些吓蒙人的专业词汇,只借助电影镜头——尤其是高精尖的摄影技法去阐释这种电影哲学。

此等玩法,确实有些走火入魔。

这些片子清一色的,想要远离世俗的骚动,去寻找人类天性的爱与自由。

所以,你经常会觉得,在车上的主人公,与在床上无异。

在爱人的怀里,就像在大自然的拥抱当中。

这必然不是一个影评人的想象力过于丰富,而是马力克借助电影所要传达的精神理念。

至于观众的接受无能,乃至讥讽导演是装叉不成,那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比马力克所热爱的宗教背景,在这样一个消费娱乐时代,借助电影里的管风琴,祷告乃至碾压MV的画风,就想要实现洗脑功能,那无疑太容易失败。

诚实地说,我真没有太明白这部电影,但是,我也不反感它的存在。

还是那句老话,拙朴得有些可爱。

【刊发于《中国新闻周刊》】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4 ) 友情提示:晕车的人别去电影院看,会有生理不适

标题就是核心内容。

感觉绝大多数镜头摄影机都是手提肩扛的,而且喜欢抖:从下往上,左右晃,上下晃,天旋地转晃,角度奇怪,基本没有能够连着三秒保持同一个视角的。

我从一半开始感觉到晕,难受,后面只能一开始晃就闭上眼睛。

我怀疑有人吐在电影院了……要不是我碰巧没吃晚饭,我大概真的会吐。

我们去得晚,只能坐在第二排中间,不知道从远处看会不会好一点。

如果我不是最在一排人最中间,我大概会提前离场。

主观感受就是观感很差。

我觉得不算讲了一个故事,而作为一个不专业、不客观、阅片量小、看电影基本为了消遣的人,我看电影的基本要求,是讲个故事出来……我要一句话概括内容的话(别担心剧透,因为什么都透不出来)就是一个有所成就的好莱坞剧作者感到迷茫和痛苦,just fools around(翻译过来就是瞎几把搞?

)。

全片充斥着巨大的空虚和无意义。

没有什么对白,都是旁白,而旁白很多是角色的心理活动,还都跟文艺玛丽苏小说一样。

我猜导演就是想传达这种“感觉”,没打算制造什么冲突和戏剧性,所以海报上一行小字"a quest"还挺贴切。

然而,拜托,光fool around和坐在那儿干想,你要是能顿悟人生的意义和方向,那就奇了怪了。

在我看来,能给人意义感和价值感的,一个是love and connection,另一个就是work。

男主在迷茫和痛苦中没有追求这二者中任何一个,那肯定继续迷茫痛苦。

要注意,男主经历了迷恋和激情,甚至主动寻求激情,但这有别于真正的love and connection。

希望由年轻美丽的女孩子带给他生命的活力根本就是缘木求鱼。

而且里面的女孩子,除了大魔王和波特曼,都像物体,不像人。

影片开始他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一个东方王国的国王让王子去西边的埃及寻找一颗珍珠,王子到了埃及,被灌了一种酒(?

),让他忘记了珍珠,自己的王国,一切的一切。

可他的父王并没有忘记王子,让人不断给他带信。

这个寓言一再出现,男主不断提醒自己“珍珠”(= “初心”?

),大概意思是自己还有追求不能忘。

但男主自己代入王子的角色这个行为是有问题的:他并没有被灌酒,所以他是把自己的迷失看做一个被动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我并非冷血地拒绝看到他的痛苦,其实我能够理解,但是痛苦这个东西本身无趣又令人疲惫,无论是对承受者还是陪伴着,都是这样。

所以讨论这种醉生梦死在好莱坞的情境下说不定是有意义的,只是我不想花两个小时去看他的无力,一个巨大的first world problem。

朋友上午给的两张advance screening的票,就去了。

不知道advance screening会不会有很多媒体和影评人来看。

我一想到他们不但得强打精神看完,回去还得写稿子评价,一想到有些人的工作内容包含了看这种东西,我就觉得我的工作挺幸福的。

有其他的影评说导演是哲学系毕业的,那他肯定没好好读马克思。

建议他回炉,并且重点看《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

"for what it life but activity?"

 5 ) 《圣杯骑士》抛去一切物质所在,你所追求的灵魂是什么?

不知不觉就将所有 泰伦斯 •马克力的电影看完了。

鉴于第一次接触他的电影是从《生命之树》开始。

看过之后 从未想到一部电影竟然还能如此哲学,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讲完了人生,讲完了整个人类的一生,那些穿插在电影里的宇宙 是多么美。

宇宙的形成和爆发啊。

个个星辰的形成。

星雾。

人类的细小的思绪,牵扯着完美的宇宙图景。

谁曾想过一个具有思考意识的生物,居然可以影响整个宇宙的形成。

忘记了第一次看《生命之树》是什么时候了,现在还依稀记得,那父与子亲情的联系,情感类的电影,永远少不了美如画的摄影,与具有完美哲学意识的导演。

生活深深吸引的男人,是为什么但后来如此深情?

是他真正的感受到了灵魂的所在?

是他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志立?

我们不能这样冒然评价任何一个人,特别是他的灵魂。

意识流的电影,导演是将自己完完全全放到了电影里。

曾经完美的生活,被以父亲称呼而来的圣杯骑士,从小就活的那么幸福。

可是剧情突转,挫败的生活,迷茫的灵魂,索性的恋爱关系。

如此深情的价值观。

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会特别留意环境的美好,感悟环境。

通常就是喜欢将自己抛出这环境这环境当中,把自己当做一个圣人,去感悟人性的美好。

克里斯蒂安•贝尔 在电影当中饰演挫败的编剧者。

经常出入 好莱坞,所以他的恋爱关系经常变动。

如流水。

不稳定的生活。

我们就切将导演视作为男主,在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其他人那么深情过。

可能没有吧,因为能感受到深情这种感受的,就只有你自己。

马克力是一个确确实实的基督信徒,基本每一部电影都牵扯到上帝,都牵扯到灵魂与造物主。

“你以为等你老了 到了一定的年纪了就会了解一些事了,可是回过头来想一想还是一样迷茫”不能主观的评价这部电影的创作,应该极为珍惜这一类的电影,因为能拍出这种意识流的电影没有第二位。

全剧似乎没有剧本,没有剧情,只是琐碎性的旁白与自语,就像身处梦中一样。

与其说这是一部哲学电影,不如说是一部追寻灵魂的电影,追求自我灵魂的电影。

可能只是看懂了一些表面的东西。

这部电影需要成熟再成熟 时 反复观看,这是一部迷茫者与迷茫者自我对话的电影。

于 《通往仙境》《细细的红线》《新世界》《生命之树》不同的是 ,它更表现了 灵魂与意识的追寻。

如果你现在也迷茫 或者挫败 那请看看这部电影。

它的配乐会让你百听不厌,配乐与剧情的完美衔接,让喜欢哲学 文艺的你,能够深深的融入其中。

婚姻 到底是因为什么而破裂?

爱情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棘惨?

内心的失落是因为什么?

想做一圣人将自己挣脱于尘世外只想看别人生活体验别人的喜怒哀乐。

文/程末

 6 ) 孤独的骑士

泰伦斯·马利克最为影迷们熟知的自然是1998年肖恩潘主演的《细细的红线》。

然而最近几年,从最近的《生命之树》开始,马利克的导演风格越来越独特,削弱叙事,将故事与矛盾弱化到最减,通过精湛细腻的摄影镜头来表现自己的理念(是不是听着和《刺客聂隐娘》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被网友吐槽为MV电影。

这部电影不仅有一线巨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凯特·布兰切特和娜塔莉·波特曼加盟,更有泰莉莎·帕尔墨、韦斯·本特利等著名演员的参演。

然而如此强大的卡司,贯穿始终的只有贝尔一人,其余都只是如过客一般戏份不多。

Rick(贝尔饰)是一个事业上成功的好莱坞剧作家,享有名誉与金钱,然而自己的生活却不愉快。

亲人只有一个弟弟(韦斯·本特利饰)和一个混蛋父亲,父子之间的矛盾永远不断。

而爱情方面,尽管纸醉金迷,花天酒地,游走于各个party和夜店之中,然而自己只深爱过两个人,最后都离他而去。

一位是感情不和的前妻(布兰切特饰),虽然深爱彼此,然而最后终究不是有缘人。

一位却是别人的妻子(波特曼饰),最后因为怀孕却不知道是谁的而不得不分离本片几乎没有对白,所有的台词都以演员们的旁白来呈现。

貌似整部电影快过半了,主角贝尔才亲口说出了第一句话。

更夸张的是,所有旁白散乱不着调,如歌如诗,看似毫无逻辑,其中有许多却暗含哲理(哲理...)。

比如主角父亲的这一段话:You think when you reach a certain age things will start making sense.(你一位到了某个年纪所有事情都会变得有道理)Then you find out you're just as lost as you were before.(然后却发现你只像从前一样迷茫)或者波特曼的这句:You are afraid you're making me break my vows.(你害怕你使我打破了誓言)But the vow comes out of the love behind it.(但誓言本身就是因爱而发)(我语文很烂的机翻水平见谅见谅)整部电影最出色的是里面的超现实风格的摄影,不仅画面美到极致,每一分钟都可以拿来截图做桌面,而且配合摇晃/旋转的镜头,即使整部片子再闷也会被画面迷倒。

影片开头,就是一辆汽车行驶在隧道中,不知所向开始不久后的行为艺术,是全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很有美版《龙纹身的女孩》片头的风格)还有贝尔与波特曼在博物馆里此外,整部电影的画面与镜头也可以看出来是用心设计的。

比如前一秒是灯红酒绿的夜店后一秒就是无尽的荒原,以展示主角内心无尽的孤独(高考阅读理解即视感)电影中有一个意象,就是水。

而水总以两种方式呈现,一个是豪华的泳池,一个是无垠的大海。

泳池要么在party里,要么在豪华别墅前,总是伴随着主角灯红酒绿的生活出现,极尽骄奢而心里永远是落寞。

大海,虽然寒冷却务必温暖,总共只出现过三次,每次出现都是主角和自己真正深爱的人最幸福的时刻。

影片最后,经历了这么多的分分合合,而主角仍旧是一位孤独的骑士。

汽车行驶在公路上,不知何去何从。

 7 ) 碎片的拼接。

碎片的普遍含义,只有到后半部波特曼出场后才搜集起来。

结尾的一句begin又指向了新的开放的流散。

他最近这三部影片只有to the wonder在叙事、破碎的情节、液体般蔓延的氣氛、呢喃的旁白、不屑现实逻辑的跳跃镜头间或找到了平衡。

这种总体性的、超(或无)叙事的手法没有真正的思想和故事承载还能挖掘出更多的可能性吗?

 8 ) 影像的魅力

这是我的第八部泰伦斯马利克。

这一部看了4-5天,每次看大概半个小时就困得不行,得去睡觉或者干点其他的,有时间再接着看,不是不好看的原因,是因为太好看了,整个电影就是一场非常舒服的视觉按摩,开头的宇宙航天器视角(图2)似乎就是整部电影或者说是导演风格的一个切入点,之后的整部电影的很多镜头不管是高速还是慢速,其实都是太空航天器摄影的一个演变,它们都保持了相对固定的速度穿过被摄物体的表面,或者可以这么形容,摄影机像是一个隐形的天外来客,它对地球上的所有东西都抱着好奇心,它们时而贴近人物的脸庞,时而穿过夕阳的旷野,这些都是它们感受这个地球的一种方式。

不少人会觉得他的类似电影都是很无聊空洞的,但是我发现其实是精心雕琢过的,他的文本和影像有着很奇妙的关系,有时候完全不着边际,就像非常独立的诗朗诵,有时候又非常贴合影像,与此相同的是电影的声效,它们有时候和影像错拍,有时候又呼应在一起,他的剪辑也非常地惊叹,很多镜头是我想象不到说原来还可以这么剪,这么接,一些镜头才几秒钟,而且看起来对剧情毫无意义,但是它的存在构筑了整个电影的影像节奏,就和音乐一样有着节奏起伏,快慢交替,间隔时间的变化不同等,让人感叹导演是如何做到有那么多的灵感处理在那么多的镜头上,最后在影像如此庞大甚至看起来有点散漫的情况下,这部电影还是有结构的,是一部完全用影像说话的电影,我想如果是在电影院看这样的电影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享受。

看完这部电影出门,我的眼睛似乎被泰伦斯马利克改变了,我的视角不由自主的模仿起电影来,这就是影像的魅力!

 9 ) 简而言之,成为圣人。

最近看的几部电影里,最爱的是贝尔,凯特布莱切特和娜塔丽波特曼携手的《圣杯骑士》,后两位出镜的时间很少,台词也不多,但每说出的一句话极大推进故事的发展,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台词寥寥,充满呓语。

泰伦斯马利克的《生命之树》已经将我看的如痴如醉,刚才好奇仔细查看导演的个人资料,原来是我们大射手,而且在哈佛大学主攻哲学。

所以回过头来看泰伦斯马利克的作品,无论从光影还是镜头上,都充满着浓浓的宗教意味,这是我们射手风格。

每个试图拍摄寻找生命本源意义电影的人,终其根本,都是在寻找自己。

不过泰伦斯马利克已入化境,他无需在自证什么,他像一个开悟的圣者也像一个饱经风霜的大叔,用独特的镜头语言,调动山川湖海,飞沙走石,讲述他自己的宗教。

如果喜欢研究塔罗牌的话,那么起码在字面上,会对电影有些许了解。

圣杯骑士的牌面意思为浪漫的天性,追求改变、挑战和机遇。

但逆位时则代表不可靠、欺诈和虚伪。

这里所说的正逆位是指塔罗牌的方向,一般左为正,右为逆。

而电影本身则通过贝尔伴随着风声海水声的呓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原本美好的家庭,因贝尔在外找小三而支离破碎的故事。

可怜我不可一世的总攻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身为正房,被娜塔丽波特曼这位小三打败,作为看客的我还是原谅了她。

但最后贝尔和除两位之外的第三个女人结婚了,并有了一个孩子。

以上就是这个故事的梗概,但是加入了宗教的喋喋不休,让人产生了顺其因果的想法,不管对错,一切皆可被原谅。

不仅仅是电影,现实生活中,我对这个看法也越来越认同。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没有什么不是利益联结,没有什么是情比金坚,除了,我毫无保留的爱你。

在人生的某几个时刻,遇见过几个自认为很完美的灵魂,这些灵魂散发出的光芒照耀我的自卑,同时将我引向伟大。

最后这些灵魂又在人生的某一刻,让我被光芒蒙蔽的双眼照见我始料未及的不堪,这怨不得别人,你瞎你没理。

不见得所有人都有强大的自知之明,认清现实之后不哭不闹,收了在盲目的爱里应得的那部分成果,然后整理行装说再见。

贝尔光着脚在家门口的水泥街道上,在海边,海水里,荒野里行走。

这世界能给他安全感的东西并不多,他和多个女人一起,但他未曾给他伤过的女人任何承诺和交代,每个人女对他哭诉时,他无奈又无力的拥抱着她们,不做一丝挽回也不表露遗憾。

事已至此,我想带有一些消极色彩的逃避才更性感。

人生不需要一直这么积极的,这句话是我想自我放纵的时候,给自己解压的一句话。

我始终觉得不管男人女人,总是想在人生中的某一刻卸下所有的责任,认真的放空的。

你可以冲个热水澡,不必擦干身体,就那么平躺在地上,安静地听水分从皮肤蒸发掉的声音,然后是自己的心跳,闭上眼睛想象心脏是多么顽强的伙伴,想象它是如何将血液供给到每一条血管。

去年我曾两次因身体出现极端状况而感受到无法形容的快感。

第一次是在三伏天的午后,我躺在床上看书,窗外阳台上机制鸟儿叽叽喳喳的给我催眠。

突然我什么都听不见了,但是也睁不开眼睛。

整个人窒息一般,大脑却异常享受这突如其来的空白,然后我就睡着了,醒来浑身是汗,却回味无穷。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不过如是。

可根源其实是脑供需不足,导致眩晕。

第二次是连续加班三个月后,某一天晚上我躺下,被子掖到脖子处竟然上不来气。

双手无法动弹,是梦魇吗,全世界寂静无声,我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脏,以三秒每次的频率犹如低音炮般的在跟我对话:好听吗,低沉吗?

就像在和死亡对抗一样,我挣扎着坐起来,虽然害怕,但还是流连在刚刚刹那的寂静之中,如果我不打破,可能就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所以我体谅那些吸毒嗑药的人们,抛出本身对家庭社会以及道德方面的争议,其实他们只是想释放或寻找一种感觉,或是自身感受到了来自宇宙的孤寂,或者天涯共嗨时的快感,想把暂时的孤单搁在某个地方。

当然以上我说的是极端状况,一个正常人会有更积极的方法。

不是我们一定要选择积极,只是相比消极,积极能节省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成本,以及,他人对你的期待。

我们不是只为自己而活。

消极的人不一定活的不好甚至活的更好,只是他们的求生方式更像找死罢了,但那不是错的。

去泰国的几天,我去了心心念念的寺庙,但是不敢拜佛,很担心许愿之后不能及时回来还愿。

可我还是对经过的每一尊佛像对说了一句:感谢你留给世界一方祥和的沃土。

不管是人还是事,更别提这方不说话就能带给人的喜乐的国度。

我常常想自己是不是太迷信了,不过迷信不代表不作为,反倒是尽力的无所不为。

可是什么又是不迷信呢?

相比而言,不迷信也是执迷,你陷入的是庞大的自我迷恋体系。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很容易打开心扉,和不熟悉的人交流。

可能大家都觉得走马观花,交给对方一个秘密也不算什么,说的话也更直接。

“我们交个朋友吧,我们相爱吧,我们共度余生吧”在我小时候,想和别人交朋友的时候我会直接告诉对方,其实这是一个仪式感的问题,在我的信仰体系里,这代表我很重视你。

现在呢,这种很真诚又略显笨拙的交友方式显得自己很另类,不过我还是坚持这么做,而且我也会对和我直接说这些话的人青眼相看。

当然,值得我说出这句话的人,也在越来越短促的人生里变得寥寥无几。

今日北京寒风凛冽,不到十个小时,三千多公里,经历了四十度温差,近几年的冬天,都特喜欢听《夜空中最亮的星》。

尤其在每个没有没有雾霾的北京的冬夜,抬头看星星,十分美好。

在塔罗牌里,星辉的力量胜过月光,清亮纯洁之气赋予人类更多勇气。

 10 ) 这部电影的意境太棒了!!!

首先要说导演在艺术性和通俗性之间做了比较好的平衡,把这部电影拍得文艺却不晦涩,赞一个先相信男人看这部电影能找到不少共鸣。

贝尔在父亲、兄弟、爱人、事业、宗教以及其它一些偶然事件中不断找寻自己的真实身份,中间有迷失过,但最后还是鼓足勇气,决定“begin”在这部电影中听到了很多富有哲理的话。

最爱那句“虽然我像个醉汉一样蹒跚而行,但并不代表我走错了路”。

台词和旁白在这部充满海滨气息的电影中起到了很好的画龙点睛效果。

p.s., 男主也太悠闲自在了,成天吃吃喝喝,把妹逍遥,还住得起海边别墅,简直不要让人太羡慕

 短评

依旧是美轮美奂的摄影,古典大气的配乐,碎片化的故事和画面,以及高深的旁白。一脉相承的马利克,这种剧本只能导演自己写自己拍。

5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咬牙看了前20分钟,跳到Cate Blanchett那段,再跳到Natalie Portman那段,完事儿!

9分钟前
  • [ e c h o ]
  • 较差

真是一个奇妙的矛盾体。碎片化但精神上高度一致,完全是一篇命题作文,理解起来不难;而即使形式感爆棚也无法弥补过于无形,于是感受难度陡增。大师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无论是空镜还是重复个人风格总会读出不同的东西。倒是有一点:若是只有死亡才会通往自由,那么圣杯骑士的悲怆感慨岂不是无病呻吟?

10分钟前
  • 考拉先生
  • 还行

开头十分钟就在担心如何收尾,并且在想:“拍得那么虚无,有什么意义?”能带给人安慰吗?生命之树的导演,难怪了…以及由于GTA对这个老化的城市很多(无关无谓的)私人记忆。

12分钟前
  • El Niño
  • 还行

没看懂,但还是喜欢,就是一首朦胧诗。打算涉猎一下塔罗牌后再看一遍,试试会不会有不同感受。

13分钟前
  • 陈轮
  • 力荐

形式表现真的很好。启用了这么多大腕来客串,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挪用,非常奢侈。贴身镜头,如影随形。那些对景观的凝视。这么复杂微妙的精神探寻之旅只有宗教性一个出口,可惜了。

18分钟前
  • Blackmgk
  • 推荐

物欲横流

20分钟前
  • 刹那。
  • 还行

果然是《生命之树》的尿性,画面干净,观看痛苦,我宁愿看两小时幻灯片也不想看以混乱为个性的呓语。

22分钟前
  • 粽人府
  • 较差

我喜欢Bale的胡子、Cate的大衣、满屏的大长腿们,但不喜欢这股没有叙事的意识流,是想表达绝美之城的情绪吗?可以肯定的是导演绝对玩嗨了

25分钟前
  • 𝚓𝚊𝚜𝚕𝚎𝚎
  • 较差

镜头赞,其他什么东西啊。

28分钟前
  • 起!
  • 还行

放浪形骸的肉身抵不过内心深处那深邃的空虚,诗意般的呢喃是栖居在灵魂尽头的自我放逐。克里斯蒂安贝尔并不是整个视觉奇观唯一的亮点,真正有趣的则是创作者那伟大而不朽的灵魂。I wander,like a stranger,like you.

32分钟前
  • 王兆屯坂本龙一
  • 推荐

7/10 不受任何约束的跃迁,无尽的,无法摆脱的爱欲。

36分钟前
  • 莫失莫忘
  • 推荐

A story about hedonism and despair .

40分钟前
  • 永夏之人
  • 力荐

8.0 若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那这不就算最强公路片了么!宏观的建构甚至弱于the Tree of Life,但通过相似的情境(兜风、踏浪...)、相同的场景(家宅、海滩...),通过空间补偿时间,通过记忆的打断、复写完成连续经验的建构

42分钟前
  • 喂饭
  • 力荐

卡司很强大,可惜每个角色出现时间太短。完全没有剧情。表现手法相当老套。世界确实物欲横流,可是如果在这种充满绝望的生活中,都没有电影来给我一些鸡汤和治愈的话,那还怎么活。另外佩服一下自己就这样在电影院坐着看完了,说明画面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47分钟前
  • Menuett
  • 还行

大尾巴狼Terry。让Terry跪着看《绝美之城》10遍他也学不到哪怕一点皮毛。这部片子玷污了格里格的《培尔·金特》。

50分钟前
  • 小A
  • 很差

MTV?这叫配乐意识流呓语默诵PPT。。。成功人士的烦恼与拷问注定显得矫情与疏离,虽然人的生命困境共通。读过《圣经》才能有理解和共鸣?这大概算最高的观影门槛了。

53分钟前
  • 但丁的方舟
  • 较差

如果要选几部电影发射到太空 其中要有马利克 别人负责讲故事 剩下的留给马利克

57分钟前
  • drunkdoggy
  • 推荐

一看就是《生命之树》的导演拍的第二部续集,第一部我就觉得是垃圾,第二部简直就是垃圾中的战斗机。都不明白为什么情节如此苍白混乱的电影都能得到肯定,太多人附庸风雅。

1小时前
  • 梦游者
  • 很差

意识流的镜头美是挺美 装逼也是够装逼。 精瘦的贝尔真是帅炸 波特曼一哭起来就让人想起黑天鹅。。

1小时前
  • KAPO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