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经不是那个能吃饱就可以的时代,生养孩子不要说吃饱穿暖就可以,如果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和足够强的责任心,真的,不生养后代就是极大的一份善良。
我觉得父亲这个角色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有梦想、有奋斗精神的人,不然也不会拖家带口远跨大洋从爱尔兰移民到美国,可惜他是个能力不够强、自尊心却极大的理想主义者。
即便冒着让孩子冷死的危险也不放下尊严去捡煤球,对有家庭的中年人来说,真正的尊严并不是在人前趾高气昂,而是让全家人吃饱穿暖。
没有能力就要放下虚无缥缈的尊严,让孩子冷死、热死就能给自己带来尊严吗?
用救命的救助金和孩子的奶粉钱去给狐朋狗友买酒喝就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吗?
绝对不可能,相反,这只会让自己成为一个笑话。
我们一直被教育要活的有尊严,然而,尊严也可能是我们贫穷或者过得不好的原因。
孔乙己脱不下长衫,宁愿饿死也不愿意降低身份去为了生存而努力,就像如今的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样子,工资少不愿意干,工资多又卷不过同辈,于是就出现啃老族、御宅族,又何尝不是现代版的孔乙己们呢?
父亲情愿挨冻也不愿意去捡煤球,情愿挨饿也不愿意去乞讨,这样的尊严有何用呢?
活的有尊严只是父亲的借口而已,他并不想承担家庭的责任,短暂的酒精麻醉就能让他罔顾家庭,这样的人真的知道什么是有尊严吗?
不,他并不懂,他只是固执,他只是狭隘,他只是懒惰。
千辛万苦找到的工作可以因为喝酒就丢弃,懒惰,自私,麻木,是他的底色。
谈恋爱可以不顾家人的反对,但是结婚一定要听从家人的意见,你可以质疑他们对婚姻的理解,但千万不要小看他们比你多活几十年的生活经验,看人他们大概率比你看的准。
安琪拉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不同信仰的男人,跟着这个男人到处漂泊,在外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在内也得不到家人的认可,这样的困境是安琪拉自己选的。
她逃不脱这样的人间地狱,社会环境那个包容力,自己也没有强大的精神内核和生存技能,她有的只是苦命人所拥有的能力-忍。
女人,千万不要把自己逼到那样的绝境,往下走容易,往上走每一步都很难。
我不理解弗兰克为什么那么渴望去美国,毕竟自己跟着父母从里逃离回到故乡,那里于他而言是苦难的开始。
我也不能明白他明明是个很心疼弟弟、很照顾家的人,为什么他得到第一份工作不是接济家人,而是存钱去一个曾经离开的地方。
大概,这就是自由意志吧。
公众号:三横兰
他从贫穷中走来,一家人都从贫穷中走来,没有富裕的希望。
天气永远灰暗,纽约的布鲁克林没有阳光,爱尔兰的雨从来不会停下。
从贫穷的一地走向另一地的贫穷。
父亲的工作是永远找不到的,但他的酒杯也是永远放不下的,当他清醒时,他爱自己的亲人,但生活的重压到来时,他只爱自己的酒杯。
于是弗兰克在圣诞夜追着父亲的背影,追着想对他说:我爱你爸爸。
但是他终究没说,也终于没有了机会。
父亲再也没有出现过。
于是他学着独自成长,独自面对生活。
母亲告诉他他不应该受到任何人的羞辱,他也这样努力着。
他用着倾轧者的钱和自己劳动的钱,在十年后,他终于又踏上了同一艘轮船,回到了他出生的地方。
最后一晚的月蚀,拨去了阴霾,第二日的出发,终于云开日明。
我曾历经沧桑《天使的孩子》 Angela’s Ashes 年代:1999年 /导演:艾伦·帕克 / 主演:艾米丽·沃森、乔·布林、赛伦·欧文斯、迈克尔·雷基 当初因为宗教问题,安吉拉和丈夫的婚姻并没有得到亲友的赞许。
如今他们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可是在美国生活得并不如意,贫穷折磨再加上不久前的丧子之痛,这家人决定搬回家乡爱尔兰,以祈求在那里获得富裕一点的生活。
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顺利,在家乡,他们仍然遭遇着亲友冷眼,开始了艰难为继的新生活。
1997年,一本名叫《安琪拉的灰烬》的书获得普利策奖最佳传记文学奖,作者是66岁的弗兰克·迈考特。
这本书不但受到奖项的青睐,更是感动了数以亿计的读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它出现了117次,当年就重印了47次,印数高达150万册,并译成了25种语言在全球发行。
两年后,这部小说被派拉蒙公司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在畅销书的带动下,这部电影也受到了巨大关注。
影片的故事发生地,从美国而起,又终于美国。
在弗兰克的心中,美国是他的出生地,而爱尔兰只是一个旅居地。
不过事实上,他的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爱尔兰人,只不过一个是北方人,一个是南方人,他们选择在美国布鲁克林区生活,可是对于那里的环境并不适应。
可是他们的下一代人,却想方设法要回到这个地方,并坚定地认为这里才是自由的乌托邦。
或许,在弗兰克的心中,爱尔兰的生活不亚于下地狱,而美国就算再不适应,也是个充满归属感的地方,这种代际之间错位的乡愁,实则是几代人都难以抚平的旅人之痛。
父亲和母亲的出生地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不和谐。
母亲安琪拉的家人都对父亲另眼相看,在外婆看来,北方人都是粗鲁的,根本就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更何况现在还得投奔娘家人。
作为一个男人,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可是弗兰克的爸爸实在有点扶不上墙的意思。
他找不到工作,又死要面子,为了所谓的尊严,不让儿子去捡地上的煤球,结果则是大着肚子的妻子带着孩子上街拣煤球。
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结果赚了第一笔钱之后就去喝得酩酊大醉,半夜唱着歌回家,闹得鸡犬不宁,第二天起不来,结果丢了工作。
男人一旦战胜不了酒精,只能是个没用的撸瑟。
安琪拉也这么说他,可是男人都是爱面子的,他哪里挂得住这样的羞辱。
在离家寻找工作之后,他就再也没回过这个家。
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他失去了自我,他除了孩子就是老婆,唯一的乐趣酒又成了他最大的阻碍,他已经找不到生活的方向了,于是就迷失在了暗处。
相比之下,安琪拉则是个伟大的母亲。
原著中这样描述她:“她的任务就是不停地繁衍后代,然后就是千方百计地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
” 她前后生了七个孩子,但是不幸的是死了三个。
任何一个母亲都很难承受这样的打击,然而从第一个孩子玛格丽特死去时,她咬着手指双目茫然,到双胞胎前后死去时她表现出的麻木,一个原本富有活力的母亲,就这样被多个噩耗折磨成了一个石雕,任凭风霜雨打,她也几乎没有了感觉。
当丈夫离家打工,需要她独自带大几个孩子时,她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怯懦,没钱了。
就去包租婆那里借,没柴火了,就拆掉楼板,实在没地方住了,她也就只能委屈自己的身体,跟她的表哥同房。
可是她的隐忍非但没有获得孩子的认同,反倒被弗兰克扇了一个耳光。
她什么也没说,只有默默流泪。
她没有给孩子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她的内心也无比煎熬,可是又有谁会拯救她呢?
会是上帝吗?
在西方的宗教中,上帝创造世界,并为此牺牲了自己。
信仰在西方人眼中是必不可少的,要感恩这这世间所赋予自己的一切。
从美国回来的夫妻俩,被娘家人嫌弃没有信仰,而他们恰恰来到的是一个极其尊重宗教信仰的国度。
在这个灵瑞克的小镇,孩子们要接受圣餐,也就是一张纸片;有灵车经过,每个人都要站立祈祷;做了错事,还得去教堂去忏悔。
显然,这些事情在刚到爱尔兰的安琪拉一家来说,还都是不习惯的。
家里原本有一副教宗的画像,可是当生了孩子之后,安琪拉就说:把教宗淹死吧。
如此过河拆桥,令人讶异。
外婆总说安琪拉嫁了一个“北方的新教徒”,语气中透着鄙视。
或许,正是因为信仰的混乱,才酿出了这些不和谐的音程。
再没有什么比用一个孩子的口吻来叙述苦难,更让人心寒的了。
小小的弗兰克就亲眼目睹了弟弟妹妹们的死亡,在他还并不能理解死亡是什么的时候。
灵瑞克貌似每天都在下雨,湿淋淋的小城,孕育着潮乎乎的生活。
他们住在满地是水的房子,几口人挤在一张有跳蚤的床上,经常是吃不上饭,父亲还总在外面酗酒。
他小小年纪就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除了要看护弟弟,还要去挖煤干活来挣钱,最后得了严重的角膜炎。
没有鞋穿的他还遭到同学的嘲笑,不得不扔掉那双滑稽的皮鞋。
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那段青涩的初恋,那是一个单纯的女孩,他一见钟情,全然不顾她患有肺结核的事实。
可是他没有被传染,女孩却悄然上天堂。
死亡来的是那么轻而易举,生和死好像仅仅是一步之遥。
你们会懂弗兰克的心吗?
他十几岁的生命,被注入了那么多沉重的污水,他无路可逃,也无处倾泻。
离开就是他最终的路。
幸而他做到了,可以想象当他踏上美国之后,纽约只不过多了一个看上去不谙世事的小伙子,可是人们并不知道,他曾经历经沧桑。
在线观看地址http://film.qq.com/cover/y/yowzj24zukod90f.html?ptag=douban.movie (付费)
《安琪拉的灰烬》以孩子的视角,将贫穷表现的深入骨髓!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不会体会到舔食报纸上薯条残渣时的饥饿;不会体会到没有鞋子穿,被伙伴嘲笑的心酸;不会体会醉酒父亲大喊大叫回家时的恐惧与无奈…但我从中却找到自己幼时的害怕与心酸…
在这个世界上,最无法改变的就是原生家庭以及父母。
每个人对自身原生家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比较亦或抱怨!
在这个“拼爹的时代”,总有人含着金汤匙出生,物质无忧;总有人赢在起跑线,地位尊贵;总有人天生乐天,有父母无限的爱❤️!
而曾经年幼的你羡慕、无奈、亦或埋怨…可是,爱和崇拜亦是相同的。
妈妈曾经告诉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圆满的…有钱的有钱人的烦恼,没钱的又没钱人的忧愁!
从小讨厌老爸喝酒,喝了酒的他撒酒疯,摔东西,可怕至极!
从小讨厌妈妈的严苛,她总要求我做得最好,哪里不好或者不听话就“家法伺候”;从小害怕贫穷,害怕家里没钱交学费,被别的小伙伴看不起!
这些,都是小时候的痛苦回忆…现在的我读完研究生,已经成为一名高中教师。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觉得也很有趣。
小时候可以跟着哥哥一群人去河沿抓蝎子,当然,我只找蜗牛;小时候妈妈会把我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在六一儿童节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小时候会抱着一摞奖品和奖状,在小朋友羡慕的眼神中,蹦蹦跳跳的回家(虽然每次交学费都会是一场家庭金融危机,但是都能按时交上!
)…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但是他们的爱是相同的…电影中表现了母亲安琪拉的坚韧,父亲的懦弱与虚荣,但是,父母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
曾经看到对“为什么要读大学?
”的回答中,最喜欢的一个就是:“读大学,让你有脱离原生家庭,塑造自己价值观的可能!
”对于自己的家庭多些理解与包容,对父母多些感恩。
我们不“拼爹”,照样活得精彩!
弗兰基的童年是如此的悲惨,但是,我们也看到,那颗历经磨难的生命,非但没有枯萎、失去光泽,反而更加熠熠生辉。
磨难就象磨刀石,把生命之刀打磨得闪闪发亮。
现在展现在他面前的也许是荒原,也许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但无论是荒原还是田野,都会因这刀的锋利,而成为可收获的土地。
只要我们的心中还有着希望,并向着希望不断努力,我们就可以取得成功。
安琪科永远在生孩子,死了一个,又生一个,死了一个,又生一个。
或者永远抱着孩子,坐在床上,站在屋里,走在街上,等在火车站……麦考特永远在失业,永远在喝酒,永远醉醺醺,高唱着爱尔兰的爱国歌曲,永远听着妻子“你真没用”的指责,再一次次让妻子怀孕……孩子们永远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永远脏兮兮,永远饿着肚子,永远在等爸爸带回薪水或一点吃的,却永远在失望……爱尔兰的这个小镇上,永远在下雨,街道永远是湿漉漉的,屋顶永远往下滴着水,小巷里永远污水横流,他们住的靠厕所的房子里,一楼永远有一层积水,孩子们进屋时永远是蹚着水,他们的头发、衣服永远是湿的……这就是法兰基的童年,天主教教徒孩子的童年,回忆起来有太多辛酸苦难的童年。
他依然怀着对父亲的爱长大了,哪怕那个男人下流到用婴儿的奶粉钱去喝酒;他在十六号生日前一晚对着妈妈咆哮,甚至打了她一巴掌,又在即将离开祖国时在妈妈的歌声中泪流满面;他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却在放高利贷的方太太去世后拿走了她大半的钱,还把她记账的本子扔进海里,那上面,有镇上几乎所有穷人的名字,包括他的妈妈,他的艾吉姨妈,在他即将到邮局上班时为他定做一套新衣服把他打扮得无比体面的姨妈……法兰基怀着对美国的憧憬,离开故园,来到自由女神的国度,即将开始他崭新的人生。
是的,即使他爱他的父亲,那个男人却无法给他的童年带来庇护和起码的温饱;即使他爱他的母亲,那个女人也只能为了养活自己和孩子,被迫与别的男人睡觉;即使他爱他的家,他也只能逃离这个逼仄、狭小、混乱、肮脏的地方,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即使他爱他的祖国,祖国也不能为他提供广阔天地让他大有作为,他向往的,是一个更加民主、文明、进步、富裕的国家,能为普通人提供更多机会的国家,让更多人能过上更好生活的国家。
这部沉重而苦难的电影,让我想起前不久刚读完的《秋园》一书。
在颇为相似的苦难之下,中国的这位母亲更坚韧,更能干,也更有尊严,至少没有让自己和孩子失去应有的体面。
《安琪拉的灰烬》是弗兰克·迈考特于1996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
书中写的是平凡人平凡的故事,但它给我的震撼不亚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这部作品看似悲伤,却不绝望。
怪不得人们称之为美国版的“《平凡的世界》”,同时该书打动了千百万读者,并因此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等多项大奖。
本书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117周之久。
确实,诚如美国《好书》杂志评论说:“这本书的成功靠的是真心被感动的读者的口口相传。
” 在这部自传体小说里,作者站在生命的边缘,蓦然回首,把一个孩子苦难的成长过程呈现在世人面前。
贫困,失业,酗酒,死亡„阴霾﹑沉闷的调子如同爱尔兰潮湿多雨的天气,让人压抑,让人窒息,让人看到生命的底层如同一滩烂泥。
在这横无际涯的悲惨与愁苦的汪洋之中,脆弱而又坚强的人性时而升腾,时而沉溺。
然而,人性之中的美好始终在艰难而顽强地生长着,挣扎着。
梦想,渴望,激情,远方的召唤,飞翔的冲动,使作者在生命面前以一种高贵而优雅的姿态俯瞰人生百态。
成长历程中的迷惘,苦闷,忧伤,疼痛与抚慰都在弗兰克的娓娓追忆下得以真实而完整的展现。
这的确是一部迷人的童年回忆录。
它以最诚稚的童言诉说着那些特属于童年的懵懂,单纯的渴望,单纯的快乐,单纯的忧伤。
这此种种都是我们共同所拥有过的最特别的存在,这存在回忆起来美得动人,美得纯粹。
但是弗兰克的童年,即使是以懵懂的话语,看似无谓的语气为何会让人读起来那么的辛酸无奈,让人有一种落泪的冲动。
怪不得弗兰克说“那是一个悲惨的童年”。
当饥饿成为生存最大的障碍时,在幼小的弗兰克心中“希望自己能荡到空中去,荡进云彩里,可以环绕全世界飞翔,再也听不见弟弟奥里弗和尤金半夜里的哭声”。
当他听到妈妈因为爸爸没有把钱带回家而去喝酒,全家人都在挨饿时的幽咽哭声时,他想“告诉她,我很快就会长成大人,会到那个有一扇大门的地方工作,每个星期五的晚上,我都把鸡蛋,土司和果酱的钱带回家”。
可怜的孩子啊!
饥寒交迫的他要求并不高,他只希望亲爱的弟弟不要哭,为何这么细小的愿望都不能满足他。
从来没有像此时此刻这样强烈渴望自己成为那无所不能的“上帝”,只想帮帮这可怜又可爱的孩子,让他们不要再有饥饿,让他快快长大,有能力守护他想要守护的人。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然而,最让人义愤填膺的是弗兰克那个空有自尊的酒鬼父亲,男人的自尊用错了地方就是最大的悲哀。
犹记得他们的父亲为了所谓的尊严让5岁的弗兰克和4岁的弟弟小马拉奇兄弟俩在圣诞节去街上捡煤,承担本不属于他们的责任。
幼小单薄的他们在雨夜里拖着大包的煤炭往家里赶,全身湿透,满脸黑炭,路人嘲笑,眼巴巴的饿着肚子看着别人家在节日里围着暖炉吃大餐。
读到这里我多么想仰天长啸,控诉的不是冰凉的社会,冷漠的人情,而是作为最不应该抛弃他们的父亲在他们最需要他的时候抛弃了他们。
从内心深处涌出无法抑制的悲哀,马拉奇作为父亲作为丈夫,连自己的妻儿都保护不了,还有什么资格谈尊严?
也许在潜意识里安琪拉也对这个本是最亲最近的丈夫失去了最起码的期待,在那首叙述她内心美好憧憬的诗歌《北方人》里,当她读到“利默克里谁家也比不上我们强”时,笑得很厉害,眼泪都出来了,竟有些歇斯底里。
这该有多么的讽刺,那活生生的愿望被撕毁得血淋淋,体无完肤。
安琪拉,英文“天使”的译音,一个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她的任务就是不停地繁衍后代,然后就是千方百计地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穷苦家庭。
即使弗兰克没有一个好的父亲,但他有一个像天使一样的母亲,母亲教会了他有尊严地生活;即使他没有积极生活的资本,但他有积极生活的勇气,让他直面惨淡的人生。
的确,黑夜给了他一双黑色的眼睛,他用它来寻找光明。
弗兰克拨开生命的雾霭“尽管我们在物质上非常贫穷,但我们总是很快乐,有很多渴望,很多梦想,很多激情,我们感觉很富有。
”因为他们是天使的孩子。
所有女孩子一定要看的电影,因为它告诉我们养不起就别生孩子,更重要的是给不了孩子父爱也别生孩子。
如果没有肺痨女人那段戏这部电影我会称为神作,可惜,男人的成长为什么总要以性、以女人的牺牲为标志。
男主的阿姨给她买衣服那段太感人了,只是可惜后面没后续了。
男主十岁时就懂得赚钱干活,而他的妈妈也知道男主挣的钱一部分可以自己用来享受,很难得。
反而他的爸爸一个死要面子的懒鬼!
但男主骂妈妈那一段,如果他妈妈不那样他们又哪里来的住所呢?
他妈妈有时候对儿子的教育,对爸爸的质问很清醒,却又不能真正清醒,舍不得一个烂人一样的爸爸。
尽管父亲没有尽到责任,可是小孩子总会在满身缺点的父母身上寻找优点,甚至庇护父母,因为年幼的他们是多么地渴望父爱母爱!
可当他们懂事后,15岁左右,他们会看清父母的为人,他们才会明白和怨恨父母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个好一点的童年?
一些父母不努力不上进,因为有父母的父母给他们兜底!
而身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几乎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爱,他们总会在和其他孩子的对比中,怀疑父母是否爱他们?
父母是否合格?
男主父亲一个喝酒比孩子还重要的男人。
就像那个孩子年幼的父亲,出去打工,却怕这怕那,带不回来一分钱。
跟孩子的交流少得可怜!
就好像孩子的出生和他没有半点关系,从男人变成父亲的身份转变,依旧让他看不到自己的责任,他依旧我行我素,过着男人时的任性生活。
这样的父母,你说孩子长大如何与他们和解?
一个人必须要么做个好人,要么仿效好人。
——德谟克利特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
按照传统道德基本内容,把传统美德分为爱国、明智、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尚勇。
积小善成大德,汇小善为大仁。
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行中,常怀感恩之心,常动悲悯之情,常予成人之美,知善、行善、扬善、乐善,不断弘扬“善”的精神,升华“善”的力量。
让行善成为一种理念、一种习惯、一种风气。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洪应明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凡人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
——苏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不为善,一不善而足。
——杨万里
父亲的好多过坏,确确实实有一部分是因为阶级仇视和宗教问题使得工作不好找,有了工作又无法持续是因为他人的排斥与嘲笑,父亲除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沟通没有见到与谁成为好兄弟,而持续的失业持续的压力唯有靠酒精麻痹形成上瘾,原本妻子期待着他去英国可以得到好的工作改善家庭,但是……结果我们也看到了。
这使得妻子逐渐的失去对他的爱与信任,常常冷语相向是能够被理解的。
母亲的努力和无奈…不知在那个时代里可以怎么做,女人通常被认为适合待家里照顾孩子,我知道她一定是这么教育大的,学校里也没有一位女孩子,可想而知。
救济与乞讨,是唯一能马上帮助她和自己孩子的简单方法,失去尊严的生活不是罪大恶极,而是忘记了爱自己。
每个人都知道看自己妹妹的裸体是罪恶的,花钱买妓是更罪恶的罪,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考虑到你不看自己的妹妹却看别人的妹妹,每个人都如此,世界依然没有好下去。
上帝确实创造了世界,但是如何游戏世界由每个人决定,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感受与生活里时刻转变着。
爱有多少种形象,自由有多少种方式,超乎大部分人的判断。
改编自弗兰克麦考特的同名回忆录,他的弟弟小马拉奇后来也当了演员。从麦考特一家离开美国回到爱尔兰开始(「我们可能是唯一看着自由女神像越来越远的爱尔兰人」)到弗兰克重回美国结束。可以说是爱尔兰版《活着》,疾病与贫穷在似乎一年四季都是冬季,每天都是阴天的爱尔兰(对阴冷环境的渲染是本作的重要叙事元素)接连夺走弗兰克的兄弟姐妹,而弗兰克则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辗转煤矿工人,邮差,讨债代理等多份工作中。贯穿全片是浓郁的宗教元素,作为天主教家庭成员(生这么多孩子可能也是因为教义不允许避孕),弗兰克接受的也是典型的天主教教育,忏悔的频率连神父都觉得厌烦,就连海报都选了弗兰克在教堂上领圣体的场景,但宗教式的苦修与自省显然无法挽救他的命运。艾米丽·沃森天生长了一张刻满了无数痛苦与牺牲的脸,简直是量身定做的角色
技法纯熟,画面精致,演技到位,约翰威廉姆斯的音乐很升华。但这故事讲得实在平庸,忠实于原著的情节内容,却失去了苦中作乐的黑色幽默调调。
1.没有女权该是多么恐怖 2.没有宗教该是多么绝望 3.没有cult般的爱国该会幸福很多 4.去了美国又怎么样呢 不懂不懂 所有元素离我生活太远不能get到。
和火火一起窝在床上看完的电影。
不得不说很多悲惨清贫的家庭里,母亲是最坚强的存在。如果母亲也是无能,那孩子成长中唯一的温暖就没有了。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母亲的抗争,孩子的成长,在夜晚的老街上和童年的两个自己道别,去美利坚追求梦想。
直译为 安吉拉的骨灰 大学时候贝塔斯曼书友会买过原著,2001年看过 拾遗补漏
不及《童年的许诺》
很少见到欧美电影会关注贫困问题。原因很明白,有钱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才能吸引到观众。贫穷痛苦的日常生活,虽然也许会有些同情的眼泪,可怎么能吸引到更多观众去花钱到影院看呢?
本片获第72届奥斯卡最佳配乐提名。贫穷并不可耻,堕落、逃避、醉生梦死才可悲。而片中抛妻弃子的男人最孬种!一段贫穷,活得如同蝼蚁,却笑中有泪,苦中作乐的日子。相信每个美国移民都会有这般经历,原著在美国社会中引起共鸣也是可以理解的。很多人不喜欢结尾,殊不知在20年前几乎每个国人都有这个梦
电影本身还行 可是我就想问真正的穷人还会上学?
这么高分?流水账,废物一样的父亲还有看似不那么废物的宗教……
天空是灰色的 梦想是彩色的
乡愁匍匐而出,此片一定程度缓解了我对艾米丽·沃森式表演的厌意。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不是想剥离就剥离的,就像男主角一样,哪怕寒门贵子,哪怕再狠那个不顾家人生死拿孩子奶粉钱甚至棺材钱醉生梦死的父亲,却最终也和那个废物一样,喝醉了酒打了母亲,所以,对于破碎的原生家庭,只有逃离阴影一条道路,不管自己是受害者,还是阴影本身……
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爱尔兰,置景完全按照原书作者的照片还原,调色和配乐都很好的为故事主题服务。是拍大时代背景下穷苦小人物的命运里拍的很好的一部片子。
以成年的我的口吻进行回忆,贫穷和死亡笼罩着日常,就像临行前见到的月全食,美国梦就是月色重新被拨开的比喻。电影在时代触感上做得很好,满是水坑的街道,衣衫褴褛的孩子,寄情于宗教的贫民,排队去看裸女是致敬费里尼的《月吟》吧,不过剧情发展过于流水账,“我”的写作天赋,远去的父亲,这些都随着美利坚之行被忽略,应该再给沃森加些戏,她很适合在逆境下顽强生存的女性形象。
记得很感人。永远要觉得幸福。
无尽头的苦日子,到美国就可以改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