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人是台湾电影撕不掉的标签。
边缘人的概念初指处于两种异质文化中的人,像是遭遇文化冲突的移民和被被强势的殖民文化压伏的殖民地人民。
而后意义渐渐扩大到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或者生活方式偏离或是逃避的人。
推之于现代社会来看,边缘人既包括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也有特意标榜自己的特异譬如问题学生之属,更有生存于主流社会之外的帮派成员、性工作者、LGBT人群等。
之所以说边缘人是台湾电影撕不掉的标签,先是因为经历过殖民和人口迁移等一系列历史渊源,台湾的社会复杂性几乎能够涵盖所有类型的边缘人。
再则是台湾文艺界向来关注弱势者的人文视角。
关于边缘人的作品不仅试图从边缘人的类型上做拓展,表现的侧重点和人物塑造上也各有不同。
金基德电影中的边缘人显得乖张古怪,蔡明亮电影中的则孤僻隔绝,张作骥则偏爱为边缘人设置死亡的宿命。
但无论如何,其中最可贵的当是影片中对边缘人寄托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个很虚的词,很容易被泛化为同情或是关注。
同情这个词我向来是羞于提起的。
因为同情在不少国人处的表现形式既不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了解之同情”,也不是杨绛先生那种“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反而流于居高临下的垂爱。
这种“不了解的同情”往往就容易造成边缘人的符号化。
他们不可避免地化作了“同性恋”,“性工作者”甚至“低端产业从业人口”这样冷冰冰的名词。
尽管提起这些名词来,我们不乏同情,甚至洒下点廉价的眼泪也非难事,但我们忽略的是边缘人作为人的价值和情感诉求。
但好在这样的人文视角在影视中逐渐普遍,在台湾影界尤然。
不仅仅观照边缘人物质生活的困境,同样关注边缘人的情感状态。
今天我要谈到的《川流之岛》就是这样一部影片。
片名中的“川流之岛”是对公路收费站的譬喻。
小时候见到交警站立的交通岗台和穿行其旁的车流也生出过岛和河流的想象。
因此我对片名就极富好感。
藉由这座岛联系起来的是在收费站工作的女主阿雯和卡车司机志豪,主角还有阿雯的儿子超人。
三位主角都是很典型的边缘人,阿雯是由于收费站撤销即将面临失业的单身母亲,志豪则是寄人篱下游手好闲的混混,超人则是陷入早恋并和早恋对象发生关系的问题少年。
收费站撤销这样的时代变迁其实我们也在经历。
今年起国内28省市也在撤销二级公路的收费站,尽管我国收费站的岗位有部分是事业编制,也有合同制用工。
具体的情形我并不知晓,毕竟我国国大事繁,还是八卦消息更有传播价值一些。
导演就抓住了时代中的这一事件,但最大的矛盾并不是阿雯的失业,而是这个贫困家庭无力承担超人与女同学发生关系而被对方家长索赔的巨款。
求助前夫无果又不想让儿子背上劣迹的阿雯无法之下,向多次追求自己并自称小开的志豪出卖了肉体。
在逐渐的接触下,志豪和阿雯产生了爱情,和超人也产生了友谊。
但是志豪并非所谓的小开,在付不出和阿雯维持肉体关系的金钱后,两人产生了矛盾。
志豪与阿雯、超人在一次大争吵中断绝了关系。
迫于现实,三人都走上了情爱的末路。
故事的本身并不值得什么赞誉,抛却背景有些肖似多年前的《再见阿郎》。
让人惊喜的确有如下几点:首先是作为一部电视电影,耗资四十万,质感上却并不粗糙。
尽管全片都是手持镜头,但是让人产生眩晕感的镜头不多,反而很好地适应情感的流动和变化。
尤其阿雯最后在车流中追逐志豪的卡片的场景,镜头的晃动感甚至加强了阿雯的无助和绝望。
其次则是配合片名,对岛的譬喻和其他隐喻都做了极大程度的丰富。
将收费站譬喻成岛,然后就着重拍了阿雯穿过长长的地下通道抵达收费站的场景,由此强化了岛的距离感。
更加有意思的是鱼的隐喻,影片开头就是在自然课上讲解鱼,餐桌上出现鱼,随后又有自然课上尝试割下鱼的鳃,最后超人又将割去鳃的鱼带回家放进盆里不同状态下的鱼都是对阿雯的隐喻,得知失业和巨额索赔时形容枯槁的她就像餐桌上毫无生机的鱼。
放进盆里的鱼得到了喘息之机正好映衬着享受着和志豪的性爱并沉浸在幸福中的阿雯,而已经被割下了鳃的鱼又预示着阿雯的幸福终归是个幻梦。
再次就是志豪和超人这一组对照角色设置的巧妙。
其实超人的角色虽然能够引入矛盾,但是在剧情上并不是必须的。
但超人和志豪的经历相似性,爱情的破灭和亲情的回归,无不暗示着这是一组对照之角色,昨日之志豪即是今日之超人。
超人的角色暗示了志豪缺少亲人因而对爱极尽渴求,而志豪又暗示了超人对自己的幸福并无能力实现,两者的形象都由此丰富起来。
最后要提到的肯定是演员。
尹馨凭借在片中的表现获得了今年金马奖的最佳女演员提名,自是不必说了。
令人印象深刻的必是郑人硕在片中近乎癫的演技。
本来他贯穿全片的身体抖动给我一种表演过于戏剧的错误感觉。
但是目睹角色爱情破灭后回归正常的表现之后,我才意识到这种肢体语言不仅是合宜而且是无比精彩的。
感觉郑人硕的演绎甚至是优于尹馨的。
(另:嘴里塞羽毛球还是很有创意的。
)
当然这部片还是存在瑕疵的,手持镜头对观众的不友好是肯定的。
另有色调上给人带来不小的不适感,但是我倒没咂摸出色调上有什么独特的美感。
还有则是穿插的抗议的支线剧情并无意义上的实指,又不足以丰富影片的结构,反而显得赘余。
不过总的来说,片子还是值得观赏的。
而且它虽然通过两代人的经历,铺陈出一种边缘人爱情必定走向破灭的宿命感,甚至用通过志豪浪漫性格的消灭来表现一种精神死亡。
但它没有忘记的叙述的是,边缘人爱的能力,只不过从亲情上的和解予以完成。
这一点上来说,这部影片足够人文关怀,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浅薄之作。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李小军的电影日常」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
车水马龙的收费站,承载着几百号人的时代记忆和经济来源,也是陌生人短暂交汇的叉点;一个需要金钱,一个需要情感,两个陌生人在肉体上交织,通过每次一万的数额维系;主线的由来是青少年所谓“爱”的代价,也正因此深刻抛出什么是爱?
金钱可以解决问题吗?
这样的疑问。
影片通过小人物的挣扎诠释了在这座熙熙攘攘的川流之岛,每个人都像那条奄奄一息的鱼无所适从,孤独。
整部影片从女性侧重点的基调是冷淡悲情的,她是一位单亲母亲,收入仅仅是收费站的工资,却面临赔偿80万或者儿子留有案底的压力;台运客将始终嘻嘻哈哈,像个长不大的熊孩子,而他背后所需要的仅仅是肉体上的交欢吗?
不是的,他需要情感寄托,甚至嫖客与妓女的交易也把它当成美好的恋爱,每一张过站票据都像是一次情感的输送,甚至失恋后大哭一场,情绪的起伏在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也象征性的结束了,收费站的取消,以及留下一张无言的票据,收费女追逐着那张飘飞的票据的长镜头,内心的苦楚瞬间爆发,那些她不曾注重的情话、生活的关心、情感的传递,终究化为一座孤岛、一个泡影。
一种克制隐忍的情绪是单亲母亲的困境,像一条随波逐流的鱼,被生活的压力推着前行,甚至没有太多冲突,冲突的淡化性在人物的刻画上突出情绪,为筹钱的挣扎,对儿子的无奈,情感上的冷漠,甚至对台运客将的情感也转向问儿子“莉雅是真的很漂亮吗?
”他们对爱处于一种模糊的理解,什么是爱?
两个人的相遇短暂而又唏嘘,对情窦初开的儿子也好,对单亲女性的妈妈也好,同时他们也在收获,在成长,感情没有年龄之分,经历了才知道什么不是爱吧。
在人生的川流之岛,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条孤独的鱼,唯有那些爱的记忆是氧气、饲料。
看完这部影片,只有一个评价就是很喜欢。
很喜欢这种台湾电影的细腻、从容又刻骨铭心。
把所有的感情表达得透彻且深刻。
丝毫没有多余的修饰,用最真实的一面直击人心。
影片主要讲述一个高速收费站的收费员林嘉雯在得知儿子与同班女生偷食禁果后,被女方家长索取高额赔偿金,不得不走上性交易的道路。
而在被利益、压力与误解掩盖下的真实情感又该何去何从?
不得不承认,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心里仿佛一直在被某种东西揪着,产生了一种在笑中哽咽的奇怪感觉。
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小人物卑微的情感?
还是在重压下不小心溢出的那份执念?
应该是二者皆有,才会一边嫌弃男主是个二货,一边又心疼他是个二货。
一边可怜着女主的懦弱,一边又为她对情感的压抑而悲哀。
高速收费亭是林嘉雯的工作岗位,每次到达收费亭,都要经过一条很长的通道和一段旋转楼梯。
在川流不息的来往车辆中,她仿佛是登上了一座孤岛。
而她的那副口罩既遮住了她的脸,也遮住了她所有的喜怒哀乐,还有一直被她囚禁的情感。
自称小开的货车司机王志豪,一直对她穷追不舍,每次经过她的收费亭都会长按喇叭,递给她一张写着电话号码和暧昧话语货币券。
这个吊儿郎当不着调的小伙,说话摇头晃脑还一直傻笑,简直是个没长大的孩子,跟林嘉雯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面对这样一个经常向自己示爱的人,林嘉雯一直无动于衷。
林嘉雯是个与老公离婚后,独自抚养儿子的女人,她收入微薄,但生活还算稳定踏实。
直到她接到了一个电话,一切都变了。
是儿子班上的一个女生家长打来的,他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林嘉雯的儿子跟他们未满16岁的女儿发生了关系,如果不同意私了,就把她儿子告死。
然而私了的条件却是要支付80多万的赔偿金。
对于一个收入不高的女人来说这确实是个天文数字。
她恳求对方,却无济于事。
她没有社交圈,想要凑到这笔钱,唯一能想到的人只有前夫,但她的前夫却不愿出这笔钱。
在王志豪得知她有经济压力后,答应借给她钱,但条件是要做他女朋友,每次上床后给她5000块钱,以他疯疯癫癫的个性,提出这个要求不足为奇。
林嘉雯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还要被这样一个无赖玩弄,此时的自尊变成了一种奢侈。
她狠心答应了这个条件,但每次要1万。
王志豪并不是个有钱的公子哥,不过是寄人篱下,看哥嫂脸色的人。
他虽是一个不靠谱的人,但在心里的确是有林嘉雯的,他咬咬牙同意了这个要求。
他想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到林嘉雯,还能拥有她,也许自己再努力一点就可以得到她的心,这也是他唯一能想到的方式了。
每次低三下四从哥哥那拿到钱,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跟林嘉雯谈一次只属于他自己的恋爱。
他要走进林嘉雯的生活,跟她和儿子一起吃饭生活,扮演了一个类似三口之家的男主人。
他会嘱咐林嘉雯按时吃药。
能够跟这个叛逆的儿子成为朋友。
学着林嘉雯的样子扮演一个长辈。
他似乎在这样一个家庭的氛围中改变了,那种只有相爱的人才会有的细心和体贴,与之前的那个吊儿郎当的王志豪判若两人。
他会安排一家人郊游,在他的卡车上摆出沙滩风光,停靠在海边如同夏威夷度假,这也许是这个短暂的家庭最快乐的时光。
但制造的景色毕竟是假的,如同这个看似幸福的三口之家,也是假的。
王志豪的幸福,是他从没感受过一个女人和家庭带给他的幸福感。
但他的改变完全是建立在一种金钱的交易,这无法回避。
就像林嘉雯说的「这夏威夷的海水好脏哦」。
这种硬生生建立的感情让人心疼,只有当王志豪带着林嘉雯到夜店,王志豪才活了过来,这才是他的圈子,也只有这一刻那种让人揪心的感觉才稍微舒缓。
也只有这一刻林嘉雯才意识到她不过是个妓女,跟那个站街的,等着用身体跟男人交易的女人没什么两样。
当哥嫂把王志豪赶出家门,他抱歉地告诉林嘉雯无法再继续付给她钱的时候,林嘉雯恼羞成怒地抱怨,此刻她真正成了个妓女,在抱怨着嫖客付不起钱。
王志豪还把自己当成了男朋友,希望跟林嘉雯一同面对财务问题,但林嘉雯却抛给了他一句:你真的觉得我们在谈恋爱吗?
我要的就只是钱!
这是林嘉雯对王志豪说的最后一句话。
任凭王志豪给她打多少个电话,她都没有再接。
王志豪这才意识到,原来这一切都是他假装的自以为,自以为这是爱情,自以为林嘉雯也是爱他的。
在雨中等待林嘉雯的他,似乎被雨水浇明白了。
而一直以来林嘉雯被经济压得喘不过气,却不知道爱情已经悄悄来到身边,当她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她已经把那个人错过了。
当她在收费亭等待着那个长按喇叭,嘻嘻哈哈递给她货币券的小伙子时,那个嘻嘻哈哈变成了深情而温暖的眼神,只是收到的货币券再也没了暧昧的字眼。
她瘫坐在车辆飞驰的高速路边,不知是哭还是在笑。
片中四次出现了鱼作为暗喻,贯穿了整部影片的发展主线。
第一次是儿子的课堂上介绍鱼的构造,生理结构以及自我保护能力。
这是大自然赋予生物的一种本能,儿子的叛逆,母子的代沟,异性的吸引,以及男欢女爱,都是一种本能。
第二次是林嘉雯借钱,王志豪请她吃的是鱼,林嘉雯把吃剩的鱼肉带回了家。
此时她也已经成了刀下鱼盘中餐,任由外界的压力对她进行宰割。
第三次是课堂上对鱼鳃的解剖,学生忍不住说着「好恶心啊」,似乎是在说着林嘉雯已经沦为一个靠出卖身体而生活的女人。
没了王志豪的经济支撑,等待她的就是生活被彻底推翻,儿子的谩骂,爱情逐渐走远。
王志豪最后一次从她家离开后,盆里没了水的鱼渐渐死去。
儿子的青春期爱情已经死去,而林嘉雯的爱情也将要死去。
城市中再卑微的人也有自己的情感,就如同王志豪所说,再肮脏的水里也有鱼在游,人再穷也要像鱼一样继续游。
在校门口坐462,从始发站坐到终点站解放碑来看重庆青年影展放映的《川流之岛》 ,因为堵车大概坐了俩小时,一路慢慢悠悠停停走走,我靠着窗户昏昏沉沉看着掠过的城市街景,思绪也是摇摇晃晃慢慢悠悠的,从小我就特别喜欢像这样坐在交通工具上意识虚无缥缈流动的感觉,仿佛时间也在其间被无意义消解掉了。
电影这场是满座的,片名川流之岛指的是城市里将要被取缔的收费站,女主每天都要面对川流的车辆而自己一直站在狭小的孤岛之中,大概是这样一个地方。
看完出来,听到旁边的女生感叹她每场都有来看,这场应该是最好看的。
题材本身是我偏爱的,一个很现实的故事,前半段以一个言情文常见的“爱情交易”设定引入,也不乏温馨感人的桥段,终于,不出所料,女主在川流的车辆间疯狂追寻的那张票翻过来什么也没有,证明了影片一定不单是讲爱情,或许是家庭,或许是人生,或许是贫富,但社会问题更多是背景作用,最后还是文艺片爱用的半开放式结尾,但一定有什么改变了。
几次吵架的戏份很真实很触动,除此之外,我希望男主自己那条线直接砍掉,假钞那件事也是不了了之没有后续了。
整体还不错。
坐地铁回来果然快多了。。。
影片中三次出现鱼的镜头,也是导演的一个隐喻。
人和鱼一样,即便失去了水,陷入了困境,仍然会用力挣扎。
鱼的腮一张一合,人一呼一叹气。
影片中,志豪带着阿雯超人去河边野餐,阿雯对志豪说,“还说去夏威夷呢!
这里的水那么脏。
” ,志豪躺在阿雯身边,蹭着她,“再脏的水里不是也有鱼吗?
就像人,再穷不是也得活着吗?
”影片台词中有许多反问句,并且都是没有答案的,突然想到老邵和我们说的,写台词要仙儿一点儿,人和人是不交流的,反问也是不需要答案的。
阿雯得知儿子的事情以后训斥超人,超人反驳,“我爱莉雅莉雅爱我,这有什么不对!
”,阿雯盯着超人,问他,“你知道什么是爱吗?
”。
什么是爱?
超人和莉雅,志豪和阿雯,每个人都问过自己或者对方,什么是爱。
爱是一个动词,爱也是一去不复返的,就像奔腾的车流。
放浪的大卡车司机,恋上了收费站寂寞的收费员。
缴款币纸传情,一通死缠烂打。
《川流之岛》的啼笑奇缘,让我想起苏照彬编剧,张华坤和陈以文导演的那部《运转手之恋》。
一阙轻松诙谐的都市小调。
出租车司机爱上了女交警,为吸引她注意,不断违规驾驶,罚单成堆,最终赢得了美人芳心。
相似的生活戏码,全然不同的调性人物。
可以说,《运转手之恋》有多看淡人生,皆大欢喜,《川流之岛》就有多灰色颓丧,一脸迷茫。
台湾电影的制作,在这十几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一代年轻导演所描述的人物对象,似乎更加边缘,偏远,暗藏在那些不见光的阴暗角落。
电视电影体量的《川流之岛》,有弥漫的个体挣扎和悲观痛苦情绪,堪比社会新闻纪实风格的《白蚁》。
尹馨饰演的绝望母亲,焦躁,无援,没有出口可逃。
枯槁的中年女性形象,也被不少人串到钱翔导演,助陈湘琪摘得金马影后的《回光奏鸣曲》。
片名川流之岛,容易唤醒河流之类的小清新画面联想。
在电影里,它不甚美好,是车水马龙的收费站隐喻,从画面视觉到核心题旨,不断被深化。
大车小车,带着毫无情感的速度与噪音,似洪水冲刷,如猛兽般轰隆跑过。
这份收费员工作,收入菲薄,机械又枯燥。
单身母亲阿雯,显然也没有社交生活,成天同钢铁机械,囚笼岗亭和水泥马路打交道,应付社会事务的能力也已经大大退化。
偏偏穷母亲摊上了熊孩子,坏事情总是自己找上门。
与钱打交道的她,在一笔巨款面前,不知如何是好。
影片从熊孩子造作且欠扁的撩妹发问开始,“你相信人生是美好的吗?
”故意制造戏剧反差。
这个难以破解的千古谜题,成功栽种了《川流之岛》的孱弱树苗。
观众将要看到的惨淡人生,那是非常不好。
熊孩子没有教养,却不至于作奸犯科,称不上无药可救。
回看这段早恋苦果,照现实中的正常处理,显然也不至于要让母亲如此丧失尊严,去背锅洗地。
然而电影导演总喜欢跟观众过不去。
《川流之岛》设置的囚笼感,似乎堵死了母亲的退路,也封住了其他出逃之道。
她不得不考虑去求助那个精力充沛,看起来又没心没肺的顽劣司机志豪。
在《醉·生梦死》让人过目不忘的郑人硕,以表演张狂,感情丰沛的大卡车司机形象出现。
这个志豪,“见了鱼肉,连性命都不要”。
这个台客风范的人物角色,可以说相当不讨喜,大声嚷嚷,大摇大摆,大口吃饭。
照着电影看下去,你又会发现,他几乎全程抖S,啃兄败家大龄孩童的浪荡形象,是与愚顽的熊孩子有严格的性格对照,互为镜像。
他们都用手抓饭,狼吞虎咽,吃相难看。
熊孩子在窗外勾不来的衣服,他取了回来。
更不用说,他的到来,确实改变了这个家庭的紧张关系——即便中间过程是如此短暂。
他承担了不称职的双重角色:朋友和父亲。
片中还出现了活鱼和生物实验课。
它就如同阿雯的中年女形象,发色枯燥,衣色单调,似乎已经不把自己当做鲜活,对异性仍有吸引力的女性看待。
随着阿雯与志豪的两人关系达成,影片出现了淋漓大雨。
然而贯穿《川流之岛》全片的,依然是不断的失水麻烦,越来越强烈的干涸危机。
《川流之岛》的祸害是熊孩子,熊孩子引出了钱。
母亲为钱委身于卡车司机,彼此以为是交易演戏,慢慢达成了身体与情感默契,终归还是因为钱财中断,功亏一篑。
原因也很简单,卡车司机是熊孩子的长大成人版,他所赖以生存的钱财,依然是靠兄长的施舍救助。
他不是大款,更没有能帮助和改变爱人生活的能力。
他的爱是真挚的,但他的爱又是无能的。
失去爱人的郑人硕,与那个在家长车外哭泣的熊孩子,形象再次融合在了一起。
无能为力,缺乏责任感的爱情,从青春期,慢涨到了另一个年纪,再次催生着如出一辙的悲剧。
电影结尾,阿雯母子二人撕破脸皮,正要彻底完蛋之际。
儿子突然从镜头外走了回来。
两个人就那么坐地上,就着各自饮料,大口开饮了起来。
他们暂时得到了水,也仿佛可以逃过一劫。
但是,看着这些涸辙鱼啊。
好像已经有什么东西,被喧哗和流水给冲走了。
(影评转自木卫二)
采写/杀手里昂原文刊发于《电影》杂志8月刊片名《川流之岛》来自导演詹京霖手机备忘录里的一句话:收费站就像是人生的中途之岛,那些穿梭的车子很像河中的鱼,穿过去以后就再也不会回头,即便停下来也是短暂的。
詹京霖有个习惯,平时突然看到或想到有意思的东西,有可能是一句话,都会写到手机备忘录里。
2013年,台湾高速公路收费站开始由人工运作转为全面电子化收费,900多位收费员被政府裁员,这起事件当时被闹得沸沸扬扬,给詹京霖留下了很深印象。
并且,一直以来,詹京霖对于收费站都充满好奇,每次经过收费站的时候都会想,这些收费员每天都是怎么工作的?
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尤其是到了晚上,收费站就变得非常魔幻,高速路上灯光璀璨,收费站里面却是一片黯淡,好像是另外一个世界。
2015年10月底,詹京霖接到电视台的邀约,拍一部电视电影,时间非常紧。
詹京霖便从手机备忘录里翻出了这个关于“收费站”的素材。
“我觉得这个素材是当下我最有感觉,最该做的。
”当时准备开拍的时候,台湾的高速公路收费站已经全面电子化,基本都拆光了,只在台湾的北部、中部、南部各保留一个收费站。
之前一个收费站可能有20几个票亭,现在也只保留2到4个,作为纪念保存用。
所以拍摄的时候非常麻烦,很容易穿帮,还要再去做一些补救工作。
但对于詹京霖来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因为台湾之前的影视作品中,从来没有以高速公路收费员为题材的故事,“我不知道现在台湾保存的这三座收费站还会存在多久,说不定哪一天也被拆了都有可能,那我现在把它拍下来就是一个很珍贵的影像记录。
”
导演詹京霖最令詹京霖感兴趣的还是在收费站工作的收费员,经过深入调查之后,詹京霖发现她们大都以中年妇女为主,社交圈非常封闭,交往的对象大都是货车司机或者高速公路警察这样的人。
于是,詹京霖就将现实中的人物关系发展到了《川流之岛》中——尹馨饰演的高速公路收费员阿雯和郑人硕饰演的货车司机志豪谈起了恋爱。
尹馨获得过台湾电视金钟奖迷你剧集女主角奖,郑人硕之前凭借《醉·生梦死》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提名,两人都是导演詹京霖很早之前就想合作的演员。
但是,两位演员其实与角色之间存在一些距离,导演只能根据演员的个人特质来调整角色,让两者能够融合在一起。
现实中的尹馨
电影中的尹馨现实中的尹馨长得特别漂亮,导演找她之前也有过担心:会不会太美了?
不像一个底层人物。
于是就想在这个角色外形上做点功夫,脸上弄得黯淡一些,再做一些疤。
但之后和尹馨聊过就觉得,底层人物的重点不是外在,而在心理状态。
阿雯作为一个中年女人,就像站在一个中途之岛,她想要抓住最后的爱情,生命中最后的希望,演员只要表现出这个人物的心理状态就可以了。
在外形上就只做了一些斑或黑眼圈,没有刻意做丑。
为了能够深入角色内心,尹馨找了一个真实收费员去收费站里体验生活,学习收费员作业时候的状态。
郑人朔演的货车司机对于郑人硕饰演的货车司机这个角色,导演和演员讨论最多的就是他到底有多贫,有多不正常。
在最早的剧本阶段,导演并没有把这个角色推向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方向。
但后来导演与郑人硕讨论的时候,提取了每个人在社会中或多或少的不适应感,将它放大成角色性格的一部分。
詹京霖在人物表上对志豪这个角色的描写是这样的:腰间有一团肥肉,当他坐着或躺着的时候,那团肥肉就像欲望一样蔓延开来。
导演希望这个角色在形象上原始一些,当这个角色出来的时候,观众能看到他野性的一面,但是慢慢深入这个角色之后,发现他不止有一团肥肉,还有一颗很柔软脆弱的心。
志豪在片中有句台词:“再脏的水里也有鱼在游,人就就像水里的鱼,再穷也要继续游。
”如同导演手机备忘录里,将收费站比作川流之岛一样,水中的鱼其实也是对底层人物的隐喻。
导演用“鱼”贯穿整个片子,无论是影片开头解剖课上的图片,之后烹饪过的鱼,还是最后出现得活鱼,都是对人物的一种隐喻,鱼呼吸时嘴巴一张一合的感觉特别像人在挣扎时候的状态。
电影中有很多激情戏,在导演看来是为了表现精神层面的追求片中有很多阿雯和志豪的激情戏,在导演看来这些激情戏就是在表现人物的挣扎,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
导演曾经半开玩笑地说过:“好的片子应该去拍做爱和洗澡。
”他的理解是,人必须要吃饭,不吃饭没几天就会饿死,做爱和洗澡却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你可以不做爱、不洗澡,但有人就偏偏去做。
因为这属于人类精神层面的东西,洗澡也许会有一种解脱、解放的感觉,而做爱可以让人感受到爱。
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只有不吃饭才会死,没有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他也会死。
“我觉得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地方,有人会去追求一些抽象意义上的东西。
”台湾的电影市场很小,拍电影赚不到几个钱,更多的是赔钱,并且拍电影又是一件特别麻烦的事情,但为什么还要拍电影?
詹京霖经常这么反问自己。
当时詹京霖接到电视台的邀约时,给出的预算是200万台币(折合40多万人民币),是一个很低的成本,并且又是在那么少的时间里,他提出的唯一要求便是创作上的自由,不要受太多干涉。
其实,拍电影对他来说也是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意义,“因为只有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才会感觉到你好像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好像在锻炼自己的精神一样,通过这些磨难去达到你心里想要展现出来的东西。
”
首发于《看电影》周刊国道人工收费站将被自动收费机替代,收费员阿雯将失去自己唯一的收入来源。
与此同时,儿子与女同学发生关系被对方父亲约谈,如果不愿意被告上法庭,她就需要支付对方家庭高额赔偿金。
为了不让儿子留下案底,阿雯和追求自己的台客司机志豪展开了以金钱为目的的性交易。
“交往”的过程中,金钱和感情无法共融。
志豪希望将一切真正变成爱情,他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对方的家庭,以为亲情、爱情的冰霜都在慢慢消逝。
却不想,这一切只是悲剧的开始。
《川流之岛》是一部电视电影,虽然制作经费短缺,但是导演詹京霖却打造出了很有质感的影像风格。
阴森的地下通道,摇晃的镜头下,来往车辆像海浪般,川流不息。
他们不会在收费站停留,行色匆匆皆是过客。
阿雯则是在川流中的孤岛,处于被世人遗忘的位置。
和司机志豪的金钱交易,最初是姣婆与脂粉客的交易,只是在一次次交欢之后,也在性中燃起了爱意。
志豪满怀期待地盼着阿雯在这些“相处”中感受到自己的真情,可是姣婆与脂粉客哪里有资格谈论爱情?
社会底层人物的爱与哀愁最后只能归于理想主义,而现实就是为了杀死理想主义而存在。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鱼的镜头。
或是被剪去呼吸的鱼鳃,或是在粘板上奄奄一息,时时刻刻在暗示着主人公无法反抗的悲剧命运。
阴暗的故事走向、大量的符号隐喻,《川流之岛》很容易让观众想起张作骥导演的《醉·生梦死》。
曾经与蚂蚁共舞的“老鼠”,他想去爱这个世界,只是爱和亲情都在现实中被糅杂成粉末,然后飘散到空气中化为骨灰。
混杂的台北街头,那些被遗忘的人群,他们或是被圈养的蚂蚁,或是待宰的鱼肉,曾想试图反抗,最后或成了白骨无人问津、或是连爱情都成为奢侈品。
导演詹京霖以强烈的社会议题带出大环境中的小人物故事,国道人工收费的取缔,是科技发展对人的冲击,无论员工怎样抗争,但终归只能随着收费亭一起走入历史,成为了进步时代下的又一批牺牲品。
7.2分也太不公平了吧。
喜欢到不行。
女主本身就是那个小岛,身边的车辆川流不息,但都与她无关。
只有一辆大卡车愿意一次又一次地为她停留,但是最后他还是开走了。
暴风式地难过之后,一切还是会风平浪静,生活会逼着你放弃难过,继续麻木地向前。
后来女主的小岛拆了,在故事的后几分钟我一直期待着男主会住进来,一切又都会像“夏威夷”时候那样的美好,但是男主换下了大男孩的笑和疯癫,只剩下了陌生人之间隐藏一切个人情绪的微笑。
但是还好,女主的儿子超人住进来了,只要两个人相互对话相互理解,生活应该不会太坏的。
“丽雅是真的很漂亮吗?
”年少时候的爱情,少男少女们在对方的眼睛里面哪有不漂亮的。
虽然片子没有明说,但很明显两个孩子之间的爱情因为家庭的差距而被生搬硬拉。
如果我是丽雅的家长的话,我会找男孩谈话,确保丽雅不会受到伤害,以及这个男孩靠不靠谱。
如果可以的话,那就顺其自然地让这份情愫发展,在这份情愫还没有能力长成清晰的“爱情”的模样之前,先不要扼杀它。
毕竟我还是深切地羡慕着从校服到婚纱的爱情。
男孩有一个举动很让我欣赏,那就是主动找丽雅的爸爸谈一谈,不是以男孩的姿态,而是以男人的姿态。
至于丽雅,她的年纪和经历还不够她有独立的自我判断能力,所以她的退缩,我理解。
但是,我不能确幸丽雅长大之后,就一定能获得完美的爱情。
如果这个“完美”在家长的眼中是“门当户对”的话,这也许很容易达成,但我们都知道爱情是不能拿着两个人的身家放在秤上面秤的。
但谁有能保证丽雅长大之后的爱情自由不会被完全把握在家长的手心里呢?
上面是《川流之岛》里面讲的第一种爱情,第二种爱情是男主和女主之间的爱情,这份爱情更让人心疼。
他们之间没有家庭背景的巨大差异,也许男主的生活比女主好那么一点点,但两个人始终都是在川流不息的世界里面独自运行的岛屿,有那么一瞬间他们好像注定要相撞,但碰撞之后磨合、撕扯,却因为他们两个人各自身上的伤口而没有办法好弥合。
真的都很心疼,虽然彼此需要,却没有办法相依。
但相比于女主,男主生活得要有滋有味地多,他会在没有颜色的世界里面建立起一个自己的脑部世界,经常一个人会在里面狂欢。
他差一点就让女主和他一起在那个世界里面跳舞了,但也差一点就被女主拉回了破碎的现实世界。
至于片子到结局,两个人都没有在一起,我虽然不是很理解与满意,但我总觉得,故事还没有结束,也许有一天他又会回来找她,虽然没有了收费站可以递写上字的纸片,但也没有了岛屿。
生活中很多人就像孤岛,穿梭于一个又一个收费站,片刻停留后再奔赴下一个。
就像影片中被问及多次的“你知道什么是爱吗?
”也许选择停留是爱,选择开始也是爱,选择执着是爱,选择迷茫中去自省也是爱…但终归初衷和终点不一致的爱,无法驻扎。
爱的起点是看见你仿佛看见了满天星光,爱的终点是我愿为你放弃远方的星空,从此安营扎寨,为你停留。
切入点让人惊艳,可惜到后面越看越失望…虽然两位主演都因此作品得到很高赞誉,但感觉表演太过了…
闷热黏湿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事业 爱情 机遇 幸运 都是在我们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来临 当你发现它的珍贵时,总是为时已晚
为情色而情色,为故事发展而发展,为表演而表演,太空洞了……一度一度让我看不下去。
作为电视电影,扎实得超过预期。猥琐得可爱的男主角,让绝望变得动人。很多方面可以和《分贝人生》比对观看:单身母亲和青春期儿子,底层的唇齿相依,人物的丰沛流动性。喜欢结局。
在川流不息的车流里,每个人都有一座孤岛。
卡车司机的人设太令人心酸,社会底层人物在一次次的生活压迫中成长,最后鱼死去也找不到属于它的川流,司机同样,很成熟的商业片,女主角的表演太夸张,一到情感撕裂的时候就是吼,整体色调也不太喜欢。
男的有多动症是不是?
巧妙的将社会新闻和工人斗争放置在一个家庭的危机当中。男女主角的表演可圈可点。故事节奏紧凑,影像成熟。声音的设计也让人印象深刻。
后程发力
人物真的蛮模式化的,可以拍得更暧昧,嘴里塞羽毛球那一幕还不错,更多的惊喜真的没有了。
爱情与现实的碰撞在两代人之间,相同而又不同,被命运打败艰难度日欧洲的冷峻(包括那个意犹未尽的收尾)和独特的别出心裁的台湾小清新合理的混合,而女人,却永远都是口是心非的动物。
有那么一瞬间,恍惚以为他们三人可以在一起活下去。却只是各自困在岛上干涸的鱼。结尾一罐饮料也只能暂时解渴慰藉。
按以往的個人喜好,我不會喜歡鄭人碩的角色,但是鄭人碩的表現太精彩了,尹馨的表演是精彩,但是也有賴于劇本給予了角色非常充分的發揮空間,但是鄭人碩完全是靠自身的表演魅力,成就了整部電影中的光芒,只可惜美好的光芒最終還是被生活的苦難熄滅了。
你告诉我这是爱情?谁踏马真的懂爱啊?男主性格是真的烦,或者是演员演的烦
3.5
男主整个就是一跳蛋啊,最后却爱上了
设定一般,剧情一般。
我愿意一次一万块给郑人硕(低级)
爱比钱难以启齿。封闭感做的很好。台湾的创作者已经意识到,有钱没钱,“我们”都是“草根”。郑人硕还是在张作骥手下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