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一年前就知道有这样一个电影,那时候叫《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法国片,讲的据说却是中国农村的事情。
巴尔扎克与中国的小裁缝怎么扯得上边儿?
当时是蛮有些好奇的。
后来片子出来了,还代表法国参加了今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角逐,然后就看到了现在手头这张名字改做《中国小裁缝》的盗版DVD。
也难怪,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四川省,人性压抑,生计困难,山大沟深,识字的人翻几座山才找得到一个,而三个年轻人的思想和命运,竟因了巴尔扎克的小说彻底改变,这样一部向法兰西致敬的作品,怎会不受法国人礼遇?
电影里的回忆者,当年暗恋小裁缝的少年,现在旅居巴黎的音乐家,颇有些像前年获了诺贝尔的高行健。
法兰西与一个四川山村的联系,是藏在鲁迅下面的巴尔扎克和福楼拜,山里有史以来第一件自治的纹胸,声音曼妙的vilion,小媳妇下摆宽宽的水手服,和一个毅然走出山去的漂亮小裁缝。
不同的人在电影里看见不同的人生,在我眼里,那不是讲文学和人性,压抑和自由,而是一段感伤甜蜜的回忆,一个流淌着些怀旧情绪的爱情故事,是爱与不忍,是选择与放弃,当初少年的痛,在三十年后的夜风里,都化成了一丝惆怅,一杯乡愁。
于是,它和个人记忆有关,和青春有关,和去国怀乡有关,可以被任何从那个年代出走的人换成多情少女与红楼梦,青衫少年和维特。
电影算不上多出色,但把灰色的中国故事拍出了一种中国银幕上少见的个性和文学气质,明显感觉得到一个中年人文艺的眼光和怀旧情绪化为氤氲的光线,笼着电视机前这小小的方寸之地。
这就够了。
导演戴思杰,又是一个在法国学艺的东方人,在他之前得到许多人偏爱的是把东方的唯美发挥到了极致的陈英雄和比特吕弗还特吕弗的蔡明亮。
与其学美国人用金钱来堆砌电影的奢华,倒不如在卢米埃尔兄弟的光影里浸淫日久,汲得一点偶现的灵光。
主演是周迅、刘烨和因《金粉世家》最近人气正旺的陈坤,按理在国内应该是有票房的。
但因为其中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又如此可堪回味,要公映,怕是难。
我们自小就被电影、小说灌输的行为观念以及成人后按部就班的生活经验,与剧中不入经史的乡野气息颇有些距离,看这个中国故事,竟也有些猎奇的新鲜感。
这名字让我记起年轻时的母亲,那时身体还好,也是县城里的一个小裁缝,算来和父亲从中原迁到西北已整整50年了。
在北京长大的侄女从小就颇有些叛逆的性格,跟我说起她父母的包办婚姻,忽然说,二爷爷和奶奶比她父母还要幸福,自由恋爱,又一起离家创造自己的生活。
我一愣,蓦然觉得,对上一代人的事情,以前忽略了太多。
悠远的小提琴声,把人的思绪带到很远很远,整部电影,弥漫着一种质朴,却很诗意的气息。
满目的翠绿,湿漉漉的泥水,通向大山的羊肠小道,似乎离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但情感是互通的:对知识的渴求,对爱情的向往,对生活的希望。
书成了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最后,那属于三个人的青涩回忆被层层的水帘所淹没,门轻轻地关上了,唯有那瓶装满了思念的法国香水和那台给队长补牙、救了铃一命的缝纫机,还驻留在那里,静静地述说着属于他们的故事。
不管是那时的哭,那时的笑,那时的爱,那时的恨,现在看来都象一壶清茶,久久散发着淡淡的芬芳。
那个时代,那时故事,那些人物,都变得如此可爱:虚伪的四眼,瘦骨嶙峋的老裁缝,一本正经的队长,唱山歌的老人,一切的一切,是记忆,也是符号,惟独那个倔强、可爱、善良,喜欢巴尔扎克的小裁缝,象谜一般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却永远留在罗明和铃的心里,当然,也活在我们的心里。
爱,有两种方式,占有和付出。
他俩都做了,他俩都得到了,肉体与精神,他们也都失去。
之所以是谜,就是永远都解不开,解不开,才会去怀念,去怀念那些现在看来似乎很遥远、很遥远的青翠时光。
其实,具有文革情节的电影还有很多,如明亮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抑郁《蓝风筝》、《美人草》、《天浴》等等,有写实,也有写意。
也许,我们是被那段钳制的岁月吓怕了,所以,大多电影都炮制了一个在文革背景下的爱情故事。
我并不想只把它们看成是一场矫情的廉价走秀,却宁愿去相信那些可能被虚构或夸张了的故事,因为我们再也不可能回头去承载一次无知的旅程、再经历一次人性的扭曲。
没想到结局会这样拍,如果一个中国导演来拍,电影会在罗明回城留下小裁缝处结局,或者马建玲回来看到一个小裁缝的不堪结局。
但 电影没有,一个女孩真的被改变了,或者说觉醒了。
这不是一部烂片,她值得更高的分。
是哪个改变了你?
巴尔扎克真的改变了你。
从来没看过这么文艺的四川话版的电影。
虽然用的全是中国演员,但导演是法籍华人,片子也主要在法国发行的,据说最后还被伟大的总局禁掉了(未证实)。
法国片总是这个样子,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所有的故事都娓娓道来,影片中的配角来了又走,就像生活一样,又更像梦。
故事发生在那个被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铭记的十年,地点在一个远离所有暴风中心的重庆偏僻小山村。
这个山村太遥远了,远到在那个十年中也可以那么宁静,就像梦一样,就像三个主角的青春一样,浪漫而纯粹。
从一开始刘烨就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出场时拉的那首“莫扎特热爱毛主席”就表明了他对生活和爱情的态度。
他对小裁缝的爱几乎是纯粹的精神式的,所以他并没有和陈坤竞争对小裁缝的爱情,而是静静的在一旁看着,看着小裁缝怀孕帮她流产,每天去小裁缝家对她念书。
与像无处不在的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小提琴背景曲一样流动着的浪漫主义情节相对比,影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那些欧洲的小说。
那些欧洲的小说许多次都充当着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这些小说不仅仅有巴尔扎克的,还有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但是巴尔扎克被写进了影片的标题中。
巴尔扎克,和大仲马不同,他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在那个充斥着魔幻的斑斓色彩的年代,这一点尤为突出。
在那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它就像是一个让迷醉的人清醒的药剂。
知青去了又走,爱情来了又去,山里的人们生活依旧宁静得像飘散在群山中的青烟。
但对于三个主人公,青春和爱情,还有梦,都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在藏书洞看书的时候,在窗外拉小提琴的时候,也许这个影片对人生的第一个思考,浪漫主义的情节永远是短暂的,最后随着涨水而消逝,留下苍穹无尽的遗憾。
而本片的第二处思考,则是梦要不要醒来。
陈坤说要通过给小裁缝读书,让她醒过来,让她认识到这个世界。
但是当小裁缝真正的醒过来的时候,再浪漫的音乐也无法让她回头。
巴尔扎克对她说,女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也许比这个山坳里的小村庄还美。
所以她要走出去,巴尔扎克超越时间和空间,对这深陷浪漫主义的灵魂实现了现实主义的救赎。
至于这救赎幸欤?
不幸欤?
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看这部片子的前一天,我刚刚看完备受赞誉的人生励志催泪片《阿甘正传》,很遗憾地没有受到多少触动。
无意间翻出这部片子来看,末了当提琴声伴着漫涌袭来的江水一齐舞动,我的泪水终于无法控制地在眼眶里打转。
小裁缝最后走出大山时向罗明解释她的改变是因为“巴尔扎克”,而巴尔扎克说:“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
”小裁缝无疑是美的,她从前的美是一种质朴天然不修饰的可爱。
像在山间随处绽放的野花,不需要多少刻意浇灌,借着天地山河的灵气便可以自在生长。
但这种美经不住多少推敲,空有一副动人的外表却缺少深深扎根于土壤的养分。
罗明、马剑琴以及那一箱外国小说真正给小裁缝带来了启蒙。
从单纯地听故事消遣到真正琢磨出书里的道理,小裁缝其实在内心深处悄悄地潜移默化地对自己完成了一次灵魂重塑。
意外怀孕导致偷偷摸摸的堕胎事件更加触发了她渴望成为真正的新我。
正如她和马剑琴在去往城里的山路上喃喃自语的独白:“我觉得自己像是成为另一个人了。
”尽管这种改变对于罗明来说有些突然,在小裁缝身上其实却经历过一番不难想象的斗争,最终获得自我的破茧重生。
这样一个聪明伶俐、有悟性的姑娘,一旦完成了这种自我转变,大山里的一草一木便无法再对她产生束缚。
走出去,做一只振翅扑腾的蝶。
她明白她的美需要靠自己去寻找,而这种美绝不仅仅是一副靓丽的外表而已。
它是无价之宝,甚至是一个女人可以憧憬并实现的全部。
通俗地说便是实践人生价值的过程。
尽管影片最终依然没有向我们交代小裁缝如今的命运,带着一番对山那边世界的憧憬走出去到底获得了怎样的回报或挫折?
电影没有给出答案,其实也不需要给出答案。
她最美的那一刻就是迈出大山的那一步,最艰难的事情都止于那勇敢走出的第一步了。
小裁缝堕胎那一段曾经让我揪心了一把,害怕她最终的命运会和任何俗套情节一样:乡村姑娘和城市知情相恋,怀上对方的孩子却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惨遭抛弃,一人孤苦度日。
而这部片子的亮点就在于此,给出了一个不同以往却又引人联想的命运安排。
我的被感动源于对小裁缝勇气的钦佩,更源于对这段他人青春故事的眷恋与怀想。
罗明如今身居高位,马剑琴旅居欧洲实现着自己音乐家的梦想。
可时隔27年也好30年也罢,美好的青春记忆始终深埋于各自心底。
这种情怀的美好可以让人奋不顾身地跳进水池在一只只纸船中寻找着熟悉的名字,可以让人几十年后再相逢杯酒相碰倾吐尽年少愁肠。
在三峡库区大移民的时代背景下去追溯个人点点滴滴的青春记忆,都是终究要被毁掉的东西,却幸运地多多少少将一些东西留下。
悠扬婉转的提琴声,缓缓漫卷而来的江河水,静坐着一对恋人读巴尔扎克……美得怎能不落泪。
最后的最后,原来记忆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七十年代的中国,上山下乡的知青,秀丽的湘西和崎岖的青石路,时代的背景像一面缓缓拉开的大幕,在一切尚未开始的时候就注定了属于那个年代的欣喜和哀愁。
接着是罗明的闹钟和马剑铃的小提琴,会动的公鸡以及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故事就这样在不安分中铺陈开来。
这样的地方是一定要有爱情的,有关年轻,有关死水般的生活,有关于那样一个时代。
于是活泼开朗的小裁缝很快走入了他们的生活,为他们带来了光亮。
但这却并不能够弥补精神生活的匮乏,知识青年对书籍的渴望永远都是反映那个时代的电影里所不可缺少的。
王小波早就在《思维的乐趣里》这样写过的:插队的生活是艰苦的,吃不饱,水土不服,很多人得了病,但最大的痛苦是没有书看。
于是那一箱“禁书”便成了他们生活里最大的乐趣,令少年与小裁缝幻想中的世界豁然开朗。
它令少年觉得整个世界都变了,天空,星星,声音,光线,甚至连猪圈的气味都变了。
每读完一本都宛如一次洗礼,一次新生。
“爱情是理性的放纵,是伟大心灵的享受,严肃的享受。
野蛮人只有情感,而文明人除了情感还有思想……”每一句都可以让那些灵动的心沸腾的吧,作为一种挣扎,更是对沉默生活的逃生。
故事的讲述并不缓慢。
接下来的事情环环相扣。
先是罗明与小裁缝短暂的分离,然后是剑铃对医生的哀求以及小裁缝强大的隐忍,一切都兀自发生着,按照它应有的顺序,用应有的声音和桥段。
之后出现在画面里的是四十多岁的马剑铃,脸上已经没有了二十多年前的棱角,少了锐气,多了沧桑。
不变的是他依然守候着那把象征灵魂和自由的提琴,奏着生命奔放的旋律。
时间来到这里时,电影已是即将进入尾声,本以为画面里接着出现的会是罗明和小裁缝,依旧是那座山,那条路,当年的少年一个选择了理想,一个留守了爱情。
然后是一场二十多年后的重逢。
这样以后,时代的背景,理想和爱情便可穿成一条线了。
然而导演笔锋一转却安排了小裁缝的离开。
巴尔扎克改变了她,她需要寻找新的生活,于是走得绝然,连罗明和马剑铃也措手不及了。
所剩下的只是对往事的回首,徒劳的找寻和永无休无止的思念。
影片反应了文革时代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的生活面貌,小裁缝更是独立自主的女性的代表。
三个演员都是自己所熟悉和喜欢的,只是刘烨的四川话说得着实有些蹩脚。
另外稍有缺陷的是,影片对“小裁缝”的演绎有点有始无终,不够充分,像是脱了线的珠子,只是不知滚落的那头又是怎样一番景色了。
在澳洲的第二年,到了一个college 继续读英文,上高级英文的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电影,然后告诉我们影中的一些镜头/颜色是有一定含义的。
如盘旋而上的楼梯和上面拥挤的人群代表着压抑感,而少年主人公在蓝天草地间飞舞着是自由的象征。
第一次听到电影还有这种拍法,还真新奇!
现在这知识倒是给用上了。
还有出生在文革晚期的我自然对片中的背景有共鸣之处。
片中罗明头脑灵活,反应奇快,而他的小提琴手朋友马剑铃却很内向,不大说话,但二人都同时爱上了小裁缝。
热情如火的罗明第一次吻了小裁缝,也在池塘里夺去了小裁缝的第一次;小裁缝的第一次的打胎,柔情似水的马剑铃用他心爱的小提琴支付了妇科医生。
最后小裁缝却离开她的故乡和她爱的人们下山去看她向往的天地,因为:一个夺去,一个给予,也许她已发现该爱的是哪位,两爱只可取一,但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伤人心。
小裁缝于是选择了离去,自然界本是女性有选择权的!
她已成熟了,虽然只是在短短的时间内。。。
二十多年马剑铃一直独身,与小提琴和音乐为伴,他心中只有一个她。
内向的他却一直穿着火红的上衣,与他的性格相映。
谁说水火不能相容!
注: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影评,也是选自我博文。
香水写的比较好一些,所以倒成了豆瓣第一篇影评。
是什么样的力量,可以让这个山里面的姑娘放弃自己的亲人和恋人而只身去外面的新世界寻找新生活呢?
老巴尔扎克书中的价值人生观?
这些东西解放了她,liberating!亲情、爱情固然美好,但是巴尔扎克书中的某些思想激发了她心底的原始野性!
“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
她有她的理想,即便是她的最爱、她的至亲也阻挠不了她的脚步!
做个自由的吉普赛女人吧!
刚刚看完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记得初次于电影杂志上看到这个片名,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生命历程中的惊鸿一瞥。
然而,主演栏里“周迅”,“陈坤”,“刘烨”三个熟悉的名字却为这部产自中国大陆的电影更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这诸多的神秘驱使着我迫不及待地搜索这部电影的资源,我倒要看看,享誉世界的文学泰斗巴尔扎克是如何和中国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裁缝联系在一起的。
影片以文化大革命为时代背景,以罗明和马剑灵两个知识青年下乡插队的所见所闻所经所历为故事发展脉络,真实而生动地展示了那个时代里知识青年的生活状态,给人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
影片中的罗明和马剑灵无疑是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的代言。
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在边远的山区听无知的生产队长吆五喝六,在繁重艰苦的体力劳动中摸爬滚打,身处蒙昧愚钝的山区,终日与憨厚淳朴的乡民为伴,他们得不到一点点精神的慰藉。
正当他们的精神面临枯萎的时候,他们遇到了天真美丽的小裁缝。
两个青年在孤苦和无奈中不约而同地把小裁缝当成了心灵上的安慰。
只不过他们感情付出的方式不同。
罗明是炙热的。
马剑灵则选择默默地守护。
当一个时代在剥夺人们话语权的同时也剥夺了人们聆听的权利,那么支配这个时代的思想将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而被这种思想所普照的人们将是何等的不幸与悲哀啊!
当所有牵扯资本主义的资料被全面查禁之后,向往浪漫自由的知识青年的思想断了炊。
他们迫切地想要汲取营养,然而这种在如今看来触手可及的渴望在当时又是多么奢侈啊!
当得知同是知青的四眼藏有一箱外国名著时,罗明和马剑灵毅然抛弃了道德,选择了以偷盗作为满足渴望的方式。
得到书后的罗明迫切地把改变天真无知的小裁缝这一愿望提上了日程。
他给她朗读巴尔扎克的作品,教她认字,带她认识世界,一步一步地改变她。
有书的日子里,他们用书中的故事感动了质朴憨厚的村民,他们用书中的故事软化了倔强的老裁缝,他们也用书中的故事开阔着小裁缝的眼界。
一本书,换来了在制度重于生命的时代里的一次冒险式的人流手术!
可见当时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层层包裹下,心中仍然渴望着真理,渴望着自由,渴望着正义和理想。
片末,小裁缝的出走,虽然有点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
当伤心至极的罗明问是谁改变了她的时候,小裁缝淡然地吐出一句“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让天真无邪的小裁缝抛弃了爱,只为了走出去看一眼外面的世界。
“美丽是女人的资本”,短短的一句话,伤透了罗明的心,不知道他在立志改变小裁缝的时候,是否想过了如今的这一幕。
望着小裁缝离去的背影,我才清楚地意识到,长久以来,真正改变小裁缝的是巴尔扎克,是小裁缝狭隘的领悟力,是那个蒙昧得落后了的时代,而不是罗明。
一部涉及政治的关于信仰的看似好像爱情的电影,让我看到了我以前不曾看到的东西。
但我愿意相信,爱情和信仰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唯一主题,透过电影,我们更应该努力发掘出故事的根源,敞开那个时代的洞口,让阳光照亮黑暗!
背景,应不仅仅甘于只做背景!
这是一部法国畅销小说,被中国人拿来拍了,又放到国外去参展比赛。
中国的很多电影都是这样,需要先被外国人肯定了,才会在国内大放异彩。
整部电影的主题,也好象是按照外国人的兴趣口味而量身定做的,比如文革时期,比如长江三峡工程,比如女性独立意识。
看在灵气小魔女周讯和刘烨的面子上,买了。
70年代,中国三峡附近的凤凰村,绿意盎然的山路上,一批反动知识分子的儿子大驾光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他们用童稚的声音唱,伟大领袖毛主席引领我们向前进。
他们大多只有18岁。
他们带来了闹钟,改变了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他们带来了小提琴,把莫扎特和毛泽东扯在一起才能脱掉资产阶级的黑衣,他们背一大筐一大筐的粪便,走山路哐啷一晃就兜得一头一脸的肮脏腥臭,他回头扶朋友一把,年轻的孩子,已经懂得隐忍和互相扶持。
小裁缝,山里最美丽的姑娘,问,谁是巴尔扎克。
他说,我要改造小裁缝,不再是有口音的乡下妹子。
刘烨读巴尔扎克,读《包法利夫人》,读〈基督山伯爵〉,有些东西是被禁忌的,只能在黑暗中悄悄进行。
可是小裁缝和村民对知识的恐惧和渴望,让这些国外小说显得越发迷人和难以抗拒。
两个人同时爱上了小裁缝,可是刘烨只是背转身去,不看他们激烈的接吻和水中缠绵的做爱,在影片结尾,陈坤对刘烨说,我知道你也在爱着她,刘烨说,我只是用另一种方式爱她。
不知道谁爱得更深一点,一个是肉体上的缠绵,一个是精神上的守望和关爱,而小裁缝独立女性意识的形成,终是刘烨的一手栽培。
当她义无返顾地抛弃家人和故乡,走向城镇去追寻她的梦想王国的时候,刘烨还是远远的目光相送。
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看你离开。
心中积累起来的无限深情,始终因为找不到出口而被压抑着,在岁月中变成一个黑洞。
曾经跟随一个女孩的脚步走遍天涯海角,可最后身边还是有了老婆孩子,记忆中那个爱恨缠绵的女孩,变成无望的思念和心病。
两个男人坐在回忆里,沉默。
影片对小裁缝的女性独立意识的形成过程刻画得太过粗糙,从一个天真幼稚的乡妹子,怀了孕,打了胎,听了些外国小说,就变成坚强独立,可以抛弃男人追寻理想而去的成熟女人,好象太快太程式化了一点,和所有独立意识电影中的女性差不多,只是换个背景,换个时代而已。
被两个深情的男人爱着的女人还是这么冷酷坚决,这简直有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有男人宠爱着的女子,应该像朵花一样艳丽滋润。
女人是为情而活的动物,母亲在离婚后变得歇斯底里,外婆在离婚前毅然决然,都是不会通融妥协的女子,都是对男人彻底失望的女子,我始终活在她们残缺的阴影中,思考女性独立意识的问题。
因为我不想一代又一代,殊路同归。
独立的女性,应该对感情看得通透而收放自如吧?
应该懂得关心和付出,懂得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懂得爱而不完全依赖,懂得尊重彼此独立的空间和自由,在理想爱好和事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那是有付出必有回报的生意,经济上的独立可以有更多的底气和资本造成精神上的独立,宠爱自己的身体,美丽永远是悦人又悦己的好事情,对人生的不公平,懂得不计较不在意,保持孩子般的好奇纯真,以及成人化的思考能力和冷眼旁观。
我眼中的独立女性,就该如此。
偶觉得电影中要求讲外语或者方言的时候千万别勉强,不行就找配音,不能因为这个毁了观众的好心情,待会儿还要指这个打分呢
虽然刘烨和周迅的四川话实在让人焦躁,但我喜欢这个故事啊,小裁缝走了,抛下罗明去见识美丽新世界了,终于没有落得知青返城自己在爱情里打落牙活血吞掉眼泪疙瘩的结局,她比谁都先走。
用自身出逃而又重新进入的过程把一个知识分子的中国还原给西方,从而瓦解了西方的"东方想象",发人深思。
外国人写的发生在中国的书,被在外国的中国人拿去拍了电影,这电影不在中国上映但是却在国外拿了大奖...这真是...电影中三个年轻人的分分合合都比不上这来得一波三折啊!
当时看的时候觉得那种弱智论调很熟悉,后面发现导演是戴思杰,soga啊。
浪漫的莫名其妙
因为看到一半猜到小裁缝一定会怀孕堕胎再消失。所以总抗拒把它看完。就好像你知道这是你身处悲剧但无法改变,看自己一步步走向深渊。为了小裁缝最后无影无踪的消失加一星~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周迅28岁还那么水灵,赞~
法国片,看起来很好,旧旧的。仿佛可以闻到青草汁液的气味,它的名字,叫青春。
很抒情的叙事,小裁缝的目光太美好
前半段真的太好看了,后面烂尾了。。小裁缝的美,马剑铃的深情,罗明的帅太好看了!看完满脑子四川话
2.5 我看這小裁縫真正愛上的是巴爾扎克 對馬劍鈴和羅明不過是這種傾慕的投射和遷移 思想替身也是替身
周訊的四川話,那個特殊年代的愛情被兩個男人在同一時空同時愛上,那是在彼岸的故事
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红色年代的一抹青色;花痴周迅与四大美男,戴思杰的自我YY。小裁缝请慢走~
没有字幕听起来好费劲。影片承载的年代情感我们90后比较无法体会。个人不怎么喜欢巴尔扎克的小说。
文化改变人。巴尔扎克才是改变小裁缝一生的人。
也许是个好故事,但拍得太刻意,虚假的浪漫比不浪漫还要糟糕。方言不行真的别硬拗,浪费三个好演员。
没看过巴尔扎克的我没怎么看明白,始终觉得刘烨对陈坤很暧昧 >.<
没有任何一丝浮夸的元素 完全是纯正的质朴与诚心 剧情架构在70年代一定程度还是反映了不少当时的实情 而如此的感情却也是动人 全片后段表达有些模糊没能顺应前片的优秀 不过如此的表达也足够到位与传神
6.0,都看出这片太装了吧?就是冲着三位可爱的主演,此处就不猛批了。
每一代的青春大抵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浪漫的情怀,萌动的爱情,即使被压迫被抑制,那颗年轻的悸动的理想的心,从来都不曾停下过追求自由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