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y,Grace is gone,当海蒂在教堂讲述她的daddy & mum的时候,眼泪再也忍不住地夺眶而出,隐忍,男人的隐忍,让人感动,倍生敬意,伟大,但又不易... TKS!
说老实话看完这部片子觉得不应该把篇名译成“幸福已逝”,经历完这次不寻常的旅行,在葬礼上,在墓碑前,我们能说这这一家人的幸福已逝???
格蕾丝真的走了吗?
但是她在每个人的心里,在男人的那枚戒指里,在小女儿和妈妈的约定里。。。
此时,悲恸逝去,另一种幸福降临。
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失去亲人更痛苦的事情了,作为一个男人,本来可以和妻子和孩子过的很温馨,尽管没有事业,一切都很平凡。
可是妻子却走了。。。。。。
且不说这部电影的伊战背景,我不喜欢将一部电影硬是放在一个什么政治背景下看。
电影感人就好,如果非要将一部电影像解剖一样去分析,或者用什么哲学原理来解释的话,那么电影就不再是电影了。
电影本来就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什么样的知识背景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感悟,没必要用什么原理或者政治背景来解释。
整部片子都是在一种压抑的氛围下进行的尤其是作为观众,在影片一开始就知道了答案。
妻子战死在伊拉克战场(我不认为用伊战做背景就是个噱头),难道说不是伊战,这部片子就什么可看的了,去掉伊战背景这部片子照样感人。
整部片子没有得知噩耗以后的歇斯底里的狂吼,没有哭天喊地的渲染,有的只是男人的隐忍。
蜷缩在女儿们床边,躺在妻子曾今睡过的床上泣不成声。
男人不是不可以哭,只是不能在女儿们面前哭。
男人不是不可以软弱,只是不能在亲人面前软弱。
小女孩一直都很天真和调皮,但是每次他很快乐的在床上蹦的时候,总觉得作为知道真相的爸爸,此刻心里却是一片麻木。
大女儿似乎一直都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但是每次问爸爸,爸爸都不说。
整部片子就在这样一个知道自己的妻子永远离开,不知道该如何向女儿们说却又要强装什么事都陪女儿们去游乐场玩,大女儿心事重重,小女儿与妈妈的约定,时候都在纠结观众的心,抑郁,压抑,一直都被揪着心,最后终于在泪水中宣泄,任凭海风乱吹,父女三个紧紧相拥。。。。
当大女儿至誓词的时候,一切都归于平静,一场压抑的旅行,一场用来宣告母亲死亡的旅行,使得父女之间更加了解,男人虽然失去了妻子,但是他不能软弱不能哭,他要好好的活下去,他要照顾好女儿。
简单而温柔,没有什么深刻的构思,一个平常的故事,缓缓诵读的却是幸福逝去,悲恸逝去,另一种幸福来临的苦乐相融的散文诗。
真想一睹格雷丝的样貌。
男人是不善于表达感情的动物,一旦表达出来,那一定是惊天地泣鬼神。
来吧,来自男人心底的呐喊,无声却震聋发聩。
grace is gonea soldier is gone,a wife is gone,a mother is gone,a body is gone,a mind is gone,a soul is gone,a family is gone,and the happiness is gone.What would you do , if you lost part of your family?I've no idea just like the father in the movie.Everything will be a mess, frozen.But eventurally, we should keep on going with the love they remained...John Cusack Grace is gone
斯坦利的妻子是伊战的一位士兵,斯坦利年轻时本来也在部队里,却因为视力问题被迫退伍,无缘为国效力。
斯坦利在一家小超市做销售经理,底下管着几名小职员。
40多岁的人,身体已经发福(库叔特意增的肥),戴着一副大而蠢笨的眼镜,似乎永远系不上扣的邋遢衣领,两条长的吓人的腿迈着滑稽的步子-不能不说,斯坦利活得并不怎么顺心--再加之妻子不在身边,在参加军属交流会时,他不得不与一群妇女坐在一起,很无奈地听她们讲与丈夫电话(百度)做(百度)爱,这种琐碎平庸的生活让他显得更加失意和落寞。
然后,就连这看似不怎么如意的生活,也被无情的击碎了。
站在门口接到妻子去世的消息时,斯坦利完全懵了。
接下来他几乎像神游般听着两个军官给他讲各种善后事宜。
神游过后是清醒的悲凉和伤痛,他该怎么告诉女儿这一切?
随后的故事更像一个公路电影,斯坦利开车带着两个女儿去游乐园。
一路上,斯坦利的忍隐、悲痛和在女儿面前的强颜欢笑,与大女儿早熟的敏感和洞察,小女儿不经世事的天真烂漫交织碰撞,牵着我的每一根神经,时时撩起我心中的泪水。
这其中很多场景都让人难忘,比如斯坦利倒在床上掩面痛哭那一幕,在此我真的不得不叹服john的演技,失去至亲时的哭,也许由于太痛太彻底,反而不会是那种撕心裂肺、哭天抢地,而是安静的、一点点的宣泄。
真实生活中至悲的伤痛,往往都是安静隐忍的。
还有斯坦利的大女儿,早熟敏感,已经察觉到了父亲的异常。
但她终究猜不出背后的真相。
由于担忧,她不断的失眠。
我喜欢这个小演员,眼神总笼着一层淡淡的、难以消散的忧郁。
很喜欢斯坦利想办法让女儿戒烟那段,斯坦利装被烟呛到,吓到了女儿,却在女儿转身时偷偷吸两口,那表情可爱至极,也突然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多么聪明又慈爱的父亲。
片子还借斯坦利之口. 讨论了战. 争的问题,斯坦利执着的相信战. 争是正确的、正义的,尽管他在得知妻子去世的消息后开始质疑,可是他逼着自己坚信这个信仰,因为他一旦开始质疑这场战. .争本身,妻子的死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他绝不能接受的事实,甚至会比妻子去世本身对他打击还大。
看到这再联想john的博客,就很明白他为什么会让斯坦利说这样的话。
John总喜欢在电影里表达自己的政. 治. 观. 点,对此我就不多做评价了。
斯坦利在途中总是给家里打电话,答录机是他唯一再能听见妻子声音的方式了,他在留言里无助的问妻子,我该怎么办?
我该怎么面对女儿?
我该怎么继续生活下去?
当然他永远也得不到妻子的回答-然而在影片最后,他和女儿一路的旅行结束时,他已经找到了答案。
在海边,斯坦利终于鼓起勇气告诉女儿们事实,此时对话被背景音乐所替代,三人相拥痛哭,电影将悲伤推向高 潮。
很喜欢这段使用背景音乐的处理,将直剌剌的话语化作流水般伤感的音符,随着画面一起涌入观众的心中,勾起每个人心中相关的隐秘伤痛。
影片在小女儿手表“嘀”的一响中结束。
Grace已去,但女儿每天都会在同一时刻想念她。
在没看这个片子只看了简介之时,我以为这是一个煽情的悲情电影,可事实上直到影片结束,我甚至都没怎么哭(我是那种看到煽情处必然泪奔的人)。
整个影片色调很明快很温暖,丝毫没有那种渲染悲伤的刻意,所有的情绪都通过演员的互动传递,(当然最重要的就是john啦),里面人物的喜怒哀乐都有种厚实的存在感,斯坦利一家就像邻居一样的亲切真实,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人。
凭借这一点,影片情节虽然极其简单,却被这种真实可信的细节填补的很丰满,丝毫不觉拖沓或者单薄。
这种感觉很像巴西的一个很有名的电影中央车站,也是像一个公路片,一个被鲜活的细节充满的温情小品。
所以这部电影结束时,虽然我没真正哭出来,心里却被电影里哀伤的情绪感染的哽咽。
片子被翻译为“幸福已逝”,然而Grace离开了,这个家就真的没有幸福了吗?
斯坦利在旅途中第一次深入了解了女儿的心事,真正明白了作为一个父亲的担当和责任,真正懂得了如何表达如何珍惜自己对家庭的爱。
一个失去妻子的家庭注定是缺憾的,但并不妨碍他们继续拥有幸福,也许这幸福再不像原来那样明快亮丽,却有一种沉静的积淀,一种失去之后方能领悟的释然和通达。
幸福依然存在,只是转了个身。
另一部和伊拉克战争有关的影片,由于这次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是女人,而且是一个有着两个孩子的母亲,故事看起来很是不同。
从外表上看,约翰库萨克真的很适合这个角色,这个从长相上就很是敏感脆弱的家伙,表演风格常常是不温不火,于是演起刚刚失去妻子,又不想向女儿们透露事情的父亲,简直是信手拈来。
当然,看得出库萨克还是费了一番脑筋的,比如微胖的身材,走路的姿势,以及那副眼镜,活脱一副普通得有些窝囊的中年男子形象。
最打动我的是男主角Stanley两次打电话的情节,借助电话录音重温逝去亲人声音的情节在影视剧中并不少见,但像本片这种明知电话另一端无人应答,却仍深情倾诉的并不多见,再加上想起这位父亲对两个女儿的良苦用心,看到此处怎能不为之动容。
片中饰演大女儿Heidi的小演员演技着实不错,将一个敏感单纯的女孩儿很好地诠释出来。
Heidi感觉到事情不对头,却不能从父亲那里得到答案,她整日担心有可能来临的不幸,却又在真正的不幸面前一时不敢面对。
从Heidi姐妹的反应来看,父亲Stanley的选择是正确的,他给了女儿们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难得的快乐。
当然,或许很大的原因是由于他自己不知将这件事如何说出口。
好在,最后他终于说出来了,选择了一个看起来最恰当的时机和地点。
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父女三人的背影看起来很孤单,却仍旧温暖。
这是我喜欢的电影。
故事情节很简单明晰,一位父亲得知妻子在伊拉克阵亡后,没有马上告诉两个女儿这个噩耗,而是带她们去梦幻乐园度假。
他知道一旦告诉女儿们母亲已经离开,她们永远不会再有现在的快乐。
在失去某种珍贵的东西之前,他要给她们最后的欢笑。
父亲和女儿的故事,另外有一部是李安的《饮食男女》。
这两部电影都有相似的地方,一个缺少母亲的家庭,父亲必须用坚硬的外壳保护这个残缺的家庭,姐姐也慢慢的要扮演母亲的一部分角色。
然而缺少母亲和妻子,男人虚弱的坚硬未免有些可笑,女孩那种稚嫩的成熟也令人怜爱。
有几个细节很有意思。
电影开始几个军属一起浇心,男主角是唯一的一个男军属,和另外几个女军属根本无法沟通。
家里电话留言一直保留妻子Grace的声音,父亲带着女儿在离家的路上,还不时打电话回家和妻子的电话语音交谈,也许只有离开家才能暂时的保留妻子还活着的假象。
大女儿已经懂事,夜里经常失眠。
小女儿在穿了耳洞之后,也突然长大,钻进商店的一个玩具小房子里。
缺少了母亲的存在,做女儿的某些权利正在慢慢的被剥夺。
反战因素是许多美国电影的特色,电影特地设了一个叔叔的角色,一个自由主义的懒汉。
还有就是父亲和大女儿最经典的对话,女儿:“她为什么非要去?
”父亲:“她在尽军人的职责,你知道的。
”女儿:“是啊,但那是为什么?
”父亲:“我们谈过这些,全世界的人都在寻求安全。
当威胁被发现,必须采取措施。
世界就是如此。
”女儿:“新闻说,我们打错人了,威胁不存在呀。
”父亲:“电视不能全信,是吗。
有时你只能相信你做的是对的,我们还能得到信念。
”(此时库萨克用不自信的眼神表达他虚弱的说辞。
)女儿:“如果不能呢?
”父亲:“那我们就迷失了。
”我喜欢的好电影应该就是这样,认认真真的铺陈故事,明明白白的展现细节。
英文的片名取的很好,似乎对于片面,我总有些强迫症。
“Grace”一语双关,既是“幸福”,又是片中男主角的妻子的名字——因为战争而死亡。
有时我总是在向往某种还未到来的生活状态,就比如电影当中John Gusack扮演的那个中年父亲,事业算不上特别成功,妻子又战死,然后还有两个年幼的女儿。
如果这一系列的事情发生在中年的我的身上,我会怎么办?
整日酗酒抽烟,抑或是打骂两个年幼的孩子?
或者是我发愤图强中年发力,成为一个另人羡慕的富豪,在其他女人身上寻找丧妻的安慰?
说实话,是我多思多虑了。
失望与绝望从来不会只以一种形式出现,同时伴随的层层痛苦和失落,我们很难跳出“因为失去而难过”的圈套,我们一直想得到,无论是需要与否,我们很少思考得到的意义,只是觉得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我们,不停地用得到来填塞犹如空中阁楼般的满足感。
倏然,想起【身后事】(After Life)里那个遗体美容师所说的一句话:“比起死亡,其实我们更害怕活着。
”的确,活着也即意味着面对,甚至有时会生不如死。
这部基调悲情的电影并非仅仅停留在“悲情”上,片中的父亲带着女儿们来了一次公路旅行,目的地是某个游乐场,似乎他仍然在努力重拾生活的力量,“失去”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改变的无能为力,依旧可以在伤痛的土壤里种上一株向日葵。
grace is gonea soldier is gone,a wife is gone,a mother is gone,a body is gone,a mind is gone,a soul is gone,a family is gone,and the happiness is gone.What would you do , if you lost part of your family?I've no idea just like the father in the movie.Everything will be a mess, frozen.But eventurally, we should keep on going with the love they remained...John Cusack Grace is gone
一切都在平静中进行在平静中生离死别在平静中痛苦思念在平静中独自承受在平静中坚忍前行在平静中回归生活一切都那么简单只是亲人已经在不经意之间悄悄离去甚至还没有简单告别一切都那么真实仿佛就在刚才我们还相拥一起凝视天边不再耀眼的夕阳我们的泪水已经流的太多在悲痛中 我们继续坚强
john人长得确实漂亮,演技却的确难以登上高层的台阶。
看
冗长乏味。
我喜欢约翰库萨克的家庭片,但是这部有点沉闷。4星吧。其实我没看完。
隐忍的催泪片。好想养个女儿…
谁明了悲伤的力量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们真正深爱一个人时 我们要怎么才做到不害怕失去她?
一部默哀式电影
字作丧乱意彷徨
對最後擁抱的海景特別有感覺
我喜欢这种电影。Grace没有在电影里出现过,不过是几张照片隐约出现。但她是贯通全片的人。电影基调其实挺平静的,没有太多悲伤,是因为父亲掩饰的太好,连观众都被隐瞒了吗?失去至亲是件痛苦事,我还是忍不住跟着他们流泪。还有,Heidi长得真好看。
中规中矩的家庭片,如何面对亲人的逝去,哎。主题曲居然是东木爷作的。。以及大女儿长得和Paul Dano太像了吧。
一个关于男人治愈的公路电影,爱永不止息。
1
人物刻画
细腻而深刻的影片 伟大而真实的父亲
美国人的“伤痕电影”
居然是库萨克大叔演的,当初看的时候完全没注意,万恶的眼镜挡住了他的锐气和我的眼力。。。
演技
好爸爸的隐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