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的密林中完成不可能的救赎,这是当年【第一滴血】的套路,很显然,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不会完全重复,他用他气球一样的身体,瘦成一道闪电以后,在各种蛇虫鼠蚁、各种苦难、各种潦倒、各种艰辛的过程中挑战自己。
美国政府号称越战是“美国对外战争史上,唯一没有取得胜利的战争”,自视过高如美国人,也承认越战对他们的伤害。
在那永远湿漉漉的雨林里,留下了多少大兵的尸骨?
作者|赫尔佐格译者|黄渊转载自《赫尔佐格谈电影》第423-425页《重见天日》是迪特·丹格勒逃离战俘营经历的戏说版本。
【答】我其实一直都想得很清楚,迪特的故事如果要拍,那就应该拍成剧情片。
但出于各种现实考虑——特别是找资金和找演员都花了好多时间——我还是先于《重见天日》拍摄了《小迪特想要飞》。
另一点就是,当初拍摄《小迪特想要飞》时,有些事他还不太愿意谈及。
例如被俘期间,他和另外几位战俘之间,其实彼此敌意很深。
倘若不是因为大家都双手交叉铐着手铐,外加被铁链锁着,他们早就互相掐脖子了。
其实,他们被中世纪式样的脚铐锁了整整两年,再加上那么潮湿的环境,以及腹泻带给所有人的痛苦,有那些情绪,完全可以理解。
当迪特告诉狱友自己打算逃跑时,所有人竟都回答他说,“那我们一定会大吵大闹起来,一定会让看守注意到你的。
我们得留在这儿,反正再过几周,这场战争就要结束了。
”除此以外,谈到他小时候做学徒时被那位铁匠师傅打得好惨的事,迪特也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他会告诉我说,“那老人还健在呢。
”《小迪特想要飞》所承载的这个故事版本,是我在当时出于某些实际原因,非拍不可的。
可是拍完之后,我第一次陪迪特一起看这电影的时候,灯才一亮,他就转过身来,毫不迟疑地对我说,“维尔纳,到这儿还不算完。
”迪特和杜安之间的故事,我一直都想用剧情片的方式来讲述。
那是一个关于友情和生存的故事。
虽说《重见天日》时间上晚于《小迪特想要飞》,但从精神上来说,它其实才是第一部。
反倒是《小迪特想要飞》,可以说,它是从一部当时尚不存在的剧情片那儿,受到了强烈的影响。
《重见天日》是以迪特那本自传为基础的吗?
【答】其实也不算是。
当然,他那段故事的核心所在,我们没去改动。
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也都是他在丛林里遇到过的那些。
他公开出版的那本自传,《逃出老挝》(Escape from Laos),是由一家军队出版社负责发行的,而且经过了他们的改写,文字上做了简化,许多有意思的细节都被拿掉了,只保留了关于那些战俘最基本的一些内容。
迪特的原稿其实写得相当散漫,有好多能给人启迪的东西,结果无一幸免,全都只留了一个大概。
最终的成书毫无想象力可言。
迪特从没好好学过英语,读和写都不行。
所以他写起书来,基本上就是靠拼音。
各种拼写错误和词语创造,真可谓五花八门。
“machete”(砍刀),他按照自己理解的拼法,写成了“muchetty”。
我一直爱拿迪特的文字与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夜》(Finnegans Wake)做比较。
我并不怎么喜欢《芬尼根守灵夜》,觉得它把英语文学带进了一条死胡同,直到现在都没法完全兜出来。
乔伊斯是博学的诗人,他试图将语言推向某种极限,为此采用了一整套方案,可以说是经过了相当缜密的计划。
但由此得出的这本《芬尼根守灵夜》,却显得过于匠气、理性。
它是语言的实验,偏离了真正的讲故事。
迪特也用同样的方式驾驭语言,但他那是出自一腔纯真,他是真以为英语就是那么写的。
好吧,我说了这么亵渎神明的话,已经能预感到那些乔伊斯学者的当头棒喝了。
但我确实就是这么想的:迪特处处洋溢着生命力的那份手稿,那才是货真价实的《芬尼根守灵夜》。
《重见天日》拍得很艰难。
【答】整整四年半,没人愿意投资。
然后,突如其来地,同一时间就有两位制片人找到了我,都愿投钱拍这部影片。
第一位的体重严重超标,他的梦想是成为桌上足球的世界冠军,而且他这个人生目标已经实现了。
多年之前,他靠投资卡车运输,赚到了第一桶金。
之后他又搞过夜总会生意,并由此入门干起了电影。
很不幸,我忘了先去查一下他的背景。
后来才知道,这人过去的案底,可谓罄竹难书。
第二位是个篮球明星,全无电影制作经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倒是件好事。
正因为没经验,他可以说是没怎么干涉过我们。
不过拍摄过程中,资金问题始终不断,最需要用钱的时候,偏偏没钱可使。
运输组都没钱加汽油。
某天,剧组里三十多位泰国工人因为一直没领到薪水,索性不干了。
甚至他们开给我的支票也都是空头支票。
真是一场灾难,我使劲浑身解数,寻找各种对策,结果倒还比预先的计划提前了两天完成了拍摄。
剧组中的技术人员,大多数以前我并没打过交道,他们分别来自好莱坞、欧洲和泰国三地。
这些人也需要时间来适应整个处境,外加彼此熟悉。
最终,他们顺利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刚开拍那阵子,想要把这些电影制作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人,顺利捏合成一个整体,绝非易事。
美国来的那些电影人一直都很紧张,总是对我说,我拍得还不够保险。
我把助手叫到一旁问他,“他们说的保险是什么意思?
我开的车上了保险,但我不懂拍电影要什么保险?
”原来,他们希望我能把各种过渡镜头、特写镜头和反打镜头,全都拍一整组,这样才有备无患。
可是,我向来只拍电影里真正用得上的镜头,绝不多拍。
明明做的是心脏手术,你非要去找阑尾在哪里,或者关心脚指甲怎么样,这又是何必呢?
做心脏手术的时候,只需要关心那颗正在跳动着的心脏就可以了。
杀青之后,因为没钱做后期,我们不得不干等了半年,这才开始剪辑工作。
这片子另外还有好几位制片人,后来全都银铛入狱了。
影片上映几年之后,我也在经过曼谷机场时被他们扣了下来。
他们用手铐把我铐在椅子上。
原来,当地政府以为我也是那伙制片人中的一个。
那些人逃离泰国时,留下一大堆拖欠未付的账单。
我费了一番口舌才让他们相信我只是导演而已。
但是,正如我说过的,这些都属于无足轻重的小事。
类似这样的曲折,我几乎每拍一部电影都会遇到不少。
干这一行就是这样,我前面之所以提到那两位制片人,也完全不是出于抱怨。
我只是实话实说。
毕竟,当初也只有他们愿意接受挑战,投拍《重见天日》。
至于他们以前是干嘛的,是开夜总会的,这些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
别忘了,山姆·高德文(Sam Goldwyn)当初靠卖手套起家,约翰·皮特斯(John Peters)原本还是个理发匠。
对我来说,真正的问题在于是不是有人会逼着我做出妥协。
遇上这样的事,我只有一种态度,那就是断然拒绝。
《重见天日》的成果之一便是,最终拍出来的这部影片,与我原本所计划的如出一辙。
尤其是那片丛林看上去的样子,它带给人的感觉,都和我预想的一模一样。
很多人看不明白!
這不是典型寫實的戰爭/逃出電影,而是一套輕喜劇。
由一開始男主角的參軍動機已經十分無厘頭,農村式的所謂"酷刑"、集中營內的種種……很多都拍得像玩似的。
事實上在人類的歷史之中,的確也沒有比戰爭更加的可笑的題材了。
導演花很多心機拍出當地自然壯麗的景色,男主角卻別無他選,千方百計的要逃出生天,戰爭的無奈和可笑可見一斑……建議各位看的時候不要太投入,放輕鬆一點,才能夠感受得到電影裡的黑色幽默。
不太喜欢,虽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豆瓣评分7.6,越南青山绿水十分养眼,男主逃亡生吃虫子和蛇,瘦骨嶙峋衣不蔽体,很强悍很伟大,but,要不是你开飞机轰炸越南,人家也不会为难你啊,利用困难来凸显伟大,你是伟大了,越南人民可被你害惨了。
战俘们还给越南看守起各种绰号,图2那侏儒叫做大块头,你们可真有才。
当然,男主还是有优点的,最大的优点是乐观,在人人都很绝望的战俘营,男主这样的人就是希望。
这就是大块头
HE IS A FRIEND OF OURSTHANK YOU!LIBERTY IS AIR
再多残忍苦难的越战电影都不能描绘这场战争的千分之一的伤痛吧。
而且,这伤痛不是两方共享,而是疼痛的叠加。
要拥有多豁达勇敢坚毅的心才能自救于如此水火劫难,简直不能想象。
看得心纠得疼。
还是感恩编剧导演在折磨了我将近两个小时后,给了一个如同Dwyane想象中的大餐般丰盛又暖心的结局。
贝尔的神演技和敬业精神自然不需要用这部片来检验了,给满分不过分。
外加本片写实内敛的风格,略阴郁的BGM,以及丛林绝望的色调氛围,也都是我喜欢的。
因此,两小时我并不嫌长,毕竟是电影,且是反映如此残酷惨烈战争内情的电影,对于一个战乱零体验的旁观者,出于好奇窥探也好,闲来找虐也罢,都是一场惊心难忘的体验。
看这部电影很容易联想到另一部致郁长片,《生于七月四日》,褪去战时的鸡血与荣光,拖着残缺的躯体与灵魂,寥寥余生,不致死又不能活,那是另一种绝望,另一种炼狱。
War, war never changes.
改编自真人真事,刻画一位美军俘虏九死一生逃出战俘营的故事。
虽然是讲越战的,但不同于以往那几部著名的越战片《Apocalypse Now》《Platoon》《The Deer Hunter》的视角,用大量的战争场面或是人物的异常心理行为刻画来反映战争对人身体和精神的巨大迫害,反战的主题明显。
而本片重点似乎是在说坚持信念的力量,但仔细咀嚼,片子还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战争的暴行。
非常写实的一部影片,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最好别看,片中虽然没有炮弹横飞,血肉四溅的场面,但主角所遭受的非人虐待,雨淋水冲,生吃蛆,生啃蛇,蚂蝗吸血的画面都活生生的展现眼前,不忍卒睹,也让人不得不佩服演员为表演做出的巨大牺牲。
片中逃生的希望一次次的出现在前面,但一次次希望破灭,屈服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但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主角逃出生天。
当看到结尾主角被欢呼的人群簇拥时,我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When something is empty, fill it. When something is full, empty it. When you have an itch, scratch it. Dieter Dengler
又是一部到最后催泪的越战越狱片。
迪特尔的同伴在饱受两年丛林看守生活,逃亡后忍耐饥饿,丛林残酷,精神近于崩溃边缘时,被愤怒的老挝村民在砍下大腿肉接着人头落地之时,内心饱含同情和难过。
也为越狱时,主角同伴的背叛逃亡感到愤慨。
迪特尔是个勇敢,乐观,不畏恐惧的空军上尉,正如他所说的:在小时候,敌机近距离轰炸我们时,我发现飞行员驾驶的飞机美妙极了,于是我从小就向往飞翔。
战争荒野逃生,在这里不想在回忆整个剧情,比较好玩的是狄特尔刚被捞上直升机上时,还随身携带着那只破鞋底和还没吃完的那条蛇,差点把那黑哥们儿吓尿了,哈哈整个电影下来,总给人以无限希望,狄特尔就算在唯一相依为命的狱友被砍死后自己也因精神恍惚出现幻觉时,仍保持希望与理性,特别是在逃亡那一刻,还不忘把破鞋底戴上,光是这一个场景就足以震撼人心。
最后在总结自己死里逃生的经验是,狄特尔说道”把装满的倒空,把空的装满“,在绝望无边时,要直面生死,抛掉一切的顾虑,重拾希望;在希望寂灭时,要保持斗志,就像狄特尔说”比我勇敢的人还没出生呢”,瞬间希望浩荡
虽然是越战的背景和逃生的主题,影片却并没有想象中那种“苦大仇深”或“沉重反思”的感觉,反而隐隐透出几丝幽默轻松的气息,甚至在某些时候你会觉得正在观看的是一部热带雨林和奇风异俗的风光片。
越南人仿佛一群未进化完全的猴子,呆滞、弱智、野蛮而滑稽,连虐囚和一镰刀砍下人头这样残忍的行为放到他们身上好像也不过是狮子老虎吃人那样的天经地义。
被囚禁在茅屋中的战俘们个个奇形怪状,一言一行都有些神经质的搞笑。
大伙儿每天一块儿放风、咶噪、想像美食、被脚镣手铐拴成一排睡觉、埋怨同伴把屎拉到自己身上,似乎也过得心安理得、其乐融融。
主人公迪特仿佛拥有着世界上最乐观的性格、最粗条的神经和最灵活的头脑,外加最好的运气,以致于你可以颇为安心地欣赏他这一路不寻常的历险。
但是,当你看完之后再去回想影片中的情景和人物的经历,不禁会倒吸一口凉气:所有的一切都太可怕了!
从而不禁深深钦佩主角强大的求生意志。
导演就是用这样一种举重若轻、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手法让我们体验了一回惊心动魄的生存大战。
吃虫子时的表情加一星
5 STARS FOR Christian Bale
就想看这种题材电影 这部片被囚禁和逃生的艰苦拍的太简单 没贝尔真的看不下去 一星给题材 一星给贝尔
有惊无险的流水账片
片子不错 但只值三颗星,当然比中国的手榴弹炸飞机强N倍,还有一颗星是给贝尔的,真心牛逼
逃吧,只要有一线生机。
太好莱坞了,主角太符号化了,过于坚强乐观,反而让人觉得不接近人性,演技倒是不错…我还是更喜欢看到什么陷入绝望啊然后从巨大的绝望中置死地后生啊留下心理阴影啊云云,囧
逃亡、求生的细节做得很好,贝尔演得也很出神,救上直升机那一刻,真的有了死里逃生的兴奋和感动,泪目,与之相伴的感受是活着既荒谬(互相残杀)又幸福(树林、蓝天、朋友,一切是那么美)。
流水账
有很多烂的成分,但成品不算烂
开场的飞机轰炸场面处理得极有美感...可之后的坠机包括被捕等等却极有喜感...-。-....直到被关进集中营后才渐渐有了应有的气氛....不过呢...影片虽然涉及到了很多的桥段与事件...但都不够力度与深度...导致的结果就是情感太廉价了..整一个杂烩大拼盘....看完后我脑子里就一个想法:Bale真TMD能吃苦......这比机械师里的狂减体重有过之而无不及....
东南亚的丛林。导演把战争和逃生拍成轻喜剧了,这样的视角确实平实了许多。
一般,没反思,这是美国失败的越战好不好,还拍成个人英雄主义片子了,这个德国导演是得有多让人无语啊~ 可惜了我的贝尔
拉得太长了……情节也很不曲折……
越战版的《越狱》和《肖申克的救赎》,饿了就吃,痒了就挠。
7分。再次夸赞一下Christian Bale的敬业精神。导演Werner Herzog以纪录片出名,而且还拍过本片的纪录片,当他将这些素材转为剧情片的时候,我觉得他还是受到了太多的影响。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缺少能调动起人情感的音乐,使得这部原本应该非常煽情感人的电影反倒显得平淡无奇了。
虽然知道会成功越狱 但还是紧张啊 爷们片儿
8.6 虽结尾之前的种种浓烈残酷的影像风格都布满了赫式印记,但和以往的赫式作品呈现方式还是不同,影片并没利用越南具有神秘色彩的森林再次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而是把大量笔墨都放在了几个战俘筹划逃跑的准备上,将他们所遭受的苦刑、越狱的谋划呈现得丝丝入扣,穿越森林部分只占了小幅篇章,森林完全退隐成了一个沉默的背景,作为一个没有意义指向成分,除了反衬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外不参与主题构成,到最后举国同欢之势的结尾,设计只能说是俗烂至极。昔日的赫尔佐格式角色会展现出于常世格格不入的生活状态,用多少带有神经质的攻击冲破了现代社会的麻木,展示了一种异于疲软的生命激情。然而此作宣扬的却是一种对寻常美国式乐观主义,果然人一旦上了年纪,就会与看不惯的世界妥协,愤然不再。
赫尔佐格真棒!“美國供我讀飛行學校,給我一架飛機開,我不會背叛美國的。”
剧情进展太慢,影片的时间可以缩减些。单个镜头过长使得一些情节的紧张性降低。配乐很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