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沉迷于东野大神的书,电影只看过韩版的白夜行,嫌疑犯x,现在看到这个又是悲剧,无尽的爱,无尽的恨,无尽的复仇,无尽的彷徨。
我倒是一直支持以暴制暴!
名字就是这样,彷徨之刃,父亲就是处在彷徨的状态,他的恨意和杀意就是一把利刃,电影里父亲的情感纠结,对女儿的悔恨,以及复仇的快感。
杀第二个人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死的。
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和法律要探讨和反省的问题,印象很深警察长官的一句话,小孩杀大人不是什么大新闻,大人杀小孩就严重了,什么狗屁!
其实这种事只有一命抵一命能解心头恨,一个施暴的孩子被杀,一个自杀,孩子的父母在警局发疯崩溃,说要杀了男主角,这时候任何人都会说一句,你儿子的命是命,其他人的孩子的命就不是了?!
可笑也可悲,都是孩子,凭什么!
父母的失职造成一切,其实父母亲的问题在于,一边忙着工作养孩子,供他们上学吃饭穿衣,然后还要担心他们心理是否健康,在学校被欺负了没有,会不会走上歪路,只能叹气了,社会啊,生活啊,一切都充满不公平和危机。
在这里,警察也陷入两难,警察对男主也是无语无奈的,作为执法人员对已知的犯罪份子该怎样对待,可是这个人又是一个失去女儿疯狂复仇的父亲,在法律上,真正事件的始作俑者施暴者偏偏也是孩子,并且得不到惩罚,年轻警察忿忿不平的说如果我是孩子的父亲我也会杀了那些人!
这时候老警察对年轻警察说的就是闭嘴,这不是作为一个成熟警察该说的话,所以,法不容情。
车上那一幕,男主坐在车上看见一个男孩,赵斗值,男孩看见男主的膝盖肿了,随意说了句最好去医院吧,大叔!
这段让我的恨意减轻了点,而男主问他,你叫什么的时候,他说,我叫金民基,我xxxx!
最后,十字路口,赵斗植被男主用枪指着,这时候镜头带到男主的脸,那是怎样一张怎样的脸啊,就想从地狱里爬出来一样,我真希望他开枪,就像看素媛的时候希望那个罪犯死一千次一万次,开枪啊,唉,最后年轻警察开枪了。
成熟的开枪了,没有情绪化。
可是男主的枪里没有子弹,他是怎么想的,可能就像老警察说的,要看那小子以后怎么活。
可是电影最后老警察又自问,那个男孩以后的人生又有多少会想起被他杀的女孩呢!
永远得不到答案。
演员演的好,电影用力很重,也许本来剧本就是沉重的。
里面某警长一句“小孩杀大人是正常,大人杀小孩就太疯狂了”让人惊讶,什么时候已经变成这种逻辑了?!
但貌似是这样。
其实在犯罪中哪里分什么大人小孩,都是坏人罢了。
未成年人犯罪,难道就可以逍遥法外?!
但现在这种事情确实是越来越多。
本该善良天真的小孩杀人,究竟是谁之过?
酿就的悲剧中,受害人家庭的心碎该谁来买单?
家庭吗?
这些年轻的杀人犯们,如果家庭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更好的教养,大概也不至于斯。
“子不养父之过”,也许最终该买单的是养大这些社会败类的家庭,不过更甚,该买单的是这个社会-- 这个社会的黑暗面浸淫了这些“白纸”一样的小孩,最终,当他们渐渐长大,爪牙毕现,又开始将黑暗之刃对准这个社会。
这样的悲剧循环,真是可叹又可恨!
唉!
不过即使是在黑暗的环境中,人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为什么要放任自己去堕落,任由自己被这些黑暗吞噬呢?!
不过,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没有善恶之分,轻贱人命,不懂得感恩,他们也不会觉得这是黑暗。
所以说,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啊!
唉,我又胡言乱语了!
这些事情,能怎么办呢!?
法律又不是万能的(更别说现在的法制还不健全!
)真遇上这些事情,估计我也会像这个爸爸一样,失去理智,最后在对世界的失望绝望中选择离开。
这的确是很难改编的故事,但电影的立场却是不失分寸的,枪击对决的戏里四方各执己见,几乎都做了那个当下的自己“应尽”的事,没有任何人虚伪的越过了自己的界限,那种复杂的对峙拍得非常立体。
杀人之刀的彷徨无可避免,但重要的和真实的是,杀手直到最后一刻也并没有放下那把刀,这场失败的复仇依然在缓慢的偏执里完成了它应存的意义。
心情复杂的原因很简单,罪与罚。
宽恕还是严惩一直以来是司法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包括昨天我提到的拐卖妇女儿童问题。
《彷徨之刃》韩国翻拍版,这个版本总算比较忠于原著(东野圭吾)了,复仇的父亲,犹豫的警察,每个人都充满了矛盾,面对并不会被法律严惩的少年之恶,愤怒而犹豫的举起了枪,父亲因杀人而彷徨,警察因同情而彷徨,这注定会是一个悲剧,因为无论哪种结果都无法让人接受,大概也是因为如此才有了这样无奈的结局,所有人只能苦苦坚持各自的立场。
《彷徨之刃》丢出了两个问题,1.什么是正义?
是悲情复仇的受害者父亲?
还是抓捕凶手的警察?
还是给予不了少年犯重刑的法律?
2. 法律保护了谁?
是受害者及其家属?
还是在复仇枪口下的凶手?
其实第二个问题不难回答,法律是不能有倾向性的,法律补偿不了受害人,有的只是制裁,面对未成年犯罪,其实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但对于恶性犯罪我觉得不该有量刑的区分,否则就是对人性本恶的纵容。
第一个问题就很难答了,我只能说所谓正义是人定的,曾经杀人偿命是正义,现在遵纪守法是正义,当凶手刑满释放再次站在受害人家属面前时,说不会愤怒那是假的,但这就是法律,法律是人性的枷锁,社会要进步,那这就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题外话:日本有很多视角很独特的小说,似乎作者都是先把社会的道德观剥得一丝不挂,然后再去审视这个社会,当无法忍受肮脏的真相时,就选择自杀了…[流汗]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有个小短篇《竹林中》,很值得一看
彷徨之刃东野圭吾女孩被几个青年用恶劣的手段侮辱残杀,可是只因为年龄不够所以不能被判刑 于是父亲走上了复仇的道路。
◆ 12>> 如果绘摩是男孩,是否就不会遭遇这种事了?
长峰脑中忽然闪过这个念头。
他又改变了想法,觉得问题并非出在这里。
奇怪的是这个世界。
难道有女孩的父母就必须每天提心吊胆过日子吗?
2014韩国犯罪悬疑片《彷徨之刃》,根据东野圭吾同名小说改编,豆瓣评分7.3,时光网评分7.2。
韩国版的观感明显好于2009日本版,故事讲得更透彻,角色刻画得更丰满,无论是父亲角色还是警察角色,都体现出了“彷徨”二字,双男主的两个演员都演得不错,都演出了情与法两难之下的彷徨与挣扎。
未成年人犯罪无法接受法律制裁,是个非常残酷而矛盾的社会问题,有的未成年人犯下的罪行是令人发指的(比如本片中两个男孩性侵女孩致死),但却可以因为年龄而逃脱法律的严惩,法律在这种情况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任何被害人家属都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
作家东野圭吾正是探讨了这一背景下的矛盾现实。
这一题材是韩国犯罪片很感兴趣的题材,揭示人性的大尺度犯罪片历来是韩国电影的特色,本片中,未成年人性侵未成年人,被害人父亲千里追凶私刑处置,警察游离于情与法之间,未成年凶犯究竟该以什么方式得到严惩,构成了故事激烈的戏剧冲突。
郑在咏和李星民都是韩国演技派演员,虽然不算一线男星,但表演都可圈可点。
有趣的是,我看过本片后,觉得二人如果角色对调,各自都能有另一种发挥,两位男星从外形和演技上都很适合饰演对方的角色。
两部电影故事框架大致相同、大同小异,韩国版细节更多、更胜一筹。
在猎枪的来源上,日本版是来自于旅馆老板,韩国版是来自于妓院老鸨。
性侵录像,日本版是录像带,韩国版与时俱进为影碟。
父亲的消息来源,日本版是电话机留言,韩国版与时俱进为手机短信。
在女儿的死因上,日本版强调了毒品注射过量而死,韩国版还额外强调了女儿有先天疾病,这一细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凶犯只能获得6个月刑期,从而促使警察向父亲透露凶犯信息。
父亲深入妓院并杀死老鸨的剧情,在日本版中没有。
父亲举枪的情节,日本版是父亲想看到凶犯的悔恨,韩国版我很喜欢本片的港台海报中的宣传语“非法正义”,这四个字恰如其分地点名了影片的主题,正所谓“合情合理不合法”。
在本片中,未成年凶犯付出的法律代价太小了,而这仅仅是因为几岁的年龄差距。
东野圭吾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共有三部,一是本片,二是2009年的日本版,三是2021年的中国版。
各国争相拍成电影,足见原著小说之受欢迎。
《彷徨之刃》,谁在彷徨?
为何彷徨?
一、父亲李胜贤剧中受害者的父亲李胜贤,在爱女被杀后,经历了一系列情感上的转换。
他身上体现出彷徨,是一种受害者家属的典型心理:该放过还是该报复?
父亲原本的心思,是期望警察能够帮助自己找到真凶。
父亲深爱女儿,他为自己从未为女儿做过一件事而懊悔。
他迫切地希望能将凶手绳之以法,但是也为自己的无能为力、只能傻傻等着警察的调查而感到愧疚。
当父亲从匿名短信得知女儿相关的消息并看到凶手之一金哲勇欣赏强暴视频时,父亲无比悲愤,忍不住冲出来暴打金哲勇。
而在金哲勇逃避那一系列强奸行为而极力抗辩自己的偷窃行为时,他对于女生生命的不尊重和轻视彻底激怒了父亲,父亲冲动之下杀了金哲勇。
父亲的杀人行为遭到了警方通缉,同时也错过了面对面杀死另一个凶手赵斗植的机会。
雪夜里,老警察劝他放弃,说就算杀掉两个凶手也不会改变事实。
父亲满身伤痕躺在雪地里,听到女儿劝他放弃。
父亲心疼女儿,不甘心放弃,认为这带给所有人的印象、带给凶手的惩戒都抵不上给女儿的伤害。
但这位父亲终究没有被女儿被杀的悲痛冲走了良心,他决定放弃仇恨,给剩下的一名凶手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于是在片头的特写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在离开雪地的时候取出了枪里的子弹、毁掉了女儿受辱的视频。
父亲知道自己杀人犯法,但是他宁愿杀完人自首也要去杀掉伤害女儿的凶手。
就在这样的情感下,在他杀赵斗植时,他还是有过彷徨和动摇。
一方面他维护女儿心切,认为杀掉可怜的女儿的凶手应当得到相同的惩罚,但另一方面他内心深处的人性还是唤醒他的良知,这体现在他在雪地里恍惚间见到女儿,女儿劝他放弃之时。
他内心悲痛,但是在离去之时,他的慈悲战胜了报复之心。
但是最后赵斗植的表现还是令他失望了,忍受着爱女惨遭凌辱悲惨死去的绝望,他曾经为了要不要杀掉他的内心彷徨换来的只是凶手的短期刑罚和不认错,他用丢弃子弹没有换来预期的痛哭道歉,这位父亲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即将面临的只是无止尽的悲痛,讨不回公道也让他对世界失望,最终假装开枪引得警察杀了他。
电影末端父亲的彷徨,与父亲的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让人感受到了深深的悲哀。
二、老警察张亿观老警察张亿观表现出来的彷徨,更多的是其内心与外在职业要求的冲突。
电影中以两位警察为代表的韩国警察群体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其职业要求的合法性。
这种坚守法律行事的特点更多地体现在老警察张亿观身上。
影片开头李胜贤作为被害人家属时,老警察便上前安慰他,并向他保证会尽力抓到凶手。
然而当李胜贤杀了人之时,老警察还是决定依法律行事,逮捕杀人犯李胜贤。
这点在老警察与年轻警察的对话中便可以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年轻警察表达自己对于李胜贤的理解和认可时,老警察以摔勺子这种激烈的方式反驳了年轻警察的观点,认为警察的义务就是保证社会安全,而李胜贤作为证据确凿、动机明确并有可能继续杀人的杀人犯不能被放过。
尽管老警察知道李胜贤这么做是为了女儿报仇,他杀的人也的确都做过犯法的事,都是人渣。
在李胜贤杀了凶手金哲勇,警察们前去查证之时,老警察曾对年轻警察说过 “犯罪哪里分大人和小孩,只有坏人而已”的话,这说明他也认可凶手的罪恶。
在听到凶手赵斗植致人死亡却只能判刑不到十年的时候,老警察既吃惊也愤怒。
这些细节都体现出老警察追捕李胜贤并非他不近人情,并非他不痛恨强奸和杀人的高中生,而是他的职责便是依法行事。
老警察对于李胜贤也怀着悲悯之心。
他能够理解他失去女儿的悲痛,但不能赞同他在冲动之下做出犯法的事情。
在最后李胜贤拿枪指着赵斗植、警察拿枪指着李胜贤时,老警察匆忙赶来劝李胜贤,劝他放下枪让法律来制裁赵斗植,也劝他要好好活着去看赵斗植被法律制裁,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只要李胜贤一开枪,警察也会对他开枪。
老警察身上体现出来的彷徨,是法律与道德的彷徨。
他能够明白被害者家属的悲痛,也能明白凶手的邪恶与狂妄,但是他无能为力,他只能劝他们守法,劝他们忍耐。
因为韩国法律规定保护弱者,即便赵斗植杀了人,但是在持枪的李胜贤面前,警察下的命令依旧是“安全逮捕赵斗植”“阻止李胜贤开枪”。
法律面前不谈人性,只要他们犯了法、伤了人,即使有再多的无可奈何,警察也必须忍住内心的同情,依法去逮捕和惩处违法者。
从老警察的彷徨中,反映出来的更多是社会上此类现实的缩影,引发人们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当法律与道德相冲突时,该何去何从?
三、金民基电影中金民基是两个杀人凶手金哲勇和赵斗植的帮凶,同时他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善与恶的彷徨。
金民基虽然是杀人凶手的帮凶(开车),但是从电影中可以看出,他拒绝了共同强暴女孩的提议,也会为了女孩的死亡而感到不安,良心尚未完全泯灭。
且从学校同学对他的评价和态度也可以推测,他本人参与赵斗植和金哲勇的犯罪行为多少是受到两人的胁迫的。
从这一层面来看,金民基身上还带有一些善意,不至于坏得无药可救。
而从后续他的行为来看,他也有自私的恶。
可以说他把两个实际凶手的情况透露给李胜贤带有一些对被害女孩的同情,但是更多的是求自保。
赵斗植金哲勇曾说过,万一事发就将他拖下水,因此他希望借李胜贤的手杀掉两人,才不断给李胜贤透露两人的具体位置。
电影最后在江陵站前的突然逃跑,也可以说成是为了引开警察给李胜贤制造杀赵斗植的机会。
不论从他为求自保还是出于对赵斗植金哲勇的恨,在这里他表现出的是他人性中自私的一面,是恶的一面。
发现很多人,总是强行解析,一个简单镜头特写,你都要解析的云里来雾里去,貌似很深刻的样子。
大家大多不是专业影评人,也没拍过什么大电影证明自己。
至于吗?
想表现什么呢?
虽然尊重每个人的见解,但逻辑问题上基本所有人都是相同的。
我就作为小小的普通观影者谈一下为何低分。
基本逻辑。
男主从头到尾一副磕了药瘫软无力的样子,年龄上讲40岁正当壮年,剧情上讲,失去女儿是打击大,但复仇的决心不能为你带来动力?
挨揍的时候挡都不会挡一下,目光呆滞任由别人打,请问你是来干嘛的?
你心碎也好,对女儿愧疚也好,但你下定决心复仇前不是整理好自己的情绪才去的?
人家动作快一点就能给你来一枪,复仇之路半路终结。
另外,还有车上直接问凶手性命,这种智商问题。
如果有人硬要说角色设定就如此,男主就是那样。
那好吧再说说典型的韩式自我陶醉,剧中大量的又多又长特写镜头,时刻告诉观众,我'导演'想表达什么。
然后在已经杀了两个人,明知凶手祸害了20个女孩,法律判不了重刑,凶手出狱后还可能残害其他人的情况下,树林里又安排女儿突然出现说'收手吧,阿祖'。
这种情况下的复仇者需要被安排这种纠结的心理状态?
至于男主演技,剧中状态不知是导演安排还是男主自我发挥比较多,所以不评价了。
韩剧总体是比中国大陆剧强很多,但最令人乏味的就是强行煽情,对人物情感表现上太过于刻意,让人一眼看出'就是要让你感动'或者其他等等这种刻意。
恰如这部电影,导演太过于刻意去表现一些东西,太急于展现影片的内涵,让人深感那正是他自我欣赏并陶醉的表现欲!
日本推理小说大师东野圭吾的作品搬到银幕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其新本格派推理不仅情节跌宕诡异还兼具社会性,深得影视界的青睐。
于是乎不仅日本本土又是翻拍电影、电视剧的。
另一边韩国也是三次对其小说下手,[彷徨之刃]便是继[白夜行]、[嫌疑人X]之后的第三部。
导演李正浩四年前的一部[畅销书]引起不小的反响,该片探讨当代作家深陷抄袭困境让人倍感揪心,这部[彷徨之刃]更是兼具矛盾性与社会性,将其敏感的触角伸向备受争议的青少年犯罪。
故事意在探讨绝对正义在法制社会中的存在意义。
一位初中女生被另外几位未成年人强奸致死,出于法律上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他们的惩罚都是轻描淡写。
这在女生父亲看来是没法接受的,他毅然不顾法律的制裁,孤身一人踏上了复仇之路。
对比原著小说来看,09年日本版的[彷徨之刃]结尾被观众认为是“彻头彻尾的败笔”,父亲的不开枪竟是因为想要给罪犯“上一课”。
这种宣扬伪善的教条主义轻而易举地把矛盾消解掉了,成为一大诟病。
而韩国版的[彷徨之刃]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由于缺乏原著中对父亲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本应该重点表现的父亲却不够彷徨。
彷徨发生了重大转移,摇摆的对象竟集中在了追查案件的几位警官身上。
时间大段大段地浪费在内部争吵的警察办公室里,当然他们对于案件的看法代表了道德与法律的争议,但没有了父亲内心痛苦的挣扎让这刀刃并不彷徨。
不过,演员们的表演非常到位,郑在英将一个因失去女儿而悲痛不已的老父亲演得入目三分。
他在罪犯家里,盯着女儿被强暴致死的录像,泣不成声的样子让人看了实在难受。
他的眼神,活脱脱就是那位失去一切、内心充满空虚和仇恨的父亲的眼神。
另一位饰演老警察的李民成一会黯然泪下,一会暴跳如雷,将一个在道德与法律面前徘徊的老警官演得颇为真切。
有日本版失败的例子在先,李正浩对结尾的处理可以说是遵照了原著。
最后,父亲倒在警察的枪下,死死地拽着罪犯的衣服,这枪声仿佛是平静中的一声惊雷让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说明文 调反唱唱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这个电影已经看完20个小时了,心情繁复没有看其他评论直接写点心里想的。
心情复杂的原因很简单,罪与罚。
宽恕还是严惩一直以来是司法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包括昨天我提到的拐卖妇女儿童问题。
其实犯罪根本不在罪与罚!
人们之所以争论这个,只是因为这个还可以被称之为借口的借口可以用来逃避一些核心问题!
而那些真正的根源不必讨论的原因,要么是“不切合实际”没有讨论价值,要么根本无法改变不需要讨论,这样的心态啊?!
本片描述的事实清楚,我们来看看发生了什么!
受害人:女性 未成年 无不良嗜好 贫困单亲家庭 有一个整天忙着打工的父亲。
是无数无辜、善良、弱势个体的代表。
罪犯:男性2名 未成年 多次暴力、绑架、胁迫、强奸未成年女性,强制使用麻醉和管制药品,拍摄非法影像制品用于出售和威胁,故意伤害、故意谋杀等。
首犯男性1名 未成年 长期从事引诱胁迫未成年女性性交易,摄制非法影像制品用于出售和威胁,首犯头目男性1名 未成年 因受胁迫利诱协助他人暴力绑架和胁迫他人,从犯。
男性1名 成年 因情绪失控故意伤害致死一人,因情绪失控自卫过当致死一人,受害者父亲,到底是不是犯罪的罪犯呢?
故事本来很简单,分析处理都不难,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难倒了我们的执法人员、法律部门、社会大众、当事人群体。
最荒唐的是警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做的对不对了?
原因何在?
其实,就是扭曲的思维模式。
带来的扭曲的意识形态!
首先,说说大家应该做什么!
女儿应该天黑之前就能被妥善送回到家,或者由父亲到学校来接。
父亲应该按时下班去接女儿。
或者回家就能看着孩子。
首犯两名应该接受警察的询问和调查。
首犯头目应该在监狱服刑或杀灭。
从犯一名应该在自己家学习或者娱乐。
警察应该在抓捕嫌疑犯或路面巡逻加强治安(说白了,要么在维护治安震慑犯罪,要么在抓捕犯罪分子,或者倒班休息)可是实际情况呢?
女儿放学天都黑了,学校又没安全送到家,天气又不好,还没人接。
父亲一天8小时的辛苦工作很显然不够保住这个工作,根本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遇到问题公司既不理解也不协力。
首犯们逍遥自在的在马路上选择下手目标,正大光明,众目睽睽!
首犯头目在自己的淫窝里逍遥自在,边挣钱边享受变态的欲望!
从犯被威胁着拿出自己的钱和家里的车参与自己不想做的勾当,提心吊胆。
警察不管世界怎么样,发生什么。
永远无法在出事之前和过程之中发现他们,好像根本没有这群人!
20多起未成年少女被暴力强奸居然连丁点反应都没有。
麻木不仁到极点了.....所以影片已经把事实说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既然这样的社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奇怪么?
通过杀一儆百的方法可以根除么?
我觉得这个想法过于天真!
法典的正面其实就是这几个字就行,除暴安良、 惩恶扬善。
大家都明白怎么做。
既简单又适用!
我觉得不是人变坏了,而是人变得伪善和怯懦了!
每次人类有这样的变化,后面必定跟着一个大教训,摔一个大跟头。
流更多的血,死更多的人。
历史为鉴!
话题扯远了,说回本片!
片中有几处发人深省的台词和剧情,与大家分享!
1.受害者的父亲在纺织厂工作,因为设备连续作业导致故障维护时间缩短的问题,多次反映。
而得到的答案是什么呢?
我不管,你加班,我要货,小心你的工作。
就是这样,机器累了超负荷可以休息,人不行,人死了还有,机器不能停,停了就是人的问题.....啊,看看他的家就知道这么辛苦工作的结果....这就是现在的状态,人真的连机器都不如啊,别说畜生了!
这就是现状!
这样的生存环境,是羊群的生活环境么,你好好想想!
2.首犯被发现时居然都是一句台词不是我做的!
是啊,绑架不是你做的,强奸不是你做的,强制喂食麻醉药品不是你做的,ipad不是你偷的。
反反复复这么多次都不是你!
当许多善良的成年人听到这里时多会为其辩护,啊不是存心故意的,给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吧!
所以,你和你的孩子将来一定会陷入长大的这群人之中。
而结果你自己想。
很多好人做事情都喜欢这么思考,我们是羊群怎么能像狼一样不宽恕自己的小狼?
其实只有狼群里才不会出现一只羊!
很多时候缺乏辨识能力而已!
现在的社会环境还是羊群么?
你们自己想!
3..警察发现受害者临死前录像和首犯被人打死,警察本部一位高管说:是高中生么?
总部的人对这个事件很震惊。
开始没理解为什么说这句。
然后刑警没有追查线索而是回到警局,除了看完受害者视频后抱怨了一句这个世界怎么了,就坐在那本没有查案的动作。
而一直被内部调查的科长原来是因为一起骇人的高中生暴力案件的侦查,致使对方精神出现问题正在治疗而无法向家长和社会舆论交代的处罚。
正是那位学生为了得到朋友的游戏机,不停的打了他三天,不停地用打火机烧烧了三天,最后像垃圾一样把尸体仍在垃圾堆里。
直到这里我才明白,原来警察局的高官不是因为高中生犯罪的残酷感到震惊,而是高中生被害引发的对警察的不良社会舆论震惊!
在去嫌疑犯受害者父亲家的路上,警察科长说了一句我认为最针砭时弊的一句:犯罪哪里分大人和小孩,只有坏人而已?
警察科长在学校调查发现,原来孩子们都知道这件事,除了家长和警察还有社会。
他们真的都不知道么?
瞎的聋的?
这个时候他们也许还在争论是死刑好还是无期好吧!
还在关心那些影响了前途和声誉的问题吧!
还在想生存和发展之道吧!
于是对身边的事情根本无暇顾及,与其说视而不见还不如说逃避!
这样的事实存在,而去谈量刑。
难道不是本末倒置,难道不会出现更大的社会问题?
这并没完,后面的电影会给我们答案!
3.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事情爆发后,学校里,从犯被同学们以“告密者”的罪名殴打着!
媒体像没头苍蝇一样吸吮着各种有冲击力的可能并大肆渲染!
警察局里高层们想着怎么样平息这场风波!
而最有趣的是罪犯(第一个死亡未成年)的家长质问:17岁啊,小孩子犯错能错到什么地步啊?
警察科长:已查明你孩子,强奸及杀人并录制了视频,有20多个受害者。
家长:父亲(啊强暴?
)母亲(现在说的什么话啊,死啦我的孩子死了啊!
说这些有什么用?
然后是要死要活的哭声)父亲(对母你安静点!
对警察科长我家孩子也是受害者啊!
)母亲(听到这哭声大作捶胸顿足,老公啊我怎么办,请帮助我们抓住犯人....)而另一边,因为受到上述那个未成年强暴的一名未成年女孩因为承受不了自杀了,而其母在警察局扬言要杀了那个施暴的孩子....并恳请警察抓捕罪犯.....在此我要特别感谢编剧和制片,你们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啊!
我相信,这个镜头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见过。
只是事情和事态不如此激烈罢了。
看看家长就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了!
怎么还好提出这样的要求?
当然我之前也提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里的家长也是如此!
对不起,我说句实话,你在羊群里养狼难道不感到羞耻和一丝愧疚么?
有些激动了!
舆论的正能量这个时候又跑哪去了?
难道只是报道发生的实况转播就是彰显正义了么?
警察们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可以委屈求全不顾事实真理了?
请各自好好想想吧!
你们这样的行为是在做什么?
篇未即晓!
4终于当警察、罪犯(未成年人)、受害人家属(罪犯)同时出现在一个空间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警察蒙了!
他们的第一反应是用枪指着受害者家属(此刻应该已是罪犯了吧),他们的潜意识在保护弱者,因为此刻罪犯手里没武器!
天啊!
有理性的人自己想吧!
一个猎人拿着猎枪对着狼,当然,这个狼看起来未成年是头幼狼,然后你拿着枪让猎人把枪放下?
农夫与蛇,东郭先生?
不知道你们此时清醒没有?
如果没有,那结果是猎人被打死了!
5.我之所以将受害人父亲死前最后一句放在最后说,是想以此结束这篇冗长无趣的评论。
受害者的父亲的举动除了义愤和私仇外,其实隐含了更深的意义。
受害人的父亲在深林里取出子弹意味着放弃仇恨,毁掉女儿受辱的视频意味着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忍耐着和伤害自己的人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下!
这也许是羊的心理作用,宽恕!
忍受着爱女惨遭凌辱悲惨死去的绝望,生活的各种压迫,世人冷漠的目光,舆论颠倒黑白的评论,背负着恶名也要活下去的羊的慈悲之心,在听到罪犯的一句,不是我做的!
之后彻底清醒了!
狼就是狼怎么会是羊呢?
怎么会幻想它改过自新重新做羊呢?
于是说出了发自内心的一句呐喊:我不能和一个畜生一起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就这样被羊杀死了!
也是在绝望中自杀了!
事实就是这样,在羊群里的我们不但纵容、宽容、用我们的心血和肉体饲养狼群!
而且还亲手杀死自己的同类!
就是这样的,我们各自反思吧!
在各个领域!
在各个行业!
虽然很沉重,但事实就是这样!
再次感谢韩国编剧和导演,的辛勤工作和勇气!
谢谢!
一场没有公平和正义杀戮。
这种故事我更喜欢完美结局。
未成年的坏家伙多着呢,杀人强奸就判六个月😡😡😡
二流的本子,三流的演技
一个很有发挥的剧本拍的毫无意思…除了前面打死那个死孩子有点爽…
那个警察说的好,不管是不是成年人,只要犯罪都是肮脏的,都要付出代价。作为一个父亲复仇是最真实的情感,当然他也有纠结,到最后以老爷车似的结局还了自己的债,也解脱了
韩国版的彷徨之刃,演技很好,但,有点疲劳。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恶毒的青少年太可恨了。
韩国警察还是一如既往的垃圾啊
棒界良心。
没有人天生是圣人,也没有人天生是恶棍
妈的差评,最后居然没杀掉
5
国版的副标题是《一个父亲的复仇之路》,而韩版至少两条线都支起来了。只是有些奇怪,“杀人偿命”这个自古共识,为何到了现在却因为要追求文明而一次次拿出来探讨?因为一个游戏机而杀人的少年,正在笑着打篮球,这就是文明?
悲剧性的复仇,唯有以暴制暴能一解心头之恨。
什么时候有资源啊?!
每次看彷徨之刃都是一次受虐的过程😥,韩版感觉更加的压抑,郑在泳演的真好!期待一下王千源的国版彷徨之刃,东野圭吾简直是最多中日韩都会翻拍影视化的作家之一了!
这个结局值一颗星,哪有那么多公平公正
这一版的叙事比日本版好多了,轻重缓急都能让人理解,爸爸那么愤怒,却也没那么多的说教。他伤痛感太强了。
原著中太多精华都舍弃了,增加的妓院老板的桥段对剧情推进作用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