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主打的是展现教育孩子的合适方法,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碰撞和文化交流融合,主要讲述了一心想把女儿送出国的母亲选择请一位哥伦比亚的交换生来自己家住,来提高自己孩子皮皮的英文水平并顺带成为皮皮的好朋友和玩伴。
片中的这位母亲是个既细心又对孩子充满着控制欲的形象,她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严格,而且绝对是说一不二,必须严格按照自己的规定计划给自己孩子安排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母亲形象似乎是很多中国家庭中母亲的缩影,他们被统称为中国式家长,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带出来的孩子都非常听话,却都缺乏自由,缺乏主见。
而从国外来的哥伦比亚女孩却是个向往自由,始终坚持自我的人,她敢于打破加在自己身上的束缚。
在她的一步步引导下,皮皮也开始变得放飞自我。
而这与皮皮母亲的教育观念是明显格格不入的,皮皮母亲和哥伦比亚女孩之间发生过好几场冲突。
而两人真正的和解还在于皮皮母亲发现自己移民都充满着各种困难,而且很多外国人都极其羡慕中国的生活与环境。
最终两人的矛盾接触,都欣然接受了对方的思想与理念。
每个孩子要想能茁壮健康地成长,就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合适的方法。
家长也应当多给孩子一些自由,不能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孩子。
发展道路上的中国特色——关于电影《洋妞到我家》的一些思索除了小时候老师布置的观后感,这还是我第一次写影评。
深深触动了我的这部电影便是《洋妞到我家》。
没错!
你可能连听都没听说过。
这部电影2014年8月上映,由陈建斌、徐帆主演,孙红雷、郭涛、佟丽娅等众多大咖客串。
这么一部演员阵容强大的片子,因为题材不是市场喜欢的那种类型,而被我们错过。
但是不卖座,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
这部电影并不说教,语言生活化,配合精湛的演技,将中产阶级家庭的现状展示给观众,再通过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将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形象地展现眼前,同时还涉猎了婚姻家庭观、中产阶级移民潮两方面话题。
是近年不可多得的优质、走心好片,值得每位家长观看。
一、中国式教育秦文娟是个典型的中国妈妈,她秉承女儿要富养的观念。
5岁的皮皮,上贵族幼儿园,学钢琴舞蹈,出门坐私家车,在五星饭店吃饭,水杯碗筷都是专用,骨头鱼刺有过滤网,大块食物有研磨器,外出回家必喷除菌剂。
如母所愿,皮皮也确实被培养成了一个知书达理、才能出众的儿童楷模。
为了女儿有更好的生活环境,秦文娟想要移民,并请来了哥伦比亚互惠生帮孩子熟练英文。
而这个洋妞的到来,却打乱了秦文娟公主式养女的“rules”。
娜塔莉和皮皮一起做游戏,带皮皮外出,从小区到公园再到长城,她们坐地铁吃快餐,带给皮皮从未体验过的快乐,自由。
而这些,都与秦文娟的“中国式教育”格格不入!
不禁想到,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妈妈,为了孩子那一口费尽心思,却把孩子长时间丢给电视机;为了避免碰到坏人,从不让孩子独自外出;为了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委屈,买了私家车,很多孩子从未坐过公交车地铁;外出点餐,纸巾湿巾专用碗筷就更不用提了;为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学这学那,这班那班,更是举不胜数!
我们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却忘记了,养人不是养猪,猪得圈养,喂得得精细,才能卖的上好价钱。
而人,是要走向社会的。
否则,那食物烹制的再精致,也只是饲料!
电影里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皮皮自己吃饭被骨头卡住送医院抢救,洋妞说皮妈责任更大“开开4岁,会吐骨头;皮皮5岁,不会吐骨头”,皮妈却说洋妞狡辩,将其赶走;因为心疼女儿住院,当着孩子面,情绪失控与皮爸打架。
想想当下,有多少妈妈奶奶,对孩子的生活过度照顾,却忽略了孩子的精神健康,少吃一口是天大的事儿,父母吵架对孩子有多大伤害却从未考虑过。
究其根源,或许有一部分家长是真心为孩子身体着想,更多的还是嫌孩子自己吃饭又慢撒的又多,这不就是自私吗?
为了自己省事儿,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试问有几个家长能做到,把下一代培养成三观成熟、人格独立的正常人?
电影里开头一幕很经典,秦文娟开车被人挡住了路,她像个泼妇似的骂街,女儿也在一旁学样。
她批评女儿“你妈是母老虎,你可是公主,得有修养”。
真好笑!
父母们往往以为给了孩子最好的,他就能成为最好的。
前几天和一同学聊天,同学原是做话剧的,坚持了几年却市场凋敝,没办法转做儿童剧。
他说,现在的西安人,只看名人,不看故事,新公司请不来明星,排的剧总没人看,儿童剧就不一样了,做家长的特舍得为孩子投资。
现在的家长,自己做不到学习、提升,做不到言传身教,却舍得为孩子花钱,不就是图个心理安慰么?
将来孩子长大就可以说“我们为了你怎样咋样,你看看你怎样怎样”,完全情感绑架!
我认为,肯为子女花钱,却舍不得投资时间和精力的父母,是最不负责任的家长!
当然,外国的月亮也不都是圆的。
电影就很客观的反映了这一点,比如皮皮知道孔融让梨,洋妞却认为好的要留给自己;皮皮父母教育女儿生财有道,洋妞却认为只要能赚钱手段无所谓;皮皮不贪小便宜,懂得吃亏是福,洋妞却认为不争不抢,得不到最好的,得有狼的厉害。
我们在向国外学习的同时,中国的传统美德不能丢掉。
二、中国式婚姻如果说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是这部电影的切入口,移民话题是这部电影的卖点,那中国式婚姻,才是这部电影的升华。
着墨不多,点到为止,却让人回味良久,值得深思。
皮皮的爸爸,苏有志,文化局一处长,职位不高不低,工资不多不少——典型的中国男人。
自从有了皮皮,他的家庭地位一落千丈,妻子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的睡眠,将他驱逐出屋,造成夫妻多年不同房;妻子为了孩子,一心想要移民,丈夫微弱的反对意见完全被忽视;最重要的是,长期被妻子各种嫌弃,没钱、没本事、没时间!
夫妻间没有温情脉脉,有的只是抱怨、牢骚,日子更是过的糙的不像样,当丈夫要妻子说出他的十点好来,妻子还真说不出。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虎妈猫爸”,这些妈妈“在外上班回家还得管爷俩,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做得了手工教得了美术,听得懂外语弹得了钢琴”,简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好青年,“要你有什么用”是她们的口头禅。
她们很拼很辛苦,她们口口声声说为了这个家,可是,这是谁想要的家!
影片中丈夫的两句话总结的非常到位“我们为什么非得跟别人比拼呢?
”“你移得了环境,移不了心境!
”家庭生活,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中国式婚姻,看似是为了孩子,说到底,就是女人去追求超出能力承受范围的生活,结果弄得筋疲力尽、两败俱伤。
三、中国式移民中国高速发展,越来越开放,众多新鲜事物涌进来。
放眼看世界的同时,也让我们有了了许多困惑、迷茫。
电影里皮妈选互惠生的片段,美国的、德国的、韩国的、南非的,各国互惠生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都想来中国,而中国的父母却挤破了头想往国外钻。
影片有一段拍的特别精彩:在一家移民公司,家长们用渴望的眼神看着向他们介绍某发达国家的老外,那人就像上帝,能带他们去天堂。
而那个外国人所说的有着“历史悠久、购物天堂、举办过国际体育比赛、充满美食和艳遇”的国度,在互惠生娜塔莉眼里,中国就是。
老外每说一句,镜头就闪过北京一著名景点,呼应的特别好。
影片最后,在互惠生交流会上,有互惠生很得意的说她的中国护照无限延,把家里人都接过来,准备在北京南五环买房子,而另一边,两个中国家庭交流,其中一个高兴的说移民手续已经办成功了。
电影中的这个家庭,实际上是当下中国中产阶层的一个集中代表,他们对中国存在的问题忧虑、焦躁、不安以及神经过敏,却对没有生活过的外国一味推崇。
他们一心想着能离开这个国家,就算自己离开不了,也想着能让下一代能在西方发达国家立足,或者起码接受他们的教育。
然而对于移民后的诸多问题,却考虑欠周,全凭一股执念横冲直撞。
“移民梦”就是“中国梦”的捷径么?
显然不是,外国不是乌托邦,自身的问题不解决,“移得了环境,移不了心境”。
一个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也绝对没有办法在另一个国度里安身立命。
我记得在台湾旅游时,台湾的故宫等文物古迹,全部对当地居民免费开放,每到周末,外地游客也免费参观。
为的就是让大家多了解历史,热爱祖国文化。
游到花莲时,除了“日据”时期的一些遗迹,实在没什么看头。
比起我们大西安的历史,实在是差远了。
可是房东兼司机周大哥却足足带我逛了三天,连一个小小的稻米之乡,他都能如数家珍的说出种种好来,他介绍每一处景点时,我都能深深感受到他对故土的热爱和身为此中人的骄傲。
所以,对我们父母来说,首先要把孩子教育成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三观端正的人!
这部电影的导演、编剧和小主角皮皮,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家人。
影片中的内容,源自这一家人的真实经历,和他们的“纠结与困惑”。
当然,影片追求思想性,想解决的问题太多,一时码得太满,难免挂上说教的意味。
不过在各种育儿理念泛滥、婚姻家庭大师充斥的当下,有这样一部三观极正又接地气儿的电影,能让我们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进而有些思考,实属不易,推荐给中国父母。
剧里似乎想给一个对比,移民其实没那么好,但是逻辑上真的说不通。
一个后妈养大,没什么建树的外国孩子,在中国教育方式比父母还好,父母连最简单的安全知识,防拐知识都不知道?
这难道不是gj的高级黑?
不过国外对国人不重视这一点是真的,然而现实中也是挡不住愿意移民的人的。
所以只能说给爱看的人看。
最后一幕,一只强调 结婚十五年,这其实是 结婚十年 的番外啊,这样一品挺有意思的,其实把题材变一变好好地拍一个中年夫妻的故事也非常好,加入的元素让我觉得整个电影是什么 互惠生 的软广,本来中国家长就蠢蠢欲动一触即发,这不是在盲目上加上盲目吗。
中国人的拼命精神,换来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但我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似乎不是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可以换来的,也不是对夫妻另外一半的过分要求就能换来安全感。
苦日子再苦,也苦不过过去,好日子再甜,也甜不过亲情爱情友情。
苦日子过过,就怕再过那种苦日子,中国人富裕了,还想更富裕,还没有修炼到那种安享富裕的境界,哈哈😄
影片最后把一对结婚十五年的夫妻从柴米油盐中抽出,烛光红酒出场,丈夫给妻子送了一件她平时舍不得买的内衣,妻子回忆往事,道出结婚后的爱情就是要肯为对方吃亏。
影片中妻子是个女强人的形象,好面子,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尽全力想移民美国,将自己弄得焦头烂额,把自己想法一厢情愿的强加给孩子。
她把自己的女儿当公主养,不让她坐公共交通,在外吃饭不能低于四星级,吃鱼和骨头汤前用滤网过滤,水果必须吃有机削皮的,导致孩子五岁了还没办法自己吐骨头而被噎住进了医院。
十五年的光阴,妻子从原来的崇拜变成日常的嫌弃,嫌弃丈夫没本事没钱没时间,当妻子唠叨发脾气的时候,丈夫为了守住这个家在默默忍受。
他多次开导妻子,就算移民也无法移的了心境,或许他比妻子更懂得生活的真谛。
很多人评论这部影片像电视剧中截取的片段,剧情平平毫无特色。
但是,我看完感触颇多。
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变得越来越急躁,无法静心的享受生活。
处处攀比的心态让人对亲近的人抱怨连连,而忘了生活的本质。
身处这个时代,无法脱离大氛围,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初衷,珍惜和爱人相处的时光,日子可以平凡但是不能没有激情。
养育孩子需要更多的包容,包容个性化的成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崛起,以及在国际化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的持续坚挺,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却似乎并未收到正比例的提升。
反倒是在手头宽裕的中国家庭里,尤其是经济向上的发展型中产阶级当中,更因此出现了一股强烈的送子出国潮。
当年的外出务工的“大撒把”时代虽已经作古,但眼下的国内教育环境以及国内成长环境的较经济发展的大滞后,却让诸多有能力甚至稍差点能力的家庭,都在极力努力甚至费力地将尚还在襁褓中的孩儿们,带出国门。
尤其是,那些人到中年的家庭里,不仅仅是为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而烦心,大多还会因此或因为中年危机而所致的家事夫妻事而纠缠不已。
正可谓,家事娃事教育事,事事闹心!
影片《洋妞到我家》,恰如当年的经典电视剧《结婚十年》的外篇!
徐帆与陈建斌的组合,再现了当下中产阶级夫妻的种种困扰与难题。
曾经“结婚十年”时的情感纠葛和家庭琐事,如今却“变作结婚十五年”后的有关孩子培养和教育的大难题!
夫妻间的情感与信任,已然成为孩子问题的附属品。
尤其是当远渡重洋的“洋妞儿”进驻这个标准的中国式家庭后,一场中西合璧又中西冲突的“大家事”就此拉开了序幕。
洋妞儿家教的到来,固然在语言方面,给学习能力很强的孩子一个不错的语境和更形象直接化的知识灌输。
但西方人的文化和观念与中国传统的格格不入,也极大地让中国家长不适应。
好东西是礼让还是该争取,以及亲情母爱的该如何给予,让同样还是个孩子的洋妞儿也受到不小的心灵冲击。
而关于孩子成长中的过于溺爱和保护,洋妞儿则切身地给中国妈妈连连上了几大课。
尤其是5岁大的女孩儿在因吃饭时不会吐骨头而被送到医院急诊抢救的桥段上演时,或许大银幕下众多的中国的爸爸妈妈,都会为之一颤。
我们的孩子都是宝儿,但过于保护则会剥夺了他们多少成长的乐趣和能力。
道理,相信很多家长都明白。
但真正面对孩子时,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释怀。
移民,在诸多家长眼里,已然成了让孩子茁壮成长甚至安全长大的唯一途径。
影片中的父母可谓这类诸多家长的真实写照。
压力山大的事业,节奏难缓的生活,全为那一纸签证,一张绿卡。
而在洋妞进家门的那一刻,孩子的状态已然发生了剧变:精进的外语表达能力,独立外向的个性,也渐渐动摇着一家人移民的意图。
洋妞儿,好似一面镜子,映衬出中国家庭在诸事中的种种问题,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美好的东西。
影片虽没有给出,似乎任何人也很难给出解决中国式家庭的种种难题的答案,却用生动而情深意切的表达,在呈现出中国当代家庭的诸多“家事娃事教育事”的种种现象的同时,让问题中或烦心或挣扎或恐惧或享受的你我和他们,在共鸣连连的同时,自己亲身去找答案吧。
文/梦里诗书 一个极具中国特色代表性的三口之家,一位来自南美的激情似火的互惠生女孩,电影《洋妞到我家》以其文化理念上的差异上演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欢乐喜剧,而其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这并不是一场毫无养分的无厘头闹剧,电影在令人欢笑之余更折射出当下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探寻。
徐帆搭戏陈建斌,二人在电影中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上演的虎妈羊爸的组合可谓是想得宜章,徐帆饰演的“虎妈”形象爱女心切,对女儿给予了种种过度保护,为了能给女儿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一心为了移民而赚钱想把女儿送出国门,而陈建斌饰演的“羊爸”看似软弱无能,对虎妈的做法虽有不满却又无可奈何,但实则是对虎妈的包容和为家庭和睦的忍辱负重顾全大局,而为了能让女儿学好英语,虎妈请来了来自哥伦比亚的互惠生娜塔莉,这个来自南美异国女孩的率真与执着打破了这个看似一潭死水为了出国而陷入僵局的家庭,以其特有的方式改变着这个家庭以往的观念,电影也正是通过这种中西方文化教育和生活上的差异,达到了绝佳的喜剧效果。
电影《洋妞到我家》在欢笑间其实融入了很多真知灼见,喜剧的形式使得这些观念并非一味的说教,而是令人感同身受,面对孩子的教育中国父母往往以爱之名,给予了孩子过多的溺爱,同时又让孩子在小小的年龄背负了与其不相符学习上的重压,生怕孩子受了委屈,输在了起跑线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式”的生活方式是诸多中国小孩的真实写照,电影中也正是如此,看似虎妈的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过度关照,使得小女孩五岁了连鱼刺骨头都不会吐,几乎没有任何的生活能力,而互惠生娜塔莉的到来,正是在着力于改变这些,她以其自已的方式教会了孩子各种生活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的老话反倒成为了这个来自异国的女孩所教会孩子的,很多在中国父母眼中不可为之的事情,其实才是孩子得以成长独立的关键,还记得电影中顾全大局面对虎妈的咄咄逼人的羊爸一句“移得了环境,移得了心境吗?
”是给我映像最为深刻的一点,我们一再看到了国外环境的优越,却忽视了西方教育独立与自主才是其真谛所在,电影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中国式移民和家庭教育的反思,以最真切的方式给予观众以动容。
别在以“爱”之名,中国式教育对小孩过度溺爱的反思是《洋妞到我家》饱含的正能量,电影通过娱乐化的视角,互惠生女孩在中国实则是为父母上了生动的一课,要移得了心境,让孩子学会自我独立和保护,这才是真正对孩子的爱。
(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国人有时忽略了我们的文化和优势 我六年级到美国后回国读两年学之后又到了国外 虽然在国外生活了这么多年 可是真正我的生命是属于中国的 我感谢美国给我的生活经验 但我感谢我妈妈在我小时候培养我的各种技能 现在的我什么都还可以 所以我个人认为不觉得出国有什么“神圣的” 在中国快乐的生活惯了 国外是比不了 当然在国外度假或是挣钱是极好的 就是很多人在美国生活后都变形了 不忘初心 附加一句话 中国环境明显是有更多人身安全的保障
一直很关注这个片子,一是因为有很多明星参加,二是对于互惠生这个话题很感兴趣。
中西方文化相撞,那一定是有欢笑,有火花,有矛盾,有泪水。
影片中其实提到了很多当今社会现状与问题。
随着身边生活环境,食品安全,子女教育的问题,很多家庭盲目的选择了移民,借用篇中的一句话“改得了环境,改不了心境”,人们可以去寻求更好的环境,但一定是基于你有计划,有打算,有决心,而不是盲目的为了孩子,为了教育,要以整个家庭为出发点。
影片中热情的哥伦比亚互惠生姑娘的到来,每天与小孩子的相处,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不用走出国门就说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并且能用西方的思维去思考。
中国的很多妈妈,爸爸把孩子严严的包裹起来,怕受伤,怕挫折,但是孩子终究有一天要长大,早晚都要去面对困难,早晚都要独立,片中的互惠生用她西方的思维,与中国家庭的传统思维进行碰撞,很逗乐。
但是笑后想想,的确中国的小孩有孤独,不自由的地方。
可能片中互惠生只是一个西方文化小小的缩影,但是也启发了很多中国家庭,如果没有十足的准备走出去,那就试着吸收外国的文化。
在不背井离乡的情况下,让国外青春的大哥哥大姐姐来中国,这是何乐而不为呢:)感谢徐帆,陈建斌和“皮皮”精彩的表演,也感谢越来越的国外年轻人愿意来中国做互惠生,愿意感受中国文化,希望中国能带给你们最好的回忆!
之前在凤凰网看过一则新闻,北京公务员工资从4000涨到7700平均等26年,而这7700元就是正处的工资,电影中母语国家8000一个月,非母语6000,可见理论上确实请不起8000的...当然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电影挑战的是一等洋人二等官的陈旧习俗,中国发展迅速,官员们都站起来了,洋人才是二等的!
深刻教育大家不要崇洋媚外,跪舔自己人还来不及呢。
跑到那么大的饭店吃饭,享受封建王朝式服务,还要怪菜多?
而对方只是个家教,这么隆重大概平时也习以为常了,什么都不说,谱先摆起,北京人民真心富甲一方。
我不了解首都这家教规矩,但女主摆谱的描写如此夸张,越看越让人想起描写清朝的电影,尤其是女主跟一老太太前面走,后面俩外教跟女佣人一样跟着,那老太太就是一老佛爷范儿啊,又一次的教育了大家别移民了,在国内当爷更爽。
后面就跳着看了,女主还想要移民?
这是挑战裸官啊,牛逼的电影。
一看片就知道内容的片子。。。。
3分
这种技术含量档次的还是拍成电视剧吧
中国的现状,大多数普通移民家庭的写照,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这电影,没有当父母的人是看不出好在哪里的!
好看,虽然有些梗很老套,但还是很搞笑的
中国式学前教育,CCTV6数字电影的升级版,众大咖的客串挺有看点,教育意义也有一点深度
这个电影也是很厉害👍每个角色都有点毒
家庭剧 看看也不错 挺说明问题的
还可以吧哈哈
浓缩版电视剧,讲得好生硬,浪费这么多大牌了。徐帆为女儿英语请了一个哥伦比亚的互惠生住自己家,活泼吵闹的洋妞经常挑战徐帆过分保护的教育方式,期间发生小女儿5岁不会吐刺入院,闹市走丢等事情,让父母意识到教育问题。同事徐帆也决定放弃移民想法,在洋妞期满后找下一任互惠生。
说教意味太浓
反思中西方教育
母亲请来一哥伦比亚女孩来教其女儿英语……(20140913)
演得很好,特别主角……是互惠生的广告打得太·
2.0~!虎妈的中国教育,不谈剧情啥的,倒是这中国教育的自我反思有点吸引我。
看这卡司本来还以为会挺有趣的,结果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他妈电视电影,那洋妞的可看性一点也不强,故事剧情杂乱无章,故事主线模糊不清,想说点什么却隔靴搔痒,结果却不了了之,而且看得出制作水平很糙,紧赶着拍完的吧,徐帆和陈建斌的表现还不错,像那么回事!
算是比较现实又比较新颖的话题;撕逼都撕到国际友人上了;小朋友说英语萌萌哒,就是这心变得忒快了~·~
103.12.21
照理应该是很小品一电影,结果星光闪耀。男女主演演技一流让整个戏看上去很有说服力,哥伦比亚小妞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筷子功和中文都好的过了点,不过抛开为祖国歌功颂德那部分,中西文化的碰撞还是表达的比较好,尤其是教育这个环节。谁愿意背井离乡,但是为什么想移就避而不谈了
广告痕迹太重,太电视剧了,矛盾冲突略紧凑。主要理念不错,直指中国家庭教育问题,孩子那么大,连骨头都不会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