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命过程中总是看着别人,假设自己是生在别处,以此来构想不属于自己的生活。
可是有一天你发现一切都太晚了,你就是你,你生在某个家庭,某个时代,你生命的烙印,不会因为你的遐想而改变。
那时,你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并尊重它。
” 虽然我没有生活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但依旧被电影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现象所震撼。
七十年代,西南三线地区,下放知青,广播体操,大白兔奶糖,这一切都是那么真实。
影片透过十一岁男孩王憨的视角,见证在文革余威的动荡事件。
开头是一段无奈而痛心的旁白,配上黑白的色调,预示了知识分子在这一年代的艰难处境。
王憨爸爸说过“大人的工作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的”,在时代浪潮的奔涌中,个人的命运就像海上的浮舟,他们能做的,只是随海浪飘荡。
从妙龄少女谢觉红被侮辱,到他的哥哥为了报仇杀害了强奸犯,并且试图纵火烧掉工厂进行反革命,整个故事的节奏并不算很快,反而是循序渐进,如小桥流水般,将血淋淋的真相揭露出来。
影片的前期是被大厂葬送了理想的知识青年们痛苦压抑的悲歌,后期则是漠视人性与道德的法律的体现。
红卫兵与保皇派多次大规模斗争更是反应了秩序混乱,政治格局不稳的社会现实。
那个年代,有无数人像王憨爸爸和觉红爸爸一样,面对被葬送了的青春和梦想,感慨一句:“山里的天,就是多变..又要下雨了。
”这一句话中,包含了知识分子多少无声的哭泣与呐喊,他们被时代这座山压得喘不过气。
在觉红家里躲雨时,一面是觉红爸爸痛苦的倾诉,一面是觉红在换衣服,王憨被夹在中间,一会看看这边,一会听听那边。
这再现了大时代下一个11岁孩子的真实感受,一面是社会发展,一面是个人的青春成熟。
这两个方面看起来毫不相关,实际上却是彼此依存的。
王小帅导演正是将这两方面结合,在王憨的青春里刻画七十年代社会的境况,以此来将那个时代利用影片展现在大众面前。
影片中多次出现与画有关的意象,甚至影片开头,都是以王憨爸爸教王憨画画而切入的。
当被王憨问及为什么要学画画时,爸爸回答:“学画画以后就可以当画家,自己给自己工作,画一张画卖出去就能赚钱,多舒服。
”王憨爸爸早已看透了这个时代生活的种种身不由已,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把憨憨拉出泥潭。
当411和保皇派争斗误伤憨憨爸爸时,憨憨陪爸爸聊天,爸爸问憨憨:“你还记得什么是印象派吗?
”憨憨摇头,爸爸又细心讲了一遍。
这个时候,我真正的意识到了憨憨爸爸的良苦用心。
画画,在憨憨爸爸心里,不仅仅是一份安稳自在的工作,更是在大时代浪涛下尽我所能的挣扎与抵抗。
也许正是印象派潜移默化的熏陶,影片的最后,憨憨停下了去刑场的脚步。
憨憨爸爸的挣扎也并非是全无作用。
在讲述绘画方法时,憨憨爸爸说过这样一句话“光最亮的地方,阴影也最暗”,这不仅仅是艺术上的理论,同样也是生活上的道理。
影片陆陆续续展现在观众眼前的事件也反应了这个道理。
在文革的余威下,人们反市场经济,一切以特定的某个思想,某个主义为主,他们已经丧失了自我判断和自我意识,王小帅导演称其为“被动的丧失”。
他们必须随波逐流,不然难以在那个时代立足。
人们缺乏对生命的珍惜,枪毙就像洗澡吃饭一样平常。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悲哀,当王憨一家与觉红一家隔着窗户对视时,当女声的高音喇叭响起“谢觉强,反革命杀人纵火犯,死刑,立即执行”时,时代的伤疤被揭开,小人物随波逐流的无奈展露无疑。
——评《我11》看完电影之后我发了条微博:“这真是中国电影最好也最坏的时代——纯粹的作家电影也能进院线了。
”可惜刚好赶上饭点,整个空荡荡的放映厅里加上我总共也只有三个人。
想起王小帅本人的话:这部戏能上映就算赢——看来至少这位执着的导演苦守该题材14年,最终在法国电影基金的帮助下完成《我11》的最低标准是达到了,但人非圣贤,即便求仁得仁,面对不到500万元的票房惨败导演本人依然无法淡定。
22日晚在北师大举行的学生交流会上,王小帅直接表达了对不能在同一平台上竞争的不满。
“谁会早上六点半起来跑到影院去看电影?
现在给我们排的场次90%都是无用场。
”真的只是排次歧视问题么?
这种论调很难不让人想起纯文学和网络文学之争。
正如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精神内核似是而非大相径庭一样,商业片和作家电影在价值诉求层面上绝对属于两个物种,在商业片擅长的领域比拼票房,文艺片显然必败无疑,即便贴上“故事、悬疑”的标签,这部《我11》也由它的天生文艺片血统决定了无法从剧情、场面、特技和卖点各方面杀出院线商业片的重围;但即便回到文艺片内部标准进行讨论,《我11》的一再被观众冷落,大概也并非全无自身原因可寻。
作为王小帅自传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我11》的儿童视角至少相对于《青红》更真诚可信、还原当时三线场景也更细腻。
剧中长相酷似贾樟柯的主角小朋友叫王憨,与文革同龄,76年那年,“我11”。
影片最初,四个刚发育的男孩贪馋地看着低头走来的少女谢觉红,只见她眉清目秀落落寡欢,比他们大好几岁,上中学了——却与身为小学生的他们同在一所学校——这个疑似BUG还没来得及在脑子里成形,谢觉红就在教室门前昏倒了。
虽然也会和玩伴们一起好奇谢觉红到底“发育了没有”,对于年方11岁的王憨来说,好看姑娘毕竟不比当全校领操需要穿件新衬衫更兹事体大。
为此他绝食、哭泣以逼,甚至差点偷母亲的钱——这件新衬衣的出场如此霸气,足以让我们立刻明白,这部影片的衬衣当是和《小鞋子》里面的小鞋子、《无极》里的馒头一样,是贯穿全剧的关键道具。
果然,不久四个孩子就在大桥上看到了河边的死尸。
再不久,新衬衣差点在王憨昏倒在河水中时顺流飘走,王憨因此骂走了玩伴,孤身一人在河边捞起衬衣,等待衣干的过程中,衬衣——这件多灾多难的衬衣!
——又被潜逃的杀人犯谢觉强顺手拿去止血,想要寻回衬衣(又是衬衣!
)的王憨壮胆跑进丛林,终于与杀人犯进行了一次短暂而惊心的交谈。
觉强说:你不要把我的事说出去,我将来一定还件新衬衣给你——故事每往下发展一步,衬衣都成了推动情节的重要因素,如果不是早在衬衣出现前苦主已死,这电影差不多就可以称作是“一件衬衣引发的血案”了。
背景的青绿山林和随处可闻的上海口音相互矛盾,隐约透露了背景是在当年上海工人下三线支援的贵州山区;处处从孩子视角出发,对性、死亡和械斗的微妙心理处理也看成到位:既好奇又害怕,归根结底却是茫然懵懂的。
只是一件衬衣引出的杀人案,虽然给这部作家电影虚添了“剧情、悬疑”的名头,真相却一开头就令人遗憾地一望即知。
觉红的父亲渴望调回上海,却连累女儿被人事干部强奸,儿子也因而沦为杀人纵火犯——说实话这剧情设置因老套而大大降低了控诉的力度,儿子放火被捉的情节大概是电影最牵强处了:戕害妹妹的凶手既已毙命,为何还一定要放火?
其余大多数时侯,这部电影节奏缓慢,情调十足。
身为京剧演员的父亲鼓励孩子学画,深夜点亮蜡烛展示印象派大师的复制品,用意虽嫌浅显,姿态仍然动人;偶遇觉红父女,避雨时老谢倾诉的哭声也堪称惨痛;而觉红换被雨淋湿的衣服时,被侮辱和损害的少女背影更令人怜惜。
整个故事平单线条而平淡缓慢地发展下去,偶尔也不忘展示文革符号——造反派的械斗、被压抑的性、响彻广场的大喇叭以及就地正法。
可普通人的命运与不断轰隆前进的时代巨轮相比,从来都是卑微不足道的——这逻辑令我忍不住想, 即便是另一个时代,截然不同的背景,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或许也同样暧昧残忍——世事原本也并不是非黑即白,中间充满了太多儿童不宜的道德灰色地带。
正因为冲突发生的时代感并不强,对文革的控诉也不新鲜,《我11》终于再次回归导演的自说自话——这也是许多人从《青红》之后开始对王小帅的质疑,个人烙印毕竟无法和对他者的感染力划上等号。
这一次,王小帅的童年面目退隐模糊在了影片刻意制造的童声喧嚣中。
力求细节逼真的最大好处,不外让观众一起重温了一次自我的成长史,却并未令人真正感到成长的普遍刺疼——也许我个人最接近悲痛的观影体验,就是谢家父女呆呆站在监狱对面,王憨一家悄悄从后门避开他们的一幕。
但正如演员姿态的软弱一般,这震动先天不足,终于在直达内心的半途弥散一空。
(将发表于《南方人物周刊》,发表时或有删节。
)
11岁那年,女生之间开始流行那种有两种穿法的水晶凉鞋,那时家里出了点情况,母亲心情一直不好,我便忍着没说,只是有次跟同学换鞋子穿被她看到了,第二天一早一双崭新的水晶凉鞋就摆在门口的鞋柜上。
11岁那年,跟一个一直玩的很好的女生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吵起来,后来两人互相都说了很多恶毒的话,于是到现在都一直没有联系,算起来这是第一个闹翻的朋友。
11岁那年,春游的时候被一个高高大大皮肤黝黑的男生问有没有喜欢的人,我说没有啊,你呢。
他说,我喜欢你呀。
第一次被男生在公共场合表白,脸红到脖子根。
11岁那年,写的一个小故事被语文老师选送到某比赛,意外的得了一等奖,有一笔不少的稿费,这是人生第一笔真正属于自己的收入,在学校也一直风头无俩。
只是因此被人嫉恨,处于风口浪尖上,一时成为众矢之的。
11岁那年,被选为少先队大队委,每周四值日,似乎从那时起周四就成为我的幸运日。
那时的大队辅导员总是喜欢开我和周三值日的那个皮肤白净的男生大队委的玩笑,每次这个时候,心中总是满溢着小女生矫情的欢喜。
11岁的小男孩王憨,第一次看到死人,第一次被选为领操,第一次有了一件特别的白衬衫,第一次遇到杀人犯,第一次被小老鼠出卖,第一次撞见父母的性生活,第一次对一个大自己五岁的女孩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第一次遗精,第一次不明白这个世界。
十年之后,我21岁,坐在只有四个人的电影院看我11的首映场,看那个叫王憨的11岁小男生的悲喜故事。
王憨,我想他父母大概是希望他大智若愚的意思吧,也或许是因为在那个年代装疯卖傻才能活下去。
不过其实细想,哪个年代不是这样呢。
也是因为如此,我才不在乎这部电影背后的那些政治寓意,不在乎导演埋下的那些伏笔。
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能够让那些尘封已久的回忆都一一浮现,这就足够让我感动了。
十年之后,看着这部讲述三十多年前故事的电影,才发觉,原来十年前那个11岁的少年就已经经历过爱、善良、信任、欺骗和背叛,而到了21岁仍旧在经历这些。
一直捉摸不透这部电影。
一如捉摸不透生活。
我想起(那位被形容为阴谋论妄想狂的)居伊.德波的话:“一般历史生活的缺乏也意味着个体生活至今还没有历史”。
这令人困扰的概括体现在影片中,似乎已经成为王小帅最被诟病的一点。
影片中很多显性历史“缺乏”的并列,比如反抗时代而杀人的人和少年对白衬衫的爱慕并列;以革命名义械斗中的丧生与少年初次遗精并列;历史的生死关头与少年们无足轻重的背叛并列——“一般历史生活”与“个体生活”一股脑于11岁少年生命中惊心触目,彼此消抵,错合,分裂,再渗透。
而最后——如果有最后——“一般历史”竟然凝缩在杀人犯与少年对白衬衫的同样郑重里,让人怀疑这是不是王重新考写“历史”的野心并担心这种可能到底如何。
或者,影片的自传式色彩,多少可以回避这种指责。
那么多事,大家怕都已不相信了。
貌似坦白的更多指向自己的信或不信的态度,是今天唯一可做的令人可信事情吧。
越过怀疑,不得不赞赏,假如影片给出的对白衬衫的郑重,是王重新考写“历史”的机智(正如他一贯的机智),他还是做到了“一般历史生活”与“个体生活”的某种接点。
这接点是禁忌。
“个体生活”被压抑而又最执着的要求,构成了“一般历史”和“个体生活”博弈的禁忌层面——如许之多的历史冠冕话语,也是来自于被精液污弄了自己的羞涩感,然后羞涩地禁忌讨论两者的同一或不同一。
再然后,兴致勃勃地,“一般历史”和“个体生活”于是可以被合适对待了。
可是别忽略,爱慕白衬衫,仍是历史话语使然,它和一支无毛阴茎首次迸发的秘密联系,正乃禁忌所在。
心痛的不仅仅是禁忌要使禁忌不成立这句空话,而是必须要使11岁瞬间过去,某种比时间还不留情的自我抉择要赶在时间过去之前疾速赶过去。
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总是看着别人假设自己是生在别处以此来构想不同于自己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你发现一切都太晚了你就是你你生在某个家庭某个时代你生命的烙印不会因为你的遐想而改变那时你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并尊重它。
——《我11》除去贯穿影片的红色歌曲和号角声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可人的衬衣男主角跑去刑场看枪毙 在路上的时候 我觉得影片就应该在这里结束了用深沉的男低音来段矫情又深刻的独白:我一直一直跑好像目的地不在刑场 也不在别处我像是跑在某个时代里迎着风要是下点儿雨就更好了。
可惜影片没有在这儿结束也没有这段独白。
《我11》是一部令人遗憾的失败之作,失败的原因非常简单:缺乏戏剧冲突,而仅有的故事与细节又承载不了导演所欲表达的主题和历史。
其实许鞍华,锡兰甚至贾樟柯的一些电影都有弱化戏剧冲突的剧作表现,但细节与人物命运的走向很好地展现了时代风貌,从而是影片有了纵向的质感与史感。
而《我11》除了在开始的众多细节,如弹球,布票,烟标等上零散地展现了70年代的风貌,但故事重心显然在杀人事件后发生了转变,本应具有强烈期待视野的悬疑故事导演硬是套用了散文诗般地叙事格局,但无论从镜头语言还是叙事线索却仍在延续了一种情节剧的老套模式,从而弱化了影片的质感。
形式与内容的脱节让人嘘唏。
西班牙导演Victor Erice的《蜂巢的幽灵》讲述了类似的故事:一个孩子遭遇了逃犯。
但诗一样的电影语言使之成为杰作。
而他的《南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且更具历史感。
在看《我11》这部片子之前,对这部片子的印象并不好。
也许是有点小小的爱国心理作怪,听到这部片子讲的是文革时期的事,本来是很好奇,却了解到这部片子中法合拍,而且5月9日先在法国上映,5月18日才在中国上映。
我很担心,担心这又是一部拍给外国人看的中国电影,为了获奖而讨好国外观众,这是中国导演为成名一贯的作风,个人有点反感。
好在王小帅导演名声在外,年轻人最喜欢的导演之一。
放下顾虑,踏入影院,看完电影,感觉庆幸。
庆幸没有错过这场精彩的电影,庆幸见识到传说中小帅导演的“残酷青春”。
故事是从性开始的。
11岁,正是少年身体第二性特征出现的时候。
四个少年在双杠上消耗自己过剩的体力,以至于迟到了。
两个迟到的小朋友发现同班大5岁的女孩谢觉红也迟到了,很惊讶,猜测是她生理问题,故事的第二条线也随即展开——16岁的谢觉红被人强奸了。
一件白色的新衬衣,这是贯穿《我11》的主线。
小主人公王憨因为做领操需要一件新衬衣,但这在那个物质缺乏的时代这是一种奢望,王憨因为赌气要衬衣甚至被妈妈打。
但是在妈妈了解情况后,花费一年的布票为王憨添置了一件白衬衣。
这件衬衣也成了王憨的骄傲。
为了第一主线和第二条线相结合,导演肯定花了不少心思,但是很可惜,还是有点牵强,有点儿莫名其妙了。
王憨与小朋友戏水时竟然晕倒在水里了,然后衣服飘到水里了,这是第一个莫名其妙。
王憨低头听小伙伴聊杀人事件,脑充血晕倒?
感觉有点儿扯淡,然后衬衣被风吹到水里的吗?
王憨晕倒了,小朋友肯定不会在这时候恶作剧。
看那个到处是树山间,也不可能有风将衬衣吹起来。
第二个莫名其妙是谢觉强拿王憨的衬衣。
逃命之时顺手拿一个小孩的衣服堵住伤口,勉勉强强还能说过去,但是将衬衣的看的非常重要的王憨为何没有大喊大叫?
是因为他胆小吗?
应该不会吧,他敢一个人去深山野林里去找带伤的逃犯要衣服呢。
他若在谢觉强拿衣服的时候大喊大叫,在桥上的公安就可能听到了,那样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了。
王导让逃犯和王憨做了个约定,王憨不许将逃犯的位置说出去,逃犯会赔偿给王憨一件新的衬衣。
王憨为了小朋友和他玩,将逃犯的秘密告诉给小朋友,守不住秘密的小老鼠又将逃犯的秘密告诉老师,于是一起警民合作的中国式破案展开,但是很可惜,还是没抓到逃犯谢觉强。
王憨的爸爸因为说了几句实话被打,失去工作,只好在家交王憨画画。
王憨学画是导演最想表现的地方了。
无论是画画的光线阴影论,还是印象派的解释。
既表现了知识分子对艺术的推崇,也借口说出了作者的呐喊,光线强的地方阴暗也就更深。
被粉饰了的社会其实是存在许多问题的,需要有大师的手段才能让一幅画和谐,对于社会也是这样的。
王憨学画画碰到了谢觉红和他的父亲,在父辈的交谈中,王憨了解了谢觉强杀人的原因。
妹妹谢觉红被陈主任强奸,哥哥为了给妹妹报仇杀了陈主任,因为对整个工厂不满,还要烧掉工厂,于是变成了杀人纵火犯。
王憨发烧了,迷迷糊糊,所有的事对于一个11岁的小孩来说还没法理解。
卫军哥那些赤佬们暗地里谈恋爱; 411和保皇派做斗争,他们斗争时所有的人都要站边,不站边的人像王憨的父亲那样会受到打压;谢觉强是一个杀人犯,但是他是为了自己的妹妹报仇;他们的父亲和自己的父亲都是知识分子,却干着与知识分子不相干的事。
这个社会在发烧,像王憨的脑袋一样,社会混乱了,人也就混乱了。
王憨发烧醒了。
谢觉强被抓了,他再次企图烧工厂,可惜被大雨将火浇灭,再次返回去烧,被抓。
谢觉强如他的名字一样,觉强,只是感觉很强,一个人对抗着一个工厂,工厂还有老天爷的帮忙,注定是一个牺牲品。
狱中的谢绝强拜托家人做了件衬衣寄给王憨,完成当初的诺言,但此时王憨的父母却担忧的是与一个杀人犯有来往,对自己或者对王憨都不好。
谢觉强教给王憨诚信,父母教给王憨逃避,在探监完毕后,发现老谢和谢觉红就在门口,他们已经没法面对,只能带着王憨从后门溜走。
谢觉强最后被枪毙,王憨赶去观看的路上,犹豫停了下来。
故事结尾,王憨开始遗精了,标志的他从童年开始步入青年。
这一年王憨11岁,发生了许多事,这些事与国家发生的大事结合在一起,改变着一个人的生命轨迹。
故事看完,有许多遗憾,因为导演要表现的方面很多,我没法找到一个中心的点,整体看来,像一部纪录片了,演员们的演技都非常好,表现的很真。
电影最大的遗憾是这部片子表现爱情的地方比较少,都被表现性朦胧代替了。
关于王憨与谢觉红之间,我觉得他们是可以有情谊的,王憨对谢觉红有好感,或者说王憨暗恋谢觉红。
从开始对谢觉红这个女人的好奇,到看到谢觉红换衣的羞涩,这个大王憨5岁的女孩,尽管经历有些凄惨,但她已经成了王憨心中梦中情人的样子。
电影最大的亮点是闫妮的表演,非常到位,将一个特殊环境下的母亲演绎的活灵活现,很真实的感觉。
还有就是闫妮与王憨父亲床戏那段,虽然没有影像,但叫床声很撩人,据说是闫妮本色演出,哈哈。
《我11》,很真实,很好玩,推荐一看。
每一个人都被捆绑在时代之中,挣脱不得。
通过小人物一个孩童的视角来体现整个年代的政治,社会人群关系。
剧情发展似乎都一直有所铺垫,又不纯然的编剧,缓缓交代,到最后只能告诉观众这是一个时代的故事,关于故事主人公后来呢后来呢的话题,也只交给了时代。。。
小帅导演关于青春,成长,伤痕的故事篇,基本也符合大部分文艺电影人的步履。
此中画面倒是没有“十七岁单车”那其中裸体画面给我的感动。
结尾处谢觉红着红色衣服和他父亲深色衣服并肩站在高阶梯顶端,正好站住他们父女两得小门外的那个画面让我心里纠了一把,连续几次重复都有令我加深感受,层次递进这种冲击。
感动的。
总体来说,觉得还不错。
但是画面的构图处理没有期待中那么好
音乐、服装、色调、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等等,电影中的很多因素,都在试图营造那个年代的那种灰色沉重的感觉,电影试图通过一个半大孩子的视角,通过他单纯的还有些美好的生活片段抖落出背后那个特殊时代真实的残酷和无奈。
想法还行,可惜拍的的确很一般: 没什么悬念的故事却非要制造出很有悬念的感觉,让人累得慌; 把流水账般孩子的生活真的只讲成了流水账,没滋没味的; 通过看似平实、琐碎的镜头,来表达导演对深刻、文艺感的追求,搞不好就容易显得做作。
而那种过于暧昧的表达手法,也很难有力地展现那个时代的残酷和荒诞。
整体感觉这个电影:如题。
由于传统习惯与资本发展的速度,使很多记忆,是中国某一阶段当中的几代孩子们共有的。
所以不管那年他11时,你多大,甚至有没有你,《我11》都会给你提供些可以寻觅的过去!
《我11》主要以孩子的视角,来展现特殊时期西南三线某建设工厂家庭中一段生活经历。
故事的交代与进展,很多是通过大人间的议论与悄悄话来实现。
孩子们出于好奇,没什么目的性地、有意无意地偷听着,听见了就听见了,不做什么反应。
这就好像是电影本身对那个特殊时期的偷窥,只尽量告诉你我看到了什么,却没有态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值得推崇,但却也是过审的原因之一。
电影主要描述的家庭,从头到尾都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尽管身处那个年代,是是非非基本都与他们无关,即便王憨看到了杀人犯、王憨父亲被打,这些都没有使这个家庭出现多大的波澜,大多数时候,这个家庭跟王憨一样,都是旁观者,忠于革命忠于党。
观众没必要为主角们担心,只需要跟他们一起当个窥视者,知道了有中学生被强奸,哥哥报仇杀人放火,被抓死刑。
这种窥视结束了,片子也就完了。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并没有看出太多《我11》对那个年代的思考与总结,这是比较可惜的。
虽然没必要太过直面血腥与残酷、不平与愤怒,但是很多态度,是可以不太暧昧的表现出来的。
不过电影本来就是创作者的自由,不那么辛苦的提高片子自身的厚重量,只简单却不平淡的说说那段时光,却也无可厚非。
影片的细节比较丰满,容易引起共同的回忆。
两处比较让我唏嘘,一处是广播中传来死刑犯马上要执行枪决时,孩子们疯跑来找王憨去看,王憨放下手中的活儿,立刻跟了上去,父母都没有阻止的意思;另一处是谢家与来监狱询问白衬衫的事儿的王家相遇,都是下乡的知青,之前老谢心里话都跟王憨父亲哭诉,可是王憨父亲这时竟然选择躲避……总的来看,《我11》整体算是比较有诚意的“王小帅作品”,但是稍显火候不足。
主观视角审视再现文革末年 镜头难免太矫情 不知道以为张玮玮拍的呢
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
没有想象中闷。有情怀,有寓意,故事弱,被广电审过的关系么?但是青红之后,王小帅都在重复自己么?
无趣 冗长
很少打一星。
神秘的那个年代
離我太遠了
果然导演想表达的,还是那个年代罢了。
力求自然,不太自然;缺些灵气,所以匠气。
那个年代发生了什么。几个小破孩儿。
我21。此影片毫无代入感。与同类好片没办法比较。
这是看似少年版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略显成熟版的看上去很美 对待那段历史暧昧又直接 还是很有味道的
zhe shi ge bei gao gu de dao yan ,pai bu chu na ge wei dao
我十一是想讨巧地通过一个孩子的目光去看待那个快要结尾的时代,两派争斗,强奸犯,杀人,也都没有正面描写,大多通过孩子们和家长的言谈表达出来。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一件白衬衫,同伴们带不带他玩的确要比这些理念上的大人的事情更能吸引他,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时间看起来像儿童片,但怎么融合呢
我平安! 2012.12.24
王憨忽然就不跑了,就像11岁时对世界的所有好奇都一下子懂了。女孩的胸脯,潮湿的内裤,寄回的衬衫,窗台的静物都变得豁然开朗。父母床上传来的声音把成长推向拐点,门上的咒骂与三个人的逝世又将时代推向拐点。倒立仰视或者被粗暴拉开,儿童视角使得对历史的审视充满诙谐。片头一扇窗,望出去曾少年。
@新世纪
王小帅永远在重复自己的青春,所以殊无进步,相反自诩文艺青年的通病倒越来越浓厚,手持加山雾迷蒙几乎成通杀;全片的核心事件都从偷窥和闲言碎语中展开,多么自恋的主观视角;个人前景凸得厉害,全景以中远景为主;时代场景还原得不错,闫妮值得称道,爸爸的八字眉配上高端教诲让我忍俊不禁。
一个特殊的年代里,一个孩子的蜕变。一个不为人知的浩大工程,随着时代的结束,渐渐被别人忘记。
i wanna my money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