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会导致犯罪率上升,这说明了脑内活动与行为之间的可以存在不同。
我们需要接受并容纳,自己脑子里那些与现实观念不同的想法,以维持内心的平衡和健康。
高智商精神病人场控全局《地狱医院》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今天是2024年2月27日,我在此以电影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我观看的电影《地狱医院》。
这部电影聚焦于精神病领域,我之前在电影日记中经常提到弗洛伊德癔症研究,所以是我感兴趣的类型。
但这部电影并不是心理学电影,而是它巧妙地将这些真实的病例进行了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再创作,令人瞩目。
1. 精神病与社会镜像提及精神病人,我们不得不回顾一下历史。
在某些历史时期,例如英国喜剧《9号秘事》中所描绘的,女巫曾被视为导致不可解释现象的罪魁祸首,甚至被当众烧死。
然而,这仅仅是人们一厢情愿,试图消除痛苦的一种方式,所以精神病人曾经确实是跟落后的观念有关。
放在现在,《地狱医院》不仅仅关注精神病本身,更寓意着世界上那些被大家视为不正常的现象,这些少数群体,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电影的立意深远,没有局限于精神病的层面,而是将其与社会现象、人性探索相结合。
但电影依旧保留了精神病人的设定,而不是变成少数群体。
我想是一种商业的考虑,那些超出常理、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带有强烈的充满刺激的、恐怖的或猎奇元素的色彩,可以吸引观众。
其实,在当今时代,无论是短视频还是标题文字,都充满了猎奇元素。
这反映了人们对于新奇、非传统信息的渴望。
在主流信息过于多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会对这些较少传达出的信息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精神病人的病例,正是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之一。
正如我在研究弗洛伊德的病例时所无意间感受到的,这些超出常人接受范围的事情,正是吸引人眼球的地方所在。
除掉吸引人眼球的部分,这部电影并没有停留在表面层次,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案例因超出常理而被人远离,但仔细探究,每个案例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需要被社会接受。
2. 心灵深处的权力斗争以电影中的看门人为例,由《哈利波特》里的狼人扮演者,大卫·休里斯饰演。
从剧情中我们很难直接看出他的问题,但电影通过几个微妙的暗示来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他可能对长相帅气的男性有特别的喜好,他渴望得到男性院长认同,这可能与他在女性主导的环境中成长所受的压力有关。
同时他与另一位年轻女病人接吻后感到惶恐,这可能表明他无法坦然接受这种刺激带来的感受,而是在抵抗。
他把外来的男医生绑在病床上后下意识的给了一个吻,都反映出他对与自己性别相同、长相俊美的男性的偏好,这可能是他病症的根源。
然而,这个病症在当今社会看来,已经不再是一种医学定义,而是一个需要普遍接纳的社会议题。
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社会逐渐接受和理解那些不太被常规接受的事物,是一个文明发展的过程。
在当前高度广泛的传媒环境下,它容易忽视那些少数群体的感受。
如何照顾到这部分人的感受,类似于电影里那个年代精神不正常的人的感受,变得尤为重要。
这也是这部电影所探讨的核心主题。
所以电影通过精神病人的形象来隐喻现在的少数群体,呈现出他们的困境与挣扎。
因此,我们不应仅仅同情电影中那个年代对精神病人的不公平,而是看到当下对少数群体的关注与探讨。
根据我的生活经历,现在的精神病人更多指的是,智力障碍、缺陷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等情况。
这部电影改编自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该小说在当时以其前卫的笔触,将精神病的神秘和恐怖元素去掉,更加科学直白地展现出来。
这种直白的呈现方式让观众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解读,也体现了文艺作品将复杂抽象概念娱乐化呈现的独特魅力。
本片改编的时候,进行了一些符合现代情境的替换。
这使得电影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更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并没有将这种转换简单地描绘为非黑即白的对立关系。
原本的精神病人受到医生的压迫,他们寻求改变,但电影中展示了他们在转变为管理者后,也会逐渐滋生强权与强制的倾向。
这种转变让人联想到屠龙少年最终变成恶龙的寓言,为电影后半段增添了深刻的思考。
电影的结局也非常明显,两个试图控制和强权的人最终都陷入了思维的极端,他们在下棋时呈现出的不正常状态,进一步强调了权力和强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初观看电影时,我的期待与影片的实际表现有所不同。
原先精神病院院长的角色由迈克尔凯恩饰演,这位英国演员以绅士风度著称,让我误以为该角色会遵循正义战胜邪恶的传统设定。
然而,电影成功地打破了这一预期,给观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尾,这种做法相当出色,使得整部电影充满了悬念和不可预测性。
最终,那些掌握强权的管理者被自己的管理方式所反噬,这一情节富有深意。
3. 爱意的深渊在我看来,电影结尾的时候,爱情作为一种执念性质的精神病被提及,与我昨晚观看的《拯救嫌疑人》产生了主题上的共鸣。
在《拯救嫌疑人》中,两个男子对待一个女孩的不同态度导致了她的死亡。
其中一个男子,丝巾男非常有钱,希望用钱来表达对女孩的爱意,这种强烈的爱意无法输出之后,又通过更极端的事情将女孩拖入了恐怖的深渊。
另外一个男子,是宠物店的店员,因弱势而变得不尊重小动物,在遇到一位女子时产生了超出自己控制能力的爱意,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两个人的行为是不合适的。
虽然拥有感情和想法是正常的,但真正的君子应该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保持得体和适可而止。
人类身上确实存在着许多与动物相似的兽性冲动,但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我们能够控制这些本能和冲动,发扬其积极面,同时抑制那些过于原始的部分。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有任何想法,而是需要认识到大脑活动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差异。
例如,电子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会导致犯罪率上升,这说明了脑内活动与行为之间的可以存在不同。
我们需要接受并容纳,自己脑子里那些与现实观念不同的想法,以维持内心的平衡和健康。
电影里的问题,当你发现自己对一个不应喜欢的人产生爱意时,这是否意味着心理上的不健康或疾病呢?
答案其实取决于你的行为。
产生这些想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和引导这些想法。
在电影中,这个外来到精神病院的医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想主义的范例。
他因见到的一位歇斯底里症女病人而产生了爱意,追到精神病院后,开始明确地向女主角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得体的说清楚,他当时喜欢的女病人的脆弱。
他没有违背女主角的意愿,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待她的回应。
这种积极而健康的沟通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电影最终为这位外来医生安排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他成功地带女主角离开了精神病院,并在另一个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种剧情非常的罗密欧与茱丽叶,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需要思考关于爱意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我妈妈曾分享过她在短视频上看到的一段内容,主题是关于母爱是一种得体的退出。
这让我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与亲人之间的感情也会逐渐变得独立和客观。
我非常感谢妈妈对我成长的关注和支持,更感谢她在不同阶段能理解并接纳自己的处境,做到真正的心里健康。
以上,就是通过这部电影《地狱医院》,我思考了的,关于人性、爱意和成长的问题。
要不是最后一分钟的反转,我会误以为电影剧本只是影射那些眼里看疯子的人和疯子实质都一个样,并无差别。
惊悚片带着一点反思和叛逆的思想,内涵已经足够支撑一部像样的电影,何况还有引入入戏的演员,但惊悚片还是惊悚片。
可是,恰恰是最后一刻,让所有的情节绝非硬生生的出现一个顿悟,这故事刹那就柔软了人间。
原来,这是爱情片。
原来完美的故事可以就这样,解读为一个疯子和另一个疯子的完全搭配,你我的病以彼此为终点。
其实每个人都疯,我的残缺一直等着配合你的残缺。
这不恰恰是说我们周围所谓正常人的人间吗?
谁能说自己不是以自己的喜好来看世界,即使以为自己秉持真善美,也都还不是以自己的喜好来删减?
谁能说只有完美无暇的人才能匹配完美的爱情,其实只有我的疯狂,你的疯狂,只有你我残缺的部分,在不待见的世界等候一场最恰当的遇见。
原文载于今日看点 http://www.todayfocus.cn/plus/view.php?aid=936 《地狱医院》改编自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塔尔博士和费瑟尔教授的疗法》,小说写自1845年,由于是短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大城市的医生,顺路去参观一家因治疗方法独特而闻名的精神病院,不用把病人锁起来,让他们自由活动,医生越看越不对劲,在一场疯狂的晚餐后,真正医生和看护们冲了出来,原来接待他的都是精神病人,真正的医护们被关起来了。
这篇小说原本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因为在十九世纪以前,西方对待精神病人是非常糟糕的,基本不把他们当人,也从未有人想过精神病人可能会起义囚禁正常医护。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以前,人们认为发疯的原因在外部,比如被诅咒、灵魂出窍等,所以用巫医、祈祷之类的仪式请求神除去身体不净或召回灵魂。
到了中世纪末期疯子们就惨了,因为当时医学被神学和宗教控制,精神病人被视为魔鬼附体,对精神病人采用拷打、烙烧等酷刑来处罚。
中世纪是西方精神卫生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1692年,在北美殖民地马萨诸塞州的塞勒姆,一些年轻女孩突然肌肉痉挛并出现幻觉。
当地人认为,这是因为巫师作祟导致她们恶魔附体,于是成立专门的法庭,搜捕并审判看起来像是巫师的人。
被抓的人为了保命,被迫承认自己是巫师,并揭发周围的人,以此来表明自己“弃恶从善”。
一时间,当地人人自危,甚至夫妻互相揭发,儿女检举父母,家人间“划清界线”的事不断发生,最多时有200多人被关进监狱,最终20人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驱巫”运动中被处死。
听来比我们文革时恐怖多了。
后来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兴起,科学有了很大进步,精神病终于被当做了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但精神病人的待遇还是没有好到哪去。
18世纪初,精神障碍患者在欧洲更是被视为不可救药的下等人,关押重症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病院,甚至成了达官贵人猎奇取乐的场所。
据报道,当时在伦敦的伯利恒精神病院,每到周末只要花几个便士,就可以像看马戏表演一样,随意观看精神障碍患者的种种异常表现。
法国大革命后,皮内尔(P.Pinel,1745—1826)第一个被任命当“疯人院”院长的医生。
他去掉了精神病人身上的铁链和枷锁,把他们从终身囚禁的监狱生活中解放出来,把“疯人院”变成了医院。
可病人们依然没有被当成人看待,就像《地狱医院》开头的片段,大学教授给学生们讲课时,精神病人只是一个课堂道具。
一个满脸白胡子文质彬彬的教授,可以为了诱发病人的痉挛给学生看,竟然当众将手放进她的下体。
随着医学和科技的发展,医生们继续想要彻底治愈精神病。
1935年,葡萄牙的埃加斯·莫尼兹医生和他的助手对一名女患者实施了“脑前额叶切除术”,手术使患者的攻击行为明显减少,变得很听话,但却永久性地破坏了患者的基本人格,导致了其他更为严重的问题。
在医学界,“脑前额叶切除手术”如今已被废除。
影迷看到这个手术一定会想起《飞越疯人院》中,墨菲被做的就是这个手术,电影让大家都见识了这种手术的恐怖之处,但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莫尼兹医生随后又对其他13名患者实施了类似手术,莫尼兹当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说了半天西方,再看我们中国人是怎么对待疯子的。
中国古代是完全没有疯人院这种机构的,也没什么迫害疯子的记录,不过能查到一条律法,意思是“疯子伤人,家属挨板。
”中国传统宗族社会,容纳疯子的地方还是他们的家。
看起来我们东方对待疯子还是比西方人性化多了,不过也难说,如果没有家呢?
年龄稍微大些的人,小时候一定见过街上流浪着的疯子,可能没有家他们就只能那样自生自灭了。
还是讲回《地狱医院》,爱伦坡的小说在当年非常先锋,因为他用文学的手法抹平了疯子与正常人的差别,当然疯子最终还是疯子。
但这部《塔尔博士和费瑟尔教授的疗法》在经历多次被搬上银幕后,疯子们越来越正常,由疯子是不可能治愈的,变成可以治愈的,甚至越来越聪明,等到《地狱医院》时,疯子们已经成为天才了,虽然是撒谎的天才,将正常人玩的团团转。
当然,这样拍是为了更好看,但也很明确的体现出,现代社会对于疯子、异端的容忍度越来越大了。
有越来越多的著作试图阐明,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我觉得这也有些极端,毕竟确实有不少疯子的确是会伤人的。
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说:在蛮荒状态不可能发现疯癫。
疯癫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
它不会存在于分离出它的感受形式之外,既排斥它又俘获它的反感形式之外。
因此,我们可以说,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疯癫是作为一种美学现象或日常现象出现在社会领域中;17世纪,由于禁闭,疯癫经历了一个沉默和被排斥的时期。
它丧失了在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时代曾经具有的展现和揭示的功能,它变得虚假可笑了。
最后,20世纪给疯癫套上颈圈,把它归为自然现象,系于这个世界的真理。
这种实证主义的粗暴占有所导致的,一方面是精神病学向疯人显示的居高临下的博爱,另一方面是从奈瓦尔到阿尔托的诗作中所能发现的抗议激情。
这种抗议是使疯癫体验恢复被禁闭所摧毁的深刻有力的启示意义的努力。
上面的话为了力求准确而非常拗口,这里我想给一句简单粗暴的解释——疯癫史就是一部人性被文明迫害的历史。
节奏略微不好,但依旧是好故事,爱伦坡的想象力确实nb。
最后有一个温暖的结局,莫名的心情很好。
里面的精神病院里的一些场景,让人不由觉得那个年代精神病院的医生一定也是精神病,要不就是施虐狂。
在那么压抑的环境下,用那么屈辱的手段去对待病人,简直并没有拿那些病人作为人看待。
甚至连对待生物也不如。
所以布兰医生的反抗其实很是大快人心。
不言而喻,不蓝医生用了更好的方式去对待那些患者,让他们得到了很好的治疗。
但不蓝既然利用了暴力分子的手夺权,只能面对暴力无能为力。
但片子里除了护士长,每个人都是可怜人。
按照现在的观点看,很多人并不是有精神疾病,他们只是更执着,或者更敏感,或者受过伤害,或者仅仅是性取向不同而已。。。
都是可怜人。
深夜看《地狱病院》还是有点惊悚感,到最后反转有点小意外。
剧中疯人院的病人和医生似乎人人都处于癫狂的状态,疯子眼中的世界,常人眼中的他们,孰是孰非又能怎么评论?
好迷乱的困惑。
也许6年前的电影能对如今这个疯狂的世界有所启发,在纷乱的杂世中,又能有谁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洒脱?
几位老戏骨没有发挥演技的余地啊,感觉凯恩大爷是来打酱油,可惜了剧本。
凯特离出演珍珠港都过去十多年了还是那么美。
男主最后的络腮胡很帅啊,我也要哈。
你疯了吗?
我疯了吗?
“不要相信你看到的一切”这是开头真教授告诫大家的话。
你不要相信精神病人的话,但你又何尝敢相信一个正常人的话呢?
男主进入精神病院开始,所有遇到的人都是精神病,记住是所有人(甚至包括他自己,哈哈哈哈)。
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中的枷锁,当这个枷锁被打开,内心中的怪兽就会被放出(鸣人???
、)。
而相反,如果你找到控制他的钥匙,就会帮助病人恢复正常。
BOSS的钥匙是那张小士兵的照片,老妇的钥匙是她的儿子,男主女主是他们互相的钥匙。。。。
男主进入地下室,所有的正常人都被关在笼子里,但是他们正常吗?
那个正常的守卫如果出来会和现在的精神病守卫有什么不同吗?
院长是如何虐BOSS的?
和BOSS虐院长有什么不同吗?
本片揭示了人性的共同弱点。
陷入心结的人就是精神病人,解开它就是正常人。
而不论你是精神病人还是正常人,那个在内心深处的心魔都在静静的注视着你,等待着机会,破笼而出
给5分,电影本身硬件上很过关,所要展现的哲理、思想也耐人寻味。
看了下豆瓣评分,6.9分,如果没有题材优势的话,估计上6分难。
从观赏性上来讲,个人感觉很无聊,首先这种类型的片子早大路货了,看了太多,缺少亮点。
另外好多逻辑不顺的地方,导演的某些镜头运用及剪辑上也不喜欢。
例:1.男主三番五次去看被关押的前院长等人,就跟回家串门一样轻松。
2.多次生死攸关的打斗场面缺乏真实性 3.演员表演上,大家都在做一个行活,没有出彩的地方,有几处感觉跳戏 4.镜头运用上,个人不喜欢,表达不清晰,例如表现被关押的壮汉那场戏,壮汉站起时,表现其高大很简单,但当时给的镜头,让人看的模棱两可。
5.还是逻辑性。
任由主角各种探索,反派们只吓唬、不动手;反派杀了逃跑者,直接扔了就行了,随便甩句“摔死了”或者“没抓住”就足够了,非得放在马上背回来,然后让别人怀疑,还得想办法自圆其说,暂且就当他笨好了。
6.结局展现方式。
按说最后的反转,男主本身就是神经病,而且套用别人医生的身份潜进来,这种剧情虽然老套,不过类似《禁闭岛》《第六感》等片子,按说最后说出真相时,是让观众大呼过瘾的地方,可最后的感觉是,我仅知道了这件事,没有其他感觉。
7.最后男、女主的境遇。
不知道两人最后的生活是想代表什么,如果真牛逼,不如男主继续套用医生的身份取走了所有他的财产,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类似《肖申克救赎》,可以跟之前身份暴露的反转剪辑在一块,放在最后,让观众更过瘾,那多好。
总评:剧本中游偏上,导演水平中游偏下(与好莱坞大片导演相比较)。
本人看这片子时,确实没有静下心来,可能会影响评分及意境。
不过以上是当下真实感受。
很奇怪豆瓣评分这么低!
或许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影预期吧,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是超出我的预期的好,我是不太喜欢单纯的惊悚或恐怖片的,即使是这类片子我也希望有一些不一样的味道在里面,而这部片子没有很无脑地拿精神病院的疯子来吓唬人,也没有无脑地讲疯子的爱情故事,它着力描绘出了不同的人对待所谓疯子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领域里人的丑陋与恐怖。
让人不禁要想,人如此兴致勃勃残酷地迫害与自己貌似不同的一群人,仅仅因为不同,就有权利这样做?
排除异己难道是人类的天性?
人可以把自己的同类完全不当人对待,为什么?
如此疯狂地迫害自己的同类,究竟谁才是疯子?
疯狂真的不能治愈吗?
疯狂需要治愈吗?
我只想说,任何人,不要把自己的无知当权威,不要把自己的无良当权力,一个人的尊严与生命不由任何他人来决定!
风靡大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看里面的各种精神病案例你就觉得他们当中有佛洛依德,有爱因斯坦,有达尔文!
所以看完这部剧我并没有怀疑男主不是疯子,但疯子到底应该怎么定义,疯子是什么,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
我觉得每个人都是疯子,都有与众不同的一面!
如果没有疯狂的荷尔蒙,男女间怎么会有性爱的冲动;如果没有疯狂的因子,你怎么敢逃学旷课;如果没有疯狂的因子,你怎会在床上和床下判若两人....每个人疯的程度不同,所以成就不一样!
哪个开国元勋不是疯子一样要颠覆现状;哪次革命不是疯了一样要重新洗牌。
原来疯子才是世界进步的源动力,艺术家、政治家、科学家他们都是某一方面的大疯子,就是因为你不够疯,所以你只是个普通的老百姓!
疯狂可以,但要适当,所以老祖宗的“中庸”哲学真是牛逼!
疯狂如果适当,就像涓涓流水将农田灌溉;但如果不适当,或无法控制,那疯狂就会如洪水猛兽,将人吞噬!
梵高正因为疯狂,才有这样的成就,但也是这样的疯狂,自杀送命,张国荣亦如此!
但我们正应该珍惜身边疯狂的人,没有他们,这个世界将乏味至极!
精神病的定义我认为应该是就是两个字“失控”!
正因为失控,才会异常,才会有病态的行为释放!
所以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恐怕是最值得去研究和深思的!
大年初五,在柯南老师家观看这部电影。
单独我自己,大概率不会在过年期间看这么阴森诡异,充满了黑暗与颤烁的电影。
好在柯南老师,作为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带领观影,不时穿插着分析和点评。
打破了导演精心演绎的节奏与恐怖。
于是心平气和,悠哉悠哉看完整部电影。
影片开头是晦涩的男性世界,穿着黑色衣服,表情严肃的医生,不顾女主理性抗议,以探讨精神病人的发病症状为教学目的,强迫诱发她发作,展现痉挛表现。
一脸大胡须的医生眼底深处隐约着某种侵略与掌控,冷冰冰的学术:触碰她性器官有关部位,都可能引发痉挛。
果不其然,原先柔软而恐惧的女人,在他的语言和行动中瞬间僵硬成垂死的天鹅,优雅而无助。
毫无疑问,不能以现在的文化与理念去要求那个时代的人,感恩我们的时代在人文方面的进步,对不一样状态的宽容。
这部影片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治疗精神病人,如何看待精神病人,巨大的创伤会给人造成怎样的影响。
那个年代,即便是贵族,一旦被确诊为精神病患者,就失去了人权,不再为人。
地狱院长,视病人为物品,治疗手段铁血无情。
关禁闭,疯狂旋转,泼冷水,灌流食,禁锢。
病院犹如地狱。
兰登院长,接受所有的不正常,配合模拟幻境,让每个病人获得尊重。
由精神病人对精神病人进行治疗与管理。
表面和谐下暗流川急,最终引发了某种崩盘与死亡。
天堂又走回了地狱。
其实,这和我们的教育理念又何尝没有交集?
过紧束缚人性,过宽又导致散漫无纪律。
但无论如何,人本是大方向。
剧情随着男主人公的出现,跌宕起伏,不时出现反转。
恐怖与紧张的格调贯穿始终。
影片结尾,一反整部影片的阴郁,寒冷与坚硬。
意大利的疗养院,阳光温暖,绿草茵茵,鲜花绽放,明亮的幸福弥漫了整个画面。
按照兰登院长思想改良后的治疗方向正在继续,而且似乎重新回到天堂。
爱人甜蜜地依偎在一起。
反差非常大,有些为了吃糖而吃糖。
HAPPY ENDDING 。
嗯,适合过年的范!
我就觉得所有人都不正常,唯一正常的就是主角,所以必定有反转剧情在他身上。开始以为是模仿楚门的世界治疗主角,看来脑洞太大了,不过看完结局至少没猜得太错···我觉得这片真的不如致命ID。
就知道结尾肯定有个一反转,只是没想到反转这么坑爹。。。
想过病人医生互换,想过医生不是好人,就是没想到男主也是病人、反转可以的、就是剧情有点无聊啊
不看到最后永远不明真相
很多电影一往类型片的路子上套就彻底毁了,不管开头多有意思。
男主能不能滚出电影界
感谢这美好的结局,我们已经历太多苦难。
为什么每次我都记不起来这个电影的名字....
我们凯特贝金赛尔还是那么美,剧情什么的其实不好看(第一次看电影节,气氛很棒!
除了服装和病院没有什么亮点,本来看到男主角那么自作多情的想带女主角走还觉得他有病,后来发现他真的有病啊,就释然了=0=
名字有点耸动,内核是个爱情片。Kate Beckinsale挺漂亮的,还有Ben Kingsley和David Thewlis抬轿,但电影本身真的不太行。
有点烦恼的是前面十几分钟就知道后面结局。
"Misery has a way of clarifying one's convictions./苦痛能釐清心之所向" "I can't imagine being anywhere but here. Because you are sane and I am not. I'm not sane. I'm madly in love with you." 古典的 哥特的 罗曼蒂克的 唯有疯子才能治愈疯子 唯有疯子才会爱上疯子 然而旧时代已然逝去 这世上不再会有一座石柩医院拘禁着一位美丽而迷惘的Graves夫人 也不会再出现一个勇敢又痴情的孤童去拯救她 就让我在此去凭吊死去的它 她与他们吧
想起另一个片,爱德华诺顿的魔术师。本金斯利饰演了精神病人头领,病院院长。迈克尔凯恩饰演原院长。
结局好棒!我是爱伦·坡粉!
喜欢结尾有大反转的电影,不过有些离谱,大家都是神经病,凭什么你神经得那么正常?
【5.2】故事的梗抄自希区柯克长篇故事集第二季。探讨的主题比较有趣,除了最后的反转很有意思,其余大部分时候都很无聊。色调昏黄看的累眼,大量无意义的支线剧情,无逻辑的角色行为看的让人心累。整部片就像是一桶混着金子的翔,虽然偶有闪光点,可改变不了它总体上是一坨翔。
结局虽然没猜到,但没那么高智商...感觉不值得看了之前那么久。Boss人蛮好的。
病人装扮医生,病人囚禁医生。哪有什么精神病,都是被折磨出来的。
虽然非常理解这个电影,但是,...这个诡异又狗血的剧情叫我无言以对。看起来最正常的人其实是全剧最bug的疯子...结果观众被疯子耍了。戏弄观众好不好玩?真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