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了一下每一集的原作故事的名字和作者的背景信息。
以飨同好。
先放一下片头icon合集:
EP1 "Sonnie's Edge"Peter F. Hamilton (彼得·汉密尔顿) "Sonnie's Edge", from "A Second Chance at Eden" 英国科幻作者,以太空歌剧著称。
一般作品都是长篇系列。
有一本《北方大道》出过台译本。
最近这个作者的《圣天秤星》刚出了简体中文版——就下面这本,太空歌剧唷!
圣天秤星7.5[英]彼得·汉密尔顿 / 2019 / 上海人民出版社EP2 "Three Robots"John Scalzi "Three Robots Experience Objects Left Behind from the Era of Humans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Robots vs. Fairies" by Dominik Parisien 科幻爱好者应该很熟的一位作者。
99年在网上连载《垂暮之战》,一举成名。
目前这个系列已经写了九本。
脑洞大,文风风趣。
有点贱贱的。
例如他有一本《星际迷航-红衫》,拿了2013年的雨果奖最佳长篇。
就是这种脑洞大开又风趣。
系列中还有两篇动画也是他的作品。
同样的贱痞搞笑风格,只要看到一定认得出来。
垂暮之战7.9(美)约翰·斯卡尔齐 / 2008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星际迷航-红衫7.7[美] 约翰·斯卡尔齐 / 2014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EP3 "The Witness"Alberto Mielgo 原创剧本 这哥们主职是动画创意,不是科幻作者。
你可能没听说过这个名字。
这么说吧,最近大红的《蜘蛛侠:平行宇宙》,发端自他。
三年前sony以顾问的名义雇佣他,请他做电影的创意。
他从无到有的构建出团队和早期版本,然后被sony开了。
等这版蜘蛛侠出来,他就震惊了,因为这美术风格,跟他带队给出早期创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他连个顾问的名义都没拿到。
于是他在facebook上炮轰sony。
嗯,现在道歉了,但拒绝删帖。
下面这张图是他做的 Peni Parker的人设。
所以这集动画有点像在示威呢。
EP4 "Suits"Steve Lewis (credited as Steven Lewis) "SUITS", from "SNAFU: Future Warfare" by Geoff Brown SNAFU是一个书系。
主打军事恐怖题材。
一般是多个作者就同一主题分头写作,最后集结成册。
这部动画取自名为“未来军备”的一本。
作者Steve Lewis不太出名,在Amazon上也搜不到多少信息。
EP5 "Sucker of Souls"Kirsten Cross "Sucker of Souls", from "SNAFU: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by Geoff Brown 跟前面 04同样出自SNAFU书系中名为“适者生存”的一本短篇合集。
作者好像最近热衷于类似的吸血鬼军事化的恐怖故事。
EP6 "When the Yogurt Took Over"John Scalzi "When the Yogurt Took Over" 跟02一样是 John Scalzi的作品。
一样脑洞大开而又贱痞讽刺。
后面EP 17也是他的作品。
EP7 "Beyond the Aquila Rift"Alastair Reynolds "Beyond the Aquila Rift", from "Beyond the Aquila Rift: The Best of Alastair Reynolds" by Jonathan Strahan or "Zima Blue and Other Stories" 这个作者最近的作品是名为“Revenger”的长篇系列。
还写了数量惊人的短篇作品。
曾被提名三大奖。
但一直无缘获奖。
可能因为他主要在英国出版作品的关系。
后面EP 14的Zima Blue也是他的作品。
看到有人在问片中的插入曲,这是 Matthew Perryman Jones 的 Living in the Shadows有朋友做了介绍:Living in the shadows 歌词赏析EP8 "Good Hunting"Ken Liu "Good Hunting" 刘宇昆,三体第一本的英文版译者。
如果说三体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文科幻。
那么其中刘宇昆的功劳应有1/3。
除了三体,他还将很多中文科幻作品译介至北美的科幻市场。
16年获得雨果奖的北京折叠,也是他翻译的。
他自己的作品“手中纸,心中爱”获得2012年雨果奖最佳短篇。
作者有中文背景,故事大多是东亚的内核。
在北美的科幻小说市场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从这一集动画本身就看得出来,风味纯正,跟那些老外脑补出来的东方元素完全不一样。
评论中有小伙伴给出了小说原著:祝有好收获EP9 "The Dump"Joe R. Lansdale "The Dump", found on "Bumper Crop" 根据wikipedia的描述,这作者主打恐怖、神秘、西式冒险、犯罪故事。
因其作品的讽刺、角色诡异、场景荒谬而著称,例如猫王和肯尼迪总统在老人院里跟一个埃及吸血木乃伊大战的故事。
改成动画的这个故事,嗯,也有点这个感觉。
后面EP12也是这个作者。
EP10 "Shape-Shifters"Marko Kloos "On The Use Of Shape-Shifters In Warfare" (unpublished?) 德国人,但用英文写作。
主打军事科幻题材。
有一套名为“前线”的长篇系列。
2019年要出版一个新系列“The Palladium Wars“ 。
后面EP13也是他的作品。
EP11 "Helping Hand"Claudine Griggs "Helping Hand" 作者是女性,在罗德岛学院的写作中心任教(感谢评论指正)。
写了几本关于跨性别人士的非小说后,才转向小说创作。
可谓出手不凡。
顺便说一下,这一集是整部动画中我第二喜欢的作品。
评论里有人给了这一集的原著地址:Helping HandEP12 "Fish Night"Joe R. Lansdale "Fish Night" 见EP 9的作者简介。
视觉效果相当出色的一集。
但更像个奇幻而非科幻故事。
评论里有人给了这一集的原著地址:Fish NightEP13 "Lucky 13"Marko Kloos "Lucky Thirteen", Frontlines 2.1, Terms of Enlistment 见EP 10的作者简介。
顺便说一下,作者从军十年以上。
10/13这两集确实在军事感上强过其他作品。
EP14 "Zima Blue"Alastair Reynolds "Zima Blue", from "Zima Blue and Other Stories" or "Beyond the Aquila Rift: The Best of Alastair Reynolds" by Jonathan Strahan 见前面EP7的作者简介。
个人认为这一集是全系列中最好的作品。
不接受反驳。
另一条评论中给出了中文版的小说原作,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齐玛的作品》EP15 "Blindspot"Vitaliy Shushko原创剧本作者应该是动画主创。
15年开始做动画。
16年底完成了一个叫 x-story 的短片,一举成名。
可能从那时起开始组建自己的动画工作室,然后就是netflix的这一集动画。
这是什么样的神仙!
X-Story (2016)7.62016 / 俄罗斯 / 动画 短片 冒险 / Vitaliy Shushko主创的个人博客在:https://shushko.blogspot.com/ (需要梯子)。
顺便,x-story 的概念原画如下,是不是想说,卧槽我看过这个!
EP16 "Ice Age"Michael Swanwick "Ice Age", from "Tales of Old Earth" 迈克尓·斯万维克 老牌科幻作者,曾多次获得雨果和星云奖。
国内出过他一本《潮汐站》,一本《地球龙骨》 。
下方评论里有小伙伴给出了原著,这里搬运一下:冰河时代EP17 "Alternate Histories"John Scalzi "Missives from Possible Futures #1: Alternate History Search Results" 好嘛,制片是有多爱他啊。
整个系列给他一个人上了三篇。
虽然在视觉效果上不像那些CG动画那么出彩,但美术表现和他的故事非常匹配。
而我真的喜欢他这种忍着笑疯狂吐槽的风格。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从《垂暮之战》入坑。
强烈推荐。
EP18 "Secret War"David W. Amendola "The Secret War", from "SNAFU: Hunters" by Geoff Brown 跟前面 EP4/EP5 一样取自 SNAFU 书系。
SNAFU应该是是“Situation Normal: All Fucked Up”的意思。
据说是一个军事用语,意思,嗯就是字面意思。
所以这一系列大概都是类似的军事相关的短篇故事集。
私货“每集动画的建议观看年龄”:可以给娃看爱死机器人吗?
1.Sonnie's Edge 4星。
后阿凡达的反阿凡达故事,意识操纵机体+Monster角斗场,亮点是反客为主的反转,恐惧之下的求生意志成为生存优势,除了明显致敬异形,大脑同步和反杀也让人想到EVA(初号机暴走是此类题材开山鼻祖的名场面)。
2.Three Robots 3星。
机器本位的人类遗址游历,类似《银河系漫游指南》后续,在机器视角下对人类活动三条评论音轨地点评,其中涉及对生命功利主义的疑问(为啥要进食),后人类世的景象参照了诸多末世片。
喵星人开口卖萌调戏,太多影片用过了。
3.The Witness 4星。
后Triangle的双面triangle,一个莫比乌斯环的loop故事,美术明显借鉴《攻壳机动队》(更接近真人版里的赛博朋克香港风貌),手绘漫画风格加以点缀,SM色情展示过于吃重,可能指向人的异化。
4.Suits 3星。
满是陈词滥调的打怪保卫家园动作片,应该借鉴了《星河舰队》,画风和低帧动态类似《蜘蛛侠:平行宇宙》,里面怪物踏进房间一幕,又像去年的《寂静之地》,最后的行星环暗示地外殖民,将保卫者/侵略者角色互换,很反讽。
5.Sucker of Souls 3星。
进击的吸血鬼德古拉本尊,比起纯粹他者的异形可能更像有一定交流能力的铁血战士,血溅十字可能是对基督教的挑衅,另外地底怪物这个设定和外观,也像05年那部《黑暗侵袭》,隧道追踪就太cliché了,PS喵星人又成武器,举猫迎战和最近的《惊奇队长》如出一辙。
6.When the Yogurt Took Over 3星。
切入口小但挺黑色幽默的,酸奶可能影射了小麦、宗教、手机——驯化人类,总统桥段讽刺人类政治的愚蠢,酸奶气泡发声,“吃”婴儿蒙太奇。
7.Beyond the Aquila Rift 4星。
感官欺骗/幻象嫁接了外星智能(可算是第四种接触),从对同场景的多次切换镜头看,我倾向于并非《黑客帝国》那种人在缸里模拟一个虚拟现实出来,而是对物理现实的加强/扭曲,类似于AR。
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对现实的怀疑是悬疑点,两次圣母像有照妖镜功能(或暗示失去庇佑),也让人想到笛卡尔说的骗我的魔鬼,冬眠事故情节和太空蜜月场景可能借鉴了大表姐的《太空乘客》,提取记忆+幻化故人+思想交流的设定,也让人想到《索拉里斯星》和塔可夫斯基的改编电影,外星智能体从洞穴中初现的刹那如同女人身影,这个视觉意象展现了人类如何预设认知,但剧情还是太猎奇了(外星智能变蜘蛛精),这类题材还是以短片《恐怖谷》和《黑镜》S3E5珠玉在前。
8. Good Hunting 4星。
狐妖传说嫁接蒸汽朋克风格的Cyborg义体,仿佛用肉身展现一个祛魅的过程,“卡在人形”也可以看成某种东方哲学/风情陷入现代文明的隐喻,从魔法东方到科学西方,香港几乎是唯一的跳板,但刘宇昆显然不满足于重述历史进程,而是想用祛魅的科技来复活魔法,于是志怪传说中的幻化人形,成为机械时代的transform,在视觉上接近今年的《阿丽塔》,缺点是时代风貌和价值观跨度太大,导致前后有所脱节,最终落脚点也相当粗浅(超英类型片),不过,刘宇昆这种拉近、弥合两个世界的努力仍是有当下意义的,包括那种男女平权的道德意识,算是一种反东方主义。
9. The Dump 3星 垃圾场版《汉江怪物》,保留吃下去东西的记忆,这个设定很眼熟(《怪形》、《湮灭》?
)10. Shape-Shifters 3星。
狼人大战狼人,军营版《黑夜传说》,价值观略老套(批判非我族类的种族歧视,doggy soldier的称呼如同Negro),变身打斗视效出色,带主观视点镜头(像在打CS游戏)。
11.Helping Hand 3星。
重口版《地心引力》+《127小时》,危机处理比较写实,整季中比较诉诸现实科学的一集(但有航空服漏气的bug和真空中同期声的错误),为小事付出沉重代价,也是太空史的真实写照,结尾的残臂特写暗示新的事故轮回。
12.Fish Night 4星。
这集很有趣,用人类寓所闹鬼haunting的概念投射到更大空间、时间跨度里的动物幽魂,但并不局限在小清新的梦幻,而是有一种招魂的真实危险在里面(也就真的魂飞魄散了),画风让我想到福尔曼的《和巴什尔跳华尔兹》,但故事内核更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可以用虚假记忆来阐释的,无法阐释的是超现实的想象在动画中飞天。
13.Lucky 13 3星。
中规中矩的忠良AI题材,有点《攻壳机动队》TV版里塔奇克马的意思。
这集和7、10、18都堪称当下CG制作的最高水平。
14.Zima Blue 5星。
从思想上看当之无愧的本季最佳,Zima既是AI升级到高级智能的代表,其实也是人类智力进化之路的象征,从一些自动化的模块,到上下求索宇宙真相,最后返璞归真,回到原点。
这条披荆斩棘的文明之光,在茫茫宇宙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形象也让人想到《守望者》中的曼哈顿博士,高能、低调、怀旧、求真。
说起来Zima blue多半是致敬Klein Blue(还有霍克尼的游泳池),但这个色调实在更像Tiffany Blue啊…PS这个画风很熟悉,但一时想不起来了。
15.Blindspot 3星。
青少版机械劫匪,视觉设计包括机甲武装很80年代卡通,剧情颇为无聊,只是blindspot这个点构成了双关。
16.Ice Age 4星。
小而美妙,唯一的真人出演动画,除了空间尺度上的对比,还有时间速度上的差异(这个点有科幻小说写过),打开冰箱,看尽世界文明沧海桑田,也被世界观看,真有点我见青山多妩媚的美妙。
17. Alternate Histories 2星。
可择历史,这类题材已经拍过太多了,从《罗拉快跑》、《蝴蝶效应》、《无姓之人》、《前目的地》、《高堡奇人》包括超英中的《X战警:逆转未来》、《死侍2》,我看不出这集有任何突破的地方,可能是南方公园式的刻板印象吐槽吧,里面当然有致敬/彩蛋,比如性感平行时空那段床上姿态模仿了72年《歌厅》的海报。
18. Secret War 3星。
将具有史诗感的民族战争嫁接到打怪(引入黑暗魔法设定),视效相当出色,但也非常老套,拍成长片估计就是流浪地球的感觉。
总结起来就是密集展现科幻/奇幻类型片的情节爆点,以“大话点”的标准或与黑镜、瑞克与莫蒂比较,科学性是欠奉的,但被选择的题材有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肉体的加强/延展/重整,二是意识的虚无/可操纵,大多集都非常突出感官刺激,以至于性暴尺度惊人,因为通过感官,我们才能理解人统合身心二元的可能性、或更确切地说、改造的可能性(尽管大多沦为动作战争的老套)。
整季在思想上开拓的疆界有限(对比黑客帝国动画版),倒是在锡德说的“类型的流动与类型的再创造”游刃有余,这可能是网络媒介时代的产物,熟练征用经典元素,为我所用,一如冷战对黄金三杰的影响。
科幻的点在于:智能大于人类,文明大于地球,但我们只能在地球人的框架内想象。
由Netflix出品,大卫芬奇联手蒂姆米勒打造了这部由18个短片组成的动画,每支短片风格迥异,且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工作室,涵盖多种类型。
围绕标题的三个关键词展开探讨。
1.桑尼的优势(自由意识)第一集,画面流畅,一个赛博朋克风格的世界,有类似阿凡达里共感技术的设定,人们可以与怪兽相连接,而本集的桑尼最后的大反转也很有意思,其意识可以转换到其他设备上。
类似于灵魂出窍,超能查派既视感。
2.三个机器人(讽刺人类)第二集很轻松的氛围,带点黑色幽默,废土风格,类似于机器人总动员的背景,三个造型各异机器人在人类已经毁灭的世界上参观着,互相打趣,非常搞笑。
台词和环境细节透露出对人类的些许讽刺。
有公路片的感觉,机器人撸猫也是非常滑稽了。
没想到的是噬元兽还会讲话。
3.证人(猜疑,循环)这集的制作人曾参与制作过《蜘蛛侠平行宇宙》,本集的画风以及风格也很像平行宇宙,整个城市的风格似乎借鉴了香港和重庆,随处可见的霓虹灯和中文广告牌。
故事上很巧妙,是一个闭环,剧情画面音乐表现力非常强。
她看见他在杀她,他追她,最后被她反杀他,他又看见她杀了他........本集尺度极大。
4.机动装甲(守卫)农场主们开机甲抵御外星怪物的故事,农场机甲混搭的设定还算有新意,有种塔防游戏的感觉,本集场面和画风比较出彩,卡通画风,画D渲染2D并且采用抽帧效果,《星际争霸》+《植物大战僵尸》既视感,故事一般,开启大门迎敌那里致敬了《黑客帝国3》的锡安保卫战,连配乐都类似。
5.噬魂者(吸血)探险队作死挖到吸血鬼的故事,卡通美漫画风,非常血腥,出血量超大。
猫的出镜率太高了,好几集都有。
6.当酸奶统治世界(傲慢 )脑洞大开的一集,酸奶有了智慧,统治了世界会怎么样。
酸奶讲话略萌,人类造型略萌,酸奶火箭太搞笑了。
7.裂缝以外(幻象)有时候,现实可能更加可怕与残酷,比起真相,人们更喜欢沉浸在一个虚拟的梦里。
太空小队空间迁跃失败遇到外星生物的故事,进入人类意识读取记忆,制造幻象迷惑人类,为临终之人带来最后的慰藉。
本集CG效果特别逼真,细致入微,外星生物的造型非常恶心。
8.祝有美好收获(科技与魔法)改编自刘宇昆的短篇小说,背景设定在中国古代,关于狐妖的故事,而且创意极佳,你绝对想不到这个故事能从略带玄幻色彩的古代发展到浓厚的蒸汽朋克。
阿丽塔乱入。
科技与魔法的重新解构与融合。
讽刺人们对与机器的掌控。
配乐很有中国古韵风格。
9.垃圾场(垃圾)比较平庸的一集,驱赶垃圾场主人,反被垃圾吃掉。
——如果你在垃圾场待了足够长的时间,全世界都会向你走来。
10.易形(狼人)又是一集高水准的3D CG短片,某些场景足以以假乱真,游骑兵阿富汗执行任务的故事,加入了狼人这个设定,种族歧视这次轮到了狼人,有种金刚狼的既视感。
11.帮手(自救)@EA。
类似于《地心引力》,配乐与氛围营造满分,节奏,紧张感把握得当,视觉冲击力很强,太空的深邃与厚重,人类的渺小,孤身一人的绝望。
片名很精辟。
12.古鱼复苏(鱼)美漫画风,这集后半段特别美,闪着荧光的古鱼之魂,在沙漠中遨游,想到《大鱼海棠》。
而随之而来的是美丽底下的危险。
再美好的东西都有其危险的一面。
13.幸运13(13号)CG效果依然强大。
一架编号为13号的飞船似乎有了自主意识,与女主产生了某种羁绊,百战百胜,最后挺感人,飞船指示器应该是在致敬《2001太空漫游》里的Hal9000,空战相当精彩,敌人飞机确定不是歼20么。
14.齐马蓝(回归本我)一个机器人探寻真理,回归本我的故事,返璞归真的意味。
充满哲学思辨。
蓝色主色调极其亮眼。
15.盲点(备份)几个机器人夺取芯片的故事,战斗场面火爆,类似第四集,但有点无趣。
最后还致敬了一下终结者。
16.冰河时代(微缩世界)这集的脑洞很有意思,蛮有想象力,一个微缩在冰箱里的世界,一个人类文明的缩影。
发展,战争,毁灭,回归原始,周而复始,或许我们的世界也在别人冰箱里的。
这集是唯一有真人的一集。
17.另类史(改变历史)这集最搞笑了,戏谑幽默,论希特勒的六种死法如何改变世界,被撞死,精尽人亡,陨石砸死,自己杀自己...... 唯一不变的是登月。
18.秘密战争(红军)气氛突然苏维埃了起来!
游戏感十足,背景是二战时期,苏联红军秘密小队誓死血战被召唤出的,地底邪恶生物的故事,红色信号弹好评,血夜死斗,也衬托红军。
《爱,死亡和机器人》第8集基本忠实了刘宇昆的同名原著,所以看得出涉及东方神话的部分少了些西方人的自由联想和“国民性”制造。
美学上也精准地塑造出了夜华、流云、半月、树影等等东方式的阴翳之美。
看完啧啧称奇,原来,聊斋志异和科幻重金属也能搭起来。
主人公小燕的妈妈--狐妖小金,是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典型的狐狸精形象。
狐狸精是淫妇的变态隐喻,在爱与死的本能互博中,分裂出两种想象。
高能者,既能满足男人对情欲的最高期许,也能摄精勾魂,是迷失心智的祸灾。
低能者,是爱情的美好期许,当她幻化人形,是如画的美人,落魄公子的情爱幻梦,是失魂书生的情欲礼物。
基于“分裂”的形象,狐狸精的宿命也有两分:一是“从良”,如同《聊斋志异》里以婴宁为代表的善良小可爱,一是被”法灭“,如同《封神演义》中败亡殷商的妲己,以及《狩猎愉快》中的小金。
虽然男性的意志依旧压倒一切,但古典叙事里的狐狸精其实有那么一点点女权的味道,它反衬出男性对女性力量的恐惧,基于“补/采”的性观点,男人害怕被吸干,狐狸精的意象强烈地传达出他们对“阴盛阳衰”的恐惧,恐妖症未尝不是恐女症的变体。
而讽刺的是,使小金覆灭的不是妖道之间力量的悬殊,而是那“女性化”的柔情和恻隐之心。
这是一个典型的“白蛇文本”,修炼了无上的法力,却为了一个平凡无用的男人沦为弱势群体。
呵呵哒。
故事继续前进,小金的孩子,2.0版的狐妖小燕上线,但她却跟随叙事的场景经历了一场“袪魅”:在东方古老土地的现代化转型中,她剥离了“妖格”,失去了“神力”,无法变形,无法狩猎,可资利用的生存砝码,只剩下了人类女性的美貌躯壳,而这恰恰是害死她妈妈的东西。
为了生存,她只能做曾经她妈妈被误会去做的事:魅惑男人。
在身体和文化的双重建构下,这个狐狸精经历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失调。
她没有像母亲一样,和有恩情的小梁陷入爱情这个庸俗的漩涡,但是却经历了人类女性更为基础的生理宿命:虚弱。
只是她面对的男性角色,不是恐女的畏惧神力的东方男人,而是信奉强力没有恐惧的西方男人。
他们砸掉她生活过的寺庙,他们不尊崇用烂泥捏成的信仰,他们用钢铁铸造道路和武器。
他们狂妄自大,藐视其他种族和性别。
面对这样的男人,小燕失去了性的主动性,更加失去了身体的主体性。
她利用情色,却失尽尊严,体验了一个人类女性可能遭遇到的所有身体暴力语言:被强奸,被殴打,被观看,被切割,被变成机器……由东方男人挑起的性别战争,被西方男人彻底推向了不得不复仇的境地。
小燕对小梁说,“我想要猎杀,猎杀那些认为他们能控制我们的人,猎杀那些作恶但称之为进步的人”。
而这个东方男人正好掌握了可以让她恢复“神力“的魔法,通过对身体的机器化改造,她的狩猎能力以一种更现代更工业更科幻的方式 “复归”了(依旧是拜男人所赐,呵呵哒。
) 这种改造路径是个典型的“钢铁侠文本”,东方的“神魔妖怪”至此被西方的“超级英雄”文本彻底置换。
然而吊诡的是,小燕的身上不仅仅承载着女性的复仇,她还承载着些许东方主义的复仇,经由小梁之手的改造,男性作者在小燕身上多少加诸了一些对西方殖民者的权力反制之梦。
总之,改造后的小燕终于摆脱了女性的生理困境,她与身体上的动物性和自然涵义彻底的拜拜了,也与“虚弱”彻底拜拜了。
她没有了sex,但gender却无比坚定的留存了下来,身体上的彻底解放使她可以以“真正的形态”在这片钢筋和柏油沥青组成的丛林中飞檐走壁,直到站在巅峰,对着那些以为能拥有她的男人的脸尽情咆哮。
这是科技给女性主义营造的一种幻梦,女性主义者看了一定觉得贼爽贼爽。
可惜我看了反倒更加失落,正如看完钢铁侠我们依然要承认人类肉身的羸弱,强大的造梦是现实的反向建构,女性依旧无法摆脱生理的宿命。
尽管女性主义者讨厌以生理来定义性别,但身体也不仅仅是政治和权力的场域,生理的基础一样强大。
究竟如何看待我们的身体?
究竟如何撑起这虚弱的躯壳?
在1V1的情况下,如何对着可以随时以身体的优势加诸暴力的男人的脸尽情咆哮呢?
谁敢?
一个简单的魔法概念,将古老的中国元素和科幻的朋克末日之间的转折过渡处理得严丝合缝。
如果要在众多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里挑出一个来输出世界,狐狸精这个在中国全民皆知的形象,或许未必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它身上的不确定性(可幻化成人,可男可女,可参考香港电影《钟无艳》里的设定)、欲望的强烈象征性(对受控者而言)、根植于自然发展的魔法属性(千年修行始得人形),是一个拥有浓重中国色彩、极具延展性的一个寓言形象。
早在魏晋时期,狐狸精还只是一个中性名词,仅仅指代了男性的性幻想。
直到后来慢慢有强大的女性进入并影响着中国政史,以男性为主导的文化和历史记录者才借狐狸精之名来污化这些在权力中心中倾轧一般男性的女性,比如妲己、武则天、陈圆圆等。
后来这个文化形象自上而下,开始普遍指代那些影响男性事业的女子。
狐狸精这个超自然形象从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浓重的性别歧视色彩。
但这样一个老套的中国狐狸精形象,搭配蒸汽朋克背景和画风设定,《狩猎快乐》在这些中西方均略显陈旧的元素之间,找到了一个让全球观众都能接受并且有惊喜的落脚点和主线:Magic 魔法。
《狩猎快乐》是根据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同名短篇作品改编。
对《三体》第一册的英文翻译,只是刘宇昆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小小兴趣。
拥有中文背景(出生在兰州市,八岁随父母移民美国)的他在2012年已经凭借《手中纸,心中爱》(原名The Paper Menagerie)分别夺得了星云奖最佳短篇故事和雨果奖最佳短篇故事,是目前第一位获得两大科幻类奖项的华裔作家,更在次年凭Mono no Aware再次摘得星云奖短篇小说。
刘宇昆对这些关于狐狸精的渊源和文化形象都了然于心,《狩猎快乐》里他在不脱离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的Magic(魔法)概念,将狐狸精这个形象成功推向了西方文化世界。
中国没有魔法一说,相类似的对应概念因应道教佛教强烈的褒贬色彩而有不同的说法。
妖有妖术,仙有仙法,承载了强烈的批判色彩,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更是微乎其微。
在《狩猎快乐》里仍然沿用西方的magic说辞,而狐狸精则直接用了中文发音的Hulijing,而不是代之以Fox Woman之类的命名,这是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结合,既不固守中国文化,亦恰到好处地吸纳西方概念。
对西方观众来说,中式狐狸精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猎奇的元素,但由于这个民间形象的长期污名化和它所承载的独特的中国历史文化,处理不当就会在西方市场水土不服。
在与魔法这个他们熟悉的概念相结合之后,狐狸精这个超自然形象的存在变得相当的合理。
对亚洲尤其是中国观众来说,魔法是一个外来概念,《狩猎快乐》也成功借这个外来概念将中国超自然传说做了一个新诠释:狐狸精(等灵异生物)的魔法孕育于自然气场,科技时代的物质新元素越多,对环境的攫取和侵略越多,自然能够产生的魔法就越少,那些以魔法为滋补营养的神奇动物,比如狐狸精,也跟着慢慢地实物化和世俗化。
一个简单的魔法概念,将古老的中国元素和科幻的朋克末日之间的转折过渡处理得严丝合缝。
在男主角出走村落,落根香港时,整个影片也完成了从神话到探讨现代科技的自然递进,而魔法的主线仍然紧紧被作者抓在手里。
有人说,科技的发展就是人类纵容懒癌的一个过程。
不想走路,发行了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写信太麻烦,发明了电话。
在很早的一个时期,科技的对象仍然是自然。
但不知道从哪个点开始,科技的对象已经不再是自然,而是那些因它而生的新事物及由此引起来的生存新问题,高楼大厦产生对电梯的需求,室内空气净化器的出现,筑洪工程对上下游生态的破坏。
慢慢地,人类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那些自然所带来的对身体的愉悦也就慢慢地消失,自然的魔力在“科技的发展之中”逐渐消失。
人类慢慢地搭建起一个与自然隔绝的环境,并没有意识到自然对我们身体和精神的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今天,我们完全丧失了对自然的敬畏感。
自然所孕育的神奇的生命魔法,因现代科技的兴起而渐渐丧失,讽刺了人类为了自身发展无情碾压全球生物共享的生存环境,这种贪得无厌不仅是对自己种族长远未来的考虑缺失,更是对同属地球上其他物种生存的一种无情忽视:人类成为了地球其他物种的殖民者。
无独有偶,相同的主题在《爱,死亡和机械人》的另一个单元集《金刚农场》里极尽反讽之意,前面农场主们的抵抗和牺牲有多惨烈,最后一镜的讽刺力量就有多强。
人性的贪婪从古至今,从中至外,无一例外。
不加节制的科技发展就是未受控制的贪欲的后果,这和那个夜晚在床上半裸、呻吟呼唤着狐狸精的恶俗男子在内核上是一致的:过度纵欲近则损害身体,远则危及他人(其他人类、其他物种、大自然)。
狐狸精在历史上背着引诱的罪名,堪称伊甸园之毒蛇,但真正却是男人内在性欲的替罪羔羊,他们将这种无法自控产生的后果和责任推诿他人,和人类将环境破坏的责任巧妙地推到科技的发展上如出一辙。
但《狩猎快乐》并没有将这种人类发展对环境碾压的责任归究到科技的发展上,而是直指人性的贪婪,这就是为什么故事会将背景放在香港的英国殖民时期(再一次地,非常的中国本土历史背景)。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正是代表着人类贪欲极速膨胀的典型,科技非旦不背这个锅,还承担着让魔法回归自然、拨乱反正的神奇作用。
16分钟的《狩猎快乐》在狩猎(掠夺)行为上,不断地在切换着主客体的概念。
捕鬼人(梁的父亲)是狩猎主体,狐狸精是客体;狐狸精是主体,受迷惑的男人是客体;英国是主体,中国香港是客体;英国贵族是主体,燕、中国女性及梁是客体;最后机械化的燕成为终极狩猎主体,所有一切暴力及贪婪者为客体,以一种新时代的魔法形式完成了故事关于狩猎讨论的主客体闭环。
NETFLIX版的《狩猎快乐》也有被人诟病的地方,将中国元素无限西化会损害正统文化,引出了一个关于文化的完整性、保存和传承的问题。
《人类简史》其中一个关于文化的观点是,“纯正”的文化是不存在的,每一个现阶段看起来牢固得不可拆分的文化系统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意大利人吃着由西班牙传入的来自墨西哥的西红柿做的意大利面,印度人吃着墨西哥的辣椒,汉族占大多数的中国旗袍来自清朝的满人文化,美国印第安人所引以为豪的骑马也是17、18世纪欧洲引入美洲的。
文化系统永远处于一种变动的状态当中。
“坚守正宗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从来就没有一个“正宗”的文化,所有的文化都是在持续不断地变化着,盘活和传承文化不在于固守每一种文化外化的那些规则、仪式或物件,每一代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方式去践行在父辈传承而来文化内核,重要的是需要保持一个开放之心,保留那些美好的精神内核、摒弃那些不合事宜、开发新的、符合当代的文化形式。
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其实不止西方,我们自身对于传统也存在相当多的刻板印象)不仅是刘宇昆在创作东方题材时需要刻意避免的,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去妥协的东西,因为过于迎合无法传达出东方文化,刻意摒弃又会让这种文化无法得到理解和传播。
这种矛盾和挣扎是永远存在的,也没有一个固定标准来衡量对错,只有待时间来做最终的定夺。
但固守自封是绝对错误的。
《狩猎快乐》元素和载体是中国的,内核是世界性的,是不分种族、全人类所共享的一种关于人类未来、地球生态的担忧。
人个公众号:DramaMatters原文首发于【一个】APP
蓝色方块是脱离了画面却又在画面之上的存在。
在我们观看这幅画时,仿佛蓝色方块成为了作品本身,而画作退居为背景。
再往后,齐马蓝成为了溢出画布的东西,成为了彗星的尾巴,成为了行星的幕布……本文从精神分析视角出发,结合《zima blue》影片和小说文本谈一谈这部作品。
当齐马在创作时,他在创作什么在齐马的画作的中心,突然出现了一个蓝色的方块。
齐马可以绘制宇宙中最精妙的画作,他的身体曾经过最彻底的改造,可以遨游在宇宙的任何场所,他的眼睛可以看见一切已知的光谱,他的身体可以沉浸在火山熔岩中,也可以在液氮海洋中游泳。
但他却对那一块似是偶然出现的蓝色方块一无所知。
蓝色方块是脱离了画面却又在画面之上的存在。
在我们观看这幅画时,仿佛蓝色方块成为了作品本身,而画作则退居为仅仅是背景。
那些齐马绘制的宇宙的壮丽图景,我们都可以辨认出,用语言为它谱写颂歌。
但是对这一块蓝,突兀出现、并牢牢占据画面中央的这一块蓝,却毫无头绪。
他只好不停地画它。
齐马创作一幅又一幅的画,蓝色方块越来越大,渐渐取代了画作,实打实地成为了画作本身。
然后,齐马蓝成为了溢出画布的东西,成为了彗星的尾巴,成为了行星的幕布……齐马在用蓝色给宇宙涂抹色彩,给他目力所及的一切涂抹上蓝色。
齐马蓝变成一种越来越巨大的东西,如果继续扩张下去,我们可以想见,齐马蓝会涂抹整个宇宙,甚至成为宇宙本身。
对于齐马来说,齐马蓝就是他的宇宙。
齐马蓝:这一块蓝是以齐马命名的。
齐马蓝反过来也命名了齐马,正是这个蓝色方块使得齐马成为了齐马。
如果没有这一个蓝色方块,齐马不过是用他的新手指——机械化的不知疲惫的手指,用他的新眼睛——能够清晰看见一切光谱的高性能摄像头,来绘制宇宙中的图景罢了。
如同一个精巧的、终将被发明的太空航拍器。
对于齐马的精巧画作,记录下整个故事的记者凯莉曾如此评论:壮丽但缺乏人性。
当我们在创作时,我们在创作什么?
俄狄浦斯可以解开斯芬克斯的谜,却对自身的命运之谜一无所知,因此他被称为是世界上最聪明也最无知蠢笨的人。
俄狄浦斯通过自身命运的不断演奏和变奏,不断接近命运的真相。
德耳斐神殿柱上所书的“认识你自己”,也就是“认识你自己的谜。
”真正的创作也是一次俄狄浦斯之旅。
创作的核心是困惑的,不知的。
创作不可避免地带领我们走进自身的命运,走进自身的空白,走进自身的困境,走进自身的谜。
创作因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开始,当埋藏的谜底再次浮现,创作也就走向了结束。
对于齐马来说,齐马蓝就是他自身的未知之谜。
如精神分析说,我们无中生有,围绕着中间的空洞创造万物。
我们不停地围绕着,却永远无法抵达。
也正是因为其无法抵达,人类才可以围绕着它创造出瑰丽灿烂的文明。
我们的创作围绕着位于自身的“知”中央的“不知”,我们在创作的是无限接近又无限扩张的道路。
这条道路既是去往“不知”,又是回归“不知”,既是去路,也是来路。
我们的创作会去往哪里?
在小说中,作者提到了克莱因蓝:一千年前,伊夫·克莱因曾经说过蓝色就是颜色中的精华,能够代表其他所有的颜色。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花费了整整一生去寻找童年记忆中的那抹独特的蓝色。
后来,他绝望了,觉得根本就找不到这样的蓝色。
如此精确的色调肯定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自然界可能就不存在这样的颜色。
然而某一天,他却偶然地发现了它。
那是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一个甲壳虫标本的颜色。
他喜极而泣。
作者把克莱因蓝解释为伊夫·克莱因的模糊或丢失的童年记忆的索引。
在作者的设想中,克莱因蓝是来自于他童年所见的一种甲壳虫的色彩。
齐马蓝也是齐马的记忆的索引,正如小说中齐马说:“就像考古一样。
”,“随着蓝色变得越来越强烈,我感觉到自己越来越接近答案。
我觉得只有把自己沉浸到这种颜色中,才能发现我渴望知道的事情。
”齐马不停地画,最终在宇宙的某处找到了齐马蓝。
他先是在他的心灵中发现它,最终,他在宇宙中找到了最初在他的心灵中烙刻痕迹的场景。
“齐马蓝,是我第一个看到的东西。
”这是一个关于他的出生,他的起源的故事。
一个爱好机器的年轻人创造了一个小机器人,小机器人住在游泳池里,它的功能和任务是清洁的铺满整个游泳池的蓝色瓷砖。
这个小机器人经过一代代的改造,最终成为了齐马。
而齐马的最后一件作品,就是“回家”。
齐马纵身跃入泳池,四肢逐渐解体脱落,逐渐关闭漫长年月中他所逐渐发展出来的高级大脑机能。
这是一次不可逆转的返回,重回最初的场所,重新回到母亲的子宫中。
这是生的场所,也是死的场所。
这一幕是童话的,幻想的,梦中的。
最初的场所不可抵达,如果可以抵达那也会是一种无言的恐怖景象,也就是完全沉浸在死亡本身之中,这里就不展开多谈。
但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借助艺术与恐怖拉开距离,站在一个安全距离范围,去体验和享受我们的幻想。
人类和机器的根本性撕裂在《zima blue》里,作为一个看上去像人的机器,而不是看上去像机器的人,齐马的内心何以像人一样构造?
而不是像一个机器一般?
其实这也是我在看EVA时思考的一点,绫波零的内心何以像人一样构造?
在《zima blue》小说中,作者把这点交代得很清楚。
齐马在哈尔科夫8号星球上曾经做过一次大改造,其中有一项关键改造,就是和一个生物体进行融合。
在改造以前,他的身份是一名拥有自主智能的机器人,在此之后,他拥有了人类一般会出错的神经移植记忆。
在小说中,采访记者凯莉是一个依赖备忘助手生活的人,为了来小岛见齐马,被迫和备忘助手分离。
她甚至无法选择自己想要和红葡萄酒还是白葡萄酒,因为没有备忘助手的建议。
齐马试图告诉她,葡萄酒并不只是葡萄酒,它会和整个美好的下午融为一体,当你再次想要喝一杯葡萄酒的时候,这些记忆涌上心头,哪怕你记不起这个美好的下午,它也会在无意识中改变你的喜好。
神经移植记忆和备忘助手的机器记忆,两者之间的实际区别在于情感。
什么是情感呢?
情感与简单孤立的机器记忆有着不同的机制。
但是,情感并不只是一种感受和体验,而是把我们所经历所见,通过语言符号,纳入到一个自身的意义能指网络之中。
这些相互缠绕的能指网络,是情感的来源,也是情感的居所。
正因为如此,对于齐马来说,蓝色才不仅仅是蓝色,而是作为自身的起源的齐马蓝。
正因为如此,齐马才会不断追寻蓝色方块,不断探索宇宙,不断创作,不断将他所接触的一切涂抹上心中的蓝。
作者简介武亦文,拉康派精神分析取向心理咨询师,现居福州福清,接待地面和网络的分析会谈和心理咨询。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火的精神分析。
如需预约分析,请关注公众号后留言,或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要说到现在的媒体巨头,那就不得不提到网飞了。
要说它只是一个视频网站,那太肤浅了。
它在电影,电视剧上都有十分突出的优势。
前些天在奥斯卡上大获成功的就有网飞的《罗马》。
还有许多精彩你都看过但不知道它也是网飞的作品。
比如从第三季开始的《黑镜》就是被网飞所购,还有我也比较喜欢的《怪奇物语》,故事剧本极其优秀的《巴斯特斯格鲁哥斯的歌谣》,开创了互动电影的《黑镜:潘达斯耐基》等等。
而我要说的就是由它出品的这部短小精悍的动画《爱,死亡和机器人》。
光看名字就能看出它的定位,集血腥,科幻等一体的神作动画。
第一集:桑尼的捕食者具体内容我就不说了,这会坏了看的人的心情的。
这一集算是很血腥暴力了。
机器人大战时很有异形对战泰坦的感觉,战斗场面很酷也很血腥,没想到开头就比较大尺度
在后面的剧情是让我比较惊喜的。
对于优势方的不断切换,把握得很好,女主的性格和性取向也是突出得起来,虽然仍然抵不住血腥的地方,但就是很来劲
这一集的主题应该是暴力和恐惧。
女主在之前被强暴,恐惧萦绕在心,但她把这恐惧当作了自己的优势,为了之前丢失的尊严,她要为自己的生命而战。
其实这里我认为也是突出了点女权主义的,在开头反派就一直在强调想让女主放弃,认为女主是根本打不赢的,再加上女主之前发生的事,而她没有软弱,而是勇敢地站出来战斗,这是女性人们在受到压迫时应该做的
第二集:三个机器人这一集突然画风一变,算是最轻松最平稳的一集吧。
或许是所有集里最舒适的一集,不可多得呀。
整集都是讲的三个机器人来到人类世界所发生的有趣的事情,里面的机器人都很萌很搞笑。
一个是逗比,一个专注拍照,一个虽然矮但很萌
在这个世界里,人类应该怎么被突然灭绝了,因为这里出现了很多人类尸体的残骸,而机器人探讨的这里也很有道理
“WTF”要笑死我了最后,猫可以跟他们讲话,应该是机器人独有的吧,他们要延长假期了,就因为这里还有很多橘猫等着他们呢
第三集:证人这一集就开始突显了这部片的优秀和野心了。
尺度之大,让人尴尬之余,又让人震惊。
这么突出也就只有西方人他们能做出来了。
画风太漫画感了,跟之前的《蜘蛛侠:平行宇宙》很相似。
还有里面那个和男的搞的时候的东西,不知道是真正的女人还是机器人,都很像《瑞克和莫蒂》里面一集的性爱机器人。
结局陷入了循环,但重看前面,虽然感觉有点无理取闹,但为了走入这种循环,就只能偏向这种发展。
但如果他们俩都能冷静一下说说几句话,就可能不会发生后面的事,这循环也就被打破了,所以我感觉这有点强硬,没有那种被命运感强行拉入循环的无力感,这种是偏少于说服力的。
但是既然有循环就应该有头,不管是谁杀了谁,总不能归为无意的,所以这样看来,肯定从某人是有杀心的,这一点来想的话就能能顺通点,毕竟不是毫无逻辑但考虑到时长,13分钟的动画根本就没有过多的时间等你去发展剧情,所以也是情有可原的。
总之,想法和表达大于故事基本第四集:机动装甲这一集可以理解为外星生物入侵然后人类镇守家园的故事,只是格局变小了机动装甲很有《环太平洋》的感觉,而且那种主角几个装甲来对抗许多外星生物的感觉就很像打游戏一样,打击感很爽,最后英雄的死亡也是很有史诗感和敬畏感。
但抛开这些,这一集其实挺套路的 ,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整个发展都是中规中矩,设定也不是很新颖。
最后的画面突出整个地球都被沦陷的镜头很棒,这是值得一提的。
绿色的地方就是人类的生存地还要说的是,从上面的图片来看,星球外面有环,应该不是地球了,我的猜想是他们移植到别的星球,被当地的生物报复之类的,是可以留给我们想象的第五集:噬魂者这一集可以看作是那种去古墓探险结果被里面的恐怖生物所追杀,其实这也不算太新颖了但是呢,这一集既血腥又时不时穿插点笑点,很适合那些喜欢看这种类型的人
画风也是比较偏日漫的
但结果让我意外,这种恐怖生物居然怕猫?
看来这年头猫真是惹不起呀。
总之,这一集谈不上太优秀,但也是值得一看的吧第六集:当酸奶统治地球这一集,我要吹爆它!
虽然只有7分钟,但简直让人后怕!
当酸奶有了意识,并且开始统治地球了,我们人类还对它十分信任,这种社会究竟是什么状态呢?
讽刺政客们只会从别人的好点子上油奸耍滑,而酸奶们也不再限于地球,而是向外太空发展
酸奶开口说话的方式很有创意人类以为能在酸奶统治下解决债务问题,但他们太天真了。
人类只会在别人的帮助下苟延残喘,但已经变为了畸形,他们忘记了之前人类统治人类的模式,虽然可能不是太满意,但至少没有对人类的压迫 ,而现在虽然生活过得好,但却已经变了型了,试想,我们也何尝不是这样?
在别人庇护下好好地活着,一旦别人对你好,你就会很信赖别人,但别人对你做过分的事,你反而不会太愤怒,一旦他离开了你,你就又是那个自己,失败的自己。
这集可能也讽刺了食物问题,里面提到了中国,酸奶说美国如果不给他们地盘,中国就已经答应了给他们一个省。
这里想表达的应该是中国对于食品的依赖,这种酸奶从外国流入我国,是他们经济收人的很大一成分,一旦西方他们断绝这个收入来源,那经济增长就要另外说了。
我们中国现在对这种外来食品很喜欢,但我们却自己制造不出来。
举个例子,我们中国现在连笔芯都造不出来呢,就只能靠进口。
我还想问,还有什么能比这种隐晦短小但又条条戳中的讽刺到位呢第七集:裂缝之外层层突进的悬疑感,结局也是开放性的,但也很震撼。
主角他们确实是发生了机器故障去到了另一个地方,但这个地方确实由“蜘蛛精”统治的,在我看来,“蜘蛛精”他们应该是比较友善的生物,在发生男主他们坠毁这里时,知道他们不会接受这里,就让他们置于梦境之中,而这期间“格丽塔”也在不断地学习变得更像她。
这也可以理解为是那些外星生物学习研究人类。
就像人类会研究那些新奇生物一样,是十分具有价值的,当然肯定不会杀死或毁灭它们,而是创造良好的条件培育着它们,而主角他们就是那个被研究的新奇生物,确实有点细思极恐。
而最后男主醒来看到这一切,发现了之前的同伴都已经死了,但在梦境的时候,那个女同伴制止过他,让他好好看看周围的一切,明显她是知道内情的,但这种梦境是互通的吗?
我觉得不是,很有可能这是男主的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就像他最后还是被消除了记忆带进到了梦境重新来过一样。
而这集提供给我们的可能不是男主第一次的梦境记忆,他知道这只是那些外星生物培育自己研究自己,但处于梦境的自己是不知道的,而真正的意识埋藏在内心深层,转换成了女同伴,想要反抗这一切,但奈何没有效果。
唉,为男主感到悲哀
第八集:祝有好收货这一集纯属中国风了,画面制作得很棒,我都有点怀疑是不是他们请了一个中国团队来制作,里面的配乐也是很有中国古风的韵味,这么精心制作的动画,必须要给主创点个赞。
其实这一集主题说是捕食,其实我更觉得是变迁。
这种变迁不光是时代的变迁,从古代降魔开始,后面转变到机器工业时代里面也反映了中国被殖民时的场景,中国人给英国人打工,但却完全不在乎这是中国人的地盘。
然后这种变迁也体现在故事上,男主他们开始抓捕狐狸精,是一种“捕食”关系,而后来这种关系变成了男主和燕的的“共存”关系,再变为燕对那些伤害她的人的“捕食”关系,这种变化其实很值得注意,但对于故事剧本上还是缺乏力度。
你也可以大想这就是一集复仇的故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狐狸精最后被英国人改造成机器人,这种想法其实有点超出想象,怎么说呢,感觉是有点想反映那个时代中国被英国殖民的事情。
最后的机器狐和朋克城市很好看
第九集:垃圾车剧情其实挺简单的,在垃圾场的那个生物也是比较厉害。
看的时候老是想起了《鬼作秀》里面有一集沼泽那个,也是杀死别人然后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还是挺有恐惧感的。
第十集:变形者这一集不算出众,挺普通的。
最喜欢的一场应该是主角进入山顶那里,第一视角,再加上很有游戏感,看的时候很爽的,可是没有持续多久。
主角“狼人”他们为什么会参加人类军队去消灭自己的同类呢?
这是可以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可能他们被狼人部落抛弃?
还是是狼人和人类生下的杂合体?
留给我们去想象他们不是动物,他们不应该受到人类的禁锢,同样,在我们生活中也是有所体现,我们圈养动物,像猴子之类的,以为给他们好的环境,但这只是变相地囚禁他们,他们属于大自然,属于自己,就像《少年派》的老虎和《猩球崛起》的猩猩一样,他们有自己的权力去活自己的命运
第十一集:帮助之手《地心引力》的既视感,只不过这次更可怕。
在死亡面前,我们可以慢慢等死,也可以努力去搏一搏。
太为女主心疼了,为了回到飞船,只能牺牲自己的手获得反推力,人如果为了活着的希望,是必须要有足够的勇气的
“我必须为伟大的虚无做出小小的牺牲”第十二集:鱼之夜这集最棒的应该就是它的画风了吧,太美了,剧情什么的虽然都乏味,但就是美到让我感觉看了《少年派》一样
第十三集:幸运十三这一急很有回忆感,但其实也没有什么值得突出的地方。
关于战机13是否有生命这件事,我觉得是肯定的,但是故事本身的俗套和常规的故事发展让它难以成为优秀之作。
第十四集:齐马的作品这一集太有诗意感了,为什么说成诗意呢?
因为它给我的感觉就像古诗那样娓娓道来,似曾相识但又能触及所情。
齐马是一个机器人,但他所创造出来的作品却受到全世界的人所爱,但是在名誉的巨大作用下,显少有人知道他的真正经历和生活。
他是被人类发明出来的,他的第一代主人赋予他智慧,他第一眼见到的仅仅只是蓝色的瓷砖。
累了,就像回家 ,身边所有熟悉亲爱的人都走了,而留下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一些看不懂自己作品但又满口虚伪说喜欢的人。
时代的变迁,他越来越感到虚伪和飘渺,最后,他创造出最后一件作品――自己出生第一眼见到的游泳池瓷砖。
他要回家了
第十五集:盲点挺平庸的,不管是故事上还是风格上,都比不上第四集,感觉这一集是不是感进度拍出来的?
第十六集:冰河世纪这集的构思和想法还是不错的,而且也是真人出演,一对夫妇看见自己的冰箱正在演绎世界生命时代的进程,整画面很有举高临视感
看完后,我不仅有几个猜想,在这个冰箱开始经历的世界最后都能跳出冰箱了(就像人类走出太阳系一样),他们是不会回来了,而后面冰箱又开始了冰河世纪的演化。
我不仅想,我们可能也不是这个地球上真正第一代人民呢?
在这之前是不是已经有人类诞生然后经过几十万年到达极高极高的文明然后离开地球,太阳系,向远方驶去,而没想到地球又诞生了我们现在这一代人类,又或者,我们也只是像他们一样在冰箱的小小世界,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技术水平,却又狂妄自大,想想我们的几千年发展仅仅可能是更高级文明的几分钟时间呢?
他们呆呆的望着我们的文明发展,然后战争,地球毁灭,向外太空发展,人类觉得自己是上帝,但其实也就是他们小小的“冰箱”一角。
第十七集:架空历史这一集十分有趣,模拟了希特勒的6种不同死法
甚至还描绘出不同的登月历史
最后这一副图也是很搞笑了
第十八集:秘密战争这一集也就是雪地版的打怪物游戏,有那么点点刺激和血腥的。
细节铺垫的不错,从开始在村庄看到的惨案来为后面怪物出现买下伏笔,小伙子和队长之间的关系也是恰到好处,后面的一句“父亲”也是算很细微很感动了。
除开这些,这集就没什么亮点了
总结:《爱死机》算是让我很惊喜和喜欢的了,里面虽然不是每一集都那么精彩,但至少是制作精良,很多也都思想超前,敢想敢做,好久我们国家能拍出这些的东西来,那才算真正地并头西方了,别人都做出这些的动画了,我们还在讲那些家庭爱情什么絮絮叨叨的事情,这不免让我感到很落后。
第6集酸奶和第7集裂缝之外,第16集冰河世纪是我最喜欢的几集。
最后,打字不易,点点赞转转发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如果你有什么其他的意见我很乐意与之交流,感谢。
网飞×大卫·芬奇×提姆·米勒Netflix×David Fincher×Tim Miller有很多朋友肯定和我一样,第一次知道爱,死亡和机器人是通过那支只有一分钟但是无比带劲的混剪预告片。
看完预告片再点进豆瓣一看,我擦,Netflix×Fincher×Miller!
虽然芬奇是作为执行制片参与到本剧中的,但值得提到的是,在他执导筒之前,刚进入影视行业的时候,曾经在特效的位置上做过很长时间,也参与过像《星球大战》和《印第安纳琼斯》这样处在时代潮流与特效尖峰上的大制作。
而芬奇在执导筒之后的各种优秀作品,也都反应着他是一个对剧本和拍摄都有着严苛要求的导演,并且,除了本剧以外,芬奇与网飞曾经的合作还有口碑爆棚的《纸牌屋》(house of cards)与《心灵猎人》(Mindhunter)。
本剧集能够最终促成,其实来源于芬奇与《死侍》导演米勒两人十年前就曾经有过的想法,他们想给这个世界上有想象力但是没有受众门路的艺术家一片新的天地。
而网飞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流媒体平台,恰恰能够成为这片新天地最好的土壤,所以三方一拍即合,虽然芬奇没有在其中任何一集担任导演或者编剧,米勒也只在《冰河时代》这一集中担任了导演,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既然冠上了他们的名号,必然在挑选这些短片制作者以及特效水平甚至是故事编剧方面都符合他们的极高要求。
所以当我看到网飞×芬奇×米勒,并且知道这明显是一部跟血浆、裸露还有赛博朋克有关的剧集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稳了。
观感Sensation就个人的整部观剧体验来说,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4集):爽!
好黄好暴力好喜欢!
赶紧让朋友们去看!
第二个阶段:哎哎哎,故事好像很多挺简陋的,缺点明显,不够完整,逐渐开始审美疲劳。
第三个阶段(从第8集zima blue开始):挖槽,牛逼!
整部剧集由18个不同的导演执导,而故事很多改变自著名科幻小说家的短篇小说,类型非常丰富,看完之后如同有一包血染霓虹的跳跳糖正在嘴里爆炸。
一大堆暴力与血浆还有裸露之中,赛博朋克与蒸汽朋克一起出击,嘴里长着尖刀的恐怖异形,呆萌机器人的讽刺嬉笑,追逐中的循环杀机,无垠宇宙中断臂求生的勇敢人类,一小块蓝色能够带来的赛博禅意,这十八集短片共同构建出一个脑洞大开的异色世界。
在观剧的过程中,在看到好的剧集的时候会想起看《黑客帝国动画版》(The Animatrix)系列以及《回忆三部曲》还有《天才嘉年华》的那种兴奋,但是有些水平不高的剧集又会让我兴趣缺缺。
这是一部优点非常明显,但是缺点也同样明显的剧集,每剧的水准都大为不同。
同样爽快、极度风格化并且充满反转的《索尼的优势》(第一集)、《证人》(第三集)、《盲点》(第十四集)中,明显第一集与第三集在制作与故事构建上都会高明许多。
而诙谐且不乏讽刺的《三个机器人》(第二集)、《当酸奶占领世界》(第六集)、《架空历史》(第十七集)里,明显《三个机器人》是世界观更为完整、更好看的那一部。
整部剧相对于之前的东西方优秀科幻系列动画和动画电影来说,更像是一道令人惊喜的午夜甜点,而不能归为带有艰深思考的赛博正餐。
但是甜点自然有甜点的好处,网飞也很清楚自己的受众喜欢看什么,与其制作出业内与评论界更加偏爱的深度作品,这部爱、死亡,机器人更像是一记网飞为了打开大众口味的甜品组合拳。
分集影评Best Episodes索尼的优势Sonnie’s edge
女性意识崛起是赛博朋克里一个逃不掉的话题,不论是《黑客帝国》里的Trinity,《功壳》中的素子,甚至是《银翼杀手》中被设定为娱乐功能的仿生人普锐斯,女性在内核上也切合赛博朋克设定中被压抑且希望解放的一方,即其“朋克”的部分。
经过酣畅淋漓的打斗与攻于心计的勾引,这部黄暴爽快短片的“赛博”部分完美由最终反转带出,Sonnie的意识原来存放在了异形之中,异形才是她的真正实体。
而短片的形式也很自然的让主角不需要面对身份认同的问题,观众避开了过于艰深的思考,观感自然也就更 “酷”更“爽”。
三个机器人Three robots
这部剧讽刺小品不少,但是这集无疑是最好的,台词感觉是正儿八经站在机器人的角度上去写的,对人类的吐槽精准清晰,好多个地方我都笑得不行。
观感无限接近于一个非常棒的机器人群口相声。
证人Witness
影像上非常杂糅的一部作品,做出了赛博定格动画的感觉,故事简单又精彩,主人公被困在一个死亡与杀害将无限循环的时空之中。
前三集看完真的就会忍不住上豆瓣给五星好评,前三集的故事,节奏都非常棒。
狩猎愉快Good hunting
本集改编自刘宇昆的短篇小说,蒸汽朋克与聊斋的结合非常完美,一个真正东方意义上的科幻奇幻作品。
虽然故事不长,但是韵味十足。
机械灵狐,一个多么出彩的东方超级英雄,这部还真的蛮希望可以拍个长片。
Zima Blue兹玛蓝
在概念上非常出彩又很完备的一集,结尾真的是鸡皮疙瘩满地,感受到了一丝赛博禅意。
Ice Age冰河时代
其实这集对我个人来说最出彩的是,在全集基本都是动画制作的剧里突然有一集是真人出演,以至于我起码怀疑了5分钟这集也同样是全动画制作,可见现在的特效水平确实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真人假人傻傻分不清, 也许不久之后我们真的能看到动画在某种程度上取代真人演员的那一天。
相信大家都已经有耳闻Netflix这部话题性很高的《爱,死亡和机器人》(爱死机)。
整个剧18个小短片,每一部短片都和我最爱的科幻题材有关,尺度之大胆,裸露之彻底,暴力之残忍,完全释放了观众最原始的荷尔蒙。
熟悉我的小伙伴都知道,我对科幻类型的作品从来都没有抵抗力,《爱死机》不管在哪个方面,都击中了我。
很多人说里面过于推销肉体和暴力,但这两个主题,不就是人类最原始的,但也一直在克制的欲望吗,把这两种欲望赤果果展现在观众面前,让大家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我相信这对懂得思考的人,必然会有所收获。
所以,如果你在《爱死机》只是看到黄暴,那你的硬盘里还真是少了几个“新建文件夹”。
《爱死机》在黄暴的背后,深埋了一些值得人们去探讨的未来性话题,从性谈到色欲,从爱谈到死亡,从暴力谈到贪婪,从人工智能谈到人类傲慢等等,俨然这个系列都快成了大卫芬奇《七宗罪》的未来启示录了。
没错,这部剧是大卫芬奇攒的局,然后由《死侍》导演蒂姆.米勒联合监制。
我一直认为,科幻类型的作品,不是对人类的未来盖章定论,而是给人们对未来思考的态度。
《爱死机》正好就在这18个短作品里面,给出了18个态度,总有一个态度和风格,能让你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有所思考。
《爱死机》在科幻统一主题下,类型却无限延伸,喜剧,惊悚,恐怖,硬核,暗黑等应有尽有,风格也根据导演不同喜好去定义,从纯2D到3D,再到3D渲2D,CGI等一应俱全。
如此话题性高的作品,当初大卫芬奇和蒂姆.米勒就游说各大电影公司,希望能把这个剧集搬上大荧幕,但限于尺度太大,没有一家电影公司愿意接盘,最后Netflix成了《爱死机》最终的归宿。
Netflix倡导的标准,可能就是没有标准,而《爱死机》正好又是Netflix的没有标准化下的产物。
在如今物质体验饱满的时代,我们需要合家欢的PG13迪士尼,但我们同时也需要像《爱死机》这样NSFW标签的作品【意思是Not Suitable For Work(不适合上班时间浏览)】当然,18部作品,并不能说每一部都是一个核爆点,作品之间并在一起比较,也能选出个优劣,接下来大聪为大家高度概括每一部,看看你心目中最心仪的,是否和我一样。
第1集:桑尼的优势推荐值:五星这简直就像《龙纹身的女孩》控制了《环太平洋》,里面还嵌套了升级版的《铁甲钢拳》。
如果你喜欢擂台打斗,硬核,怪兽,这部短片会让你欲罢不能。
第2集:三个机器人推荐值:四星这部短片背景是人类因为自己的自负灭绝,视角放在了三个不同功用和性格的机器人上,他们对人类言行的不理解,放在了吃喝拉撒上,放在了猫奴身上。
在他们如同《死侍》般的话痨对白中,我们看到了黑色幽默背后,如同后现代启示录的未来。
第三集:证人推荐值:五星香港,赛博朋克风格的故乡,画风类似《蜘蛛侠:平行宇宙》一样炫彩(因为视觉风格是同一人),但尺度却大胆到毫无遮掩。
开头标签的衔尾蛇因果循环,告诉了我们一切,一位女子目击了一位男子杀人,进而逃跑,男子紧追不舍,最后男子却被女子枪杀,谁知道,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如果你是一位硬核哥特迷,又是迷幻漫画风格死忠粉,那么这部短片会成为你心目的第一。
第四集:机动装甲推荐值:三星本集画风有着浓浓的乡村卡通味,连入侵的怪兽都这么可爱,一个自给自足的农场,为了抵抗外星异虫,奋起战斗,但最后的画面,让我们发现,到底谁才是这个星球的真正主人。
第五集:吸魂者推荐值:二星一场2D画风纯血腥和恶趣味,故事比较单薄,讲述了一组武装小分队盗墓笔记的故事,但不小心打开了远古怪物。
但如果你喜欢血浆的喷发感,这集会满足你的癖好。
第六集:当酸奶统治世界推荐值:五星这一集很短,但我超爱这一创意,越是没可能的物件,越是在本集中形成一个反高潮,酸奶会说话了,酸奶能帮助人类解决危机了,酸奶统治世界了,酸奶抛弃人类向宇宙探索了。
人类最后被惯成了巨婴,我们有何用。
第七集:裂缝以外推荐值:五星精致的CGI三维技术,还有对人类未来太空的畅想,都让细节控看到本集的细腻。
但更重要的是,本集的故事转折一转再转,片子讲述了一个科考队,在光速飞行时偏离了轨道,飞到了一个遥远遥远的星际,从此和自己的文明告别。
最后的结局真相让人倒吸冷气,外太空太可怕,还是躲在房间喝着啤酒看《爱死机》安全。
第八集:狩猎愉快推荐值:五星这是这个系列我最喜欢的一集,或许因为和中国的传统民间传说有关,观看过程中我的感受也一波三折,影片一开始说了一个狐狸精的故事,我内心开始不满,这哪是科幻,这是魔幻吧。
但随着影片的发展,蒸汽工业,蒸汽后工业未来,影片呈现出了一种聊斋志异科幻感。
狐狸精因为时代工业的进步,渐渐法力褪去,无法变回妖形。
最后狐狸精借助男主的修理技能,让自己重回九尾狐妖,但这一次,是机械版本的。
影片之所以让我觉得丰富的地方,是贯穿了中国的民间神话,还有魔力和科技之间的对比和抗衡,以及狐狸精找回自我的过程。
真的很希望片子的版权,能被中国人买下,拍成中国自己的科幻长片,本集的故事,是出自美籍华人科幻作家刘宇昆的同名短篇小说。
第九集:垃圾场推荐值:二星一部环保议题的短片,讲述人类垃圾日益堆积,最终垃圾变成了恶魔,最后人类想要收拾垃圾的时候,却被垃圾收拾。
第十集:变形者推荐值:四星把狼人放入战争,放入战场,会有什么样的化学反应,本集会告诉你。
在本片中狼人真实存在,并应征入伍,但却备受人类歧视,觉得他们好像一条狗。
最终人类眼中的“狗”,回归自然,远离不愿接受他们的人类。
本片对当今的种族歧视议题,战争话题,都有提及。
第十一集:搭把手推荐值:五星如果你喜欢《地心引力》,本集千万不要错过。
片子讲述一名在外太空修理的宇航员,意外被太空垃圾砸中,身处险境,情急之中,只能牺牲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换取自己的性命,最后,她成功了吗?!
第十二集:古鱼复苏推荐值:三星当日式绝美画风遇到伪3D西部世界美式画风,是一种什么样的碰撞?!
本片有着诗和远方的意境,荒漠变成汪洋,而汪洋中夹带着爱与死亡。
第十三集:幸运13推荐值:四星任何物件都有生命,这是本片想要阐述的主题。
当我们认为一架太空船因为死了2人,因为13数字倒霉时,这架13点太空船,却给出了出乎意料的回应。
第十四集:齐马蓝推荐值:五星大聪对本片的喜爱程度,和《狩猎愉快》齐平,两者真要选出第一名的话,简直就是在折磨我。
《齐马蓝》讲述的是一位艺术画家齐马,在艺术的创作和延伸上,惊为天人,最后独创了一个齐马蓝的色块,并把这个色块拓展到宇宙上,成为人类仰慕的星际艺术。
最后,齐马艺术家最终作品,是一座齐马蓝的泳池,每一块瓷砖,都是齐马蓝。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
影片最后的结局是感伤的,因为齐马艺术家经过多次改造后,人机不分,最终回归到一个泳池清理机器人,而艺术最初的源头,只是泳池边上那片齐马蓝的砌砖。
我是谁?
我来自哪?
我将要到哪去?
这是我们人类对自己最终极的哲学问题,本片用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回味了这个哲学思考。
这简直就是通俗易懂版本的《2001太空漫游》。
第十五集:盲点推荐值:二星动画版的《速度与激情》+《疯狂的麦克斯》。
故事主线就是没有主线,一场简单爽爆的劫车动作戏。
第十六集:冰河世纪推荐值:五星脑洞清奇,在冰箱里发现了人类简史,从人类起源,到冰河世纪,到工业革命,到现代,到核战争,到未来,到虚无。
未来绽放的时候,如同礼花一样转瞬即逝,时间在我们面前,终究还是赢了。
第十七集:相对宇宙推荐值:一星这应该是18集中最无聊的了,一场无聊的希特勒假死预设,不太明白为何能上榜《爱死机》。
第十八集:秘密战争推荐值:四星战斗民族的B级生态科幻片,滥用黑魔法,召唤出地狱之下的恶魔,热血的战士和魔鬼殊死一搏。
话说,这片比较远离科幻题材,应该更加归属于魔幻类型吧。
好,打完收工,18部短片,总有一部能对上你的胃口,如果你真的太忙,又和我趣味相投,那么可以根据我的推荐值,来酌情选片观看。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昨天看完电视剧立刻找了原著小说来读,感觉其中很多设定其实电视剧限于篇幅都没有澄清,所以引发了各种讨论,这恐怕也是制作方想要的结果,越是看不明白,越容易着迷。
而小说本身的结尾、剧情发展以及主旨还是相对比较清楚的。
我在这里把小说里的设定总结一下,还没看电视剧的慎点;想自己看小说的(很短)在apple store上可以买,就叫Beyond the Aquila Rift (《天鹰座裂隙之外》)。
……………………………………………………………………………………………………………1)关于超光速旅行的机制:片中类似虫洞的东西在小说中称作aperture(光圈、光孔),是某一个超高级外星文明在N久之前发明的。
使用aperture旅行和虫洞根本机制不同,并不能瞬间抵达另一个空间,而是帮助飞船以平均1000光速的速度移动。
由此看来,aperture更像是一条“高速公路”入口,远距离的旅行依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但问题在于,这个外星文明早就已经消失了,没有人知道aperture到底是如何运作的,人类花了几百年也只学会了如何使用而已。
而启动一个aperture达到其它的aperture需要特定的、非常复杂的指令,被称作rune(路尼、咒文)。
人类成功解读了一部分的符号,并使用AI来编写指令。
但AI的精准度不高,旅程中使用超过一个aperture就很容易出现偏差,因此有一些天赋异禀的人类成为了“syntax runners(句法师)”,用一种类似直觉的方式来修订AI编写的指令,以便大量节省旅途的时间。
电视剧里的Suzy就是承担这份工作的。
2)关于Local Bubble(本地泡)的概念:银河系中大部分的空间由星际物质(星际气体+星际尘埃)所占据,而超新星爆炸所引发的推力在星际物质中吹起了“气泡”,太阳系就处在这样一个气泡中,人类将其所处气泡称为Local Bubble。
当然在其外部还有别的气泡,气泡与气泡之间还会相交、相联。
而反之,在星际物质密度过高的地方,光线难以穿过,无法观测,形成所谓“裂隙”,天鹰座裂隙便是其中之一。
Aperture形成的复杂网络只在气泡内部存在(其实并不尽然,下文将提到),因此人类可以在Local Bubble中旅行,甚至通过气泡相联的部分达到别的气泡,然而想要直接驶出气泡则是天方夜谭,因为没有“路”了,只靠飞行器本身的速度根本不可能在星际间旅行。
银河系中有着不知多少被“高速路”所缠绕的气泡群,它们彼此之间互不接触。
天鹰座裂隙处在我们的Local Bubble边缘,是人类所能到达最远的地方。
那么“天鹰座裂隙之外”也就成为了 “时空之外”、“世界之外”的代名词,一旦到达那里(理论上是不可能的)就再也没有返回的可能性。
3)关于Blue Goose号偏离航线的原因及后果:男主Thom的飞船之所以会“走错路”,一方面是因为Arkangel(大天使)系统出了bug,一方面是因为人类对Aperture网络认识不足。
根据扮作Greta的外星人的解释,Aperture网络曾经是遍布整个银河系的,而由于其创造者的消失而无人维护,只留下了气泡内部的部分。
但这个网络比人类所想象还要大得多,它还延续到了别的星系,而星系间的路线和星系内的路线建造机制不同,“坚固”程度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这些超远的路线还都以然存在。
男主的飞船阴差阳错的走上了这条路,到达了大麦哲伦星云,距离银河系约为16.3万光年,这个距离根本无法想象。
这段行程对于男主的主观时间花了十几年,而相对于地球上的时间来说花了一百五十年左右,因此他所有认识的人都已经不在人世了。
4)关于Suzy和Ray的死及蜘蛛外星人的目的:Suzy和Ray在书中是“作死”的,因为他们在自己的休眠舱上做了一些装饰(在电视剧中也可以看到),这些装饰虽然是被命令禁止的,但在短期休眠中不会对人的身体造成影响,所以船长Thom并没有加以干涉。
可从银河系到大麦哲伦星云的旅程花了太长的时间,因此这种改动最终慢慢杀死了他们。
在到达大麦哲伦星云时,他们两个人都已经死了,只有Thom存活了下来。
蜘蛛外星人则是最早从银河系另一个气泡中误打误撞来到大麦哲伦星云的船队,他们刚到达的时候非常绝望,也出现了食物短缺(因此到达地是一个荒凉的小行星)。
后来随着其它船队(各种种族)的出现,他们一方面在帮助迷航者的过程中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一方面也获得了物质上的支持,因为所有飞船、尤其是运输船上都有大量补给。
在这两点上蜘蛛外星人都没有扯谎,因为心灵慰藉男主也在帮助模拟的Suzy时也一样体会到了,而物质补给完全不需要靠“吸食男主”来实现,男主的船本身就是运送物资的,况且男主的身体全消化了也产生不了多少能量。
5)对小说的三种理解方式:每个人读起来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个人的感受是这里面有三条可以挖掘的线索:a. 关于面对“异”;b. 关于时空的宏大;c. 关于文明间的交流。
a.关于面对“异”:男主由于和妻子长时间的分离而面临着感情问题。
他从见到Greta的那一刻起便在潜意识里出轨,更在Greta的挑逗下和她交欢。
外星人正是凭借这一点认定男主可以接受妻子已死的噩耗,男主也一步一步接受了永远被放逐在外星系的事实。
然而当男主发现太空站其实是一个颅内模拟,这里除了他没有地球人之后,尤其是外星人向男主亮明真身之后,男主崩溃了,外星人只好给他重新创造出一个回到地球,回到家的假象,好让他维持精神稳定。
在这里“出轨”似乎是一种隐喻,是离开“熟悉的环境”的方式,男主所“出轨”的不只是他的妻子,还有自己的种族和星球,在这过程中他甚至体会到了“一丝自豪感”。
但当他真正的看到了完全不同、甚至“无法描述”的生物和环境时,他的认知崩溃了。
我们大概总是需要一点点“同”去包容、去理解“异”。
作者在本文中创造出了真正的“外星”、真正的“异者”,那是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存在。
正如同人类除非发生意外,注定了要留在Local Bubble中一样,他们似乎也注定不能去面对完全的“异”。
这是对本文一种悲观的解读。
b. 关于时空的宏大:作者没有选择“虫洞”这个设定,而是选择了“超光速旅行”的设定。
宇宙没有被他折叠成相邻的点,空间和时间并没有因飞船旅行的速度提高而压缩,而是更显得宏大了。
面对如此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人”的尺度(不过百年的寿命,1000倍光速的速度)显得无比渺小。
“时间延迟”这个主题在文中多次出现:因为无线电波最快也不过光速,男主录制的视讯必须由即将进入aperture的飞船携带到离妻子所在地的出口才能让妻子收到,这个过程即耗时又有风险;休眠舱里的装饰在短时间内对人体无害,而十几年的日积月累却能要人的命;男主花十几年抵达大麦哲伦星云,而妻子已经离世了一个多世纪。
时间成为了一种切实可感的,令人无可奈何的存在。
文中的人类只是在表面上征服了时空,实际上他们只是沿着一种别的文明留下的、七零八落的“路”,摸着黑前行。
面对时空,人类是无力的,犹如面对神明。
这是对本文的另一种悲观的解读。
c. 关于文明间的交流:按照男主的看法,Local Bubble以及相联的气泡之外的空间无法到达,也没有必要到达,因为Local Bubble已经足够大了,有足够的生意可做。
人类从未到达过“天鹰座裂隙之外”,与银河系内的其它文明没有任何交流,从男主的态度上来看,他们对这种交流也没有任何渴求(因为根本不可能实现)。
然而当男主真的来到了“天鹰座裂隙之外”这“不可能到达之地”,却发现这里是一个多个银河系种族相遇的交汇点。
这里没有吃人脑髓、吸人精血的魔鬼,而只有一群互相取暖的迷途者。
文明的交汇发生在一个“星际坟墓”之中,这多少有点讽刺意味;但在这坟墓之中,互助是唯一生存下去的方式,也成了生存本身的意义。
物质宇宙是冰冷无情的,而精神却是有温度的。
在作者创造的世界观中,文明之间不需要争夺资源,不需要兵戈相见,他们实际上甚至都无法相遇。
但冥冥之中,他们还是交汇了。
他们的交汇并不是热烈的,也没有发生什么风花雪月的故事,但却是温热的,温热到能生命之光微弱地闪耀下去。
这是对本文的一种乐观解读。
Ps. 如果你看完了小说还认为蜘蛛外星人是吸食人精血的魔鬼,那你就想一想,他们一年到头总共也抓不到一两个人,一天就吃干净了,为何还要花那么多功夫和资源去照顾男主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且对他知无不言。
最后男主虽然又进入了模拟之中,但他是幸福的,可以说是在“天鹰座裂隙之外”最好的结局了。
齐马蓝值五星。可能这就是大刘之流想不出来的东西,刘总是渲染宇宙的宏大,却不知道一个泳池也可以同样无垠,刘总是强调牺牲换生存,但是生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齐马蓝给出的是另一种“视死如归”。
只有e03,e05,e06看完#两星半。脏字轰炸得要吐。说狠一点,真是毫无营养,也不够过瘾。
xswl……胡扯又自以为是的想象。浅薄的符号化和小儿科讲故事方式。
十八种风格总有你的菜,但也真的良莠不齐的厉害,整体偏游戏。算下来平均分6.5
想象力+爽。建议网飞把《齐马蓝》那集送去奥斯卡动画短片部门夺奖。
低幼的剧情
所以打满星的是真全部看了?炫技大杂烩,可有可无的黄暴更像是米国人爱的一种调料,类似我们这儿吃面放香菜,反正放就是了。
不是每一集都惊艳不已 不是每一集都包含了“爱”“死亡”和“机器人”三种元素 但每个故事背后关于科技和人类之间关系的描述 那种想象力都是很有意思的。所有故事都掐头去尾 但每个故事几分钟都能让你完整感受到了解到那个社会那个世界的人文 这是导演和编剧的功架 这是最让我佩服的。最喜欢第三个故事 香港杀人案的死亡闭环 色彩超绚烂 你知道是动画化 但人物的每个情绪表达都显山露水都能轻易让人有代入感 画功真的强!
最有意思的是都是心态比较轻松的那几集,齐玛蓝啊,希特勒啊,酸奶啊,give me a hand啊这些,像蒸汽朋克聊斋(女性),或者美军狼人(黑人),俄军打异形(意识形态)这种,就太正了,反而出不来。不算神作,但是可以看得很开心。
好无聊……对未来的想象力仍然基于男权社会那一套权力和暴力。
不太行啊,这样就神作了?
有几个还不错,被夹在政治正确教科书和一些明显凑数的粗制滥造中,与其像一个系列,更像个大杂烩。
一个班交作业的即视感,有的脑洞很大,有的很费钱故事普普。个人最爱是狐狸精、三个机器人,沙漠之海三个。
优秀毕业作品合集
我可能是全豆瓣唯一觉得此剧一般的。难看到不至于,但真谈得上震撼的几乎一部也没有(反而评分垫底的fish night让我印象比较深)。可能篇幅所限难以写出好的剧本?不少集都是靠抖机灵刺激一下观众而已,还有一些集套路到令人无法相信它竟能如此套路(比如第四集打外星虫的是什么鬼?我看完后问朋友:这集是不是想讽刺好莱坞套路?他说不是啊,这集就是套路啊。
FUCKING AWESOME.
重金属爱好者的狂欢,其实不用遮遮掩掩,直接叫性呗
前面大部分看得昏昏欲睡(我果然不适合看动画片了..)但是倒数第二集开放性历史你们一定要看!!!超级有趣!!!200分了!还有第七集也不错 但大部分真的ummmmmmm..
大部分没啥意义。印象深一点的是祖玛蓝和狐狸精这两集。说和骇客帝国动画版比的真是想多了。非要说意义的话,可能是觉得未来演员们要失业了,俄罗斯和香港那一集,模型的逼真程度可以的。
Felt like I just watched 1) a bunch of video game cutscenes with pre-2014 graphics and mediocre potentials to be made into derivative FPSs, 2) pornographic student short films. Too much phal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