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鹤岗人,为我们鹤岗出了这么一位自学成才的草根式电影导演鬼才而骄傲。
印象深刻的是,最后警察向逃跑的4人开枪,4人返回,拿着铁锹镐把,将警察围拢起来,这时警察慌了,解释说:我没有故意要射你们。
后来警察还建议他们去警察局应聘保安,算是招安吧。
形象的展现了人民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
单就这一点,耿军导演不仅有艺术造诣,更有政治勇气。
一看这风格,肯定是《锤子镰刀都休息》的导演。
我喜欢这风格,当初就说应该这样拍农村喜剧,有点魔幻。
高个躺下来说:主说不能不劳而获,你来翻吧。
信仰被人拿来骗钱,也有人靠信仰的支撑活着。
我现在不方便,生理上不允许。
假和尚长得像来喜。
自刮耳光这个有点杜琪峰。
导演厉害了,中专毕业后到帝都混,做过速冻饺子推销员、宾馆客房服务生等。
从拍DV到成为真正的独立导演。
上一位做过宾馆服务员的导演号称是中国编剧第一人的周智勇,人家还是中南海国宾馆的服务员。
聚边缘群体,东北在地性,犯罪类型元素,黑色幽默,相对松散的大情节框架包含一些小情节且影片构建了一个极具形式感的与现实具有差距,但却在景观上具有现实性的故事发生场景。
大情节是大勇骗人后被警方追查的事件,但影片并没有聚焦在该事件本身的戏剧性前提上,并且没有将主旨寄托于该事件的戏剧结构完整性上,虽然这个大情节结构仍然具有完整性,及两名警察因为机缘巧合追查到他们后一个意外身亡,另一个被半胁迫着放弃追查。
该影片对主旨的表现在于人物关系的建构以及人物本身的塑造上,在关系上呈现出一个极具等级压迫的社会,局子里上级压迫下级,局子压迫社会一般,社会上骗子也压迫普通人,大骗子压迫小骗子。
在这个人物关系上,该影片构建了五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对他们具体动态人物关系的变化的表现底层人相互依存又相互迫害的矛盾关系,事实上影片将他们看作一类底层人。
小情节主要体现在一个点就是伪装成家里有人生病的老婆婆以卖金手镯的名义实际上是引人入梦,然后有两个打手出来勒索财务。
大勇原本想抢走金镯子离开,但是却被黑吃黑教训了一顿,同样被黑吃黑的还有假和尚。
这个情节本身具有较强的自我意义,但与整体的捉拿大勇的大境界无关,但是促进了大勇与贾和尚两人关系的变化,使两人走在了一起作案。
在视听上影片的主要特点是对破旧荒废的老居住区的景观的表现,影片运用了大量空镜头展现近乎无人区一般的被废弃的村庄的建筑以及各种破旧的生活用品的细节,以此来塑造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与故事的主旨,成为一种互文关系。
另外在影像上影片经常使用对称性构图,框架式构图,使影片在视觉上形成一种规整感,而这种构图方式与影片荒诞不经的故事本身形成一种反差,它的使用增强了影片的冷幽默属性。
然而情节上我有一些不理解的地方,比如那个基督徒为什么最后要介入一个跟他无关的杀人事件中,以及他们为什么非要处理一个跟他们无关的警察的尸体,第二个问题也许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的内心有关。
在零下四十度的冰封世界里,耿军用摄像机凿开一道裂缝,让我们窥见东北冻土下暗涌的荒诞。
作为中国独立电影界独特的"冰雪诗人",这位鹤岗导演在《轻松+愉快》中编织的并非简单的犯罪叙事,而是一幅后工业时代的魔幻浮世绘。
影片开场的长镜头便定下基调:灰蒙蒙的苍穹压着积雪覆盖的平房,孤零零的烟囱吞吐着稀薄的炊烟。
这种克制的视觉语言贯穿始终,固定机位如同冷漠的旁观者,记录着冰原上蝼蚁般挣扎的生命轨迹。
假和尚褪色的袈裟在寒风中鼓荡,基督徒的寻母启事被雪粒反复覆盖,护林员妻子永远擦不净的玻璃窗——每个意象都暗藏时代密码。
耿军的黑色幽默像一把钝刀,在看似荒诞不经的叙事中剖开现实的肌理。
假销售与假和尚这对"江湖骗子"的失败史,恰似市场经济浪潮中的黑色寓言:当宗教成为开光佛牌的生意,诚信化作迷魂香皂的筹码,连犯罪都显出笨拙的悲凉。
胖警察猝死在香皂泡沫中的场景堪称神来之笔,权力者最终溺毙在自己培育的欲望沼泽里。
影片最精妙的对照存在于基督徒与护林员的互文关系中。
前者执着寻找的"母亲",后者竭力守护的"森林",这些在东北工业废墟上都已成为消失的图腾。
当护林员说"一棵树,就要开除我",荒诞台词下翻滚着整个东北的集体阵痛。
耿军用极简的镜头语言构建出双重困境:物理空间的凋敝与精神家园的溃败同步发生。
在长镜头凝视下,连假和尚也发出了“信仰还有没有号召力”的质问,罪恶都显露出某种笨拙的真诚——当整个时代陷入价值真空,或许唯有荒诞才能对抗荒诞。
在冰封的叙事节奏里,导演刻意保留了大量"无意义"的沉默时刻,对话在寒风中凝结成白雾,长久的静默比任何台词都更震耳欲聋。
这种留白不是拖沓,而是对"下岗叙事"的美学回应——当宏大叙事崩塌后,小人物的生命只能以这种失语的状态延续。
结尾四人走向绿光的超现实场景,恰似但丁笔下炼狱的东北变奏,工业文明的幽灵仍在雪夜游荡。
作为"铁锈带"的影像书记员,耿军始终在寻找冻土下的精神脉动。
在与独立电影批评家张献民的一次交流中,他说要拍一股歪风邪气,“是《新闻联播》一身正气对面的那个歪风邪气”。
我理解,那是主流声音以外的东西,是真实反映底层现状的声音。
这部充满冰裂纹美学的作品,既是东北的哀歌,也是转型中国的寓言。
当二手玫瑰的片尾曲响起时, 银幕外的我们何尝不是在各自的困局中寻找出口?
周六耿军导演的讲座+放映。
开篇看得出黑色幽默色彩,时间有点长,节奏有点缓慢,中途还是小睡了一会儿。
在我看来艺术是给自己的。
耿导在最后也这样说,电影是拍给自己的,但是电影会找到你,你也会找到电影。
有位曾经下放东北的阿姨说,可能无法从专业角度讲电影,但是看到那些熟悉的景象、声音。
这就够了!
守林人的树树被偷,却怎么也找不到偷盗人。
就像这片黑土地本来是“林子",可是被拿了“树”之后什么都没有了,又没有什么东西还回来。
拿树的人或许是真的找不到,又或者是不能说呢?
黑土地没有了“树!
",于是电影里面的骗子环环相扣式的遇见,也是形成了一个不断索取的圈,没有合理的产出,看不见希望,只能索取。
Jc,在受骗人报案后,关注的是被害者会不会武术,也许是表达……。
台词中有一句给你好处的都是骗子,我不懂,但是我总觉得有隐喻。
不论守林人的崩溃无奈,还是骗子的荒诞,亦或者jd信徒的虔诚,都在jc鸣枪时候说了一句我不能死,是的,他们只是想活着,这片黑土地的人也只是想活着。
片尾很有意思,骗子与信徒的反抗,和jc说的那句我并没有想打死你们,我是故意射不中的。
我手枪里还有一发子弹。
看电影的时候我在想jc为什么要把还有一发子弹说出来,四个人一个子弹,岂不是没有威慑性?
电影里不懂,电影外就懂了。
最后一幕闭着眼走夜路绿光,看评论说典故里人死后会这样,按照这个理解的话。
骗子不想死,他做骗子的初衷就是活下去,jc不想死,他还有欲望没做到,而这片黑土地上其实他们都已经死了,真正活着的也只是那个被信仰吊着的基督徒。
最后说一句:hs有一句话:信y还有没有号召力,是在索取后没有得到东西的时候说的。
或许最近刚刚看完百年孤独的缘故。
感觉这部轻松+愉快竟然还有点魔幻。
或许是我魔幻了吧。
国产片到目前为止也看过很多了,国内的独立电影人的作品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想法了。
该片中有很多桥段和细节都值得去琢磨。
三张招贴启示对应的手机尾号很有意思:假装买树启示联系电话尾号911;寻母启示联系电话尾号885;寻警启示联系电话尾号740(这个最搞笑)。
你们还发现什么了吗?
轻松+愉快受影响电影:克里斯马克周星驰 功夫音乐:二手玫瑰色彩:太浓会丧失文艺腔调,不想太过类型片,结局本来是在黑暗中打枪,想要拍得有趣,就用手边的灯和色纸试试想要有趣,给点温暖,和尚在小二家是暖色预算100万人民币中型独立电影剧本创作过程不写白纲,写一个剧情,一对人物关系,编织进来警察,剧本三十万,后来抛弃了,只剩三万。
自己的风格,和电影工业没关系。
演员表演一个字儿一个语气都错不了,演员说一句废话都是对剧本的伤害。
个人的天赋长相,雷劈出来的,演坏人还招人喜欢。
表演的节奏:背诵表演,油头粉面表演,都不要。
我想要制造一种陌生感。
不是背诵表演,所以反应不会很快,剪辑师也有参与。
地狱片段低成本,一道光束还有些美好信仰在外地的空中飘在我的家乡鹤岗,信仰模糊说不清,基督徒是真的,面对假和尚很坦然(但口齿不清,照应前面),和尚是经济和尚假的。
顾本彬,基督信仰男孩,2000-2007去教会,后来觉得没有意思不去了。
期间学了很多字,很多歌曲,圣经都能看懂。
独立电影发行渠道都靠朋友,不是朋友也要变成朋友。
作者型的电影。
电影节是一个最便捷的渠道,免费的PR。
创作没有特别规则,不要管规则,交给发行。
相比耿军导演获得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的《东北虎》(2021),我更喜欢这部《轻松+愉快》(2017)。
一座北方小城发生的犯罪故事,剧情并不复杂,黑色、幽默、荒诞贯穿其中,符号化的人物,直白的隐喻,舞台剧感的调度,让这个悲伤的故事充满喜感。
但正如导演所说,他的电影的底色是“悲剧”。
一个随身带着毒香皂的假销售。
一个随身带着开光信物的假和尚。
一个在家不修边幅出门浓妆艳抹的旅馆老板。
一个丢了一棵树被开除的护林员。
一个丢了妈妈的傻头傻脑的基督徒。
两个肠胃不好的警察。
故事发生在一片破落的街区里。
假销售用毒香皂迷倒一个推销武术班的年轻人,年轻人把也想行骗的假和尚撂倒,到派出所报案却被要求现场表演一段武术。
假销售住进小旅馆,认识了旅馆老板和护林员两口子。
基督徒在街上贴告示找妈妈,护林员在街上贴告示找树,两个人决定一起搭档贴告示。
假销售遇到了基督徒和两个路人,路人被迷倒,基督徒感冒了躲过陷阱,他看到路人倒下被搜身,假销售让他主动交出财物,基督徒躺下对他说:“主告诉我们,不能不劳而获,你来翻吧。
”假销售默默地离开。
假销售遇到了假和尚,假和尚被迷倒,基督徒把他救回家。
吃带鱼的时候,假和尚承认自己是个骗子。
两人有了如下对话:“我不会骗你的,我们是朋友。
”沉默。
“不是。
”“那我跟你信基督,暂时还骗人,我们是朋友吗?
”沉默。
“不是。
”“那我不信基督,也不骗人,我们是朋友吗?
”沉默。
基督徒给假和尚夹了一块带鱼。
假和尚在电影里独自行骗三次,次次碰壁。
第一次遇到会武术的年轻人,被打;第二次遇到假销售,被迷倒;第三次和假销售前后脚遇到犯罪团伙,被抢劫。
就像他自己被假销售拒绝时说的:“信仰还有没有号召力?
”没有了“信仰”,就没有了秩序。
胖警察借查案的机会多次到小旅馆,试图引诱女老板闻香皂,护林员先是威胁他不要动自己媳妇儿,接着又自打耳光。
假销售和假和尚被胖警察跟踪,对峙时发现假销售和胖警察是小时候同学,三人来到小旅馆吃面喝酒,胖警察用酒和香皂放倒两个骗子,又想侵犯女老板,激动猝死。
瘦警察找胖警察,遇到贴告示的护林员和基督徒,又看到埋尸体的假销售和假和尚。
五个人,一把枪,在天高云淡的荒野里来了一次紧张微妙的博弈。
镜头一转,五个人在一起吃面,警察开始“招安”,邀请他们来派出所当保安。
四双眼睛困惑地看着警察。
电影的剧情、人物和对话都是极简风格,基本使用固定机位,在对话中刻意营造迟钝感,在行为上制造荒诞感,使得电影整体有种漫画感,极强的形式感让人想起考里斯马基或韦斯安德森,但又没有他们电影里埋藏的温情。
以温情为核心可以支撑夸张的形式,形散神不散,批判先行则容易让电影顺势而下,没有边际。
主角人物闭眼走在绿光中的结尾非常突兀,收尾有些遗憾。
瘦警察强迫胖警察试试香皂的功效。
胖警察推脱不了,闻了闻。
什么感觉?
轻松,愉快!
香皂在这里象征着贪婪和罪恶的诱惑,香皂在不同人之间的辗转也象征着恶的蔓延,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作恶,假销售用迷药,假和尚用“信仰”,警察用权力,团伙用暴力。
唯一的“善”来自“傻子”一样的基督徒,他口里一直念着神的教诲,心里一直想着丢失的母亲,神和母亲都可以理解为对善对美好的追索而不可得,即便如此,他依然用诚实善良宽和对待每个人,不改初心,不做伥鬼。
只是这微小的道德力量在强大的森林法则面前显得有些苍白孱弱。
基督徒没有改造任何人,也没有找到母亲。
本质上这是一个底层互害的故事,一群陷在泥潭里的人互相踩踏,他们比的不是谁上岸快,他们争的是谁下沉慢。
既然前途无望,香皂似乎又成了一种麻醉剂,用欲望和罪恶,在虚无中攫取出一丝存在的快感。
那些清醒的人都活在压抑和麻木中,只有闻过香皂的人体验过轻松+愉快。
和尚是假的,武术是真的,被骗让人轻松;片子有信仰是真的,基督徒是真的,一切恶 在萌芽状态居然就……结束了?
我不敢相信,故事没敢展开就结束了。
有关信仰的探讨停留在黑色幽默表面,有关伦理的探讨也未敢深入研究,就连此地,对这片土地如此熟悉能拍出无数细节的导演也不敢深入分析现状的原因,一切停留在表面,靠最后一个大雪纷飞闪耀绿光的慢镜头企图交一份答卷,别糊弄我了好吗?
小人物的刻画是挺精彩,生活现状还原的也挺好,究其这一切的内在原因其实是更加黑暗的,我们这个世界远比画面表达的要残酷的多,黑色也不够黑,幽默倒是挺幽默,只是过于轻飘飘的,就像那俩片儿警说的,轻飘地来一下,仅此而已。
就这么说吧,我再扣一下题,既然选择布道这个主题,是自己选的对吧,那就把这事说明白,至少把布道与假布道之间的界限说清楚,别打马虎眼,这个界限不是抒情的,也不是含糊的,它是实质性的东西,也不要把这种实质交给“懂的都懂”,这是个伪命题,要是大家都懂,也就不用花俩小时看这电影了,作为导演,比观众懂得多一点,至少要深思一层,做个打底,别没的说了就搞假动作,什么慢镜头啊,没劲。
开头就相当荒诞,建置在寒冷的鹤岗,又有什么是不可能呢。推销员、和尚、看树人、基督徒各自心怀鬼胎,最后在田野处上演了一场闹剧。
很荒诞,不好看
太过刻意的追求镜头的形式感,但实则内容表达比较浅薄,言之无物的黑色幽默更像是一种形式大于内容。大体上只是依托于东北底层的凝视做了一次毫无意义的摆拍,能看出导演想要折射一些东北小镇的社会群体失语现象,但拍摄太过于端着,电影的唯一加分可能是片尾用了二手玫瑰的音乐……
节奏慢,看着还行
流氓会武术,骗子有情商。迷魂香皂熏不着头顶上的信仰,玩具手枪吓不跑人心里的纯良。懦弱的护林员抓不住小偷,却依旧站在田野里守望。虔诚的基督徒找不到妈妈,却仍然向往圣洁的天堂。假和尚无法替社会点眼开光,坏警察死于欲望消化不良。这是耿军眼中的黑土地,轻松里夹杂着沉重,愉快中透露出悲凉。
影像风格是罗伊安德森、李红旗那一种,而故事风格则近乎于华麦丹,特别是《北方小镇奇谈》,这个路数很容易高开低走,冷幽默的惊艳感一过,就会因为单调重复而降分,比如《东北虎》,后半部分明显就虚了。还有个演员的表演问题,我看到好几个人说《东北虎》里郭月的表演很有力,其实在这种风格里,用力很可能就会变成抢戏,包括章宇马丽,而张志勇则朴素贴切多了。
比那些贺岁电影好看多了。我也想问一句,演员都哪找的
无感
耿軍電影之於我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冷,不僅僅是東北冬日的冷峻,也是冷靜的攝影和冷幽默的態度,可惜後半段幾次被打破,一下子就讓人有種洩氣的感覺,相較之下還是更喜歡《錘子鐮刀都休息》。
“尴尬”的幽默感
风格非常突出,半部分现实主义力作,如同冰冷的天地和环境般。轻松的是叙事风格和表演方式,只是电影的连贯性差了一些,也是为了追求轻松,让电影更像是段子与段子的堆积。
不怎么轻松,更别谈愉快
1.观影过程轻松+愉快,作品挺有作者风格,不过我只能前面细细品味此等风格,之后使用1.3倍速享用;2.“和谐”一词在影片里听着真是讽刺,而现实中何尝不是?3.揶揄民警,导演勇敢。
3.5 文艺片,黑色幽默。一些空镜有点为了文艺而文艺,好在人物状态都不疾不徐,比较舒服
节奏非常慢,像短片故意拉长了一样,文艺又没那么文艺,幽默也没那么幽默
2.5
东北荒诞黑幽,抖音
空壳剧本,空壳人物,内容撑不起,形式就显得刻意多余。说刻意架空又架空得不够彻底。北方小品里的老旧段子放到电影里作“新段子”用,港台观众看是会觉得新鲜。村庄的选景很用心,但完全感受不到人物命运与这个特定环境之间的联系,因为空壳人物没有命运。风格化喜剧的不佳示范
很东北,很多笑点还怪好玩的
每個人都想找回些什麼,結果卻只是不斷地失去。每個人都以為能騙過別人,結果卻只騙了自己。每個人都在試圖用輕鬆的方式獲得愉快的生活,結果卻只是在失落的大地上痛苦得苟且。好幾個鏡頭的設計都很有趣。但最有趣的還是麥田那場戲,天、地、神、人、魂,在構圖上非常工整地畫分成上、中、下、左、右。人的本性就是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時而獸性,時而人性。半邊是烏雲,半邊是晴,光從雲層中射下來,成了那盤餃子,點燃了過去,化成了夢,槍決了觀看與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