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者
L'intrus,闯入者,The Intruder
导演:克莱尔·德尼
主演:米歇尔·索博,格莱戈尔·科林,Yekaterina Golubeva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俄语,韩语年份:2004
简介:Louis is a brooding loner who lives with two large white dogs in a forest near the French-Swiss border. His estranged son Sidney lives with his wife in a vil..详细 >
在德尼的《入侵者》中,让·吕克·南希原作中关于移植心脏以及药品,医疗设施的法国式的哲学写作无法在影片中直接出现,而是将其放置于电影化的知觉之中,生成为影像心脏性的排异反应:海德格尔式的本真性田园生活以及后现代绝对内部的语言转向变得不再可能,强度性地投射出异于欧洲的空间,对应着三种不同的知觉模式:瑞士的雪山(眩晕),韩国釜山(黑暗,疏离,噪音语言)以及“德尼风格”的南太平洋小岛。它们总是暗示了与某种过往的叙事性联系,Louis却无法根据回溯性实现希区柯克-弗洛伊德式的合法救赎,他身上的排异反应与此同时又被外界排异,正如同影片开场的暗示,德尼的视角是后殖民的焦虑,将隐喻归还于喻体。
最近五星有点不太值钱。
6/10。德尼的每一个镜头都在时空逻辑复杂的闪回与跃进中展开,观众试图把握事件、组织细节的努力在高度不确定性的叙事面前统统受挫。开场是一个黑暗中样貌模糊的女人,她点燃了一支烟,等到后面补叙,才隐约明白她见证了一桩谋杀,独居在法瑞边境上森林小屋的老水手谋杀了一个外来的闯入者,随后他远赴韩国,通过黑市器官贩子移植新的心脏,并出发去南太平洋寻找多年前遗弃的儿子,却只得怀抱着失意的幻想在岛屿上游荡,其绝望情绪引发出浓烈的毁灭气息来,他被仇家用飞奔的马拖拽着,死于白茫茫的冰面。心脏移植对身体而言具有外来性,水手失去的不仅是老化的心脏,还有自我和身份的完整性,这令人联想到德尼的母题:边界和异国造成个体的无归属感。一系列手术后的排异反应,使人成为自己的陌生人,而人在同化闯入者的同时又通过暴力手段摧毁其差异性。
没看懂。很喜欢配乐
4.5。所有片段都是好的,但总觉得整体要做这样的形式还是把其中一部分的节奏放缓更好,给那些外人的面孔和身体留出时间和空间,比如《岛屿上的煎熬》。要不到后半段头就晕了😂。
美,晦涩。
+,很奇怪,就像一个时间晶体,每一个现在的时面都携带着一段潜在的过去。寻觅之人是谁?凶手是谁?死去的人又是谁?在不断地被扭曲又空空如也的镜头之下,表意的系统已经失效,拥有着无限空间扩展性的迷宫已经缓缓展开
Narrative Strategy课看的~确实好看~但是累~累~看着特累
4.4 皮肤电影、身体电影、感官电影
1/4/2005 2:45pm UA Pacific Place
真的蛮有想法。。。
一部非常隐晦的电影,延续了克莱尔德尼一如既往的边缘化叙述,并不容易阅读的故事文本兼具诗性和哲学性,对身体、民族等多个层次的异化进行了指涉。
最好的德尼似乎都是最不“德尼”的。
在似睡不睡之间顿悟意识的拓扑学 亢奋的头脑与疲惫的躯体 也是一种“抵御入侵”😪
几乎只靠关键局部的身体、动作和表情搭配环境就构筑出了一种印象
心之潜蚀 the intruder 中盛D5 tartan版
换心、梦境、碎片,前世今生;看似具象实则抽象,结尾狗如其人般始终被一种力量(俄女)驾驭着,苟延残喘;
唤起我看德尼电影时的振动频率,大雨前夕的风在影像和声音上的捕捉/设计就像被世界缠绕又放开。
那是一部写给Michel Subor的电影,根本不关心其他观众怎么看,所以带有诗意的灵性,一切冷暖自知!
其实琐碎晦涩都不是问题,问题是章法的缺失。其实这样的片子在40分钟左右最来感,但偶有零星的感触过后,过于拖沓的靡靡之影实在破坏本来能拓展的情感空间。不过克莱尔丹尼斯依然是偶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