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这颗催泪弹给炸了。
虽然剧情是就算看惯TVB的大妈也会说煽情,但那怀旧又阳光的画面,细腻真挚的感情,加上时而出现的轻松搞笑,很难让人拒绝。
吃了几口的热干面彻底的干得筷子也夹不起来,所幸糯米包油条吃得还只剩一点点,起身接了一杯水也只剩1/4,这是我的早餐以及午饭。
现在是周末下午2点10分。
从早晨8点半到这个时候,看了3部片,都是温情又感人的哭片,事先没有任何安排和计划,也没有搜下其他人对这些片的评价就着急的一部接一部的看了下来。
当然,想最先写写感受的,只能是这部“三丁目的夕阳”。
配乐在这部片里不断的在适时的时候配合人物的表情语言画面催人泪下,这一个多小时里,把我哭得够呛,眼泪鼻涕一大把,擦掉很多张纸巾。
我得承认我确实泪腺发达,可是,一点都没有想哭的情绪的时候,我曾尝试过挤出几滴眼泪来,结果没有一次成功。
突然记起初中时有一次因为犯错,跟同桌一起被请去办公室,班主任是个戴眼镜的瘦小男人,他训得很严厉,惩罚是请家长。
当时我相当的害怕,想哀求宽恕,可是演技太差。
当我把头低下看着自己的鞋面暗自着急的时候,突然看见一滴水迅速的滴落的同桌的鞋面上,接着是一滴一滴的,她哭了。
男班主任顿时心软了,说不哭不哭,哭什么呢。
最后的结果是,家长不用请了,从轻发落。
我永远记得这次事件,也永远惊叹眼泪的巨大效用。
可是,我就是不能在很适时的时候,把眼泪流得很有价值。
所以,我也只能没事自己瞎哭哭,或者急得无可奈何的时候发泄自己,又或者,看片子看到动情的抽搐,泪珠滚落。
我回忆了一下以前看过的一些温情片,让我心甘情愿流眼泪或者记忆深刻的,竟然几乎都是出自国外。
当然,国产片确实也很多好作品,但是,好像中国人一直在讲“人情味”,可是,却没有一部片子真正的能把这种味道诠释得很好。
别人可以把家庭亲情友谊摆在首位而那永恒的爱情主题摆在其中或者只是一个组成部分,而中国人到底擅长拍什么类型的片子?
爱情片么?
我找不出答案,有答案的话也是未必。
在这部片子里,一切都和谐得那么完美,这是一部到处都是好人没有坏人的片子。
如果一定要纠结谁是坏人的话,我想那个总是出现总是要求带走淳之介的秃顶男人其实也不算是坏人。
那个武熊虽然也骗了一些人的钱,可是后来也为了爱情改邪归正。
还有那个跳鸡腿舞的“魔鬼”大叔,还以为他要杀死小狗,结果只是为了给小狗打预防针。
正是因为太和谐了,所以我不得不认为导演太刻意的去强化去歌颂甚至有捏造和谐的嫌疑。
当然,这也是电影的好处,就像小说一样,作者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
这也是所谓的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作家最后没有成为真正的作家,文章发表但是没有拿到奖,最后还是收获了爱情。
美加接受一平的送别礼物,是用一直攒下来准备去爬东京铁塔的钱买来的彩色铅笔。
美加说完谢谢跟再见之后,又跑回来大声喊了一句,等我长大了要嫁给你。
小六跟武熊说等他把钱都还完他们要去划小船去约会,武熊高兴得不知所错的跑开。
这一次又一次的完美让我怎么也控制不住情绪,流着眼泪的同时还能笑着。
感谢所有用心拍摄电影的导演,我爱这些好电影,比起出门闲逛,跟人说着无聊的废话,胡思乱想莫须有的事情,我宁愿把所有能利用起来的时间,只用来看电影。
当然,我是不信的。
我不相信一个虽然是一时失足最后悔改的厨师梦小骗子会收获六子的爱情。
我不相信一个穷困潦倒软弱无力单纯乃至愚蠢的作家会收获美女的爱情。
虽然我也不相信这么一个充满风尘意愿加行为但还能被纯情感动的其实不是那么美的美女会收获纯情小男生虽然也不是那么小的爱情。
我不相信一个那么懂事的小孩甘愿在作家屋檐下受苦并理解且相信两个不可能的人之间确确实实发生的爱情。
我也不相信走在桥上就会遇到自己初恋的爱情。
我也不相信经过短短的一段时间一个原来冷漠无礼的富家女就会对一个小屁孩承诺下接近二十年后的爱情。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发生在电影中,甚至就有着类似的事情发生在生活里。
我说着不相信,但我其实都信他们是可能存在的。
但我知道善有善报从来都不是一个真理。
只是一个巧合,概率大的巧合。
我相信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因为这句话没有告诉我结局。
我可以一心向善,我期待美好的结果。
但我知道,生活所遇可能没有电影中的结局。
生活中的结局更不可能如这部电影般美好。
生活可能比电影简单,也可能比电影复杂。
我无法相信我终究会等到美好的事情。
除非死亡是美好的事情。
当然,可能确实是。
豆瓣评分竟然如此之高,但我不知道它是个三部剧,而我搜索到的恰巧是中间的那一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不知道前情,据说前情很感人,就算如此,还是被感动哭了。
会看这部是因为在图书馆借的书中,有一部日本编剧对自己写剧本过程的自述,其中第一位就是这部电影的作者,我之前看过他的另一部电影《如月疑云》,是部开始差点睡着然而结尾却十分感动的片子,因此对编剧很有好感。
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是部日本怀旧电影,讲诉了50年代末,日本在举办奥运会之前,东京的一群普通人的生活。
作者在描述自己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感觉时说,虽然这是部怀旧的电影,但我想传达的是往后看的感觉。
因为想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所以才找来看,看完意识到,作者说的是,虽然这是部讲诉50年代的人的电影,但是你在里面看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努力奋斗着,想象着美好的未来的。
而普通观众看着那个时候的人们,再对比很多年后的东京,自然就会有,啊,你们的努力都没有白费的感觉。
这部电影的情节十分简单,也没有那么多的跌宕起伏,全靠各种细节堆积起来的,里面的很多细节都很动人,开篇是家里非常有钱的小女孩美加因为父亲生意失败,借助在修车行老板家,她看什么都不顺眼,觉得这里又穷又破,说这牛肉火锅里面放的却是猪肉,拒绝吃饭,跟她一个屋子的六子,车行的打工小妹,在晚上给她拿了一个米饭团子。
白白的,软软的,六子说,别看它只放了一点点盐,但是最顶饿了。
半夜,终于饿的受不了的美加拿过了团子,一边吃一边默默流泪。
还有她从未做过家务,也不想学习,然而一个意外,让她看到了这片的小孩子都在帮家里干活,于是不好意思的主动去帮车行老板娘洗碗,洗完碗后,车行老板娘拉过她的手,给她涂护手霜。
还有车行老板曾经当过兵,因为害怕知道之前的朋友全在战争中死去,不敢去参加聚会,被妻子鼓励去之后,遇到了当年最好的朋友。
他特别开心的跟朋友一起喝酒,还非常骄傲的带他回自己家,给他介绍自己的妻子。
他一边喝,一边说,有时候我觉得我活着,过的幸福,是对不起那些死去的战友,朋友说,我们过的幸福,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了。
我以为这已经是泪点了,结果第二天他提起这个好朋友,妻子说,你昨天是一个人回来的啊。
还有本剧最大的泪点,是那个不怎么厉害的小说家,过的穷困潦倒,喜欢的舞女被富豪看上了,收留的孤儿要被孩子有钱的亲戚带走,连饭都吃不饱。
写的小说总是不成功,去同学会被所有人嘲笑。
有钱亲戚跟他约定,你要是得了芥川奖,我就答应不带走孩子。
他努力的写,被身边所有邻居支持,邻居还帮他花钱买通评委,结果被骗去一大笔钱。
然而在得奖公布日,他还是失败了,有钱亲戚说,你写的东西一无是处。
之前所有邻居都说,这种纯文学的东西,自己怎么可能会看呢?
修车店的老板却突然爆发,说你看过他写的东西吗?
你要自己看过才有资格说这句话,他从包里掏出来了自己买的书,扔给有钱亲戚。
妻子很惊讶,说,你买了怎么不告诉我呢?
我也买了。
邻居们纷纷掏出自己买的书,说虽然看不太懂,但我觉得是个好故事。
里面有非常多的,这种温暖的细节,虽然作为中国的观众里面的很多都没有经历过,却有着感情上的相通。
看完觉得很温暖,虽然物质匮乏,又没有什么钱,虽然可能没什么天赋,最终也不能功成名就,但还是要,向后看,好好的活着呀。
没看过第一部,就看了续集,感觉也很好,柔和的橘色调,讲述着一个百废待兴的历史年代,淳朴的人们编织出了一幕幕欢喜剧。
说实在我觉得这是一部很传统的日本影片,日本人惯常以小见大,也很喜欢温情题材,总是在刻画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然后从中感动观众。
这部影片也不例外。
有趣的是,当我看到那个小说评委会员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他肯定是骗子。
虽然也犹疑了一下,尤其越看那些淳朴的街坊纷纷把钱拿出来时,又在想也许最后能是个团圆结局吧,茶川也许真得了“芥川奖”?
最后编剧果然没有给出太过成功化的结局,它没让茶川那到大奖,但是却把他的爱人召唤了回来,还是大团圆,不过很朴实。
长长的2个多小时,要看下去总觉得有点困难,但是,没想到跟着人物喜怒哀乐着就走过了这么漫长的时间,不会太黏腻的温情,很舒服,看完之后反而觉得清凉,适合夏天静心的时候看还要提一句,这片子里我家小崛的表演真是淳朴啊,声音和身体语言都很不一样。。。
不错哦怪不得她凭着这部剧获了奖呢。。
果然很赞
【4星】
表姐,天生丽质啊1、不错的电影,温暖、平凡、生活、邻居、成长、爱情
2、这一部里面,这个作家虽然邋遢,但还没有很暴力,那个卖艺女子也是很主动了,她抬起手,看手上的空气戒指💍也是很感人
3、生活无常,没有那么的轰轰烈烈,没有那么多的名利,没有一下子的飞黄腾达,更多的是籍籍无名、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平凡普通默默无闻
4、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故事,大人们也尊重他们,我觉得这一点很好。
作家自卑,所以想推开那个淳之介,以及不敢面对那个高挑的美丽女子——卖艺女子
5、节日过后的忧伤,这电影还捕捉到这一点很幽微的情感,小时候特别有这种感觉,如今倒是淡了
苦笑6、两个多小时还是略长,虽然那个胡同里的故事,那个医生的故事,小柴狗、表姐与表弟、养子与他的落魄作家的故事
这个镜头转换很震撼1
这个镜头转换很震撼2
这个镜头转换很震撼37、电影也没有一味美化,“你们居然想用钱💰买奖项,真是可笑至极!
能被这么低级的骗术骗倒的人,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值得同情,落选还是因为你的实力不够,和诈骗没有关系。
”这个有钱人看得也很透,说得也很好,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东京塔
大团圆
夕阳🌇
《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电影海报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话:会いたい人がいる。
待っている人がいる。
你想见那个人,而那个人在等你。
热衷于写作的小说家,梦想获得芥川奖一夜成名,迎娶他心爱的女子。
这名同样喜欢小说家的舞女,挣扎与要跟富人走,还是等小说家来迎接她。
1950年代,日本刚从战败的阴霾中走出,巨大的东京塔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而铃木车行所在的巷弄,看着东京塔近在咫尺。
就像电影里淳之助的父亲说的:这个世界,接下来会发生巨大改变。
那时的日本,即将迎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期。
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社会里,很多珍贵的东西,都不值一提了。
而这部电影歌颂的,却是处于这样的时代下,最单纯的梦想、最单纯的情感。
而我们今天看到这部电影为什么会感动?
因为我们也处在物欲膨胀的社会中,这样的社会排斥单纯的梦想、单纯的情感,所以它们显得可贵,所以我们感动。
虽歌颂单纯质朴的东西,但是不高度追求理想化。
剧中的人物同样碰到很多现实困境。
被假装成芥川奖评审会的人骗钱,相信用钱“疏通”就可以获奖,而茶川最终没有获奖;小女孩的父亲生意破产,不得不把小女孩送到亲戚家寄养;铃木车行的妈妈站在夕阳下遇到初恋,感慨当年因为战乱而分别,最后没能在一起……所以,这样的单纯质朴的东西,在今天也是存在的吧,在物欲极度膨胀的社会,也一定是存在的,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也许蕴含着这样的意思,告诉我们类似的故事、类似的情感会一直存在于任何时代。
整个故事里面没有炫耀的成功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扑朔迷离的情节没有刺激眼球的画面如同绝大多数日剧,只是非常简单的生活的描述。
孩子可以说作为整个故事的主线,渐渐的往两边铺展开来,几个邻居,一些琐事,却随时随地能够感觉到力量和温暖这就是平凡人的生活,在最低下,最简单的生活,不张扬,却很真实。
没有人能够轻易的登到顶峰,也不是所有的人,付出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
结局更多的时候,被作为评判的标尺,而在这以外,还有其他的部分,那些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人,也有自己的努力和光辉
家里新买了电视机,黑白的,九寸,于是左右隔壁邻舍都挤过来看;电冰箱一时还买不起,但是街上已经开始有一袋一袋的冰出售;个体户已经开始先富起来,而工厂的厂长暂时还和工人们挤在一个灶披间里烧饭。
桑塔纳还是稀罕物件,街上流行的还是三个轮子的小乌龟;而抬眼望出去,东方明珠电视塔正在夕阳下一天天的长高。
虽然生活暂时贫困,但是望着坂上之云,对明天会更好充满了自信。。。
这片子,就跟周立波的某些段子一样,勾起了整整一代人的共同回忆。
演员方面,地震仪大爱,小雪大爱,maki卡哇得无以复加。
龙套里居然还有药师丸,真是没想到。
当初那个W的悲剧,最后朝着男友行谢幕礼的场景,至今想起来都令人内牛满面啊。。。
尽管我们都只是笨拙的人,但是假如能肩并肩一起生活下去。
“周围的人会怎么看你,这点我很清楚,他们肯定会说你轻浮,可是……你却能为别人的小孩做咖喱饭,凝视根本不存在的戒指,流着泪轻声说好美,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你那时的眼泪,却时时揪着我的心……”茶川冲刺芥川奖未果的作品,却赢回了广美的心。
茶川,一开始觉得他是没有魄力和勇气的男人,但看到这里还是为他的体悟人心感到欣慰。
令人期待的三丁目续集,还是那样的温情,跟前作相比觉得是各有千秋,虽然音乐没那么让人激动,但现在也变得容易满足,有一点好的便觉得不错。
其实在漫漫人生中,只要有一个人回应自己的声音,就足够了.是的,一起生活是一件很丑陋很辛苦的事情,但是知道对方的存在,本身不就已经足够幸福了么?
小雪像我小学的程老师!片尾不用全家福了~用黑白的儿时游戏杂烩剪影+照相的过程……结尾很好~歌词也简单…三又四分之三星?慢慢的长镜头~研究摄影的人蛮爱,我倒觉得片子tempo太慢了
这些美好,真的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
不过还是比较喜欢「步履不停」那一类的亲情片呢 最喜欢夫妇两人在一起看胶片电影的片段
不知道有两部,看完后略失望,不知道第一部会不会更好些。
有血有肉 有情有义 整个叙事节奏安排堪称完美 演员的表演也无可挑剔 比第一部更好 给十星都不为过
这部煽情彻底泛滥,太韩国了。
真的有种节日后的哀伤呢。小说家的命运可以说太浪漫了 现实中,应该不会出现吧。特喜欢看这种平凡又变迁的小剧,堪比《老港正传》差一点~
简直是催眠电影 一部片子看了5天
不知道我们拍53年开始的民生电影会看到淳朴怎样衰败的
比第一部差了不少,特别是那些对市井环境细节的捕捉展示见不到了,只有对人间真情直白笨拙的讴歌,故事很虚假,人物也单薄。只是堀北真希依旧可爱,小雪依旧很美。
其实日本拍片偏要非幼齿即重口嘛。
讲述战后日本经济复苏中街头巷尾寻常百姓的小生活。温暖感人。但两个战友相聚并追忆战争中死去的战友并彼此鼓励努力幸福的活下去的镜头,身为中国人看起来很不是滋味,他们看起与我们一样的普通的平凡的追求幸福生活的劳动者,但同时是侵华战争的参与者。他们与他们正在怀念的死去战友,在南京大屠杀中
日本小孩的演技一流+1。不能用中国人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3D效果做得超棒!还有就是淳爸爸你给抚养费啊喂!!!
不小心先从2开始看。很煽情,也很日剧感。看起来是生活化的故事,但人物都是理想式的真善美,读的是人物之间的联结,仔细深究其实却并无太多刻画描写。(PS:修车行家小孩的毛衣,与小津早安里那家想要电视的小孩的毛衣是同款。)
是我唐突了,第二部去掉笑声音轨还是可以看下去的,昭和时代就像08年前的中国一样吧,充满希望的每一天,大家都相信会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然而电影之外的今天,夕阳之下,美丽也伤感,就像一场梦,假的令人难过
有点失望,矫情的呢!
即使是我很喜欢日式风格的电影,这部也显得过于拖沓了,其他人的故事只有只言片语,小说家的故事却用了大幅度描写,但我觉得小说家的故事挺一般的,没必要拍差不多150分钟,基本上1.5倍数看完,节奏还刚刚好。
如果大家都站在东京塔的一方 塔是不是就会因此倾斜。
比第一集要弱很多,特别是我连着看,立刻就能感受到差距,应该是剧本的原因,强度完全不够。而且这一集明显说教味比第一集浓一些,技术方面则维持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