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买票了吗# 2021.01.01 晚场,NTLive《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又是一个惦记了很久的剧,也在新年这天看到了。
之前只听说这部剧很有名,不过没做什么功课,所以收获了巨大的惊喜(迄今为止NTL每一口都是好饭唉!
)。
看简介以为是个推理剧,但是看下去才发现这部剧的推理成分并不多,尤其并不符合“要把已知条件都摆在读者面前”进行的本格推理要素。
这是一部视觉为主的剧。
【以下剧透提醒】本剧其实在上半场结束的时候就找到了“凶手”,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人。
下半场整个都是在围绕男主本人来进行的,是对他疾病和生活的进一步展示,最后有个温暖的HE结尾,和一个“全场一起来打call”的彩蛋。
【真的在剧透了哈】这部剧其实更像一场以多媒体和群众演员配合的、八成以上戏份都在男主一个人身上的“独角戏”。
一个上着特殊学校的自闭症小天才,不能被人碰触否则就会攻击对方直到被放开,连亲生父母想要触碰他都只能等他自己主动伸出手触碰短暂的一下;有“扫一眼就能看到所有细节”的超感大脑,不会说谎,遇到事情紧张需要背诵质数的立方数来镇静;不可以进入陌生人的房间,别人想跟他成为朋友他也坚称那是陌生人,跟一只“绝对没有鼠疫”的大老鼠为伴;以为妈妈已经死了后来却发现这是爸爸报复她扔下自己孩子与邻居私奔的谎言……而艰难地单独地抚养他长大的爸爸,却是那个从警局保释他回家,想尽办法让他去参加特殊学校没有前例的数学高考,给他做饭带他看病空闲时间都尽力跟他在一起,然而却跟同样被抛弃的邻居太太勾搭在了一起,还在一次深夜迁怒给邻居太太的狗,直至用除草叉杀掉了它。
男孩一步步收集线索、听信邻居传言、在家里找到被爸爸藏起来的信件的过程,伴随着优秀的视效和动作设计,十分精彩好看。
但是最终,男孩的世界在得知妈妈没有死、凶手是爸爸的时刻崩塌了。
下半场是从男孩决定凭着信上的地址自己一个人去伦敦找妈妈开始的。
决定的过程仍然伴随着大量视效和“信息具现化”(例如母亲的住址就是角色自己上台来读出),出门前(出门进门那一套由群演配合的行云流水的动作设计真的太棒了!
)带走了爸爸的现金卡,然后他一个甚至不知道怎么从离火车站很近的家附近走到火车站去的自闭症小天才,通过“螺旋前进”的方法找到了车站,又努力克服巨大的恐惧和一些不耐烦的好心人帮助成功坐上了火车。
有警察要把离家出走的他带回去,他居然成功逃脱了!
完全不会坐地铁,搞不清线路,还因为跳下铁轨去抓逃跑的宠物大老鼠差点被车撞死,他也居然成功地找到了妈妈的住址!
一路上过于艰难,真是忍不住要给他鼓鼓掌。
然而突然来到妈妈的新家,显而易见也不会顺利住下。
大都市里狭小的公寓面积,大人们之间的陈年旧恨,还有——妈妈当年是在“抚养一个不正常的孩子”巨大压力之下撒手离开的,虽然多年过去心怀愧疚、有心补偿,但是仍然会在面对工作、同居情人的责骂、经济压力等问题之后忍不住要对男孩迁怒发火。
这可太真实了……幸好后来的剧情还是挺美好的。
妈妈带着男孩离开了伦敦回到乡下,找了临时的工作独居,在老师和爸爸的努力之下男孩还是如期参加了被耽误了时间的数学高考。
看着男孩因为连续发生的事过于疲惫在考场上因为读不了题崩溃的样子,好想抱抱他啊……幸好他想起老师教给他的办法,成功平静下来开始做题,还立了一个可爱的彩蛋!
最后的结局真是个圆满的童话。
父母们共同监护,男孩继续读书参加考试,目标是用优秀的成绩上一个好的大学去读他喜欢的数学,在他喜欢的领域里幸福地过完一生。
彩蛋就是……第一道数学题的证明过程哈哈哈!
差不多是个国内初中平面几何的难度。
这部剧里面几个大人,其实都不是坏人。
爸爸和妈妈虽然都有自己作为成年人的无奈和生活的压力,但是他们对男孩一直都是真诚地爱他,虽然疲惫,有时候也会不耐烦,但是真的爱他。
而有着好听法语发音的雪凡老师,作为一名特殊儿童学校的老师,既有对特殊儿童教授生活技能的耐心,又有对特殊天才教授数学知识的能力,太优秀了。
遇到这样的老师是所有孩子的幸运。
听说这部剧很久以前来过天桥演出……再次悔恨入坑晚[泪]评分10/10,有私心偏好。
全新的视效呈现,演员全员优秀形体技能,逻辑不掉线的剧本,温暖治愈的结局。
大冬天的,看完会让人微笑着回家。
NTlive《深夜小狗离奇事件》的创新之处在于整体概念的创新,用表现主义的美学手段外化了自闭症的心境,通过电子风的视效和音乐,解码和放大了焦虑感、隔阂感、不安全感与创伤感。
因此它可能是为数不多的戏剧影像比现场更能还原舞台魅力的话剧,不仅要脱离视角限制,还要多次利用视角变换,垂直俯拍的镜头便是这部剧打造出的独一无二的动人美景。
这部剧内聚焦于自闭症的天才男孩克里斯托弗,将舞台置于变形的视角中,在自闭症光谱中找到了一个真实合理的位置。
舞台地面是一块方方正正的“电路板”,用光的符号标注出房间编号、城市风貌、楼梯隧道、宇宙星图,克里斯托弗在舞台上跳跃、画圈、匍匐,把它变成演绎想法的脑内空间,变成罗列现实的记忆宫殿。
同时巧妙地让人体符号充当快速叙事的道具,夹杂了一出无实物表演的时代寓言。
电子乐作为重要角色参与到谋篇布局中,成为恰当的情绪展示,类似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声音勾勒出狂躁、不安与悸动,奇妙的电火花似乎正是大脑神经元碰撞出的具象。
幕后团队表示,话剧希望观众能够成为克里斯托弗,他们不定义心理疾病,不表现刻板印象,而刻画与众不同。
克里斯托弗无法理解人类社会里拐弯抹角的意图和看似无关的比喻,隐喻和说谎可以画上等号,作为一个拥有惊人的计算能力、观察力和记忆力的少年,他对描述的真实性与精确性有超乎常人的执念,因此他常常陷入对事物事无巨细的穷举中,而优美地、密集地排列名词与概念,成为这部剧的文本特色。
导演形容在自闭症看来,世界犹如浴缸中溢出的水,他的社交想象力受到全方位的压迫,而创意想象力却天马行空。
他喜欢在宇宙中漫游并发出几乎是诗的描述,喜欢火车的构造和观察火车的窗外,他讲话有紧张激越的声调,他对身体接触有下意识的恐慌,他的肢体在自有频率里扭捏,他的脆弱防线一旦被突破就会触发尖叫。
但更内在的是他对自然的触觉,他说雨就像白色的火花,他喜欢雨,因为这让他感受到世界上所有的水都是相通的;更内在的是人类社会架在他身上的悚惧,在陌生的伦敦开启英雄般的跋涉时,前脚才搞清状况,后脚就被推入灾难,城市充斥着他不喜欢的负离子、光污染、无孔不入的声音和人流。
对人类社会的疏离与对自然的亲近,是顺理成章的一对关系。
这部剧是在尊重叙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创新了表现手法,虽然令人耳目一新,但故事并不支离破碎。
在科幻的、悬疑的外壳下,包裹着一个追问人性本真的故事,谎言与冷漠或许可以成为普通人们的通行证,但是并不被一颗赤诚的心灵允许。
克里斯托弗能够生活在羡慕小心翼翼的、四面八方的爱里,多么值得羡慕,他能够在谢幕后任性地为大家讲解一道数学题的解法,也是观众对谢尔顿式人物的成全与包容。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我制造的打出深夜两个字,后面的都可以智能确定就好了。
可见最近我对小狗的推崇或者关注了。
电影时间有点长,好在中间有20来分钟的休息。
因为离着远来不及吃饭,可怜巴巴的去买的肯德基汉堡(恒隆没有肯德基 麦当劳[凋谢])。
电影很棒。
四颗星⭐ 。
8分。
扣分在不是真人版。
[坏笑]故事有点沉重,男主角自闭症,有这么一种说法,来自星星的孩子。
他们会在某一方面特别有天赋,比如剧中男主是数学和物理。
还有的孩子是画画,记忆。
有先天的,有后天因为家庭或者社会(主要是家庭)造成的。
他们敏感害羞怕生不会交际,我曾经也是一个不爱说话沉默寡言的孩子。
有朋友跟我说沉默不是金。
有老师说你再活泼些老师会更喜欢你。
哈哈哈,有一次初中同学聚会,老师还说我性格变化很大。
其实,我很怀念那个沉默的自己,有超强想象力天马行空的随便那张纸几分钟就能写满。
现在想象已经没有力了。
也不再写东西。
好像是从知道自己的日记被偷看之后就没有这种这东西的欲望。
剧中的父母,是不是够格的父母,不好评论。
不能说他的妈妈不爱他,毕竟在伦敦给他写了那么多信。
只是以我这个传统的中国女性来讲,能离开孩子追求自我的母亲,不该生下他来。
有了孩子,意味着有了责任。
物质的,精神的。
如果我朋友跟我说不想要孩子,我不会觉得诧异或者什么。
更不会劝生。
现在的现象反倒是,好多在担心自己做不好,还不敢要孩子多是中产家庭。
很容易生一胎,二胎的都是普通家庭。
有的是养一个也是养,两个也是养的想法(你当养猪啊啊啊)。
有的是因为当地的一些好处,比如大家都知道拆迁一个人多少万(他们不会算一个养孩子的责任和成本的)。。。
看完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想着如果有相关的公益活动,我愿意为他们做些什么。
起码,当我们遇到一些害羞孩子,不要逼他们喊叔叔啊阿姨啊等等。
来自一个过年经常不知道叫人叔叔还是大爷,姨还是婶子还是什么的我。
我也搞不清他们的孩子还叫我阿姨还是姨还是姑姑,我想统一称呼,都喊我珊珊姐姐就行。
我今年6岁。
跟你一般大。
10月14看完《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我换成了这个头像,仔细看,我戴的是我家约克夏同款耳环。
愿你也遇到一只小狗🐶 。
剧透一下,片中的是金毛[坏笑]。
天桥艺术中心晚场。
导演非常优秀,能够在舞台上营造出电影电视等媒介塑造不出的梦幻感。
舞美灯光也非常优秀,炫酷的舞台背景也已经完全值回票价。
谈论宇宙时瞬间的灯光切换也让人如临星空之中。
雨夜的音效也很棒。
可能是身边有自闭症亲友的原因,对于影片中父母对于自闭症儿子的作法未免感觉有些……不符合常理,剧情情节的推动也觉得有些仓促,父母的前后行为难免有些矛盾?
看的出来导演想用这个儿童剧的故事探讨更深刻的东西,但是有局限于原著本身的故事和剧情推进,难以深入。
因而处在这种可以深入又不能深入的角度,观众能够体会到的也算是见仁见智了。
我是非常喜欢原著才去看这部剧的,说实话,男主这个演员太大了,原著中christopher只是十几岁的小孩子而已,但是这个演员就二十多了。
另外原著中christ并不笨不傻不疯癫,说话也是很流畅的。
christ只是思维非常逻辑化,对情感理解力不高。
但是这部剧中演得christ连说话都好像带有口吃一样的,活生生把原著中的天才少年演成痴呆了。
整个剧的舞台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激光,道具都很到位。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也!
太!
好!
看!
了!
吧!
我愿称之为小剧场舞台美学天花板!
方寸之间见真章,那么小的舞台,沉浸式观影感却几乎做到了极致!
各种声光电的巧妙运用与舞台的精巧设计相互配合,再加上极其优秀的剧本和演员,把自闭症患者的思维模式和内心世界展现得生动形象又淋漓尽致!
好剧就是能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达人心,剧里对自闭症症状的描写极其细腻:各种重度社恐+重度洁癖+重度抵制肢体接触…大都市喧嚣吵闹混乱刺耳,不受控制又难以理解的外部世界虽然糟糕,但Christopher眼里有星星、有浩瀚有趣的宇宙世界,还有沉静美好的数学天地,我们仿佛能跟着他一起专注、遨游、徜徉、流连忘返;虽然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冒着极大风险才能完成那些其他人很轻易做到的日常琐碎, 但Christopher不放弃,尤其是后半部找妈妈那一段,伴随着爸妈和老师此起彼伏的声音,我们仿佛也陪着孤身一人的他去经历了他所有的挣扎、无助、恐惧、崩溃…最后的最后,我们也像他一样,被深爱他的人之爱所拯救,并大大感动着!
爱与成长永远是生命的主题❤——“Does that mean I can do anything?” ——“Sure!”21.10.30@南山文体中心聚橙剧院
原本看这部戏是一个冲动:单纯觉得这学期还没怎么看戏,刷一刷微博正好看到不少人在出票,又是英国国家剧院出的戏,拿奖多、口碑好,就买了昨晚的票去看。
总体来说,作为一部现代戏剧,情节编排和视觉效果都是一流(从最后主角报幕说出的那些机器名称就可见一斑),很多从未见识过。
但从个人喜好来讲,故事内容本身不够强;但我不该在这部戏里继续提出要求,而是应该自己去看看一些其他的戏剧了。
这部剧一流的情节编排和视觉效果都有一个基点:第一人称叙述。
这部戏选择了一个自闭症少年作为核心,并且通过第一人称来叙述,这就说明它是全然主观化的:所有的台词、布景,乃至周围人的行动都加上了主人公的心理效果,被放大、缩小和拉扯。
观众也不再是一个观察者,而是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
这样的剧一旦效果做好,显然感染力是非常强的。
在《深夜小狗》中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首先,虽然是第一人称叙述,但是这种叙述方式被两个叙述主体(甚至可以说三个)复杂化了:一个是主角Christopher本人,一个是他的日记,而他的日记主要是通过他的老师朗读而呈现出来的。
当开场女老师坐在一边朗读Christopher的日记,而他本人和对话对象站在一起时,我糊涂了一会儿,随后才理解老师的朗读内容和主人公是对应的。
这感受很新奇:christopher是位男生,而朗读确是女声。
不知道这里是否是一种刻意的编排?
日记在情节编排中也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
《深夜小狗》的情景转换非常频繁,快的时候可能几分钟就是一幕戏。
这大概也是主观化的一种体现:在christopher眼里世界就是碎片化的。
情景的转化不仅在客观的事实之间,也在事实和他的回忆、想象之间。
这使我想起了《喧哗与躁动》的第一章,就是从这一家族中中的“弱智”成员的视角来叙述。
回忆和事实不断交错进行,又因为回忆是被事实所引起的,交错的情节又享有一定的共性——如果没有作者的注释,读者完全是一头雾水。
这也就引出了《深夜小狗》所面临的、也被完美解决甚至不再是问题而成为亮点的一个问题:如何确保观众能分清现实与回忆、回忆与回忆?
首先《深夜小狗》中事实的交错没有那么复杂。
主要叙事线是很清晰的:小狗被杀——主角调查——发现母亲并非死亡,而是抛弃了他——发现父亲撒谎、还杀死了小狗——前往伦敦寻找母亲——和母亲一起返回原来的家,与父亲重归于好。
在前几个板块中christopher回忆的出现相当频繁,如主角被怀疑杀死小狗时,想起了与父亲的对话;与老太太交谈时,想到了海边的母亲。
而找到母亲以后剧情发展的速度陡然加快,甚至有点仓促的嫌疑。
而Christopher的想象都贯穿其中:他渴望成为宇航员、他不喜欢与人交往、人们坐火车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
这些想象都被现实化了,Christopher的内心被完全呈现在我们面前。
日记在梳理情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帮助我们区分现在时和过去时。
如果是女老师在朗读,那就是christopher所记录的过去发生的事情。
然而日记与现实又不是完全脱节的,有时候日记念着念着christopher又跳到了我们面前,接着日记的内容前行。
视觉效果,包括舞美和表演,就是表达情节的中心所在了。
我想说的是,这部戏剧的视觉很接近电影效果。
首先情景转换主要是通过灯光、音效和演员动作达成的。
《深夜小狗》这部剧舞台很小,也许为了表达主人公的自闭特点,做成了立方体的三面封闭空间。
因此转场的空间很小。
很多时候一个情景的切换,表现在一个演员上就是他转过身与另一个人进行对话。
这是灯光也完全转移向另一方,而其他角落的角色都处于黑暗之中。
这种切换真的很像电影镜头的蒙太奇。
最精妙的一个切换莫过于上下场之间,这正好是Christopher从家到伦敦的一个转折点。
在此之前,当女老师在读他的日记,那些对母亲写的信的记载的时候,男主角一直在舞台上忙着玩玩具,仿佛在搭建什么。
而最后谜题揭晓了:舞台的左边是家的模型,右边是世界都市的模型,一辆小货车呜呜地启动了,从家一直驶向了伦敦。
此外,这部戏对演员水平的要求很高,他们不仅需要在一个正方形空间中表现出场景的差别,甚至需要表现出时间的差别,并且有时候自身作为道具。
比如男主角在讲述自己在家里通常干什么的时候,其他的几个角色都扮演了冰箱、床、靠椅等等物件,而且不是静态的扮演,而是动态的。
印象很深的是一个提款机的扮演,女人扮演的吞吐钞票的提款机,很有色情意味;观众也明白得很快,适时地笑了。
此外还有一个场景,是男主角与老太太对话后,后者进屋拿蛋糕和饮料出来。
在这个时候为了表现老太太的行动缓慢,她的动作被放得奇慢无比,整个情节里她就转了个身;但是与此同时,不在灯光之下的其他角色的动作就仿佛被快进了。
这是第一个是我惊讶的镜头,也是非常电影化的一个镜头。
如果没有视频或者电影,这样的效果很难被想象出来,观众看到了也未必能懂得。
这里面还有很多很电影化的表达。
这样的电影化与主观视角也是结合在一起的。
譬如当男主角想到自己的母亲的时候,她就以一个海边玩耍的热情少妇的形象出现了,这时整个舞台的基调都是蓝色的。
这个情节如此使我感动,因为当男主角并不处于这个蓝色基调之中时,它明显是一段回忆;而这段回忆又生动地体现为一个在海浪中翻滚、一个对自己的儿子招手呼喊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情节里其他演员又扮演了海浪;在他们双手的托举之下母亲得以完成“翻滚”这一动作,太迷人了。
譬如当男主角阅读自己偷偷翻出的母亲的书信的时候,这些信被其他的演员拿起环绕在他四周;当他翻找父亲的床底的时候,其他演员坐成了一个三乘三的正方形,每个人手里拿着一个被翻找出的物品:五只鞋子、一节饼干、一条内裤等等,并做出一些适时的反应(一个人吃了饼干,一个人觉得内裤太脏扔掉了),简直活灵活现。
还有男主角在火车上时,他说其他人只会注意到一些东西而自己能注意到全部。
这时列车上的其他角色就从冷漠的旁观者化为了他想象的陈述者,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说自己坐在列车里都在想些什么。
这里引用一段动作导演的话作为参考:“如果他把自己描绘成漂浮在太空中的人,那么他着实将在太空中漂浮。
如果帕丁顿车站充满了紧张的互动,那么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恐惧。
如果克里斯托弗想向我们展示这个方面,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它。
这使得其他角色成为协作演员,并与克里斯托弗发生身体接触。
我们必须找到一个逻辑来使克里斯托弗飞行这事儿行得通。
这种接触与他不喜欢身体接触是不矛盾的。
”在christopher去伦敦寻找母亲的路上,主观化最为明显。
因为他完全独自一人,观众看到的世界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他眼里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车站是一团乱麻:各种各样的广告在舞台三面墙上以视频的形式堆作一团,刺耳的语音在观众耳边作响;行人是冷漠的,黑色的,急促的。
身着橙色衣服的christopher就这样在这个冰冷喧嚣、没有逻辑可言的世界中穿行。
其中有一些设计十分有趣:当christopher在大雨中问路时,整个舞台是黯淡的,他穿着橙衣,而问询对象举着一把荧光绿伞,其他“黑色”的行人都演出了冒雨前行的样子。
这个场景的视觉冲击力很强。
此外还有Christopher两次问路的两个对象(其实都属于“工作人员”这一归类)是不同服饰的同一演员饰演的,同样的傲慢和毫不关心。
再就是,为了体现christopher如何艰难地从伦敦车站走回家,他甚至被几位演员托举着“飞檐走壁”。
这部戏的每一个场景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没有一幕的视觉效果是会让人舍得移开眼睛的。
最后,这部戏的互动效果也很好。
比如体现在剧本里,女老师几次直接表达了这是一幕戏:“我们能否把你的日记改为一幕戏剧?
”“你要解题的话就谢了幕再解吧,没有观众喜欢看这个”。
但观众并不感到跳戏,这也许是因为回答老师这些问题的christopher仍在角色里,面对这些问题仍以一个自闭症的形象进行反应,反而更加真实。
还有个细节,当男主角在翻找父亲的床底时,他手中的电筒射向了观众席,基本上每个人的脸都被扫到了一次,仿佛自己是在床底下似的。
这也很好的扩大了原本狭窄舞台的虚拟空间。
一部好剧!
我真的增长见识了!
周六看的下午场,看完之后想写点什么,却不知道从哪里下笔好,只能想哪写哪啦。
1.剧本设计的很精巧,环环相扣,但谈不上高潮迭起,有经验的观众估计一开始就能从爸爸的反应中猜出他是杀狗的凶手,不过这部剧的重点也不是放在悬疑部分,主要还是勾画了男主的成长和心理路程,通过小狗死亡事件,将他与父母,与老师,与陌生人,与邻居的关系串联起来。
2. 有些台词很喜欢,比如那句,“毕竟抚养一直狗,比和其他人分享生活简单的多”(大意如此),瞬间扎心,实施也是确实如此,毕竟狗狗不会背叛自己3. 整部剧配乐不多,但都恰到好处,不会喧宾夺主,最喜欢男主回忆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在沙滩玩耍时的那段音乐,其中有大段台词是妈妈对梦想生活的一种畅想,非常打动人心。
4. 因为剧本节奏的问题,剧情推进很快,大段大段的台词有时根本没有时间消化。
如果英语听力不够好,很难兼顾表演和台词,可能会因此错过很多精彩片段。
5. 男主的演员不知道年纪是多大,不过基本已经失去了少年感,代入感可能没有那么强,不过台词功底非常棒,尤其是彩蛋部分,一定不能错过,天才少年的魅力尽现。
6. 舞台空间很小,但故事场景其实分布很广,横跨两个城市,包括家,街道,公园,学校,火车站,地铁站等等,舞美设计很棒,利用灯光,音效布景,需要很强的现场调度能力,给导演点赞。
7. 这个故事也许看书的话观感很更好一点,有充分的时间体会台词的魅力,体会男主的精神世界,看剧的话还是有点太赶了。
8. 剧中有一幕景是伦敦在下雨,音效做的很棒,上海天气也一直阴沉沉的,让人恍惚觉得好像场外和剧中一样在下雨,话剧结束一出场,果不其然。
9. 最后表白一下旁白女老师的声音,真的好美,很温柔,同时又很坚定,让人无法拒绝。
一点个人经验,千万不要在暖气很足的电影院里,穿一件拉链坏掉的羽绒服。
我被羽绒服热得喘不过气来,主角的尖叫,嘈杂的背景音乐,让我在看完这个舞台剧半个小时之后,开始晕眩,并且想呕吐。
片子真的很长,长到中途还休息了二十分钟。
整个剧一直在铺垫,在主角无休无止的碎碎念中铺垫,在光影的交错和人声的喧闹里铺垫,最后,“BOOM!!!
”,感觉被炸掉了。
前面的忍受都是值得的,后面因为耳朵和眼睛承受了太多杂音和混乱也是值得的。
惊叹于演员的能量,就像一个小宇宙。
可能就像剧里面讲的,你看到星星在发光,可能因为很早之前它们已经爆炸了,我们只能看到一点灰烬,却足以在宇宙中发光。
而演员们蕴藏的能量多么庞大,足够在被镜头记录下来之后,又再次让人们在屏幕前感受到这样强烈的光芒和力量。
Thanks for everthing,这样一个故事能够在一方小小的舞台上呈现得如此完美已经非常了不起,这个时候会感谢艺术,感谢人们对于现代电子的掌控,感谢对剧本的理解并且可以将它以视觉化呈现出来。
本来获得票就是机缘巧合,没有办法看现场,但能够抓住光之一束,就很幸运了。
又选了其他几部片子准备看,明天本来有部莎翁的片子没法看,之前看书完全不知所云,尽量也再刷一部他的剧吧。
好吧,去睡觉了,虽然现在还是有点泛恶心,脑子也是乱哄哄。
Good night.
先说结论:超级超级超级好看。
不过即便剧场的视觉效果、几位主演的演技和舞台调度都堪称完美,上半场我没有被太多地触动。
不像《战马》,《小狗》上半场的叙述方式、乃至台词都和原著基本一模一样,没有根据剧场的特性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较明显的改编,可能也是因为书中故事已经相当成熟了。
看剧前我特别好奇的一点就是第一人称的书要怎么改编成话剧,后来发现是让旁白按照书中原文去读男主的自白。
我理解角色的内心戏很可能只能通过这一方式传递给观众,心里还是会觉得不是很惊喜。
此外,小说被影视化和戏剧化的难点之一就是在转换的过程中,文字所独有的承载微妙情感的能力被牺牲掉了,《小狗》也不例外。
而下半场,哇……正是剧场对上述问题的最佳解法——用真人的真情把观众打动。
下半场充斥着冲突,Christopher的坚持己见、生活的压力、父母的矛盾、父母对Christopher表达爱的不同方法、旁人对Christopher的态度等等,角色们各自的情感饱满且细腻,旁白不再出现了,剧情在对话间被推动,于是——还有什么能比相爱却渐行渐远的家庭故事更让人心碎呢?
最后是我眼中的Christopher,和特别喜欢的书中文字。
Asperger’s Syndrome是自闭症的一种,患有此症的Christopher如同一个黑洞,他自己并不给予什么反馈,而投射给他的爱会消失在无人知晓的地方。
可是在他似乎无情的逻辑中,世界是极致浪漫的:“But Mother was cremated. This means that she was put into a coffin and burned and ground up and turned into ash and smoke… But the smoke goes out of the chimney and into the air and sometimes I look up into the sky and I think that there are molecules of Mother up there, or in clouds over Africa or the Antarctic, or coming down as rain in the rain forests in Brazil, or in snow somewhere.”他会对生命进行有趣的诠释:“Prime numbers are what is left when you have taken all the patterns away. I think prime numbers are like life. They are very logical but you could never work out the rules, even if you spent all your time thinking about them.”他谈论星星和人体的关联,想要当宇航员,他的求知欲毫无保留地赠予了这个孕育了万物的宇宙。
我不知道如果我是Christopher的父母,我能怎样在情感上获得慰藉,但是若将Christopher当成一个独立的灵魂来看待,他会是我平凡的一生里的奇迹。
小剧场舞台美学的突破,不仅在于声光效果和极简设计带来的视听冲击,更在于戏剧视角的维度拓宽,不同座席不同体验,此外微妙的交互感也让人好感大增。灯光假装成星光倒映在Luke眼睛里那一刻,感觉一切都在飞速退却只剩下此刻。唯一可惜之处是live的镜头切换对于剧情流畅程度和观感的折损实在太多。
服了,解题彩蛋依稀出现早上转的锦鲤…原来灵欲春宵里也是男主不是他弟弟
好看
果然是要看现场吗,看官摄觉得挺没意思的
3.5,男主表演方式是学Sheldon的,有些空间处理比较新颖。彩蛋挺可爱的,演示数学做题过程。但并不喜欢“自闭症患者就是某方面天才”的设定,剧情也没什么深意
#大连百丽宫影城,第二届国际戏剧影像展。 场景,舞美,灯光,演员表演,每一项都无可挑剔!很庆幸能在大银幕欣赏到这部戏剧作品。
第二场NT Live,看了这部横扫托尼奖和奥利弗奖的剧。可能因为期待值太高,看完只觉得差强人意。舞台效果依旧酷炫,简介(结合剧名)有些误导观众,本以为是一部悬疑色彩浓重的话剧,其实不然。btw剧末的小狗太萌。
叙事和舞美都很有战马范儿,跟科利奥兰纳斯一样善用几何美,星空那段儿确定无疑,多新鲜啊可不就是战马导演之一……信任的建立、打破和重建,在所谓正常人群中会煽情狗血吧,在特殊人群中却谨遵逻辑。大爱结尾:does it mean that i can do anything? 在理想与理性的边界上戛然而止。
一颗给舞台和调度 一颗给狗狗。。
在北京看啦 真滴不错 和想象不太一样 但是还是想看luke小哥的版本
可能是最好一部关于阿斯伯格群体的作品,利用高科技多媒体展现出来的丰富内心世界太美好。几度泪目,喜欢这个诚恳的故事,比起好多利用“阿斯伯格”说事儿的片儿诚恳太多了。
这是依靠现代技术和卓越的舞台设计才让整体展现效果很赞,创意独特,还有镜头能够自上而下俯拍地板的LED屏幕,视觉感官效果也很好。不过剧情吧对于我来说一般,喜欢创新的可以一看
舞台设计和场面调度太巧妙了,尤其是运用地板的俯视视角的创意和光电投影的配合,堪称舞台剧录制的典范。
挺棒的 舞台 表演 节奏。去年圣诞节买的票等了也有半年
舞台设计和场面调度太精彩,细节不必说,宏观上把全部场景圈定在一个不变的封闭长方形内来表现自闭主题就已很有说服力。第一段无可挑剔;第二段转场显得太急失了节奏,略微歇斯底里;结尾解题让人会心一笑。狗起狗终,很圆满。对Luke Treadaway大改观,演活自闭症。
还可以
是不是我艺术水平不行,我觉得就很一般
20180524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英国国家剧院。舞台表现形式非常现代,对于舞台的利用极尽能事,然而“展示”多于“情节”,用大幅段落表现主人公坐火车的过程有什么意义呢,仅仅是为了炫耀舞台形式与声光电的结合吗?主角父母动机不充分,整个故事没什么意义。
舞台效果很炫 小孩成长史
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