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看过的人好少啊。
自从下载下来到现在可能有几个月了才看,主要是因为这个不那么吸引人的名字:living生之欲。
今天实在不想看那几个小时长的影片,才重新点开这个107分钟长的生之欲。
下载的版本字幕翻译很差,因此不时地会往前翻一两句重看英文字幕,尤其是一开始根本不明白他们的工作的时候,不停出现什么park公园,cesspool污水坑,市政之类的,太迷惑了,后来逐渐清晰,原来他们是一群公务员。
主角确诊自己癌症之后告诉的第一个人,那个人带他体验了喝酒、夜店等娱乐场所,还导致主角献唱了那首经典抒情歌曲,真的非常好听。
然而这段生的过程很短暂,影片没有给太多,接下来就是主角频繁地与自己原女下属散步谈心娱乐,完全享受最后活着的时光。
经过该女下属的鼓励和激发,男主重新打起精神,排除万难,终于深情投入完成了他最后的功绩也罢,遗愿也罢——一个能造福一个小社区的小游乐场。
至此他的生live到此结束。
正感叹这种戛然而止让人觉得很空洞,他的葬礼续写了他的生ing。
从他的几个下属嘴里,我们得知了他为这座小游乐场所付出的诸多努力。
在此,对于常人来看,他不过是稍微委曲求全,甚至迎合恳求几个平级部门和他的上级领导,并利用自己不低的职务便利,才使得项目获批。
但考虑他那高傲的绅士风度以及他绅士风度来源时,这,已经是他最大的牺牲了。
(想那不肯和下属坐同一趟车,被儿媳妇看不惯,说话总有半秒停顿,言谈举止等那么多绅士表现。。。
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那种绅士,而是那个时代偏爵士一点比较高冷的绅士那种)到豆瓣来看才发现原来这部是个翻拍,日本那个是原版。
日本版本据说对官僚描写比较多,而bill这一版明显偏人性,加上bill出神入化的表演,很难让人不共情、不感慨——人之将死,一切回归于善——赶在最后办一件利民好事;还有就是不把自己的癌症告诉自己的儿子,称儿子有儿子的生活需要照料。
我们很难评判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毕竟在他人生的大部分阶段,他扮演了我们大部分人当前比较羡慕嫉妒恨的公务员角色,然而仅仅因为他最后办了一件好事,我们就应该为他树立一座功德碑吗?
显然不是,但也很显然,我们大部分人在感动的时候通常会自动忘记或原谅先前的恨,我愿称之为人性的弱点,但这又何尝不是人性的强大了,否则我们将永远生活在一个充满恨和报复的世界里。
关于这个,即冤冤相报何时了,很多影视剧其实都有演绎,观众对此也有一定的争议。
最近看的一个动漫《国王排名》结局就是如此,原谅来的太轻易,但,不原谅又能怎样呢?
跑题了,本剧主要还是偏重人性的描写,主角临终向善,下属火车上立誓言,而后在办公室马上抛之脑后,只有那个年轻的职员还记起当时的誓言,但对此又能如何?
引用一位豆友的精辟点评(大意):昨天的誓言很快将湮灭在今天巨型国家机器的洪流中。
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死,为什么不在有限的时间去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感悟人生体验人生,认真做好每一件值得去做的事,并且满足于每件小事背后获得的成就感。
每天漫无目的的摆烂是过,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每个人每件事,并且学会满足会知足,豁达乐观的也是过,积极的心态和状态不仅能让自己更加容易快乐幸福,也会带动身边的人更加快乐。
想打满分,被翻拍二字给劝退了,毕竟,灵感归功于首创,向原作致敬……虽然没有看过日版,但就核心内容而言,我是真的喜欢:用生命活力来面对工作、服务他人,激发出短暂的满足感,在庸碌中获得疗愈的力量……老旧的色调、溢出的情绪、巧妙的音乐还有平静的画面,构成了孤寂常态下的真切欲望……所以,严肃什么的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让自己沸腾起来啊。
整部影片看完之后,对于复古的伦敦街道和英国的工作制度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也被这个温情的故事所感动,人物的表演也很有力量,刻画的很有层次感,影片的内容不难理解,剧情也偏向简单,仍然讲述的是他自我救赎的故事,以小见大,从这儿能见到很多人一生,当然,最令我感觉到赞叹的就是男主的演技,总体上表演节奏富有层次感,能够很好的将人物刻画出来,给观众呈现出一个丰富的人物形象。
首先,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也是这部影片作为个人类叙述性电影来讲,男主的人物形象是整部影片最大的亮点,也是刻画的最为成功的地方,影片用前后对比的方式将男主人公的形象逐渐的呈现给观众,也使得他的人物形象印记在观众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比如在影片一开始用一个第三者的视角来刻画了男主人公的特殊高贵,以及他对于工作的态度,而在后面,通过他谦和的态度以及想尽力去做好游乐园设施一件事,能够看出演员的演技以及主人公对于事件前后的变化,通过这种前后的对比,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形成反差,刻画给观众,其中有两个场景留给我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其中一个是他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之后,被迫告诉单位公司里以前的女职员,两人在酒吧一面镜子的下面相互交流,他放下了自己以往高贵的面具,在镜子下,像一个小孩一样,对着女职员倾诉自己的心理,在镜子里,他是矮小的,低矮的,象征着自己内心的脆弱,将人物形象很好的突出了出来,很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刻画他人物形象的镜头,另外就是在最后的时候,他坐在秋千上,慢慢的荡着秋千,那一刻,他好像一个孩子,等待自己的母亲来接自己一样,用这种前后的对比来形容他在最后的时刻终于完成了自我的心理救赎,也许这一刻他的内心是平静的,是享受的,令观众能够联想到人生的长度,给观众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将这个人物的厚度和思考性留给了观众。
另外就是整部影片的镜头和布景也是我非常满意的,影片的开头用复古的方式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伦敦的街头和人物形象,用极其复古的影调来诠释了当时伦敦的街头,影片的镜头也很客观和全面,对于刻画人物,中景镜头和近景镜头的运用也很恰当的把人物的感情,情感表现呈现给了观众,还有就是整部影片的影调,光线音乐运用的都是值得称赞的,影调,在前期使用冷色调刻画着男主高贵的一面,而在回到家以及之后,都运用了黄色的暖色调,你在刻画他内心的转变和内心的脆弱,而整部影片的音乐可以说是运用的很不错,但片运用了音乐来推进剧情刻画人物形象,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剧情的推进和过度有些过度依赖于音乐,我得人物的形象转变稍微有一些细节处理的不自然,不过,总体上并不影响人物的表现和刻画。
我并没有看过日版的那一个版本,单就这一个版本的,我认为剧情的表现张力可以再突出一些剧情的推进,可以再自然一些,也许会达到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部影片同样也是一部救赎类的影片,讲诉的是男主一个人的心灵救赎之路,人之将死,其行也善,在最后的时候,正如他自己的台词所说的那样,也许这个游乐园会因为年久失修,或者因为一些其他的原因所淹没,但是至少表明这是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印记,是善良的印记,在最后的时刻,他选择了善良,选择卸下面具,留在这个世界上,有自己的印记,影片留给了观众充分的思考空间,虽然有一些细节处理的很不到位,剧情的推进上,也存在着一些小的瑕疵,但男主通过他细致的演技,很大程度的弥补了这一缺憾,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心灵救赎影片。
威廉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生之欲》是一部侧写电影,因为威廉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或者说他正准备停下反思的时候,就得病离开,离开人世。
所以他活在周围人的描绘中,议论中,交谈中,甚至葬礼的怀念中,让我们能窥视一个人,以全然的视觉。
比如《红楼梦》式的开场,威廉作为领导还没有出现,他的下属就在车站告诫新来的同事,威廉的喜好,一个不喜欢越线的人,必须让他走在前面,其他人才能挪步。
他知道自己生病命不久矣,从医生那里听到消息回家后,呆坐在家中一楼,光线逐渐昏暗,儿子和儿媳回来,威廉听到他们在吐槽自己,也没有任何反应,想和儿子交流,却欲言又止。
他第二天没有去上班,在一家餐厅失魂落魄地向陌生人诉说自己的病情,拿出一大堆安眠药,还有自己的存款。
他开始频繁约见已经要离职的前手下,一个勇于开始新工作的年轻女孩,在她身上似乎看到那个从来没有展开过的可能的自己。
他决定要推动那个卡夫卡式的案子,在一个下雨天带领自己的部下考察。
在葬礼上我们知道这个成功的工程很多人感激他。
甚至在他的后任中都得到共鸣。
于是接替他的副手在火车上给众同事发表了一段经典的演说,大意是威廉如何如何值得尊敬,我们要宣誓以他为榜样,处理手中的工作。
一众官僚面无改色看了看激动的新上任的领导。
下面结尾镜头和电影开始威廉工作时,没有知道自己得病命不久已时一样,案子被送来,被搁置在文件柜上,新上任的领导动作娴熟,很快匹配了巨大的机器的一环。
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还会“屈尊”写电影剧本的,古有萧伯纳,今有石黑一雄。
石黑一雄这次把黑泽明七十年前的经典影片《生之欲》搬到同时代的英国,当然跟他的日裔英国人身份有关;但我猜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那位工作了一辈子压抑感情失去自我的男主颇有些《长日留痕》中史蒂文斯的影子。
史蒂文斯以牺牲个人欲望和情感为代价树立了管家的职业典范,本片男主威廉姆斯实现了小时候当绅士的梦想却也沦为了一个平庸无趣的人。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人物有意的选择,一生坚持以工作和尊严为重;后者则是无意识的渐变,到后来实际失去了人生的目标。
两者都令人唏嘘,但后者的例子因为更加普遍,且涉及生死的永恒话题,所以更令人触动。
本片绝大部分的剧情都来自老版。
因为我已写过老版的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052490/),所以这里只讲一些两版的异同。
总的来说,新版保留了原作的主题——对生命的眷恋、对生命意义的求索、对人情世故的讽刺,但节奏更快、情节更精简、对白更写意、画面更精致、黑白变彩色、细节换为英伦元素等。
同样是以新员工的视角开头,但这次是通过他的观察而非审判性的旁白。
相比老版,新版删除了本来就有点跑题的看病风波(医生不愿告诉真实病情),省略了男主对过往父子相处的回忆(新版中淡化了父子关系对男主的重要性),简化了葬礼上的争功(也弱化了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老版哼唱的《凤尾船之歌》是表达时光短暂,要珍惜当下;新版则是苏格兰民歌《花楸树》,意在怀念故乡和童年(有点玫瑰花蕾的意思)。
两版中,男主都是在与女下属的最后一次见面时重新找到了人生目标(修建儿童游乐园),但契机有所不同:老版是女下属说自己无非就是和常人一样工作和吃饭,而“工作”让男主想起自己仍可在职权范围内做些有意义的事;新版则是男主自己在袒露心扉的过程中举了两个小孩的例子——他把一个在游乐园贪玩不想回家和一个没人玩等着回家的小朋友作比较并肯定了前者——于是想到要建园。
小孩的例子显然是在表达对生命和快乐的贪恋、以及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男主最后在自己建的游乐园里去世了,就好像在死前当了回贪玩的小孩,表明过去几个月的探寻没有白费。
看他荡着秋千哼着歌,既令人心碎又令人欣慰——这也是老版的经典镜头和海报。
石黑一雄说比尔·奈伊是他心中扮演男主的不二人选,事实证明了他的眼光。
最终奈伊拿了一众影帝提名,石黑一雄自己也提名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只是都没得,所以他尚未成为继萧伯纳和鲍勃·迪伦之后第三位同时拥有诺贝尔和奥斯卡奖的人。
人的一生,难的不是一辈子做好事,或者一辈子不做坏事,难就难在一辈子只干一件好事,还是本职工作应该干的、小的不能再小的好事,然后就可以被大家铭记。
这要是我大天朝的雷锋、焦裕禄等等去了,还不得封圣封神?这与西方现实中社会中普遍的反智、无限放大的政治正确、80多种性别等等形成鲜明反差,难道是缺什么想什么?
看的时候哭了很多次,主要是演员演的很好,以及大荧幕质感太好了,喜欢这种颜色和摄影风格,老派,平静,无声的呐喊。
哈里斯小姐说,你的外号是僵尸先生。
我觉得我也可以用这个外号,僵尸大姐,面如僵尸,身体如僵尸,情绪如僵尸。
我也想预防自己变成威廉姆斯,但是貌似这也不是我能做什么的,每天一点点温水煮青蛙,我的力量抵不过温水。
原来生之欲是这样的,你突然内心鼓起一种动力,也许是冲动,也许是终于点亮了意义,你不惜一切代价去随着这股力量去实现目标,很多“活着”的僵尸时刻所在乎的事情和束缚都消失了,你只有眼前这个目标,和内心那股劲儿。
“我没有时间生气”。
其实我也没有,所有人都没有,不到三万次的看日出的机会,我们take the chance了没有?
还是花了几千个看日出的机会在生气,在后悔,在纠结,或者哭泣?
不知道日本版是怎样的,看完英国版的感觉这就是个很英国的故事。
不愧是石黑一雄编剧的。
每件事都是小事,每件小事又很令你在意,在你找到意义之前,在你去掉枷锁之前,在你变得不顾一切之前。
再见僵尸先生,在你坐在不开灯的客厅沉思的那一刻起,你又活了过来。
根据1952年黑泽明执导日本电影《生之欲》改编的同名英国电影《生之欲》虽然评分不高,但还是不错的,获得了第80届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片最佳男主角提名和第7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最佳英国影片提名,特别是男主比尔·奈伊演技真绝,获得了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其实,这部影片内容这样概括,就是英国官僚体制中的一名老年担任中层负责人的公务员在身患绝症后,一改过去按部就班循环工作中的不讲效率和推诿不负责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幡然醒悟,寻找生活意义,为自己活,放手并拥抱生活,并为社会办事,克服困难推动过去被官僚耽误的民生项目的最后救赎。
正如影片中所说的:“昨天以前,他还一直戴面具生活,现在才是他的新生。
”不知道几十年前英国政府机关是不是如电影说描绘的那样,也是天下乌鸦一般黑的官僚机构和官僚主义及官僚作风。
比尔.奈伊扮演二战后伦敦公共工程部负责人Williams威廉姆斯,一个典型的例行公事的保守官僚,就像terry 特里·吉列姆拍摄的《Brazil》无情讽刺了政府官僚主义的低效率。
他每天早上乘坐同一列火车,一整天主持效率低下的政府官僚部门,部门对员工&人民的需求漠不关心:一群女工想建造一个小游乐场,奈伊注意到了但没有干预;新来的职员Peter在奈伊的办公室工作,办公室堆满了成堆的文件&繁文缛节。
然后奈伊照样晚上回家&儿子儿媳妇一起吃晚饭,日复一日没有任何变化,比尔.奈伊一生都在固定铁轨上,女下属给他取外号Zombie先生“僵尸先生”,这是他出于惯性&对绅士举止的迷恋,而不是出于选择而过着这种生活,就像他主持下功能失调的办公室一样。
直到被诊断癌症晚期,当他医生告诉他还有六个月也许九个月时,一切都改变了,但那时他的回答仍旧是生硬简洁的“quite”。
在考虑自己的过去未来时,奈伊开始了一段自我认识之旅,与马丁·麦克多纳 Martin McDonagh最近执导《伊尼舍林女妖》里性格倔强的科尔姆不同,威廉姆斯的危机不是因为年老引发的,而是因为他即将死去。
电影的第2幕展示了比尔.奈伊如何应对他的即将死亡,起初他试图走carpe diem享乐的方式“吃喝、快乐,因为明天我们就会死”。
被医生确诊第二天他打破了通常的通勤生活,翘班去了海滨城市,他&一位自愿的向导、写庸俗小说的剧作家去喝酒&纵欲,去看脱衣舞,他发现了街机游戏的小乐趣&把圆顶硬礼帽换成了软呢帽&在酒吧里唱着母亲的苏格兰民谣“花湫树”。
在第一次摆脱旧的自我的努力中放荡纵欲&醉酒&性感场景并没有让奈伊找到生命价值,因为这不适合他从小到大保持的绅士风度,他回到伦敦但没有回到他的办公桌,偶遇了部门唯一的女员工哈里斯小姐,她是一个年轻女子,以前在他手下在办公室工作,她想让他给自己的新雇主写推荐信,她放弃了她的市政厅职位,转而去当女服务员,她对生活的热情让他着迷“但我只是个普通人”,他认为她向他展示了生命的价值,他了解到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对他人的影响&我们留下的东西,奈伊迷恋的不是性方面的。
奈伊和她共度时光、互动时他才浮现出他真正想要做的——他发现他可以利用最后几个月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长期缺席后他回到了办公室,成为了变革的力量。
在奈伊死后Living有一个苦乐参半的结果,虽然他完成了一件小事——建造勤奋的妇女一直在争取的儿童游乐场,但他的同事们承诺会继续他的政治遗产,插叙闪回中转向了威廉姆斯4 位男同事,他们在每天例行的火车车厢里单调无声地通勤到城市伦敦工作,4 人之一是电影开幕的第一个人,办公室最新成员,通过年轻天真尚未腐败的职员&哈里斯小姐的眼睛,可以看到软呢帽下一个活生生的人。
4个人在例行的上班通勤火车上的宣言,有点像权力的游戏里守夜人的宣言,不久后被证明是空话,没过多久代替他的新上任部门负责人又像之前一样例行公事,官僚机构的顽固性再次占据控制权。
最后奈伊坐在他刚建好的儿童游乐园的秋千上,在雪地里第二次唱起“花湫花”时满满的幸福,&第一次唱的苦涩对比,意味深长,但我觉得这段掺了太多好莱坞的糖精,操控了我的眼泪。
比尔.奈伊在《真爱至上》中扮演一个放荡滑稽的老摇滚歌手,我不会把bill.Nighy的表演和Takeshi Shimura的表演进行比较,后者是黑泽明电影这个角色的原创,两位演员都是一流的,都依赖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而不是对话;部门女职员为诉讼增添了轻松&乐观的火花,就像Miki Odagiri在Ikiru做的那样。
《Living》是对黑泽明的《Ikiru》又名《To Live》的改编、翻拍,ikiru是一部二战后的日本电影,讲述了一名二战后东京官僚被诊断出胃癌只有半年生命后踏上的旅程。
相比之下《living》不是一部好电影,太浮于表面不够深入,过于专注比尔.奈伊的悲伤,虽然Bill.Nighy的表演有着安静的力量&内在的复杂性。
living日本原作的黑白+加上黑泽明的镜头,赋予了电影超凡的品质;living是彩色的,并使用更传统的摄影方法,这两部电影都以1952年为背景,但Ikiru是永恒的,而living更像是一个时代作品。
话虽如此,几乎可以叠加在Ikiru上的高级形容词也都适用于living,这是因为导演Oliver Hermanus&编剧Kazuo Ishiguro(《每日遗迹》在内的广受好评的小说的诺贝尔奖得主)仍然忠实于黑泽明原作的主题和精髓,living不仅仅是1952年电影的英文副本,除其他外展示了黑泽明在70年前与之斗争的想法,Ikiru还欠托尔斯泰1886年中篇小说《Ivan Ilyich之死》的债,尽管它借用了元素not直接改编。
“A Room with a View”、“Maurice”、“Howards End”和“Remains of the Day”后者是根据石黑一雄的小说改编,石黑一雄认为《Ikiru》对他的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石黑一雄曾为1993《长日留痕》&2010的《永不言弃的我》撰写小说&剧本,他一直希望重拍1952 年日本最著名导演黑泽明的电影《生之欲》,把背景转移到了1950 年代的伦敦,诠释了 1950 年代初期压抑的旧英格兰。
石黑一雄大胆地把黑泽明经典之作的翻拍委托给经验有限的南非导演奥利弗·赫曼努斯,他为影片注入了一种克制内敛的忧郁气息,石黑一雄&赫曼努斯也启用了新演员新入职员工peter&哈里斯小姐,她红润的脸庞、圆润的身材、突出的牙齿,引人注目红唇,一切都很年轻活泼。
石黑一雄关于早期被压抑的英国白人的故事,福斯特提出了仪式化的英语&日语处理强烈情感的方式,结果感觉就像某些类型的小说&电影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就像黑泽明对莎士比亚的翻拍vs和其他国家导演对黑泽明的翻拍。
Living不可能取代Ikiru成为这个经典故事,但living就像我们发现自己处于不确定时期的解药,它在情感上有共鸣,虽然缺乏Ikiru的艺术性。
living不仅质疑carpe diem的概念&以及什么是生活,人们如何生活,还质疑当死亡到来时他们是否对所做的选择感到满意,奈伊没有取得非凡的成就,但一小群人认为他很英勇,他不会推翻一个漠不关心的国家体制,而是利用它来找到一种方法来做以前不可想象的事情
英伦西装片,服装的质感和复古的摄影不错,一开场有种广告feel。故事还是那个熟悉的故事,导演的水平都懒得说他被黑泽明秒了那种话了,中段比尔·奈伊酒吧唱歌那场戏被短暂触动了一首歌的时间。
写着“优雅”、“体面”、“讲究”的标签几乎贴脸开Q,观影过程不免受前作对欣赏的理解之影响,真的喜欢就好
很高兴有一部作品可以专门用来欣赏比尔奈伊精妙的演技!
画面都很有质感 剧情有点微妙 有种要死了才想起为人民服务于是全力以赴为民某福利的感觉 看来各国的公务员都差不多 都是每天浪费纳税人的钱甚至旷工都没人管 女同事很可爱 Bill爷唱歌好听 最后秋千那段绝了 整体节奏其实有点慢 但Bill爷的表演绝对值得
看不太下去,只记得后半部分的虚实结合。
牛逼的复古风片头 我直接嗨了!虽然也就维持了不到3分钟 好在有稳如泰山的比尔奈伊撑着。看完只想说,有力量的剧作不分东方西方,它是连通的。
没看过原版 但看这版的时候脑子里时不时就冒出叙事好日本的感受 可见翻拍的生硬还是有的 Bill的表演还行吧… 我觉得提名过誉了 更像是小清新电影
石黑一雄的作品作为文学作品看有其舒缓、隐忍的独特格调,拍成电影就显得寡淡无味了,《长日将尽》还好些,《浮世画家》《远山淡影》你试试看!这部翻拍电影问题就是出在这里,前面还好些,后半段简直是电影拍摄中的灾难!
比起原作更倾向于这边的表演和演出风格,Bill将本就优秀的作品又拔高了一段。雪地里的秋千太美。两千块的电影票真是便宜我了。吸鼻子声此起彼伏,邻座头发花白的上班族在高潮处抽泣不停。(这几天看下来感觉映画祭的观众们都比较放松,不会刻意压抑笑声哭泣【包括鼾声ww,以及结束后的掌声也是来日本以后第一次遇上。)
努力地營造著復古英倫味,力求抹去原版的日本味,反而有種過猶不及的效果,看的時候反而更讓人腦中時不時閃出日本版的畫面,黑石一雄的改編對於官僚主義的諷刺被極大弱化了,側重描繪人之將死的心理變化與情緒波動,像是Bill Nighy的幾次唱歌都算得上改編佳筆,讓人能感受到其對個體生命的關懷,而某些改編讓電影帶上了某種主旋律味,尤其第三幕的Bill Nighy會讓人聯想到某些國產主旋律中的書記形象。突然想到,如果有華語版的話,30年前未被招安的黃建新,也許是導演的最佳人選,可惜時光難退30年。
Bill唱歌太好听太迷人了,Rowan Tree花楸树。。。太爱他了
怎么会有这么主旋律的英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宣传片??人物全部都是工具人。为了Bill Nighy + Ishiguro我太遭罪了 太难看了!
后半段实在是多余冗长 本就沉闷的话题 更是让后半段雪上加霜 更让我生气的一点我原版都没看过却先看这个并不太好的翻拍让我没了看原版的欲望了…
这是在讽刺这些公务员们不干事吗?难道老头临终时候做的事不是他们应该的工作吗?
7分。改编自1952年黑泽明的《生之欲》。本片获得本届奥奖最佳男主和改编剧本提名。没看过老版,但对比了一下剧情简介,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动。比尔·奈伊本人的气质还是很适合这个角色的,他也演得不错,只不过布兰登·费舍实在是太强了。这片和老版最厉害的部分是演一半男主不见了,葬礼之后才讲他临死前的故事。原来的威廉死掉了,他在葬礼之后重获新生。那个官僚的公务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真正想为老百姓做点实事的人。人哪怕在死前才发现生命的真谛也不晚,总有人看到你闪光的瞬间。
抛开演员的薪酬,投资有超过100万吗,一点大场景都没有
爲了Bill Nighy和倫敦我再多加顆星吧。之前看過舞臺劇版,本來就蠻喜歡這故事的。這是4:3的熒幕嘛?主角唱歌的時候眼淚不受控制嘩嘩地流。我也不想活着又好像死了地活着。下回去看看原版吧。
个人挺喜欢。色调好经典啊!日影和老英国的老旧调调很搭啊!
创作力竟已低能到如此境地,再精美华丽,不过尔尔。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