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陈洁瑶
主演:陈德清,林詹珍妹,洪金辉,林亭莉,林孟君,黄瀞怡,张祖钧,李瑄,辛甘,黄信赫,法爱,黄智靖,嵬浪·斗力,陈宇,黄镫辉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泰雅语,台语,英语年份:2022
简介:故事讲述三代同堂的泰雅家庭,哈勇阿公是家族的精神支柱,代表着部落传承的阿公过世后,家族成员各项价值的冲突不断,一场选战,更让家族感情一夕冻结,如同高山上冬季的那一场雪。详细 >
挺讽刺的。
传统消逝,新的东西,未必带来的就是快乐,但好像,一切都只是螳臂当车
台湾电影在讲人文传统这一块儿是真的有一套。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台湾电影真的很喜欢丧葬仪式这一部分,然后每次搞得我都很感同身受,很难过。会想起当年去花莲的时候在路上看到的竞选广告,看完电影会觉得这样的竞选制度简直是灾难般癫狂。这样子的文化与传承,都不知道有没有意义,但是他们一家的确是很团结啦。
3.5 / 真誠的少數族裔敘事值得一再肯定。然而,試圖參與政黨政治來改變命運落得失敗收場,竟會得出「野心太大了」的結論,如若Gaga表示某種天理和規則,面對倫理的失效偏安一隅是不是有效的出路?這種近乎小確幸的心態是否迎合了平地人對於原住民「田園牧歌式」、「純樸天真」的想像?想尋求和解和融合是可以理解的,但絕不能向強盜屈服。訴說由政治傾軋導致的家庭危機,即使不必像足立正生那樣激進,是枝裕和也不會是最佳答案。
几个不同的新年(基督教的圣诞节、“平地人”的春节、日本殖民者的元旦),但大家似乎忘记了原住民们那个真正的秋收后的新年,在这个岛屿上有个地方会下雪,他们传承着一个“GAGA”的习俗,就是规矩和边界意识,他们会在重大喜气的时刻杀猪,会盖一种地基很深的木头房子,这里仿佛与世隔绝,但又在发生着改变,年轻一代的成长是否就意味着传统的流逝呢?拥抱现代文明的代价是否是放弃掉身份的前置?旅行团的走马观花,最后开始杀猪的弟弟(他还会吹奏一种传统的笛子,据说会的不多了)在篝火旁边若有所思,其他年轻人都会离开,或者已经见识过外边的世界了,他也渴望着吧,传统如同那垮掉的屋顶,现在也只留存着一个空壳了,电影并没有将传统与现代作为主题,而是构建着能与观众共情的关于亲情、爱情和责任、道德的普世情节,它们消弭了猎奇的陌生视角
好少看到反应原住民的片子
生活在传统部落与现代社会路口的一家人,辛苦,迷茫,屡受挫折,但始终温柔豁达,亲人间彼此疼惜,不忘根本,也不固执守旧,面对新异世界不时抛来的纷繁问题,左支右绌地写出笨拙的答案,倒也把日子过得生动有味,情意满满。比之《百鸟朝凤》之类的装腔作势,判若云泥。
中国台湾地域风情画,将那里的乡村市井和少数民族特色呈现给观众看。观感较为平淡,无论是因选举而起的主线,再到女儿怀孕、不会说中文的准女婿登门、以及家庭冲突等,意在表达世俗对传统的冲击,以及原住居民对新事物欲拒还迎的态势,最终伴随着少不了传统仪式,一切照旧。
关于人的电影,电影让更多的“人”被看见
金马最佳导演奖
看不懂就是,但却莫名其妙的压抑
3.5分,原住民电影。一开始的切入,质感还挺原生态的。不过随着剧情的推进,还是挺戏剧性的。
新生代原住民导演的视角和表达很有趣,不再是自怨自怜,在传统和变迁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不理解,虽然也有泪点。
剧本真的很强!!父辈的离世,乡长的竞选,外来的「女婿」,亲情的羁绊。现代文明同原住民文化的相互拉扯,神形兼备,互为依托;兼具宗教信仰与政治讽刺的乡民构成,啼笑皆非中又蕴含万千世俗哲理。家庭线处理极为出色,温暖纯粹血浓于水的母子情兄弟情纵贯全片;几经风霜伤痕累累却依旧埙篪相和难以割舍,毋需刻意煽情便能感人至深。结局又是杀猪,主角换作了执刀少年。果然团圆围炉便是幸福的终极奥义,无声胜有声。陈洁瑶导演以犀利的画面感搭配宜兰的美景烘托,构成了一幕精妙生动的人间烟火。
原住民在现代文明冲击之下的“适与不适”,部落犹如那块菜地,已然七零八落。热衷杀猪仪式的男孩,未来又该如何承继?
关键是好像说了很多家庭的冲突,但并不深刻且触动吧,背景设置让人觉得离自己更远了一点。
古老的传统,随着传承的一代而没落。群居的少数民族,不得不卷入现代文明的争斗。过完了年,一切也会过去。我们会一起杀猪,互说着古老的语言。
尽管有比较完整的参选乡长这条线,但《哈勇家》真不是主旋律,除了没有全票当选乡长外,主题音乐其实一直是《宝贝计划》的变奏。导演应该是故意的,因为《哈勇家》还是在讲亲情,放大点是家族,所以埋了《宝贝计划》的暗线。很多人不喜欢,很正常,这种接地气的电影辐射范围只有全省,顶多周围几个省,绝难跨省。但漫威都被骂成狗了,《流浪地球》出了墙外也成了文艺片。其实只要在策划阶段找到目标人群就好。
倒也谈不上有多好吧,但如果真要嘉奖本土影片的话,GHBP应该给这部,各方面都比《一家子儿》要自然真诚。至于给BD,其实反倒有点overrated,感觉更多的还是为了鼓励陈洁瑶一直聚焦原住民的创作吧,但其实坦白讲就片子本身这个里面导演的影子并没有那么多。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挺讽刺的。
传统消逝,新的东西,未必带来的就是快乐,但好像,一切都只是螳臂当车
台湾电影在讲人文传统这一块儿是真的有一套。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台湾电影真的很喜欢丧葬仪式这一部分,然后每次搞得我都很感同身受,很难过。会想起当年去花莲的时候在路上看到的竞选广告,看完电影会觉得这样的竞选制度简直是灾难般癫狂。这样子的文化与传承,都不知道有没有意义,但是他们一家的确是很团结啦。
3.5 / 真誠的少數族裔敘事值得一再肯定。然而,試圖參與政黨政治來改變命運落得失敗收場,竟會得出「野心太大了」的結論,如若Gaga表示某種天理和規則,面對倫理的失效偏安一隅是不是有效的出路?這種近乎小確幸的心態是否迎合了平地人對於原住民「田園牧歌式」、「純樸天真」的想像?想尋求和解和融合是可以理解的,但絕不能向強盜屈服。訴說由政治傾軋導致的家庭危機,即使不必像足立正生那樣激進,是枝裕和也不會是最佳答案。
几个不同的新年(基督教的圣诞节、“平地人”的春节、日本殖民者的元旦),但大家似乎忘记了原住民们那个真正的秋收后的新年,在这个岛屿上有个地方会下雪,他们传承着一个“GAGA”的习俗,就是规矩和边界意识,他们会在重大喜气的时刻杀猪,会盖一种地基很深的木头房子,这里仿佛与世隔绝,但又在发生着改变,年轻一代的成长是否就意味着传统的流逝呢?拥抱现代文明的代价是否是放弃掉身份的前置?旅行团的走马观花,最后开始杀猪的弟弟(他还会吹奏一种传统的笛子,据说会的不多了)在篝火旁边若有所思,其他年轻人都会离开,或者已经见识过外边的世界了,他也渴望着吧,传统如同那垮掉的屋顶,现在也只留存着一个空壳了,电影并没有将传统与现代作为主题,而是构建着能与观众共情的关于亲情、爱情和责任、道德的普世情节,它们消弭了猎奇的陌生视角
好少看到反应原住民的片子
生活在传统部落与现代社会路口的一家人,辛苦,迷茫,屡受挫折,但始终温柔豁达,亲人间彼此疼惜,不忘根本,也不固执守旧,面对新异世界不时抛来的纷繁问题,左支右绌地写出笨拙的答案,倒也把日子过得生动有味,情意满满。比之《百鸟朝凤》之类的装腔作势,判若云泥。
中国台湾地域风情画,将那里的乡村市井和少数民族特色呈现给观众看。观感较为平淡,无论是因选举而起的主线,再到女儿怀孕、不会说中文的准女婿登门、以及家庭冲突等,意在表达世俗对传统的冲击,以及原住居民对新事物欲拒还迎的态势,最终伴随着少不了传统仪式,一切照旧。
关于人的电影,电影让更多的“人”被看见
金马最佳导演奖
看不懂就是,但却莫名其妙的压抑
3.5分,原住民电影。一开始的切入,质感还挺原生态的。不过随着剧情的推进,还是挺戏剧性的。
新生代原住民导演的视角和表达很有趣,不再是自怨自怜,在传统和变迁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不理解,虽然也有泪点。
剧本真的很强!!父辈的离世,乡长的竞选,外来的「女婿」,亲情的羁绊。现代文明同原住民文化的相互拉扯,神形兼备,互为依托;兼具宗教信仰与政治讽刺的乡民构成,啼笑皆非中又蕴含万千世俗哲理。家庭线处理极为出色,温暖纯粹血浓于水的母子情兄弟情纵贯全片;几经风霜伤痕累累却依旧埙篪相和难以割舍,毋需刻意煽情便能感人至深。结局又是杀猪,主角换作了执刀少年。果然团圆围炉便是幸福的终极奥义,无声胜有声。陈洁瑶导演以犀利的画面感搭配宜兰的美景烘托,构成了一幕精妙生动的人间烟火。
原住民在现代文明冲击之下的“适与不适”,部落犹如那块菜地,已然七零八落。热衷杀猪仪式的男孩,未来又该如何承继?
关键是好像说了很多家庭的冲突,但并不深刻且触动吧,背景设置让人觉得离自己更远了一点。
古老的传统,随着传承的一代而没落。群居的少数民族,不得不卷入现代文明的争斗。过完了年,一切也会过去。我们会一起杀猪,互说着古老的语言。
尽管有比较完整的参选乡长这条线,但《哈勇家》真不是主旋律,除了没有全票当选乡长外,主题音乐其实一直是《宝贝计划》的变奏。导演应该是故意的,因为《哈勇家》还是在讲亲情,放大点是家族,所以埋了《宝贝计划》的暗线。很多人不喜欢,很正常,这种接地气的电影辐射范围只有全省,顶多周围几个省,绝难跨省。但漫威都被骂成狗了,《流浪地球》出了墙外也成了文艺片。其实只要在策划阶段找到目标人群就好。
倒也谈不上有多好吧,但如果真要嘉奖本土影片的话,GHBP应该给这部,各方面都比《一家子儿》要自然真诚。至于给BD,其实反倒有点overrated,感觉更多的还是为了鼓励陈洁瑶一直聚焦原住民的创作吧,但其实坦白讲就片子本身这个里面导演的影子并没有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