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张律导演的电影,看着海报上三人笑着在樱树下漫游散步笑着的模样,很吸引我。
吸引我的不仅是海报色调与笑容,还有的就是故事简介。
两个中年男人,跟着神秘女生,在另外一个国家陌生的城市里,找着消失二十多年的前女友。
开场手持摄影基本上奠定了全片基调,这不像是平时我经常看的电影那样,镜头不断剪切,视角上帝全能。
在这里开始便是摄影机透过书柜空着的一处,窥视,像一种利用周围场景的特写。
而随着视角中两人交谈,离开,下一幕便是书店老板宰文对着镜头这边说话,但是却没有发现有人。
那么这个镜头便不代表着电影中更具体的人物的视角。
但是它又是手持摄影带着人的活动性。
我觉得好像是…幽灵。
幽灵视角一直处于整部电影的室内场景。
整个室内场景中很少存在剪辑的点,连书店老板宰文和酒店老板海骁一起喝酒的场景都是摄影机从室外穿过门,一步步走到他们桌前,就这么站着对着他们俩。
此外室内场景还常常使用手持摄影移动时,物品的遮蔽形成感知上连续,但是时空上不连续的剪辑效果。
出现的两次都是书店,用高高的书架,拐角时的时间,形成时空错乱。
电影里的人也成了幽灵。
把整个故事扩大,靠的不仅仅是三人之间游荡,在福冈这座城市的漫游散步。
还包裹进去了其他人。
福冈开始不像是Google地图上你能找到的福冈,不是日本的福冈,更像是一种戏剧社的舞台。
素丹在河边休息玩着滑梯,几秒前的镜头里,右侧石板座位上还是空无一人。
而素丹顺着滑梯落下后,她望向右方,镜头随即后退再往右突然拍到了右侧座位上…幽灵似的出现了一位女子。
普通话、韩语,还有日语,语言隔阂被消融。
不同语言不同国籍的人们没有障碍的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私密的深层次无法同人谈及的感受。
我们受着情绪指引,化身成为幽灵在名为福冈,或者满洲里的舞台上找寻着自己内心深处永远空缺的一部分。
片中初次到酒馆,三人用韩语读着那一篇诗。
不再口语化拖长的后缀,让我第一次觉得韩语或朝鲜族的语言真的很好听。
电影诱导着我,素丹是不是就是消失的顺伊的女儿?
或者说素丹会不会就是顺伊的幽灵?
她代言着她与这两位再次形成三角关系,代替她为消失不见的顺伊说出了当初未能说出来的话。
这一点在夜晚停电的酒馆里,烛光构成的小酒馆舞台上,三人似梦又坚决的表达着说着感受。
石头剪刀布胜负之下重新供电来到的现实世界,素丹拿远试着吹灭刚才舞台上的烛火,两人再远些吹灭,三人一同对着最远处的烛火试着吹灭。
没有被吹灭的烛火却一瞬间也像幽灵般消失了。
(我最最喜欢的一段)yuki与素丹秘密的情感,高塔下一瞬接吻…是不是已经把整个故事划下了句号。
(两人我太可以了)塔尖唤回首尔的电话,似曾相识八十分钟前的铃声。
原来首尔同样也是剧场舞台,有人仍旧游荡。
(如果是我那肯定在那座山下的小镇里随着香火人群找着不再存在的网络平台上留下留言的女孩…)
仅仅是想到,可能没什么关联,但孤独是共同的。
也有超现实的部分。
素丹不会是现实中存在的角色,但她的出现,连接了两个不想再见面的人,拾起了一个故事。
那故事就是那灯亮后,吹也吹不灭的蜡烛,但终将熄灭。
素丹到底是什么?
我没能理解,但素丹确实让我感到很舒服,只要她出现,世界好像又变成彩色。
如果仅仅把她比作真善美的化身,或许又太简单。
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
放映當天,可能因為複習進度,早上起就莫名心氣不順,中午出門便有種不太妙的預感,ibon前的同學連著買了三張台鐵票,好不容易取了票、搭上公車,又偏偏一路擁堵,下了內江街便開始往西門町狂奔,還是沒趕上電影開場...對後排的觀眾可以說是十分抱歉,導演首爾書店內搖搖晃晃的手持鏡頭前,還閃過在影院內顫顫巍巍找座位的夜盲本人的鬼影。
不過福岡時不時穿插的靈異元素,卻並非不知所以的感官刺激,而更像是某種,調皮的,靈光一現式的,對某種未知力量的敬畏。
就像導演在影后談到,他相信世上有幽魂的存在,相信冥冥中總有一雙看不見的眼鏡注視著我們。
時不時迸出零星靈異預言的素丹,被大叔們問及如何可以與不同語言的人互通話語時,背過去低聲喃喃道,“因為你們都有點活得太緊繃了啊”。
螢幕這頭,如觸電般被點醒的我,在那一剎那似乎看見了,這看似互不相關、斷斷續續的一切間,穿插其中的那條線。
究竟是少女素丹天生通靈,還是不願放慢腳步的都市人,集體選擇性失明?
片中素丹、書店老闆與兩位大叔四人在福岡市内,奔跑尋找消失的福岡通訊塔的场景,將四人關係與“遺落”與“找尋”的隱喻發揮到了極致。
觀影前其實對導演這部片子的定位並不太了解,也不知道《福岡》會以一種跳脫的非線性敘事的方式、看似隨性台詞安排呈現,不過在我看來,導演的這種安排卻恰恰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以劇情片來說,,這種顯然無法討好所有觀眾的安排,的確是一種尤為冒險的挑戰,但從對影像敘事潛能的開發角度,卻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嘗試。
影像真實、虛構敘事交織出的曖昧情感,加之導演的黑色幽默,觀眾的情緒在影院內慢慢感染、發酵,話語權被重新還給觀影個體,微觀情感泡沫在影院的封閉空間內肆意飛舞。
為了打開情感表達的自由度,導演並不吝嗇於對事實時間順序的捨棄。
導演回答某位觀眾提問時講到他對時間的看法,笑著說他覺得上了歲數之後便愈發覺得事實上的時間順序非常虛無,很沒意義,而記憶中的時間,恰恰是以某種情感的順序排列的,除了電影,或許,每個人對時間的順序可能都是情感上的順序,,而不是事實上的順序。
總的來說,《福岡》是一部給予觀眾的情感詮釋空間非常自由,也充滿靈氣的電影。
導演影后問答釋惑補充:福岡的選擇:來來往往福岡進10年咖啡館中的電影海報:《弗蘭西絲·哈》,台譯《紐約哈哈哈》,拍攝咖啡館滿牆都是電影海報,老闆是影迷,說撕了就別拍了,正好導演也看過這部電影😂 舊書店女老闆:本來想讓真老闆演,但沒有實現,後來就開始即興發揮。
福岡方面介紹的演員對談後,感覺她和素丹的角色很像(福岡版素丹),然後再開始想故事,在現場即興拍。
語言相通的設定: 導演對其他烏托邦不感興趣,但語言互相相通的烏托邦願意衝進去 書店玩偶:(妈妈5岁离家出走,女孩對其有一种想象,與日本童谣有關,咏鹅中也有出現)但還是看觀眾想怎麼詮釋 女主的包和背包上的巴黎鐵塔:因為劇組很小,預算有限,在咏鹅里也是用同一个包 🤦♀️金瓶梅 :現場在首爾舊書店臨時找到,覺得很有意思,一本中國名著在異國二手書店出現。
手持摄影:每个镜头都與攝影師有商量,會有一種漂浮感,另外由於影片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拍完,首尔1天福冈9天,整部片加起來10天,所以手持鏡頭的選用也有時間上的考慮
太好了。
通常对于我觉得特别好或者特别喜爱的作品,我是觉得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去描述、去具象化的,但我还是留下些此刻的感受记录一下(嘿嘿)。
因为停电点上蜡烛,有了排演戏剧的氛围,(此时的即兴感又很像《偶然与想象》中我最喜欢的第三个故事),于是开始了表演,中途又突然来电,整个屋子亮了起来,有梦初醒感。
在我看来,是比《剧场》、《冰淇淋与雨声》都要好的对“表演”的阐释。
和滨口一样,我也对“表演”这一母题很感兴趣,在《驾驶我的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在车里与录音磁带的对白,是实际剧场的延伸。
现实与戏剧边界的模糊。
太妙了。
在《驾驶我的车》中也很喜欢的多语言话剧,《福冈》里也出现了类似的形式,没有翻译作为媒介,直接的跨语言对话,已经足够奇异。
(同样奇异的还有直接地跨场景。
)。
《福冈》里有Frances Ha(日本版的海报好看)和1Q84(小公园、滑梯、梦境里出现的同样的场景)。
我喜欢这样日常里的非日常。
(番外:看到友邻影评里提到《偶然与想象》第三个故事,和《福冈》里都有借鉴里维特的戏剧观,后面我去瞅瞅(*•̀ᴗ•́*)و̑̑)
“大叔,想和我一起去旅游吗?
” 梦开始了.... 观看的过程无疑是充满疑惑的,我们在影片中看到许多奇妙的剪辑点,一段对话并没有结束,一件事情并没有被交代清楚,便切到下一个镜头,新的场景中去。
呈现一种脱节,与无序感。
一个“跳–切”镜头,我们从两个男人的对话场景来到一个户外空间/一个有素丹加入的情景。
一些情绪与角色的想法因此被掩藏起来,被这一剪辑点留在了原地——仿佛告诉我们: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切都会发生/结束。
又仿佛“刻意”去让情景留在一个过去时面里,让它永不停止。
于是,一个城市的幽灵,一个梦的幽灵被封印在了底片中。
在剪–切镜头中,我们看到素丹不断出现的身影,然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三人行的户外镜头。
她在不断地把两个男人从历史的忧愁中带出来,同时亦在寻找自己的身份:我是谁?
我是人?
还是鬼?
两个外乡人,一个神秘的女孩,一方揣着记忆不放,一方在找寻自己的存在和游玩之间徘徊,但都被这座城市所“禁锢”。
他们于是胡乱地行走,寻觅,试图抓住一些无法察觉的东西。
人物在言语与行动中被不断塑造,没有出场,没有结束,一切都被悬浮于福冈的上空中,与过去,未来,当下共存。
那么,摄影机流动的步伐是否也被封印了呢?
电影中,张律导演运用了许多“突兀”的POV,镜头忽然有了自己的意识,与我们的眼睛/幽冥的视点重合,从场景外部悠悠地飘进来:如开头不久之后的一场戏,那个酒馆里十年没有说话的“哑巴”,忽然开始念情诗,下一个镜头便切到一个场景外游荡的POV,在镜头中我们看到了场景内素丹的身影,但随着镜头继续游走,进入室内,便是两个男人讨论的场景,随后镜头一转,我们看到了拿着白色灯笼的素丹——这一切,就好像我们在行走的路程中,素丹悄悄地捂住我们的眼睛,把我们带到另一个空间里,又悄悄地溜掉了。
一番“酒愁离恨不禁添”的意境跃然纸上,却唯独留下我们疑惑的脸。
我们亦看到摄影机时常独自“闯”入一个空的情景里,画框外却传来声音,角色的主体性在此退却,摄影机与我们的视点重合,去“抚摸”场景中每一件物品。
这是一种“空”的吗?
不,它们恰好是另一种“满”,是时间,它们在情景中肆意生长,却不被察觉。
那些酒馆的酒杯,玩偶店里的玩偶,福冈的街道,承载了时间的绵延,实现了绝对,纯粹的静观。
它们打开新的情景,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如有神韵。
我们置身其中,宛若婴孩的感知被唤起,怡然自得。
至此,一种禅意跃然纸上: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生老病死,梦幻无常,但只要我们望一眼远处的高塔,亦或者大哭一场,生活便会继续。
但为什么我们忘不了那个叫素丹的女孩?
她总是随心所欲地行走,忽然出现,忽然消失,但没有她的情景是如此单薄,如此落寞。
我们无从得知她的具体存在形态,她如这座城市上跳动的晶体,没有记忆,没有方向,却与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可以无障碍地沟通,似乎所有人都认识她,但她谁也不记得。
她不被记忆所困,她搅乱了时间,空间,她把每个人带到这座城市,却不断打乱他们的生活,再按她的想法重构,但却是无意识的。
她如一个存在于过去,当下,未来交接点处的幽灵,执意给这座城市制造一个玫瑰色的梦。
在这个梦里,福冈原本的样貌似乎不再重要了,一切都是一个圆,一切都会消失,出现,但绝不会消散,我们可以在其中肆意行走,如被执起的那一盏灯。
这他妈如果叫电影,那他妈阿giao吃屎老八随便掏出手机拍两个视频,还是还原了2020年代后现代的疯狂呢?
那阿Giao和老八不是甩这导演几十条街。
最好不要剪辑,或者随便剪两下,他妈越拖沓越好,有手就行,直接按下相机录制键,然后再按结束键就行了。
他妈一部2小时的电影搞定了。
不需要镜头语言,随便瞎拍就行,理由就说一切都是为了真实。
保准忽悠到一堆文青。
明天老八就在厕所发个厕所微博声明,老八直接说我之前的吃屎,都是在做一个人类实验,论证2020的现代的疯狂和人性的真实。
明年老八就是华语之光,直接提名参加嘎纳电影节。
飞嘎纳的机票大家众筹就行。
五分都算高。
电影编剧已经没落到这个程度了吗?
我正在组建一家编剧公司。
觉得自己有厉害编剧才能的人,直接使用豆瓣私信我。
我会改变你的人生。
继《重庆》、《里里》、《图们江》、《庆州》之后,《福冈》是张律以地名命名的第五部长片。
一如既往的,张律以寻找过去的回忆为线索,促使主角们前往记忆之地,而那片土地却因浸满了缠绕的情绪与回忆,而变得迷幻暧昧。
往作中的目的地都是中朝韩,因为这三个国家与作者张律本人的成长经验密切相连,而这次,影片却第一次以日本为发生地展开,张律的电影中的主角总是在一片陌生之地上突然窥见过往祖先的阴影与回眸,如《庆州》中的唐诗《静夜思》与春宫图、如《咏鹅》,那是张律电影最具有生命力的作者性,也是导演映射于角色的某种潜意识乡愁。
所以此次,也许这是张律对自己的韩国身份更深一步认同的表现。
在本作中,张律史无前例地运用了大量手持镜头。
影片不再拥有《图们江》那样震撼人心的开头长镜头,不再是以冷静如雕塑的旁观者姿态叙述、见证,而是成为了飘荡在福冈大街小巷的幽灵一般,颤抖着跟随主角走过走廊、小巷,低吟异国的诗歌。
“诗”这个意象作为几乎贯穿张律所有作品的元素,再次出现了,但这次是一首韩语诗歌:“绕过山脚,只身来到水田边,找到那口孤井,悄悄地探望井底。
井里有明月流云,悠远无边的天空,荡漾着蓝色的风,还有秋色正浓。
”诗歌来自朝鲜族诗人尹东柱的作品《自画像》,出生于如今的延边自治州,他与作者拥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
本作中依然有着不少延续前作的意象,如同样几乎每部作品中都会出现的白衣乌发的年轻美人。
《芒种》中的崔顺姬、《里里》中的珍书、《庆州》中的茶馆老板娘、《咏鹅》中的咖啡店女老板,以及本片中的日本书店老板娘Yuki,无一不是同样的造型,这甚至成为了某种可以被固定解读的意象。
如果让我选择一个最让人在异国他乡产生漂泊感的因素,我与张律的答案也许都是一样的:互不相同的语言。
这次,作者做了一次疯狂的假设,当语言的界限消失后,人与人是否能够互相理解?
答案似乎是积极的。
在福冈这片土地,时空也是错乱的,幽魂遇见后代,平行时空的两个自己再次相遇,这不禁让人想起《庆州》中那个算命的帐篷和茶馆里的春宫图,在此作之后,《春梦》《咏鹅》都像少了什么似的中庸、乏善可陈,但似乎这次一切都要更加癫狂。
在酒馆中三人扮演过去的“小剧场”,酒吧的灯光也像极了剧场里的场灯,而那无法被吹灭、却又莫名被熄灭的蜡烛,就像记忆一样充满着暧昧和不确定性。
何为真实?
脑海中的记忆可以被自我肆意篡改,再禁不起推敲,细想却有许多逻辑不通之处,这一次,《福冈》比任何时候都更要接近最真实的人类记忆。
在福冈这片土地,时空亦是错乱的,幽魂遇见后代、平行时空的两个自己相遇,这不禁让人想起《庆州》中那个算命的帐篷和茶馆里的春宫图。
在此作之后,《春梦》《咏鹅》都像少了什么似的中庸、乏善可陈,但似乎这次一切都要更加癫狂。
当素丹与Yuki在东京塔下毫无原因地接吻,竟让人想拍着大腿大喊一声神经病,这竟有了一股年轻先锋导演冒冒失失的味儿,却又让人不得不激动地更加喜欢张律一点,因为你永远都不知道,他将会给你带来什么。
影院好讀版一部拍的很迷幻的電影,合理懷疑導演有嗑藥,第一個鏡頭就是一個中年大叔在書店睡覺,被書本簇擁,然後我們從狹縫中看見一個穿著學生服的少女在他旁邊,要他帶她去福岡,這個時候我們不知道這兩個人關係是什麼,電影就這樣突如其來的開始了,在書店裡,一個懶漢大叔,一個活潑少女,連大叔自己都吐嘈說他可不想犯法,然後兩個人打屁哈啦哈啦打屁後,大叔似乎想起了什麼,答應了少女的要求,同時少女在大叔書店的角落找到了一個神祕燈籠,兩人離開地下室的書店。
然後兩個人就在福岡的街頭走路了你有看過這種開頭的電影嗎?
至少我沒有看過這種開頭,電影的其他部分也都像這樣隨意,有時候這邊來一場戲,有時候那邊來一場戲,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舉個例子,少女與大叔與他分隔多年的好基友,也就是另外一位大叔,(不要告訴我這兩位大叔之間沒有曖昧,因為電影就把這兩個人弄的很曖昧,即便他們二十幾年前是情敵)走在路上時,少女見到了中國個女人在公園那裡坐著哭,她走上前去攀談,她問中國女人為何在這裡哭,女人告訴她兩年前自己做了個夢,在這裡哭,後來她找到這個地方,所以過來哭,而她手裡剛好拿著村上春樹的刺殺騎士團長,少女也帶著書,是從主角大叔那裏拿來的金瓶梅,這些就有些令人遐思了,不過更有趣的是她們兩個突然發現即便說著不同的話,語言卻可以相通 ,而兩位大叔也發現自己能聽得懂那個中國女人的話,這只是全片讓我懷疑導演有嗑藥的其中一個橋段,你看著這個三人組(後來加入神祕的福岡老書店店長的孫女變成四人組)在這個城市漫遊,在酒吧打屁,在街頭遊盪,兩個已踏入棺材一半的大叔聽著像外星人的女孩講出各種神奇發言,並被勾起當年的種種回憶,關於一個叫做順伊(還是伊順)的女孩,他們在大學的時候共同追求她,而她私下同時與他們兩個人交往直到事情曝光,一句話也沒說的消失了,而兩個男人的感情似乎也被封存起來,只因為這場嘎然而止的初戀,徹底決定了他們之後的人生,如夢的愛情把人拖曳到夢裡去。
於是這個城市表面上是日本福岡,但在導演的操作下它好像是一個非現實的空間,或許從一開始地下書店那裏就是了,鏡頭彷彿是活的靈體一樣跟隨著他們,搖搖擺擺,滑滑溜溜,有那麼個一時兩刻我在想這會不會是那個他們曾炙熱愛過的女孩的靈體的視角,但後來我又放棄了,因為無論你在電影中看到什麼,他們的設計都只是為了讓你去遐想,電影本身把我們帶到謎團去,就像每一場夢都是謎團,在夢裡我們試圖跟著指引走去某處,然而這些指引卻不打算將我們帶去哪,而總是莫名其妙的中斷,電影雖然也是莫名其妙的中斷,卻具有了一個前後呼應的結構,因為它不是科幻片,不需要自圓其說,不需要打開所有打結的謎團,而只需要向我們展示謎團,比如那不斷回到書店的洋娃娃,比如這個有如外星人的鄰居少女的真實身分,又或者這整件事是真實發生的還是只是夢,我們可以說故事的邏輯已經被取消了,剩下的是角色最赤裸的內心,以及內心與內心間碰撞產生的化學效應,事實上本片的角色名正是從演員名取來,而這部電影實際上更沒有劇本,導致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許多橋段都是演員因著彼此的關係或一時的興味即興發揮,導致他不是一部我會說「好的電影」,卻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你可以說他是某種程度的「福岡物語」因為一切都無理可循,當你以為你抓住某些對劇情設定的猜想,接下來的劇情卻又超乎你意料之外,但是回歸故事本身,它本來就沒有要往哪去,而是不斷的給出各種突發情境,讓我們看到這對相隔二十幾年沒見面,卻對對方當年的事情仍記得一清二處的「婊兄弟」、「好基友」互相鬥嘴、互相爭論,關於女孩到底比較愛誰,誰又才真正值得女孩,於是它因此成為了沒有目的故只能循環而不能完結的作品。
如果你希望有個悠閒的觀影時光,就來看看本片吧,體驗一下睜眼做夢的感覺,畢竟電影其中一個面向就是造夢的工藝,而非發出問題或解決問題的工藝,甚至宣揚意識型態上,還可能比不過一句「人進得來,貨出的去,台灣發大財」然而當作為造夢的工具,在這無與倫比的,令人滯留以及不斷回沖的夢裡,一切往事都與當下交疊,而東南西北也都被打散,組裝成難以理解的空間,但或許因為這樣做,也將電影從某些禁錮中解放出來,變成那類我們鮮少見過的電影。
然後導演還是應該抓去驗尿。
北影节第二部电影《福冈》,一个年轻女孩和两个大叔的日常,有趣,神神叨叨脑回路清奇,笑点奇特,观众居然也都笑了。
很多手持晃动镜头和长镜头,摄影师的存在也像是一个角色。
开场书店的调度很好,女主可以和任何一个国家的人自由沟通这个设定有点强行,但是正是这种设定带来了荒诞感,中国女孩的梦,日本玩偶等等,全都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看完电影出去的时候,有观众说看不懂,其实我觉得不需要看懂。
结尾在日本的女主给在文的书店打电话,本以为会是空无一人的书店,却看到了海孝坐在昏暗的角落,虽然镜头的呈现很孤独,但是却有种温馨感,因为有人回应,有人在,不是空空荡荡。
因为28年一个叫宋宜的女孩,两个男人翻来覆去,过不去这个坎儿,平淡简单的理由,却引出奇妙可爱的日常来。
三个人吹蜡烛那段实在有趣,我可能会记好久吧,氛围的营造很有记忆点。
虽然我旁边的大叔打呼噜了,但是不妨碍我在电影结束后和其他观众一起鼓掌❤
首先要强调,这个“幽灵视角”不是用来分析惊悚恐怖类型片的,而是影评人从几位亚洲作者导演作品中提炼出来的视听语言风格。
尽管这只是一个自创的概念,却很有效地让观众对阿彼察邦、河濑直美、黑泽清等人的作品有更感性的理解。
现在又多了一位亚洲导演加入这个行列,那就是张律。
通常以“幽灵视角”讲故事的作品,叙事者很可能是片中人物死去的亲朋好友,如《殡之森》里女人的小孩、《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里布米叔叔的亡妻和儿子;或者角色本身就是死者,如《岸边之旅》的男主角,《恋爱综合症》里穿越时空轮回的灵魂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具有浓郁东方神秘主义的氛围给观众带来特殊的视听体验,尤其是西方观众会大开眼界。
《福冈》的叙事视角显然属于前者。
从开场第一个在书店的镜头就让人感觉奇怪,像有人躲在书架后面偷看,在书店角落凭空出现的人声也渲染了这种诡异的气氛。
导演全程采用手持摄影、轻微摇晃的镜头不断突出这个“幽灵”的视点,令故事笼罩在一种飘逸空灵、诡秘梦幻的氛围之中。
观众在这个“幽灵视角”的引导下跟随着三个韩国人在福冈漫游。
影片讲述一对师兄弟在大学时同时爱上一个女学生,之后分道扬镳,足足有28年没再见面。
20多年后的一天,一个神秘少女闯入书店,带着男子前往日本福冈寻找他昔日的师兄,之后三人在福冈展开一段奇妙的旅程。
虽然有洪常秀的御用男演员权海骁助阵,但细品下来这根本不是那类男女关系纠缠不清的作品。
这个三角恋故事只是一个引子,落脚点是身份认同与东亚文化相通的探讨。
导演张律本身就有这种跨国的成长经历,因此他的作品中不乏身份和政治隐喻的探讨。
两名多年不见的男主角似乎代表着朝鲜和韩国,福冈是距离韩国最近的日本城市,28年前神秘消失的女学生其名字暗示她是日籍朝鲜人。
而神秘的女主角应是象征着新世代的东亚人,他们不再受缚于上一辈人“老死不相往来”的关系,而是主动学习和接触彼此各国的语言和文化,甚至与一名陌生的日本女子堕入爱河。
由此,这些游走在梦幻与现实之间、打破语言壁垒的超现实情节指向了东亚文化相通的现象,女主角不需要翻译就能跟当地日本人、甚至中国游客沟通,韩国人读《金瓶梅》,中国游客读村上村树的小说。
这种模糊时空的处理令影片在叙事逻辑上不时出现断裂感,却隐约中又透露出导演对东亚四国未来能消除隔阂、自由交流、和平共存的美好愿景。
同时,这个“幽灵视角”还营造出轻盈的质感,令影片有点像法国导演路易·马勒的《地铁里的扎齐》,张律镜头下的福冈丝毫不逊色于前者的巴黎风光。
在神鬼保佑下,错中复杂的言语、时空与情感似乎在乱中有序中和谐共处了。
概念不錯,但是對於成熟創作者來說,這樣的完成度還是不太夠。
片中有中文的对白,很糟,那个人越讲话就越无趣,本来设置了一个不错的亮相,读村上春树的书哭泣,结果在金瓶梅面前变得模糊起来。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夜里的酒馆,只有蜡烛的光,几乎是全片让我最有代入感的真实氛围了,但那场戏的摄影我不喜欢,略显尴尬的手持。总体来说还是一个很设置的电影,不过一般拍三角恋都要强调“设置”,我不太喜欢老男人和神秘少女的组合,总觉得是不算高招的人物关系。
第二个提问的兄弟解气
中年追忆祖与占
1020|68/100很多地方都挺妙的,某种情感、某个瞬间,甚至诗歌流淌背后的情绪,大多都拿捏了。但并没有一个很舒适的文本,有些东西写得太实,而实的地方有时又太虚,要是只有文字或许可以接受,融入影像之后就有点难以进入。
在拟人化的镜头之下,语言的壁垒被消解。主客观视角之间切换灵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被串联回到了书店。停电之下的对白,源于最初的“爱”。
想起《广岛之恋》,只是无关此地的文化,福冈是去个性的、无国界的心灵场域。没有素丹出场的镜头,几乎都是固定机位,而手持镜头跟随着她,似乎也代替观众注视着她为两个互为一体若即若离的男人穿针引线。三个人各自带着创伤的过去,各自游走在空间里的身体牵引着两座城两家店,以及此处飘荡的当地灵魂。这里不仅是打通了地理位置的阻隔、既是福冈又是首尔的奇妙空间,语言的阻隔也随着一种高度理想化的、关于身体的精神的交流而被消失,其交流的内容成为了神圣而不可解(也不需要去解)却又无限贴近普世共鸣的日常对话,这三人的名字是福冈和首尔,是你和我,是世界上任意一个人。
+
抱着很大期待去看结果看完挺失望的,太碎了,意识流也不行,和洪常秀距离很大,导演还是得多揣摩一下,不要忘了没有枝干就不可能有肆意生长的枝桠。
整个电影太写意了,甚至有点随意,观影结束后导演访谈也是有点强行的言之有物,看不懂。
Frances Ha确实不错
看起来有模有样,但实在不知所云。
映后比预料的还可怕哈哈哈哈赶紧逃跑
张律能不能别一直拍老男人了😅
中日韩无隔阂的交流,儒家文化圈大同只有张律这一家。希望下部国产的《柳川》继续保持水准。
三人行与中日韩
如坐针毡 角色的行为逻辑是什么
旧书店,居酒屋,通讯塔底下的吻,穿透时空的电话。两位中年大叔的CP感快要溢出屏幕了,全程手持长镜头成功营造出鬼魂的视角,同时起到了一种很神奇的间离效果。这种低成本短周期的电影有一个洪尚秀就可以了,幸好张律的风格跟他还是有很大区别。(诗歌几乎成了张律电影的标配了,就像阿基电影必须有乐队一样)
我和张律在调度和剧本方面真的好像(人消失的调度与人出现的“突然”感)。回到这部电影本身,手持可能明没有完全打造出鬼视角(比如书店、多次入店),但是开头书店营造出的“灵异”和结尾完美地呼应。开场古书店,相机的“徘徊”,空间的逼仄,第三方声音在该空间内的介入,营造出了一个“鬼”的存在。时空就在声音与声音中跨越。(声音的介入确实挺有意思,尤其是在两个男人讨论“那晚说了什么”的时候,女声突然出现,又增加了女主就是宋宜的暧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