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來講個人風格較強,但也較明顯地看出是初導電影,讓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也是我覺得算是精彩之處是文革中的醉舞與結尾部分藍色骨頭的演唱,兩代人,一父子,是革命時代的濫觴,是青春活出自我的質感和顏色,一種憂鬱,一種批判,一種懷疑,在一場夢中感傷過去,在夢醒後掙扎於現實,是放棄亦或妥協,吾不願做坐簽,吾不想坐等,盡情去做,帶著骨頭去做,去做自已!
再說一處隱喻,林彪事件和林立果選妃,如果歷史有寬容的話,希望聽聽他們的真實感想,那怕一曲唱腔,一場搖滾樂!
对崔健的新片《蓝色骨头》一点都不看好,恰好之前听萨顶顶唱的他词曲的一首歌,其中拧巴的唱法是崔健独有的。
但崔健唱合适,一个走飘渺路线的歌手分分钟叫人难受。
崔健这一批人,其实有着很大的优越感,当然可以走在大众前头发声,也多少是他那批人混不吝的性格体现。
他们混的时候自命顽主,有点忧患意识的时候便指点江山,他们是一群上街散步的人中走在前头敢砸车点火出动静的那几个。
他们肆无忌惮的同时,顺手给这个死气沉沉的国拉开过一个小口子,追怀往昔,有滚滚长江水大浪淘尽英雄的意味,但如今,说真的,大江东去,沉船侧畔。
除了说两句老子当年还能如何。
就比如王朔也不知道当下他究竟还能言说什么的时候,只能说些虚幻的东西不能自拔。
崔健对于过往的缅怀,就显得与当下格格不入。
又如冯小刚一样,他们说《红色娘子军》中短裤与大腿能带给他们性幻想时,这个国家的更多人,在上山下乡中颠簸流离。
他们眼中只有乡野,村妇,绝望,和苦难。
性幻想,也许就是奢侈。
所以以这个角度,去想《阳光灿烂的日子》,忽然想到,这个电影的时代感与真实时代是脱离的,这个电影讲的是一个混乱时代中的世外桃源。
那种军中大院子弟的生活,至少要等到若干年后,到我们这些七零后生长时才普及到民间,所以片中的生活其实与我们能感受到的生活才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我们小的时候,无拘无束,缺乏大人管教。
但是免于饥饿,恐惧与动荡。
这在我们周边的上一代,是不可想象的。
这些六零后其实是我们这些七零后的启蒙,是我们小时候动不动就对我们满脸不屑,吆来喝去,甚至揍我们一顿的大哥。
所以,我不看好崔健这部电影。
因为我们走到后来,更好的时代扑面而来,我们不再稀罕他们的知识他们的经验,我们懂得东西,已经远远超过他们。
所以,就像崔健在发布会上呵斥那些烂片盛行但在《锵锵三人行》又肯定自己的音乐当年也是因为有商业价值。
其实价值观是难以统一的。
他们肯定曾经,却鄙视当下。
他们觉得这个时代缺乏心灵,但他们的心灵,却满是失落,怀疑,鄙视与虚妄。
当然,对于一个歌手,转行做到导演,我首先要怀疑的是他的技术问题。
又比如,当年那个牛逼的导演张元。
他说他艺术片的时候,我们不懂也就不敢非议。
当他说信手拈来搞个小菜,尝试一回商业片的时候,就如最近的那部什么有没有种的那部。
说真的,看足十分钟。
便足以颠覆对此人的全部尊敬。
当然,拍那么烂也敢上映,他当然有种。
至于崔健,我甚至没有尝试的一点点兴趣。
不想当导演的歌手不是好厨师。
也有人说道,何苦不给我们的摇滚教父一点信心。
我呵呵而已,也许不看他的电影,还能保留些许尊重。
看了,——就像和当初的女神上床,才发现,她有狐臭!
文/夏丽柠“听说过,没见过,两万五千里; 有的说,没的做,怎知不容易”---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我是冲着崔健的名字才走进电影院的。
老崔是天生的艺术家,他的人生字典里恐怕没有尝试两个字。
因为有报道说他首次执导影片《蓝色骨头》在10月17日全国首映,票房惨淡。
2013年11月,该片获得罗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特别提名奖。
2014年8月,在第10届韩国堤川国际音乐电影节获得评委会大奖。
许多外国观众说电影的叙事复杂,根本看不懂。
崔健说,《蓝色骨头》是一部只有“死文青”才能看得懂的电影。
我觉得这是一部特别“中国”的电影。
清一色的本土演员,我们不用再听着蹩脚的华语去替制片方缅怀两岸三地的票房。
走在繁华街道上,我们的行为动作和脸上的表情,人人都是活脱脱的“死文青”。
别的国家的人看不懂。
难道我们不懂吗?
陌生的场景,熟悉的精神和灵魂。
“一首歌、两代人、三段故事和四种曲风”是崔健对这部电影的简短总结。
“一个家庭、两代人和三首歌“是我对于电影的能够理解的部分。
至于曲风,坦白讲我不懂。
一个家庭山城重庆的夜晚,男人与女人的拉扯争吵,男人载着小男孩开走的摩托车声以及身后的一声枪响,拉开了电影的序幕。
也是男孩钟华对家庭记忆的决堤。
钟华用一种无爱无恨地口吻开始叙述他的家事,其中夹杂着他对父母的回忆,对年代的认知,对爱的理解以及青春的迷茫。
钟华有赚钱的能力,他是网络写手、地下摇滚歌手和专业黑客。
他发明一种有毒的音乐软件,再自我消解似地研制杀毒软件。
可有钱不等于幸福,他生长在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妈妈施堰萍曾是个部队文工团的歌唱演员,爸爸钟振清是位特工兼手枪设计者。
钟华的苦恼每个观众都看得懂,面对金钱与道德,理想与现实,性与爱情,还有那些真实的谎言,包装一个假唱的小歌星,又或收一堆红包才写字的人。
某日,身患绝症的爸爸寄来一箱东西,里面的信、照片和录影带是他家天大的秘密。
可这秘密就像60、70年代的一个小缩影,也像我们今天再去回味那时代的一个放大镜。
镜头哗地在我们面前摊开了一个素未谋面的世界:乡间美丽姑娘凭着外表被首长儿子选中进了文工团; 首长的少爷却在暗恋同室的男演员;首长身边的特工却在暗恋女演员。
多么狗血的剧情!
有点像网络文学里的“高干文”。
可崔健却用音乐、舞蹈以及诗化的台词将这个家庭的故事编织得很耀眼。
一个家庭的故事,却可以繁殖成千千万万中国家庭的家庭史,每个时代都有我们需要承担的。
崔健采用一种复式结构的叙述方式,看似零乱,实则在完成一种交织缠绕。
谁的胸膛里流着谁的血是天注定,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来定!
两代人钟华,80后的男文青。
他们说自己是当下中国最苦逼的世代儿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80后赶上了,各种激烈的竞争之后,有人是富二代,有人是官二代,有人自诩屌丝。
他们有点像日本二战后婴儿潮里出生的孩子,凡事都得从头再来。
其中最为我们熟识的就是老文青村上春树,所有村上的作品里永远都弥漫着孤独,没有父母儿女,永远只有主人公“我”。
就像电影开头的口述方式:我叫钟华……然而,他们50后的爹妈算是中国最苦逼的世代青年,中国史无前例的10年革命夺走了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
50、60年代的人是不怕血的,你看钟振清在被妻子打掉一个睾丸后,仍然可以骑着摩托车带着儿子跑那么远,路上用手摸一把裤裆都是血。
而施堰萍在打伤丈夫,独自坐在小河边的石阶上用枪不断地砸向自己的眼睛,任血流满半边脸。
她用手枪打碎了一个男人后半生的“性福”,她的儿子也由于用“枪”去占领一个年轻女孩,而被一个男人打个血流满眼。
崔健说,与父辈们相比,80后最大的挑战是商业发展和内心恐惧。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痛,我们用行动为这种痛注释。
可青春都一样,迷惘都一样,孤独也都一样。
“浪漫是虚假的,孤独才是永恒的,而只有孤独才能穿越时空。
”同时代题材的电影《山楂树之恋》的爱情洁净得让你有权怀疑那是假的。
可施堰萍、陈东和孙洪的三角恋,你也有权怀疑是假的,就是因为它真实得你不愿意去相信。
崔健说施堰萍在现实中是有人物原型的。
施堰萍的伍德斯托克梦想让她的人生失色。
那美妙的音乐和舒展的身体成就了她精神自由的秘密。
人生而孤独,施郾萍在追求自由的路上再次回归孤独。
与儿子可以自由地操纵音乐相比,她的自由珍贵到要用一生去换取。
井上靖说,人生就是爱别离苦,尝过一遍,人生也就尽了。
没有原谅与不原谅,所经历过的一切,一生都会与你在一起,不论你走去哪里。
人生难道不是一个释放的过程吗?
从紧绷着想抓住一切到一切对自己都无所谓。
钟振清在生命将尽之时终于不再畏惧被妻子的手枪打丢了一个睾丸的现实,赤身裸体与山水相对,回归自然。
如果今天你仍然想要的特别多,那么说明你正年轻。
老崔的帽子上一直有个红色的五角星。
而影片里最明显的就是三个年轻人由于“摇滚乐事件”而被清出部队时,依然是那套军装,却不见了红色的领章。
那个年代,红色不见了,青春也就走完了。
红色代表力量,代表权利,代表迷茫。
在两代人之间,我们正在逐渐失去红。
可是无论哪一代,青春的迷惘,那些荷尔蒙的无心失错,我们都认同。
在今天,我们不再敬仰红,我们要的是无限透明的蓝。
从红到蓝,老崔成了一个温暖柔软的大叔级文青。
三首歌李宗盛与崔健年纪差不多,他今年最火的歌是《山丘》。
“越过山丘,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时不我予的哀愁; 向情爱的挑逗,命运的左右;不自量力地还手,直至死方休”。
从《爱情有什么道理》到《山丘》,同为老文青的李宗盛终于知道岁月是把杀猪刀,命运有天定,还手都是自不量力的举动。
可崔健不这么想,他是死文青。
就像钟振清说的猪肉是白色的,血是红的,所以我们的眼睛里是粉色的。
这让我想起了老崔的《一块红布》:“那天你用一块红布,蒙住了双眼蒙住了天。
”当年为了幸福都忘了没地儿住的老崔,如今有地儿住了,他开始担心别的了。
电影中有三首歌曲,《迷失的季节》和《蓝色骨头》来自老崔的专辑《给你一点颜色》。
《鱼鸟之恋》改编自央吉玛的歌。
影片中的《迷失的季节》是三个部队文工团年轻人的劫。
这首歌我听过程琳和崔健唱的两个版本。
程琳的婉转,老崔的忧伤。
“太可惜,太可气,我刚刚见到你;你是春天的花朵,长在秋天里; 为什么没有人告诉你,这个迷失的季节。
”一朵花,应该开在属于它的季节。
可是,开在哪个季节都有它的意义。
尽管,我们一生所求是春天的花朵开在春天里。
老年破相的施堰萍着脸上的伤疤,怀抱吉它平静地唱着她的花朵开在冬天里。
《鱼鸟之恋》是片中小歌星萌萌剽窃钟华的歌曲。
它诉说的是人世的情意,爱情的关系就似飞鸟与游鱼,若即若离。
如果世间没有男女,世界便终结于血缘关系。
“天空太小,让我碰到了你; 我是空中的鸟,你是水里的鱼”。
所以,别惧怕爱情。
高晓松说,80年代最美好的就是年轻人都很能爱,女生不爱钱,男生都勇敢。
央吉玛的天籁之音呼唤我们回归爱情的本质:“天涯海角,我只能属于你; 我是孤独的鸟,你是多情的鱼”。
一首《蓝色骨头》,钟华代表崔健说出人生的全部意义。
也算是回应《迷失的年代》的问题。
“痛快加独立”是精神生活的意义、“事业、身体和爱情”是物质生活的意义”。
红色、黄色和蓝色代表人的心、身体和智慧。
红色是权力,黄色是肉体,而蓝色才是我们的理智。
每个时代都疯狂,每个人都有过疯狂的年纪。
五十多岁的老崔觉得蓝色的好就在于无限而且透明,是我们的心灵寄居地。
这样一部有流血有伤亡有裸体有同性恋倾向的电影是如何上映的?
老崔说,电影局的人都很好,他们知道我的片子提倡积极向上。
舞蹈家皮娜•鲍什说:我跳舞,因为我悲伤。
崔健会说:我歌唱,因为我勇敢!
崔健,牛逼!
鞠躬。
转载请告知
印象中我没听过摇滚乐,或者就算听过我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听的是摇滚乐,但说起来又很奇怪,我对摇滚青年的音乐态度却有种自以为是的理解,我感觉他们代表了叛逆和愤怒。
当然,我从来没有和任何人聊过摇滚青年和摇滚乐,因为我不感兴趣。
可是邵艺辉给这部电影5星,出于好奇我看了这部电影,通过这部由摇滚大咖指导拍摄的与摇滚乐有关的电影,我终于产生了一点对摇滚乐的理解,我想聊聊我的理解。
原来摇滚不是只有愤怒啊,竟然还特别的积极向上,特别的有劲儿。
然后我想到一位老师对叛逆的理解,她说叛逆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
那就是说,摇滚乐其实是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后一系列反应的集合。
因为觉醒,所以对传统的束缚感到不快,所以想要打破、想要挣脱,如果抗争的过程不顺利,那就可能引发愤怒,如果愤怒不能解决,那可能引发绝望,但也可能激发另一种向上的力量。
电影中,我最喜欢三个片段,第一段是莲蓬头下的舞蹈,第二段是录音棚内萌萌的舞蹈,第三段是网络直播《蓝色骨头》。
下面讲讲我对这三段的理解和感受。
莲蓬头下的舞蹈:其实我是一个对舞蹈的审美力和理解力不怎么高的人,我平时就不爱看歌舞题材的影视作品,但这个舞蹈确实让我感觉无比惊艳,无比震撼,无比深刻。
孙洪的舞蹈,他蜷缩的身体表达了压抑、愤怒和委屈,压抑于自己难以启齿的爱,愤怒于施堰萍的出现打破了自己的幸福,委屈于自己没有任何立场和身份向陈东发泄自己的情绪;他颤抖(痉挛)的身体既像要挣脱束缚的一种反抗,又像他和陈东在一起时高潮带来的快感,或者他自己也分不清是挣脱还是沉浸;他的手试图轻轻握住倾泻而下的水柱,当然不是真的握住,他只能将手攥成和水柱一样的大小,让水柱从手中流过,这样就是他和他能有的最亲密的接触。
萌萌的舞蹈:这一段感觉特别妙。
一开始通过钟华对萌萌音乐实力的质疑,观众一定以为这是一个只靠色相上位的肤浅女人。
但当萌萌开始跳舞时,她扭动的肩、扭动的腰、扭动的臀都散发着强烈的魅力,没错,是性感的,是魅惑的,或许还看出了一点点色情。
但,这个女人的肤浅是真的,魅惑是真的,舞蹈是真的,不被理解的苦闷是真的,被物化(包装)成一个符号也是真的。
萌萌跳的那么美,但是她却哭了(我不知道孙洪跳舞的时候有没有哭,因为他是全身上下都是水),这会不会代表一种觉醒?!
蓝色骨头:歌词太棒了,每一句都充满力量和哲思。
它说,幸福的三大要素是,高高兴兴的工作,身体健康,拥有爱情。
这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的听摇滚乐的歌词,原来一点也不愤怒啊,它是在严肃的和大家讨论问题。
我甚至感觉摇滚乐者像一个传教士,或者一个到处传播佛法的禅师,孜孜不倦的给大家带来正念,希望普度众生,哈哈哈,真的,我就是这种感觉。
不能因为唱歌的人表情有点狰狞,吉他弹得有点躁动,歌词过于直白就忽视它充满真善美的内核。
看完电影,虽然我还无法爱上摇滚乐,但我强烈感受到了摇滚乐的力量。
《蓝色骨头》我看到一个小时左右,已经有些觉得索然无味,继续把后面的看完,简直是有些尴尬了。
首先,视角的讲述者钟华的父母,母亲是文工团与孙和陈三角恋的,但是父亲是从哪出来的?
怎么又是特工?
监视?
为什么要监视?
后面因枪被抓?
为什么被抓?
合作,为什么合作?
合作的目的还有表征是怎样的?
这些都是疑问,父亲似乎是跟前面三角恋毫无关系,只是后期突然出来并且争吵的一个男人。
而前面一开始的三角恋还有歌与舞,并且都被开除的内容,与后面到底有啥关系?
就像是凭空放置在前面的,电影整个碎的,割裂的。
如果说文工团那一段是为了突出妈妈追求美,那,那也太牵强了,那一段的高潮就是那个舞,那种压抑而不能说的同性暗恋,倪虹洁在里面只是三分之一,不在重心点上,结果后面就以她为主,并且跟一个冒出来的男人结了婚,生下了“我”,并开始讲述关于“和解”的故事。
和解啥呀?
和解你爸因为莫名其妙的监视你妈,并且不着家,最后还抢孩子的时候,结果被你妈妈拿特制枪打掉了一个蛋?
并且后面的剧情走向是你爸睾丸癌了,你为了钱去捧一个老板的情人,最后睡了人家情人。
而你爸从医院跑出来了,整天跟一群纤夫混在一起,要给自己设计一个葬礼,最后还脱光了露出屁股蛋跳进河里。
这时候你妈都在北美了,你同母异父的妹妹发来邮件,是你妈说谢谢你。
然后镜头一晃,你妈在那个抢你失败的夜晚拿手枪自杀,没子弹,就拿手枪梆梆往自己头上眼睛上撞,搁那自残。
激烈到,痛苦到,奇怪的程度。
最后你妈开始唱英文歌,镜头滑过她脸上的皱纹和伤痕。
这话说给你听,你觉得合理吗?
再加上黑客,病毒,网络,警察,收钱的记者,我的天,这,这是在拍电影吗?
全是概念,全都没有前因后果,后面搭起那个唱歌的台子,唱那几句,差点把我唱过去了 。
什么“第一是健康……”之类的歌词,你看起来顶多二十岁出头 ,唱的歌都是四五十岁朋友圈老男人中年感悟。
还有那个一直在扭的萌萌,还扭出眼泪了,说“以前我讨厌我自己,现在我开始喜欢我自己了”,我真的,真的,不说了。
从整个电影情节框架上来看,很碎,感觉一直在切画面,而且挺乱的,不知道每个场面到底是想传达什么意思,我感觉我没有看到那种“对应”或者“互照”,就是觉得别别扭扭的乏味,故事穿不起来老是让人纳闷。
单说倪虹洁。
倪虹洁长了一张随时打算为爱疯狂的脸,而且还不是好疯,不是狂喜,是注定了要撕心裂肺的绝望,是一张预备痛苦的脸。
我一开始想用“苦情”这两个字来形容她的脸,可是她看起来又不安分,脸上有一种神经质的专注。
她用枪托往自己头上砸的那个场景,我觉得简直太过惨烈。
如果别的女人心碎,可能是无力的哭泣。
她心碎,她就会鼓起奇怪的力量专门用于毁掉自己,所以我说她似乎长了一张预备痛苦的脸。
之前在看她武林外传演祝无双的时候,我就发现,她身上有一种非常强的贤惠的,似乎天生就要做少妇的气质,似乎一生下来就是女人,一个踏踏实实,专门把日子往好处过的女人。
她携带着这种少妇温良贤惠的气质,所以在她脸上出现一种神经质的疯狂,在她预备痛苦的时刻,就让我感到一种悚然的痛苦。
就好像是把老实人逼疯了的那种痛苦。
似乎她在新婚之夜受到打击那样,在温良的幸福中还没有回过神来,就开始面对惨烈的景象,在那种情况下疯了的状态。
我在看她的蓝色骨头里的状态,我脑海里一直在浮现一个词“发疯的女人”,这个词渐渐凝成某一类的印象,好像在我们的社会,在我们的历史中,一直都有一类这样发疯的女人。
这种气质其实和文艺青年是有相通之处的,那种极端,那种情绪的巨大波澜,甚至那种强烈自我毁灭的欲望,那种对于所爱理想化的不可跌落,甚至有一点神经质的个人气质,都是有点像的。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就是电影文工团的部分,我很钟情于这种三角恋,正在我的点上。
他们三个人的感情全部都是错位的,压抑的,痛苦的,不得的。
我一直觉得电影和小说中很多感情的好看之处就在于它压抑之后带来的张力。
暗恋的深刻之处也许就在于“我没有一次开口说过我爱你,可是我在心里已经说了一千次”,是“我从来没有开口说过我爱你,可是我的头发丝,我的血液,我的衣角,我的手指,全部都在说我爱你。
”孙宏对于陈东的暗恋,就是体现在喊他起床,把手指探进他的后腰,让手指逾矩,一点一点推入进去,摸索进去,那一刻感受会分外鲜明,对方的皮肤,对方的气息,对方脊背上那根骨头,对方衣料擦过手背。
那一刻是多么的惊心动魄,多么的缠绵入骨,多么的隐晦而激烈,孙宏肯定知道。
这种接触会是一天之中的狂喜时刻,泯灭了所有压抑带来的沉默。
假如手指会说话,手指本来就会说话。
就体现在拿过暗恋他的女孩给他那张纸,故意用陈东讨好她而送给她的那只贵重的钢笔,他接过,然后说一句“你是用这支笔写的?
”,就是这种感觉,对方的一丝一毫全是情思,全都珍贵,哪怕是钢笔里的墨水。
就体现在天天给陈东洗衣服,这是不说话的,心绪,这是不为人知的,幸福。
最后他跳了那支舞,在雨水里倒下,翻起,又倒下,翻起,他脱下那个红色的上衣,在那个上扬的动作中紧紧的蒙住自己的脸。
他是一个人独舞,这份感情也只能一个人独舞。
所让我惊讶的是水,激流而下的水,就那样流过他的身体溅起水花,我感到情欲扑面而来。
我感到情欲扑面而来。
直说,这不是一个标准的电影,好像把音乐舞台剧推进大银幕里,隔上了一层。
于是给我的感觉很奇怪。
很多情节的细节像是硬塞进去的,八成是崔健非要念叨一下自己心里某些很在意的点。
这样做伤害了整个电影的效果。
崔健可能是按耐不住得到话语权的激动吧,贪心了。
当然,如果他的初衷就不是要拍一个“好电影”,那也无所谓。
有几个细节很有意思第一,男主角让女歌手跳一段,然后看得很爽。
说明男主角还是很懂男女作乐的。
没什么道德感的流氓。
第二,男主角问女歌手,那次跳舞为什么哭了,女主角便打开心扉诉说灵魂,结果被男主角突然打断。
这就是没人性,对他人毫无体谅。
男主角不会爱。
第三,男主角伏在女歌手身上射精时,那张脸的表情,说实在的,完全不是男人射精该有的样子。
当然,那时候他是“处男”,可是谁知道呢?
暂且不说这个没影的设定,就说那奇怪的“射精脸”,咬牙切齿的,好像被人在后背抽了一鞭子。
闭着眼睛射精的男人,我怀疑其与性交对象的互动强度。
我又要得到这个结论:男主角不会爱。
第四,男主角的父母是那个样子的,他怎么会懂得爱呢?
他怎么能有健康的与人相处的能力呢?
展开说,崔健的歌,是中国第一。
好比王小波之于同时代的同行,甚至好比鲁迅之于同时代的同行(类比,只是类比)。
但是,这么多年了,崔健的音乐无论如何进化,最突出的特点一直是“力量”、“激情”、“抒愤”、“爱情”、“生命第一”。
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他又抒发不完的“愤”呢?
还有,为什么崔健一直执着于流行歌曲呢?
他为什么不搞搞交响乐呢?
一个人怎么能一直满足于流行歌曲这种档次的审美活动呢?
崔健怎么就有这么大的耐心呢?
他执着在了什么地方呢?
他的心不是是卡在了什么关节处?
他的人生历程,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进步呢?
他会不会花越来越多的时间看书呢?
天天一遍又一遍听流行歌曲,就算它再好听,谁又受得了呢?
我受不了,我的音乐欣赏必然以巴赫、古琴、或者某些光怪陆离的原始状声音为进阶。
崔健的歌,越来听着越累。
《给你一点颜色》第一首《城市纤夫》,也许是中国流行歌曲自90年代以来最伟大的一次创作。
而专辑里的其他作品,就又在探索中撤回了一个数量级的程度。
当然,自然是比之前的更好。
结语,作为将崔健视作中国第一的一个听众,作为自认为极其能体味他要传达的情感,并且能强烈触摸到他精神局限所在的人,我建议崔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看书和反思自己上。
这是部充满崔健符号的影片,观影时我脑中交织着《江上的母亲》和《1984》的情境,像这样从扭曲时代的狭缝间悲放的恶之花,何止万千?
悲剧二字只是浮浅的描绘,歌与泣又何能触及那万千鲜活的血与肉?
更为可怖的是,它们不是已经绝迹的故事,它们是我们身边的正在蔓延的现实,今日数百位维权律师的遭遇即是明证。
电影本身有不少不足,但题材属于中国电影鲜有,相对于著书立言,电影这种表现形式更难触及敏感的题材,这也是中国难以对黑。
暗的文革时代进行彻底反思的一个现实状况。
与此对比的电影《归来》则完全避重就轻,消费苦难,活脱脱一部智斗失忆症的温馨动人正能量家庭伦理剧,这样的桥段放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皆可,不过是老油条式的世故圆滑。
其不知所云与时代脱节的隔空感更是暗含粉饰,仿佛文革过后就此万物和谐天下太平。
现实中大导演张艺谋俯首帖耳地呈上超生罚款,与其在电影中颂扬的盛世形成了绝妙的呼应,正是这个时代精彩的注脚。
崔健早年间拍的《修复处女膜时代》,就已经彰显他对电影贫瘠的掌控力和理解力了。
一个摇滚教父,不好好做音乐,非要掺和拍电影,确实是自大了。
《蓝色骨头》是首好歌,但《蓝色骨头》这电影,不及格。
这电影想卖弄一下特殊年代和互联网时代碰撞出来的情怀,但两个年代都没描绘清楚。
特殊年代流于表面,互联网时代更是只披了一件快要掉下去的黑客外衣。
可能崔老师觉得枪、特务、互联网演出、飞鸟病毒这种东西来劲,就像他写的那首歌《网络处男》。
憋着一副“我追上潮流了”的嘴脸,却根本还是在90年代的思潮里打混。
陈凯歌拍《搜索》,至少把人这个东西研究了一下,因为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暴力,说白了还是人心的龌龊。
到了老崔这,他不考虑人怎么样,考虑的全都是概念化的元素。
一部由元素拼成的电影,也就真和飞鸟和鱼一样,四三不靠。
我真为那段在录音室的调情感到脸红,崔老师,如果您拿不起来电影和音乐这两把刀,别老妄想耍双刀流了,好好的关公舞大刀,专精一门吧。
别临退休,最后把自己整成了老顽固。
2015年1月5日
崔健老了,还在努力他说,风口浪尖上,枪林弹雨中,我把上衣脱了,子弹往我这打吧,结果有一帮人说,你穿的衣服不是名牌,你怎么没穿裤衩啊。。。
看了他的电影,没有贡献票房,挺抱歉的,《蓝色骨头》贝贝版,听了又听,说说这首歌吧并不可惜 也并不可气 我经过了基本的努力 接受了基本的教育 我就是一个春天的花朵 正好长在一个春天里 ——躁气很多,怨气很重,怒气很正,杀气很盛,前后都是蠢货,左右都是冷漠,与其郁结终日,烂胃伤脾,与其贵古贱今,远香近臭,不如静静心,在傻逼时代打造自己的传奇。
想起贾宏声和姑奶奶,还是觉得可惜又可气。
可是我曾经不太相信这个 我现在还是不太相信这个——成熟者是幸福的说谎者,所以,请不要相信三十岁以上的人,别指望女孩子二十七岁了还会陪你玩理想,崔健说,我压根不相信你们所相信的,我也不太相信我所相信的人活着要痛快加独立才算是有意义我要干我最喜欢干的不管挣钱多少所以我的工作就是一个打字的——经济不独立人格难挺立,无恒产者无恒心,多少仁人志士无奈地表示,先挣钱再谈理想,多少仁人志士慷慨地表示绝不低头,多少有趣的人已经提前阵亡,多少有趣的人准备转身离去,磕,是众生的地狱,是天才的国度。
一开始我只是想发泄发泄委屈可谁知道这一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我有网络,谁都拦不住我——都给老子从壳子里阴影里滚出来,这儿有梯子,翻墙补钙晒太阳,人是需要被超越的某种东西还能有什么工作比这更来情绪呢——注意,是更来“情绪”而不是“更有意思”情绪是既不愿令又不受命,爱谁谁还能糊口,混不吝闯荡江湖 钱儿虽然不多所以我并不太忙正好剩下的时间让我琢磨活着的意义。
——思考是刀子是火焰,他们冲在最前面,看见了上帝的冷笑魔鬼的假笑大众的嘲笑。
他们在现实里节节败退,在精神上步步高升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有人在追求我是不是我精神一向上欲望就变野了。
——变野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把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的古训踩在脚下,他风风火火孤独自由,如果你追求他,大声告诉他,如果你追求他,他会上你的身,还会上你的灵魂,如果你追求他,小心接近他妈妈我就是一个春天的花朵正好长在一个春天里因为我的骨头也是蓝的——想起金斯堡的妈妈,钥匙在窗台上,钥匙在窗前的阳光里,孩子,结婚吧,不要吸毒,钥匙就就在那阳光里。。。
● 网线和电脑接触的那个点,就像是信息世界的屁眼。
只要你能经得起肮脏,你就能知道这个世界吃了什么和缺少什么。
音乐就像这个世界的裤衩。
它能遮羞,它又性感,而且时尚。
● 因为选择她的人是首长的儿子。
只有在爱情上我妈是主动的,她总是拒绝让她感到被动的男人。
首长的儿子也不在话下。
● 孙洪身上有缠绵而刚毅的气质是在任何军营里见不到的。
这恰恰给了我妈一个可以主动的机会。
● 我妈默默地在感谢首长的儿子。
因为他似乎比我妈更了解我妈——她应该属于一个舞台,而不是一个战场。
● 但是真正玩枪的人是不用碰枪的。
他们玩的是玩枪的人。
● “不够。
” (..... 我淦 太够了这句)● 谈论历史是要有角度的。
有了角度就有了责任。
网络是没有角度的。
在网络上看那段历史,如同一个漂浮的时空。
不可思议的是我是那个时空出生的。
我都能闻到那儿的气息,却不能谈论它。
(指文革)● 每次跟邹阿姨通话后都会有一种伤感,因为她是我在真实世界里虚拟的母亲。
● 浪漫都是虚拟的,孤独才是真实的。
庆幸的是,只有孤独才是穿越时空的途径,而浪漫只是穿越时空的目的。
如果尹昉愿意和我结婚的话,我会说好现在
太厉害了,片子里的两场演出都棒死了,感觉还是电影太短,导演想表达的太多,里面黄轩真的!!眼神好苏啊,演员都很棒!两位女主也很喜欢!
故事的立意和叙述比故事本身好看。花洒下的舞蹈最佳。每个人在不同的时代下都有不同的活法,有的人爱自己,有的人他爱他、他爱她、她爱他,有的爱制度,或金钱,有的爱自由。还是偏个人的一部电影,活在过去。摄影是杜可风,怪不得画面好看着。
老婆和俺看完蓝色骨头,都赶脚崔健老了,啰里巴嗦,故作深沉。俺从来不是崔健的粉丝,比俺们大10-20的人粉他的多,俺们粉beyond的多。介毫不奇怪,江山代有才人出,俺今天才知道现在都兴tfboys掏粪男孩了
开头看着看着睡着了,醒了之后迷迷糊糊地接着看,就看到了那段《迷失的季节》和独舞,久违的恍如隔世,仿佛身处于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明明山中的雾气在向我涌来却无法靠近我,我的太阳穴突突地跳起来。因为尹昉才找出这部电影,看到黄轩出场算是意外惊喜,然而电影还没过半我已经被导演和摄影惊艳了,就像是因为想玩捉迷藏而躲进了山洞却发现了宝藏一样,2月8日,日将落。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一步之遥》。崔健和姜文都放弃了讨好观众,而是认真地去讲一个个人化的故事。碎片化的剪辑就是手段之一。文革部分比现代戏好太多。这部电影确实证明了崔健的才华。倪虹洁的气质非常好。以前一直没注意她,这回有被惊艳到。三星半
公映
大地美学
台词实在太多了
什么鸡巴玩意
挺有情怀的,就是最终没捏成一完整电影的感觉
文革那段真的很喜欢,如果一直是保持这段的水准,真是才华横溢之作。可惜,现代部分的病毒啊红包啊都实在有些low,躁得慌。崔健很努力想去解开历史的结,结果我看到了想看的历史,但打的结还在那,并没有真正释怀
崔健老矣,尚能饭否。摇滚是那颗被打飞的睾丸。
确定崔健确实是在拍一部电影而不是一种情怀,这一点在跨界导演里是做得很好。好几个镜头有点魔幻主义,父亲与自己尸体相望的一幕甚至让我想起《野草莓》。崔健实在太会同广电打擦边球,镜头节制点到为止又游刃有余,不会有截断感,这一点很赞。音乐反而毫无特点。男主角中二晚期,现代戏属他违和感最强
杜可风的摄影简直了,所以很多片段都很美,文革现代舞那段特别动人。整个片子有一股劲儿,母亲不服命的劲儿、父亲安葬自己的劲儿、历史拧成的结扯不开的劲儿。想表达的基本都接收到了,可惜对导演的歌不感冒。如果可以单拍一部文革那代人的故事就好了。
宿醉未醒,早班飞机上迷迷糊糊的看完。
#蓝色骨头#特特文艺范儿,有点做作有点矫情,有点无奈有点伤感,更有点想要追求个情怀。嘿 崔健大叔,我们知道你想要对年轻人说教,嘘,这不是你的那个时代啦!
片章般的叙事,颇有文艺范儿,即便是打会儿瞌睡也没太多影响,实在说,没太看懂。
倪虹洁的音乐加上独舞,美、
以崔健的江湖地位和人脉,找几个电影制作高手当枪手使肯定比郭小抄、韩寒什么的雏鸟导演容易得多,作为处女作,水准比他们也高了不少,问题是,人们对崔健的期待不应是这么平庸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