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时节
La belle saison,恋恋法式夏季(港),激情夏恋(台),夏日时光,Summertime
导演:卡特琳·科西尼
主演:塞西尔·德·弗朗斯,伊兹雅·海格林,诺埃米·洛夫斯基,让-亨利·康佩尔,Loulou Hanssen,凯文·阿札伊斯,布鲁诺·波达里德斯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15
简介:故事发生在1971年的法国,黛芬妮(伊兹娅·海格林 Izïa Higelin 饰)是农场主的女儿,因为不愿意接受父母替自己安排的未来,倔强要强的黛芬妮选择离家出走,孤身一人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巴黎,想要在这里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在巴黎,黛芬妮邂逅了致力于女权运动的斗士卡罗尔(西西·迪·法兰丝 Cécile De Fr..详细 >
看到很多人在比较时代背景思想观念,我觉得是没必要的。我们处于显性发达的状态,每个人都有莫名的国力自信。但事实上我们一直是隐形落后的,科技方面是,思想方面也是。女权主义在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就涌现了,而我们五四运动后才仅仅了解了这个概念,前后差了一百多年。 其实这部电影主要不是单纯的爱情片,主要细刻的是不同阶级的女性为了平权而努力的过程,更像是伪纪录片,内容也确实比较粗糙。
2023.1.6 和hzy我想带着失去的勇气回到火车上的那天 但我知道 我们只能向前看
极其写实主义的拉拉片 3.5
意料之外地产生了一种感同身受的真实感 或许对于女性来说 认识自己的性别确立自己的主体性这些带有女性主义的思考和行动 在一定程度会和性取向的认同有关联 或者说所有的经验和思考都是为了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阳光明媚的夏季 加之充满自然气息的乡村农场 过于适合恋爱了不过这种恋爱更像是两个人通过对方看清自己 爱人的影响力如此之大 即便她们离开了也会在生命中留下些什么//黛芬妮的母亲在发现黛芬妮和卡罗尔分手之后那几个窃喜的表情 让人既确信导演对生活的精准捕捉也受伤于她的残忍 在整个关于“自我确认”的故事中 这一笔可能是最深的颜色//和穆的相处过程也常常给我最后一封信中书写的那些想法 她是我照见自己的镜子也是会让我感受到安全和力量的盔甲
我们相遇的概率,百万分之一,两百万分之一,这一分这一秒…70亿分之一,正中靶心。可惜只是你随手掷出的飞矢。可我却要长久挂念。
到美国之后我渐渐直了 @2019-01-24 13:54:42
比《阿黛尔的生活》尺度还大,看得哥昏昏欲睡【法国文化中心】
法国女性运动时期的拉拉故事,比《阿黛尔的生活》元素更多。城乡差异、女权觉醒、家庭责任、社会压力、身份认同。最后的私奔要是像《毕业生》那样就更好了。乡村部分摄影不错,想起了一点儿《天堂之日》。@法文中心
大背景是女权运动,说到底是个爱情故事。看时想到了前不久重温的蓝宇。最后看信的时候Carole的眼泪再次说明爱情没有性别之分。整个电影都沉浸在阳光里,很多细节还会引入发笑。印象中的Izia画着小烟熏在台上唱歌很美,可是这片里她穿这个小背心露着俩大胳膊反差好大。太困睡了下醒来就是海报上场景了
友邻是观影指南,时不时视奸一下她的看过列表,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是个偷窥狂。看过后更新:女主什么鬼,主动勾引却成了女二的锅,成功掰弯了女二后又在那迟疑自己的立场,强吻那个男的时候差点把pad摔了。
故事年代设置其实有一点不那么突出可能这样的事现在依然有不过社会总体认同感提高了离不开这些女孩子的,女一的嘴巴和阿黛尔挺像。
一路啰啰嗦嗦,不走正题,但至少最后的结局让人松一口气。要是一味的冲突,一味的争取,一味的宣扬爱情,回味是真的很腻。
OMG天哪TT要是能在影院看这部该有多好。那段时期真的太喜欢,理想、主义和现实的冲击描写好棒。巴黎的运动自然很中意,但后面卡罗尔在农场那一段也是绝了,和妈妈的互动描绘好棒。(黛芬妮好可爱
倒不如一直懦弱下去 何必最后改变呢
Sorry but I'm not a feminist.
Ending is too abrupt
Curzon Home Cinema ❤️ I cried a lot after you left, but at least I understood one thing: we can't turn back. We can only move forward. That's what I'm trying to do now.
电影本身颜值不高,几乎可说粗糙,但就是有一种原生的、不造作的闪光,因此就有了力量。
又是 同性
D临阵脱逃回家,妈妈笑意难掩真的让人心死。这也促成了D最终离开家庭建立自己的农场吧。开放式结局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