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星溪的三次奇遇》最后一个镜头结束,直接的感受是:很久没有看过这么舒服的电影了。
是的,是“舒服”。
像一次为期几天的南方旅行,没有起早贪黑动人心魄的奇观、没有突发事件或艳遇,是在阳光明媚中晒着、走着、看着、想着心事,然后有些心里的皱褶漫漫地泡茶般舒展开来,有了一些味道。
这些味道不是由戏剧性强烈的事件引发。
主人公星溪马来之行携带的,是一些模糊不清的心事,而非限定完成的“事儿”。
星溪的心事,是女青年的心事,不是少女的,也不是成熟女性的。
她的生活里已经切实地发生了“人生事件”,她有能力处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凌乱在心里,这些事不会让她大喊大叫,但也没办法清晰认识,并打包安放在一个地方。
她暧昧地出发了,在与陌生地方和对方的交流中,她的心事开始被清晰、佐证、重新认识、以及确定。
这像大多数人生的本质,无激烈事件发生,但又发生了许多,在这些发生中,心灵悄然流转。
星溪的幸运,是她的纯真质朴,将她引向了另外一些人的纯真质朴,她的奇遇是一些心灵的相遇。
不禁想,如果没有这些奇遇,将有一些什么问题埋伏在她未来的人生里。
有了这些奇遇,星溪的未来又会遇到什么。
这个联想,倒让人想到侯麦了。
星溪的故事,是可以连续拍下去的。
很喜欢这部气质清新独特的处女作,更喜欢率真可爱但有想法的竹竹导演,今晚的交流也非常🈶️共鸣!
我一向不喜欢在观影之前去参考各种评论,但我承认我是被侯麦这个🏷️吸引来,而且乍一看影片的风格也确实🈶️侯麦的味道(结尾甚至直接让我想到了绿光),但仔细回味,它确实🈶️努力表现自己的气质,而且影片的亮点很多。
没想到映后交流一开始,导演就坦诚而言说自己并🈚️要刻意模仿致敬喜爱的大师,但个人确实向侯麦借鉴了一些皮毛,这么实诚反而让我对她加分不少。
同时,也非常欣赏导演对于电影制作的态度,是的,简单低碳也可以拍出好电影!
再说回影片本身,这绝对是一部瑕不掩瑜的清新小品!
三段故事各有奇妙之处,也许跟很多观众的感受相同,导演在试图给予影片一些更深刻的人生思考时,衔接不那么自然,功力还有待打磨,但那一段情节却是最打动人心。
虽然个人认为女主在表现这一段故事时也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形象与人设经历存在差距,何况与之对戏的还是一位优秀的🇫🇷资深演员,但拍片过程确实会因为条件所限造成不足,这样的遗憾相信今后一定会随着拍摄资历的丰富而逐渐弥补。
说了那么多,纯粹是想鼓励竹竹这样的优秀年轻电影导演,不必在意那些🥚里挑🦴的职业喷子,勇敢做自己就好,难道年轻还要怕犯错?
另外这部片子的排片真的少之又少,朋友们如果你们发现能看上这部电影,就请一定抓住机会,相信我,它是闪光的!
星溪的3次奇遇 (2018)5.52018 / 中国大陆 马来西亚 / 剧情 奇幻 冒险 / 竹原青 / 许芳铱 帕斯卡尔·格雷戈里
女主没有北京大妞那种大大咧咧、可能是因为这是个略带心事独自旅行抒发情感的奇幻剧,真实自然略加惊喜第一段与爱玲相遇,#市侩老板#镇店之宝#占卜#退货#纠结#猴子 贯穿了整个故事线,陌生人的信任、女人之间的友谊小船第二段与现代社会典型三男相遇,很有代入感和真实的现实话题,不愿改造的理发店让我想起了北京一家叫做Nola的西餐厅,老板同样固执 认真 坚守自己的初心。
强迫症犯了的我看到女主没等到占卜,但意外的发现已经在一段的二男贯穿。
第三段与一个法国老头相遇,有些话和真实的情感可能真实是用外语表达出来更自然吧,讲述了女主的情感和遭遇,意象到的情景 意象不到的臭水沟子,最后的景拍的很美,想去马来。
才导儿,期待下一次作品。
电影三段落的结构,平和的叙事,带来不错感觉。
在轰轰烈烈的各种故事中,我们应该有一部平静下来慢慢看完的电影。
我喜欢帕斯卡尔,他的感受和表演总是那么平和的让我体会那种绅士般的温暖。
境遇、幽默、体会,是我对于三段落的理解。
女主是一条线索,这个线索带着我体会不同人心情境遇的变化。
每个人都有面对众生相的态度,有时揣摩,有时会有一点点激情,当然有时也会有奇怪的人在身边出现。
那是这部电影中自我节奏掌控的呼应。
总结下来也有多味的体会。
这不就是我们对于自己心态的一种总结吗?
挺有意思
三段平行叙事让人感觉很舒服。
色彩很棒。
想去马来西亚这个地方旅游了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今年看的第一部影片。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电影。
真的是太惊喜了!!!
远比我想象中的更要好看!!!
作为观众我真的觉得女孩子只要看了都会喜欢的那种。
台词能表达出很多女孩丰富的内心。
很真诚,纯粹。
还有点温柔。
真的是太棒了。
不看真的会后悔系列。
期待早日上映我一定要再看一次
这个三段式的故事以星溪的奇遇展开,第一、二段以车胎没气为开头,第一次遇到一个女孩,第二次是一群人,想要改造老城区,第三段就是女孩推车找到了一个修车铺偶遇老外。
第二段说到了这个地方叫马来亚一个地方叫Alor Setar,主角的名字也叫星溪。
第三段是老头的蓝色眼泪。
星溪原来是一个小溪水吧,没那么灿烂美好。
蓝色眼泪是一种海洋生物,泛蓝光什么的。
其实我倒是挺关注这种亚洲内部的想象的,一个中国北京人来到马来的小地方旅游,这不是一个熟悉的共同体,我们关于民族和文化其实已经很激进,但是当我们看到走入亚洲的另一地,我还挺想知道女主如何在行动上继续这个旅行。
南特应该看到了这个新趋势吧,看稻田,看到生活在对话和日常琐事之中,也许导演做到了镜头剪辑明亮的风光照,是蜻蜓点水,这不是中国的稻田,镜头里看到外之地的展示,发生在女主的一个旅行场景中。
我想这是值得思考和警惕的一种外在宣扬式的野心,也谨慎地不容易看到,因为是只言片语,或者这是现在的导演们所拥有的一种放手去表达自己。
建设马来亚,也有不方便的交通工具,还有一切购物的陷阱和购物的指向性。
片子三段式有时间的顺序,七月,在某些程度上导演表达了一种,时间的对位。
主角来到Alor Setar也是为了找到一个叫星溪的河,也即是一个存在物,或者一个雕塑,头脑中的思考印证在现实,思考的呈现,这可以对应,也似乎无法对应,这是一个错误的游戏,也是对存在物的语言理解,星稀认为塔罗牌的一切词语确实的意义,好像很有趣。
台词是词语的骗子,使用八十年代,并且重复利用,才会有台词的一段一段层层陷入自己美好的状态,也即是导演说的大家都在看一个榜单里面的好,这样不是很可疑吗,也要警惕。
模仿是另外一个好玩的事,陈丹青说过绘画几百年来就是在一点点模仿过程中缓慢发展。
消费品的模仿很像超市的货物,电影完全避免不了站在前人肩膀上,只是应该放弃标签化的越来越模糊欣赏的维度。
庸俗化也是格林伯格的好建议,精英和平民阶层,庸俗不可避免,精英已经消失,我不知道写小说和电影可以放在一个话语体系中表达是从什么心理出发,这样也许更容易写评论吧。
耐人寻味其实很想要从片子里面的到什么吧,这挺可怕,应该多看商业片补一补。
电视剧感的意思是不是编剧的细节太琐碎,可爱有趣有思想倒是套用万金油的词,许多人把对话当做文本的台词,本末倒置。
演员的梦想没看出来,对话的行动中是一个人思想,行动其实很质朴,不是表示崇拜或者梦想。
《星溪的三次奇遇》不会太让我惊讶,因为它是我熟悉认知体系里的“电影”。
则电影是用视觉和听觉所制造的幻想,让我们感受到“梦”的真实。
显然这个电影更加接近梦,这原本再也正常不过的电影方向选择,却因为这个选择,导致了一些激烈的讨论,这个讨论围绕着“真实”。
电影是否需要完全展现“真实”呢?
这个议题,从这几年,一些文艺片的海内外口碑的差异化日益显著的情况下,越发尖锐。
而当我沿着这些差异化的口碑和评价摸索,我就会发现大家关注的点是截然相反。
那是不是说,因为语言问题,让到一些国家无法发现影片存在的问题呢?
我认为并不是。
像《星溪的三次奇遇》这种带有幻想色彩,而且富有童话性的故事,在海外并不会太陌生,甚至你细究台词的逻辑性也有着一致性。
(注:这里的逻辑性是指台词与社会的关系,而非单纯就台词之间的相似性)所以,我们可以下一个初步的结论,在影像中呈现的脱离生活性上,其实大家的状况是一致的,最起码是形式上。
(注:这个并非指具体的某场戏和某个互动,而是具体来说整个电影的整体质感的方向考虑,这个整体包括主题的传达,剧本结构,视听语言的展现)所以,是什么情况导致了这种围绕着“真实”的讨论呢?
我们不得不回归到最初的一个讨论,电影是否要完整展现“真实”这个问题。
我认为这个答案是显然的,我们的确需要展现“真实”,但是这个真实,到底意味着什么?
从《星溪的三次奇遇》中,第一段展现的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第二段展现的对新旧事物交替的彷徨;第三段对人生某个阶段的困局;它们在精神上,都通过某种方式表达了出来;然而它所用到的这种“方式”又是“不真实”的,他以一种“巧合”的语言基调,设计出一系列戏剧,让这些故意被设计的戏剧,完成“真实”的表达目的;这显然是方式和目的的差异化,则利用“非真实”的方式去呈现“真实”;可是在于现今的观众层面上,对于这种“非真实”手段的展现,却出现了无法接受的状况。
这对“电影”这种载体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如同慢性毒药的冲击,可是这种状况又能被解释。
现在中国电影市场,都是以90后为主力消费群,这个群体接受的教育普遍是“目标”性,而非“理解”性,尤其在教育水平相对中游的群体尤为明显;当把“目标”性带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驱动下,电影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失去了“感受”性功能。
即使引入了艺术院线,然而我们纵观北上广深,大量的中下层外地群体引入。
无论如何,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下层观众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国家的电影市场是依靠大部分的二三线城市支撑,这部分城市,那里的中下层群体更多。
)我们能想象,在这样的教育状况下,当他们在青春期迎来了网络数字革命后,大量的信息涌入,我们一直想渴求的感知能力,被大量的快速信息所肢解。
因为究其原因,情绪获得的方式变得极其简单,而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出现,这种情况只会加速,并渐渐廉价化;导致,通过影像手段获得情绪波动,显得尤为艰难。
尤其是当数字技术营造的奇观渐渐开始疲软,而视听语言却在革新性举步维艰的今天,观众更加能产生观影的情绪反应。
所以我们能看到,我们当下电影必须以紧贴当下话题性,来获得共情,而这种从来并非电影手段;他更多是属于新闻手段,又或者传媒手段。
而这种局面,会渐渐变成,当我的视听语言无法进行下一步的革新,创作者再也无法通过纯粹的电影手段打动观众,反而依赖新闻传媒手段的时效性方式来解决。
那么纯粹的以观众心态去观看“电影”的状态,将渐渐不复而存。
从此,观众再也无法再次体验当年人们第一次观看人类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的震撼感,人们开始无法认知,视听语言所产生的情绪互动,也无法确认自己的情绪和影像的关系。
而因为无法确认这点,导致电影中常用的“非真实”手段,渐渐失效。
大部分人,失去了在电影做梦的能力,无法获得梦即通往真实的捷径。
也由于这样,童话、魔幻、奇幻、科幻这些“非真实”类型,正渐渐失去了其“真实性”的意义,渐渐变成了“符号化”,甚至是对于观众来说是失真的存在,日后能遇见的是,观众再也无法做梦。
(而因为上一段数字图像奇观的效果也随着网络数据化失去了奇观效果,所以接下来的让观众产生奇观快感将会更加艰难)综上所述,传统的观影就变相变成了观众的学习成本。
哪怕像《星溪的三次奇缘》这样充满浪漫和幻想色彩的过分“可爱”的电影,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需要学习成本。
当然说出这点,并不等于电影《星溪的三次奇遇》就没有缺点,而事实它的缺点也是显然的,三个部分没有做到从主题延伸的衔接。
从个体、到局部群体、到人生的某个阶段,这三个有趣的主题,没有在链接处做出较好的“阶梯”效果,这个还是稍稍让人失望,但是它的问题绝非出在“真实性”上。
因为一旦提出这个问题,基本上,是对“电影”的本质的表现方式产生质疑。
而现状是,我们目前无法改变这一局面,因为导致这些是由社会,以及整个时代推动,不得不说,除非我们的视听语言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展现方式,让大家看到一种从来没有的展现方式,并且又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刺激到他们最本能的情绪。
就如同,当年第一批看《火车进站》的观众,当他们看到火车迎面而来,他们会觉得火车要撞向自己一样,这种是最本质的情绪反应。
这种与社会性以及教育无关,是一种更加本能的刺激反应;可是要创作这样的东西,就必须要求创作者,在如此高速流动数据的当下,创作出现在这个时代没有的手段,从而刺激观众;这无异于和整个时代对抗,这种想法,会让人感到疯狂甚至难以置信;但是,梦这种东西,从本质来说,是不能用逻辑来说,而是说,我们看到了一些和现实中完全不符合,并且从形式上刺激到我们情绪的东西,如同喜悦、恐惧、愤怒、悲伤;所以,现在能想到解决这种现状,只能回归到从“蒙太奇”的形式之下,我们对观众展现出一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方式,从而刺激到他们的神经。
只是让我感到遗憾的是。
《星空的三次奇遇》,在我们这个时代和土地上,它注定会遭受大量的非合理性的质疑,这属实让人难过。
这个似乎是无论以何种形式都无法改变的事实和处境。
只能说,我们寄望于,这样一部纯粹、可爱的处女作电影,遇到它适合的观众。
而“电影”和“新时代”观众的冲突,还在进行中,未来的路,对于电影工作者依然十分漫长。
个人原因 多一颗星。
看了星溪的三次奇遇 个人经历和南洋情结以及最近情绪 哭了很多次,几乎每次都是打入内心 自我寻见式的。
这里不谈逼格与工巧,过于文胜质的东西也一向不喜欢。
叙事结构 镜头 以及帕斯卡尔的参演都是影片的亮色。
并且电影本身就伴随了很多因缘际会的不谋而合,从沙滩上的宝莲的延续 帕老的参与,到导演交流会时谈到在选角色时因一座庙而展开了这庙与演员自身都不知道的家族渊源。
让我特别动容的也是这种根基回溯,和我去做田野时的体验与展开很像,能寻回与解开很多自身的内在界域,并最终与现实若合一契。
是很有灵性的创作啊,对青年导演没必要太苛刻吧,问题是存在 鼓励却不多。
导演自身性格也偏内敛些,在面对直戳的问题时有点委屈了,我很心疼她。
提问环节不是好时机 气氛里充满了自以为是的凌厉的审美批判,一直没能当面对她表达我对这部电影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关注和期待,就在最后影院门口也是分道的,到了另一端 我还误上了楼,但我想着如果可能,一定要把这些话对她说。
不期的是,绕了一圈恍然遇见了!
全部的感动都呼之欲出!
灵犀如此吧,所以我信了一切的关于这部电影的奇巧与灵性,以及我与南洋的种种,是一种召唤吧。
现在喝着香茅薏米水,说着想说的一切,从未如此酣畅。
2019.4.16
短评竟然超了。。。
抛开电影本身,还挺有趣的。
放在后殖民的权力-话语体系当中审视这部电影,会发现很多奇怪的地方。
比如为什么我们一再看到这种亚洲年轻女孩+老白男的搭配,还是在一个这种现象特别严重的马拉西亚。
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其他组合,比如亚洲年轻男性+老白女,或者亚洲老年女性+年轻白人男性,又或者亚洲老年男性+年轻白人女性?
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一面在落后的前殖民地国家骄傲的审视自身物质文明的发达,一方面在文化上需要前殖民者的认同。
她的同性情谊不但无法让她打开心扉,甚至还有着戒备(第一段奇遇);第二段当中,三位亚洲男性她都表现不出什么热情和情欲,还体现出一种看不起和逃离;只有到了第三段当中,那个老白男出现才能让她在暧昧中精神达到高潮(哭泣那一段戏),也只有白人男性能给她理解和让她找到自我。
于是,最诡异的一段戏出现了,在前男友死亡的大海前,在老白男的引导下,她终于放下了前任的愧疚,忘却了那个肮脏的自我(星溪)找回了自我,而老白男在月光下找到了他的缪斯——蓝色泪珠。
她的头靠到了老白男的肩膀上。
要等一个孩子长大,是个多么漫长的过程。
也许美好。
也许没有那么美好。
星溪带着她颇具神秘主义的名字,踏上了这三段长大的旅程。
平静而富有冒险的走着,在每一个情节点,也许你都猜到了情节,但是就像真实的生活一样,你还是要选择和经过,而这也就是人生的美。
你可以说,这是洪尚秀和侯麦的美学,导演也和我说过同样的话。
这是一次半自传式的尝试,城市的青春在一次异国旅行之中被象征和修辞,点到为止,并不浓墨,因为东南亚海岛上的空气,已经足够湿润,空气密度决定了呼吸,而呼吸决定了选择与被选择。
星溪在某一种命运的牵扯之下,还是做着自己,单这一点,她就不再只是个演员,她努力地想成为人,也想长大,还想做梦呢。
大型洪尚秀&侯麦模仿秀,学了《在异国》的形没学到《绿光》的神。台词写作水平差两位也实在太远,不过还是有些地方蛮有趣的。
人与城市的三种相处模式:刚开始的试探,渴望得到一枚勋章式的纪念品;和城市发生联结;享受其中。蓝色眼泪挺好看 映后导演说那是后期做得,但当地真的有。
星溪的三篇轻松舒适的游记和见闻。只有第一部分稍微有点儿尬。三个部分有着奇妙的联系,也重点在最后一个部分探讨了关于信任,死亡,人生,认真的告别等话题,还不错的处女座。
冬暖的开始~有幸见到了电影主创
小学生作文吗?
深刻地体会到侯麦有多么难以复制(包括洪尚秀我都很不喜欢)以及京腔有多么难以塑造文艺片氛围了。拍生活小品台词还不能肤浅太考验功力,致敬到镜头完全模仿好像有点太直白…?三段故事越来越垮塌,第一段还蛮有灵气的,第二段突然开始说教,到第三段实在是做作到难受。中间塔罗牌这个桥段应该是致敬《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吧
星溪的三次奇遇,非常诗情画意的片名,导演很年轻,四两拨千斤的方式传递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令人敬佩。影片中小小的瑕疵,以后还要继续加油
配乐是唯一亮点
散步电影的台词可以尬,但得尬到自身的处境上去
3.5🌟多0.5🌟鼓励,能够简单地演绎一个人在同一时空下遇到不同人的先后顺序而引发了完全不同的经历体验,唯有不够留白这一点小遗憾,让人惊喜这部作品出自内地青年女导演,水准不逊色于国际文艺奇幻题材的影片。
3.0/10。侯麦台词没这么啰嗦,背景音没这么嘈杂,文本没这么疏懒,镜头几次快速变焦让人出戏…
没有了解过候麦,先看了豆瓣评分还以为会有多差劲。色调很清新,故事也是我喜欢的,一口气津津有味看到底。这种反复又变形的叙事结构让人想起阿兰罗伯格里耶。女主在沙滩边的哭戏有点略出戏,其他地方都挺自然。是清新细腻的影片,喜欢。
今天我们不比视听语言和叙事,我们来比比心思
这才是真正的新浪潮
演员都挺配合的,全都是导演的锅。踏实点吧。
前兩個故事都不錯 第三個故事很單薄 感覺看到了《愛在黎明破曉前》的影子 但英文台詞實在不給力。總體來說 很喜歡導演用同一場景中 演員的交錯行走方式 表達時間的流逝和空間的錯位 一些鏡頭很美 關於“星溪”的那首歌也非常好聽。影片的銜接和節奏都不錯 剪輯師出身的導演果然還是不一般。
虽然说是师姐,很想打高一点,但是,真的,做不到。
模仿侯麦?
导演性格虽好,但水平太有限且自作聪明,导致电影空洞、做作且尴尬。致敬侯麦这档子事要是不提,或许还能稍微保留点好感。
音乐还好,习作色彩还是更偏重。三段之间很难找到真正有趣的内在连结,而各自成篇来看段落的取舍也是值得商榷的。侯麦不好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