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尾你必须要死掉,因为我不想看到任何骗子活在这个世界上。
——胡佛(1895——1972)2011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胡佛]将美国FBI首任局长胡佛的生平经历,在银幕上呈现给了大众。
拾掂起这么一位在美国极富争议性的人物,可能只有在好莱坞驰骋大半辈子的伊斯特伍德才有撑得起的魄力。
编剧达斯汀·兰斯·布莱克在此之前曾凭借传记片[米尔克]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编剧奖,从整体上言,关于这个铁腕人物的政治生涯,故事行进地都是不偏不倚,没有太过逾越正史的界限。
影片从老年的胡佛回忆进行惯常的闪回行进叙事,伴以身旁年轻的记录员、客观事实共三个视角。
在1919年第一个“红色恐惧”时期的帕尔默搜捕事件开始,年轻的胡佛闪亮登场。
因美国司法部长米切尔· 帕尔默家里被危险分子投掷炸弹,从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毕业不久的胡佛,以精明干练的姿态投入到调查之中。
后得帕尔默招募,组建了特别情报小组,打击了当时美国的无政府主义激进分子。
不得不提的就是影片从始至终都将这些左派分子或者无政府主义者塑造地面目可憎。
在危险、动荡的时局下,实力过人的胡佛以及联邦调查局的崛起势在必行,这一时期的胡佛集精明干探和卓越领导者优质于一身,比如让现代调查系统受用良久的指纹调查系统便是根据他当初在国会图书馆工作时,设计的卡片检索系统启发而来。
1932年,著名“林德伯格绑架案”发生,著名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的儿子被人绑架并遭杀害,案件的处理疑点重重,但对胡佛而言却具重要意义,他借机促动了“林德伯格法案”的通过,并确立了联邦调查局具有处理全美跨州界案件的权力。
无疑此时的胡佛已经隐约由当初的好青年,变为逐渐暴露其权力扩张、贪恋权位的一面。
于是影片的沉重基调便转向胡佛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非法窃听、携“丑闻”以要挟政界和文化界名流等事件。
对于影片的主题,用导演伊斯特伍德和主演迪卡普里奥的话来说,它竭力想表现的其实是一个男人在他的权力欲逐渐膨胀后,成为了操纵他人的“独裁者”。
影片片名放弃胡佛如雷贯耳的“Hoover”称谓,而是使用了“约翰·埃德加·胡佛”这个名字的前半部分缩写字母和教名“埃德加”,亲切的称呼意味暗示了影片放弃了客观评述的立场,而直入主人公的复杂个性领地,意在呈现他隐秘和私人的内心世界——这一点从布莱克在创作时对那部著名的胡佛传记《官方与机密:约翰·埃德加·胡佛的秘密生活》多有借鉴,便可以看出。
于是不难明白导演为何在影片中拿胡佛的情感事件大书特书,呈现出不少关于胡佛在自我和公众形象之间的挣扎。
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他们不满足于编导对胡佛的评判只停留在以个性解释政治行为的“不深刻”与泛泛。
或许对于要求低的观众来说,借由对胡佛这一曾经高居权力顶端的大人物的刻画,老爷子的这又一次“大胆”尝试,不失为回望美国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风云岁月、折射民众精神状态的一个侧影。
埃德加·胡佛是美国现代史上的传奇人物,一生颇受争议。
如今在各种好莱坞大片及剧集中广为人知的联邦调查局,就是被胡佛一手壮大。
他在犯罪学、信息战方面是个天才,争议的部分在于其为了获取情报不择手段、对付不同政见者诡秘狡诈,以及至今无法被证实的同性恋和异装癖传言。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电影《胡佛》并未打算在历史真实性上较真,只是以三线叙事的方式将胡佛的人生戏剧化呈现。
伊斯特伍德的声望,使得他晚年的每一部影片都被视为当年的奥斯卡热门。
事实上,影片堪称豪华的制作班底也让人们维持了这样的期待。
这部2011年11月秋冬档上映的影片,由大众熟悉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胡佛,身高接近两米、现实生活中真正的“高富帅”艾米·汉莫扮演跟胡佛关系亲密的克莱德·托尔森,两大女配角朱迪·丹奇和娜奥米·沃茨亦是名声不小的奥斯卡常客。
编剧则由凭《米尔克》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达斯汀·兰斯·布莱克担任。
这位布莱克,就是英国著名跳水运动员汤姆·戴利的同性恋人。
因此,当我们看到影片用大量篇章描写胡佛与克莱德的情感脉络时,一点也不惊奇。
惊奇的是,尽管影片因总体质量欠佳在次年的奥斯卡未获提名,但这段未在世俗当中曝光的情感却被拍得暗流汹涌,颇为动人。
略为杂乱的叙事结构,严重压缩的背景格局,颇显夸张的老年妆容,都无法冲淡全程阴暗色调下所诉说的一点点感动。
换言之,影片的缺点我都明了,却不在意,我在意这一点点感动。
有人说历史上的胡佛是“恐怖”的代言人。
小李扮演的这个胡佛,其实未必是真实的胡佛,外人叫他“胡佛先生”,亲友唤他“埃德加”。
埃德加和克莱德,生前各自不婚,死后墓茔临近。
影片中,这段故事端倪可察。
铁汉也有柔情心。
当埃德加需要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担任他的二把手,他深情说出:“我需要你,克莱德。
”克莱德略为犹豫之后,提出一个条件:“无论日子好坏,无论和睦还是争吵,我们都要一起共进午餐和晚餐。
”这份近似于撒娇的表白,让两个男人的嘴角都洋溢着微笑。
我不知道,这样的时刻,会不会是埃德加那刀口舔血、缺乏安全感的一生里,不可多得的一抹明亮。
于是,埃德加和克莱德,就是这样以工作伙伴的身份共度了亲疏冷暖的四十年。
直到他们的晚年,老到克莱德由英俊到中风,老到埃德加由强悍到需要不断注射维生素来保持精神面貌。
他们,从青葱少年到风烛残年的这一段人生旅途中,都是结伴同行的。
电影里暴殄天物的老年妆当然令人颇有微词,看着微微颤颤走路的克莱德,看着两人老了老了,还真的在意每一顿晚餐是不是在一起吃,让我想起杜牧写过的那一首《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这首记录了重阳节忧喜交加之情的唐诗不知是多惹人喜爱,让辛弃疾和苏轼两位大家分别引用改写。
东坡先生非把那句尾联改成了:“古往今来谁不老。
多少。
牛山何必更沾衣。
”于是,杜牧笔下的郁结难解,一下子变成了苏东坡的旷达爽利。
反正,都是要老的,流再多的泪也没用。
是啊,我想埃德加是知道这个道理的。
他从不轻易将眼泪示人,也许是知道眼泪不能缓解他内心的悲哀哪怕一丝一毫。
对母亲又爱又怕,掩藏真实的内心,只敢在克莱德转身之后默念心声:“我爱你,克莱德。
”其实,扮演克莱德的艾米·汉莫,并不忌讳饰演同性恋,只是在拿到剧本之后,不明白为什么克莱德会一生执著于对埃德加的爱慕,并甘心委身这段感情之下。
幸好有一位以身试爱的编剧将内心体会倾囊告之:“你喜欢的人只需给你一点点光亮,哪怕是额头上轻轻的一吻,都会让你感到值得留下来。
”我忽然就明白了,片尾,埃德加轻轻吻上了克莱德布满皱纹的额头,克莱德闭上眼睛尽情享受,仿佛那个吻浓缩了一生的幸福。
然后他们约好第二天继续共进晚餐。
只是,这一餐再也不会来了。
轻轻的一个吻之后,埃德加便在家中死于心脏病。
克莱德的悲伤,也许不是一句“古往今来谁不老”能概括的,他没表现得那么洒脱。
或者,林夕那句歌词正好能衬情衬景——庸俗地海枯石烂,世俗又凭什么为难。
微信公众号:dongguazaibiechu
朋友对自从这个电影开始宣传,就一直非常有兴趣,这两个月不断说要第一时间去看。
不过,我是在周五观影结束以后,才知道原来那天是首映日。
我们看得是下午四点半的场次,影院里人并不是太多,大概只有一半的座位被占了。
让我对这个电影的票房有些担心。
不过加国对美国政治人物一向没什么好感,也许在美国影院又是另一种情形。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创始人胡佛,全名约翰·埃德加·胡佛(John Edgar Hoover)。
这个影片用了他名的首字母与中间名来命名(J. Edgar)。
这是他自己和身边比较亲近人称呼他的方式(母亲,秘书和副手都叫他Edgar),也可能有为了和美国总统胡佛区分开来的原因。
电影开始以后的第一感受就是,为什么化妆会这么烂?!
小李是以老年形象出场的,虽然老是够老了,但是整张脸仿佛带了一个面具,怎么看怎么别扭。
第二个场景是小李刚开始执法生涯时的情形,当时的胡佛应该是二十几的小伙子,可以看出化妆和服装试图展示这一点,但依旧是一张仿佛肉毒过量加浮肿的脸,非常的奇怪。
因为胡佛老年所占的戏份很重,这种不和谐感就充斥了整部电影,说实话,非常影响观影感受。
之前关注了这个电影的消息时就知道,片子里会有关于胡佛为同性恋的描写。
不过在看了预告片之后,我一直以为是会是比较隐晦的。
没想到,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倒是丝毫没有避讳这个内容,影片里很直白的表明了胡佛的性向,和他与二把手克莱德·托尔森超越一般朋友的感情。
艾米·汉莫所扮演的克莱德·托尔森虽然在电影过去三分之一以后才出场,不过戏份还是很重。
作为胡佛亲自选择的副手和最亲近的朋友,他在胡佛生活中所占位置非常重,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可惜的是,小李和艾米·汉莫之间可以说毫无火花,两人比较亲密的言辞和肢体语言总让人觉得尴尬,常有观众笑场(我也是其中之一)。
旅馆房间里那场强烈冲突的戏,再那个出乎意料的转折出现时,全场都一片惊讶之声。
虽说这两人的表演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个人认为艾米·汉莫所扮演的老年托尔森比小李更让人信服。
),但他们的对手戏可以说整个片子最让我觉得不自然的,就是他们的对手戏,尽管我还算半个腐女。。。
再说剧本,这是一个充满闪回的电影,应该是两线并行,一边展现老年胡佛,一边以其制作回忆录的过程展现胡佛早年的生活。
两条线不断的穿插虽然不至于让人摸不到头脑,但还是容易造成迷惑,从而影响了对影片的理解。
从预告片“Even greatman can be corrupted”的旁白来看,片子应该是想把胡佛塑造成有缺陷的伟人,但整个片子看完后,胡佛给我的印象却是一个善于敲诈与操纵他人的利欲熏心之辈。
虽然影片对胡佛为美国国会图书馆设计的卡片检索系统,清理重组FBI人员,提高用人标准,利用林德伯格绑架案使FBI迅速崛起,创立最大指纹库和科学物证鉴定部门等功绩都有所展示。
但重点却始终被放在胡佛不断收集政要丑闻用来作为自己政治资本,非法窃听甚至写恐吓信威胁政敌(包括马丁路德金)等作为。
人物形象显得很负面,胡佛对权力和名誉异常的执着也没有给出太多的解释。
让人不禁奇怪,为什么这么一个玩弄权术小人会执掌美国最重要的情报执法部门长达半个世纪?
整个影片最让人惊喜的演出属于老戏骨朱迪·丹奇,她对胡佛爱子心切且强硬异常的母亲的刻画非常成功。
这位母亲一方面慈祥且家居,另一方面却一直是儿子和整个家庭的主心骨。
她始终和儿子住在一起,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她鞭策儿子在事业上不断向上,一边又坚决的压制了儿子表现出自己向易于常人性向的可能性。
整个电影有朱迪·丹奇出场的片段都非常的有张力,而我心目中小李最佳发挥也出现在母亲去世后失控表演。
剧本和化妆的失利掩没了演员的部分表现,让这部电影整体表现没有我预想中出彩,在我看来,小李的影帝之旅要延迟了。
影片的开头是描写共产主义分子的,那情景和今天的恐怖主义真是太相似了,不知道真实的历史是怎么回事。
胡佛是很有野心和权利的人,但很好奇他所谓的秘密档案是否真具有那么大的威力,政治人物本身都不干净,但胡佛其中几位总统上司不是泛泛之辈,有的还是二战英雄和知名将军,如果靠着秘密档案就让美国总统束手就擒的话,总统也太不堪一击了。
额,我以为豆瓣的前几个的评论都被腐给占领了呢,事实上恰恰相反啊,大家都从传记片儿的角度上做了相当理性的分析,有点儿出乎我的意料我虽然不腐,但是仍然被这部电影打动了,就像被断背山打动一样(喂你不要再此地无银三百两了,赶紧说正事儿 = =lll)言归正传。
对,这部片子确实稍显平淡,特别是林白之子的案件贯穿始终,着实让人有点崩溃。。。
对于政治内幕、复杂人物、时代背景等等的各种纠葛描述也不够,从一个传记片的角度来讲,本片确实有些失败。
其实还是片子本身选材上的一种偏颇。
但是,片子中的感情线却是出人意料的完整和动人,相比很多作品中令人费解、太过异于常人、过于隐晦的感情表现,《胡佛》中的感情是如此的深沉,以至于让人感觉好像就克制在一杯水马上就要溢出来的那一瞬间,却总是被一种力量牢牢掌控。
无论是人物的语言、神态还是细微的动作,无不是传递着这样一种感觉。
(写到这儿我真心想给豆瓣提个建议了!!
为啥写影评的地方不能放图片呢!
我想拉个片儿不行么!!
不给啊!!
没有图干巴巴的叨逼叨很不带感啊!!
说不清楚好么!
喂喂喂,你们想着改进一下啊!
)本来想一幕幕的分析,但是又不能贴图,总体说一下吧。
从胡佛第一次看到托尔森时,他的神态已经传递了一切,抬起头看一眼,又低下头吃饭,再瞄一眼。
等到人家给介绍的时候,他中间喝了一口水,感觉像是在平息心里的紧张(我们紧张或尴尬的时候都会喝一口水作为掩饰吧)。
在和甘迪小姐筛选面试者的时候,装着很不经意问了一句:有没有托尔森的申请。
最妙的是他面试托尔森的情形:相比托尔森的镇定、优雅,可以看出胡佛从一开始就是非常慌乱,而更微妙的是托尔森言辞之间、眉宇之间都体现出的那一丝善意的嘲弄,是那么想笑的看着胡佛因为他而变得如此坐立不安,特别是托尔森一手扶着椅子一边扭转了话题,问道:“所以您经常做什么来健身?
”字里行间的语气表情真是到位极了。
让我想起《断背山》的一点是,托尔森开窗之后,将手帕递给胡佛,一般来说,电影中男人接过手帕,第一动作总是用来擦拭额头,而这里胡佛却先擦了鼻子下面的地方。
这与他们之后最后一次吃晚餐,胡佛亲吻了托尔森的额头,把手帕递给他,托尔森深深了闻了那个手帕相对应——像不像《断背山》中埃尼斯总是喜欢闻杰克的衬衫——爱人之间总是痴迷着对方的气味。
最让我欣赏片子的一点是,能够把这种禁忌的感情刻画的如此直白却又隐忍,这种矛盾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们唯一一次出行,一起看赛马,之后在宾馆里的那一场戏。
托尔森对胡佛的深情表现的多么直白,胡佛的克制令人心碎。
这部片子让我哭了,当年迈的、患过中风的托尔森步履蹒跚的推开胡佛的门——他已经去世了——陪伴了一生的人已经走了。
他苍老发胖的身躯是多么的不堪啊,他死不瞑目的双眼又令人感到的可怖,然而,他是如此孤单的躺在那里。
没有人为他的离去感到悲哀,总统说:“这个老不死的!
锁上他的办公室,找出那些该死的文件!
”然后在电视上发表着言不由衷的演讲。
只有托尔森为他哭泣了。
只有托尔森颤抖的扯下被单,盖在他赤裸的上身,然后悲伤的扑在他的身上哭泣,仿佛这一辈子,他们从来没有如此的靠近过。
于是我也哭了。
电影中的关于两人的转场令我觉得惊喜。
从电梯中下来,在赛马的看台上,他们一次次的回到年轻的时候,未曾老矣。
哦对了,当然,还有那封信:“还有8天,虽然可笑,但最亲爱的人的脸,就要消失了。
最清楚的记住了你的眼睛,眼神里有挑逗的笑意,还有那最柔软的一点,就在你嘴唇的东北角,正对我的双唇……”这怎么可能只是白宫报道员写给罗斯福太太的信呢?
你的眼睛,眼神里挑逗的笑意,还有那最柔软的——从最开始,这就是胡佛读给托尔森听的——情书。
(PS:化妆师,你怎么忍心把两张如此美丽的脸画成那个样子啊!!!!!!!
老了也可以很优雅吧!!!
托尔森的妆究竟是要闹哪样!!!!!
= =)如果想具体的科普下,参见2012年第9期《看电影·午夜场》P122页的《美少男之罪——【胡佛】里隐藏的男色情欲》
这片子在上映之前炒作地沸沸扬扬的,传说中的小李冲奥之作,还有东木爷爷护航。
历史传记片向来在奥斯卡上都是很吃香的,所以大家对小李这次的表演表示十足地期待。
而且在我去看电影之前,豆瓣的评分是9.6。
于是乎,周六在图书馆学习完以后,拉着两位女伴一起去看这部J. Edgar,美国FBI创始人的传记片。
除了我之外,两外两姑娘都是冲着去看美男和三十年代的复古范儿的(汗。。。
)电影的开头混乱无比,就这么莫名其妙地开始了。
电影第一个出场的,就是小李扮演的老年版胡佛,当时全场看到小李那张被填充了的老脸都笑了。
天哪,这化妆水平也太烂了吧,就像充了气剃了头之后再多添几道皱纹,怎么看怎么别扭,太假了。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小李饰演的年轻版胡佛就登场了,原来这部电影是两线并行,但是老年版胡佛一直在不停地絮絮叨叨,包括闪回的时候,老年人果真话多么?
这部电影另外吸引我去看的另一个原因是娜奥米.瓦茨,一直看好这姑娘的外貌和演技,她本身的气质也适合三十年代,比如《面纱》,《金刚》。
可惜这一次,她让我有些小失望。
不是她的演技不够,是因为她这个角色在电影里面存在感实在太弱了!
她扮演胡佛一辈子的贴身助手海伦.甘迪,其实也没做什么,就是最后在胡佛死后按照他的遗嘱把他的传记销毁。
搞笑的是,年轻的海伦出场后,老年版的海伦就闪回了,瓦茨的老年妆同样很虚假别扭。
开头都这么不给力,后面肯定也好不了那里去了。
本来这种历史传记片就很无聊,不小心就变成了说教,结果东木爷爷居然用了无比阴沉的冷色调,跟惊悚片一样!
再加上本片的配乐少之又少,又是老年版胡佛不停地在画外音絮絮叨叨,可想而知这部电影变得多么枯燥!
我的两位女伴实在受不了,歪着头睡着了。
整个观众席也是一片死气沉沉。
然后,胡佛的同志爱人克莱德出场了,就像观众的救星一样。
我两个女伴也逐渐醒过来,看见克莱德把手放在胡佛的手上,矮油然后,整部戏的高潮来了!
胡佛和克莱德产生了争执,两个人扭打了起来,最后克莱德把胡佛按在地上!!!!
观众席一片寂静,终于克莱德吻了胡佛。。。
观众突然在此发出爆笑的声音。
这同性元素真的拍得太有喜感了,和整部戏阴冷惊悚的气质是何其符合!
我们还没来得及从这基情的场景反应过来,电影又突然闪回到老年克莱德那里,我勒个去。。。。
老年版胡佛在画外音絮絮叨叨,两个不同年龄段的胡佛,克莱德和海伦又不停地闪回,这片子基本上没救了。
最后,年老的胡佛倒下,这片子就基本结束了。
不过老年的胡佛和克莱德的断背情都是很感人,但我实在没能明白东木爷爷这一次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不说摄影和配乐都枯燥,剪辑和叙事混乱,片子我基本上找不到一个高潮。
基本上这就是小李一个人的独角戏,可是他也无法拯救这部电影。
另外,这几年小李一直忙着冲奥,大家也都为他打气,但是看了这部半个烂片之外,突然觉得今年他不抱希望了。
不是他的演技不好,而是最近几年小李扮演的角色类型一直在重复,就说最近的《胡佛》,《盗梦空间》,《禁闭岛》,《革命之路》,哪一个角色不是外表苦逼内心纠结煎熬?就看小李从头到尾眉间两道拧巴的竖纹,更何况这次在《胡佛》中由于糟烂的化妆技术,都看不出来小李的表情了。
小李啊,想冲奥不是这么冲滴,除了皱眉就是吼,我倒是担心这戏路越变越窄了。
东木爷爷虽然导演的片子都是精品,但是毕竟年龄大了做不到从前那样。
上一部达蒙主演的hereafter评分也不怎么高,这部拍摄难度更大的胡佛想必他老人家也有心无力了,导致电影最终失控。
好吧,我就絮絮叨叨到这里。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真的很不解:国内的豆友们都没看过这部电影,干嘛还给这么高的分?
不是有小李有东木爷爷就是好片的,豆友们以后还是看完电影后再作评论吧。
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邻座老大爷出字幕起身时对老伴说的话。
说实话,若不是为了给某人惊喜去接早上的班机才决定熬夜,我是不会去看周四的午夜首映的。
对我而言,我一直不是倾右的共和党的老克爷爷的粉丝,可是老龄的奥斯卡评委喜欢他,老龄的影评人Roger Ebert热爱他,所以这次这部片子又成为一部妥协的产物。
对于胡佛这样一个争议人物,整部电影如同温吞水一般。
先说说剧本,Dustin Lance Black用的是非线性的叙事,时间跨度从胡佛20多岁一直到去世大概五十年左右,这应该说是过于长了,于是写的也就是历史书上你能看到的那些事,杂七杂八统统放上去,观众你看着办吧,这就跟Milk如出一辙,nothing new,如果是要说新一点儿,可能是把Hoover和Tolson的恋情明朗化,鉴于他自身的经历,将Hoover种种怪异行为归罪于严厉控制狂母亲(常见的同性恋成因解释,shocking!
)。
我始终觉得好的传记片不应该像本片一样用第一人称视角,而应当用第三人称视角,而且这种像这种用写传记的人来记笔记来触发事件是种最偷懒的方法。
如果说剧本还行的话,那么老克的导演实在是让人无法恭维的,在非线性的叙事中,过去现实起码应该呈现至少一种变化,但是在这部片子里,过去与现实的表达是完全一致的,结果观众看到的是年老的演员与年轻的演员跳来跳去,在这种混乱的调度中,像一周金曲大回顾一样罗列Hoover的大事件,完全忽略了Black笔下的Hoover的人格复杂性。
更别提他那糟糕的作曲了。
说说演员,这部戏也就全靠演员的表演在那里支撑了,否则真就无法看下去了。
其实这里最值得称道的演员是Naomi Watts和Josh Lucas,可惜两人没有太多表现。
小李奥转型以后就是一副满脸胡茬,双眉紧缩的样子,这部也不例外。
本来看好的Armie Hammer也让人失望,说话的腔调,与小李奥眉目传情时的眼神,太过twinky,还有两人关于时尚和装修的话题,就跟gay bar里搭讪时的对话一样,还有那打架之后的一吻,闻来闻去的手帕,活脱脱就是断背山一样。
还有看到有人说化妆很好,这真是让人无语了,假的有时都会让人分心到不会去关注演员的表演了。
老克,两个建议:1,少用橡胶;2,像时间这么长的跨度,换演员。
好的传记片应当让人去重新思考历史以及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这部片子显然没做到。
――――――――――――――――――――――――――――――――――――Warner Bros.针对奥斯卡的公关也已经开始了,最佳导演,最佳男主,最佳女配,最佳男配,提名或许可能,得奖不太可能,当然这也取决于他们的公关。
我显然是这批观众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了,难得这些老大爷老大妈半夜来看这部片子。
当Judi Dench说道我宁愿要个死孩子也不要个gay,坐在前面的一对中年妇女一直咯咯傻笑,说什么我宁愿要个gay son,呵呵。
早晨机场回来路上,看着副驾上熟睡的某人,我只庆幸神棍节我不是一个人。
虽然是部传记片,但这部片子政治因素太过强烈,加上非主流的基友情节,注定不会被广大中国群众喜欢。
无论是喜欢莱昂纳多还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中国人,都有理由淡忘此片。
埃德加胡佛,作为一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影片基本上表达到位。
他恋母,自恋,嗜权,狂放不羁。
他尊崇美国价值,为了维护美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稳定,不择手段扫除一切敌人,共产分子,民权运动,还有黑社会。
作为一个传记影片,作为历史爱好者很有必要去看看此片揭露的一些历史。
如一战结束后的“红色恐惧”。
30年代的“林白幼子绑架案”,还有FBI窃听到马丁路德金嫖娼的秘闻。
胡佛是掌握FBI的八朝元老权力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上连总统都怕他,他几乎可以为所欲为在任何地方安装窃听器掌握一切政治人物的丑闻,据说胡佛甚至有罗斯福夫人的裸照。
本片胡佛一生为主线,展现了也他与男助手的同性之恋。
三个时代的交错贯穿始终。
第一个时代是美国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红色苏联刚刚建国,共产主义思想在美国汹涌蓬勃的年代,当时左翼共产分子还继承了俄国革命传统下的民粹恐怖主义为手段,在民房安装炸药刺杀不同政见者,在屋顶上狙击从欧洲服役归来的美国老兵。
这种残酷阶级斗争方式都对年青时代的胡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其产生了以更强硬的铁血手段来维护美国国家的安全。
从1919年末到1920年初,这三个多月来胡佛和他领导的司法部特工在全美展开两次大搜捕,逮捕被怀疑的共产主义分子的工会领袖,有4000人遭到了驱逐美国国境的判决。
在美国历史中,在“红色恐惧”时代,有鞋匠萨科和鱼贩万泽蒂遭到冤杀(罪名是杀人抢劫)。
后来的“麦卡锡时代”虽然涉及人数众多,迫害甚广,但只有罗森堡夫妇被枪杀(他们真的是苏联间谍)。
比起各个红色苏维埃国家的大肃反动则枪毙掉数十万人,上百万人来看,美国这种反动的白色恐怖真是小巫见大巫。
第二个时代黑帮崛起的时代,禁酒令,埃尔卡邦,汤姆森冲锋枪,情人节大屠杀等词汇也在影片中有所提及。
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林白幼子绑架案是这个影片的重要部分,也是最长的一部分。
在影片中阐述了胡佛与他的部下是怎样大海捞针一般抓获这个凶手,这也时期也是胡佛与其助手托尔森在工作中产生恋情的时期。
第三个时代是美国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FBI的掌门人胡佛深恐民权运动会危及到美国的政治制度,于是对马丁路德金采取了时刻监控,甚至窃听其隐私的行为,取得到良好的效果,拿到了这位人权领袖与妓女偷情的录音。
但后来此要挟却不了了之。
影片中展示了胡佛从崛起到没落的原因,一来是他掌权太大也太久。
他有洞穿历届总统隐私的能力,这是谁也无法容忍的。
二来就是他的反共理念几乎像对手的阶级斗争一样天天讲年年讲,已经离开了政治的需求,变得好无实际。
影片中他与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总统之弟)的对话中可看出,当时虽然是冷战,可苏联的赫鲁晓夫却是要搞缓和,苏美两国共同分担利益,美国政府也是这样的看法,但胡佛却是听不进去,他始终认为苏联和共产主义是敌人,要随时随刻动用非法手段粉碎其组织,这显然与强调司法保障的美国政府背道而驰。
最后影片中两个男人极其虐心的吻咬可谓影片中的亮点。
优秀的传记片编剧,不流水账,选取的人生片段都很精准的体现了主角的复杂性格,蒙太奇的跳时间法也规整有度不让人错乱。
我看到了一个嫉恶如仇、极其能干、相信科学、引领时代的天才,也看到了一个攫取权力、公报私仇、无视人权、虚荣爱现、恋母的偏执狂。
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胡佛,但的确是一个令人信服的有意思的人物,没有落入传记片过度美化而苍白的窠臼。
比较失败的点在同性恋上,看不出火花,由此结尾对两人爱情有点拔高,也没有反映他深柜却迫害同性恋的历史。
视觉上也很出色,沉稳的学院派,打光一流。
配乐竟然都是伊斯特伍德自己作曲,再拜一次。
2006年,Robert De Niro说了Edward Wilson和CIA的故事(《特务风云The Good Shepherd 》),我盘算着,不久,就会有人来说J.Edgar Hoover和FBI的故事。
5年后,Clint Eastwood来说这个故事了,我很不愿意是老牛仔来说,怕他说不好。
事实上,没有导演能说好这个故事,因为他们难以塑造Hoover成为一个银幕形象,他太复杂了,复杂到只适合存在在现实中,可是在现实中,他却又显得那么的超现实。
片名取自Hoover的签名——J. Edgar ,这是很非主流的签名。
一般来说,英文签名的格式是名字的全写+中间名的首字母(或没有)+姓氏的全写。
而Hoove的签名完全违反了这一约定俗成的规律——名字的首字母+中间名的全写,甚至省略了最重要的部分——姓氏。
做这种事的人只有两种:一是不想倚仗自己强势的家族,而是靠自己打拼。
这一点,在中国的逻辑里不是那么好理解,但是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如Nicolas Cage,他略去了金光闪闪的姓氏“Coppola”;二是不想让别人关注他的家庭,通常是没有背景的,但是连光耀门楣都不想,只想作为个体被社会认知。
这种情况少见,但是Hoover是一个例子。
而全写的Edgar透露了他的俄狄浦斯情节。
他爸就是一Losser,也没有留给Hoover什么社会资源,并且也没有在教育Hoover上有过什么太大的贡献,甚至都没有获得儿子的崇拜。
然而,上帝给了Hoover一个极其强势的妈,比别人的爹妈加起来还要强势。
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是非常态的,或者这么说吧,就是变态的。
于是,我们的主人公诞生了,他是自卑的,却用冰冷的清高加以掩饰;他一丝不苟,因为他学不会潇洒,这也是为什么他对潇洒的Clyde Tolson(即好基友)显示出了一丝热情,而且是一辈子的热情;他有强烈的控制欲,那是因为随时伴随他的可怖的不确定感;他执着于事业,因为除此之外,他毫无存在感;他怀疑所有人,这很正常也很公平,因为他也怀疑自己变态的人有什么用?
做变态的工作。
1919年,24岁,刚从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毕业的Hoover骑着自行车飞奔到美国司法部长Mitchell Palmer遭遇袭击的住宅前,他嗅到了XX主义分子,不仅仅是一次袭击,而是他们的整个的阴谋——他们要来搞垮这个国家。
这个也太迷幻了吧?
只是一次袭击,就想到那么严重的后果?
的确,在hypersensitive的他看来,这是最符合逻辑的推理了。
胡佛受Palmer的招募进入司法部,组建特别情报小组(GIU),并和小组成员以缜密的推理和侦查,将当时美国无政府主义的导师Emma Goldman和肇事暴力分子一网打尽。
随后,他实施了各种防止XX主义分子渗透的措施,挫败了多起他认为的恐怖袭击。
他的hypersensitivity还体现在Lindbergh幼子绑架案中,他敏锐的发现了但是的司法体制中的漏洞,也是可以让FBI提高地位的缺口。
他夺过了公众刺向他的非难,转而向政府施压,通过了Lindbergh Law,同时规定:受害人一旦跨州即为联邦犯罪,联邦调查局将取代州警成为执法主体。
此后,FBI的地位扶摇直上。
戏剧化的成功带来的媒体以及公众的追捧腐蚀着Hoover,他慢慢的体现出性格中潜在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元素,他乐此不疲的找寻政客名流们的把柄,用录音窃听等非法手段。
影响最大的事件自然是对MLK的非法监听,Hoover想利用MLK在诺贝尔奖前夕背叛妻子出轨的录音作为筹码。
“凡动刀者,必死在刀下” ,他自己跟Clyde Tolson同样见不得光的关系让他也成为纽约黑帮的要挟对象。
他开始隐瞒,撒谎,要挟,篡改和多疑。
正如电影预告结尾,那句“伟大的人,也可以是腐败的”。
据说,Hoover,历任八位总统而始终不倒,掌控FBI半世纪的人物在家中死于心脏病发——身穿丝绸睡袍躺在地上,身边散落着权贵人物的性爱录音笔录,还有打碎的男性裸体雕像。
他是一个暴君,他是一个先知,他是一个疑似同性恋者,为什么克莱德会如此喜欢并甘心委身胡佛阴影下50年?
编剧Dustin Lance Black的回答是:当你喜欢的人只要给你一点点光亮,哪怕是额头上轻轻的一吻,都会让你感到值得留下来。
啊,你们看:It is absurd to divide people in to good and bad. People are either charming or tedious. -Lady Windermere's Fan, 1892, Act I ,Oscar Wilde把人分成好的与坏的是荒谬的,要么令人着迷,要么索然无味。
-《温夫人的扇子》,1892, 第一幕,奥斯卡·王尔德
太丰富了
完全站在主观视角的传记片 抽离色彩,营造黑白冰冷的历史质感 场面调度上的克制,剥夺电影的视听魅力 打造出属于一个孤独、冷酷,满腹虚荣心的角色
从海报上看原以为Eastwood会排出一部铁腕的J.Edgar。。。结果竟然Σ( ° △ °|||)︴ ………………不说了,为开头短短的1分10秒里面的情节缅怀,为了Naomi Watts缅怀,为那个有点儿岳不群似的老年妆而呕吐("▔□▔)
很感人,也很感染人。喜欢leo的演技。
布莱克的《米尔克》堪称好莱坞当代的典范剧本之一, 但这《胡佛》写得还没前者一半好. 叙事方式相似, 但想讲的太多, 人物太复杂, 结果又杂又乱, 哪方面都没讲好. 老爷子拍得太阴暗了, 而且明显不知如何处理同志元素. 同志情节僵硬无比, 尴尬得观众连连笑场. 至于小李的表演, 我只能说仁者见仁吧.
看预告以为是演技片,看了一半发觉是传记片,等看完了才知道原来这是GAY片。
又臭又长 小李子你真心不适合这种片子
人物饱满—外表硬汉内心娘炮,除母亲和同志爱人外其他角色都成了陪衬,老年妆的失败直接破坏了表演,兴许能上金酸梅;故事薄弱—枝繁叶茂缺乏重点。双线时空来拓展因果关系,但故事格局支离破碎,仅有几处平行蒙太奇(电梯、赛马)拍得还算好看,片长再展开一些会比较好。
伊斯特伍德要么对胡佛是真爱,要么是高端黑。但我更倾向后者。小李太直了,一点都弯的不像,动作,眼神都透露出“我是一个直男!”。尤其是他说“I love you ”一点爱意都看不出来,有的只是说台词的空壳。只能说小李距离奥斯卡还有一定距离。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导演平淡纪实的讲述让人昏昏欲睡也颠覆了我们对fbi史上最有权势头头的所有幻想 但莱昂的演技依然无可挑剔。。。。
不行就是不行
这个本子的问题在于气脉不畅,几乎没有节奏感也没有详略。特别是胡佛的工作戏和基友情戏之间几近无关联,无法互相推动。小李内心化的表演给出了一些倾向化动机,大加分!然而他也无法拯救更多了。好基友锤子角色讨巧,而他在细节上甚至演出了杜瓦尔在教父里的感觉!可是都无法拯救东木心态的老去。
东尼大木的这部流水账的传记片看着真没劲儿,各种想快进的冲动。还好还有同性的戏份吸引下人,可总觉得艾米汉莫和小李怎门看也不是一对很搭的cp啊。
敏感执拗多疑攻+阳光宽容温柔受,如果找两个老年演员来好好演俩人老年的戏份,片子能数上乘,Eastwood场景精良,生生地被化妆师涮了。近年的倒叙传记片多揭示人性的负面,撒切尔、胡佛,到头来都能痛失所爱,尤其胡佛死的镜头,一肥佬头倒在地上的触目惊心,不觉导演对于胡佛本人还是有悲悯的成份。
小李子塑造的胡佛霸气又犀利、痴情悱恻又令人心酸,拿不拿奖都是成功的。况且这只是部展现胡佛个人情感和事业发展史的传记片,你们干嘛鸡蛋里挑骨头非要说这片子不够跌宕起伏不够激情四溢,那不是东木头的风格好么
这就是一部同志电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你肿么了!!
冗长的剧情、无趣的对白、毫无矛盾冲突的剧本……这片子几乎是近期看过最没意思的传记片。在我脑子里,胡佛只能是胡佛猪。。
a life story... just a biography...NO LESS NO MORE
化妆可碉堡了。
得奖片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