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Song of the Phoenix

主演:陶泽如,李岷城,嵇波,胡先煦,郑伟,迟蓬,袁中方,墨阳,张喜前,谭群,王长玲,周天羽,张双成,许还山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剧照

百鸟朝凤 剧照 NO.1百鸟朝凤 剧照 NO.2百鸟朝凤 剧照 NO.3百鸟朝凤 剧照 NO.4百鸟朝凤 剧照 NO.5百鸟朝凤 剧照 NO.6百鸟朝凤 剧照 NO.13百鸟朝凤 剧照 NO.14百鸟朝凤 剧照 NO.15百鸟朝凤 剧照 NO.16百鸟朝凤 剧照 NO.17百鸟朝凤 剧照 NO.18百鸟朝凤 剧照 NO.19百鸟朝凤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百鸟朝凤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老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陶泽如 饰)是个外冷内热的老人,看起来严肃古板,其实心怀热血。影片表现了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本片改编自肖江虹同名小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野蛮女友土豆的美国梦惹鬼回路迷情错爱圣女的魔力是万能的速度有激情梦回鹿鼎记圣殿骑士让学生人生重生的学校黑岩射手达蒙的复仇守护者第三季从头再来宿敌奈绪子棒球大联盟第五季离幸福就差半步腐败极限逃离逆天奇案2孔雀东南飞春蕾赋代号:皇帝谜不可触水妖脱单宝典失落的泪珠钻石牌局东北风云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长篇影评

 1 ) 路虽难走,我亦坚守

唢呐不是个复杂的乐器,它的结构非常简单,却几乎能演奏所有管乐的技巧,甚至能模仿人的唱腔。

它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

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人们婚丧嫁娶,操办红白喜事的礼仪由来已久,早成为民间传统的一大习俗,尤其在农村广为盛行。

那些陈旧的仪式,古老的民情,不知延续了多少年,让人追忆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百鸟朝凤运用特殊循环换气法的长音演奏技巧,扩充了快板尾段,使全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其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是充分展示唢呐艺术魅力的优秀乐曲。

这部电影乃是吴天明导演的绝唱之作,。

《百鸟朝凤》拍的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坚守产生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的故事,讲的是对匠人精神的传承。

《百鸟朝凤》亦如吴导的作品《人生》、《老井》、《首席执行官》体现了在当代民心浮躁的环境下,不被现实折服的任性,亦如《变脸》对追求理想的执着,“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体现了其对于艺术的深情,对艺术的在意。

他用真诚、热血谱写了《百鸟朝凤》。

这部电影中,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多的是德,是风骨气质,是坚守信念的精神。

纵观当下,商业电影层出不穷,在这个看数据的时代,票房数字蒙蔽了电影人的热情,花哨的动作片也好,狗血的青春片也好,虚幻的爱情片也好都是走向一个个的数据。

大量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中华传统文化已被优胜略汰的所剩无几,《百鸟朝凤》作为一部文艺电影,它真正能够引起国人共鸣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以匠人、匠心、匠品为根本对传承的坚守。

路虽难走,我亦坚守

 2 ) 手艺人值得我们尊敬

在我小的时候,逢村子里红白喜事也有一群吹唢呐的,他们腮帮子鼓起,眼睛或瞪着或眯着,摇摇头晃晃脑沉醉在唢呐的世界里。

我是不喜欢的,太吵,太刺耳,太单调。

有好几年,村子里这些唢呐班子都消失了,很难听到那刺耳的吵闹的唢呐声音了,还会有些想念。

西洋歌舞流行起来了,小孩子都围着带音响的大舞台转,眼神里透着稀奇和兴奋,没人注意那些吹唢呐的班子好不好营生,还在不在了……后来在微博上,在网站上看到电影的另一位导演向影院经理下跪,请求多些排片,很震惊,还有人下跪!

后来得知这部电影是导演吴天明最后的遗作,老人渴望让更多人知道诸如吹唢呐这些慢慢消失的手艺人。

影片中天鸣悟性并不怎么好,可是品行很不错,所以师傅对他放心,教他“百鸟朝凤”,教他传承,交给他属于手艺人的那份坚守。

虽然时代在发展,不可避免西洋音乐还是轰炸着我们的耳朵,影片中的老师傅以及天鸣他们这份对于传统艺术的喜爱之情,依旧感动了我。

 3 ) 人间无凤凰,空费穿云笛

我向来是不喜欢看文艺片的。

因为基本跟慢节奏是同义,谁耐烦特地去电影院里喝一杯心灵老人汤。

情怀这个词用得太泛滥,如今要再讲起来仿佛像跟笑话同义,轻易也不能摆出来当什么必杀技。

虽然发行人的直播下跪隐隐有悲壮感,但这种方式也并不能打动我。

——小众片自然该是小众片的后果,买定离手,合该如此。

我去看《百鸟朝凤》,是因为朋友推荐。

大家互相看着一路混过来,刀里打滚火里出身,已经没什么不能拿来讲笑。

他甚少摆出这样郑重的姿态,看得我愕然之后也不得不审视起来。

这是一张友情票。

去的时候心理防线设得高,坐下来就开启了隐隐挑剔模式,准备若是不合我意,回家就别怪我十八般吐槽一一用遍。

画面放出来,恍惚少了什么……原来是观影眼镜。

都想不起上次看2D电影是哪部了。

剧情一句话就可以讲完,乡里一个唢呐匠传授徒弟的故事。

这么无聊的剧情,居然轻易移不开眼睛,平时我看电影,是一言不合就开睡的类型。

看完也不知道怎么推荐好,朋友问我怎样时,我干巴巴的:画面异常的干净。

分镜好棒,你去看呀。

当然可以提笔一篇锦绣文章来吹捧,但那些溢彩华词,跟它属性不适。

只能说,这样的片子当然不会火,看了的人也并不会就阳春白雪高人一等。

就好像时下满街林离的餐馆,随便挑一家都有大餐立等可上。

色香味都是配比好。

鸳鸯火锅,四喜拼盘,日式料理印度菜流水席。

偏偏有一个人,穿了长衫进来,用盖碗仔仔细细的沏了茶,做了掬,郑重的推到面前说:“请用”。

你这样不合时宜,要我怎么说你。

平时看电影,也最爱在心里揣估演技。

看完这片子却忘记了演员是谁,大概这些,就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吧。

其实就是一些已经被讲过无数的东西,连词都找不出新鲜的来。

“少年的坚持”、“无人的喝采”、“执着与传承”、“不忘初心,不失本意”……哪怕存心想剑走偏锋帮它立一个新奇的卖点,也挑捡不到。

我本来也做好心理准备要应对说教,所以一开始就把防御竖起来。

不不不我才不想听。

然而并没有。

明明满怀警惕的进场,结尾居然还是丢了脸流了泪。

片里有个安排其实很刷好感:母亲要拿妹妹去换亲,结果妹妹干脆的跟师弟私奔,男主角也并没结上婚。

现在说起乡村题材,仿佛不掺点陋俗都张不开口话。

这么一部旧式腔调的故事,整片都在安静嘶吼着对过去的敬意,却对这些“传统”表示了温和而坚决的反对。

它的意思很明显:“旧”并不代表“好”。

一路节奏都是温温和和的,连结尾都是,问题没有解决、前路看不到。

导演仿佛轻声又竭力问:我讲个故事,你说怎么办好?

怎么办?

我也不知道。

曾经孝子贤孙跪求焦三爷吹一曲百鸟朝凤来给父亲的身后事添彩,说:钱不是问题。

那时的老爷子坚定的拒绝了,说:不是钱的问题。

然而就是钱的问题。

师兄磨练多年的吹奏,打工半年就能全部摧毁。

曾经为唢呐在池边哭半宿的师弟,人生规划里已经没有它一丝余地。

吹了一辈子唢呐的师傅,对身后事谦卑的说“四抬就好”,结果是连人都找不到。

剩徒弟一个人,悲怆吹着至上的曲调。

放弃的人不该责备,改变不可避免,该消亡的总是要消亡。

就像坐我隔壁的姑娘一路哭着出场,也改变不了这片子注定赔本的风向。

即使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写影评好。

最后还是打开搜索,找了《百鸟朝凤》的完整版来听。

真吵啊,听一遍就好了,肯定不会放进我的循环曲目。

但是你看,还是有人在唱呀。

那么老套、那么无聊、那么坚持又精彩的声调。

 4 ) 一部“自绝于人民”的电影

这段时间忙毕业论文,题目是“湘西苗族婚俗变迁调查”,跑苗寨当知青去了。

昨天刚交稿,犒劳自己看了场《百鸟朝凤》,就有感而发了。

讲真,个人感觉这部电影分镜、色彩、场景等各种表现手法都一般甚至陈旧,属于你只会在CCTV6上偶尔刷过一遍的那种国产电视剧电影。

剧情也简单到可归纳成一句话:八十年代,唢呐班主焦三爷把曲子《百鸟朝凤》传给了年轻人游天鸣,后来村里越来越多的人请洋乐队而不是唢呐班子捧红白喜事,焦三爷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肺癌死了。

就酱。

嗯,怎么说呢?

我没实地走访过陕西农村,但就我在老家的个人体验以及看的一些相关书籍而言,我对吴导呈现出来的这个“乡土”的真实性很表示怀疑。

您看电影就知道人物塑造有多堪忧了:比如里面每个人都棒读普通话台词,偶尔生硬地插入几个“鸡巴”之类的字眼表明自己庄稼人的身份(孔庆东老师批评过这种粗暴的农民想象)。

再比如年迈的焦三爷吹《百鸟朝凤》吹出了血,哭丧的那些人居然瞻仰神像般静静地看他吹完(不该送到卫生院吗)。

这些都没啥,关键在于焦三爷他太不食人间烟火了,太仙了,三突出也不带这样的。

改革开放后农民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

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是钱。

“重构乡土秩序”及“传承民间文化”这样高大上的东西,他们或许会无意识地执行,但绝不会像焦三爷那样以伟光正斗士的身份自觉地把匕首和投枪对准“现代”。

那谁会自觉地反抗“现代”呢?

当然是吴导这样的知识分子。

电影玄之又玄地捧出“百鸟朝凤”的概念,分明和儒士对韶乐的神圣想象是一个味儿。

就我所知,建国后这种心态多半出现在少数民族演奏宗教音乐的场合上,汉族的红白音乐么(不是NHK那个)……存疑。

《百鸟朝凤》其实很像九十年代的一些作家文学(如余秋雨《信客》)。

其作者大多是有农村经验的人而非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擅长用感性的文字表达对“乡土”逝去的怀念,却又提不出建设新农村的意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和朋友圈那些《80后的共同回忆,看到第一个我就哭了》之类的文章并无太大不同。

当然,每个人价值观不一样,吴导有自己的艺术加工也是可以的。

别说,《百鸟朝凤》放在八十年代没准还真能拿百花奖,可如今是资本为王的时代,电影不再是单纯的舆论宣传工具。

这部电影的受众本来就小,既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不是对乡土怀着热烈想象的文青,而是和吴导一样的“农村知识分子”,之前的票房惨淡也在意料之中。

方励悲情一跪确实让电影排片量大增,可院方又何尝不是借此营销呢?

唉,敢不敢少点套路多点真诚?

说起来,新中国因为历史传统和党的政策,文艺创作似乎总有抹不开的乡土情结。

但八十年代以后,乡土往往变成了相关影视作品的包子皮。

您能说《红高粱》和民国时的高密一个样,或者《白鹿原》很符合陕北老人的审美观吗?

床戏不断的张雨绮、古老又新奇的秦腔,还有让文青赏心悦目的大片金黄麦浪——王全安给咱们展现的这些“乡土”背后可都是血淋淋的资本呀。

那您问了,农村人有没有自己拍的东西呢?

有的。

您去听云南山歌,修辞手法是传统的赋比兴,原汁原味;五声音阶反复咏唱,朗朗上口;歌词内容粗暴地释放荷尔蒙,喜闻乐见。

这些东西估计吴导看不上眼,但农民兄弟就是喜欢看这“山歌情景剧”。

这可上哪儿说理去?

当然您就得骂我了,说农民也在转型呀,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呀,你怎么搞得好像咱农民阶级就光看这些粗俗东西呢?

首先我不觉得这些粗俗,而是符合民间伦理且自有原生态之美的。

其次,这些作品受众恰恰是当下农民的主力军,以后农村教育发展得如何,农民的审美观变成什么样,那咱们是可以再讨论的。

我想说的是,民俗没有那么不堪一击,人民自己会改造它。

拿我读高中的城市铜仁来说,当时那地方正搞“南门古城”项目,请过一批唢呐艺人表演。

我问过他们,他们表示这份工作稳定又高薪,不像老家接活儿那么受累。

我觉得这就和资本结合得很好。

当然,他们也表示有些唢呐艺人打工去了,也不带徒弟了。

我想如果当时我是焦三爷,大概会大骂他们数典忘祖猪油蒙心。

可我不是焦三爷,我只觉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两只手清白赚钱,谁都管不着。

啊,用论文后记的一段来凑字数罢:笔者通过走访得到的最大感受就是:对于苗王城村民而言,文化变迁的调试过程其实没有笔者一开始想象的那么困难。

受访者对于文中提到的大部分的苗族婚俗的变迁,比如酬亲、挑金水等的消失并没有表现出很排斥的看法,也极少有老人表示要强制后辈遵守这些礼仪。

总之,每一种文化都会有其惯性和选择性,自觉或不自觉地保留原来的形式和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不需要“精英”的拯救。

任何不同的东西都应该有被本民族接受的可能性,他们也应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作为研究,我们可以以知识考古学的观点记录某一个民俗学现象的片段,同时分析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意义和价值,但不应该为了猎奇而过多地进行人为干预,“为保护而保护”。

文化的存在和变迁都服务于一个准则,就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舒适。

其度在人,因人生,依人存,在利人。

不论在什么时代,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民俗永恒的主体。

最后一句话:这个时代真不是“你弱你有理”,要怪,就怪制定规则的那些人吧。

 5 ) 正如这部电影,好作品需要观众,而好的艺术则需要传承

紧赶慢赶,终于在快要下档的时候赶场看到了这部电影。

说实在的,一开始知道这部电影,完全是制片人方励的那一跪,然后整个娱乐圈惊动了,好多明星自发微博上安利了这部片子。

带动了一批人去影院支持,同时排片也从一开始的1%不到上升到了10%左右。

网络上对于这部文艺片一片称赞。

实际上真有那么好么?

我便带着这个疑问走进了影院。

在讲述这部片子感想的时候,最让我感慨的是,影院里第一幕并不是故事的开篇,而且一段张艺谋导演缅怀和感谢本片已故导演吴天明导演的镜头,以及片尾一堆著名导演的联合推荐条目,才明白吴天明真正是一个一生奉献给艺术,培养年轻导演们的好导演。

再讲讲这个故事,《百鸟朝凤》其实是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

它讲的是在无双镇这个地方,吹唢呐这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绝不止于娱乐,更具意味的是它在办丧事时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这支高难度的曲子,也只有领军的唢呐高手才能胜任。

整个无双镇,只有四方闻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能吹“百鸟朝凤”。

焦三爷老了,急需培养接班人。

徒弟游天鸣初进焦家班时年幼稚嫩,对焦三爷十分敬畏,虽然心有不甘被父亲“抛弃”在焦家班学艺,但仍有为争家门荣光全力博取师父赞许的信心。

能够进入焦家班的学子必须人品端正,忠守唢呐艺人的德行,从骨子里做到“唢呐离口不离手”,为考验两个徒弟是否符合标准,陶泽如这个面冷内热的黑脸师父使尽招数,最终天明接受了唢呐班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办丧事吹唢呐这个通俗渐渐被时代而淘汰,焦三爷也声明也走到了尽头。

其实《百鸟朝凤》的结局并不尽如人意,我看到的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被淘汰和取代的民间艺术,是一代唢呐艺术大师渐渐老去的背影,是看到继承的那一代无力发扬光大的无力感。

如果说前半段关于传承教学节奏画面明快,那后半段则处处透漏着这个传统文化艺术式微,被人取代被人放弃的压抑。

“百鸟朝凤”这首曲子过去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可以在故去后享有,而焦师傅生前重病时交代徒弟天明的也只是只需吹四台便可。

然而讽刺的是,最后再焦师傅墓前也只剩天明一个人在坚持用唢呐吹奏送最后一程,因为唢呐班也仅仅只剩下天明一个人了。

片尾字幕前的一幕焦师傅的回眸和背影真的是让人唏嘘又伤感。

好在后半部分也不全是绝望,导演还留了一线希望,那就是省领导亲自登门希望天明带着唢呐班一起去市里表演,要把这个民间艺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想包括我在内的那天在场的观众都松了一口气。

我想导演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和内容,告诉我们,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太多太多传统艺术已失传,甚至在失传的边缘。

我们需要去保护,去继承,才能保有我中华文明5000年累积的那些智慧结晶和艺术结晶。

正如呼吁去看这部电影的人一样,好的作品需要观众的认可和观赏,而好的艺术则需要传承。

PS:看了剧照,原来片子本身还有另一个结尾,是唢呐班的人都在焦师傅墓前一起最后吹奏一次唢呐啊,其实处于私心更喜欢这个结局,不至于那么心塞,哎。。。

 6 ) 那滴眼泪只有手艺人懂

这是吴天明导演最后的遗作。

作为第四代导演,他最知名的是《变脸》,曾经获得第九届东京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这部影评其实写了好几天,但是总是写不完。

片子在我来看是好片。

但如果普通观众看,可能会觉得很感动,也可能会觉得沉闷。

我们这些被好莱坞惯坏了的观众,因为看惯了满屏都是运动的镜头,所以看到这种讲节奏变化和比较内敛的镜头的手法的片子,会觉得闷。

整天不断的吃着各种糖,就难以尝出甘草的甜味。

虽然有可能这颗甘草比糖要更用心。

片子的镜头给人一种很强烈的复古的感觉,不是直接在镜头里面各种运动,而把运动提现在系列镜头串联的张力和节奏。

剧本本身也比较简单,就是在讲两代唢呐匠的传承和唢呐本身这门手艺的去向。

这口甘草,对于看惯了冲突的一般观影观众来说,也不一定能吃得下去。

但是,如果你本身是一个做艺术相关工作的,或者说是一个手艺人(下面都称手艺人吧)那么这部片的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因为它讲了手艺人的一生。

手艺人一生从拜师开始,天鸣的拜师,父亲简直是反复自贱般的哀求焦三收下自己儿子,而焦三却高傲的不行。

钱够了不行,诚意够了也不行。

要入行,得有决心。

爱好者?

不行。

天分不够?

不行。

天分够,但德行不拔萃?

也不行。

天鸣是幸运的,被师傅选中了。

然后呢,漫长的苦练,不停地吸水,练基本功,但不让接触唢呐。

业余都在帮干农活。

然后呢,更有才华的竞争者和朋友出现了,竟然比自己更加受师父喜欢。

因为嫉妒和不平离开师父,但回来时,师父却把自己当年的第一个唢呐交给他。

那种移交的时候的郑重,手艺人看到都为之动容。

然后,每天不停的学习,然后,亲近大自然了解自己所做的艺术,感受美和学习美。

然后,学习和同行的相处,和同行的合作,尊敬长着,向新人学习,对手艺心存敬畏,直到接过衣钵,扛起手艺在下一代人流传的重任……为了在小时间跨度讲述手艺人的一生,之后影片更换了主角,前段是天鸣,但后段是焦三,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是吴天明。

扛起重任以后,就是负责到底,带徒弟,移交班子,移交以后再看顾,保守,亲自上阵,直到吹到最后一口气,最后一滴血,把牛卖掉,为这门手艺献身……直到最后,在坟前留下一个离去的背影……焦三爷在第一次别人要求他吹百鸟朝凤的时候,他不让,因为这个村长德行不好,挤走别人。

不是钱的问题,这是手艺人的风骨,有没想到梅兰芳蓄须明志呢?

后来,焦三和天鸣一起吹奏百鸟朝凤,杜鹃啼血,也是手艺人的风骨。

其实那么卖力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村长的德行,更多的是他们对艺术本身的尊重,他们觉得最好的曲子,最好的演奏,当配最好的人。

焦三要死之际,说给自己吹四台,天鸣说我给您吹百鸟朝凤,焦三说:使不得,使不得。

一听到这句话就落泪下来。

说过不提落泪,又提了。

但拜师的时候,焦三为什么收了天明?

并不是怕他爸把他打死,也不是因为他们的诚意,而是在于他爸摔跤的时候,天鸣眼中的泪水。

那个泪水是有共情心,能够同情别人的证明。

为什么天鸣会是传人?

因为感性的同情,是手艺人最最重要的天赋。

任何技巧,甚至是道德,甚至是努力,甚至是善行,与这滴眼泪相比都需要屈居第二。

有这滴眼泪的人,才可能明白艺术的美。

这滴眼泪只有手艺人懂。

木鱼的完全主观评分镜头语言略显沉闷 7.5剧本爱情线部分其实可以更好,有些场景拖沓可以更精炼 7艺术家主题 8.5再也回不来的吴天明凝聚心血诚意的故事,对于新一代手艺人的鼓舞 8总评 7.8值得去看焦三说给自己吹四台,我相信这是吴天明先生想说的。

虽然我在影院里面全程泪目,感慨极深。

但是这个片并不是没有缺点。

正是因为焦三说了那句使不得,所以对于吴天明先生来说,给一个完全没有加分的评价是对他最大的敬意。

 7 ) 在斜塔倒坍之后的盛大復葬

復葬之儀來之已久,墨子在《節葬》篇中曾提及南蠻者“薄朽肉,厚葬骨”之神秘番俗,如今閩粵之地的客家人仍留有“撿金”舊習:初葬不起墳塋,見土色黑濕,遺骸將靡,長子即在油紙雨傘的遮蓋下,一一撿拾遺骨,並用山茶油拭擦幹淨。

擇吉日,再厚葬骨于金盎瓦盞中。

禮畢,先人在狀若圈椅的墓地里安穩睡了,撿骨的兒子被宣佈成人,乃成孝子。

从没有一部影片的首映礼如《百鸟朝凤》的这般热闹风光的像一场葬礼。

七点,偌大北京城里大大小小的电影人,从东南西北冒着下班堵车高峰期的危险齐齐赶到电影学院,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领导发言时间中,从来没有这么耐心肃穆过。

从秦地赶来的唢呐班子,在狭小的标准放映厅中吹起震耳欲聋的唢呐;名人,电影局领导轮番上台講話,女儿哽咽着回忆父亲生时的音容笑貌,外国友人马丁·斯科塞斯称赞他为“中国电影的伟人”,三代影人罕見的齊聚一堂,两年前也是这样排隊致敬感謝談感想;此等陣仗,就如兩年前追思會的重現,今日,中國電影人集體為吳天明排演了一次陌生的復葬。

<图片10>很难相信那个当年拍出了精致又上乘《变脸》的吴天明导演拍了一部这么潦草的《百鸟朝凤》,同是讲述传统技艺传承的故事,《百鸟朝凤》的剧本、表演和视听语言几乎全是不合格的。

《百鸟朝凤》在剧本上尚未完成从文学化向口语化的彻底转型,拗口又不合实际的台词把儿童演员折磨的完全失去了儿童的纯真和自然,变向地暴露了小演员从未真正意义上体验过农村生活的真相。

毫无灵气的摄影无疑完全地暴露甚至放大了演员和剧作的问题,穿帮镜头和声画不匹配多到不可尽数,整体节奏散乱不堪。

《百鸟朝凤》在技术层面上生涩的像是出自外行新手,内核却腐朽如央视的公益广告。

二十年里,吴天明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竟然让他完全失丧了一个导演的基本专业素养和审美直觉?

这阴影绿的。。。

(插播一句:某种意义上《百鸟朝凤》里面这些糟糕的画面有可能并不是因为导演失去审美直觉造成的,而更有可能是这辈使胶片使惯了,对正片高饱和度色彩有莫名崇拜的导演根本无法适应数码设备与打光方式造成的。

数码时代在高感光再也不是什么难事以后,画面更讲究讲究的是色彩的平衡与搭配,趋近二维化的设计感会让人感到愉悦,但是走到极端就会成为广告的平光糖水风格,而胶片对出挑的颜色识别性更高,但是颗粒会缓解柔和饱和度过高的问题,对于胶片摄影师来说,能通过打光还原颜色的饱和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但在数码时代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后期调色拉饱和度解决。

数码调色真是一门大学问。

)<图片6>戴锦华曾用诗意又苍凉的“斜塔”一词来形容第四代在中国电影历史上的姿态:"他们所选取、所站立的斜塔,一端连接着大地,一端指向天空。

与其说他们成功地逃离了社会现实的土地,不如说现实仍是他们唯一的、尽管不甚牢靠的支点。

与其说他们是要奔向艺术的天空,不如说那只是一条并不通向哪里的道路。

”与他们靠拍样板戏扬声立名的前辈一样,第四代导演也是时代的产儿,这与第六代及之后的真正具有自我表达的导演完全不同——无论如何逃脱样板艺术的桎梏与美学,鼓吹人本主义的解放,他们的命运仍是时代所决定,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结果只是讲述了自己生活的时代。

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隐藏在个人风格与对新语言的追求下,一旦美学的表现消失殆尽,底下尴尬又刻板的时代表述则跃然纸面——时代幻觉褪色后,他们终于发现自己本质上比第三代好不了多少。

斜塔般站立的第四代上达不了他们仰望的艺术星空,唯一的归程则是返回他们出走之地。

如《玩偶之家》中的娜拉那般,返回他们曾经逃脱过的社会政治角色中,返回他们反抗过的“戏剧”当中。

人本主义投射进现实的脉脉温情在失去了可栖身的时代故事后,徒剩不可撼动的时代局限性。

新千年里没有吴天明再能够讲述的故事,他空空的情怀亦如《港囧》中年仍怀念纯真初恋的徐峥,除了矫情做作之外,只剩下血液中残留的家长制遗毒。

《百鸟朝凤》输出的真正价值观并不是关乎于如何传承文化让老树发出新芽的现实问题,而是一种阴魂不散的自我崇拜。

时到如今,他并已经丧失了承认自己问题自己问题所在的本能,因为他已经不能承认自己选择天明而不是蓝宇的真正原因是对传统被超越的恐惧。

这种不可抑制的弑子冲动,才是《百鸟朝凤》真正让人恐惧的原因。

<图片7>《百鸟朝凤》里对古老传统的呼吁和对凶残的家长制回魂是第四代对第五代乃至今天的“无根电影”的强烈法西斯式反抗,它以暴力实践着的,是对第五代无意识背负的“弑父”精神,乃至文化大革命中的“子”文化狂欢大刀阔斧的斩杀。

这种偏执,和婴孩在肛门期报复母亲回应缺失时产生的偏执分裂机制如出一致。

吴天明真的是不屑于拍张艺谋的电影吗?

在媒体上大骂徒弟张艺谋弃艺从商的失丧,标榜着自己“不屑拍他们那些电影”的同时,自己却倚老卖老地扛起了棍棒,击打这些不听话的徒弟。

究竟谁能捡起这墓中的腐骨,迎来权力的交接?

究竟谁能杀死狄安娜丛林的祭司,从橄榄树上摘下带血的金枝?

不,时至今日,我们该对这种死亡崇拜严词说不了。

在第四代已经走下历史舞台,第五代创作力枯竭到不忍直视,第六代不是成了禁片导演就是电影节油子的今天,我们或许该打破这种专制家长制对血缘的留念和膜拜。

我们需要真正意识到对传统真正的传承并不是狗尾续貂式的代代相传,而是一辈靠着一辈的独特生命认知与力量把牌子打响打亮。

我们要的不是热烈庆祝中国第一百代导演的诞生,而是为电影院中每一个关怀我们生存困境与灵魂渴求的电影送去自己孱弱的掌声。

我们要的不是制片人、片方、营销者为了忽悠我们进电影院打出的温情牌和眼泪,我们要的是真正真的创造力与对现实悲欢离合真正富有洞察力的眼睛。

这场革命,是不可避免的。

<图片8>作為第四代中最後仍有能力、有機會拍電影的幸運導演,将吳天明的遺作《百鳥朝鳳》称之为第四代最后一部电影是问心无愧的,而它的首映,正是一代告別時代的導演藝術生涯的集體葬禮。

《百鳥朝鳳》上映后的票房慘敗,並不是什麼值得驚呼的新聞,也並不是中國藝術電影走向衰落的象征,更不是对吴天明导演伟大一生的否定。

1979年,张暖忻和李陀轻快地宣布电影是各种艺术中最年轻的一种,电影语言拥有者最活跃的、最迅速、最激烈的新陈代谢能力。

今天,我们仍然感受到这种活跃的语言更迭仍然是中国电影最为鲜明的特点。

斯人已逝就逝去吧,”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麦子;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粒子来。

“让我们就以耶稣的这段话来结束本文吧参考资料:《余塔:重读第四代》 (《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作者:戴锦华张暖忻 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链接:https://www.douban.com/note/334592633/ 初登于《电影艺术》1979年 3月号

 8 ) 两代匠情 百鸟朝凤

那日是无双镇的大日子,谁家嫁娶摆酒都不如焦三爷在自家院子里拿手一划来得气派。

黄土地的脊背上长出了无双镇,无双镇的命脉里流淌着唢呐声。

素日都只垦地纺线的庄户人,唯有听见焦三爷和他的焦家班,才能在生计活儿里挺起一会儿身子,才能从骨头缝儿里抖落一身的风沙。

那日焦三爷把自个儿学徒的第一把唢呐传给了徒弟天明,他说「咱们唢呐也是匠活儿,是匠活儿,就得有人把责任负起来」。

毛头小孩儿听得眼里直掉泪,他那时只管自己的师父是天底下吹唢呐的第一把好手,他后来才知道,焦三爷也是这世上顶珍贵的头一号匠人:是艺术家,是传道者,是捍守的灵魂,是遗世的背影。

电影中第一个打动我的场景,是少年天明把着师父割来的芦苇秆儿,要从河湾里吸上一口水。

葱绿的芦苇上浮动着柔软的白絮,湛青的湖水中托起一个小小的少年,少年郎与大自然,正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中之“天人协调”,不免使人去想,这湾河水边跪坐过多少个虔诚的娃娃,才使那一把唢呐之音传到如今。

第一日吸水不成,脸蛋被汗水和泥浆糊花的天明悻悻返家,师父立马把他碗中的白饭刨去了大半,师娘劝慰师父「娃正是长个儿的时候呢」,师父激他说「我哪个徒弟不是从娃开始的」。

一年又一年水草丰茂,一代又一代唢呐情长。

徒弟从师父手中接过唢呐那日要起一个誓,是唢呐离口不离手;天明在被师父选为接班人那天应过一句话,是他会把无双镇的唢呐担起来、传下去。

成年后的天明不再是焦家班的弟子,而是游家班的班主,这时候洋乐队已经飘进了各家庄户,办酒席的也没人再给年轻的乐师行礼。

他的骨头缝儿里开始长出师父的威严和沉静,面对身边人另谋生计的劝说或嗔怪,天明说了两回「我给师父发过誓的」,他并不作辩白,旁人也都不再说话。

这处理手法也是好精彩,焦三爷已老,唢呐的气却是不会断的,纵使无双镇和这世道要翻上几百回几千个新,这把家伙事儿的魂还是长在人心里,还是埋在黄土根。

陶泽如先生饰演的焦三爷,大多数时候不怒自威,但几处围绕着饭桌的电影段落,却也幽默可掬,焦三爷是中国传统严父的形象。

他第一回对天明露出笑容,是少年时天明躲在芦苇荡草丛中学鸟叫,师父在他身后躲藏,以鸟叫与他相应;第二回是班主天明第一次接到了活计,给他买来烟叶和白酒,焦三爷喝得满面通红,兴奋得拿出自己的唢呐在屋里吹到一头醉倒,颇有「酒中仙」的神韵;最后是天明接过师父的唢呐,师徒二人完成「百鸟朝凤」的绝唱,这是焦三爷对徒弟、对唢呐、对自己毕生心血与所爱的最后一次注视。

他身体已然不支,但他知道自己的命早就融入了唢呐的芯子里、铸进了唢呐的铜管中,而自己的后人会继续将这条命活下去。

吴天明导演大概是这师徒二人的缩影。

电影中每每有人唤一声「天明」,我心头都会生起难言的感动,当初端坐在监视器前或立身在演员背后的导演应该会有更多滋味。

年届七十二岁高龄的吴天明导演,为修改电影剧本闭关一月有余,时常一边创作一边痛哭流涕。

对电影人来说,他便是那碑石一般神圣的焦三爷,无人不对他躬身跪拜;然而在自己的电影中,他似乎还是那个为吸到一口河水、便跑遍半个村子的天明,还是那个顶着倾泻的暴雨,湿透了衣衫也不在乎的孩子,也是那个看遍了世事更迭、传统受害、却还独自呵护擦拭着唢呐如命的守望者。

在夜里跳扑一只萤火虫,在灶台上永远有装满了食物的海碗,在儿时第一次听焦家班吹奏八台睁圆了双眼,在师父手中接过唢呐哭红了鼻尖,吴天明导演手下的故事淳朴且隽永,幸福又孤独。

黄土地上蒸腾的热气和无双镇里油绿的青草香,焦三爷家的唢呐声和一座矮坟前的「百鸟朝凤」,将传统文化的灵与美、哀与殇发挥到了极致。

焦三爷从太师椅上站起身,头也不回地消失在唢呐的乐音中,吴天明导演也在这曲『百鸟朝凤』之后羽化,民族的文化将何以为继,智者无言宿儒泪,余音绕梁青松心。

谨以此文,献给电影。

 9 ) 一曲唢呐,一部电影,一个信念

《百鸟朝凤》是流传于鲁、豫、皖等地的优秀民间唢呐曲,因曲中多有模仿鸟鸣之声,所以得名。

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已逝)以此曲为题拍摄了此生最后一部电影,既是对这一中国民俗唱哀的挽歌,又是在自己生命历程的终点处画下的一个句号。

观影完毕,可以负责的说句,这部电影不会辜负观众。

当今年代,提起吴天明,提起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知道的人也许已经为数寥寥,这不奇怪,因为他们是一群夹在文革与改革开放之间的人,在饱含创作激情的岁月,他们无法尽情施展才华,而真正等到机会来临时,以张艺谋、陈凯歌等人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却已走向国际,声名远盖过了他们——还未享受过时光,却已成了过时的人,于他们个人,或于中国电影整体,都是莫大的遗憾。

但或许正是因为时光短暂,所以他们的声音才格外动人。

拍摄这部《百鸟朝凤》时,吴天明已是年越古稀的老者,在此之前,他曾以男主角的身份参演过2012上映的电影《飞越老人院》,该角色尽显老年人的单纯可爱,几乎让人忘了他内在的深沉——深沉的惦记着中国,中国的文化,文化的传承。

电影中的唢呐,以“班”的形式游动着演奏,谁家有红白之事,唢呐班子便替他们吹奏一场,红事不多,白事为主。

白事,便是替死者演奏,死者的身份越是高贵,吹奏的阵势就越是高级,二台,四台,八台,所谓《百鸟朝凤》,便是为最为尊贵的死者准备的曲目。

排挤过他人的,即便是任职四十年的村长,也担不起这首曲子;为民献身的,哪怕是扛着病重的身躯,也要为他奏完此曲。

老一辈质朴而又纯粹的价值观念,就这样融入了唢呐这一民俗音乐之中。

不像现在的电影,要么没东西可讲,要么曲里拐弯的去讲,老一辈的电影从来不难懂,看过他以前的作品——《人生》,《老井》,《变脸》——就知道了。

《百鸟朝凤》要说的也不多:老人们视为珍宝的东西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无法被原模原样的留住,便用影像表达一声叹息而已。

但是,有些细节,还是要解释一下。

电影里有这么个桥段,一家人有红事,同时请了唢呐班子(游家班)与西洋乐队,两边一起出声,图个新鲜的听众们自然的拢向了西洋乐队那边,便有人问:“(唢呐)还吹不吹?

”为了争一口气,片中的主角,也是游家班的班主,游天鸣,说了这么一句话:“凭啥不吹,我们又不是来舔他们鸡巴的!

”此言一出,整个(上戏)演艺厅的观众们一同响起了掌声。

这掌声是为游天鸣敢于对抗西方乐队的勇气响起的?

凭心而论,我不这么觉得。

对抗西方的桥段在别的电影里多了去了,我可是没有一次见过鼓掌的,这一次之所以响起了掌声,恐怕还是因为那俩个字,不为别的,因为少见——在中国的电影里。

不过,现在的电影里虽然少见这两个字,但老一辈的作品当中可不少见,《神鞭》里的鞭子不就是这么个隐喻吗?

有段时间总是说“寻根”文化,这“根”,其实也包涵这意思,“根”表面是生殖用的,背后的含义是“传承”。

电影当中,唢呐断了,就是根断了,象征着这一民俗形式彻底被外来文化给击溃了。

这样的电影技巧,还有不少,比如游天鸣第一次用芦苇杆吸上了水,便活奔乱跳起来,这时电影恰如其分的插入了鱼儿在池塘中跳跃的画面,又以飞翔的鸟来隐喻孩子的欢快,寄情于景,这样古老而又亲切的剪辑技巧,怕是很难再见了。

很难再见,不代表观众就会珍惜,老实说,我猜《百鸟朝凤》的境遇大概与前些年的《闯入者》差别不大:口碑会好,但票房不会高,发行方和观众都接受不了。

不过,我写下这篇文章,毕竟不是为了抨击谁而动笔,中国电影起步太晚,培养观众对文艺片的兴趣,是个时间问题,如果不是机缘巧合,我恐怕也不会接触到它。

但既然接触到了,我想还是应该说些什么:看电影,其实也是个寻根的过程,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太急于求成,以至于勾勒出的图景完全是一副光怪陆离的浮华表象,太轻,能给观众的充实感便不多。

《百鸟朝凤》能给你什么呢?

也许你对唢呐甚至是音乐都不感兴趣,也许你对民俗甚至是文化也无心过问,但至少,这部电影能让你强烈的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即便不是中国的、老一辈的,也必定存在着某样东西,值得你倾力去传承,去保护。

一部电影,一个信念,还不够吗?

 10 ) 传统文化之美如何体现

对于《百鸟朝凤》这部电影来说,最大的成功在我看来是制片人方励的那一跪和传统文化的落寞这个电影所展现的主题。

制片人方励那一跪将一部没有什么存在感的文艺片推向了话题顶端,将这部影片推向大众视野。

而传统文化的流失,更让大众从心理上多了一分愧疚和心理上的责任。

这部吴天明导演的遗作,有了以上两个元素基本上可以预见它的成功了。

然而回到电影本身,这真的是一部好作品吗?

电影的情节很简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上半部分主要讲的是一代唢呐班主,挑选接班人并传师授艺过程。

电影下半段主要讲述随着时间的逝去,老一代唢呐艺人将自己的班主之位让给了徒弟之后,由于时代的更替,新潮的思想以及新潮的食物开始大量涌入农村,唢呐艺术慢慢的落寞的一个过程。

整个电影以唢呐中心,但是在导演的镜头中其实忽略了唢呐艺术这个重要的道具。

这部电影本身的立意在于对唢呐艺术这门传统文化的流失所表现的哀叹,然而在电影中对于唢呐这门艺术的介绍却少之又少。

看完电影的我对于唢呐还是没有任何了解,更没有爱上唢呐这门艺术,或者可以说是一点想了解的念头或者兴趣都没有。

那既然这门传统艺术如果没有一点魅力的话,我们又为何叹息这门传统文化的流失呢?

我想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一个问题,它的剧情更多的只阐述了一件文化流失这件事情,却忽略了更重要的对于文化的介绍。

电影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出现了三个词语,一个是“四台”,一个是“八台”,还有一个是“百鸟朝凤”。

“四台”和“八台”以前没听过这个词,看完电影对这两个词理解也不是很透彻,好像大概指的是唢呐演奏的规模,具体怎么分电影中并没有详细介绍。

但我自己理解的是所用的乐器的数量,好像还看到了鼓。

而“百鸟朝凤”以前就听说过,是一个很有名的唢呐曲子,演奏百鸟朝凤需要的乐器数量是最多的。

电影中多次强调百鸟朝凤这个曲子,可以说是几乎从电影的开头到结尾一直在强调,然而电影看到最后我连一首完整的百鸟朝凤都没有听到过。

更可笑的是,在那次葬礼上,第一次正式演奏百鸟朝凤时,竟然乱入了其他的音乐作为BGM!!!

电影中对于唢呐的细节描写,我有印象的只有一处。

就是焦三爷在教两个小徒弟吹唢呐时,有个镜头给了手部特写,一只手在唢呐上跳动,背景音乐响起。

有这个细节很好,但是处理在我看来不够完美,镜头太不稳定一直在晃,让该有的意境没有表达出来。

除了这些问题以外,其实这部电影的制作本身就很粗糙。

无论是天鸣带着游家班和西洋乐队斗乐还是打架的镜头都让人不忍直视。

西洋乐队的演奏已经不能用业余来形容,简直就是大街上随便拉来表演的吧。

还有打架的镜头,为什么一打架就流鼻血,连焦师傅在徒弟肩膀上踢了一脚也能流鼻血,我真的是服了。

演员上,老艺术家焦三爷是唯一一个撑起来的角色。

焦三爷的气场,以及对艺术的坚持(对百鸟朝凤是否应该演奏的坚持以及唢呐演奏程序的坚持)都让人动容,让人值得尊敬。

电影中两位小演员的表演完成度很高,也很不错。

但是长大后的游天鸣,首先旁白的台词真的太尴尬。

况且这个旁白贯穿整个电影,真的好好去练练台词吧。

演技也一般,内心戏还不如小时候的小演员,长大了就一直一副清汤挂面的表情,让人无语。

至于其他的角色,师母还可以,其余的基本上看起来都像是临时演员演的。

总的来说,在我心里这部电影是一部不合格的电影。

它更多的只是提出了传统文化流失这个问题,却没展现传统文化之美。

至于给三星,完全是因为这个题材。

顺便,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叫《孙子从美国来》。

《孙子从美国来》这部电影从一定程度上也讲述了传统文化的流失,但是它也不光讲述这一个方面,还有亲情,还有空巢老人的社会现象,以及传统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碰撞。

这部电影虽然讲述皮影戏这个传统文化的戏份也不多,但是当我看到爷爷亲手制作皮影戏时,我还是感受到了皮影戏的美。

电影以诙谐幽默的表现手法来展现,推荐大家观看。

 短评

“我姓傅,是正局长”这个笑点出现的有点不合时宜啊...

7分钟前
  • madaoooo
  • 还行

可看性不高,主题如同教育里赤裸裸的喊口号一样,一个劲的喊并不能加深人的印象。这个片子其实更适合是用BBC动物世界的方式排成纪录片然后出纪念光碟的。影片没展现出唢呐的魅力,和唢呐人对唢呐的坚持和固守。讲唢呐和传承的故事却没把天鸣对唢呐的热爱表现出来,反是天鸣之后的无主见,被动推进。

9分钟前
  • 幻风
  • 较差

参与这部影片的重映发行,知道了许多背后的故事,这个比电影本身意义更大。

13分钟前
  • 较差

实事求是地讲,也就是直接上电影频道的水平。最令人反感的就是下跪这事儿,这跟电影里死者家属下跪,非要求唢呐队吹百鸟朝凤有什么区别?电影本身都已经对这个事给出答案了。。

17分钟前
  • 贝果在唱歌
  • 较差

吹给自己的唢呐,拍给自己的电影。天鸣成年之后的部分失控了,但又怎么能不原谅这其中的无奈和不解,那旧日的迂腐和浮躁的变迁。无论如何,回头看去时心里泛起的哀伤暖意并不是因为她如今的破碎凋零。凤凰悲啼血,一曲送亡人。

21分钟前
  • OreoEmpanada
  • 推荐

故作姿态只加重了让人忍不住打一星的酸臭味儿。果然是癌症

26分钟前
  • El Niño
  • 较差

看完觉得这还真是我第一次觉得情怀担起一部作品的... 没看出唢呐是五双镇的不可或缺也没看出游天鸣坚持的意义在哪,也许是导演没说清,也许是我没看懂?于是这部电影就在我这里就只能两星了。加一星还是为了情怀……毕竟这个导演还是卖得起情怀...

31分钟前
  • 脆绿
  • 还行

看到一帮小丑错漏百出扮演着“洋乐队”演奏着难听至极的乐曲时,再看不下去了。似乎只有让别的音乐难听才显得唢呐好听,跟抗日神剧里把鬼子智商降为负数有何区别?为了父亲的执念,不接受义务教育被送去学唢呐,找不着饭吃还觉得错的不是自己,是世界。电视剧水准的片子,就别拖上斯科塞斯的名头了。

35分钟前
  • 个别人
  • 较差

我早就说过,中国一定能拍出自己的音乐故事,但肯定不是抽烟烫头大麻纹身,我们有自己的文化类群,不论好坏善恶,拍出来了,就是一种尊重。

38分钟前
  • 子凡
  • 力荐

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为什么可以没有二胡?《百鸟朝凤》,各种精神绑架,看得非常别扭。

42分钟前
  • 胡小猴
  • 很差

最后的“百鸟朝凤”高潮戏因铺垫太久期待太高没有达到预期,千哭万嚎的场面并没呈现,缺乏感染力…好在这是一部关于传承的电影,师父的传承走到了底。

4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给事物人为的加上一些莫须有的意义,于是就有了情怀。把手艺当成了信念,结果忽悠了自己。本片只是告诉我们,唢呐班子所代表的前代文化,被岁月的车轮碾了。

45分钟前
  • 懵懂
  • 还行

行云流水,朴素悲歌。

46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逝去的终将逝去。何必挽留,徒留悲伤。

48分钟前
  • Vamei
  • 较差

就这水平能技审能过就不容易了……观众啥时候能把人、事、故事、电影产品分开,世界就和平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删我差评?无耻!

51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很差

面具化的脸谱,单调的性格,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用了各种古老的手法,然而却忽略细节。整个电影都在期待最后的百鸟朝凤,最后的演奏缺不够击中人心,甚至都不好听。更别提,画面和乐曲根本就特么对不上!

54分钟前
  • forfaen
  • 较差

与《变脸》一样,《百鸟朝凤》是另一项“民间艺术”(唢呐)的挽歌,也是吴天明导演的绝唱。吴天明在电影圈有口皆碑、备受尊重,与其为人是分不开的,而《百鸟朝凤》的主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吴天明的电影人生的写照——守望与执著。陶泽如在影片中的表现很出色,再一次证明他是一名“表演艺术家”。

55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作为吴天明的遗作,整部作品俨然是吴天明的自传。吴天明作为第五代导演的精神教父,使得电影本身的情怀令人感动不已。

59分钟前
  • 于念慈
  • 还行

槽点不要太多,前边拖后边演得刻板。艺术家一个下跪导致我受了感动去看,结果发现好艺术还是需要潜心研究再来拍电影比较好。光有敬意没有足够的努力也不会让电影成为经典。

60分钟前
  • 结果呢
  • 较差

本片讲述了一个孩子从小被爹逼着学手艺长大了眼看手艺已经维系不了生计还被迫答应师父把手艺传承下去的悲催故事,我们的传统,正是通过抹杀个性的方式才能寄生在个体身上一代又一代地传染下去呀。这个故事和它所反映的价值观一样地陈旧和平庸,讲民乐难以为继的片子却通篇用的都是西洋配乐,啧啧。

1小时前
  • 私享史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