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动
Unrueh,Unruh(德),Unrest(英),Désordres(法),Маятник(俄),精准的骚动(港),瑞士钟表师(台)
导演:西里尔·舒布林
主演:阿丽莎·米洛戈雅多瓦,伊丽莎维塔·科丽曼,欧嘉·布什科娃,塔蒂安娜·库敏斯卡,米克哈尔·布什科夫,弗雷迪·穆勒,克拉拉·戈斯汀斯基,阿列克谢·伊夫斯
类型:电影地区:瑞士语言:瑞士德语,俄语,法语,英语年份:2022
简介:新技术改变了19世纪的一座瑞士制表小镇。约瑟芬是一位年轻的制表厂工人,负责生产机械表机芯中来回摆动的摆轮。自从对金钱、时间和精力的运用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后,她开始投身于当地制表工人组织的无政府主义运动,并在运动中结识了俄国旅行者彼得·克罗波特金。详细 >
看完脑子里只有一个词,寡淡。
不太喜欢
#BJIFF 2025 能感受、理解主题,虽然具体运作的过程,这样一部电影如何形成的过程还看得不太清晰,但这也不是我要思考的事情了。
可能我不懂无政府主义?书白看了
我还蛮喜欢的!在精致而冷漠的环境中汹涌的暗潮,枯燥是为了重现钟表工人的生活。当然故事可以讲得再清楚一点,目前的话受众会比较分化。期待有人用同样的手法拍一拍18年的深圳。(当然这个时间点肯定不行,那改成11年的深圳也行啊)
220813@BJIFF 一些会让人感叹人类社会基本经济运行规律的时刻
电影的一些构图完全像是静景照片,唯一被证明时间存在的是一些图像边缘人物的对话。听觉上始终有一种时间如水,静谧却始终保持流动。就这样的视听,再配合上梦幻一般的自然光,一切都仿若午后梦醒般的刹那,梦境未完全褪去,现实亦未到来,如真似幻。故事里也是,思想正在觉醒,所有的冲突都让人提不起劲,一切都还是纯真年代。影片用了大量的钟表制作镜头来过度故事,这种极具私密性的片段,有点《罗马》的味道。只是影片还是太过于失焦了。
看睡着……
舒适的观影体验。一个城镇四种时间,生动地描摹了工业时代的精密与秩序,无处不在的钟表,工头掐着表计算员工的工作效率,摄像机拍照20秒的静止。同时也有导演精心布置的彩蛋:被通缉的无政府主义者和城镇的无政府主义运动,如《城堡》中那样的一个因公司拍照而无法进入的区域,这部片子还真的有一点点卡夫卡的味道。
媒介的政治,时间的政治…(最震撼的一幕不是最后一幕摄影机的摆动,而是倒数第三幕时男女二人在斜阳森林中的交谈,女钟表工人双手的影子在克鲁泡特金的胸口的摆动)
#12thBJIFF# 大量的中远景群像辅之以钟表摆轮的机械噪声构成了一座卡夫卡式的anarchism类移轴微缩剧场。
重看
第12届北影节第35部。“艺术贡献奖”的艺术贡献在哪里?“最佳摄影奖”,全景里构图总是把人物以半身的状态放在画面的边缘,应该是呼应无政府主义去中心化?但是看着感觉挺难受,尤其是插入几个近景再切回来更难受。
鉴于我一直在睡,一颗星给我醒着的镜头很好看,一颗星给这个催眠的秒钟声,一颗星给资料馆的椅子很好睡。这比希腊纪录片还好睡,这个无敌的白噪音和催眠的法语和德语,我悟了,下次睡眠质量不好就找这种片子。资料馆,北影节,22/8/21。
地质礼堂, 全程睁着眼睛,但是意识模糊
这一周去电影院看了三场电影,合计贡献票房101元,一共打出去7颗星
催眠电影。时钟钟表的摆动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运动看似是同步,但观感上就跟所用的各种工厂时、市政时一样,表面上看是一种错位,实际上殊途同归,都是到了一种迫害的状态。但这种迫害更像是一种“我告诉你我迫害你”的符号性的死板表达,反抗的动作就跟泄了劲的钟表一样停滞不前,即便是麻木的反馈也得不到,所以很难产生共情与共鸣。
校准钟表,录入电报,拍摄人像,绘制地图…我无比着迷于这些繁琐细致的手艺活所共有的一种缓慢与耐心,它与大片的绿色交织,形成影片独特的平和气质。机械化让这些手艺“淘汰”或“进化”,那种带人情味的缓慢也随之烟消云散,它给我留下的滋味是怀旧的#Pompidou
Nummern, Zahlen, Handel, Leute. Denn Zeit ist Geld!
大面积的植物占满画幅,人物在底部交谈,在自然的声音里,它营造出一种时间的节奏,时间的空旷之感。除了这一点特色在外,它实在太装笔了。真够糟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