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

赤道,大峡谷,赤盗,Helios

主演:张学友,张家辉,余文乐,王学圻,文咏珊,池珍熙,崔始源,尹真伊,顾美华,冯文娟,张震,朱千雪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韩语,英语年份:2015

 剧照

赤道 剧照 NO.1赤道 剧照 NO.2赤道 剧照 NO.3赤道 剧照 NO.4赤道 剧照 NO.5赤道 剧照 NO.6赤道 剧照 NO.13赤道 剧照 NO.14赤道 剧照 NO.15赤道 剧照 NO.16赤道 剧照 NO.17赤道 剧照 NO.18赤道 剧照 NO.19赤道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赤道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韩国秘密核武器神秘失踪,同时载着军方手提装置的飞机在中国境内坠毁。韩方接到消息,一名疑似绰号“赤道”的危险人物(张震 饰)带着助手“信差”(文咏珊 饰)将于香港实行秘密武器交易,韩国武器专家崔民号(池珍熙 饰)与特工朴宇哲(崔始源 饰)奉命前往调查。香港反恐特勤组主管李彦 明(张家辉 饰)与督察范家明(余文乐 饰)协助韩方寻找武器,而核物理教授肇志仁(张学友 饰)也受邀协助判案。武器很快被寻回,没想到竟还隐藏着潜在危机。正当香港及韩国警方决定送还武器回韩国之际,大陆安全局高管(王学圻 饰)带着助手袁小姐(冯文娟 饰)突然出现,三方陷入周旋之中,原来“赤道”另有其人,而他们一伙儿的阴谋也开始实施……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年兽神秘奇航寻根问祖假面骑士TheFirst极速格斗侏罗纪狂鲨3跨国大追捕:恐怖的伊凡飞黄腾达第四季深红战场陷阱亡命天涯路搜神记璀璨薪火忠犬帕尔玛我的助理梁莹莹小姐潜水员斯派德先生龙珠超:超级人造人红蜘蛛6:欲海沉沦纸画皮善始善终鹿角男孩第二季穷乡僻壤月牙儿与阳光学徒坠落的审判机器人们巴洛波拉邪神与厨二病少女【世纪末篇】疯狂的钥匙

 长篇影评

 1 ) 吐个槽

1、这么烂的电影还要拍续集?

2、就不说吃饱了撑的研究什么致命武器了,关键是怎么能用民航运送 呢?

取回那么重要的东西,就派两个人?

纯作死!!

遗体运回国,又来国葬的节奏了。

假!

3、宋总是什么总?

中石化的总经理?

Goverment man,不怪我多想,明显就是总理啊!!

这绝对是丑化中央政府,就算是副总理出行也要有军队啊!

只有一个妆容难看的女助理!

4、这都什么级别了,保安局局长呢!

特首呢!

总理还跟教授阿Sir扯什么皮!

还香港安全中央政府外交权哪个更重要,小学生辩论啊!

影片一直在强调武器有多致命,我完全感受不到。

这么专业的东西,只有一个韩方专家一个港方临聘学者,终于泄露了,中央政府高官才想起来让国内武器专家过来看看。

穷得买不起机票啊!

隔离间就是个临时洗澡间吧,关键是你们怎么能把它放在路中间,前后左右完全通着,外面的人就不用穿放射服!

哦,透明雨衣做的放射服不穿也罢。

什么恐怖袭击,笑掉大牙了。

哦哦哦,文咏珊的打女形象不错。

 2 ) 《赤道》的核心價值

有很多觀眾認為《赤道》是一部「不完整」的電影,是一部刻意留「尾巴」等續集再講的電影,是一部接近2小時的長篇預告片……但我覺得這其中的一些「認定」是受到傳統動作片的「熏陶」所致——即電影要消滅到「反派」(或者至少是一個重要「反派」),才能夠完結。

然而,《赤道》跟《The Usual Suspects》之類的電影有些相似,它的結局是要揭露最終的「反派」,而非要打敗這個「反派」,你需帶著看懸疑片的心態來看《赤道》,才會發現其中的「樂趣」。

電影《赤道》其實將最終反派「隱藏」得很好,它的設定,就是要引導觀眾去懷疑這班角色中的每一個人(除了開始不久就知道的兩個反派)。

影片其中的一個成功之處,是令到一個專權獨斷的反面色彩人物(王學圻飾),去演所謂正派的人物,但他從頭到尾都不會博得觀眾的好感;相反,第一個出場的反派人物(張震飾),就被安排了一段頗溫情的、凸顯其人性的戲份(他幫在澳門的乾媽買胃藥),並跟之後李Sir對這位乾媽無情的、冷漠的表演,形成了鮮明對比。

由「影帝」張家輝飾演的這位李Sir,很明顯帶著「黑警」的特質,當他被「赤道」的一個信差(文詠珊飾)打傷之後,卻報復性地對她踢多一腳,並且於跟著審問的一幕內頗為殘忍地對待這信差,以及再之後李Sir跟手下說到不需按指引開槍的細節,都仿佛是舊年香港警察種種「暴行」的一個縮影(他們雖然被市民辱罵過,但卻以過度的暴力地對待市民和被捕的示威者);至於李Sir詢問這女信差的過程中,鏡頭特意切換到教授肇志仁的帶點不滿之表情,又為後面的情節作出鋪墊,並且又帶著導演對警方這些行為進行表態的雙重含義。

電影《赤道》涉及了中國的外交關係,和當前香港的政局,像片內提到的要按《基本法》辦事,會令人聯繫到「普選」不能脫離《基本法》之類的固執堅持,還有大陸調查局的插手,都很可能在影射中國對香港真普選實行的阻撓。

片中由張學友飾演的教授,如學界的代表,他家門口貼著的反核標語,又讓觀眾一下子回想到金鐘等佔領區內的情境。

這一臉正氣的教授,其實在勾結外國勢力,跟中方作對,香港今天如此混亂的局面,正是大陸政府、外國勢力、以及失掉民心的港府和警隊(電影有諷刺香港海關、消防、醫療等官員和警隊「一哥」的對白),所共同造成!

而那枚被中方要求留在香港的超級武器,好比一個政治籌碼(香港其實是一個「跳板」,真正「交戰」雙方,是重返亞洲的美國和總要防範外國勢力的中國),它作為一個電影符號,寓意著在這幾方勢力對弈下所導致的港民怨氣,隨時都會爆發!

另外,片中刻意渲染的韓國人之愛國情操,和港人、大陸人是否對國家去「愛」,起到了反襯式的作用。

當大陸調查局的宋總對著他的女助理說到:「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殊不知他疏於防範的地方,剛好就是他的女助理!

電影《赤道》在最後提到了「信任」的重要性,然而於此時局之下,港人對政府、mainland的不信任,或是mainland內部發生的爭權、出賣和內鬥狀況,都令到一些危機很難被解除,也令到所謂的和諧、穩定、共贏之方案,難以地實現。

拍了《寒戰》的梁樂民和陸劍青,於《赤道》裡面表露出更大的野心,和更明顯的政治影射,他們如舊年《紅van》中的陳果一樣,都試圖打破某種類型片的限制,對當前的政治形勢作出自己的回應(個人覺得梁陸兩位處理群戲的手法比陳果的《紅van》要好)。

儘管我認為《赤道》的缺點和《寒戰》相若——電影的劇本和有關角色之塑造仍是有不少改進的空間,可它對本土化的議題,以及對俱有國際化的視野和賣相包裝的結合嘗試(這是它價值之所在),的確值得我們給予更多的鼓勵。

 3 ) 无以挽回的平庸

这是一部有以国际级格局,但在呈现上却仅只有幼稚园级逻辑的电影,《赤道》借一件韩国核武器在香港几方势力的斡旋,预以透过纷繁的国际视觉塑造悬疑,但漏斗百出,冗长无味的逻辑,使如此做法俨然成了笑谈,其所作终仅只是一场虚张声势的预告。

初看《赤道》时,错以他是值得期待的,足够强大的卡司阵容,深陷核武危机的香港困境,代号“赤道”的国际大盗等等,电影拥有足够引人瞩目的噱头,但一个个包袱在诸多令人无言以对的展开后,越发走向了无以挽回的平庸,多线索的危机与阴谋在该片里并未能形成一个合理服人于心的悬念,电影至始至终给人一种赶进度布线索的观感,枪战,追逐,打斗如照本宣科,国际政治的格局更如同被生硬的嵌入其中,一个本自被盗取核武器的故事,终以不是该片的重点,过大的野心硬是要将电影与现实政治版图接轨,但显然不论是梁乐民还是陆剑青,虽能讲好一场自我生态链的《寒战》,且未有能力把控一场臆想东亚的《赤道》。

过于注重劳心难讨好的多线营造,却未能拿出一条能真正围绕格局的主线是《赤道》最大败笔所在,用群星璀璨来形容《赤道》是不为过的,每一位星在电影中都被安排了充足的戏份,但这样的安插,注定了架构的不合理性,反派转折的张学友,香港警探的张家辉,代表中央的王学圻,情戏充足的池珍熙,还有余文乐,张震其及一票中韩港女配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赤道》既不是多故事组成的群戏电影,亦也不是主线鲜明的孤胆英雄,人物凌乱繁杂的失控,是靠一群颜值巨星所能力挽的。

 4 ) 男神欧巴玩枪炮,王学圻歌神斗情报

有朋友邀我谈谈此片的角色设定,因此注意,前方有大量关键剧透,高能预警。

3年前看梁陆的处女作《寒战》,注意到一个反常的现象,即重要角色都是文职人员,很少有机会上阵搏命,与传统港片主角一定要武斗出色,在最后关头枪林弹雨大干一场的传统,背道而驰,从而造出了新风气。

这一特征,在《赤道》变本加厉,更无收敛。

对于片中资历不够的小年轻——泛指40岁以下的少壮派——余文乐,崔始源,张震,文咏珊等,强调的是他们枪法好,MMA娴熟,心狠手辣,意志坚定,临危不乱,但这样的职业素质,只适合在前线玩命,不够格进入高层运筹帷幄。

全片玩情报玩得出色的,或者最起码,有资格进入指挥统筹的,都是一群中老年人。

比如应急小组指挥官张家辉虽然扮相偏后生,张口闭口入职十几二十年了,彰显老资格,年纪一大,武斗不敌女子,也变得可以理解,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包小强;再比如澳门军火大鳄,竟是个开餐馆做猪蹄、孙女已经会自己荡秋千、还胃病缠身的老婆婆。

结构上,不像寒战的双雄对抗,《赤道》做足了群戏的架势,角色纷杂,每一条线都大有文章可做。

不过看到结尾,才知道群戏的目的,只是给双雄鼎力做了个超长预告片。

整出戏,讲的是两大势力之外的炮灰如何被清扫,双雄格局如何竖立起来。

相当于用2小时的故事,取代了《寒战》开头几句旁白带过的人物介绍。

当年《寒战》被批太自说自话,不顾观众理解,梁陆倒是做出了改动。

值得注意的是,笑到最后的双雄,却偏偏是卡司中年纪最长的两位男星。

一方是披了一件红外套就号称“赤”道的张学友,老歌神已经五十好几,另一方由年近七旬的王学圻所饰,来自大陆高层的神秘人物,身份说不得,官职说不得,任务使命更是语焉不详。

通篇看完,原来是这两位大人物各自调兵遣将,安插内鬼,斗了个互有损伤,热过身之后,在火车上摊牌要正式开战,至此预告片结束。

《赤道》的卡司号称男神团,倒是名至实归。

根据年龄划分,少壮派负责冲锋陷阵,中老年睿智派负责头脑过招,言词交锋,分工明确,而后者无论是戏剧分量还是角色魅力,全面盖过前者。

此片包括《寒战》,定位成动作片,其实挺误导人的,传统的港产动作片,都是主角光环越强,开枪子弹越多的。

这两部片,打打杀杀是下乘苦力,倒像是《锅匠裁缝》那样浑身暮气的老间谍隔空斗智。

王学圻这个角色一登场,让我想起《无间道3》的陈道明。

大陆老牌演员,表演方式与港星不同,跟港片的天然气场更是不搭。

但在《赤道》中,情况有所改观。

首先,王演的高层与香港情报界矛盾冲突不断,双方表演路数不同,反而有助于戏剧效果,强化矛盾尖锐,国内放的是统一配音的国语版,如果语言上有差异,更有助于突出。

第二,《赤道》由香港出品,但在故事层面,已不是传统的港片格局,聚合东北亚甚至扯上了西方谍报机构,传统的香港草根气息微弱,因此王老爷横插一脚,并不显得多不搭调,倒增添了“远东情报中心”龙蛇杂处的国际视感。

合拍片走过十年,从多方入手,两地演员的融合已可以相当妥帖,早年陈道明、尤勇那样比较生硬的插入,如今很少见了。

片名悄无声息改成《赤道》时,我就在好奇本片的和谐指数,尤其是王学圻这个大陆方情报总代表,在三分之二的故事里,都像个不通事理的老顽固,两面三刀、冥顽不灵、置无辜百姓性命于不顾的官僚。

然而故事过了大半,调子一转,香港韩国特工挂个七七八八,却不料老王才是最坚挺的正方势力,一早就神机妙算,周旋到最后。

怪我迟钝,没有意识到那句台词的分量:跟香港作对,就是和中国作对。

(文/方聿南)

 5 ) 挖坑太多就把自己埋了——评《赤道》

三年前一部《寒战》让影迷们记下了梁乐民、陆剑青这对导演的名字。

自《无间道》后,又一部在影迷圈中能引起大面积话题讨论的港产警匪片。

诚然,《寒战》剧本不错,风格凛冽,演员发挥出色,节奏紧张扣人心弦,几处运镜剪辑也留下很深印象,但整个叙事层面的内容留白,造成观感体验的不连贯,也是不可回避的硬伤。

导演有自己的创作理念个人风格,这没问题,可以接受。

但一部影片,如果让很多观者都看得云山雾绕,完了之后要去网上翻影评看详细解析才明白“噢,原来是这样的……”——以商业片的角度考量,其实是不合格的。

到了这一部《赤道》,果然又延续了“挖一堆坑留给你们自行脑补”这个习惯。

如果说《寒战》讲的是办公室政治斗争,着重描绘文戏攻心。

那么《赤道》的架构,就是国际外交政治斗争,但可惜拍成了爆炸贝风格的爆米花动作片。

演员方面,张学友算是一个亮点,王学圻的人物刻画也很见功力。

文咏珊的大长腿秀足了性感,这位女演员以前倒是没怎么听说过。

韩国那几位主要功能就是来当型男秀西装的。

而我最不满意的角色,反而是张家辉扮演的李Sir。

其实我本人是很欣赏张家辉演技的,但从这个角色本身来说,张家辉的个人气质与这个角色的设定实在不符。

张家辉以往比较深入人心的,几乎都是一些底层小人物或者跟班形象,为人善良,意志坚强,展现不屈不饶的拼搏精神。

但是让他去诠释片中这位香港行动组老大,处事风格凌厉甚至还带有一点暴虐,总觉得他气场上不太够。

我心目中的理想人选是黄秋生,或者梁家辉也行,不过这两位估计都应付不来片中的打戏了。

闲扯一句:刻意把片名从《赤盗》改为《赤道》,真的不是为了在海报字体上看起来更像是《一本道》吗?

以上是对《赤道》的概括评价,接下来的内容属于我个人观后的一些引申想法,涉及剧透,还没看过影片的,建议就不要往下读了。

——————————剧透分割线——————————虽然片中没有明说,但我觉得,赤盗的真实身份背景应该就是CIA,或者至少是为CIA做事的。

如果按照这个设定,那么我设想的局面大体是这样的……(目前只看过一遍,剧情方面我的记忆不一定准确,有些地方可能有误)某日,韩国军方秘密研制的高科技便携式核武器获得成功,这一军事机密韩国方面甚至对自己的战略同盟美国军方都未曾知会。

但情报眼线遍布天下的老美终究还是嗅到了一丝气息,既属WMD(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又是新近研发的高精尖技术,无论出于这两方面因素的任何一方,美国都是要插一手过问下的。

可是,出于与韩方的战略同盟关系,又不能明着直接讨要(这就是政治啊!

),于是就暗中委托第三方(赤盗)去韩国盗取这件武器,再经由地下军火市场辗转卖到美国来(片中的武器买方也正好设定为是美国人),典型的“undercover dirty work”。

本来事情进展顺利,赤盗强攻武器到手,运至香港准备交货。

不料我们英勇的香港警方突袭交货现场,成功缴获武器。

行动期间,协同配合的韩方人员也“异常积极”地出力帮了不少忙。

特别要说一下,韩国方面过来的这个行动组,既是外援,于他们自己而言,也是危机公关。

不仅要尽力夺回武器,保住这项机密军事技术,同时也要为自己安保防卫缺失导致香港地区遭受核威胁而承担巨大的外交压力。

事情此刻进展到这一步,其实局面对韩方有利,就等香港警方完成武器交接运回韩国即可。

回推当时场景,赤盗对这个态势也基本认可,说明了美国方面对武器被移交回韩国这个结局也可以接受。

反正秘密已经被捅出来了,将来再去向韩国要,问题不大。

直到我们北京方面的宋总(王学圻)又插了一脚进来,局面一下子又被打乱……按片中设定,宋总至少是中方情报部门数一数二的高管,中央派出这样级别的人物亲自来港督战,一方面出于涉案武器杀伤级别过大,另一方面也说明这次事件不仅仅简单只是一次国际地下军火交易,北京方面是做好了打外交战的准备来的。

宋总这个角色一开始就表现得很反面人物,一副独断专行高高在上的跋扈姿态。

但正应了他一开始就对李Sir讲过的那句话“出于特定的原因,以你的级别,很多事情我没办法跟你细讲……”我估计宋总一开始就知晓了美国CIA授意赤盗搅起的这趟浑水,所以从头到尾他都是以国际政治外交的角度来应对这次事件。

以中方的立场,你韩国作为邻国,悄悄地搞高端技术核武器是什么意思?

地区威胁论另说,现在你把这么一件WMD弄丢了,还被运到了香港,极大威胁到了中国公民安全,是不是你的失职?

暂且不说我已经扣下了这件武器,可以拿到技术为我所用。

就算是要归还也没问题,但你韩国方面一定要官方出面表态说明情况,也给其他各国一个警示(尤其美国),杀鸡儆猴,告诫你们不要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搞到我们头上来,在我们的地盘上,由不得你们胡来!

这会儿韩国方面一下就慌了,斗争策略中那句亘古不变的真理——“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

”韩国这时候重新又想起了自己名义上的“盟友”——美国。

这一刻,韩方行动组跟赤盗(美方代表)由冲突对立又重新站到了一起。

凭借赤盗在香港行动组核心层拥有的内应,毫无准备被蒙在鼓里的香港警方于是就不出意外的杯具了,韩方在赤盗协作下重新夺回武器。

这里韩方行动组老大崔理事的一通电话很值得玩味。

他告知助手放消息出去“韩国已经重新拿到武器,请各方都罢兵消停,放过香港。

”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老崔这一手还是蛮厚道的。

他深知这件武器已经成为了各方势力死死盯上的肥肉,这场争夺战再继续下去,不幸充当战场的香港只会遭受更大的灾难。

对外声明武器回到了韩国手里,既是公开宣告任务完结,也相当于是表态“东西在我们韩国这儿,有什么事冲我们来,不要牵连香港。

”只不过这个短暂的美梦瞬间破碎,狡猾的老美又玩了韩国一手,赤盗设连环计伏击韩方,成功夺回武器。

韩方伤亡惨重,回国场景悲壮。

尘埃落定,李Sir终于觉察到了端倪。

但我猜想可能因为赤盗全盘谨慎,没有留下什么实质性的证据,所以李Sir执意孤身前往。

一者知道对方势力强大,此去凶险,不想牵连队友。

二者如果他猜对了,赤盗必然不会放过他,他这是以自己之血,来换取证据!

影片尾声,李Sir之死没有被辜负,中方抓获赤盗助手,并成功定位到赤盗所在位置。

宋总与赤盗当面对峙的那个场景,赤盗没有表现出一丝慌乱,仿佛是故意被捉的样子,他不经意透露宋总的女助理原来也是他的卧底。

女助理跟过宋总7、8年,必然知道很多他的内幕,以宋总这样的级别,不可避免的一定会有一些黑料不能为外界所知。

所以,故事的最后,还远没有结束……回想李Sir终于揭开谜底的那一刻,赤盗对李Sir说:“从头到尾,你就只犯了一个错误——你不该打女人!

”而我觉得,李Sir犯下的最大错误,恰恰是从一开始对这整个事件的定性上就出现了重大偏差。

李Sir一直是以地下军火交易的认知,以维护香港地区安全为理念来处理这次事件。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卷入此事件的中美韩三股势力,其意均不在香港,甚至都不在于武器本身。

而香港,只是阴错阳差地成为了这三方绞力的战场。

政治斗争中,最容易落败的,未必是那些弱小的,而往往都是那些认不清形势的。

 6 ) 《赤道》:国际大片范,人戏两头乱

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叫“路径依赖”。

大致意思就是人类会沿着自有经验去采取一套行为,即便环境之后完全不同,出于成本考虑,依然还是会沿着这条路前行,哪怕此时这些行为已显得非常怪异。

比较著名的段子,类似于“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火箭推进器的大小”,不知道的可自行百度之。

《寒战》以傲然姿态在2012年成为港产警匪片一匹黑马,在小格局里拍出了大气象,梁乐明陆剑青两位编导必然尝到了甜头。

在其后作品里复制他们颇有心得的剧作技巧,自然是完全能理解的。

但令人意外的是,《赤道》的投资虽然数倍增加,动作场面与城市场景都豪华了几个级别,电影本身可看性却大大的降低。

或者该这么讲,精致的硬件和设施,将他们工作中粗疏与虚弱的部分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说到底,《寒战》中令人耳目一新的美学,无非是压缩时间,讲述在极短时间内的故事。

扩大群戏,然后"强化多角关系"与"延长僵持"。

以往港产片为求情节紧凑,又要时刻创造意外情节,往往容易陷入重复套路。

最难做的是主线和副线如何交织得不动声色。

梁陆算是找到了看似能巧妙的回避这些问题的方法——无副线。

倘若主要人物够多,仅仅是讲完他们的关系就比常规电影要花更久的时间。

再尽力放大和细化背景中每处小关节的话,即便事情不推进,一般还能看得下去。

而营造出一个多方角力的局面,更可以使观众感受到莫名的压力。

要是能让矛盾双方都取得观众一定认同,那就更好了。

打起来的那一刻,观众甚至都不知道该帮谁。

即便有些漏洞,也能心潮起伏主动去帮着补了。

当然电影时长有限。

演员一多,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人物基本扁平化,标签化,没有太多成长空间。

所以角色就更需要由明星来担任,迅速吸引眼球,用气质和演技去补充那些没机会讲清楚的部分。

在故事不太好看的地方,努力拍脸。

有钱了,总需要花在明处。

于是《寒战》中用一场爆炸和一杯水浇头就能启动的开场,在《赤道》中硬是花了18分钟才基本做完。

随着其后与毫无角色感的中东悍匪一场怒战,正义一方取得了基本战果,夺回失窃的武器。

当然进度条毫不留情地出卖了他们,没人会认为这就是最后胜利。

大家都等着看后面怎么闹。

王学圻扮演的宋鞍带着“制造僵局”的任务翩然而至,强行要求武器停留在香港,搅开后半段令人窒息的漩涡。

对于这个影响全局的指令,宋鞍解释居然是“你级别太低,我不能说”,而后以这样腔调又进行了大约三四场毫无用处的对话。

不管怎么强调城市安全,宋长官都很官样复读机一般地说:我就是为了香港安全。

回想一下,这大概是近年在如此投资级别电影中,看到信息量最低的一堆戏了。

其实语焉不详之处,似乎有力图探讨中港心态与从属关系的意思,但无论是不敢明喻还是怕成为两头黑,大众对于这个僵局存在理由终是一头雾水。

轻慢之心,也就慢慢浮现了。

所有角色被这股乱流牵引,无头苍蝇似的开始追跑打闹,顺便引入更多未交代前世的势力,直至坏人并不吃力地获得最终胜利。

其实让人郁结于心的,不止是故事未完。

金培达节奏满盈的配乐好像时刻在表达“好嗨呀好嗨呀”。

而我们并不明白,这个故事讲出来是为表达什么。

不惮以最大的善意,去揣测梁陆最初构想,会有足够多篇幅在密室角力上。

在地下临时组建的危机小组里,有着试图合作却又不得不各自权衡利益的韩国特工、香港警方、大陆官员,外面还活动着大量不安定因素。

手上握着一个能夷平香港的炸弹,却又是(号称)各国争相抢购巨额财富。

泛亚洲格局的小共同体里,有多少文章可以做,不言自明。

可需要平衡大牌们的档期,需要展现各城市的美景,需要花钱做火爆场面,文戏现在被压缩到了一个狼狈不堪的地步。

甚至要靠结尾假装挖坑来挽回一些颜面。

华丽丽的卡司阵容,最终变成压倒这头骆驼的巨型水桶。

几乎所有人都不可爱,也不有趣,于是他们愚蠢与否也不太叫人关心了。

王学圻奉献出近年最急着拿便当走人的表演,装腔作势都装得有些心急,台词沿路吃螺丝吃到结尾。

张家辉倒单纯,就是个狠辣人,笑起来还是看得出从亚视就脱不去的草根气。

张学友胖得没法瞪眼了,只让人想捏捏他的脸。

韩国线两位欧巴倒给了比较全面的展示,从个人情怀到黑化立场都有,可跟故事总搭不上关系。

文咏珊的甜味加上浓妆倒多了几分别致,也许能顺利转型到另一个维度。

最叫人舒服的,其实是顾美华那个干妈有点松散的气韵。

但想来很奇怪,我们连好人都没看清楚,忽然被逼着为一个军火商伤怀,是不是太恶趣味了。

可以体谅,但决非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远例不找,2011年崔东勋编导的《盗贼同盟》也组起了一个十几人团队。

核心三角关系,外围协助,内部小团队,以及卧底力量交待得详略得当。

故事谈不上精彩绝伦,但角色给人留下印象远高于赤道中暗夜浮现的面孔。

究竟是对于《寒战》那一套的成功导致过于自信,还是无计可施只会这几招。

对于一个创作者而言,如果是后者,那是相当可怕的一件事远可怕于,赤道手里还有更多的牌。

 7 ) 没那么简单

晚上看这种大场面的电影就会导致晚上一直一直做梦,一直一直跟别人打架。

(●-●) 评分比我想象重要低,今年那么多真的“烂片”都能有完全不符合的中高评分,这部片子,颜值、诚意、剧情、场面都至少算得上80分以上的作品,现在分数只有6点多,我只想说,怎么那么多脑残粉,真的,买电影票支持烂片就算了,还要充当水军去拉高烂片的评分,这样真的有助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吗??

(哎,虽然年轻的时候我也是一名死忠追星族)。

我也是智商不高的一族,通常看脑洞大开的片子,我都看不懂,比如少年派,星际穿越等等的,不过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的吧。

能看了一遍就在豆瓣写出那么深刻幽默的影评还是很少很少的呀。

不过我感觉很多看不懂的就直接给了差评(这句话也是找抽,但是基本在微博和豆瓣上说香港电影已死的人都在说这部电影不够流畅,故作深沉),well,张学友教授里面也说了,要尊重每个人的言论自由嘛,那就算不同意,也要誓死捍卫每个人说话的权利咯。

我看第一遍的时候也就只是跟着剧情走,而且开头一段时间我还很蠢地认为赤道就是那个武器,后来才明白赤道是个人,武器是DC8,哎,我的智商真是堪忧。

但知道赤道是个人以后,我就觉得张学友教授有疑点呐。

以《寒战》导演的剧本,不可能就这么直白,张震这个明显的反派就是赤道吧?

赤道既然是大BOSS,而且这部电影必定延续在《寒战》是有内鬼的,那么大BOSS肯定在这一堆国际专家小组里面啊。

所有人当中,也就张学友最不像是反派。

看到有人说,如果观众要回来看影评才说,哦,原来是这样的话,从商业片角度来说是失败的。

挺有道理的,但是好多评分很高的电影都是这样的呀,看了好几遍看了好多影评才会说哦,我懂了。

这最多就是一个小的扣分点吧?

回到电影剧情。

看到最后,就知道张学友是赤道,张震和文咏珊是信使,好人几乎死光了,姐姐还问我,续集怎么办?

人都死光了,又要找新演员啊?

但是没那么简单吧吧吧。。

《寒战》的心理悬疑拍得那么出色,这部电影也是两位导演再一次诚意之作,不至于那么简单就放个超长预告片然后告诉你战争刚刚开始吧?

那么多的疑点,比如池珍熙的妻子在出发前给他一张纸条,写了什么?

池珍熙为什么没死?

王学圻的表演大家说好好笑,就像微博上说的,他一个老戏骨,演得这么夸张是有设计的吧?

张家辉压着那位做军火买卖的大嫂出来,大嫂死确实有原因,可张震为什么那么时候不直接开枪打张家辉呢?

就像《寒战》里要表达的一样,很多东西是政治层面的利益,是利益集团,才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可以做到的。

《赤道》也是要表达这个吧。

也是一个利益集团,你要猜的是谁是利益集团里面的人,那些你看上去正直、善良的人,也许背后他杀人不眨眼,就像张学友说的,不过就是买卖而已。

这也倒挺真实的。

这部电影涉及政治因素,涉及外交、国际利益,这个点很精彩啊。

现在美国、韩国、中国大陆、香港的关系,地区安全、恐怖分子、国家利益这些元素都要包含进电影里,对白就很难处理。

又要精彩又要能通过审查,也许可以拍得更加清晰,但是政治嘛,又不能什么都摆上台面,三口六面讲清楚。

不过开头王学圻说,我要出国,然后后来出现在香港是几个意思???

是中途去了一趟美国没拍出来?

这部片子没讲爱情耶。

文咏珊算是戏份最多的女生了,从嫩模到和这么多大咖拍电影,一句对白没有但是成功吸引大家眼球,她演女杀手还真是像,动作挺到位(也许是钱嘉乐指导得好吧),眼神也还不错。

虽然样子辨识度不高,但是算是有实力的演员了。

男星们的演技也没什么要挑剔的了,崔始源死的时候真觉得可惜啊,始源现在演技不错呀,加上和刘雯couple的组合,在中国要大红的势头呀!

不过张家辉演的角色有一点弱,就像是要显得很厉害但是还不够,他说我习惯怀疑每一个人的时候,我想,那你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怀疑张学友啊?

期待第二部,最好就是和寒战合起来,串起来的一部更加恢宏的影片。

不要让中国的电影市场总是充斥着各种拿情怀来骗钱的看似小清新其实是梳着非主流头的烂片。

 8 ) 三个代表都很差

主线就是找到赤道,韩国的武器,宋总代表的中央的国家安全威胁论都是烟雾弹。

情节是为了复杂而复杂,很多人物甚至没有出场的必要,比如说韩国代表方面,崔始源扮演的韩国特工,他的角色设置和另一个女性韩国情报人员重叠了,都是满足韩国武器运送和“协助”赤道将武器启动的作用。

崔理事的线搞得太煽情,回国的那段完全可以删掉,有了妻子的表现就够了。

香港代表方面,行政级别完全乱套,行动任务也完全乱套,张家辉饰演的李sir性格设置上矛盾重重。

一方面是服从任务不去质疑宋总的安排,一方面又说自己怀疑所有人,单挑赤道一副大boss的状态。

说到怀疑,肇教授的那个电话暗号也太扯淡了好吗,听的时候就能反应出不对啊,而且从情报中心打出去的电话怎么可能不监听呢?

范警官可能的确会在第二部坐李sir的位置,但在这一部他的角色太单调了,就是个跑腿的,价值只体现在干掉买家二号人物被复仇上。

但是因为买家这个反派刻画的太没存在感,范警官可以进一步发挥作用的可能性也被掐断了。

最后说这部片子里最不靠谱,最扯淡的部分,那个号称代表中央的宋总。

首先找王学圻出演就是个败笔,他的银幕形象就是个变态的反派,可能是我偏激了,毕竟剑雨里的太监形象和天地英雄里那个变态太深入人心了。

然后他的行动部署很扯淡,一开始的飞机失事只给了小时的空姐这么一个线索就引出了出大事的结论,这也太扯了,编一个像样的线索不行吗,飞机从目的地是哪里,上面什么人很重要…总之要和后面的剧情衔接上啊,消失的空姐也是有任务的呀;一堆珍惜的北京武器专家就这么被ko了,那个全程只会耍酷的小袁说反派就反派了,她的作用就是来告诉宋总"赤道中央有人"吗?

全片发挥出色就只有两个女演员,文咏珊和李泰兰。

完全按照常理出牌却被观众期待太多的张歌神和张家辉还有张震这“三张”完全被不靠谱的编剧坑了。

 9 ) 说香港电影已死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 ----------《赤道》影评

首先,建议本片导演(们)学习or重新学习以下课程:《论电影中细节的艺术》《视听语言之特写的作用》《你所塑造的是什么角色》《谈如何让演员看起来有魅力》《暴力美学》《一个导演的自我修养》好吧,以上著作都是我瞎掰的,请勿盲目查找,但这些都并非废话。

开始正文。

这部电影让我真正理解了上学的时候老师对我说的一句话:“有的时候,对初学者而言,拉一部制作粗糙的电影比拉一部精良的经典之作更有意义。

”因为它可以让你更容易的看到症结所在。

面对这样一部电影,我今天不想过多谈论剧情,在盲目崇拜“故事为王”的整体大环境中,把一部电影的好坏全部推给剧情,显然是那些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感觉观影感受极差的观众做的事情——观众毕竟没有拍过电影,自然不知道这种恶心从何而来。

而我想说的是,就在现有的条件下,现有的剧情下,其实这部电影可以拍的更好更精彩。

相信我们都看过看着非常精彩,回过头来回忆却没有其实没有什么剧情的电影。

而作为本部电影的导演(们),从基本功到责任感到自我修养,都差的太远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每一点都差一点,最后的结果就不成样子。

想走的更远飞的更高赚更多的钱,还是把那些讨论人性、追求视听冲击、试图编造一套牛x的逻辑和剧情这种高级的事情放一放,先把一些抬手就能改进细节做好再说吧,观众不会一直傻,就像老板也不会一直不懂广告和策略营销整天听你瞎忽悠一样。

砸来砸去砸的还是自己的饭碗。

言归正传,我们来聊聊之前我说到的那几本“著作”相关的事情。

《论电影中细节的艺术》及《视听语言之特写的作用》这部电影整体给人一种匆忙、不明所以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主要还是来源于细节的处理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整个电影中缺少体现人物情感及互动的细节描写。

细观整部影片,绝大部分镜头都是中景和近景,特写也大部分集中在演员的脸上,手指、肢体动作、眼神传递、动作捕捉基本不存在,极少有大特,仅有的几个大特也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不推动剧情发展、不做任何暗示、不体现角色内心状态。

环境镜头以及空镜的作用基本上也只是肩负起了交代环境及视觉冲击的作用,什么危机四伏暗潮汹涌暴雨将至之类的感觉全都甩给了“宏大”的背景音乐。

(很多情况下,宏大的音乐这么瘦弱的小肩膀很难全然肩负起这一重担,300人以上交响乐团或许还有挑战的可能性)一说到细节描写我就会拿《甄嬛传》举例子,这是我近年来看过最会做细节的电视剧,包括台词、特写,哪怕不说话,一个眼神的特写,紧接着下一个人眼神的承接,观众一下子就知道其中定有猫腻。

而这往往正是符合人们日常交流习惯的,特别是开会这种场景,完全可以拍的很有劲。

开过会的人都知道,一个重要人物在上面说话的时候,下面听的人绝对不会什么都不做,他们之间的眼神交流随时都在发生,绝对比说话的人讲出来的那些事精彩的多。

什么叫“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一定不是说出来或单单是用音效砸出来的。

没有细节的电影,就像一块20支的布,全是孔,没法细看没法用。

任凭你如何“咣咣咣”的轰炸药,如何“轰轰轰”的震低音炮,观众也不会紧张起来。

当然,过多的细节描写会有可能拖累到整个电影的节奏,作为一部激战类电影,过多细节描写会让它变得节奏缓慢、没有紧张感,或充满了文艺味。

但我说的是过多,适量的细节描写是绝对是必要的,要相信,虽然观众们自己无法意识到,但他们时刻都在接受着哪怕0.5秒特写的暗示——他们的眼睛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描写(除非这片子实在乏味可陈,让观众已经不再想去关注),。

你看人家《无间道》,随便拉拉都是细节,这种外部节奏稍缓内部节奏很快的结构让整个片子充满了从内而外散发的紧张感和压抑感,满满的都是张力。

而本片,角色和剧情从始至终都被这样粗糙的对待着,整个结构看起来就像是一只被平均切分的死鱼,无头无尾,更别谈什么外部节奏内部节奏这种高级的东西。

剧情像赶场子似的轰隆隆简单粗暴的碾压过去,再加上一些结构上处理的失误(几个立场的人物所推进的故事线叙述不清),使整个片子充满了一种莫名其妙,莫名其妙的玄乎,莫名其妙的紧张,莫名其妙的有人就死了,观众不知道剧情怎么就走到了这里,感觉更像是导演想让人死了,这人就死了,导演想让剧情这么走了,所以剧情就这么走了,不要问为什么。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一部谍战片,是一部给男人看的电影,男人注意不到这些细节,观众都意识不到我们也没必要去拍,拍了他们也看不到。

我们暂不讨论男人会不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生理问题,但至少作为从业者,我们不应该把观众的不专业当做自己不专业的借口,而无论多粗糙的观众都不该被这样粗糙的对待。

我相信这部电影的剧情应该是完整的,有趣的,苦心探讨研究出来的,甚至是宏大的,意想不到的,但这一切都毁在了这么一双(或两双)不知道精心打磨的手上。

(等片源出来,我会再对前面以及之后提到的一些细节进行补充举例)《你所塑造的是什么角色》及《谈如何让演员看起来有魅力》前面说到“导演想让人死了,这个人就死了。

”的时候,实在想高呼一句:请把角色还给角色本身!

当一个角色被塑造出来的时候,他已经不再属于导演你个人,他有他的性格、他的行为方式、他的审美、他的特点,而不是只有他的脸。

太多太多的电影,里面的每个角色都惨遭导演的毒手,变成了长着不同脸的导演的分身,说着导演想说的话,做着导演异想天开想让他做的事。

其实一部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由于有着他们特别而又不同的地方,才能推动剧情的发展,才有了接下来的命运,可能换个人,这事儿都不这么发展了。

当然,并不是说这部电影把所有人都刻画的一模一样,但蠢的人都蠢在一样的程度,聪明的人都聪明在一样的程度,除了蠢人就是聪明人,这划分,我只能再用上一节里的一个词,太粗糙。

更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导演不尊重角色固有的性格特点,导致了很多人物行为上的前后矛盾,这会让电影看起来怪怪的,因为太多不符合逻辑。

比如,张家辉这个人物,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一板一眼的好警察,他会威胁军火商,会对抓到的犯人用刑,算是不择手段,线人又多,说找军火商一找就能找对人,必定是大风大浪里走过来的,算是老江湖了。

可这样的一个人,所谓的严刑逼供原来也就是往脸上倒倒水这么简单,什么心理施压、威逼利诱和犯人周旋博弈这种技能也都太过于幼稚,一两句话就匆忙结束了,真是蜻蜓点水小孩子过家家。

有关怎么审讯犯人,可以看看《国土安全》,怎么着也不会拿个小孩子荡秋千的视频来吓唬一个军火商人头子,这威胁手段太低级,作为一个军火商人,没有确认真伪、在不会分分钟转移亲人的本领下,就这么被吓到了也只能说是军火商人看在张家辉是男主的面子上故意失了水准。

再说张家辉,这么一个高级警员,是什么让他相信单用一个手铐就可以铐住一个训练有素的杀手,如此放心大胆的就让姑娘一个人开着车在大马路上晃悠?

看到这一段我以为张是个中好手,自然在必要时刻亮出他的真本事,结果,他满脸自信的跟丢了……,好吧,或许这只是个阴谋,张最后一个人深入虎穴这么猪的做法一定证明了他却是各中好手,一定有什么必杀技,结果,他挂了……后来我想起来在片子还没上映之前导演接受过一次访问,好像笑呵呵的说,就是让反派赢。

于是,我明白了,原来为了这个结局,导演只能选择无视角色特性了。

先是设定了一个很吸引人的角色,然后想一个很吸引人的剧情,千万不能走邪不胜正这种老路子,要推陈出新,要抓住眼球,所以要让反派赢(还要出第二部呢!

),写着写着,咦?

不对,按照现在这个角色设定反派肯定要输呀!

那把张家辉改猪一点吧,这样就能让反派赢了,啊哈哈。

——这种驾驭不了剧情就改角色的事儿,还是那句话,会被看出来的呀!

当然,我觉得导演应该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所以可能张家辉是故意放水,为的是把敌人彻底消灭,也有可能张其实是个间谍,他是诈死。

不过,这么精彩的剧情,在他猪了一整个上半部之后,还会有人再看吗?

所以,同学们,要写人物小传,切记。

其实这个话题有点中级了,要谈论完全可以探讨一整天,而要学会熟练掌握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谁都不敢拍着胸脯说在这点上他的处理炉火纯青,所以我们还是谈谈入门级的事情。

电影是个很美的东西,无论你的审美是哪个方向,哪个方面都必须是美的,暴力也可以美,时尚也可以美(比如《穿prada的女魔头》),拧巴也能美的起来(比如《孔雀》),但无论哪种美,都要需要极致,最怕不上不下。

如果你要让这部电影看起来帅爆了,那就好好想想怎么能让每一个人帅起来,帅出新高度,让走进电影院的每个人出来的时候即使啥都没看懂,就是记得有那么一两个镜头,帅的无以名状,就是想跟角色过下半辈子,不要找几个帅的漂亮的往那儿一堆就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镜头是导演选的,表演是导演要求这么演的,所以电影拍出来演员不够帅气不够不够有魅力不够自然是导演的问题。

不要把演员的美交给服化道,画面的美交给摄影师,光线的美交给灯光师,这样偷懒,是会被看出来的。

举一个例子,韩国小妞走进巷子口那一段,姑娘很漂亮,但整个人杵的像块木头(开场那段的小妞也是如此),可能导演是想要用这样严肃、认真、紧张的表演加上低沉的背景音乐营造一种危机四伏感,但是,看在观众眼里,充满了呆板和故弄玄虚。

有时候增加一些自然的动作,会让整个效果好很多(这也是全片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摸鼻子摸下巴摸脖子这种自我安慰的下意识动作,或者散开围巾这样帅气的动作都可以,这场戏只要画面色调阴暗、演员步伐偏快、再加一些脚部的特写和具有紧张感的背景音乐,感觉就有了,再多就是画蛇添足用力过猛了,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是多多益善的。

同时,也不要再逼一个资深的情报人员,做这种连头都不敢回,回头身子跟着脑袋一起动的事儿了,实在是不够帅气又不符合角色定位。

(这么说起来,似乎这部电影的所有角色都不会正常扭头)虽然这部片子宣传的时候主推说张震有很多帅气的画面,都是脸部的大特写什么的,但我在这部电影里并没有感觉到导演有去认真观察他们的主演,他们没有更好的表现出张震身上的魅力。

特写里,人脸的角度、打光都没有好好的研究,有一种“反正张震帅,随便怎么拍”的感觉,角色的人格魅力也没多想,有点就成,看起来似乎有点神秘感就成。

就是因为这样,一个100分魅力的演员,生生被拍成了70分。

而除了特写之外,其实其它景别的镜头也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典型的就是小马哥甩开风衣掏枪那段,可惜这点在本片中也没有看到,似乎帅就等于多张特写之间来回的硬切。

一个演员,无论你多美、多有演技,都需要有一个可以将这一切体现出来的导演,不然真真是可惜的。

在我看来,制片人是导演的伯乐,导演则应该是演员的伯乐。

一个好的演员一定是由一个好的导演成就的,而一个好的导演,甚至可以让一个演技拙劣的演员看起来一娉一笑都是戏,在有的导演手里,演员甚至不需要知道他此时此刻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心理活动,导演说“你接下来低头,然后看向另外一边,像我们吃饭的时候那样笑笑”,他只是照做,等成片出来后,演员都会吃惊于这样一个连自己都不明白的动作和表情,会在影片里看起来如此的意味深长别有韵味。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会问,为什么有的技很好的演员,到了另一部电影里完全没有演技甚至看起来有点傻,那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导演的审美。

《暴力美学》其实我对暴力美学并不感冒,也是很久才慢慢的从道理层面学会理解和欣赏暴力中所存在的美,但前面谈到了审美这块,所以简单的说一下本片中枪战打斗部分的戏。

说实话,这部电影里的枪战和打斗看起来既不暴力也不美,同时给人感觉很混乱。

这种混乱主要来源于对空间交代不明,从哪儿打到哪儿,任务分布是怎样,每个人的特写等镜头没有人物关系镜头的交代,这个挺致命的,会让人感觉镜头晃晃晃,扫到这里扫到哪里,毫无印象的就结束了。

其它至于撒血人飞炮弹轰这种属于个人特色的东西我就不说了。

《一个导演的自我修养》我记得上学的时候曾经作为作业翻拍过一部小短片,片子里有个空镜头,是一个吊顶风扇在转,翻拍的时候我还专门找到了一样的风扇,美滋滋的拍了,后来拿给我老师看,老师问我,你这里放这个空镜头是要干嘛呢?

我说,因为原来的镜头里有啊。

老师说,你再去看看,你和人家的区别。

我看了,没看出来。

老师很生气的说,原片里的风扇在转,你这风扇是死的,风扇转,我们就知道当时是夏天,当时很热,也会让人整个气氛有些焦灼,人的内心也焦灼着,但片子的外部环境因为这个镜头变得慢了起来。

你的风扇,死了一样放在那里,镜头还晃,除了给人感觉莫名其妙还能做什么!

有的时候,一个导演的自我修养就是这么一点点的小事。

这部电影里,有太多东西是大可不必出现的错误,至少作为一个对自己要求严苛的导演是不会出现的。

失焦——这种错误我已经在大屏幕上太少看到了,这部电影居然还有。

为了让张家辉和女杀手的追逐戏时间变长,看起来来回追逐更有乐趣,居然拍成了夫妻大闹来回拉扯的桥段,两个人见面不像敌人,都未使出浑身解数,导演在镜头设置里也出现了太多两个人同时出现在一幅画面里的镜头,这些都让我时时刻刻觉得两人有一腿,总总(这篇影评林林总总写了一周,太多细节记不清了)。

虽然现在市面上各种圈钱之作,但在香港电影面临水深火热的今天,导演不更应该自我要求和约束,力求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不是么?

有些片子拍出来,毁名声啊!

最后,为挽救本片第二部对制片这边有一个建议。

1.既然本片脑洞开这么大,就利用这点做点营销为第二部造势:找编剧就现在的剧情设计多个真相,可以宏大可以匪夷所思,发动微博微信进行竞猜和征选。

2.不要纠结在换国家拍摄上,花钱多,宏大的感觉就现在这个水准也表现不出来,不如把钱放在主创人员身上。

3.不要过多介入主创。

 10 ) 逗你玩!

我对寒战很有好感,看完赤道其实和看完寒战时有小小相同的感受,就是导演在高级黑和跪舔之间游走的狠有意思,让人摸不清头脑而思考之余还是摸不清头脑……为什吗打较差呢,一个是我忍着没看剧透等着惊喜,结果是被吓尿,第二是回头搜了一遍演员表,发现导演真真如大部分评论说的是浪费一首好牌讲了一个不晓得什么鬼的甚至都不算完整的故事……演员太多了,都是走过场,太浪费了,豆瓣主演里木有金海淑啊,不知道是谁的冯文娟朱千雪都有竟然木有添金海淑啊……顾美华搜了一下竟然是六十多的人,保养的要不要那么好啊,妥妥张家辉同龄人啊……王学圻以为要放什么大招呢,从头到尾不知道干嘛的,国安吗?

难不成说明一下就不给过审?

张震是来秀造型的吧,余文乐也浪费,韩国人就不说了,枪战看的处处违和,janice man当年看大追铺挺有好感啊,觉香港小花里她还成啊,现在又木有feel了,搜了一下作品这几年也太非主流了,哎……

 短评

张学友打电话稳助手一下子就把悬念打开了,不爽,不然的话会好看很多的,看着张学友淡淡地说狠话,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6分钟前
  • 通叔
  • 推荐

影院看成片,更看得見兩位導演的誠意。兩人還會為直升機全景畫面丟了一格這種事生氣一晚,也真是萌。內地宣傳完全可以用「竟然過審了!」來作為噱頭嘛,保守啊…

7分钟前
  • 小溪笑嘻嘻
  • 还行

预告太长,挖坑太多,期待后续,预告片死去的酱油同志们永垂不朽!

12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还行

全都挂了,没有军队吗?

14分钟前
  • 曼特宁
  • 较差

挖坑不填,打算拍续集?

18分钟前
  • 豆瓣松鼠
  • 较差

我裤子都脱了,你就让我看个预告片?前戏还俩小时!

22分钟前
  • 青悬
  • 较差

其实,看完挺失望的。有格局,没格调,有野心,没掌控,硬着没射就软了,其实挺阳痿的片子。故事讲着讲着就完全底气不足了,结尾不得不用一句战争刚刚开始来收尾。看这片子,感觉张震一直怒刷存在感,警察蠢蠢的,被反派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张学友的揭秘不错,但很多细节说不过去。反派卧底也太多了。

27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就很浪费……张震就是好看死你没道理的人,非常。崔始源一身西装动作戏也很好看。不过整个片子就还是,挺无聊了。说不完也说得不够动听一个故事。

31分钟前
  • 帕布莉卡啦嘣吧
  • 较差

我靠!导演你《寒战》的坑都没填完呢,还拿整部《赤道》来为《赤道2》做铺垫?!多条线索处理得这么失败,悬念设置也水到爆,空有一副国际合作高大上架势,就为了告诉观众:顶撞中央官员的就是坏蛋,香港警察傻X,韩国情报人员无能!放映结束,全场爆粗此起彼伏,真特么前所未见!3/10

32分钟前
  • 瓦力
  • 很差

http://weibo.com/1856087511/Cespj5rJk?from=page_1005051856087511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_rnd1430418009134

35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较差

出场人物和线索依旧错综复杂,但就完成度而言,还算不错,特别是文咏珊有终于熬出香港出现的几率,表演很亮眼,老演员和国际班底还是那样,正常水准,大BOSS虽然早就猜到,不过反派个几位也都抢戏,续集别等太久就好

37分钟前
  • 邻舍的老花猫
  • 推荐

张家辉 张学友 王学圻负责演技,张震 余文乐 池珍熙负责帅!意外惊喜顾美华和李泰兰,戏份不多并不妨碍秀演技!如此配置,剧情基本过得去,就ok了!

40分钟前
  • via。文
  • 推荐

华语片里罕见的政治惊悚片

45分钟前
  • 妖灵妖
  • 推荐

一直把文咏珊看成倪妮,还想倪妮戏路倒蛮广的……脸盲晚期

50分钟前
  • 飞客流依
  • 还行

张震是帅哥中发迹线最高的,是发迹线高的人中长得最邪魅狂狷的。

54分钟前
  • 像面条般地活着
  • 较差

男人帮太壮大的结果就是看谁都好像有鬼,文咏珊好惊艳。

59分钟前
  • ♫LiNg™
  • 还行

张家辉影帝因为打女人死的好可怜,里面的朴总统竟然是依靠和信任一个叫崔的理事(是映射现实版的闺蜜门)?

60分钟前
  • CarbonJarkarta
  • 推荐

所有人都用力过猛。张震和文咏珊很可爱。台词过于简单,一环一环纯粹是为了做一个网拉续集而已。韩国场面特别唯美空洞浪费时间。死了好几个人那里很喜欢。然而没有到位的角色不管是张家辉的警察陈词滥调的zgzf虚无的大boss

1小时前
  • Q这一切的一切
  • 较差

导演明显有心无力,想搞个大格局实际只看到故弄玄虚,摄影也是电视剧水准,白瞎了豪华卡司

1小时前
  • 人出没注意
  • 较差

兩小時的預告片 看完有種被耍了的感覺 。導演不厚道 生氣了。

1小时前
  • 唔该借借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