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有不少惊艳之处,同时也留下许多遗憾。
当然,一部片子中只闪烁那么一瞬间的惊艳就足以成为让众人高山仰止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这部片子最另我觉得惊艳的地方莫过于它的前半段,或者是前三分之一。
随着剧情的推移,安娜的出现,安娜对丈夫,对女儿,乃至对整个家庭情感上的变化,这无疑是导演想要阐述的重点乃至高潮,但我认为,这让观众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这个家庭的某种特殊性上,就像看一个跟自己毫无关联的病态事物,其观看的动机与其说是猎奇而不是观众与其家庭的某种共同性,这降低了该电影的艺术性。
当观众一味陷入追寻“未来会发生什么”的悬念中时,这未必是件好事。
我要说的惊艳恰恰与这部影片的主线毫无关系。
而是在开头的前几个片段中,尤其是第一到第二个片段中散发出的对老年与对时间的精确体现,后得知导演在拍摄此片时已有84岁高龄,在观看过程中,我想如果导演还不足60岁,那无疑他是最天才的编剧与导演。
影片从展现玛利亚的情欲开始,这本身就非常棒,一个60多岁的老年女性,她的情欲就像是一个20岁的小姑娘那么热烈。
又是那么干净。
她改变了我对老年人形成地步入黄昏,一切都归于平静的刻版影响。
当看到这一段,我甚至有去拍老年人爱情故事的冲动了。
这极大地体现出人这种动物的某种美好特质。
当然更表现出女性心理上的某些不甘于随肉体之衰老而体现出的对时间的抗争。
老年人的爱情尽管与年轻时有高度的相似,但也同时大不相同。
这时影片的另一惊艳之处。
人生已经走完了大半。
自己已有孩子,已有孙子辈,他们的爱情或情欲是建立在某种自然结构之上的。
这主要通过玛利亚与约翰在阳台上的对话表现出来。
她们回顾人生,站在超越人生的角度。
曾经也许会纠结,痛苦的往事成为嫣然一笑地瞬间。
从而达成一种简单快速的共识。
当男人已无法具备当年的英俊,强壮和热情,而只剩一副自己都不好意思展现的皮囊时,爱情仍然继续,就像时间仍然继续一样。
如果还有机会再看一般此片,我会更加详细地阐述其他闪光点。
影片分9个小节讲述了在跟约翰离婚30年后,玛丽安决定到约翰家看望这个多年未见的前夫,并在他家里感受到约翰孤单的晚年生活并不顺心,同时,玛利安认识了约翰与前妻的儿子恩里克以及恩里克21岁的女儿卡琳娜,她发现这三代人之间并不那么和谐,他们彼此那么需要对方,可又无法彼此理解。
在短暂居住的日子里,玛丽安感受到30年前人与人之间那种沟通和理解的困难仍然存在,这并没有因为时间而改变。
“萨拉邦德”是一种源自西班牙的古代舞曲,从古典音乐的角度上讲,萨拉邦德意味着严肃、缓慢而沉重。
在影片中,萨拉邦德是卡琳娜一直练习的曲子,意味着她与父亲之间最后的沟通。
对三代人内心痛苦和不安的描述,使我仿佛回到了久违的伯格曼的内心世界,依稀是伯格曼的影子,那个熟悉的安娜的照片和丽芙·于尔曼的面部特写,那种朴素但深邃的对话,那种独步遐思般的节奏,伯格曼没有声明,可我似乎读到了几十年远离人群独居的生活,一个费罗岛怎么能承载一颗如此怦然跳动的灵魂?
当初拍摄《婚姻场景》就来自伯格曼个人情感生活的困扰,事隔多年,伯格曼再次把个人的心灵境遇用影像表达出来,精彩依然,令人感动。
解构,我也想分十个部分完成一部视频作品。
我也想用间离。
我如果拍摄会更加出彩,因为我是新时代更加自由的占有视频艺术的特质。
哈骊
我看的只是下半部,上半部以后有机会弄到再看吧。
“我希望你死于一种恐怖的疾病。
”提到了《安娜的爱情》,算是对自己拍的电影的回顾和导演自己作为观众的解读。
女儿对父亲说她不想当独奏者,想领导一些人一起演奏。
她看着精神失常的女儿,苍老。
伯格曼这部遗作是《婚姻生活》的后传,然而不管怎么看,都不仅仅是一部续写而已。
很遗憾看之前没有看一下婚姻生活,真是太失策了。
但是这个故事,就算不看前作也不会有丝毫不理解的地方。
伯格曼的一生,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对家庭、婚姻、哲学、道德等等命题的思考,可以看出来他想得很深,很多,表达出来就难免晦涩了。
基本上他只表达自己想表达的,而观众根据电影自行理解,这时候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了。
刚刚接触伯格曼,还没有对导演的作品以及生平很熟悉,希望接下来可以慢慢了解更多。
再说萨拉邦德。
全片的自我剖白,非常震撼,简直是一个老人家把心剖出来给你看。
关于家庭,他甚至还隐晦地讨论了乱伦这种伦理问题,这里是我唯一不太明白的地方。
说实在的全片看下来还是有些云里雾里,感觉还是应该结合导演生平还有其他作品一起分析才对。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伯格曼的电影,明明刚接触,却一上来就看了遗作,也是考虑不周啊。
1、1973年的一部《婚姻生活》让瑞典的离婚率飙升了50%,30年后的这部《萨拉邦德》是伯格曼走过一生,对婚姻和情感的再一次思考。
2、伯格曼的电影有一种魔力,代入感太强,可以和玛丽安一起感受一分钟有多快。
3、伯格曼式的人物特写让人感觉年迈的丽芙乌曼就像是亲人一样讲述着关于自家的故事,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让人感觉既熟悉亲切。
约翰仍然是那个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老头,独自享受地狱般的孤独,认为自己生命中的一切是无聊且毫无意义的,典型的虚无主义者。
4、和约翰的虚无主义形成鲜明对比,亨利沉溺于丧妻之痛,并将女儿卡琳当成了亡妻的替代品,催生出了近乎乱伦的爱。
5、这部影片同样出现很多的伯格曼元素,比如贯穿始终的巴赫,极简的对话场面调度,以及突然出现的教堂圣光。
6、美满的婚姻必须有两个要素:真诚的友谊和强烈的情欲。
7、最近刚好在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父子间的仇恨就显得很合理。
约翰看亨利的眼神充满了厌恶,也可能是约翰对儿媳安娜也存在某种特殊情感。
8、已经逝去的安娜成为了连结祖孙三代情感的纽带。
也正是安娜,让玛丽安第一次感受抚摸女儿时内心的无比疼痛。
9、精神上的剧痛,需要肉体的温暖来缓解。
第一次自己写影评啊。
电影萨拉邦德。
注意的是亨里克,她女儿对爷爷约翰说“亨里克每天活在怨恨中,活的很苦”。
亨里克也说过有一次他大声咒骂大学同事爸爸而让妻子听见差点抛弃他。
这一切可以从他爸爸约翰和别人的谈话中看出原因,约翰说“亨里克自认为和我很像,我才不像他呢,那么胖,那么温顺,他小时候用他腻歪歪的爱企图包围我,我才不吃他这一套呢,我要踢开他,狠狠的踢开,像踢开一条狗一样”看到这里我不禁发自心底的恐惧,居然有这么残忍到底的人,胖和温顺两个词让我不能释怀,亨里克小时的形象鲜活的出现在眼前。
还有约翰听到亨里克自杀,说的竟然是“亨里克干什么都不成功,连自杀也失败。
”是安娜的爱,让亨里克活下来,但安娜改变不了他,他仍然怨恨着。
亨里克说“我们能彼此拥有对方,我们的相互拥有就像一个,奇迹。
这样说是太狂妄了一点,但准确的表达了意思”真是让人羡慕,想起自己曾经的感情。
不仅他们的女儿羡慕他们的爱“当我厌倦了男朋友时,我就感到我没法享受妈妈那样的去爱”。
约翰也说“他怎么配爱安娜,他怎么配得到她的爱,而且安娜居然也爱他。
”再说约翰,他和前妻见面,“你呢”“有时觉得这种自愿的孤独比地狱还可怕,就像死了还不知道。
我回忆过去的事情,所有的事都有了清晰的答案”(这和我太像了我就是成天回想以前,回忆的一切越来越清晰以一个旁观者理清了很多事)“这听上去并不怎么有趣”“是不怎么有趣,谁说这该死的生活有趣了”“你得出了什么结论”“那就是我的生活是一堆狗屎,我是一个愚蠢的毫无意义的生命”“包括我们的婚姻?
”“对,包括我们的婚姻”看到这里不禁觉得他又可怜又可恨,他冷漠无情,连对自己的前妻都不在意,所以受尽孤独空虚的折磨,生活中少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愉快。
后来一个夜晚他疼痛发作,内心再也不能承受,于是敲了前妻的门,要求与她裸体相拥而眠,她脱下衣服的时候逆着灯光。
后来他们还是断了联系,约翰还是习惯一个人。
有一点我不明白,前妻在目睹约翰如此对待儿子后居然还爱他,还说过他重感情,这是不是恋爱中的女人智商都喂狼了,想人一厢情愿,约翰明确的和她说不在乎她了好吗。
我暂且忽略真正的主角女儿卡琳。
警醒自己像亨里克一样深陷怨恨里是注定毁灭沉沦的,永无出头之日。
虽然亨里克超越仇恨很难,但毕竟生活中少有他那样漠视的爸爸。
而自己最近和一个伤害我的人展开了长达半年的拉锯战,就是把以前受过的伤害(如数家珍件件不落当然有我自己的缺陷敏感)并且从来没有回击过全憋在心里,全都集中在这一件事上,一定要誓死力争伸张正义,每一次参战都激动的头上血管砰砰跳头昏脑胀耳鸣,对身心都是巨大的消耗,我不停的验证每一个人是不是居然真的像约翰一样残忍冷酷到底,一旦验证了就惊的不知所措毫无准备。
有时我抱着侥幸心理/懦弱心理,想我们虽然互相恨到骨髓,但对方某一秒钟松口了,我立马记住,在以后的时间安慰自己“他不是那次松口了吗”。
或他可能还是爱我的、某一方面他还是赞同我的,或找任何一点小理由安慰自己,甚至幻想他终于认输松口道歉,我们手拉手成为了情深义重的小姐妹。
也幻想过杀人,打他耳光。
最终还是没让恨有个出口。
最后长达半年的拉锯战以那人真诚心平气和的道歉落幕,我不知有多感激她。
我能做到放过那些人吗?
伯格曼的遗作。
演绎出了和他之前的作品不一样的主题。
全片仅仅十几个场景,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意料之外的转折。
虽然说电影的主题与以往不同,但是一些思想却在伯格曼的电影里一直通用。
影片的最后,伯格曼以闪回加独白的形式想要向观众诉说些什么,我并不清楚,也许是感叹生命之谜吧。
向英格玛.伯格曼致敬!
素养不够,理解浅显,欢迎交流。
这部电影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很独特,是玛丽安打破了第四面墙与观众直接进行对话。
后来她回忆着照片,突然想去看看老情人约翰。
后来约翰像个孩子一样,寻求母亲一样的安慰,问玛丽安为什么来找她,玛丽安说:“我听到你在叫我,冥冥之中感觉你需要我。
”当玛丽安来找约翰时,玛丽安期待着甚至是索求着约翰的亲密的动作和回应。
但是约翰透露出的空虚和寂寞,让玛丽安仿佛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工具。
安娜像是一个受苦受难的完美女人,能够看透人性,容忍和包容一切男人的幼稚。
正如玛丽安在教堂与亨利告别后,望着墙上的耶稣形象。
所有的人一开始都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家人,玛丽安不了解自己的女儿,约翰不了解自己的孙女,亨利不了解自己的父亲,卡林不了解约翰。
影片的最后,玛丽安去看望了自己女儿,自私的约翰突然感受到了卡林的内疚感情的强大撕裂感,亨利只身一人在世上无法忍受空洞的寂寞和孤独,卡林本可以变成安娜,但曾经获得过安娜爱的她获得了更大的勇气跳脱出了桎梏牢笼望着安娜平和的面容,他们在向往,在怀念,在渴求着一种幼童般追寻温暖的本能。
玛丽安后来去猜测模仿安娜的想法和行为。
没头没尾的一点想法。
我们都是孤身一人的活在这世上,有的人能像卡琳一样找到热爱的事业和自己的位置,有的人忙忙碌碌也同时忘记了爱的回应,以为过着毫无意义的人生,无头苍蝇般找寻着那一个完美无缺的安娜。
非常典型的伯格曼主题。
家庭内部三代人之间的各种羁绊关系,回应的仍然伯格曼早年的创痛经验——所谓“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某种意义上),这是伯格曼自身的心理症候第n次在电影作品中的投射——但是这一部电影稍显单调和单薄。
看起来像是在法罗岛自己的居所取景——我想起了有人曾说伯格曼的九个子女中甚至有人都不知道他是自己的父亲,这绝对是典型意义上的糟糕父亲与糟糕丈夫形象。
他无法面对生活中亲密关系,转而在作品中不断的塑造对亲密关系感到无助与障碍的主题——其实机敏洞察如伯格曼,他绝不是在人生的晚年才敢于面对自己,或者说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只不过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容易让观众产生这样的联想。
此前的《秋日奏鸣曲》《呼喊和细语》都是非常有力和深刻的作品。
理解女性的男性艺术家寥寥,能够把这种理解到位地诠释到大荧幕上的导演更是少之又少(尤其最近看了几部新浪潮的片子,对女性形象的认知和理解浅薄到难以置信)。
伯格曼算一个——虽然我们都知道,理解并不能等同于尊重。
当初我为啥要想看这部电影哇?😓极其无聊!到最后十分钟才发现,原来讲的是爸爸爱上女儿乱伦的故事。
2005文化大劇院
看似简单,轮舞之下,除了幽灵之外,没有第三人存在,一群人的情感与生活割裂独立,但彼此无处不在,盘旋环绕,全由分篇的简短对话片段组成,正适合作为时间断层但情感连续的《婚姻生活》的续篇,只要伯格曼把镜头对准人脸就依然会有能量迸发。
不是我最爱的伯格曼,但关于人与人情感的刻画依然令人动容。这种情感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疏远,也包含着扶持、和解、解脱,这似乎是伯格曼电影一辈子的主题,怕也是李安喜欢他的原因。看着那些演员逐渐老去,容颜不在,也特别令人感怀。
老伯还是那么细腻,画面很美;难道人只有到了两鬓斑白垂暮之年,才能学会淡然?
老爷子最后一部电影,半个多世纪经历的风风雨雨,融入人生感悟的影像遗书。年轻的你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而挣扎,不满,愤怒,耄耋老人用这部片子告诉你,来自地狱的剧痛,面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于至亲的憎恨,都是无法说出口的绝望;衰老松弛的肉体,孤独漂泊的灵魂,在生命尽头前进行最后的展望,享受那短暂、无限却虚无的温柔。—我已为伯格曼立了一座碑,在我的心中。尽管我认为自己尚未能与生活和解。
借个名字罢了,和《婚姻生活》的故事毫无关系。好奇伯格曼家庭是不是有很多抓马
话剧味道好重
本来超级无敌讨厌的 可是有一天突然喜欢婚姻生活和野草莓 等心情好了再刷一遍
无语凝噎。全片没有一帧画面,一个颜色,一场配乐是多余。没有多么宏大的主题,伯格曼只是用他庄重哀伤又沉闷的镜头对准了人与人的关系。更多的时候,它充斥着的是冷漠,自欺,虚伪,幻想,尽管有温暖,也稍纵即逝。
英格玛伯格曼是巨蟹座,也许还是一个infp。我始终认为巨蟹男的内心实在太沉重了,他的作品里,仿佛永远对亲情抱走无法释怀的恨意和沉溺,也许他过于寂寞,拍无数同类型的电影以此来表达自我保护和自我安慰的意识,可他却始终无法真正放下那些过往。
亲情、婚姻和爱情应该是伯格曼永远的主题和痛。不懂感情的祖父,被扭曲的父亲和被压迫的女儿……这一切有出路吗
好看
“我决定了,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为自己做决定。“ 讲真,整部电影都让我觉得恶心。
看完伯格曼15部主要电影,只有《芬妮与亚历山大》《呼喊与细语》《野草莓》《第七封印》能够欣赏
我只想说,约翰别墅前面的风景真美,亨里克和卡琳的乱伦真变态!
玛丽安和安娜一样都是圣人,是什么爱才把她拉回一个又诈骗又自大的老头身边,可能别人说约翰这样那样但她就能看见那一份温存,父子,有的时候我爷爷和我爸爸也这样吵
乌曼在伯格曼的电影中老去。两个老人相见的场景使我泪流满面。丽芙乌曼温柔的声音还是一样的,她握住约翰因为年老而控制不住抖动的右手,和他一起在隐秘的森林里度过最后一段时光。三十年前对方的背叛带来的怨恨都被死亡逼近的恐惧代替而和解。临走前虽然都说常联系但心里已经知道这是最后的永别。这一代人的故事完结了,下一代艾瑞克和他的女儿的情感纠葛依然如火如荼地延续着……
从二十年前的《芬妮与亚历山大》已然放下了严肃 但二十年后再拾导筒却也未曾拾起真诚真实而不真诚从来就是伯格曼的特点只是这部作为最终作令人意外(却也情理之中)地没能打破自我而给出更多 也是不许人间见白头吧
《婚姻生活》30年后的故事。大师在晚年,在处理形式上更为简单,但是内容上却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