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在也不见

再見,在也不見,距离,Distance

主演:陈柏霖,蒋雯丽,杨祐宁,秦沛,小茶,冯粒,杨雁雁,魏汉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新加坡,泰国,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泰语,粤语,闽南话年份:2015

 剧照

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2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3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4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5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6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3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4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5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6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7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8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9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再见,在也不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分为三个发生在不同时期、地点但是相互有着关联的故事。 《背影》:陈经理(陈柏霖 饰)受公司所托前往广西进行业务考察,在工厂里,他意外的遇见了和自己失散多年的父亲。如今的父亲已然垂垂老矣,他早已经认不出儿子的面庞了,而陈经理也似乎并没有和父亲相认的打算。 《湖畔》:陈德明(陈柏霖 饰)刚刚喜为人父,一封来自监狱的信便冲淡了这份喜悦。原来,他曾经的挚友(杨佑宁 饰)即将面临死刑的制裁,他要去新加坡送他最后一程。 《再见》:大学教授陈志彬(陈柏霖 饰)前往泰国讲学,在那里邂逅了曾经的大学老师(蒋雯丽 饰),两人重续了一段师生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一切徒手2食梦者许世友出拳腼腆英雄饮食男女镇魂街第一季夺命寄生街头战士祖国摔角王小王国的爱情校花的贴心学霸妖猫传大轰炸香水西北西银饰监查役野崎修平电话亭情缘廉吏于成龙现代美女泥土之界唤醒山河谣硅谷第二季614号逃犯蓝色管弦乐彼生时刻瞌睡的磐音罪途2之救赎代价

 长篇影评

 1 ) 心之距离

这部电影好像一道命题作文,然后老师把三个分别写了亲情友情爱情的学生他们精心叙述的故事合在了一起,好像没什么关联,都没有离题,因此而紧密联系在一起。

《背影》代表触摸不及的父爱,即使再见,也没法真正团聚。

《湖畔》代表禁忌,因此而失足的父亲和好友,是再也不能见到了。

《再见》暗示了即使人在,也不能见面,也像没有见面那样,或者说最终谁也没有和谁真正在一起。

每个人都是那样的孤独和虚无,是社交网络所打救不了的。

蒋雯丽已经不是《幸福来敲门》里的那位敢爱敢言的江路,她当初一言不发地带着孩子离开了陈柏霖,就是想着,在也不见,再也不见了。

如果说这三段感情都有深沉的禁忌,冲破藩篱,或许是导演给我们现代人的提示。

影片第一篇和最后一篇多少都有影射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貌似拉近了人们的距离,陈经理很快就知道了女友的决定,已经打掉了他的孩子,然而女友却换来对面几个冰冷的字“知道了”。

这心的距离实在太大了……后面那篇就更不用说了,表现得非常直白,直接就用陈教授的演讲去表达了对社交网络弊端的抨击……每次看电影非常有趣的一点是,看它中文名的时候不忘同时也看英文名。

通常英文名会表现得一致的简单和直白。

“再见,在也不见”用“Distance"去解读,很快就可以明白,现代人的心之距离越来越远了……无奈。

有什么法子呢?

深夜拿起手机,可以微信谁呢?

 2 ) 爆点,曝而不点

电影名字起得有嚼头。

谐音的趣味自不必说,关键是耍了个心眼,写了什么,就没有什么。

三次别离,都没有一句“再见”。

而所谓“在也不见”,其实在了,也见了。

初看像是好不容易有了佳句,舍不得增改一字,宁可文不对题。

但其实,正是陈述了电影最直截的背景。

二人别后,明知对方尚在,只是长时间未尝相见罢了。

在这基础上,六个字连在一起,心中那种怨就出来了,仿佛赌气似的——你走了,以后大家就迎面不相识了。

然而,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就是念,就是想,多少气都好,不见一面就卸不掉。

憋着鼓着,仿佛也在拱着所谓的主旨。

口不对心的人,情结越深,表现得越不自在。

陈柏霖化身的三位陈先生,都是这种人,心不在焉,魂不守舍,写满渔翁之意。

三次找寻,三次哭泣,有趣的地方都在这题外的纠结徘徊。

电影原本的名字比较简单,就一《距离》。

从佛山到南京,从台湾到新加坡,从北京到曼谷,当然是距离。

时间之长,人心之远,也都是。

甚至那芥蒂咔嚓一声的前后,也邈远出了距离感。

而时空的距离所带来的物非人是——人还是老样子,问题却长了枝桠手脚——未必就比物是人非重击的力道要轻。

见与不见,在与不在,再与不再,都可以任穷酸书生强说上一天的愁。

只恐连这电影,也未必承载得了。

那既然说起了标题,还是由标题说去。

三个段落,都是因由难恕之事得以生分。

粗浅地看,是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痛,就像是寻常议论文惯有的三条支线,各插一刀,才痛得完整——电影本来就有这个野心,让陈柏霖把所谓人生所能经历的复杂情感轮演一遍。

细致地打量标题,第一段是《背影》,朱自清的名篇中也有蹒跚老父,此间却正好颠覆了所有的象征符号以及受用对象。

第二段是《湖畔》,很朦胧地表达了两个好哥们儿萌生了友达以上的情愫,湖畔承载了自由与欢乐,必然成为禁地。

巧的是,2013年戛纳电影节上有部很耀眼的同志电影,恰好与死亡相关,又恰好叫做《湖畔的陌生人》。

第三段《再见》,标题直接挪用了电影名号,本没有解读的必要。

只是想到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同样是故人再见,同样是年长女性与年轻男人的爱恋。

被广电洗劫过的大陆荧幕,爆点颇多的婚外恋、同性恋、师生恋、“老”少恋集中在一部电影中去探讨,总觉满手都是大招。

何况,《心迷宫》后终于看到忻钰坤出手,而戏骨秦沛与蒋雯丽强势加盟,兼有陈柏霖的颜,着实满心期待了良久。

可惜,这汇集三位导演之力打造的电影就是不到位,还偶有别扭。

那么多值得大书特书的点,困在规矩里演绎得实在稀疏朦胧,加之三方摊薄之后,力度更是坍颓。

设置了那么多该随着哭戏而伤感的场景,尚未聚神调息呢,场子就赶到了下一出。

气色都败在那些生疏与短促上。

连我这种喜欢在狭隘的卫道士口里讨几口便宜的食客,也嫌这好肉没炖出靓汤。

但本来围绕同一主题去行文的短片集,能出佳品的就极少。

2006年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巴黎,我爱你》(Paris, je t'aime)尚还不错,用18种姿态展示了这座城的动感、温存与美态,看完满心欢愉。

“爱情城市”系列随后的《纽约,我爱你》(New York, I Love You)和《里约,我爱你》(Rio, eu te amo),却步入下坡路。

不知2017年的系列嫡亲《扬州,我爱你》会怎样,今年年末亮相威尼斯倒有陆川和麦婉欣等导演的《上海,我爱你》。

再往前,2002年多伦多电影节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和戛纳电影节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Ten Minutes Older: The Trumpet),大师们各自解读了时间和人情冷暖,颇有高度。

不过2007年同样形式却只限制三分钟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Chacun son cinéma ou Ce petit coup au cœur quand la lumière s'éteint et que le film commence),精巧之作却屈指可数。

合集本就参差不齐,每部作品当中的单元,更难有齐头的高度。

不过,要寻找与《再见,在也不见》形式相似的,可能得看同是三段式主题电影的《爱神》(Eros),然而即便有王家卫、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三位大师联手探讨爱与性,也没有取得很好效果。

或者看死侍男主瑞恩·雷诺兹(Ryan Reynolds)当年的九度空间(The Nines),由同样的演员演出相同或不同的角色——正是近年美剧界很火的诗选形式,比如《美国恐怖故事》(American Horror Story)等等——形式有趣了,电影口碑也不够好。

而如果筛选只有男主一人贯穿全局的,暂时还找不到敌手,但万一《再见,在也不见》成了开山鼻祖,后人似乎不难超越。

又话说,这电影被方励的一跪挤掉了好些排片量,但是《百鸟朝凤》即便有不足之处隐伏,《再见,在也不见》却大大咧咧地裸露了诸多短处。

似乎,不跪也罢。

 3 ) Lost in translation

这部电影是某次出差飞机延误,被迫坐在机舱内等待被迫看完的。

看完的当下,并没有觉得这部片很出色,甚至觉得极其冗长温吞,一如那时候等待延误飞机起飞的心情。

可是每一次听回孙燕姿唱的主题曲,我倒又一次又一次回想起这部片。

陈柏霖是我很小就喜欢的演员,很多人觉得他演来演去都是一种调调,我也认同。

可我就喜欢这种调调。

说回这部电影,里面很多镜头正是因为太细腻了,连起来就显得格外的冗长。

很多人都在聚焦一段关系的失去,聚焦感情在岁月年华中的变迁,我却更多看到一个克制的人,和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

这一种描述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感觉,总会让我想起,可能是至今看过最多遍的电影《Lost in translation》,译名叫迷失东京,斯佳丽主演的一部很不斯佳丽的电影。

P.S.然而胆怯如我,原来一直没有写那部影评。

我深信,这世界,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你努力修建很多桥梁,你建起了海陆空全方位的渠道,可是真实的你、真实的自己,又能被你的爱人、家人、朋友接受多少?

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某些时候很勇敢,大部分时候都很不勇敢的自己,我们也往往不愿意去回望这样的自己。

而这,才是真正的:在,你也假装不见。

请不要忘记那座孤岛。

 4 ) 两星全给第二个故事了

故事1:负分。

对这个导演很失望,好多镜头搞的背景虚化那么狠,你以为很有意义,实际,呵呵。

故事二:给它8分,一片湖,两个光溜溜的男孩子,在湖里肆无忌惮的游泳,什么都不说,妈蛋,太他妈美了,我可是个直男啊!

这故事棒的不得了不得了。

片中两个男孩坐在门口对他们后背的那个镜头超级喜欢,还有就是最后一次陈德明在湖边看林仁政那个镜头,像那种仙女沐浴图啊,哈哈哈。

故事三:负分。

pim那演员找的不好,20岁女孩的感觉根本演不出来,找个再年轻点的很难吗?

这剧情有啥可拍的,还搞个互联网时代的烂演讲,我真是bi了狗了。

最后问一句,为什么找陈柏霖,就因为他是面瘫吗?

 5 ) 所有的感情没有界限

作为2015金马影展的开幕片,国内今日公映。

保持了台湾电影一贯的温吞的节奏。

去年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还觉得是不是有错别字。

其实在也不见,是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彼此相依着存在,也不会再见。

三个故事是独立的,人物间也没有联系。

故事间的转化也没有特意的背景告知。

第一个故事亲情,因为不记得,即使相见也等于不见;第二个故事友情,最后一面死别,不如不见;第三个故事爱情,相互牵挂,见了只是为了更好的告别。

故事不在于灵不灵,“再见,在也不见”都是对过去回不去的执念。

故事转化模糊,我在想,我们活到了快40的年龄,感情的界限也开始越来越模糊。

很多的感情并不能非常清楚得界定出是哪种?

爱情中有亲情,友情中有爱情,甚至友情中也有亲情。

不是说斩断就能断的。

“你的微信里有多少好友,100个?

200个?

甚至更多?

你能讲出其中在乎的,在意的,不想失去的有多少?

”喜欢的几张剧照,俩人中总有一个是虚化的。

在。

其实也不在。

 6 ) 你是我最完整的废墟

听到那句"若还能重演,是否会痛得更熟练."眼前很容易就浮现出青草湖畔的夏天,两个陷入朦胧情感的少年.很典型的台湾电影会有的色调,拉远了的镜头,所有的鲜丽色彩都像蒙了一层雾.他结了婚,有了小孩,和妻子住在一个不大的房子里,客厅还摆着去世父亲的照片,和其他的成年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过着庸碌平凡的生活.直到突然收到一封挂号信,决定去见少年时期的朋友最后一面,中间隔着的关于两个人的这十几年都是空白.回忆里只有少年时的夏天,两个人时常约好在湖畔见面,一起游泳,在水里打闹.也说些关于未来的话.期待着离开这个小城镇,去往更大的城市.有什么感情在心里悄悄地萌芽.然后就是湖边少年仓皇的背影,而父亲沉在水里再也没有出来.没有哪一种感情不值得珍视.他把记忆重新检阅,那些片段仿佛还带着湖水的湿气在他脑海里快速的闪过。

最后一次见面,他问,还有什么我能帮你做的吗。

"把我带回去就好",他说。

重新回到湖畔,他认真的把他埋在草地上。

在湖畔开始的感情最后也是在这里结束。

 7 ) 见字如面

《再见 在也不见》作为金马奖开幕影片,第一段的导演忻钰坤就是《殡棺》的那个导演,三段故事 三个导演 对这三段我的偶像大奇特老师的总结最为到位:第一段 无法相认的父子 第二段 阴阳两隔的断背 第三段 不置可否的忘年 ,《背影》中的父子戏 秦沛老先生演的真是好 他最近在各个电影中真的是变成了黄金配角,《湖畔》同性戏中 前面铺垫有点多 留给杨佑宁发挥的时间就那么点 感觉仅仅暗示了暧昧这层关系 拍的有点太过于隐晦了 男生同性戏 哪一部在我心中也比不上…断背山or男朋友女朋友了 而且你拍不好 就会被冠上滥用同性题材的帽子 。

《再见》作为最后一段是师生忘年恋题材 陈柏霖和蒋雯丽的忘年吻着实惊到我了上次看含有这种题材的是山河故人?

董子健和张艾嘉的一吻!

人们的关系横向发展有了宽度但是却失去了深度,在一千多个社交网络上所谓的朋友中 真正在乎真正关心的也不过五个人,孙燕姿唱的片尾曲点赞。

 8 ) 本来应该感人的故事却让人尴尬

本来,我是冲着导演忻钰坤和主演陈柏霖、杨佑宁去看的,结果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盯着大银幕,如坐针毡,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无比尴尬。

其实周末的影院里,小小的一个厅,加上我,只有六个观众。

我想,也好,本来有着文艺气质的影片就不适合人头攒动的环境里放映。

我可以比较自在,放松的观看。

第一个故事主要表现亲情,父子之间。

事业失败,离家一别许多年的父亲,在一家工厂干着拾垃圾的活,因偷窃单位的货物而被开除。

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的儿子与父亲相对而坐时,父亲根本认不出他是谁。

不仅如此,父亲早另组家庭,还有一个已经在读中学的小儿子。

父亲说,不再想回到老家,反正已经离开那么多年了,可以说,很无情。

可是对于小儿子,他却百般溺爱,如此窘迫,还不断满足小儿子的种种过分需求。

但小儿子在被打时,仍然哭诉,没有人管我啊。

就是说,大儿子觉得没有得到父亲的爱和呵护,他是有点恨父亲的。

父亲觉得自己很用尽全力在爱小儿子,但是他不明白,小儿子也觉得自己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亲情。

三个人都像是笼子里被亲情所遗弃的可怜人,被爱着的,并不有所察觉和感恩。

不被爱着的,怎么也不明白,同样是儿子,父亲怎么可以如此残忍,抛下他。

秦沛演得真好,眼神里都是落魄生活里,小人物的无奈,失落。

他努力想给予小儿子呵护,可他却很悲哀地成了小儿子的提款机。

相对而言,陈柏霖演得太温吞了, 面部表情木讷,没能传达出那种对亲情的渴望和怨怼。

他的这种表演状态贯穿整部影片,并且越往后,越让我觉得有种打了空拳的感觉。

本来故事应该一个比一个让主角不能再平静如常,内心压抑多年的情愫,会在终于见到那个人时爆发,即使不爆发,那眼神里也应该流露出爱恨交织,明明有千言万语要说出来,却在相见的那一刻,不能说,或说出来,也是惘然的惆怅。

比如杨佑宁演的两人在监狱会客室时见到他时,满眼的泪水,颤抖的嘴唇,哽咽的样子,都是人物应有的反映。

少年往事里的两个小演员也演得挺动人,一个人对另一个的依恋和爱慕,只能藏在心里,但是又一次次地相约去游泳,胆颤心惊地共处。

明明是禁忌,却忍不住。

只有在对方的眼神不看着自己的时候,匆匆地看对方一眼,又匆匆收回目光,那一刻,让人心动。

有网友说,是因为第二段里表现的是同性恋情结,所以导演为了能顺利上映,而让整个故事那么隐晦,已致许多人看了觉得他们之间只是深深的友情。

我只能说,在中国大银幕上,在二十一世纪已经过了十六年的今天,同性恋题材还得这样拍,真是悲哀。

第三个故事更让我抓狂,我在只有六个人的小影厅里坐立不安。

为什么呢?

不是女人大男人十几岁的恋情让人尴尬,是两位主演的对手戏里,没有让观者产生化学反应,两人站一块,没有丝毫情侣的样子。

眼神里都是陌生和不适,是不搭,没有可信度,没有说服力。

是像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人在不同的空间里表演的独角戏。

没劲。

没劲。

没劲!

到是那个泰国小女生对年长老师的眼神里分明有崇拜,爱慕和渴求。

 9 ) 再见迷人,但又何必

虽说我算是个爱看电影的人,也自认为看的电影不算少,但是公映的电影,我一直都很少看。

有些电影,是误打误撞地去看,结果觉得异常地好,比如《闯入者》和《十二公民》;有些电影,是期待很久,最终看过也觉得十分不错,比如《海街日记》(虽然大陆没有公映);还有一些,就是期待了很久,最终看过后觉得比较失望的,比如这部《再见,在也不见》。

这是一部我在2015年6月20日就收藏了的电影,于是长沙公映的第一天,我就特地抽出时间去看了,这表明我是十分期待的。

结果,趁着我记忆还比较清晰,谈谈我对这部电影里三个故事的一点粗浅的个人看法。

《背影》,算是三个故事里,情节相对最复杂的,或者说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是最多的。

但是或许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有两点,不是很合情理。

第一,一个曾经叱诧风云的老总,最终变成了穷酸的底层劳动者,这样的事现实中当然有。

但是他怎么会有一个这样的“不孝儿子”呢?

常理而言,遇到这种事业一落千尺的父亲,要么儿子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要么儿子干脆不认这个父亲,怎么会有这样一如电影中的状态呢?

电影中描述的这种状态,仿佛就是这个父亲一直以来就是个普通劳动者,而不像是社会地位大逆转后应有的表现,也就是说,不太符合常理。

第二,陈经理在黑暗的巷弄里踢打这个不孝儿子,我姑且说这种行为合理,但是这个不孝儿子遭受踢打后的表现,就真的不合常理了。

他难道不会反抗?

难道不会反击?

一个常常运动的体育生难道就是这样一副瘫倒在地的怂样?

更不合常理的是,这个不孝儿子会说出类似“没有人管我”这样的感叹。

通常人怎么会这样说?

就算这是导演为了暗合故事的主题,那么这样的台词设计是不是太刻意,甚是可以说太造作?

难怪影院里会有人看到这一段笑出声来。

《湖畔》,算是三个故事里,最成功的一个故事。

所谓成功,就是开篇有伏笔(虽然并不高明),故事由一个过去一个现在的反复交错,且故事设定在陈先生的旧友临刑前几天。

虽然故事丝毫不复杂,但有比较强烈的情绪渲染与带动。

比起第一个故事的中规中矩,这一个故事有明显跳跃的律动。

虽然我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导演一定要强调两个好友“年轻时”,常常在湖畔打闹或者湖中游泳这样的情节。

是为了那几个比较大胆的臀部裸露镜头的需要,还是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同志”情节的需要?

老实说,这算是电影的一大噱头所在。

因为完完全全与”同志"无关,哪怕是暗藏的情绪都没有。

于是像豆瓣电影里类型提要里,居然有“同性”,可谓真正是无中生有。

《再见》,虽是点题,但是是三个故事里最弱的。

因为这个故事实在太过平常,甚至平淡,也就是说没有演绎的必要。

因为故事仅仅依靠两点,一是故事发生在泰国曼谷,二是故事的主人公陈教授与陈教授的老师发生的感情纠葛,是根本不足以支撑这个故事的,如果拨开表面的外衣,其内核是多么苍白而落入俗套。

故事的高潮,大概就是那个吻。

然而我觉得这仅仅是一个卖点而已。

文艺片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精神层面的诠释,且要有回味。

这当然与演员的演技无关。

因为蒋雯丽的表演是醇熟的,这点毋容置疑。

对于我而言,这部电影最成功之处,就是片名。

至少,我看第一次,就记住了,而且深深吸引我想一看究竟。

三个故事应该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如果一定要说联系,一是主角不变的陈柏霖,二是故事临近结尾陈柏霖的眼泪。

再见,亦是短暂。

或者生离,或者死别。

我也会思考,这样再见的意义。

三个故事里,难道有一个再见,足以改变什么人生轨迹或者结局吗?

看起来并没有,至少导演应该是没有明显的这种意图。

于是“在也不见”便成为合理。

虽然这些再见会让人有情绪上的涟漪,甚至久久难以平复,但再见过后,生活依旧继续。

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省略掉这些无谓的再见呢?

很多事,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哪怕是再见。

最后说说剪辑和配乐吧,总的来说还是符合文艺片的标准的,风范还算足,值得肯定。

另外,片尾孙燕姿的歌,我本想听完,可惜演播厅的人很快都已走光,而扫地阿姨又“及时”出现了,我还是有些不好意思地提前离开了。

 10 ) 《说了再见,一定是还会再见》

<图片9>(其实今天一切都很不顺,路遇飞虫进眼里,发货遇到怪爷爷避让时候却让自己崴脚。

胃疼持续的掉体重一直心情很低落,去送货好心给一个老奶奶瓶子又被老奶奶问西边在哪里。

问火车站的方向是不是东边,她要去西边,说着我听不懂的山西方言,大概意思是让我载她一段路去西边,天啊。

那言外之意:让我送她上西天。

今天奇葩的事情遇到的太多了。

买了一杯熊猫奶盖去看一场刚上映的电影《再见,再也不见》,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骑着小龟趟过柳巷的河回到家中。

一翻黄历,原来是5月13日,黑色星期五。

哈哈哈哈)<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图片8>背影湖畔再见却没有再也不见背影影片一开始就和跟踪人的视角展开,男主角像是一个偷窥者。

拿着一台卡片相机不停寻找那个似曾相识的身影,他还有一个不断窥视内心世界的好奇心。

男主角陈经理已经有了女朋友,去外地出差却偶遇记忆里的老爸,陈经理有着体面的工作,他是一个很普通的糟老头,在底层的港口码头运货区的清洁工。

两个人的身份之差,让他也不确定这就是他父亲,可是第一次见到那个背影。

就仿佛看到了朱自清的《背影》。

这也是位跛脚的父亲,没有像小说里翻过站台给自己的儿子买橘子却一次次盗窃工厂码头里的货物,攒钱给儿子买一双球鞋。

广西,他的出差地。

广西,他打工的地方。

他可以一眼认出他,而他却有了自己新的家庭和一个桀骜不驯的儿子。

他一直跟踪着父亲,没有等待相认,他看到那个不争气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弟弟喝醉的夜里深巷中暴打一顿,弟弟哭喊着:“帮帮我”。

像极了那个曾经不听话的自己,这次的泄愤不仅仅是替父亲的仁爱教训他,更多的是象征在打自己心里的另一个十八岁时候的自己。

没有等到相认,却已成了路人。

而在此刻,女友小琪也拿掉了孩子。

我们看过了太多人的背影,却认不出哪个才是自己的背影。

湖畔芦苇荡中,两个年轻的少年。

赤身裸体在湖边的小溪里游泳,突然让我想起一部电影《蓝宇》。

可是剧情偏偏隐晦的藏起来边缘话题避而不谈,但是两个人不敢说是青梅竹马,也算是泳伴。

那时候,陈德明的父亲是一位工厂里杀猪的。

只要拍摄他的镜头,不是在清洗白色雨鞋上的血渍就是在给肥猪开膛破肚。

在我印象里就记得两个深刻的画面,两只倒挂着光屁股的大肥猪刚被他父亲挂起来,两个全裸少年背对着镜头在芦苇荡里奔跑跳入湖水中。

父亲是关心儿子的安全不让他再去湖边,可是陈德明对于林仁政的友谊却让他从不失约。

后来,他父亲怕儿子学坏,亲自去湖边抓儿子回来。

可却狭路相逢了林仁政。

父亲在湖水里打了他,可他却游到湖水中央不小心遭遇水草缠身。

这个父亲毫不犹豫跳入水中,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父亲长吸一口气消失在湖中。

惊慌失措的少年林仁政回到岸上,却再也看不到那个父亲的身影。

故事没有交代后来两个少年都去了哪里,再次相逢却是一封特殊的来自新加坡监狱的信件。

好像是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陈再见到林的时候,两个人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却又男儿有泪不轻弹将泪藏了起来。

他们之间的对白很少,但让我记得最深刻的有两句,一句是陈主动说:“我结婚了。

”这时林惨白的脸上忽然有了神情,有难过、有失落、有放心、有等到了那个答案。

林就这么生不带来故事,死不带去尘埃的走了。

还有一句话是林对陈说:“你变了。

” 是啊,每一个人都会变得不像是最初的自己,我们不是和身边的人在不停的说再见,而是在和自己说再见。

可是最后,陈将林的遗愿完成:带我回去。

回到了曾经一起最美记忆的湖边,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敢想着蹬着自行车去外面世界闯一闯的年纪。

可最终都不过是一抔黄土,入土为安。

再见再见,不是再也不见。

而是还有机会再次见面。

离婚后的陈教授去泰国开一个《网络社会》的讲座却偶遇大学北大讲师青虹。

年龄相差十二岁的他们,本以为会讲述一段师生恋,导演却悄悄埋下伏笔,在陈教授的讲座中,华裔漂亮女学生暗恋上这个中年男人,而这个男人刚好像是当年他和她一样,相差十二岁。

讲座结束了,他选择在酒店等他的老师,而他的仰慕者那个女生却等不到他接电话走入了同学庆功宴会的虚焦镜头里。

结尾依然很清晰,陈教授等来了他当年的老师,青虹给陈教授带去了白色的衬衣。

说出了那个秘密,两个人哭着亲吻着抱在一起。

黑场转换后一双高跟鞋的大特写。

暗示青虹一定留在了酒店。

也许,两个人没有发生旧情难忘刺激下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他坐在沙发上守了她一夜,她也尊重自己仅仅躺在他床上因为叙旧聊天困倦而睡着了,衣服很整齐。

又或者是,发生了大学里的那一幕,他们相拥而眠,第二天早起收拾以后,他坐在沙发上拿着当年的衬衫回忆着往昔的爱恋,她恋恋不舍的轻卧床榻感受余温。

无论是哪种,过程已经不再重要。

我们都和过去的自己在不停的告别。

也许,当我们说了,再也不见。

就是真的不会再见了吧。

最后选一句经典台词收尾,“他们整天只看手机,从没有认真的看过自己”。

Hey,现在的你是不是正拿着手机,看着这篇文章。

网络有时候确实很让我们轻易的找到一个人,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被微信、微博、脸书变得陌生化。

也许,下次再见的时候,我可以亲口和你说声:“再见”。

 短评

43/ 刚开始搜这部片子的时候,打成了“再”也不见,搜不出来,才发现是“在”也不见,一下领悟到英译Distance的用意。三个故事,串起亲情友情与爱情,无论是哪一种情感,似乎都有缺憾,即使彼此都存在于世,也可能像陌生人一般不相往来。再见面时已经什么都变了。

6分钟前
  • 鹰婕
  • 推荐

不明所以

7分钟前
  • 派老湿
  • 推荐

剧情狗血 故事冗长,妈蛋的装逼片,我不买账

11分钟前
  • 大魔王
  • 很差

开篇时的亲情到后来的同性爱情,再到后来的师生爱情,有点散文式叙述。和室友谈到同性之间的恋情,我还是觉得那些大部分是生来就有的正常欲望。生而平等,何以至。

12分钟前
  • 康浩
  • 推荐

亲情-爱情-爱情 孤独~第三个里蒋雯丽演的挺好的 第二个都是什么呀~yr

15分钟前
  • xinweiaxin
  • 还行

8分惊到了我,照例点开短评,选了最近的20个四五星的人看评价,20个高分评价里12个人人只看过这部电影,还有三个只看过两三部的。水军的胜利,而我只能默默送上一星平衡一下水军。PS,一天之后变成了6.9,再点开最近的十个4-5星的评价,7个纯水军,1个疑似水军,可惜水军救不了烂片。

20分钟前
  • 为罪
  • 很差

实在对不住,看了二十分钟后就睡着了,听说最后有点激情戏,准备明天在去刷一遍

21分钟前
  • 空空的天空
  • 较差

雖然第一個故事的鏡頭有點啰嗦,前兩個故事都在隱晦中點了『在也不見』的題,這種明顯不會賣座的文藝片找到陳柏霖這麼大咖,連一眾配角也都是檯面的人物,真的算很良心了。但是最後一個故事很突兀,直白得突兀。

25分钟前
  • 聽見月光
  • 推荐

色彩的清贫让故事的张力减小,只能通过延长时间达到深入人心的目的。the son the lake the goodbye

26分钟前
  • 42
  • 推荐

拍得太浅了

27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身边的人那么多,最终谁能敌得过孤身一人。

31分钟前
  • River L
  • 力荐

三个故事,三种感情,除了第一个故事,剩下两个都太俗气装逼。。可夸的是陈柏霖的演技,确实进步不少,小茶那位年轻女孩的角色是亮点,情感拿捏到位,仿佛是傍晚河边的一盏小小的灯,一点亮却很温暖。

36分钟前
  • 韦恩斯坦_李
  • 还行

这个亚洲拼盘完成度还是可以的,虽然分段看完导致印象模糊,陈柏霖还是应该找准定位的,可惜戏路不宽。

38分钟前
  • 邻舍的老花猫
  • 还行

三星给秦沛、杨佑宁和小茶。大男人有什么坎过不去,情感纠结拧八,心累。

39分钟前
  • 初雪
  • 还行

还行吧

42分钟前
  • 今日立冬
  • 还行

不好,陈柏霖故作深沉,看着累

47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较差

亲情、友情、爱情的三段故事,人与人之间的地理、心灵和感情距离,再见已是时过境迁。

50分钟前
  • 臭兰人
  • 还行

原来的名字《距离》其实挺好的,只是怕不好卖吧。陈柏霖演得一般。最喜欢第二段。虽然很闷的片子,但估计票房不会差。

53分钟前
  • 正义B胜
  • 推荐

陈柏霖三个字,我就按耐不住自己的心情了

55分钟前
  • 怡见钟情
  • 力荐

从不同的维度讲述再遇见之后微妙的距离感以及你我即将各自东西之前的怅然,三段里都含有长距离的异地相隔似乎在表达处于全球化的人的抵抗与迷失(和关系的亲密与疏离)。遗憾的是三段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的观感打了折扣。

60分钟前
  • lcsu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