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喊就是呐喊,有需要发声,勇敢表达之意。
其一,女主在遭受被拐、虐待、家暴甚至电影中没有明显袒露却一定存在的强奸等厄运时,她有勇敢的反抗,并不是做一只逆来顺受的沉默的羔羊,尽管招致更狠毒的对待。
其二,即使历尽磨难,女主仍能勇敢表达爱。
其三,也是最关键一点,在看到听到身边有人遭受不公对待时,我们需要勇敢站出来为他发声,而不应该做沉默的旁观者,纵容罪恶。
山,有质朴纯粹之意,比如男主的单纯、父亲的敦厚,比如男主女主在油米柴盐相处中纯朴的爱情,比如女主丧夫后村民对她的同情与照顾。
山,也有落后、封闭之意,像极了村民的愚昧无知与自私自利,比如炸伤了人不立即送医院,死了人不马上报警,这是缺乏知识漠视法律的表现。
又比如知晓女主死去丈夫是杀人犯时,村民的陈旧观念使得他们想方设法轰走女主,以免连累他们,昔时的同情转眼变成翻脸无情。
这让我想到,根本没有什么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之说,人性的善恶从来都不会单独出现在某个人身上。
人只有在遇见真正的弱者或是比自己弱时才会表现出善良,人的恶往往也就藏在这善的后面等待随时亮剑。
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这部影片的,越是情节简单、少用或不用特技特效、演员普通的片子越体现水平。
对我来说,2016年的中国电影失望与希望并存。
《封神..》成功刷新了烂片的底线,而《喊山》又让我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之后相信了爱情!
在这之前,我已经快把国产电影同男足画上了等号。
随着香港影业的没落,国产片的质量几乎成雪崩式下滑。
不客气的讲,惨淡的票房完全依靠小鲜肉和脑残编剧们的奇思妙想来支撑。
炒冷饭变成了圈钱的不二法门,当我听说已有几十部西游题材的影视剧立项拍摄的时候,我觉得吴承恩老先生是时候揭棺而起了。
(原谅我这个人就是这么直接)于是乎,当众望所归的《美人鱼》变成一张尴尬的情怀票时,我对中国的电影梦,也随着大圣的《一生所爱》飘散风中。
是什么导致了中国电影的浮躁?
这个问题说起来根源错综复杂,并非一两句能够摆明。
倘若非得较个真,我个人认为还是向钱看的思想在作祟。
导演们也要吃饭,也要讲门面,当艺术与生活激烈冲突的时候,很多人都选择了后者。
万万没想到的是,有些事情一旦开了头,就一发不可收拾,拍烂片也一样。
当你以为迫于生计原谅自己的不负责任和坠落时,晚节不保的命运就已经不可避免。
所以便有了曾经站在星爷后面苦口婆心的葡萄,如今一意孤行,一失足成千古骂。
如此说来成功的导演就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叫好不叫座的文艺片导演,一类是获得普遍认可,赚钱之余又给人以某种慰藉的商业片导演。
严格来讲,《喊山》算不得文艺片,充其量也就是爱情文艺片,因为就文艺片来说,《路边野餐》做的更纯粹更彻底。
脱离开让某些影评人上纲上线,捶胸顿足的文艺片范后,再看《喊山》这部电影就会舒服得多。
影片中朴实无华,简单纯粹的情欲便会直达人心,让你久久不能忘怀。
其实故事的中心思想很简单,尽管与主旋律打拐沾边,可中心思想就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山里娃子,爱上了一个面容姣好但患有心理疾病的漂亮寡妇。
好的电影总是万变不离其中,如果你能接受后现代主义的大圣,那么《喊山》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破绽也就可以自动忽略了。
关键是整部电影的完整性、故事性和演员对于角色本身的刻画。
我觉得单从这几个方面来说,这部电影已经相当成功。
故事人人会讲,爱情天天发生,如果你不明白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怎样变成经典的,那么回头看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应该有所领悟。
《喊山》就是这样的类型片,虽然与经典还有段距离,可喜可贺的是我从片子里看到了诚意,终于将国产电影等于烂片的定律稍稍打破,我觉得这就够了,终于有了好的开始。
好的电影总是能直击人心,当韩冲面对围堵阻拦他投案自首的众位乡亲,指着红霞说你们把她当成什么了的时候,整部电影的戏剧性与张力也达到了顶峰。
它起码打动了我,唤起了我心底深处的感情,让早已麻木的心再次感受到了世间的真意,甚至还有一些如题的感悟。
对于国产片来说,这足以让我倍感欣慰,差点哭出声来。
感谢导演,感谢演员,我仅代表个人点赞。
其实我一直在给两星还是给三星之间纠结……整个片子前松后紧,结束的好迅速呦!
后来的正义善良受长辈喜欢的韩冲,真的和之前隔着山与小寡妇调情的韩冲不像是一个人啊!
哑巴与韩冲的情感过渡的有些尴尬,当众的临别之吻也异常难受……胖子的西服和韩冲的牛仔衣条纹衫让我有种跨时代的感脚 ,只能说84年的大山里还是有潮人的嘛!
帅气的小胡茬条纹衫配牛仔以及那头飘逸的头发,告诉我,你真的不是唱摇滚的,韩冲!
自从韩冲和哑巴好上了,她家的小男孩怎么不见了呢?
给了一条拐卖人口线,只配了最后的几秒钟字幕,o NO之前哑巴在山上敲打铁盆的天色,明显比结局重现这个场景时暗好多!
84年的两万块??
哇,山里人好有钱!!
胖子的演技??
是的,我看出了你在演!!
台词的肉麻??
不,我要你做我的女人……算了吧!!!
别连这种片都虐单身狗,好不好????
怎么说呢,整个片子的这个细节做的真的是……嗯……提升空间很大啊!!
这一部电影,我的感想比较复杂。
这个故事是关于被拐卖妇女的。
女主小时候和家人在夜里逛灯会时被人贩子拐卖,她被卖给一个暴力的跛子,这跛子打死了前妻(前妻不知道是不是也是买回来的,前妻生了一个女儿阿大),女主被跛子QJ殴打并被拔去了牙齿和舌头(?
),从此成了哑巴。
女主跟所有被拐卖妇女的凄惨命运一样,被迫做了跛子的老婆,生了一个娃。
后来,跛子带着女主和儿女迁居到太行山一个村子里,对外说女主有羊癫疯+深井冰,不让人和女主接触。
跛子没事就QJ女主,暴打女主,女主过着牲畜一样的日子,吃的是牲畜都不吃的发霉的窝窝头。
男主是女主的邻居,是一个热血单纯的青年,他跟村里一个小寡妇打得火热,寡妇让他炸獾子,他没事就在山里埋炸药。
女主不堪忍受这种比牲畜还不如的苦日子,又凑巧看见男主在一棵红果子树附近埋了炸药,就灵机一动,用计让跛子去摘红果子。
因为果树附近有炸药,跛子就被炸死了。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细节是跛子被炸死后,女主开心地从柜子底下翻出了积灰的镜子,擦掉灰照了照自己,还久违地烧水洗了一个头,她拿着一个脸盆高高兴兴地在山崖上敲打。
鼓盆为歌,心花怒放,女主从此获得了新生,重新绽放了生命力。
男主埋的炸药炸死了跛子,他想去自首。
但是,村里的干部有私心,不希望村子里有不好的事情让上面知道,影响自己的ZZ业绩考核,不想如实上报,就打算隐瞒+私了这件事。
他们让男主暂时照顾孤儿寡母的女主,后续慢慢商量男主赔偿给女主的金钱数额。
结果,就跟所有的俗套桥段一样。
孤男寡女照顾着照顾着,就互相产生了爱意。
男主也不迷花枝招展的小寡妇了,一心只想跟清纯小哑巴组成家庭过日子。
不过,跛子被炸死的事还是暴露了。
男主就主动自首。
女主已经爱上了男主,就不想连累他,就用写字的方式给来处理跛子之死的警察交代了自己用借刀杀人之计诱杀跛子的事。
结尾,男主被放了,女主被抓并判刑了。
说句实话,这么一看,当年拐卖妇女猖獗的时代,法律在无形中就是默许拐卖妇女。
因为当时被拐卖的妇女基本不可能在不杀伤人的情况下安全脱身,获得自由。
(电影里面,女主虽然看似自由,跛子没有囚禁她,但是女主是小时候被拐的,她被卖给跛子时还是大约小学的年纪,艾玛跛子还qj幼女啊。
跛子在女主小时候拔她牙拔她舌头时,就在心理上囚禁了她,而且时不时暴打她一顿,也是在心理上驯化她,让她不敢逃走,不敢报案。
还有她和跛子生的娃,也像是一条无形的锁链捆着她。
只要跛子不死,她根本摆脱不了跛子,摆脱不了被拐妇女的凄惨命运)现实生活中,一般来说,交通便利,商贸通达的村子是不可能有拐卖妇女的事情的,因为藏不住人。
(可能会有亲父母收彩礼后把亲女儿卖给某家人,默许女儿遭到囚禁性侵。
不过这种亲人贩卖女性在我国是属于家务事,也没有站出来告状的苦主,警察和法律都是睁只眼闭只眼不愿管的)。
唯有那些交通不便,贫困落后的村子才会拐卖妇女,而一旦落到那些交通闭塞的村子里,如果不搞死买家,那被拐妇女是基本不可能脱离地狱日子的。
买家囚禁你,qj你,暴打你,虐待你,折磨你,你根本求助无门,也跑不远就会被抓回去,倒霉点可能会被拔去舌头打断腿,或者把你药傻(只要女性能提供性和子宫就行,这是他们买妇女的目的,他们并不需要头脑正常、四肢健全的女人,会不会说话也不重要),唯有搞死买家,才有可能摆脱折磨,获得自由。
但是,你好不容易搞死买家,好不容易逃出生天获得自由后,还得被判刑坐牢或者枪毙。
对于被拐卖妇女来说,命运的两头都是死路。
一头是温水煮青蛙地死,温顺地忍着,被QJ折磨疯癫而死。
一头是冤死,搞死买家,获得自由后,然后法律等着你,得接受法律的制裁。
没有买家,就没有伤害。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市场是由买方决定存在与否的。
一个商品没有人去买(敢买),那这个市场就不存在。
这个产业链也就无法形成。
在买卖妇女的产业链上,买家罪该万死,拐子只是金钱驱动的工具人,只要没有人买,赚不到钱,他们下一秒钟就会全部改行。
被拐卖妇女是绝对无辜的,她只是运气不好被拐卖了而已。
买家才是这条罪恶产业链上的毒源。
法律公正的情况下,被拐卖妇女即使杀了买家及其帮凶,也是正当自卫,是无罪的,不该被判任何刑。
可惜,法律本身虽然没有立场,但是立法的人有立场,屁股会坐歪。
我国法律是不太关心被拐卖妇女的。
因为男性没有子宫,不会成为被拐卖后当飞机杯+生育机器的对象,不会遭受被拐卖后的凄惨的命运。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拐卖男婴男童当儿子是另一回事,那些被买家当儿子养的男童基本不会被qj,也不会被囚禁,暴打,被拔舌,被药傻,更不会为了他们不逃跑而打残他们,折磨疯他们,他们也不会被迫不停地九死一生地如牲畜一般地交配生娃。
相反,他们不仅不会失去自由,可能还会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
(赵薇那个电影《亲爱的》,不就是一个被拐男娃两家疼爱嘛,赵薇爱他爱得深沉,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亲父母也爱他爱得深沉,他虽然被拐卖,但是从没有遭过虐待,比被拐妇女的处境好多了。
)拐卖儿童受伤最大的是儿童的亲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也是一种罪恶。
扯远了。
时代在进步,现在互联网入村镇,扶贫工作到基层,穷乡僻壤的小伙子看了抖音快手都纷纷往外谋生,能拉拔起来的村子也都繁荣+法治了,该凋敝的村子也都凋敝了,拐卖妇女的事情应该少一些了。
对了,我突然想起现在的拐卖妇女是属于跨国买卖,是富裕一点的农村的男性娶不到本国老婆,专挑越南啊巴基斯坦啊柬埔寨啊老挝啊这些比较穷一点的地方降维打击进口外国妇女。
这条产业链开的公司美其名曰:跨国婚恋介绍中心。
😂跨国婚介是灰色地带,经常出现女性和蛇头玩仙人跳,买卖双方黑吃黑的状况,并且报案无路,维权无门,导致小伙子一家人财两失。
我们吃瓜看热闹就行了。
😂说这么多,只是有感而发,心疼当时的被拐卖妇女。
最近看完了这部《喊山》,也很有感触。
影片取景大山之上的农村院落,整个基调都是乡里村头的大土房子,绿色黄色的草扎在土地里,女主角的衣着色调随着事情的发展从破旧脏污变到光鲜亮丽,影片中很恰当的景色,又在恰当的时候给了恰当的滤镜,让美丽更加凸显。
可以说这部电影哪怕去除掉剧本和演技,仅仅是拍摄手段,就能够比下去很多甚至不懂得视觉美学的电影,仅拍摄手法在我眼里就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很好的文艺片。
故事顺叙起来,是有些没趣,但是影片插叙,悬念,波折,做的都很恰到好处,所以这个简单的剧本拍成电影,又是一番别的滋味。
演技,是影片最大的亮点之一,女主角在一个小时零四十七分钟的时间里,没有说一句话,但是她的欲言又止,眼神的哀怨,无助,欢喜,所有的情感都在一点一滴的隐喻出来。
这部电影中的每个人,都值得考究。
慢慢看一部电影,认真写几句观后感。
国产电影,遇到好的一定不能放过。
不要看不上国产片,还是有很多艺术家的,只是少了欣赏的人。
除了影片中看到的社会、现实、良心、爱情,影片也暗示道,被拐卖者日后面对的远不是脱离解救或终生束缚的两条路,他们的真实处境和心态,远比我们了解得复杂得多了。
很多观众希望看到的往往是大团圆的结局,不留遗憾,不需要想象,但我觉得《喊·山》用了这样的结尾反而整片得到了升华。
很多年前,在火车上与一旅客聊天。
说到上小学时,他们班转了一个清秀男孩,说的话大家也听不懂,但人很机灵可爱,别人说什么他总是很快就懂了。
老师很喜欢和疼爱他。
不到一个月,男孩却走了。
后来他们才知道,男孩是被拐卖的,幸好被他伯父找到,回到了自己家里。
老师曾猜测过,只是怎么问他都不说,给他纸笔也不写,只是冲老师笑。
想必男孩曾被人恐吓或打骂过,才不敢说的吧,必是一段不为人知的痛苦经历吧。
杨子导演的电影《喊•山》里,哑女红霞经历了怎样的黑暗与绝望呢?
幼时被拐卖给了打死妻子的腊宏,并惨遭凶残拔牙,十多年,不准说话,不准与外人接近,经常毒打和咒骂。
长大后生下儿子,腊宏又犯命案,他们来到岸山坪(太行大峡谷山梁上的小村落)隐身。
一场意外的发生——韩冲在后山埋雷管炸獾子,炸死了腊宏,才终止了那可怕的黑暗。
腊宏死了,红霞没有丝毫的悲伤,嘴角偶尔露出一丝微笑。
他下葬时,她抓起泥土与石块狠狠砸向棺木,众人都以为她疯了。
岸山坪大山上是一层层怡人的绿色,人们在山梁上隔沟对话,活波波的生机。
可是红霞喊不出,她被恶魔扼住了脖子,时间久了,早已失去了言语的能力。
她围绕腊宏的坟头转圈,终于确定他真的死了。
夜里她听到山上传来热闹的喊叫与对话,有些希望被唤起了。
她拿着一个搪瓷脸盆,一根铁棒,走出家门,在山梁的一角,痛快击打与无声呐喊。
当她呐喊的刹那,她与天地重新连接,与大山相诉相倾,体会到了真正活着的踏实感。
大山不言,独独可怜她的苦难。
一场误伤,一场和解,她不要赔款,只要韩冲照顾他们娘仨。
这个借给他们房子住,借给他们地种,给他们粉浆饼子吃,并曾劝阻腊宏打她的男人,是个好人,她知道。
爱情在相处中不期然降临了,红霞的生活逐渐从灰色到明朗,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韩冲就像一缕金色阳光,照彻她那原本暗淡的命运。
腊宏杀人案发,上面查到岸山坪,韩冲难逃误伤罪责,分离之际,两人生死缠绵,让人落泪。
电影最后红霞自首,承认一切都是她的设计,并且捂死腊宏,可能只是增加悬疑的程度,或者就是一个烟雾弹,让观众在迷惑中自行判断。
我想,红霞不会杀死腊宏,仇恨是有的,但如果想害他,那么多年不会没有机会。
或者因为恐惧,或者因为孩子,她下不了手。
多年来,她怀着疼痛与绝望,温暖了一个更可怜的生命——腊宏的女儿“大”,腊宏打死妻子时,“大”才半岁。
但是为了爱的人顶罪,她会。
当韩冲因为她挨了别人一巴掌而疯狂,不惜与全村人为敌时,她心里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大山不言,却给他们以真正的爱情。
“天不知道哪块云彩下雨,人不知道走到哪里才能落脚,地不知道哪一季会甜活人儿呀,人不知道遇了什么事情才能懂得热爱。
”这是葛水平《喊山》原小说里的句子。
红霞在经历了彻底的黑暗之后,遇到大山,遇到韩冲,从而懂得了热爱。
大山不言,独怜你的苦难。
在中国目前的电影行业形式中,敢拍这种类型电影的导演不多。
有人评论这是升级版的乡村爱情,或者降级版的乡村爱情。
表示乡村爱情没看过,这样说的,估计也没几个看过乡村爱情。
这部电影绝对是值得一看的电影,如果从细节而言,可能正如一些人说的,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撇开这些,电影中该打动你的东西绝对能打动你。
一部好的电影,首先应该有一个好的主题,《喊山》做到了,所以《喊山》是值得一看的。
如果只能用专业的眼光去看一部电影,就容易对电影失去一份感性情怀。
闲来无聊,刷会儿抖音,恰好看到营销号推荐电影喊·山,顿时被短小精悍且曲折富有张力的剧情吸引,于是在这个寂静的夜晚,独自一人看着这部电影哭成了泪人。
这是我近几年来看过的寥寥可数的国产优秀电影,真的非常好,以下大量剧透,没看过的请谨慎阅读。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农村,腊宏携妻女儿子搬家寄居过来,但是她们穷的没有房子,把韩冲的马棚占了作为居家之所,韩冲看孩子哭的可怜把自己烙的饼送给她们,腊宏妻子红霞嗯了一声点头微笑感谢,但是转头红霞进了屋子就是丈夫腊宏的一顿毒打,“让你再说一个字!
”并且把红霞摁倒在床上强暴。
韩冲爱慕同村的寡妇,为向寡妇示好,去山上布置雷管打獾子讨寡妇欢心,却不想被上山摘野果子的腊宏踩中陷阱被炸一命呜呼。
村民商量让韩冲和哑巴红霞私了,赔偿红霞两万块钱作为对母女的补偿,但是韩冲拿不出那么多钱,于是村民拟了一个协议,让韩冲照顾母女的一日三餐饮食起居并且搭上了韩冲父亲提前为自己准备的棺材埋葬腊宏,只是红霞在看到腊宏的棺材担断了,还在偷偷的笑,下葬的时候一边流着泪一边用力的拿石头扔棺材,村民都以为她是太过伤心精神异常…另外一边,韩冲履行起了协议,把蔬菜鸡蛋背到红霞家,帮她家劈柴,制作桌椅板凳,贴心的修补窗户…红霞被这个男人的细心体贴打动,脸上的阴霾冷漠逐渐被笑容和阳光代替,韩冲也发现了红霞的温柔之处,两个人在相处的过程中互生情愫。
这时导演通过红霞的多次回忆向观众揭晓一个迷底,红霞原来出生在幸福家庭,儿时与家人走散被腊宏拐跑,遭受腊宏整日虐待毒打,心灵上也因为创伤变成哑巴口不能言… 韩冲父亲介绍傻女给韩冲以赔偿红霞两万,寡妇想和韩冲好也主动找韩冲说可以帮忙赔偿红霞两万块钱,韩冲都给拒绝,只想照顾保护红霞一生,两次拒绝表明韩冲对红霞情意愈发坚定。
村民担心警察会找到追究责任,于是想赶走红霞,韩冲表明心意坚决阻挠,想去公安局自首牺牲自己来换取村民留下红霞,在一片争执中警局的车已经来到山村,韩冲被抓捕,红霞眼含热泪拼死阻拦,在让韩冲指认现场的时候,红霞对警察举起自己就是凶手的纸条,于是警察让红霞书写她的犯罪经过,红霞表示在看到韩冲布置獾子雷管陷阱的时候就想杀死腊宏了,故意让女儿骗腊宏去摘果子踩上雷管,看到腊宏没死自己还捂死了腊宏,韩冲是无辜的。
然后红霞被警察带走,韩冲被释放,追着警车奔跑,最后一幕红霞宛如一只蝴蝶起舞站在山峰上拿着一个盆敲打听山谷传来的回声,直到盆被敲破了,她脸上的笑容久久不散,那声音震彻山谷看完电影,已经感动的哭红双眼世界上最好听的情话是什么?
六姥爷他们跟你说什么了?
你别管他们说什么,也别管村里人说什么,他们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咱俩互相不嫌弃咱俩就该好。
六姥爷是不是跟你说以后少跟我来往,免得村里人说闲话?
你别听他们的,我就喜欢对你好,我喜欢照顾你,我欠你的我还,我用一辈子去还,我不在乎他们说什么世界上最豪迈的告白是什么?
我韩冲炸死了红霞的男人,按照合同我应该照顾她,但是现在,不管有没有那份合同,我都一样要照顾她,一直照顾下去,照顾一辈子,我要娶她,我要让她做我的女人。
世界上最感人的爱情是什么?
我不要求你大富大贵是村长还是村干部,只要你宠着我,疼着我,照顾我,爱着我,那我就愿意跟你在一起,我愿意为你去顶罪,我愿意为你去牺牲。
影片其实很多细节都表现了两个人的爱情,红霞听到韩冲父讨论让韩冲娶傻子还债顿时急了,憋了半天,用手指指韩冲然后指自己最后指着协议上的生活起居一日三餐,说自己不要钱只想和韩冲在一起。
红霞和韩冲赌气,躲着他故意不和他见面,而后韩冲送摇椅红霞爱慕韩冲用脚暗示女儿留韩冲吃饭,用筷子敲碗告诉韩冲,却惩罚他故意不给他留坐,红霞偷偷笑虽然女主一句台词都没有,但是演技一点都不拉跨,其他人也把农村人的朴实劲儿演了出来国产好电影不应该这么低的分,我看来这部电影至少8.5以上
电影看过之后,上知乎看了几个评价,当时只有88个回答,没看到特别合心意的评价,于是自己写了点。
首先按照我的理解澄清几个问题。
1、 红霞小时候只是被腊宏拔了颗牙齿,腊宏借此威胁她不准再说话,舌头应该没问题,后面交待他们一家刚到岸山坪,韩冲送了两张粉浆饼子后,红霞端进屋被腊宏打,腊宏说,再说一字就弄死你,嘴贱,再听见你说一个字,弄不死你。
说明当时还是会说话的,只是腊宏不让她开口。
2、 不是红霞捂死的腊宏。
六姥爷摸脉搏、探鼻息宣布人没了之前,屋子里一直有人,红霞没有捂死腊宏的机会,腊宏被炸,断一只脚是不可能死的,可能内脏有损伤。
并且究竟是窒息死、失血过多死、内脏破损死并不难判断,法医不会弄错的,这个技术至少宋慈那会儿就有了吧。
至于是否是红霞设计腊宏去有炸药的地方捡果子,我觉得不太可能。
像前面@多多 回答里提到过的,以腊宏对红霞跟外人说一个字都不许的占有欲,不可能放任她出门转悠的。
这点后来红霞跟着韩冲出门时,手指张开对着太阳,透过指缝看太阳也有暗示,这是明显的获得自由后感受阳光的举动,暗示之前是几乎被囚禁的状态,所以红霞是不太可能看到韩冲在山里布置兽夹的位置的。
吐槽一下这部电影里的众多bug,比如红霞最后交代“犯罪经过”时,有个镜头给到小书把一只拨浪鼓放到了躺在筐子里的婴儿的身上,这只拨浪鼓是后来韩冲照顾她们娘儿仨的时候做的。
比如腊宏脚被炸断了,失血过多死吧,一点儿血没看见,说是内伤吧,嘴角、耳朵也都没出血,他到底是咋死的?
比如,韩冲真是啥都会,会下兽夹逮野物,会做豆腐,会打家具,哦哦,那个衣服,红霞从哪儿搞来的那样料子的衬衫们,还有韩冲的牛仔外套,我天,搁北京也不差什么了吧。
最后全村围堵韩冲、红霞,远处传来警笛声,这个1984年的警笛声跟现在的一模一样我也就不说什么了,(印象里中间是改过一次的,但当时可能还太小记不清了,一时半会儿也查不到就算了),村民们站在村口看着远远驶过来的警车居然说的是“警察”来了,别说那会儿了,这会儿去太行山里转转,不去山里,就随便一个县城,老一点儿的说的也都还是“公安”吧。
本片的一些细节分析主要是口音和地域问题:腊宏似乎是西南一带的口音吧,小书第一次叫韩冲去吃饭,说的先是山西话后来改的普通话,影片到最后红霞被捕他们一家到岸山坪也才半年,小孩子短短几个月学会当地口音不算啥,但她能在韩冲听了没反应过来,需要她再重复一遍的时候,反应很快地切换成普通话,也是,真的很不太行山,很不1984了。
最后由于全片主要使用的普通话我不由得想起了很多,比如陈建斌的《一个勺子》,比如《无名之辈》,比如黄渤,也因此对那些对此片赞誉非常的言论略有些感慨。
口音问题,要么全片普通话,要么全方言,普通话背景里穿插个别角色的方言,要么试图有特殊意味,要么破坏影片的整体性和流畅性,会很出戏。
何况,由于涉及儿童拐卖案、腊宏原配被家暴致死、腊宏背负命案逃到太行山等悬疑设置,本片的口音问题还对影片背后的隐藏情节有影响的。
从导演和编剧的交待来看,红霞被人贩子抱走是在街上有唱戏、有放烟火的晚上,推测是过年或元宵节的时候,衣服穿得不厚,到腊宏家的时候穿的还是走失时的衣服,当天月亮很圆,房子是斜屋顶的瓦房,应该是在南方。
后来腊宏带着婆娘孩子一路讨吃到山西,半年后警察追来说是涉及命案,应该指的不是第一个婆娘被打死那一出,因为看红霞的年纪,中间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可能是另外又出了人命。
另外有个问题,红霞刚被卖到腊宏家偷听腊宏和腊宏妈说话被发现的时候,就称呼小书为阿大,西南片方言会这样称呼自己的小孩子嘛?
我理解的是,这部片子里,只要是普通话的,都是编剧自己添加了浪漫主义想象的,主要涉及两个主情节,一个是红霞的身世,一个是韩冲和红霞的爱情。
红霞出场在1984年,回忆里揭示出身某南方大户人家,家境殷实,书香门第,自幼习得的毛笔字多年之后仍然写得有模有样,走失当夜戏台上唱的是《三打白骨精》,据查,此剧之前最为有名的是绍剧,http://yule.sohu.com/20080602/n257231476.shtml 里更是说 “《三打白骨精》是国家京剧院2008年隆重推出的创新剧目,将于2008年7月首演于国家大剧院。
”暂且当红霞是江浙一带的人吧,被拐卖到西南,大约10年之后,随买家流亡到太行山。
也就是大约1974年前后走失的,此处有个疑问,内什么期间,不是只有八大样板戏吗?
就算是1976年以后走失的,那就有京剧《三打白骨精》了?
另外什么样的家庭,可以保证红霞可以在内什么期间仍然有个温馨唯美、天真活泼的童年?
可以照常住在那种宅门里背古诗,练毛笔字?
这样背景雄厚到在内什么期间还能保持这种精神生活水准的家庭,孩子丢了会找不到?
再说韩冲,六姥爷说他,“糊涂,心眼少”,他爸说他,“胳膊肘子是往良心里拐的”,都准确,基本上三观很正、很符合现在审美的一个人,但这样的人要是放到当年,那个环境,感觉有点太超前了,我当时还没出生,也不好判断到底如何,回头让我爸妈看了再补充吧,反正感觉有点违和。
导演没必要因为父子没啥话说而交待太多韩爸当年的事儿,什么家暴差点把韩冲妈打死啊,坐牢啊,交待太多了反而加戏太多,会冲淡重点,农村父子本来话就少的,电影里又没表现俩人对着干之类的情节,也就没必要解释了。
交待得这么细,韩冲他爸把他妈打得只剩一口气,韩冲对他爸还这么友好?
也太奇怪了。
另外我不觉得,红霞会为了这么短短,几个月大概都不够,的爱情,把两个孩子交到别人手里。
这种片子容易获奖,这也是导演编剧鸡贼的地方,看似现实,隔靴搔痒地涉及人性、拐卖、家暴、悬疑,但疏于打磨细节,该真实的地方不够真实,浪漫又经不起推敲,混乱而令人疑窦丛生,可惜了。
最后,配乐不错。
腊宏(余皑磊 饰)、韩父(成泰燊 饰)演得真好,饰演韩冲的王紫逸没有他爸巍子那股子挥之不去的杨靖宇劲儿,很好,女主朗月婷,这种正常水准的表演,在一票流量小花的衬托下被吹到天际,也是,唉,没台词,看着她那几次不同情况下并无太大区别的皱着的眉头下的幽幽的眼神,心想这和经常被人吐槽的流量小花们“皱眉、瞪眼、咧嘴、哭”区别也不甚大啊。
回头若看了原著有想法再来补充吧。
总之,还是希望正经电影多一些吧,导演(差点被我以为是黄圣依老公)还是相对用心了。
谢谢。
拍得略顯煽情而矯情 男主挺帥 女主挺清秀 今天電影圈隕落了兩顆星星
挺好一个题材,结果怎么拍得这么不痛不痒的…犯罪成分不够悬疑,结尾的反转也挺不给力;爱情元素吧…莫名其妙,两个人完全擦不出火花来,既没有情也没有欲;各种回忆的情节也都不够真实,没有个确切的时代感。总体来说格局太小了,也太浅了,没有矛盾和冲突,也没正面问题,就像结尾哑巴喊山一样无力。
陈旧手法和落后美学,女主真是太尬减分了
看过
剧情是完美的,展现的不敢恭维
不大懂这评分哪来的,故事很陈腐,演技非常普通,村民说着标准的普通话,里面的人穿着不符合身份的衣着。煽情极多,最后一行字和女性的献身,更是让人非常不适。
相当失望!改编是失败的,没了原著的美感和人物内心细腻的刻画。人物造型过于时尚,女主表现苍白。
我觉得蛮好的,可以看一看。
华丽上班族代入不能停,男主还好,女主天生一副大小姐脸,又不会演戏,生生给安排一个哑巴角色,尤其是来情绪的时候比北野武还面瘫。预感应该是一部挺感人的小说,拍出来马马虎虎。
导演似乎根本没有能力去表现中国乡村的伦理意识和真实人性,对女主角“被拐妇女”的身份也没有切身的关照,最后只能把电影搞成一出土不拉几的“乡村爱情故事”。
山里人真洋气。。
月婷么么哒
朴实的故事,娓娓道来。我一直觉得,判断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是你有没有快进的冲动。这种农村题材,宣扬真善美(非主旋律)的电影是我比较偏爱的,何况故事还是以我老家山西为背景。
把皮子拿来了,没有一点里子。
服装环境场景有点太干净,跟那个年代大农村不搭配。剧情过于文艺煽情,哑巴太悠闲,细皮嫩肉,不带娃。比盲山逊色一截。
喊山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这里看得到或者可以联想到更多伟大电影的影子。
片子拍的太功利了。男主演技还行,女主不咋地,而且妆造出戏,洋气的不符合山村气质,故事太单薄了
通过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与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一场充满悬念的意外与一段让人心碎的爱情。在严酷的现实中展现了人性的温情,在喧嚣的闹剧中刻画了现实的无奈,看后让人深思。
这个小说据说获奖很多,而且能在两年之内被改编成电影两次的小说也不太多。故事先讲述了韩冲设计的捕兽陷阱炸死蜡宏,村里决定私了,韩冲的日常照顾让红霞动心了,通过回忆才知道她是被拐卖的,一直被蜡宏虐待。公安一直在追捕杀害前妻的蜡宏,为了逃避责任村里要求红霞搬走,韩冲为了红霞留下决定自首,父亲也遵从良心,没想到原来红霞才是杀死蜡宏的凶手。比起另一版,这个更像个电影,色彩鲜亮,有悬念,非线性讲述。但是把红霞设定为凶手感觉有点奇怪,红霞想杀死蜡宏有别的办法,这不是害了韩冲嘛,而且原来镜头里也没有关门捂死人的情节。
2013版本还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