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主人公类似的自言自语让人忍不住快进一番,其实纵观全片,最残忍就是女孩在手术台上的场景,而其他什么的只微微一笑的叹息。
其实女尸没什么错,错的是被一个邪恶的人利用,那个邪恶的人既然到最后一点也不悔改,还认为自己是对的。
接不起的美发,伤不起的人生……
没看到过拍的这么失败的日本恐怖片,画面不够精致,剧情不算很差,但拍的是其烂无比,开始看到咒怨里的那个老警察,还以为是部好片呢
对于这不恐怖片,其他赘述的东西不想提了,只是针对很多人说这部片的逻辑很乱给出个人理解。
其中争议最大的部分就是为什么女尸最后转性帮女主,而杀了她一直唯命是从也是一直以来照顾她的恋发狂魔?
片子中的情节设定是,之前在理发店里女主因为参加研讨会给小女孩做发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魔发接给了女孩(此处为后续情节做了铺垫)……而当变态大叔剪短女孩头发时,剪掉的刚好是接上的女尸头发,所以会流血(之前一个女性也是接完发回家发现头发在流血)。
这刚好是女尸的死穴所在,此举让她想起了曾经剪掉他头发剜掉她脏腑的变态们,所以一怒之下杀了变态大叔,而此刻她以为自己的仇怨已报,最后怨念消除了。
在众多恐怖片里选了这一部,一开始在停尸间的片段让我倍感震奋,可是通篇看下来真是戳瞎老娘的狗眼!!
从女猪自我介绍开始,姐就一直分不清是文艺片恐怖片,故事太不完整,女猪你姐妹惨死了你不难过还最后坐海边大笑着伸剪刀手?
那个小萝莉哪里可爱了?
除了惹事就是生非!
冤死的女孩为什么被剪头发还被害也没交待清楚!
这烂片是在挑战观众的容忍底限么?!
差评!!
必须果断的差评!!!!
其实我所理解的恐惧有两种,一是人类对未知的一种敬畏,另一类就是对人性的品味。
人类对未知的敬畏不能说看过所有的恐怖电影,但至少也已经过完了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些,还有一些冷门的也都涉猎过,甚至一些暴力,血腥,重口味的禁片全部都找来看过,所以我想我是有资格来评价什么是恐怖电影,什么是真正的,对人类来说,是细思极恐的恐怖。
何为恐怖,是一个人在荒岛的孤立无援,还是盗墓遇到的种种诡异,亦或者对着镜子发呆,夜晚听卫生间的水龙头滴水,这些已经玩透了的细枝末节其实都算不上恐怖,只能说是人类心理恐怖因子的一种放大,就比如有人患有幽闭恐惧症,有人有密集恐惧症,其实这些都是因人而异。
小的时候看僵尸先生的时候,其实是第一次接触恐怖电影,你们是否还记得自己看的第一部鬼片,即使它并不是很完美,但还是会对你造成心里上的压抑和惊悚感,只因为这是第一次,人对第一次印象会很深刻,有的时候会是一辈子的阴影。
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最优秀的恐怖电影,不是说别人说好看那就是好看,那只是大众的一个缩影,只是恰好被更多的人接受而已。
其实,我认为我所看到的电影其实都算不上恐怖,先不说中国恐怖电影的缺陷,即使前面被吓个半死,看到最后其实都没有恐怖了,即使后来回想,想到细节,也心里明白,这已经不算什么了,没有什么可怕的,毕竟都是人演的,毕竟都是人扮的。
当知道真相之后,你再去看一遍,还会有第一次那种感觉吗?人类对人性的品味那么何为真正的恐怖呢,我感觉明知道所有的剧情,去看的时候还是会浑身发怵的才是真的恐怖,那种恐怖不需要环境,不需要音乐,也不需要什么氛围和背景,人为的演技,即使你重复看无数次还是会被吓到,是那种憋在心里叫不出来的恐惧感。
这部电影其实已经接触到了,真正恐怖的门槛,就像是一杯茶,你大喝一口,品不出来什么,当你静下来,慢慢去回味,第二次,第三次,慢慢观赏的时候,你会发现,我的天,这也太恐怖了,想想都头皮发麻。
好的恐怖片,是看一遍会觉得不过如此,看第二遍会觉得好像有自己没有注意到的优点,第三遍的时候会觉得醍醐灌顶,第四遍就会意犹未尽,然后继续看,越看越恐怖。
我希望以后的恐怖电影是越看越恐怖,而不是看过一遍就可以放弃的消遣。
我和同学看到最后都看笑了难道,是她(鬼)认错人了吗?
我不明白这部片子想表达什么,也没有吓人的效果……总之,很烂
头发在恐怖片里并不是一个少见的字眼了,但是从来没看过那么无聊的恐怖片,就像不擅长讲笑话的倪萍在那边一个人说自以为的冷幽默,恐怖片居然还能拍成励志煽情篇,实属不易,这部片子让我想到也是带有搞笑风格的《撕裂人》,日本的恐怖片已经走下滑趋势了,相比之下,韩国恐怖片反而显的有那么些深度了。
我看的那版本翻译成“美发尸”,大概是台版或者港版,虚虚实实的噱头,但是也不太讨厌。
关于头发的恐怖构思,同是假发题材的韩国片拍得比较好,恐怖只是配料,诡异才是主角。
而日本风格的诡异设计里,伊藤润二有一篇阁楼的长发,已经把我能想象得到的最诡异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了。
或者可以说,如果没有人性这个元素在里面,无论多恐怖的设计也都只是刺激眼球的二流片子罢了。
有人说这片子前20分钟能吓死人,那么也可以说,20分钟之后的内容都没什么意思了。
看得出他们毕竟还是很认真地在做这个片子的,头发从人的眼睛里、指甲里、皮肤伤口里如瀑布一样流出来的场面确实很让人惊叹^^对了,开场有一个镜头还是让我=0=了一下的,就是那变态大叔抚摸女尸的头发时,其他四具尸体突然诡异地把头转向了他而且还睁开了眼睛……我本来以为它们要做点什么的,但它们居然就只是看着他而已= =女主角是栗山千明,我看这片子多少也是有点去看她的意思,当年大逃杀里千草的扮相让我非常爱慕……事实证明她不适合演过于文艺的片子,开头出场时那段小清新的自我介绍简直不伦不类透了,一点也没有恐怖片的感觉。
一直到最后,大叔狰狞地扑过来时,她转过身来露出一副以命相搏的姿态,脸上刹那闪出来的凶狠表情倒是和千草如出一辙。
嗯,然后这片子属实就没有什么亮点了。
老套的冤魂不散戏码,路人甲乙纷纷变为炮灰,灰得连一点存在感都没有。
中间莫名其妙地插入一段母亲虐待孩子的剧情,大概是想反映一点社会问题吧,但是把主题给冲淡了(话说回来,这戏有主题吗……)。
最后有两个镜头还是挺惊悚的,一个是尸体缓缓坐起来的场景,一个是大叔扑向裕子的特写……不过裕子揪住大叔舌头上的头发一下把他舌头扯出一尺长的场景非常爆笑……你们这是拍恐怖片的态度吗!?
时间:2007年7月10日19点15分地点:Hall影院事件:日本恐怖片《恐怖爆发》第一场日本恐怖片《恐怖爆发》Exte: Hair Extensions选在了Hall这个电影节最大的影厅,上座率也不赖,9成以上。
《恐怖爆发》这个中文名翻译的还算不错,因为的确是满“爆发(念4声)”的。
记得以前念中学,语文老师讲过一个恐怖故事,说是一个人过关闯阵似的从大厦的一楼到九楼,历经无数恐怖物事,比如:全是鲜血的一层,遍地人骨的一层……可是最骇人的竟然是第九层--只有头发,人的头发!
《恐怖爆发》的创作者是否也听过这样的故事呢?
不过,从恐怖的级别来说,基本上是没有达到本人的阈值的,反倒是一些黑色幽默的小细节让我觉得颇为过瘾.除了享受毛发从你身体各处以各种各样的姿势钻出来的那种颤栗,另一大看点是栗山千明,《杀死比尔》里面那个拿着流星锤的美少女。
她展现出来的温柔、和婉让人一下子有些恍惚:这真是那个制服美女杀手末?
因为要赶着去看晚一些时候、在Seve影厅的《伊莎贝拉》,字幕一出来就连忙溜掉了,错过了之后的导演问答环节,算是有点遗憾。
原贴链接:http://tintin76.blogbus.com/logs/6609825.html
Hair,hair,my hair...大叔唱的时候多欢快,多得意啊,甩甩头发,整一沙滩男孩PS:半夜看的MM最好把头发束起来,因为。。。
凉快么
慢节奏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BJIFF2024 auratic; 并存着近景眩晕(细部、微粒)与远景眩晕(气氛、涌动)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偶尔停车,卖几张碟,加一次油,争吵又和好。没有目的地,只有不断延展的公路和一种笨拙的相依为命。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Cannes2023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没看太懂,但是摄影很不错💦💦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