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在辽北大地上的梦境巨人,彪哥的一生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和深邃的哲理性,生命中各种不确定性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是我们凡人在精神层面的综合的具象化表现。
在主流社会他往往表现的是那么的不主流,甚至不具有普通人的智力,但却又在大是大非上那么的悲天悯人,充满了神性。
他活了四十年,梦游了大半辈子,他说是梦毁了他,看书解梦,但其实什么都看不明白。
他也许真的什么都看不明白,却又一次又一次帮人成功的解了梦。
大智若愚,大巧不工。
跟他在一起的马大帅,注定只是一个凡人,他注定只能从城市逃回农村,但是活在人世间,如同苦行僧一般的,在辽北地区叱咤风云的彪哥,才真的在一次又一次的苦难中洗脱了凡性,得到了升华,他可以是哲学家,是心理学家,是圣母,也可以称之为神。
就像在现实之中,赵本山虽然挣得盆满钵满,最后只能销声匿迹,而范伟则金马封帝,功成名就。
从马大帅里,似乎冥冥中早就注定了。
范伟把演技的巅峰献给了范德彪,他给了范德彪生命,他赋予了这个辽北第一狠人,永远的水库浪子最好的灵魂。
范德彪在第三季中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尤深,“我40岁,梦游了大半辈子,是梦毁了我,看书解梦,但其实我什么都看不明白。
”不得不承认范伟的演技之精湛,还是要说回人物身上,从小人物看到大哲理,《马大帅》一点也不做作,很朴实,很单纯,很坦然。
而范德彪这个人物,是比马大帅更为真实并有感染力的。
范厨师是个不折不扣的善良的250,每当一季的结尾,范德彪总会知错悔改,重回桂英的身边,但又不负众望的在下一季中重拾旧病。
自命不凡,彪彪呼呼,不切实际。
可每当看到范德彪落魄的畏缩在墙角,没人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没人愿意承认他的存在,不是咳血就是欲轻生时,我都很心疼,他就像个孩子,执着,幼稚,蛮横,冲动,他代表的是大多数有梦想,但不认清自己,不脚踏实地的人。
可这样的人,却也有非常靠谱,或者说很让人称赞的一面,比如对于房东儿子的教育,他用了周总“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话。
掏出自己微薄的薪水,给孩子买石膏像,买画具,瞒着房东脱光了给孩子当模特;为了不让玉芬犯难,硬说玉芬肚子里的孩子是自己的,背下黑锅,与姐夫反目。
可以想象,有的人打心眼里,还是爱范德彪的。
40岁的人,有过爱情,不懂得守护;有过幸福的生活,不懂得珍惜。
越来越招人烦,越来越贱,可越来也越可爱,这才是活生生的人,他是个艺术家。
范德彪最后一刻突然不想死 了,这我倒很失望。
虽然他再次改过自新,但我相信,咔咔挠人的彪哥是不会就这么踏实下来的,屹立在辽北平原的孤独“巨人”,从不懂得什么是收敛,收敛只是暂时的养精蓄锐,折腾死自己,气死姐夫,才是令人讨厌的彪哥的一生,还是那句话,“爱咋咋地!
”
南方人看热闹,北方人看的也是热闹,但过了20年再看,看得又是回忆了,而且当时看得时候岁数小,现在回看,这个剧的悲剧内核,利用弗洛伊德式的梦境解析剖析出一个如此真实的范德彪与马大帅,这部戏虽然叫做马大帅,实际应该叫马大帅与范德彪,因为彪哥的戏份一点都不少,范德彪的喜剧效果就是建立在他的悲剧性格基础上的,不得不佩服和让人感慨,这个编剧,赵本山,还有范伟配合的默契程度之高,其他一众演员呢,演技都很优秀,但赵本山和范伟可以种传神来形容不为过。
比如在马大帅3 的最后一集,范伟在整个系列的所有对女性的爱慕,都以失败告终,他最该珍惜的桂英,也彻底清醒离他而去,只有范德彪一个人活在自己世界里,究其根本原因这个角色是不进行自我反思的,他只在每部剧的最后才产生一次深刻的反思,这也保持了范德彪这个角色的性格连贯性,第一部,是范德彪自我感觉良好,轻信他人,被骗后沦落换气,最后桂英可怜完美解决,第二部,又是被桂英原谅,第三部,桂英是彻底明白了离开了范德彪,这种在自负和内省的比例是小说喜剧以人物为主线的故事的基础,自负过多就是范德彪,内省过多,就是林黛玉了,多愁善感,喜剧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就是自负。
第二部的结尾,范德彪疯了,因为现实与他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分裂,他从井里拉出来,他觉得一切都是被他预见的现实世界的崩塌,其实呢,是真的崩塌,现实的残忍可远远超过戏剧的刺激。
第三部,彪哥再次爱上刘佩云,却发现自己又被姐夫截胡,一生,爱上阿威,桂英,玉芬,刘佩云都以失败告终,范德彪在一个正常社会人的基本关系里,丧失了爱情,亲情,友情,当这个时候,你觉得范德彪第三部最后去自杀是合乎逻辑的,他已经没有牵挂,也没有人牵挂他了,这部剧的主题曲,一个情字活一生,剧中怎么解释这个情?
这个情分东北人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观,大家都听说过,南方人做生意,谈的都直接和简洁,东北不行,东北人就得先交朋友,先喝酒,然后再谈事,你也听说过,火车上,仨陌生的东北老爷们,喝点酒,吃点花生米,就在火车上磕头拜把子成兄弟了,所以在东北人的价值观里,一个人没有牵挂了就表示他已经死了一样,这个跟《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道理完全一样,当一个人轻飘飘的活在世界上,毫无压力也没人牵挂的时候,比起压力也许更让人内心生出一种荒凉与寂寞,这个跟岁数和性格是有关系的,这也是我认为有价值的文学影视作品该去探讨的问题。
当然,东北的哲学里没有神。
已经看到32集了,剩下的两集真是舍不得看了。
看完了就没了,相信以后也很拍出这么精彩的乡土题材的电视剧了(何庆魁的编剧是真厉害)。
最起码本山大叔是拍不出来了。
如果你是一个在东北生活过的人,那镜头里的每个画面都会让你觉得亲切又陌生。
穿插在城市中间的小平房,那一声声回收旧家电的叫卖,大麻花,三轮车,换气师傅,已经是很久远的记忆了。
先说说大帅把。
很多人都说他坏,不厚道。
本山大叔真的是把农民的那种狡黠演绎的淋漓尽致。
这里又想起了刘跃进。
大帅本身的生活条件,学识,眼界,限制了他的发展。
比如美容院,就是硬生生被搞黄了。
但是在每个小的事情上,他又肯定不吃亏。。
西瓜他不知道,但是芝麻肯定是要归他的。
很难想象,作为本山帝国的老大,私人飞机,豪车数不胜数的本山大叔,竟然能把小人物的心酸演绎的如此细致。
第18集两个人去铁岭应该是全剧的高潮了。
大帅吃白菜的时候,看着都觉得香。
再往深挖一些,就可以看出来东北的企业为什么没有活力,经营不好了。
家族式的粗暴干预,当然还有彪式的虚荣和张扬。
如果说中国的社会是人情社会,那么东北肯定是中国人情最泛滥的地方。
东北的就业机会也因此少的可怜。
彪哥,让人又爱又恨的彪哥啊。
善良,有自己的坚持,却不安分。
在东北,其实你可以看到千千万万个彪哥,或者每个普通的东北人身上多少都有些彪哥的影子。
彪哥虚荣吗?
这个是肯定的,每次穷困潦倒中出现一点转机,马上就变了样子开始王者模式。。
但是我觉得这个也并非是坏事,因为彪哥一直想证明自己,一直有一颗创业的心。
这个是没错的。
只不过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而想要成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彪哥一是没有坚持,二是心肠太好,三是太飘忽不定,太单纯。
所以才没起来。
我觉得,彪哥起来了肯定也不会为富不仁,肯定会普济众生的。
骑士精神,造福百姓,真的是彪哥骨子里的追求。
每次看到彪哥和大帅在一起都很欢乐。
是啊,我也想要一个像彪哥一样的小伙伴。
最后,真是惋惜大脚的离世。
R.I.P
如果没有后面玉芬找到马大帅开始的转折,马大帅会是什么结果?
冬季日常零下十多度的东北,四面漏风纸壳糊窗的砖瓦房,没有灶台,没有热炕,男人火力得有多壮能扛得住这么冻?
玉芬可以说是全剧人设唯一不现实的人。
除了第二部看起来像个现实中的人之外,一三部都漂亮、温柔、贤惠并忠贞,对马大帅的误会她除了哭之外就是无力的辩解,佯装的逃避,只要你接受她她永远都在家里等你,就算你作闹她也对你不离不弃。
第二部或许是一个试验版的玉芬,事实证明人都不会喜欢精明的女子,一个理想型的妻子不能像小云心眼儿那么多,也不能像小翠那么倔,颜值能力爆表的阿薇需要灵魂的欣赏与共鸣,事业型的江帆守不住家,精明商人桂英在一次次失望中耗尽了对善良但不实际的彪哥的信任,她失望的原因也是佩云想要避免的结果。
只有玉芬像刘大脑袋(装什么胡总hhh)说的那样,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是男人理想中的温柔乡,她的美好品质让接触她的男性对她的倾慕合情合理,明明不是玛丽苏女主,属性却因更贴近梦幻也更真实的象征了人的欲望。
梦幻中的玉芬在一片黑暗中不知道用什么操作方法找到了马大帅,这里就且当是所有人都从马家堡子出来分头寻找马大帅去了吧。
城市待拆迁的地方有很多,马大帅的话中也透露出他们住在一个很好的地段,周围应该都是待拆的平房,马大帅所居住的废墟应该也离他家不远,不然他应该不会那么快找到一个没有人但房子还没扒干净的住所了。
要知道在刚进城的时候,火车站候车室坐着也是可以对付一宿的。
玉芬没找到马大帅,马大帅也未必会立刻冻死在外面,但这也是不排除可能会发生的一种情况。
毕竟失踪人口那么多,状况也都是千差万别后殊途同归。
马大帅没有家,没有老婆,连女儿女婿都想不起来了,还想着过年,精神上实现返祖了,到这里就是彻底的悲剧。
悲剧之所以是悲剧,在于其问题是无解的,没有希望,让人看不到生活的出路。
有解的人生,无一不需要物质和精神铺路。
这时再看编剧给的一团和气大结局,会觉得更加的不真实,现实哪有那么凑巧?
对比之下更显荒诞,强行给的希望不是希望,就是告诉观众谁都会希望的结局实际上根本不会出现。
直到看到结尾生扭成一团喜剧,我才发现原来我不那么擅长接受无解的人生,无解的悲剧,原来我过去看的影视剧没有一部像马大帅这样纯悲剧。
小人物的生老病死,是大写的天地不仁。
1、知法犯法型钢子豪子啥的。
我看他言谈举止赚钱速度花钱速度车子类型啥的,还有阿豪这没吃过苦的屌样子,过去搞不好有可能是二世祖来着吧?
家里有点钱就不干正事天天打打杀杀啥的就觉得自己特牛逼,结果把自己打进监狱了。
后面也能收放自如的遵守社会秩序,做正经生意。
2、法盲犯法天生坏胚型第三部里帮牛三把马大帅家搬空了的两个小子,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偷登西呢,这就是纯属原始社会光长嘴了没长脑子会说人类语言不懂人类社会的文盲(文明的文)。
3、法盲犯法还算个善胚型马大帅。
咱彪哥再怎么爱cnb,但是彪哥从没有把自己搞进局子,虽然也做过医托这种灰色产业但也有自己的原则:不拉大病客户(笑),靠着cnb的本事不太体面甚至十分冒犯他人但他人又不得不卖他个面子让他圆滑圆润的摆平一切,马大帅可没这本事。
可能过去在刑侦技术不如现在、各种案子难留下证据的时候呢确实会有很多冤枉人的事情发生(被冤枉偷包、路边卖艺妨碍交通),不过马大帅后面进局子/罚款啥的有时候也不冤枉,把家卖了玉芬不顾阻挠报案最后发现是他搞出的乌龙,遛警察。
彪哥帮他找91唐先生的时候他还爬人窗口往里看被路过的袖标大叔生捉了,这要不是当时耍赖装晕加上后面彪哥出来了他这行为又要进局子。
马叔可以说是地道的法盲了(初通人类文明,但有道德bug所以容易进局子)。
4、无法无天型就牛二,法律管不了他,长年游走在社会与法的边缘,有时候他还能钻钻法律空子,甚至有时候还会被转型期的无秩序社会利用,搞一搞法律很想搞但不好意思搞的事情,比如强拆啥的。
所以说,做人有时候不要偷奸耍滑玩心眼啥的,你以为你在老家没人管得了你,做了一些不合适不好的事情,你到外面就会直接会被定性为坏,搞不好就是违法。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标准,做事之前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想进局子,只要不违背道德,通常就不会违法了。
看到最后一集,真的好感伤啊,而且挺喜欢德彪最后说的那句话的,梦游了四十多年,该醒了,看到这真的好唏嘘,而且这样的大有人在,可能自己也是其中一员,一辈子啥事没干成,真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而且感觉马大帅和德彪真的太要面子了,到最后还要面子,但一想想人活这一辈子,不蒸馒头争口气,但又突然想到武林外传佟掌柜说得,“这话是没有错,不蒸馒头争口气,可这个气呢是奋发图强的志气,不是小肚鸡肠的怨气,为了芝麻大点的事儿,就把自己折腾的死去活来,臭死了,快盖上,还连累周围的人,这样值吗?
生活是有很多摩擦的,多一点儿宽容,多一点儿忍让,不是就完了吗?
这样不好吗?
”,还想加一句,这口气是能够勇敢的重新活下去的勇气!本来是很同意“被嫌弃的的一生的”的标题的,但感觉不太符合,德彪是一直在努力的过好,但他好像一直在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或者说老是走偏,或者是总是想走捷径,不够脚踏实地,爱情方面,随时没看第二季,但是桂英对他那么好,感觉也是最适合他的人,但他就是不珍惜,后面还喜欢上了刘佩云,人家也没有给他任何暧昧的东西,但他就一股脑的陷进去了,现在都有点不明白他咋喜欢上了刘姐,感觉还是幻想,喜欢做梦,自杀前还要把心给给刘姐呢,我感觉其实德彪最后一刻还在做梦。
剧名虽叫马大帅,但三部下来,人气无过范伟饰演的这个小人物。
评论里,弹幕中,大家或调侃、或真诚的偶尔喊上一句的彪哥。
没有马大帅的主角光环,生平基本遇不上什么贵人,四十多岁还好似一身”臭毛病“的老光棍,他也和是俗人一样,想成功,想挣大钱;他也和世俗的男人一样喜欢美女;他也和世俗的一切人一样喜欢面子,喜欢虚荣。
看似没有什么特别,但正是这个辽北大地上的一个普普通通的男人却能做到我们很多人做不到的1.帮助自己的外甥女小翠还债,退彩礼(明知道这个彩礼钱被马大帅盖房子用了)。
而且后面从来不再提起。
(不是导演和编剧忘了这段情结,后面马大帅还炫耀过自己帮范德彪还债的事情)。
2.对伤害过自己的女人依然尊重理解。
从第一部的玉芬,到第三部的谢大脚。
彪哥一直是见你无事,便是晴天。
3.对不义之财分文不取。
第一部当彪哥被老钱骗的时候,他如果动了歪心思完全可以以借还借,忽悠乡亲们发展成自己的庞氏骗局。
但彪哥宁可扛煤气罐去还债;第二部开彪记靓汤时,如果夸大宣传成包治百病的神汤,也许彪哥就发财了,但彪哥没有那么做;第三部开解梦馆时彪哥已经成功跨出了第一步,但却没有忽悠到底,要不然王林算个P.4.生活的酸甜苦辣可以改变世界,却改变不了彪哥,这也许正是彪哥的魅力所在,也许他像一个长不大的少年,虽然棱角不平,但却正大光明的迎接生活。
也许彪哥全剧唯一对不起的只有桂英一人,彪哥的内心也一直对桂英有愧疚,希望在那个平行的”本山宇宙“中,我们喜爱的彪哥和善良贤惠的桂英能有一个好的结局。
辛爽的精神家园,写满90后的童年。
有些人会指着今天中国社会的一些不合理,那也请看看过去的中国是从什么状况来的,发展的问题始终要用发展来解决,没人配坐而论道、颐指气使。
我们关注彪哥,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彪哥的影子,面对社会无情蹂躏,面对求而不得,我们唏嘘彪哥搞糟一切,我们也回头看看,自己又做得多好呢。
每个人都是这样困境,你在嘲笑谁,你其实在嘲笑你自己。
回到剧本身,赵本山、范伟贡献了最好的演技,有些人是老天爷赏饭,不得不承认。
剧中关注的各种冲突,又是很多成年人不得不面对生活。
辛爽说的“离地半米”,这是优秀的影视作品题中应有之义,不论是西方、东方,小资、乡土。
这种营造,可以从人物刻意的造型、动作,可以从“人话不符”等方面(彪哥夸张的造型、语言,时不时说一些深刻的话),也可以从音乐、艺术(《漫长的季节》中的配乐、马队跳探戈等)来营造。
当然,也看出赵本山和辛爽的区别,辛爽可能有着所谓艺术家的自我追求,赵本山属于挥洒天资,不刻意追求深刻内涵,就是不上高度,而这种不刻意,似乎更带着那种原始的粗粝的美学,大匠无工。
不得不说,玉芬和小tree的选角不错,玉芬的长相似乎领先了那个时代,小tree在第三季确实有看出来那种美。
最后,还是留给彪哥,小树不倒我不倒。
在B站看完第一部直接看了第三部,对比了第一部发现第三部难看太多了,查了下才发现编剧从原来的赵本山换成白铁军 ,不得不佩服赵本山编剧也是厉害,能够编出第一部经典。
第三部很多情节都是靠各个角色装傻充愣展开的,牵强附会味同嚼蜡罗里吧嗦,弹幕骂声一片。
第三部建议大家跳着看,不然有你们受的。
硬凑的剧情 还是1好
飙就完事了
马大帅已经完全被这个城市改变了。还好德彪没有,性格转换不太合乎逻辑。除了结尾最后其实很现实
挺怀念当初对电视机的那份执著。
赵本山不是个厚道人。到了第三部,赵的自我膨胀和虚伪很露骨了,难怪之后他与范伟分道扬镳十多年。此剧后半段对自家产业的宣传更是令人发指。富人都是慷慨的,警察都是英明的,农民都是傻叉的,除了赵自己。赵给自己的角色设定就是扫地僧,讨女人喜欢,低调,能打,得到富人尊重;给范伟永远是癞蛤蟆,愚蠢,可笑,异想天开,没有女人喜欢。这个系列剧的灵魂是范德彪,马大帅是恶心人的。
人人嘲笑范德彪,人人都是范德彪。
范德彪才是灵魂人物嗷
看够马大帅张嘴就撒谎然后玉芬窝囊的呜呜哭这种傻吊戏了,三星全送给寻梦四十余年的辽北著名狠人,坐在二六上向小唐急驶过来的魁梧中年男人,范德依彪,我不相信彪舅最后真的梦醒,天真又不靠谱的梦想家不会那么容易被击倒,只要彪哥非自愿单身一天,他就会有无穷的奇思妙想(btw彪哥应该就是那种军训喜欢教官看病喜欢医生的..)我其实想看看平淡的剧情是怎么逐步在最后三集里突然崩坏的。完整看完才知道b站up解说马大帅最后完美结局是他死了做的梦有多扯淡,完全是和前几部一样是一个强行把人物拉到谷底然后强行圆满的结局,也许也在隐喻农村人因思维意识文化观念的原因,在城市打拼的最终结局还是只能指回农村吧。赵本山花大篇幅宣传刘老根大舞台看得我脚趾扣地,他也只能在自己的剧里虽然长的老丑人物窝囊自卑但有中年熟女前赴后继了吧..
就这个破电视还8分,马大帅从头到尾满嘴谎言不说,干啥啥不成,还有两个美女为了他互相吃醋,真的是自己编剧导演的东西就是这样,意淫,把人打到轻伤,竟然都不用负责任,范德彪的病也和唐军一样有精神病,妄想症,一点神神叨叨的。什么狗屁电视。
马大帅第一部里那个质朴坚强的农民把魂儿给丢了,堕落成了一个满嘴瞎话不停逞能的街溜子
马大帅真是个瘟神,而且撒谎撂屁的,废物一个。怪不得范伟不跟赵本山合作了,一直拍这种烂剧谁能受得了
这一季马大帅更加让人讨厌,彪舅却特别可爱。
“我这人口碑好,你慢慢和我处,处不好你自己找原因”
这剧情真的看得我烦死了,彪真是生活里处处非要装那个逼,人倒是不坏,就是干的事一个比一个烦人,这部剧应该改叫大帅找工记,唯一有点意思的是原来乡爱这群人早就一起拍了
德彪梦游开原,解梦者原是梦中人
DX.自己和异性让伴侣误会的时候觉得自己做的挺好,是伴侣多想了不理解,伴侣和异性让自己误会的时候就是伴侣做了不该做的事儿嫌贫爱富见异思迁?爱情观打击三连。真的心累
3.5星,范伟
三部马大帅,实质上说的就是一件事:“人贵在有自知之明”。马大帅当校长、学美容,彪哥投资、靓汤、解梦,一系列的啼笑皆非都是不自知的表现。
补
本山大叔做了一场大梦,最终还是希望发展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