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我最近一直听到不同的朋友向我推荐,虽然未必都是好评,但最后的意见都归结到“应该去看一看”。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所有的电影院都是只有上午10点左右有一场,于是我就一大早赶到星美国际影城,打算看上午10:30的《铁人》。
我赶到前台,就听到售票员正用对讲通知放映厅,说10:30的场次没卖出票,取消放映。
我赶紧拦住她,买了一张票,然后经过强烈交涉后,我享受到了一次专场放映。
(表扬一下星美)就我自己的感受来说,这个电影虽然被归到了“主旋律电影”这个独特的类型中,但还是有欣赏性的。
毕竟这是一个下了功夫花了大钱的电影,而且够有诚意,所以不会难看。
只是对于这种主打“集体回忆”和“煽情路线”的电影来说,如何吸引合适的观众群体进电影院,应该是决定它口碑成败的关键。
至于说《铁人》的票房,我刚看到一个新闻,说这个电影马上要重新发行,并增发1000个拷贝,将一直放映到国庆档期(现在才5月底),票房目标力争破亿。
看来在《南京!
南京!
》之后大家都学会这手了。
(延伸阅读:《《铁人》加拷贝再发行 电影局强令票房要过亿》http://www.mtime.com/news/2009/05/15/1409331.html)关于这个电影,下面我就想哪儿说哪儿了,杂七杂八不成章法,大家就随便看吧。
对于像我这样居心叵测心怀不轨的观众来说,虽然我能一大早赶到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但并不代表我就如何欣赏它。
《铁人》的英文名字居然真的就叫《Iron Man》了,对于年龄大的观众来说无所谓,但对比较关注好莱坞电影的年轻人来说,这个英文名字就很雷人了。
我觉得叫《Hero》之类的都行啊,实在不行叫《Tie Ren》都比叫《Iron Man》强啊。
导演尹力、编剧刘恒、摄影赵非,都是各自领域里的顶尖人选,这样的幕后组合,再加上吴刚、刘烨这样的演员组合,这个电影首先就不难看。
而且据说这片全国总工会和中石油都出了钱,所以也不缺钱(具体成本不知道,但估计应该有3000万以上吧),该有的都有,动不动就战旗飘飘,千军万马,没事就来个航拍,单就场面来说是近年来国产主旋律电影里少有的气派(中石油有钱啊,怨念中~~)。
刘恒作为最有成就的主旋律电影编剧,再加上《张思德》、《云水谣》的导演尹力,这对搭档对如何讲一个主旋律英雄故事已经是非常娴熟了。
这个故事如果不做过高要求的话,对于那些40岁以上,或有着共同集体回忆的观众来说,已经可以说是十分感人了。
但问题就在于,这个年龄段的观众并不是电影消费的主体,所以如何让他们产生消费冲动,并进到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估计对于发行方来说是个难题。
(不过从各种渠道听来的消息,应该是很多单位的工会都会给大家发票。
如果你们单位发票了,看《铁人》绝对比看《南京!
南京!
》值。
)现在的电影院里其实已经很少有那种绝对意义上的烂片了,只要能找到合适的观众群体,不同的电影都会有不同的欣赏角度。
对于《铁人》这部电影,我觉得可以一看(前提是我假设你被发票了)。
因为就娱乐性而言,《铁人》在诸多限制之下还是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我相信很多到了一定年龄的人看这部电影会很感动。
下面主要就说缺点了。
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铁人》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主旋律电影的老问题。
作为一个不计成本的行活儿,本片在视觉上作的非常出色。
尤其是王进喜的故事线,都采用了黑白画面,虽然也是前期用彩色胶片拍摄,后期再用DI(数字中间片)处理成黑白,但就画面和光线的质感而言,相当出色,个别段落甚至可以说比《南京!
南京!
》还好。
作为主旋律电影的一种诡异特征,这种类型的电影对大场面有一种偏执的狂热喜好,动不动就是旌旗飘飘千军万马,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他们看到这种场面本能地就会有一种激动感(虽然未必知道自己为什么激动,但从小就被训练出来了,看到彩旗招展就必须要激动一下)。
而这种场面展示的喜好,我觉得其实是为了掩盖人物塑造的缺陷,既然不能靠人物和故事本身打动观众,就给观众来针鸡血让他们兴奋一下。
《铁人》作为一部表达方式非常类型片化的主旋律电影,尽管在形式上努力向观众靠拢,但在根本的问题上还是在装糊涂。
个人觉得《铁人》比《张思德》和《云水谣》都有所退步,尤其是在人物的塑造上,看完《铁人》后,如果不了解铁人的生平事迹,观众完全不知道这个人物的行事动机。
说个比较极端的观点,主旋律电影中的人物的情感类型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都完全和普通观众基于正常生活得出的经验背道而驰。
这种拧巴的东西,就是主旋律电影的特色。
因为它想说的,和你所知道的,就是没法统一。
而它又必须假装嗨起来,所以就只能拧巴着来,为了让观众能不去想这些拧巴事儿,就只能拼命打鸡血。
我其实一直对“主旋律电影”这个说法并不认可,但是作为中国特色,我们还是得认可这个独特的类型片。
其实这种电影说白了就和奥运赛场上大家高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一样的,面上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至于你自己嗨不嗨那就只有你自己知道了。
这个故事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被编剧刘恒巧妙地回避了,那就是“为什么”的问题。
影片营造了许多感人的场面,但就是不解释为什么的问题。
因为这个东西根本没办法解释,一解释整个影片就土崩瓦解了。
刘恒已经不是第一次干这个事情了,在《集结号》的时候,他就说过,“第一,我们不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第二,我们不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
”在这两个大前提被虚化的背景下,铁人王进喜的故事就变成了一个给观众打鸡血的过程,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可能会很嗨,但等嗨过之后,出了电影院,我估计有些观众就会觉得有点不对劲:我为什么这么嗨啊?
如何在电影中找到一种适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不仅仅是主旋律电影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所有中国电影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又不仅仅只是电影的问题。
最后它就变成了中国所有的问题一样,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混在了一起,最后谁都可以不负责,最后谁都在抱怨。
1、承传“铁人”精神,对抗现实困境,为国家贡献一份力①对80后石油工人来说:1960年,王进喜生前带过的一个队伍1205钻井队打出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为中国石油事业发展掀开新的一页。
40多年之后,1205钻井队的成员大多是80后的年轻人,他们中除技校生外,许多人有大专以上文凭,还有20人具有本科学历,72名职工平均年龄27岁。
电影《铁人》完美地再现当年的“铁人”精神,从电影中学习这种精神,在工作中拿出坚毅不拔、艰苦奋斗的工作态度,为国家为人民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这也是新一代80后石油工人的巨大重任。
②对普通的80后一员来说: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需要新一代树立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干净,同时80后这一代人经历过SARS、5•12地震这些灾难,目前又遇到全球金融危机、H1流感病毒的蔓延,在众多灾难当头,我们80后应该学习影片中的“铁人”精神,以坚忍不拔的品格面对压力、迎难而上不退缩,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共渡难关,“铁人”精神也需要80、90后未来中国的中流砥柱继续承传和发展。
2、偶像派演员、实力派演员共同出演剧中出现的不少青春偶像,他们不少也是80后的偶像派人物,这是影片的一大卖点,如刘文瑞的扮演者小张铎,现年25岁,现实中的他外表清秀、气质儒雅,曾出任多部广告片的代言,经导演从五万多名人中精心挑选出来,虽是第一次上银幕,却把逃兵刘文瑞一角演绎得淋漓尽致;刘思成的扮演者刘烨,正是80后一代观众最为熟悉的演员,他高大猛健的身形以及一双深邃忧郁的眼睛,常常成为影片中角色诠释的绝佳外形条件,同时他细腻极致的演技,更是奠定了他多元化的演绎道路,由最初的1998年的《那山那人那狗》到《蓝宇》到后来的《保持通话》,还有正在杀青的《男儿本色》,包括这部《铁人》,刘烨很好得诠释了一个患有“沙漠综合症”、又怀着对父辈铁人精神的敬仰之情、又为友情抛头颅洒热血的好男儿形象,刘思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正是当代80、90后身上缺乏的那种品格。
实力派演员吴刚出演“王进喜”一角,具备戏剧表演底蕴的他演技超群,真实自然地诠释出了“铁人”这一角色及其思想内涵,从《潜伏》里的陆桥山,到《梅兰芳》里的费二爷,再到《铁人》里的王进喜,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表演方式,让观众都大吃一惊这些角色都出自吴刚一人之手。
3、电影画面气势豪迈、行云流畅,堪比好莱坞大片“很少看到有像《铁人》这样的主旋律电影拍得如好莱坞大片一样的风格”——这是CCTV6《首映》栏目制片人、导演田华女士在概括这部电影的独特性方面说出的一句话,她引用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老师的一句评论“隐匿式的电影风格”,就是这样一种电影的拍摄手段,靠着镜头无声地在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
尤其体现在影片最后,刘思成营救好友赵一林、郭小米那一段画面,画面完美呈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恶劣天气,大风加大沙的场面与白云、红霞蔓布的宁静天空形成强烈的对比,侧面烘托人物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牺牲自我的稳重、豪迈的品格,影片最后刘思成在死亡边缘看到了父亲坐在“铁人”的单车后座,而后又看到了自己坐在了“铁人”的单车后座,道路四周尽是浓郁的树木、鲜艳的色彩渲染着整条道路,道路是没有尽头的,预示着两代人各自承载着“铁人”精神,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这样的画面是唯美的、寓意也是深刻的让人反思的,导演在拍摄这样的主旋律电影时运用了商业化的拍摄手段,更好地表达了电影的主旨和内涵。
此外,该片在色彩方面也做了处理,以黑白和色彩为时空交替,采用了倒装叙事式的手法剪辑而成,黑白部分故事的大背景是1960年在大庆的石油勘探大会战,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场景,如人头攒动、忙而不乱、乱而不繁的场面,彩色部分故事的背景是现代的中国石油勘探行业,黑白与色彩交替的效果处理得十分好,时空转换也比较简洁。
总的说来,影片在色彩上的处理也充分表达了影片的内涵,黑色表达当时条件的艰苦与恶劣,给人的感觉是节奏比较快,场面宏大;彩色表达现实的美好,给人的感觉是节奏比较平缓,沙漠、落日,蜿蜒的公路,似乎有一种中国画里大写意的感觉,场面精美。
黑白部分导演通过镜头,在不动声色中即把铁人刻画的比较到位,比较成功,也比较感人,使60年前的那场会战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凭这两点来讲,对于那些爱好看好莱坞大片的80后一代而言,该片也让这些年轻的观众见证了主旋律电影的优秀一面。
据说即将大修的标放放映了《铁人》 我一直看到尹力吴刚黄渤李梦男胡明张铎白静没有刘烨这些人上台 还没缓过神来多苦 多人性的电影啊这是挑逗……我是说 这是挑动你的主旋律尹力这次炫技炫的有水平 吴刚的部分让这个我从小就背诵的劳模的故事 变得平地起惊雷我跟吴刚说我说吴刚老师我看过你演的《盒子》……他再次认真的纠正我……是《箱子》……黑白影像延续了《张思德》的思路 但是这部戏剪辑明显好于以往 尤其是转场除了最后 黄渤在沙漠混了好多年 还犯了跟天斗其乐无穷的弱智错误之外 王进喜放走刘文瑞 刘思成捡起馒头串 指导员饿的不断扎裤带眼 这些情节 让我想到我的父辈 我看到边上的女的 因为我想到的这些 感动的哭了
请路过的朋友大侠们帮帮我!
急急急!
请有牒的朋友 或者资源 或者能搞到牒的路子 等等一切各种路径手段能给我《铁人》的消息请速度联系我!
1387 138 3363急急急急急!!!!
我找了所有牒店和网络资源都没有啊···请高人帮我!
前年,单位发了一张可以任选场次的电影票,在别人的推荐下看了《集结号》。
战争场面很震撼,也很感人,看完以后立马推荐给其他人。
今年组织看《铁人》,虽然有刘恒、吴刚、刘烨,但期望值并不很高,倒是更想看看《南京!
南京!
》。
其实,主旋律电影拍成这样不错了,场面大气恢弘,沙漠航拍特别是结尾的几个镜头很美。
可惜,颇具震撼的视觉效果掩盖不住略显单薄的故事情节和苍白的人物形象。
至于内心的触动,个人感觉远不及《集结号》。
冯小刚摸到了中国观众的心弦,知道怎么让人笑,也知道怎么让人哭。
而在《铁人》里,吴刚和刘烨的模式化表演让两代铁人显得多少有点表面化和形式化。
整个影片逻辑上的牵强,也让千辛万苦塑造出来的“铁人精神”并未真正的深入人心。
反倒是另一个容易忽视的角色,更耐人寻味。
老铁人器重的小知识分子刘文瑞,是连接两个时代的一条线索。
对新铁人(刘思成)而言,父辈经历一直让他引以为荣,也是“沙漠综合症”的诱因之一。
后来,父亲的形象在偶然间坍塌了一角,他的子承父业似乎变成了天大的谎言和谬误。
在老铁人(王进喜)眼中,有文化的刘文瑞是个可塑之才。
初到东北时,老铁人对向自己提出意见的文瑞说,大意为“某某是别人错了也跟着错,而你不是”。
如果没记错,某某好像正是后来不幸因公殉职的万堂。
那么再联系之后文瑞的逃跑、万堂的殉职,前面的那句话是否隐含着一种质疑?
实实在在的物质需求、虚幻的精神慰藉,还有曾经缺席的制度建设和人本主义,需要质疑的有很多。
当然,种种限制使得影片没有过多涉及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除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和与石油行业有关的人,仅仅是宏大的场面和表面上的矛盾冲突,普通人可能很难产生出强烈的共鸣,习惯于思考的观众恐怕更难。
这就造成了一种不尴不尬的境地,人物痛苦的时候,演的人不知道该怎么演,故事发展到高潮的时候,看的人不知道要不要哭。
不过文瑞这个角色,还是吊了观众很长时间的胃口。
终于,编导安排他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逃跑了,也让新老两代铁人的形象有了个错愕的交集。
火车就要启动时,面对追来的师傅(老铁人),文瑞说了句“实在受不了了”。
相比于那些英雄豪迈气壮山河的话,这句话真够卑微的,却令我印象深刻。
但是好戏不长,随着远去的车厢,黑白镜头向下一摇变成了站在中国移动电话亭下的彩色新铁人。
父亲去世了,美丽的女医生深造了,老铁人的照片徽章也重新上了墙。
最后,满足于精神安慰的新铁人在拯救崇尚物质需求的同伴时,历尽艰辛也得到了新生。
一只雄鹰在无尽的沙海上展翅高飞,坐在摩托车后座的父亲变成了自己,跟随着老铁人驶向远方。
在种种局限下,善于折中和高歌的编导还是展现出了一定的想象力和号召力,让有些窘涩的故事有了一个不太糟的结尾。
ps. 沙漠综合症的治疗方法好像很简单,就是走出沙漠。
学校为了庆祝党的生日,组织我们去观摩电影。
其实,我对电影票上的名字,还是有些绮丽的幻想——也许就是《变形金刚II》呢?
“变形金刚”不就是“铁人”么?
老前辈们都批评我没文化,这片名一听就是讲中石油的发家史。
看完后,黑白部分还是很不错的。
理想主义时代的光芒,是遗失的美好,纯真而灿烂。
动人之处,不用去区分它是不是主旋律的叙事。
当铁人跳入水泥中搅拌时候,真的太感动了,我决定回去说服老爸,全仓买中石油!
缺点一:得配合《国家记忆 铁人王进喜》纪录片看。
缺点二:后半段过于真实,以前没了解过的我还得缓缓。
缺点三:刘烨在剧中的作用与《北平无战事》中一样。
再这样下去,他就得背着“不是主角的主线人物”的烙印了。
这样的讲故事风格不能吸引人了。
优点一:往事黑白纪录片风格,全是满满的情怀。
一九六零年松嫩平原的冬天,只有黑白胶片才能不突兀吧。
优点二:“达康书记”差点看不出来。
饰演的王进喜真实,亲切,让人感觉想投身影片前半段的热火朝天的大会战中了。
优点三:直面困难时期的困难,铁人也是人,普通人更是人。
平淡的表述让我沉下来思考。
每一个有志气的党员和工业党都该来看看。
刘烨扣一颗星,现代剧情扣一颗星。
推荐和《国家记忆》一起看。
这是一次比较奇异的观影经历,特地MARK一下。
2014.8.12,上班时间坐在一众石油子弟之间看完的。
看到一个石油工人被砸死的地方,旁边的油三代妹子热泪盈眶,说大家只知道石油的有钱,他们曾经受的都是这样的苦。
我顿时想到《英雄时代》里的一句话,我现在享受这么多资源,是因为我的父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你的父亲在热炕头上守着老婆孩子过安心日子的时候,我的父亲正提着脑袋在枪林弹雨里鏖战。
想想也有些道理。
不知道电影里描述的景象对真实历史到底有多少还原度,但是黑白的部分还是让人思绪激荡。
无论如何,他们的艰苦卓绝尚不会让我潸然,但他们的子孙辈们仍然会在舒适的会议室里为他们动容不已。
也许,这就是我奋斗的意义。
激情穿越信念的门径。
钢铁般的汉子——王进喜。
没有稿子的演讲,纯朴而炙热的情感。
流下泪水不是因为感动,而是敬佩最MAN的男人,跳下井泵。
文瑞,你的师傅如果真的恨你怨你,不会舍不得你。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片子,吴刚演的真是好,刘烨在父辈面前显得哈做作。
不扯虚的了,这片子告诉我们:1.铁人的大老粗形象可能借鉴了亮剑里的李云龙形象塑造,有缺陷的办事能放开,乐观向上的职工。
2.当年知识分子形象的刘文瑞想得太多,不会从工作中寻找自我,最后前功尽弃。
3.对过去怀旧的情怀在当今是否与时俱进?
石油子弟小刘背负着来自历史和过去的压力,总想过着幻想中铁人那样的生活,一直体会着心灵的煎熬。
4.石油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很强的,在当今条件比较优越的今天,认为他们仅仅是有钱群体的社会偏见会贬低他们的价值。
5.中石油肯定是赞助了的,一部讲述石油人自己的片子,其中过去与现实两条线的交融发人省思。
里面那个黄渤代表的职工群体不在少数。
6.导演在暗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处理好怀旧和现实的问题才是真正最有意义的,黄渤那种小痞子形象自然让人看着不爽,小刘那种也不让人觉得靠谱,铁人那种更是像一场记录一场梦,对小刘的影响反倒成了他的负担。
其实导演根本没有塑造任何让人效仿的人物形象。
关键是你看了片子后如何思考应该怎样平衡和协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除了吴刚其余就是个渣啊
央六看的
真难看。要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拍个主旋律倒也罢了,偏偏又想搞搞新意思,加入一些私人化的心结在其中,但进退失据,两线的切分点也打得很奇怪,整部电影就跟片中的刘烨一样,患了沙漠综合征。
时代产物
剧情结构的创新是有风险的。但是我觉得这种呈现还在可接受的范围。不过后半段的节奏和走向确实有问题。但是吴刚的演技没得说。值得单独给一个星。
吴刚当年是不是靠这个还拿了啥奖,打败了张涵予
比想象中好看,要不是单位组织,我也不会去看,但是确实有感人之处,拍的不错,推荐
2星给原型
晕死。。
总用为一样事孤注一掷的人
上辈人的热情,为了国家富强而努力
人家送的电影票~果然是烂片啊
3.5
黑白桥段都不错,很和谐很煽情……我也很傻的被感动了……至于刘烨黄渤那些个片段……以最后的沙漠寻人最为土鳖……那做作的煽情直让人犯呕…………
有些画面还是很感人的 > < 咱是知青年代控 这个也是随那个叔叔去看的
用过去与现在的穿插再一次弘扬了铁人精神,就是这画质,不太符合CCTV6的风格呀🤔,以前5、60年代的外国片也很清晰的。
主旋律
吴刚的演技真的好!讲台上的发言,几句话就带动了屏幕里和屏幕外观众的情绪,好题材,好演员,可以记录在历史中的电影。
真实人物改编的故事,精神的力量是无限的。
一会儿黑白一会儿彩色,一会儿刘烨一会儿吴刚,故弄玄虚,导致情节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