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于导演童年经历的故事。
丈夫-一个不再受欢迎的作家,妻子-一个忠于自我,渐渐成功的作家。
丈夫不能忍受自己的失败和妻子超过自己的事实,他们的关系无法维持。
两个儿子-较大的walt和较小的frank,他们将面对家庭突如其来的变化和突然长大面对成人世界的事实。
由于整个故事来自导演自己的童年经历,所以对于情感的体会和捕捉异常敏锐真实,但是并未将之过于个人化。
正相反的,所有的情感都体现在细节之中。
我非常喜欢两个细节,一个是Walt发现父亲在房间想和自己喜欢的女孩亲热之后,跑到湖边,然后回来和母亲说:我把头浸到水里去了。
另一个是frank想把猫给walt带回去,但是猫挣脱了所有人的怀抱溜走了。
Jeff Daniels,Laura Linney,Jesse Eisenberg三人的表演可以说相当出色,尤其是Eisenberg,少年成长的过程诠释得非常精彩,这大概就是在片尾Walt第一次亲眼去看the squid and the whale时的感觉。
片子的音乐(其实也算不上主题音乐)是pink floyd的hey you,这个感觉也挺到位的。
总的来说,觉得这个电影值得好好看看。
就今年的奥斯卡来说,我觉得这一部和《晚安好运》都比《撞车》要出色。
前两天刚看了《Crash》,感觉很失望,《Crash》就是收不住啊。
ok,ok,题外话了,就此打住。
故事在一首又一首民谣歌曲里漫不经心轻描淡写的铺展开来,不算引人入胜却绝对妙趣横生。
这是一个貌合神离的家庭,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你却突然发现:出大问题了!
神经质的母亲分外诚实却外遇太多,自大虚饰的父亲爱上了他的美女学生,哥哥剽窃作品自欺欺人,弟弟酗酒还有些变态的先兆。
所有事情都显得混乱和无可救药,没人摆脱得了误解和隔阂。
然而,没过多久,一切又那么缓慢的消散开去,没有高潮也没有结果,也许这就是生活。
难以消解的隔阂在血浓于水的联系中妥协,不完美的人们没有因此破碎,在巨大的鱿鱼和鲸前一切戛然而止,一片凝人的深蓝。
如果说《鱿鱼和鲸》所展现的困境和《美国美人》异曲同工,那么它又有一种不因为滥用技术技巧而沾沾自喜的淡然,生活扑面而来,微秒的嘲讽,宛如小调,悠然又丰润。
大概这就是那部自《克莱默夫妇》以来,美国最好的家庭电影吧~听Pink Floyd的the Wall是我初中时的事,Hey You很多年以后想来都韵味无穷。
如果说Hey You是本片的主题曲,那么可喜的是,它找到了一部完全配得上它的电影。
关于家庭危机的电影,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冷门的电影《游客》。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鲍姆巴赫导演的电影,翻回他以前的作品,可见得导演热衷于探讨家庭与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鲍姆巴赫导演接下来值得期待的是他今年的新作品《婚姻》,依旧关于家庭。
说一说《鱿鱼和鲸》里的角色人设,柏克曼一家。
父亲伯纳德和母亲鲸同是作家。
从父亲身上可以感受到浓烈的大男人主义气息和身为知识分子那让人厌恶的自恋,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和鲸的角色相比,我对伯纳德就是同情不起来。
这角色的性格本身就扭曲,在家庭危机爆发前就能看得出。
影片开头,一家人正在打网球,从这一情节中就可以看见父亲那该死的好胜心和自以为是所引发的第一个矛盾。
离谱的是他把他这性格也驾驭在对儿子的教育上,他尝试在儿子们的心中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形象,在和儿子的每一场比赛中都非常注重输赢,当然他会是赢的一方(幼稚)。
家中最受不了伯纳德这幅个性的人是小儿子法兰克,他和父亲之间永远都有隔阂,甚至认为母亲和出轨对象艾文才是最好的搭配。
鲸虽然和伯纳德一样是作家,但两人的起点不一样。
从大儿子沃尔特其中一句对白中可以得知,母亲是和父亲在一起后才成为作家的。
沃尔特认为母亲的成功怎么说都该归功于父亲,但母亲却出轨了,离开了父亲,恰好这个时候伯纳德的事业处于下风,一事无成的穷作家,这给鲸冠上了“虚荣”的称号,无论是儿子或丈夫都这么认为,认为鲸是因为看不起伯纳德才离开家的。
其实不是,这个危机的爆发已经酝酿许久,鲸三年前就已经开始出轨了,家庭对她而言只有亲情的枷锁,而伯纳德的性格只不过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再说一说电影映射的当代社会病态扭曲的家庭生态,离婚成为常态,“共同监护权”泛滥。
这看似缓和剂的法定监护权事实上只关注了大人的利益,对小孩只有雪上加霜。
沃尔特和和弟弟法兰克在父母的时间分配下在两个“家”之间来回跑,“家”的意义也在这段距离之间慢慢磨灭。
整部电影中最精彩的表演,我认为是Jesse Eisenberg饰演的大儿子沃尔特,这一位正青春却还夹带着稚气的男孩。
如父如子,沃尔特遗传了父亲的个性,他极其崇拜父亲。
直到目睹了父亲和自己喜欢的女孩正在“偷吃”,父亲的形象在他心目中正式瓦解。
故事发展到这里,导演已经成功在这家庭中的每个角色之间划下一道鸿沟。
伯纳德意外入院前对鲸做了一个手势,“婊子”。
鲸确实是bitch,但伯纳德说出这个词的时候,更多的是温柔,这是他们之间一段甜蜜的回忆,伯纳德还在尝试着挽回这个失败的婚姻,但最后医院里的场景,鲸和小儿子都没出现过,只有沃尔特一人。
鱿鱼和鲸曾经是沃尔特的噩梦,现在他只能硬着头皮去面对了。
电影讲的是家庭中青春期儿子的成长过程。
听到成长历程你是不是觉得很无聊,叛逆小子通过一番说教或者煽情片段成为励志少年什么的…阿尼呦,故事只是呈现了生活中的琐碎平凡的小事,主人公也没有什么非比寻常的特性或是骇人听闻的悲惨遭遇,但我们可以看到儿子在成长中发生的变化。
也因为这个变化也是我们都经历过的,所以看起来很真实。
先介绍下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
父亲曾经是为成功的作家,性情暴躁,自大傲慢,观点刻薄尖锐。
母亲受父亲影响成为作家,作品发表在各处,获得好评不断,但婚内出轨。
俩人正处在分居状态中。
大儿子w应该是本片着重讲述的对象了。
从片头的网球赛就可以看出家庭划分出的小帮派。
w从小仰慕父亲,受到他很大影响,除在各方各面模仿父亲之外,对父亲的看法也从不考虑正确与否,全盘接受。
印象最深的还是在w回想起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慢慢发现父亲看待母亲及其它事情角度偏颇,他去医院跟父亲商量想在本来是父亲日的星期六能去找母亲谈心却被父亲固执地拒绝,w突然哭了出来。
影片结束在w又去了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去的博物馆,亲眼看了自己小时候总也不敢看的鱿鱼和鲸的雕塑,它们可能代表着父母之间的争斗,或者一切原来不敢也没想过要去独立面对的事物,而他现在已经决定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了。
最后,关于小儿子,我还没有明白他的所作所为代表的意义…
2005年出品的片,英文原名叫The Squid and the Whale,導演是Noah Baumbach,觀看Netflix.這是觀賞Noah的第三部片,第一部是2014年的紐約哈哈哈,第二部是2019年的婚姻故事,第三部則是這部。
Noah自己也是出生在一個藝術之家,他的電影不時勾勒出自傳色彩,還有小眾、獨立,以及紐約。
烏賊與鯨魚,直譯是如此,故事描述一個中產高階家庭破碎的過程,其實本來就已經有許多問題,相較於婚姻故事,2005的諾亞著墨較多在小孩而不是夫妻間的爭吵張力,爸爸是在文壇中不得志的文豪作家,母親則是等待展露的文壇新星,父親在自卑中拉扯,母親也在兩性關係中找不到滿足所以外遇。
看這部電影會比婚姻故事還要氣餒,婚姻故事的女主因為婚姻總是隱藏渴望而失去自我,配合著丈夫,但親情難捨中的父母更深陷在一種混亂之中,父親驕傲自滿卻逐漸沒有舞台,母親混亂的性關係,小孩在這之中也在摸索自己的取向及生活,還有一隻走失的貓。
網球比賽代表著這一家人不和諧的關係,兩名大人都想贏,卻總有一個人得輸,小孩愣在旁不知所措,我想所有家庭曾經有過離婚分和成長的孩子看了都會心有戚戚焉,最後母親跟網球教練在一起是對父親最大的諷刺,父親總是覺得教練那樣子的生活方式不夠稱頭,他不停的詢問小兒子未來人生的模樣,卻早有想像,最後卻是小兒子哭著說他不要像爸爸一樣。
大兒子由後來走紅的Jesse Eisenberg飾演,劇中是一個開始dating的青少年,他排斥母親,詢問父親對於女孩的意見,但最後因為抄襲而被心理師約談時,他想到快樂的回憶是母親帶他去看鯨魚的時候,或許他深愛母親但又不願意面對家庭破碎的事實,雖然在一切發生時,他總是很冷靜的問著分配財產的問題,兩個小孩配合著父母的監護權分配制,他們接受卻只能從旁理解某些像是真相的片段,小兒子酗酒把精液到處亂抹,大兒子也用某種奇怪的方式變異著,父母互相怪罪,最後小兒子哭了,想做的事只要是父親的日子是不能跟母親一起做的。
在破碎之中要怎麼重新拼湊跟尋找方向?
這部片很真實的拍出了一切,有不美好也有美好的部分,不美的地方比較多,但比較貼近人生。
推薦。
感謝網飛買下這部。
--
诺亚鲍姆巴赫_鱿鱼和鲸_20057.7《且听风吟》里面有个故事啊,鼠讲的。
海难发生后男人在救生圈上漂浮,女人在另一个救生圈漂浮,漂到了一起,第三个救生圈上是罐装啤酒。
他们就喝酒聊天、喝酒聊天,女人问:该去哪里。
男人说就这样漂着喝酒,等救援。
女人说不,她要游到荒岛等救援。
此后二人分开,她努力地划啊划。
男人漂着漂着就得到了救援,女人划到岛上也等到了救援。
特别多年以后,两人在一个酒吧相遇,女人说了:“游得时候因为害怕我是错的你是对的,所以一直期待着你死掉。
”《精疲力尽》最后米歇尔对帕特丽夏说碧池,琼那时不喜欢戈达尔,因为不喜欢跳接。
所以悲伤和虚无之间,伯纳德是选择虚无的那位。
这部电影很迷离,我喜欢它多于诺亚鲍姆巴赫导演去年颁奖季大热《婚姻故事》,后者怕是因其社会性展现更露骨反倒引力尽失,本片更真实就在于这家四口都是不爱将伤疤戳透的人。
观影过程十分消沉,像轻飘飘走在路上时周围发生些事情也和没发生差不多,我一边在注视什么东西也和没注视差不多。
皱纹多得爬行在表皮上,我通常不爱用洗尽铅华这种俗气的成语,但暂时也没能找到更准确的形容方式。
沃尔特这个角色能打动我的东西宏大细小都有,他的孤独和懦弱也并存在我身上。
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他芦苇一样,会把他人的艺术当做自己的,把他人的爱情当做自己的,把他人的立场当做自己的,把他人的观念当做自己的,把他人的感受当做自己的。
米兰昆德拉笔下雅罗米尔喊着“真实的生活在别处”,我从小到大也一直是这么相信的。
但电影里沃尔特对于父亲最终还是有两次离开的动作,看到父亲和情人拥攘时的逃出,和为父亲点完病房早餐后的告别。
无论对于他还是对于我都有那种时刻,独自看着玻璃窗里的前女友抑或是独自看着海洋馆里鱿鱼和鲸的巨大雕塑,鲍姆巴赫导演得以将这一刻准确地展现出来,我能被引致共振也非常感激。
几天前看了这部电影,主题是关于家庭。
具体点,是有关一对颇成问题的父母以及他们膝下的两个孩子之间受了家庭影响而略显灰暗的青春期的麻烦事。
电影的导演兼编剧就是这故事的原形,所以,这部2005年的新片将我们直接拉回到八十年代的纽约布鲁克林。
这部电影又是我格外衷爱的那一类——小片子,小故事,有着很朴实的叙事,领着我们去静静地进入一段回忆(我想强调说,“回忆”只是故事的一种外壳,通过种种时代环境符号给予我们的暗示)。
我觉得自己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伫立在透明的橱窗玻璃前,默默注视着另一边——二十几年前的那个世界的一个四口之家。
故事选择发生的年代已经久远,因为这毕竟牵涉到导演个人的自传色彩,但故事中暴露的家庭危机却反映了极其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足以将这个故事重新放置到任何时代背景之下都没有问题。
也许正是缘于亲身的体验吧,所以在导演很从容的设计之下,从父母到孩子,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问题:妻子Joan制造种种“外遇”,丈夫Bernard因事业低靡而不断加剧的古怪性格,父母毫无顾忌的离婚分居、甚至让孩子掩护自己私藏一点小财产(其实就是一些分不清谁付账的书),丈夫在孩子面前大骂妻子的丑事,跟孩子在游戏中耍懒;然后就轮到他们的孩子——Walt和Frank在家庭生活的影响之下也全都染上了青春期心理疾病。
这故事中格外引起我注意的地方就是:导演让每个人都有错,而且都错得毫不掩示,但是故事的表达过程却丝毫没有对问题进行戏剧性的夸大处理,这反而更能够让观众觉得感同身受:是的,往往就是这样——我们每个人,无论在社会中担当怎样的角色,到头来总归都要犯一些错,有大有小,理由常常是出于一种利益争执下之的自我保护,且不管与我们的争执的对象是谁,那阵式完全就如同Squid和whale之间fighting的样子。
谈不上罪大恶极,但也非完全无辜。
提到“年代”,就想多说一句关于这片子的美术部分(也是我喜欢这部影片的另一个理由)——虽然是小制作,电影却能在美术上严守了每一个关于时代的细节。
不仅是环境、服务,还包括了胶片本身的色彩处理。
真的非常不容易。
至于以当我看到介绍才知道这竟然是一部05年的新片,禁不住对这部电影的美术部分肃然起敬。
“罗生门”的意思,是指在某一事件中,“当事人各执一词,各自按自己的利益和逻辑来表述情况,使得事实一直在‘真相’与‘假象’之间徘徊,最终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与反复,难以真相大白。
”而从《鱿鱼和鲸》这部电影中,体现出的恰恰是在生活中不停上演着的家庭罗生门。
罗生门状态的本质是个体间彼此立场和利益的对立冲突,人们喋喋不休争论着的目的不是探讨出事实真相是什么,而是维护自己,为自己辩白。
“Mom and I versus you and dad.”影片的第一句台词似乎就暗示了我们这部片子的主题,即家庭生活中个体力量间的冲突、团结和抗衡。
导演没有组织集中的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却在平缓的节奏与不动声色的细节中,把这些琐碎却尖锐的矛盾展现了出来,例如:餐桌上,少年问父亲狄更斯的《双城记》是否很好,父亲说这本书是好作家的坏作品,母亲却说他应该通过自己的阅读去进行评判。
父亲的文学创作处于低谷,母亲却在《纽约客》上发表文章并大受青睐。
小儿子希望成为一个职业球员,而不是父亲希望的成为一个艺术家,他说自己是艺术的门外汉。
母亲和小儿子的网球教练有了外遇,父亲则一直在后悔自己年轻时没能更风流。
少年和父亲同时喜欢上了父亲的一个女学生。
一家四口对打网球,父亲和小儿子对打乒乓球,小儿子和少年互打拳击的场景。
等等等等。
青春期躁动不安的孩子,与处在中年危机的大人,各怀心事,却又不得不共同面对家庭濒临分崩离析的困境。
他们彼此既抵触又纠缠,却谁都无力脱离——这种关系正像极了缠斗在一起的鱿鱼和鲸。
影片中少年提到,自己儿时与母亲一起去自然博物馆看巨型的鱿鱼和鲸鱼缠斗的标本,那画面让他感到无比恐惧,不由用手捂上眼睛。
这时妈妈会向他描述这个画面,他说,仍旧很可怕,但是没那么可怕了。
有的人说,乌贼与鲸象征着我们与生活,展现了”生活巨大的烦恼和猛烈的战争”,而我觉得,它们各自代表的是家庭生活中的父母双方,他们的争斗则体现出了大人在生活矛盾面前的纠缠和抗衡。
孩子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只能站在一边,处于观望的位置。
然而,这种剧烈尖锐的矛盾使得孩子难以直接面对和承受,只好捂上眼睛,任由大人其中的一方向自己描述画面,尽管这画面已经透过了大人的主观视角,不再是客观的事实。
影片的开始,少年站在父亲的一方,仰望着父亲的威严。
他崇拜父亲,甚至直接依据父亲的评价去和别人描述一本文学作品,而不亲自阅读;他把家庭的矛盾归因于母亲,指责她的出轨和事业上的虚荣。
而小儿子则站在母亲这一边对抗父亲,逃离父亲的房子去母亲家,反对父亲对自己的人生规划。
家庭的罗生门中,大人捧有自己的剧本各执一词,孩子则依从于其中一方的立场,临场助阵后,又借助其他的方式发泄属于自己的不满和苦闷。
譬如少年的抄袭风波,还有小儿子的喝酒。
生活以一种混沌的狼狈状态呈现,并且保持着惯有的状态继续向前,而最终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难堪的僵持的,是属于孩子的成长。
经历过第一次宣布分居的家庭会议后,影片的结尾当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又进行了一次争吵,此时的两个孩子没有仅仅在无力的哭泣,在计较猫归谁养,他们隐约已从父母的视角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
哥哥替弟弟挡下了发脾气的父亲,弟弟主动提出让哥哥带走猫。
两个孩子似乎在大人的矛盾阴影下第一次产生了某种未有过的和解。
当父亲心脏病犯,巨大的身体轰然倒地,少年俯视着他,仿佛看见一个权威的倒塌。
他不再屈从。
影片的最后,少年一个人跑到自然博物馆,站在儿时不敢直面的鱿鱼和鲸面前,静静注视。
巨大的标本和他单薄的身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蓝色忧郁的光线在他年少的脸上投下阴影。
生活还在继续,如同眼前搏斗的画面,仍会让人恐惧和迷茫。
不过,此时的他已经敢于独自直视,一种独立的意识和勇气在慢慢觉醒。
他还会去生活。
并且在生活中,继续成长。
先来讨论下大陆的通用译名“鱿鱼和鲸”,这典型是金山词霸的翻译,而没有看过整个电影,片名由来是Walt小时候害怕看到博物馆里乌贼和鲸搏斗的模型,从而引出童年对母亲的亲近和长大之后疏远的对比,以及我个人觉得乌贼和鲸的争斗有些象征着Walt的父母,同样有着高超的生存实力,同样的生存环境,也许还有很大程度的惺惺相惜,但是却不得不面对不可避免的争斗。
不过说到译名的问题,还要扯到动物学,鱿鱼(枪乌贼)和乌贼(墨鱼)属于同一纲不同科,虽然squid广义上代表乌贼和鱿鱼,但是看到电影最后,看到博物馆里的模型,我才知道那个能够和鲸达到搏斗级别的,只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无脊椎动物——巨乌贼,而鲸很可能是知名的抹香鲸。
而之前这个奇怪的“鱿鱼和鲸”总让我以为这是道菜名呢。
言归正传说电影,作为去年美国最出色的独立制片之一,提名获奖无数,电影的确有它独到的可爱之处,导演加编剧Noah Baumbach带着自传的色彩塑造了Walt这个恋父的少年从父母离异之后的盲目偏执而经历过一系列的波折而成长起来的过程,用有着新浪潮遗风的文艺镜头展现了这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夫妻关系、亲子感情和儿童教育等等众多问题。
不过用这种笔调进行下去,我就可以说:这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下被腐化的知识分子家庭的空虚虚伪本质,从而证明了资本主义的凶残本质(声明:我没疯),但是实际上,这是普遍存在的,像市场经济一样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这些家庭关系的本质是属于全人类的。
两个同样都是文学博士的高级知识分子,在七年之痒之后情感淡漠而面对离婚的时候,感情处理上却都拙劣的很,分家时候的理性简直可笑,而自认为是文化人屡次嘲笑“庸人”的父亲无法阻止妻子的多次外遇,还把儿子教育的像他的翻版;母亲虽然是文坛的新星,但是得到了父亲的提携帮助之后却不断的外遇甚至和邻居上床加剧婚姻的破裂;大儿子Walt把父亲当作行事的标准,故作清高而且撒谎抄袭,找了一个纯朴的女友之后居然想着要勾到更好;小儿子Frank热爱着网球并想做和这个家庭背景不符的网球教练,在家庭变故之后居然变成了一个“嗜好”自慰的小孩……家庭变故给每个成员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根源却是早已深种。
Noah Baumbach说过新浪潮对自己的影响,而在略有些泛黄的色调下的影片也有了些怀旧的粗糙的质感和那种疏离却渴求的文艺气息,硬生生的仿佛让时间倒流。
配乐很精彩,Dean Wareham和Britta Phillips是Galaxie 500和Luna的灵魂人物,他们创作了主题歌曲,Lou Reed也现身,当然最吸引我的是Walt的“翻唱”Hey You,那让人想起了Pink Floyd,想起了挡在眼前无尽的墙,横亘于彼此的心中,不完整的心,那才是一切的根源。
《鱿鱼和鲸》(The Squid and the Whale)是一部让人欲罢不能的电影,它截取了一个纽约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片断,用调侃、粗口以及近乎残忍的口吻将这个一个家庭的矛盾完全暴露在观众眼前,观众在直面影像过程中也正视了自己,影片中主人公成长的焦虑以及家庭光环的隐去将Baby Boomers(对美国1946年以后出生的人的称呼)一代人的疾踵转移到下一代人身上,很难想象“破碎”与喜剧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它或许轻描淡写如《破碎之花》,或许如释重负如《鱿鱼与鲸》。
影片将知识分子放置于家庭的藩篱之中,呈现出很多耐人寻味的场景。
影片伊始,一个四口之家的关系便已明朗,网球的球网撕裂开家庭的关系:父亲伯纳德是一过气作家,而母亲琼是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哥哥沃尔特从行为到言语都站在父亲一边,“打母亲的反手”和强力击球都让他从心理上充当了父亲的打手,而弟弟弗兰克则是母亲的忠实拥护者,网球是他期望心理强悍的生理诉求。
这个貌合神离的状况是我们对伯纳德家庭的第一印象,而若隐若现的人物感情的断裂更让一部喜剧从最开始就像染上了滞重,我们看到父母身上那种根深蒂固的“疾病”,而这种“疾病”在影片随后的叙事过程中又或多或少的侵染到了他们的孩子身上。
影片中有一处父子去看《蓝丝绒》,片中的女配角所说的,“他把疾病传染给我”应该就是本片中父亲习性传染给儿子的一个暗语。
很多人说“疾病”只属于知识分子家庭,伯纳德是文学博士,他在心理上极其自傲和不可一世,而家庭的破裂也是两人社会地位的此消彼长造成的,双方在心理上都存在不平衡。
然而自恋和自我焦虑何尝不是整个Baby Boomers一代人的痛疾,只是在两个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得更为犀利和尖锐些罢了。
父亲伯纳德的自恋情绪在影片中比比皆是,当沃尔特问及狄更斯的《双城记》时,他以颇为不屑的表情说“《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才是作家的代表作,而学校只会让学生读名人最差的作品”;而当他与小儿子谈及理想时,他又将弗兰克的网球教练贬斥为“庸人”,而“庸人”这个词汇经常被他变着法儿的用于诋毁他人。
而伯纳德对自我的焦虑最初来源于对事业的焦虑,每况愈下的事业是他的痛疾,我们隐隐看到积压在人物内心的踌躇满志不得抒发,进而演变为暴躁、刚愎自用以及愤世嫉俗。
导演和杰畜都是恋童癖吧呵呵,这女生比你女儿都要小四五岁呢,你这货跟她还有感情戏过于恶心变态了吧杰畜这货这个老头
好像期待還是高了點,有些有趣的細節,但太想著力營造中產階級的破碎氛圍,對於生活的掌控程度還是沒到那個段數,剪輯的點的選取也略有奇怪
艾森伯格从小就这么烦人 如果没有他故事和形式都还能看
本片获第78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一个正走下坡路的自我为中心的混账爹的家庭故事。故事一般,没有起伏,看得昏昏欲睡,而且过后就忘。
男人为何长着长着就长成了混蛋,真是好奇怪。
翻译好坑爹,“戈达尔”翻译成“高大德”
好剧本!Bernard倒在马路中间被送往医院的时候叫来老婆说的那句: "You don't really like Godard. You thought those jump cuts are..." 太戳我了啊!就这一句话把两个人千言万语的关系做了一个完美的总结TT PS.跳接到底咋了好想知道~PPS.全程看Jesse美貌 PPPS.这回必须要去自然历史博物馆了啊
一家人
有点窒息,各种意义上
【130430】冷门佳作!将青少年对性、relationship的困惑把握得太好了。里面每个人物感觉都好真实啊,这才是一流的生活剧本。很多桥段都要把我笑死。【结局没懂】
平铺直叙,把一个看似平凡的家庭的生活展现给大家,从中看到中年危机,看到小孩因为父母离婚产生的问题,还有每个人心底的秘密,没有高潮也没有结局,大概这才是生活吧
本质上很无聊,就是说,每个人都只是在过动物生活。
作家和女作家离婚,大儿子随作家,小儿子随女作家,作家没钱,大儿子找了个女朋友,作家招惹了个女学生,女作家找了网球教练,小儿子有了不好的习惯,大儿子跑到博物馆,看鱿鱼和鲸鱼的说明。电影结束。心里描绘不动声色。以前的电影不太故弄玄虚,只是记录。这个电影应该是作家写的。最写不出来东西的时候,写写写不出东西就好了。
2.5。原来导演和韦斯安德森是好友,怪不得我对这片子如此无感。
有明星参与的很好看的独立电影。
害 写的真好,生活生活。兄弟两在家庭会议前离开家分别去上学,卷西去那个湖,还有最后跑去博物馆的这几段狂戳泪点,在路上 这种在“不远的途中”的状态好私人,是在逃离也在思考
扯蛋!!!!!!!!!神经老爸,风骚老妈,处男哥哥,手//淫弟弟。
一个文青毁一生,两个文青结婚毁一家。
睿智的对白
#845|十週年。竟然致敬了跳接,不過這裡倒不討厭。對偽知識分子生活的刻畫,因頻繁依靠外部文藝介入而從生活本身抽離,乃至所有人物都陷入臉譜化的僵局。幾個有意味的場景設置也都在平庸的劇本中坍塌。角色之間艱難織構起來,不論作者還是觀者都不再有二十中挺切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