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痛才能让我们感觉活着。
对现实的失望刺痛着青春,好想发泄出来自己的心声,但有谁在听?
所以都在寻寻觅觅,繁华一时,冷清一世。
当刀压在她的肌肤时,冰冷划过,一阵刺痛,她感到一股悲伤的快感。
抑郁的人都在痛中找到快感并且上瘾。
她在拉的是自己的心,撕裂的心看不见,但我们总想物质化它,这哪能比得上撕裂的伤口更符和心境。
那种痛让我们在麻木中找到安慰。
最后所有的压抑爆发出一声呐喊,回荡的声音见证的青春的痛!
大爱大恨,纵情游戏后,留下的只是受伤的青春。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但其实不幸也是相似的。
掠过单亲、校园中的忽视,留下的是孤独。
原来,也是部大有来头的影片.第76届奥斯卡.但,我真正在乎的,根本不是这个小金人的荣誉.第一次看,是Fox借我的.即使如今是第二次看,感觉还是相同的,不差一毫...而更深刻了.自愧不如,感叹,汗颜..(但没有效仿的意思),痛心,难过,无奈......其实,我明白她的感受.真的是明白的那种.我与她一样,在某种方面.但是,她比我更严重.大概是我的勇气不够她多,大概是我的伤痛不及她那么疼痛,大概是我比同龄人更成熟,也更为内敛,因而也更容易控制,忍耐,理性......大概......大概吧.......的确,我如她般.我也会自虐,但不是割.我会做的,只是咬...咬手.......直到感到肌肉将被撕裂,肉体的痛意稍微麻痹了精神的痛楚,才松口.转儿咬其他地方.如此般呵..忘了自己是何时开始这样的,微有记忆的是高一.但是,忘记了不代表不存在.看到她自虐的场景,我觉得很痛心,亦很难过.那种痛楚,仿佛是刀子划落在我左手上,真实地,深深地.每一个细胞为之而窒息几秒钟.因为我明白,不知在将来的哪一天,我也会如她般拿起刀片,狠狠地割落,在极端中寻求解脱.
看完十三岁的时候没想太多 除了觉得美国人长得真是老之外一直快进快进 到最后Tracy被背叛被误解后和Melanie精疲力竭睡去倒是被触动了一下,想到自己的十三岁也是有这样的坏朋友然后丢掉校服疯狂的想有男朋友(尽管没有真的见过面),学着坏朋友那样把没发育完全的身体急切的用少之又少的布料掩盖, 路人惊讶的目光全部当做欣赏 十三岁的自己自信的可笑 把自己的年龄说成18岁 学着满不在乎学着说脏话 发各种暧昧的或者接受那些下流的短信 欲望一点点变得越来越多,觉得到最后自己肮脏又虚伪 看电影最后一幕 母子睡去,想到十三岁的自己最终觉得愧疚的自己和妈妈也是这样沉沉睡去 十三岁就是这样 什么都想尝试 什么都想手欠摸一摸,庆幸的是十三岁的自己终于和自己远去 面对现在 偶尔看见寒冷冬日 一群青春脸庞的女生约莫十三四的样子却坚持零下10度为了露出细细小腿把保暖裤偷偷塞进书包 那些十三岁的手欠的日子虽然像刺青一样在生命里永远抹不去,可如今用时光的衣袖轻轻一挡,便什么也看不见了。
剧情都有点忘了.唯一还深刻的.桥蜷在沙发的一角抱着刚从环球嘉年华赢来的巨型维尼熊.爽爽快快地哭到地老天荒.一点一点的共鸣.几乎一模一样的经历.我想如果13岁时的自己能够接触到毒品这个东西.我和她的下场一定雷同.那个潮湿的夏天.曾经最珍贵的东西走到了尽头.大概从那个时候起,13岁的姑娘明白了什么叫旧人哭,新人笑.the begining of ends.It's horrible.此事无关风月.你难过了么.
我总是喜欢这一类电影,这一类电影总能让我歇斯底里的爽快。
也许恰恰就是因为,我的生活中,永远的缺失着那样一种歇斯底里,也许在我的生命中不出现一次这样青春期的歇斯底里,我永远都不可能长大。
虽然我已经遗憾的“长大了”。
我所存在的环境太过完美,健康幸福的家庭始终快乐,学习生活不温不火,同样幸福家庭里长大的朋友。
无论从哪方面,生活似乎都从未给过我一次歇斯底里的机会。
有的时候,我甚至似乎在潜意识里羡慕那些被社会击打得体无完肤的生命,羡慕生命中能有这种绝地反击的可能。
也许我太害怕平庸,但并不是害怕默默无闻。
也许,我心底始终有一股可望,想要在生命中有一次歇斯底里的呼喊。
也许,我只是害怕平淡,害怕上一辈最期待我们拥有的平淡。
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让我对一部电影感叹不已。
让我在看到那些晃动的镜头下偶然迷失的生命时,在心底反反复复的使劲感慨。
其实原本,迷失的概念就很模糊,生命中的迷失,其实正是成长中的必然。
有时候觉得,确实的那种迷失,反而成长得很不真实。
其实也许原本,对于某些人来说,那种晃动的生命甚至不能被称之为迷失,只是每个人,绽放生命的形式不一样而以……
单亲家庭,父爱缺失。
妈妈是个剪头发的手艺人,为了养家忙碌。
闲暇之余,和自己的朋友一起玩耍。
可怜的翠西,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她萌动的青春期迷失了方向。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婊子好友evan(哦,错了,其实她妈是个婊子,她是婊子的女儿),带她体验了一把不同于乖宝宝翠西的日常,吸毒滥交颓废人生。
其实是带着我们,见识了一圈资本主义小贱人放纵的人生,原来人生也可以这样贱啊,我***。
我的十三岁,每天上着十节课,做作业做到十二点。
回想最开心的就是作文课,开明的语文老师和我们共度两节课时间,一节课,写作文,我们赶紧写好交上去。
另外一节课就可以去踢足球啦。
嗯,真是谢谢你了,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的教育就是好。
13岁本该是花样的年龄,却沾染了烟酒,大麻,迷幻药,穿环,纹身,早恋,放纵的生活最后种食恶果。
青少年在这样的年龄非常容易产生盲目幼稚的崇拜,对是非辨别不清,反叛特别是在残缺的家庭环境下,不力的教育更助长了这个势头,不仅残害了自己,也影响了家庭和社会。
电影将女孩堕落的过程充分有力的展现出来,对比现代单亲家庭教育的无奈脆弱,让观众深切感到惊讶和惋惜,不过还可以做的很好的。
是的,人人都有十三岁,所以都有过叛逆的欲望,却走向不同的道路。
一个词,选择。
记得我十三岁的时候,我也曾像Tracy那样,用刀片划过自己幼嫩的手背。
直至今日,手背上还留有一条不深不浅的疤痕。
这是为了什么呢?
这样的痛感是为了什么呢?
也许当时也未必清楚。
当我二十岁的时候,再看这样的电影,对这样的女主角,没有任何同情,因为怎样都是自己选择的。
如果我们只用一种悲观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那么我们眼中永远没有值得去爱的,永远都是别人欠我们的。
这不是大道理,这只是一种真实的体会。
所幸电影的最后,Tracy在母亲的怀抱中恢复平静,也看到母亲那双为生计所染污的手,我想她开始明白,究竟谁才是真正爱自己的人。
不论是十三岁、十五岁还是十七岁,其实大家都在经历,都在成长罢了。
那些伤痛,那些痕迹,也不过是一种回忆。
看那种青春片的时候,很少会和T一起看,但看《芳龄十三》时是一起看的,开头就是两个女孩子莫名其妙邀请对方揍自己,看着也明白是嗑药了。
这个开头挺好,会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看的过程里,我偶尔会转头去看一眼T,然后发现他脸色颇为沉重,而我会叹息,结论是我们两个局外人又入戏了,陪着电影里的人物嬉笑怒骂了。
我是感慨服装造型可以让人如此多变,她刚出场的时候,看上去也就是十三岁抱着芭比入睡的年纪,可是她要接近校园里最火的女生,她也喜欢被注视,她冒险,她开心,她被那个内心更为诡异的女生掌握着。
好傻。
可是好真实。
那个年纪是会想成为一个可见的耀眼对象吧。
我说还是妈妈比较漂亮。
后来看资料,《钢琴别恋》里面的女生,HOLLY HUNTER,也就明白那种镜头前出神入化的神经质了。
如果讲述一个故事,最重要的是看上去可靠,不管人物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女孩她冲进卫生间,她拿出一把剪刀,你才发现她的一只胳膊伤痕累累,她遇到不可发泄的情况,她就会划自己的胳膊。
镜头拉上去,俯视这一切,灯光暗离。
到后面的二十分钟,我猜测故事的结点。
想知道这崩溃的情境怎么结束,它没有给什么答案,它让妈妈拼命抱住了她,我爱你,爱永远是救赎的行为。
妈妈抱着她,让她入睡。
阳光升起来,已经是第二天。
就是这样的结尾。
还有惊奇的是谓之天才的编剧女生,十四岁的坏女孩的主演。
我看到这个的时候,就跑到厨房对T喊,好厉害好厉害,厉害的人真是好多好多。
谁得曾经不这样也许你在13岁的时候没有这么坏 也许你的思想还没有到这种时候但在你长大之后回想起来你没有想过要这样子颓废么他只不过是 放大了我们的曾经
这哪里是13岁孩子做出的事情,太前卫了太迷失了。我在想13岁的我那会也就是西瓜太郎头围着操场跑圈抄书的傻学生罢了。而她们呢,烟酒毒品还有践踏背叛的友情和情性欲全部都尝试过了。但这真的是叛逆吗难道不是一种自我放纵吗。仅仅是吸食毒品自残就够么?我更希望平淡,因为这样的人生实在难以承受
mom, u don want me... mom
真实又残酷的青春呢,总有一个时间段,青春期的小孩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却又好像什么都想要,最后才发现,自己的小心思原来是那么微不足道。……家庭背景也是本片和观众交流的一个要点,不是所有13岁的单亲家庭小女孩,都有弄一个谷爱凌一样的妈妈,绝大部分相当于自生自灭,不过这样也不错了,总比8个孩子的妈妈要好很多很多。……女主埃文蕾切尔伍德在15岁的时候,演绎了13岁,有点过于成熟,了。……后来的美剧《西部世界》让她迅速火了起来。……她自爆被性侵过2次。同时她是个双性恋。……她的舅舅是罗杰摩尔,第三代007扮演者。
青春堕落电影拍的这么无聊也是服了。。
心理出现问题的孩子多多少少因为家庭出现问题。做人父母要谨慎啊。被女主惊艳,颜美身材好,可惜长大就没这么惊艳了。
不夸张的说 这要是我闺女我就歇死丫
年轻的时候...
结尾部分妈妈抱着女儿想哭,木头在这里面贡献了最佳的表演,这个时期的木头也很美
2.18(19&20),2006
二十年前的女导女编加双(三)女主// T^T感觉这部过这么多年依旧切实出色 一个是因为清楚展现了青少年问题来源的本质还是周围环境,身边大人们的struggle或不负责任,没有简单粗暴妖魔异化“叛逆”的小孩。第二是所有电影重点和情绪剧情推进都依靠围绕在女性角色身上,Tracy的suffering,Tracy和妈妈的关系的转变,Tracy和Evie之间的各种tension,Evie跟养母和Tracy妈妈想要寻找安全感的互动。各种男生和男性角色就只是背景和补充女性角色的accessories,这点到今天都很难得,更不要说当时那个年代的好莱坞【感觉木头这里真的是用生命在演绎。最初不想接因为对角色太感同身受,和导演见面之后才完全改变了想法~里面Tracy自残时候细节的设计都来源木头自己(; _ ; )
sb闺女坑娘记。8年后evan穿越到经济大萧条的米国用她妖孽的气质打败了从英国坐船而来改作餐饮的Rose
evan rachel wood 厲害的小鬼~
童星们的初次表演,但是,我不喜欢,那样的焦躁,躁躁躁!为什么?
正如有条短评说,这是部只能看一遍的片子。除非自我欺骗地给她们编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谎话之外,根本没有勇气重看一个甜美无邪的少女怎样一步步走入深渊。这片子的色调真的迷人极了,从纯真时的清澈鲜明,逐渐变得灰霾,直到完全失去颜色。ERW年轻时太美太美了,皮肤白得透明啊……
人会不惜一切地试图取得自己关心的认同...甚至不惜伤害亲人...不能轻视任何一段交流
相比起来,我的13岁还挺平淡的...在听朋克歌儿和看动漫中度过的
很久没看过这么难看的电影了、
这就是中二病
芳龄十三 冲着名字来的
五年前在英文课上看的电影。那时的Miss Yang现在已经远嫁大洋彼岸,看过照片,意外的很有夫妻相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