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认为我在胡说,去看看现在的马赛好了---一个几乎100%的阿拉伯/非洲黑人组成的非洲城市,本土法国人都搬到了马赛城外的AXIS。
巴黎也是一样,除了那些标志性的,地价非常高的街区仍然保持了老巴黎的影子。
城市边缘的普通人生活的街区已经被非洲裔的居住区分割包围得越来越小。
在西方特别是法国,种族一体和我国的坚持XXX的领导一样,是一个绝对需要政治正确的话题。
当人人沉默时,我们在巴黎和马赛看到了什么,是愁气熏天的地铁,随处可见的涂鸦,越来越多晚上甚至是白天都不要一个人闯入的街区,越来越多的光天话日之下的抢劫,强奸,袭警(南非有什么,法国也一样),阿尔及利亚足球队输球,整个法国上百辆无辜的汽车被‘不高兴’的阿人流氓烧毁。。。。。。
诚然整个欧洲都在头疼着移民问题,而法国绝对手当其冲。
法国的左派更愿意引用‘自由,平等,博爱’的古训,强力杯葛新移民政策的出台(即根据移民的质量,教育状况的调节有条件的吸收高质量的移民,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已经实施这种政策,nicolas sarkozy 也想效仿,但阻力重重)。
巴黎街头经常可以看见非法移民组织的游行,罢工(汗。。
),要求法国政府马上给予法国国籍。
如果在一个国家,触犯法律的人都可以明目张胆的集结在大街上,这个国家的法律又是什么呢?
每每查看法国移民比例的官方数字,似乎不算很高(还是比其他欧洲国家高一些),但事实是什么呢?
同样基于政治正确的原则,移民统计只是计算新移民的1或2代人(还不包括大量的非法移民)。
至于因民的3。
4。
5。
6代,根本无人统计,不同肤色的父母生出的混血人,自然也无准确的民族归类。
人们对历史的林林种种的种族清晰悲剧记忆尤心,没有人回希望曾经的野蛮的悲剧重演。
所以,在当今的西方社会,一个人特别是公众任务的言辞里只要带有些须种族的内容就会被舆论大加讨伐,自然被冠以NAZI转世的帽子。
然而,这些人权团体的做法和他们口诛笔伐的NAZI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只是NAZI时代说一局移民的好话就会吃不了兜着走,再被惯已国家民族的叛徒的罪名。
而今日之西方特别是法国,正好相反罢了
本来昨天看完以后一脸懵逼,也感觉片名叫《预言者》驴唇不对马嘴,所以给评分也不高。
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片子搞得我连睡梦都没放弃思索,直到天亮,我才感悟到这部影片的牛逼之处。
这个故事用了一个法国和穆斯林的混血青年,一个完全没有信仰和原则的懦弱青年,在狱中被法国黑帮用生命相威胁逼迫之下,杀死了一个穆斯林人,随即穆斯林人的鬼魂相伴他左右,但并不怨恨他,而是跟他成为了朋友,这个鬼魂一直在传授穆斯林信仰和帮他预见和躲避了很多危险的事情,使得这个混血青年运气和勇气都超于常人,最后一刻,青年摆脱掉法国黑帮老头子的势力,转而投奔来到穆斯林群体之中。
影片的牛逼在于,起初我认为的叙事不连贯和不清晰,最后都化为一种感受投射到我头脑之中,所谓的预言者,应该就是只要你还流淌着穆斯林的血液,即便你被西方势力胁迫之下不得已曾经残害过同胞,终究有一天,你会投入回兄弟的怀抱,而兄弟们也不计前嫌伸开双手拥抱你。
这是一个关于意识形态的电影,他对你的影响不是来自于具体的内容,而是一种感性的能量。
当然,关于宗教我并不是很懂,以上仅是肤浅的一个感受而已。
接近写实风格的一部监狱片,对监狱内部的腐败刻画得比较深刻,地下秩序虽然耳闻已久,但当从屏幕上亲眼见到,还是觉得有些不寒而栗,难怪早就听人说过,在国内,有一些事是普通人绝对不可以做的,其中之一就是坐牢,屏幕之上的监狱生活已经如此让人恐惧了,更不要去真正触及到那真实的地下秩序之中了,那将是绝对不会像《越狱》等作品表现的那么浪漫。。。
虽然影片比较出色,可惜两个半小时的片长和大量的政治,种族因素,再加上乏味,让人昏昏欲睡的法语,很难让人对此片整个放映过程中一直保持着高度集中的精神。。。
男主法国年轻演员塔哈·拉希姆表现非常抢眼,很多段都需要他一个人的独角戏来撑起整个场面和气氛,任务完成的非常出色,而且表现很成熟,丝毫不像一位影坛新人。
在第22届欧洲电影节上,他凭借本片获得最佳男主角奖,多少弥补了戛纳没有得到该奖项的遗憾。。。
真是厉害,小伙在监狱长成黑社会大佬的故事。
年仅18岁的马里克被判6年,在监狱里,本想老老实实呆着,谁也不惹,可是马里克显得太过幼稚。
在监狱里有一个科西嘉人的监狱组织,头目是凯撒。
凯撒接到一个活,就是干掉一个临时过来的罪犯,而这个人是个同性恋。
凯撒派人强迫小伙马里克接受这一任务,不然就得死。
马里克被培训如何杀死这一倒霉人,嘴里含着刀片,怎么样动手都提前演练很多次。
第一次杀人的马里克还是太紧张,直接拿出刀片将其杀死。
这也是马里克加入该组织的考验。
自此之后马里克成为监狱组织一员,不过随着凯撒身边人一个个被释放,凯撒急需一个心腹。
马里克的科西嘉语说的越来越好,遂赢得了凯撒的信任,称为心腹。
马里克得到凯撒的支持,可以外出参加临时性的工作,应该是培养一些出狱后的技能。
马里克联合监狱一名毒枭,还有自己的哥们,第一次外出就做成了这笔生意。
后面还有外出,马里克完成凯撒交给他的任务。
有一次,是解救凯撒的一名手下,马里克还是出色完成了。
无所畏惧,越来越手到擒来。
不过,凯撒逐渐发现马里克背着自己贩毒,一开始怒不可遏。
后来想利用马里克杀死自己的一个对头,马里克的朋友显然完不成。
马里克和自己哥们硬着头皮上,抓到了这个老大,不过没杀死他,而是告知了他真相。
我估计着马里克和他达成了默契和协议。
这一点是凯撒所不知道的。
马里克的毒品生意做越越好,越做越大,在监狱也有了自己的追随者和势力范围。
此时,凯撒发现自己已经管理不了马里克了。
过了一段时间,马里克服刑到期,被释放。
他朋友得绝症死了,他来照顾朋友的妻子和孩子。
一个黑社会大佬开始了人生新的篇章。
《我心遗忘的节奏》在柏林电影节上拿奖后,雅克·欧迪亚终于迎来了导演生涯的第一个高峰,凭《预言者》在 2009 年高手云集的戛纳主竞赛单元里拿下评审团大奖,在国际场刊上名列榜首。
而那届的评审主席正是据称作风专横、口味高端的法国女星伊莎贝尔·于佩尔,这部以男性主导的监狱犯罪题材影片能击中于佩尔的芳心,可谓相当难得。
《预言者》以其深刻的主题、复杂的角色塑造和紧张的类型情节氛围令人印象深刻。
从剧情和主题来看,这部影片确实是欧迪亚此前作品的延续和深化,尤其是在黑帮题材和男性权力结构的探讨上。
看过《男人最痛》和《我心遗忘的节奏》相信会很熟悉其人物关系设置:一个菜鸟搭上父亲般的角色,在一段师徒关系里观摩学习、模仿、改进与超越,直至“父亲”角色死去、被取代。
这部的核心主题之一是权力的传承与男性社会的运作机制。
主人公马利克从一个毫无经验的年轻人,逐渐在监狱这个充满暴力和压迫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精明的黑帮分子。
他与科西嘉帮派领袖卢西亚尼的关系,正是一种“父与子”的权力传承模式。
卢西亚尼最初是马利克的“导师”,但马利克通过观察、学习和隐忍,最终超越了卢西亚尼,取代了他的地位。
这种权力的更替不仅是对黑帮世界的描绘,也是对男性社会中权力如何通过暴力、策略和背叛传递的隐喻。
马利克的阿拉伯血统在影片中是一个重要的身份符号。
他身处一个以科西嘉人为主导的监狱环境中,既是局外人,又是被利用的工具。
然而,马利克并没有被这种身份限制,反而利用自己的双重身份在帮派之间周旋,最终实现了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义。
这无疑是一则另类的青春成长故事,它通过马利克的成长,探讨了移民、种族和身份认同的问题,尤其是在法国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社会中,个体的身份如何被塑造和重塑。
欧迪亚选择在监狱题材里突破既定的类型表达,监狱不仅是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一个象征性的空间。
它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充满了暴力、压迫和权力的斗争。
马利克在监狱中的成长,实际上是对外部社会的预演。
影片通过监狱这一封闭的环境,揭示了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和人性的复杂性。
有别于《我心遗忘的节奏》男主角徘徊于两种选择,在监狱里的马利克只有一条路走到底,对于他来说监狱外的世界不过是另一个更大的牢笼,这种设定强化了影片对自由与束缚的探讨。
欧迪亚早期多部作品均以男性角色为核心(除了《唇语惊魂》),这部的女性角色几乎完全缺席,这进一步凸显了男性社会的运作机制。
在这样一个充满雄性竞争和暴力的环境中,权力的传承和更替完全由男性主导。
欧迪亚通过这种设定,揭示了父权制度在社会中的绝对优势地位,以及权力如何通过暴力和策略在男性之间传递。
从类型片的角度来看,《预言者》确实没有在形式上做出太多突破。
黑帮和监狱题材在电影史上已经被多次演绎,例如马丁·斯科塞斯的《好家伙》和林岭东的《监狱风云》等。
然而,《预言者》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移民、种族和身份认同的问题融入到传统的类型格局中,赋予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影片通过马利克这个角色,展现了一个移民如何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生存并最终崛起的过程。
这种叙事不仅是对黑帮题材的延续,也是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尤其是在法国这样一个移民问题日益突出的国家,这个主题显得尤为切中时弊。
《预言者》是一部兼具类型片娱乐性和社会批判深度的作品。
它延续了欧迪亚对黑帮题材和男性权力结构的关注,同时也探讨了身份认同、种族问题和权力的传承。
虽然在类型上没有太多突破,但其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和复杂的角色塑造,使其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欧迪亚通过这部作品,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法国电影乃至世界影坛的地位。
这无疑是他导演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黑帮类型片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埃本为什么背叛老大卢西恩有一个渐渐下决心的过程:一开始团伙里有个人当面侮辱小伙阿拉伯人SB,老大不加制止反而顺着那人的话说你干完活就出去,埃本没说什么就走掉,但是回去气得饭都吃不下;布置完最后一个任务后,有次埃本本来和老大坐一起,同伙们来了他就得让开,地位极其低下,隔着窗户看着那伙人的镜头,意思是此情景不得不让埃本怀疑老大说将来让你管赌场是不是一张空头支票;自己的弟兄和老大的人起纠纷时,老大根本不让他们有说话讲理的机会,只能自己打一巴掌完事。
埃本一开始应该是准备要干掉老大的老大的,跟朋友第一次商量的时候未见异常。
在那一巴掌之后彻底下了决心,说我也出去,我们两个人干,便于自己控制此事。
这个电影里埃本这个的小伙子人其实不错,办事情能抓住利益关键。
有什么事情不说是不说,但是老大一旦问起来都是非常诚恳地和盘托出。
但是这个老大就发神经,打人、用勺子作势挖人眼睛,挖完眼睛后埃本就自言自语“要干掉他”,这个老大最后被背叛也纯属咎由自取。
电影里埃本走到这一步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两次办大事的计划都出了问题,当场随机应变办成的,这种情况下一个判断失误任务失败被人干掉的可能性非常大。
所以各位青年小朋友还是不要走这条路的好,埃本的运气其实是非常的好,而且你没看到的是很多任务失败下场是多么的惨。
埃本此人有点中国话“扮猪吃老虎”的意思,其实套用职场里面的话来说就是实干成就未来。
电影中有很多非常直白的侮辱阿拉伯人的话,我想这些话如果出现在美国的电影中的话,那是肯定通不过审查的。
阿拉伯人的现状这是西欧的现实,不过还是有一些种族歧视的嫌疑的——至少会对观众产生这方面的影响。
很难想象阿拉伯人看到这个电影是什么感受。
总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名字,所以看的时候就一直不自主地将主角和这中东这片土地联系在一起,貌似在我看来,只有把主题上升到国际政治般那样的高度,才对的起这名字,或者还是我想多了?
也许真是我想多了,但作为学着阿语,念着法语,每天看着中东欧洲热土的交杂的新闻的我,这种联想也许也是合理的吧。
2小时35分钟,分两次看完的,画面风格纯色偏暗,这样的色彩一般都是用在很现实的故事片中,就像这部正统的黑帮电影。
拍的的确很特别,我想【教父】大概也是这种风格,一切跌宕都拍得很自然,很平淡。
像是蔬菜口味的饼干,并不会很想吃,但是吃起来也很香,吃完不会腻。
电影加了十几个类似小标题的字幕,很特别的衔接这故事情节。
这类电影很程度上大区别于那些粗犷枪战动作片,冷冷的暴力着,也不像港片那样义薄云天,导演平静的叙述,观众平静的看。
真谛是生存,剧情是挣扎。
值得一提的是,主角第一次的‘任务’,伴随着他挣扎,生存,成功,看着他‘预言’着。
电影名叫【预言者】没有叫【继承者】,尽管没有神秘色彩,但我想本意应该是与观众共同见证的,他本身就是一个预言。
电影不错
忽明忽暗的光线,好像黑暗中的探照灯,它在寻找,寻找猎物;冰冷的走廊里,脚步的回声比狱警的喊话还要响,刺耳,叫你不由得毛骨悚然。
突然,亮光落到一个人身上,找到他了,马利克,这只待宰的羔羊——他是一个罪犯,因为袭警被判入狱;但他又是无辜的,对于接下来要面对的一切,他一无所知。
在六年的监狱生涯之后,他将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囚犯蜕变为只手遮天的黑手党党魁。
雅克.欧迪亚的《预言者》,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发家史,充满灵气,精彩绝伦,堪称现代版的法国《教父》。
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紧张而又富于变化的叙事节奏,我们见证了马利克完成的一次伟大革命,生活因此而走上了全然不同的轨迹。
然而,这又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与命运无关,导演用丰富的画面语言向我们展现了故事之外的故事——现实,宏大而深刻的主题——人的命运始终被外部世界所操纵。
马利克只是被选中而已,甚至连自己被选中,他都毫不知情,从头到尾,或生或死,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他能控制的。
从而,我们可以发现电影不同于其他艺术语言的独特魅力:经由选定的视角和准确的画面构造完整呈现角色与环境的关系。
1.牢笼电影中反复多次出现“牢笼”,包括窗户外面的护栏、监狱中随处可见的装有铁栏的牢门、高墙上的金属网等等。
随着故事的推进,画面中主人公与“牢笼”的关系一直在发生着改变,这很好地表现了马利克与自由的关系。
首先,当年仅十九岁的马利克被送往监狱时,他透过车窗上的护栏注视着窗外路边“自由”的行人,此时镜头几乎贴到了铁栏上,强烈的压迫感告诉我们,马利克和他们不同,他即将失去自由。
紧接着,视角从一个窄小封闭的空间转移到另一个窄小封闭的空间,在审讯室里,马利克被接连提问带有侮辱性的问题,他吞吞吐吐地回答,眼睛不停地往窗外看,还是铁栏,窗户被封得死死的,窗外的囚犯们正在放风。
此刻即便是窗外的人也同样失去了自由,马利克已身处监狱之中,眼前的一切不是梦。
冷峻的开场清楚地交待了主人公的处境和心情,并对其接下来的遭遇留下了悬念和铺垫。
与马利克不同,反派一号、现任监狱黑势力头子、科西嘉人凯撒的出场采用了截然相反的画面语言,从健身房出来,凯撒的第一个全身镜头就发生在一个相对宽敞的大厅里。
他从牢门外走进铁栏,摄像机没有跟随他,而是隔着栏杆观察,凯撒仿佛身在“笼外”(栏杆的另一边),潇洒的姿态俨然一个自由人。
他去和监狱的管理人员交易,事实上,整个监狱都在凯撒的控制之中。
此后,凯撒又不止一次地从笼外走进画面,或者穿行于牢笼而不受控制,这都表现出他非比常人的权力和特殊地位。
而马利克虽然逐步混入了凯撒的圈子,却还是长时间地被困于牢笼之内,鲜明的对比把两位主角的关系表露无疑,直到后来凯撒安排他负责送餐的工作,这才有机会穿越牢门而出。
画面中逐渐远离的“牢笼”标志着马利克的身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他开始受到凯撒的器重。
一个有趣的镜头是:伴着轻快欢愉的音乐,凯撒一行十一人依次穿越牢门,摄像机与人物分置铁栏两侧,画面上的马利克排在队伍的最后一个,但他已经身在“笼外”,也表现出了几分潇洒自在。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改变完全是由凯撒安排的,马利克自己没有任何决定能力。
随着凯撒逐渐信赖马利克,且众多手下因为萨科奇对科西嘉人的特赦获准出狱,马利克开始有机会帮凯撒执行更为重要的任务。
他被安排先后三次假释出狱,画面场景也因此而拓展到了监狱之外。
然而意味深长的是,当他第一次获准出狱,替凯撒谈判并拯救人质时,汽车在公路上径直地向远方驶去,开到了隔离带的另外一边,摄像机又一次和主人公分置于铁网两侧,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出而是入,在没有“牢笼”的现实世界中,马利克开始发挥自己的应变能力,却被无情地拖入了另外一个“牢笼”。
故事情节告诉我们,马利克越来越顺利,他开始有条不紊地发展壮大;但画面的选择则在暗示,现实已将主人公的命运死死锁住了。
2.字幕除了片头字幕和片尾的电影名称之外,全片共使用了十次额外字幕,与文学叙事中段落标题划分结构的功能不同,这些字幕并非出现在黑场上的白色章节符,“海耶布”、“一年”、“哈亚德”、“眼睛和耳朵”、“乔迪”、“经济”、“拉提夫”、“圣诞节”、“信念”、“四十天四十夜”,它们之中包括人名、时间、还有事件,不规则的出现,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也没有太多显著贡献,那这些字幕究竟有什么用呢?
与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使用的白色字符非常相似,这些词语是画面内容而非故事情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忽略它们的字面含义,进而理解其对于电影的意义所在。
每当字幕出现,画面升格,音效和音乐却没有任何变化,影像变得不再真实,而类似的幻象也同样出现在马利克的梦中,即未来被预知的时候。
“海耶布”是马利克生命中杀的第一个人,是凯撒给他的入门任务,此后他便跨入了凯撒的犯罪王国。
可海耶布死后并没有离去,他化作灵魂和马利克住在一起,一起聊天,一起抽烟,见证马利克的蜕变。
只过了“一年”,马利克已经完全适应了监狱生活,他遇到了“哈亚德”,这个人教他读书习字。
接着,凯撒让马利克成为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与此同时“乔迪”找他合伙毒品买卖,越来越大的生意使他不得不认真学习“经济”。
埃及人“拉提夫”突然闯入破坏了毒品买卖,马利克生平第一次动用自己的力量摆平挑衅。
然后在“圣诞节”,他接到了凯撒最重要的任务。
在海耶布“信念”的鼓励下,马利克出卖了凯撒,并故意拖延假释时间,好让自己被关禁闭。
在禁闭的“四十天四十夜”里,凯撒王国覆灭了,马利克成为了新的头目。
全部十条字幕无一例外都强调的是马利克要面对的事情,他克服了困难、适应了环境、认真学习、把握机会、最终完成蜕变。
但所有的事情没有一样是马利克为自己安排的,事实上他是被安排、被操纵去面对这些不得不面对的遭遇。
即便最后的“四十天四十夜”,马利克已经预知到要发生的一切,利用各方条件化身预言者全身而退,但他依然无法改变什么,他所做的只是想尽所有办法生存下去。
3.预言者作为灵魂出现的海耶布是画面上的另外一个幻象,他曾多次替马利克预言,但当马利克真正成为“预言者”接管大权之后,海耶布却消失了。
由此我们可以猜测,海耶布的灵魂其实是马利克分裂的自我,当本我帮助自我并最终得到统一之后,灵魂自然不见了。
与命运抗争的本能或许正是马利克被选中和成功完成转变的原因。
当马利克刑满释放,重新走在宽阔平坦的大路上时,他的身后跟着三辆气派的车。
这不但表现了他的身份已经今非昔比,更追加了巨大的压力。
马利克不停地回头看,他只有二十五岁,但他已经成为甚至超越了凯撒。
前面的路只有一条方向,后面的车队是保护,更是逼迫。
他已经走上了这条不归之路,没有别的选择,必然会重蹈凯撒的覆辙。
正如之前高速公路上的暗示,马利克走出监狱,却已踏入了另外一个牢笼。
我们之所以身处牢笼恰恰是因为我们无时不刻不想跳出牢笼,这个悖论是社会的现实,无法改变。
就像马利克被凯撒控制,凯撒被他在监狱之外的生意和老板控制一样,生存的抗争可以改变现状,却改变不了命运的走向。
电影不仅可以讲故事,更能细致入微地表现故事发生所处的、促使故事发展成型的现实世界。
正如导演雅克.欧迪亚所说,《预言者》的创作意图,是对当代社会的暗喻。
1.生存最重要,为此要忍辱负重;2.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卖命;3.给老大办事时不要问为什么;4.结识不同的人,但要差异对待;5.挑拨矛盾,并从中渔利;6.分阶段解决生理需要;7.终生学习;8.善于理财,特别要有再投资意识;9.对朋友仗义,但该打的时候不能手软;10.有实力独自搞定最棘手的难题;
还行吧,不太喜欢监狱题材的片子
這麼牛逼的片子我到現在才看
养成纪实
2009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一个青年成长于监狱的发家史,青年演员塔哈·拉希姆首次担任主演,表现很抢眼。
以黑帮片切入法国移民问题和身份政治,单凭这一点欧迪亚就赢了(在戛纳几次都碰上哈内克欧迪亚是不是很惨哈哈哈)。从这部片也能窥见他后面几部片的套路,梦境/心理的视听外化,通过动物来搞一些象征性的元素等等。欧迪亚作为一个比较观众向的导演其实还是相当扎实的(所以迪潘那个金棕榈真是槽点无数,时也命也没办法……)
监狱成长教材。
太长太闷。结尾转折没太看懂。
今天看到有点疲软了,之前看了疤面煞星,如果要把俩电影放一起做比较,还是比较喜欢后面这个。看来各国的所谓地下秩序,都是有共通之处的,任何一个人,被环境逼到了那份上,都会成为自己未曾想过的人。留个爪子,以后再来写。
社会是个牢笼,老板就是牢霸,要冲出牢笼,就要正确处理和牢霸的关系
一个黑帮老大的成长史
.........................
这么点事说两个多小时无聊
一个小男孩变成黑帮老大的成长史。喜欢他抱着baby的那个眼神与笑容。
挺混乱的感觉(主要是人物名字太难记…),黑帮老大的监狱发家奋斗史
傻逼
法国监狱风云罢了
监狱,黑帮,唉。这其实是个励志片,非常欧洲个人主义的励志片,而已。
。。。。。。。。。。。
看不下去啊
监狱生存指南 由小见大 几近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