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纪上半叶的一个秋天,勃兰登堡州商人汉斯·科尔哈瑟前往莱比锡经商,途中被萨克森州贵族君特·冯·萨史威茨借故夺取了爱马。
科尔哈瑟希望通过司法系统讨回公道,但冯·萨史威茨后台很硬,关系直通萨克森州选帝侯,平民商人拿他毫无办法。
寄予体制的希望破灭后,科尔哈瑟纠结了一帮匪徒,占山为王烧杀抢劫,以报复社会的方式挑战贵族政府。
各地权威虽然一时乱了阵脚,但最终还是将科尔哈瑟抓获,并在柏林将其处死。
三百年后,对时局极为不满的德国作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根据汉斯·科尔哈瑟的故事写了一部题为《米夏埃尔·科尔哈斯》的短篇小说。
原本一个简单的逼上梁山的故事开始带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欲报私仇的怒汉汉斯成了追求正义的英雄米夏埃尔。
除了历史细节被戏剧化外,米夏埃尔·科尔哈斯的手中还多了一份牵扯到萨克森选帝侯的文件,在与权贵的斗争中是他的一个筹码,但也因此最终被置于死地。
小说后来两次被搬上银幕,最近一次是进入2013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同名电影,但多少是部平庸之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科罗拉多州电焊工马文·黑迈尔以多年积蓄在格兰比镇附近买了块地,开了个修理汽车部件的店铺。
后来他与邻居和市政府发生了一系列纠纷,其中是非至今谁也说不清楚,但当地政府一般都站在与他为敌的一方。
黑迈尔也因此长期处于压力超负荷和暴怒状态,认定政府办事不公特意刁难他。
2004年6月那个在我国敏感的日子,已经卖掉了所有财产的黑迈尔开着一辆用钢筋混凝土加固过的推土机上了路。
他用这架“杀人推土机”摧毁了镇上十三座建筑,其中有与他发生过纠纷的混凝土厂、市政府、某法官的家和其他一些与他发生过矛盾甚至官司的店铺。
全过程持续两个多小时,当地警察拿这个改装过的怪物毫无办法,市长甚至想请州政府向美国空军求援。
直到在拆毁最后一座建筑时推土机卡在建筑物的地下室动弹不得,整场噩梦才以出尽恶气的黑迈尔饮弹自尽而告终。
安德烈·萨金塞夫(Andrey Zvyagintsev)对自己的创作灵感向来不搞神秘,上面三个故事就是他在不同采访中陆续透露出来的《利维坦》一片的灵感来源。
体制外个体面对体制内权威和社会不公时的狂怒是这几个故事的共同之处,赋予作品极强的社会批判性。
与《米夏埃尔·科尔哈斯》一样,《利维坦》讲述一个小人物怎样不情愿地卷入与权力的对抗,同时也开启了他自由落体般的人生覆灭。
但在个人生活的维度上它则更像美国人黑迈尔的故事,从影片开头算起,Kolya的人生就处在不断的危机中:暴躁的儿子、抑郁的妻子、四面楚歌的家产,全部被阴郁的画面衬得令人窒息。
就像《约伯福音》中故事的发展轨迹一样,Kolya没能得到现世的救赎,而是在酒精、暴力、愤怒和性的混乱中一路下落,万劫不复。
旧约《约伯福音》正是影片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灵感来源,宗教的厚重感给故事中粗粝的人物风格一个精神的侧面。
福音书中的约伯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但魔鬼认为他的虔诚不过是对神恩的回报,是他从上帝那儿得了好处,一旦落魄凄惨,必会尽弃信仰、憎恨上帝。
旧约中的神不是新约中的耶稣之父,而是更像前基督教文明中的拟人神,不时做出些让人觉得不太“上帝范儿”的事情来。
于是他就把约伯的命运交到了撒旦手中,以证明这个凡人坚实的信仰。
《约伯福音》的终极问题是善的上帝如何容忍恶的存在,其现实的翻译就是好人为何受苦;最后的答案则看上去很悲哀,恶未必有因,正直善良的人生并不担保我们免受苦难的煎熬。
要是按照佛教世界的因果循环论,在这样毫无来由的极端悲苦之下,似乎很容易就可以用因果三生来解释了。
然而Kolya所处的社会文化不允许以这种方式遣排悲苦无由的极度憋闷,生活中的暴躁就像巴伦支海岸边空气中的潮湿,饱和到了多一分便不可再承受的地步。
但是萨金塞夫还在不断给Kolya这只高压锅加压,银幕上倾泻出来的压抑感让人觉得整个时空随时会爆炸;这种压力到了片子后段,仿佛是将极权主义渗入个人生活每个方面的巨大压迫感具体化了。
这样一种生活,在宗教不能提供安慰的时候,酒精就成了上帝。
或许是真实反应俄国人喝伏特加的凶悍,片子里的人物喝酒都像喝水似的——而且还不是像人喝水,基本上就是像海里的鱼在喝水……与压抑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可能便是忍耐,萨金塞夫说暴躁和隐忍都是俄罗斯的民族性。
抛开“民族性”的伪命题不谈,在《利维坦》充斥着戾气的世界中,忍是文明唯一的阀门,脆弱得令人绝望的阀门,但我们又不得不寄希望于它。
片中两个持枪在手的场景是表现这种忍耐的关键戏,一个在Vadim上门羞辱Kolya时,另一个是Dmitriy和Lilya偷情被抓。
这两个危机实际上都与来自莫斯科的律师Dmitriy有关,一个秩序、规则和文明的象征。
在第一场中他是分开冲突双方的力量。
Kolya回到家中手握猎枪怒气冲天而忍了下来,有良民慎凶的因素,有一个男人为夫为父后百般牵挂万般犹豫的因素,但最重要的应该是对老友的信任,认为他可以摆平一切,恢复他平静的生活。
与Dmitriy的决裂迫使Kolya不得不放弃一切反抗,而捉奸时的暴怒正顺着一场暴饮伏特加玩弄枪械的戏,整个场面杀气腾腾。
Angela手攥猎枪时的坚定和恐惧可圈可点,几个镜头把一个俄罗斯乡下妇人的彪悍与淳朴、强大与无助刻画得深沉而透明。
Dmitriy、Angela和她的丈夫Pacha正好是圣经中约伯的三位朋友Eliphaz、Zophar和Bildad,约伯失去一切的时候,他们从不同的地方赶来安慰。
但即便是落难相助的朋友之间,也不是没有隔阂和误解的。
实际上约伯书的主体部分贯穿着他们就神恩神罚和个人善恶的对话。
Eliphaz在书中扮演一个看上去富有智慧的角色,是三人中相对冷静、聪明的一个,显然对应Dmitriy。
他笃信上帝的绝对公正,认为约伯的苦难必定是因为他有不为人知的罪。
说话较冲的Zophar和缺乏主见的Bildad则在片中成了一对夫妇,制造出有趣的家庭关系张力。
书中这两位朋友也怀疑约伯是因为有罪而受罚,具体到影片中就是后段Angela和Pacha就野餐中发生的暴力事件向警方作证。
经书自然否定了约伯三友所持受苦之人必有罪的简单逻辑,但无故的苦难到底来自哪里则成了哲学和神学永久的争论,或许神与命运以一种凡人无法知晓的方式运行着。
但Angela夫妇对Kolya所作的不利证词则不是空穴来风:虽然同样正直,但血性粗粝的俄国主人公不是圣经中完美温良无可挑剔的约伯,捉奸时一时冲动脱口而出的死亡威胁是让Angela相信他便是杀死Lilya真凶的主因。
如果说Kolya有罪——宗教意义上的“罪”——那便是冲动与愤怒。
又或许,有罪无罪并不重要,因为区区小民的供词不过是公权力将主人公置于绝境的借口罢了。
Kolya的谋杀嫌疑实际上并没有铁证——没有目击证人、没有确定的凶器、没有指纹或鞋印等痕迹——整个案件最后是一个明显的有罪推定,判决无非是掌权者意志的体现。
霍布斯的同名政治哲学著作无疑是圣经之外利维坦最著名的出没地,也是萨金塞夫的《利维坦》最明显的参考书目,导演坦言这些年来跟一位哲学家朋友的来往,是促使他阅读霍布斯的直接原因。
霍布斯的利维坦是主权的化身,而他言下的主权与君主是同一的:虽然《利维坦》从本质上认为国家权力来自于社会契约,但并不承认主权在民。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是自然人为了生存而必须签立的,而且几乎没有收回的可能性。
因为前国家的“自然状态”在他看来是一个混乱的世界,充斥着bella omnium contra omnes,人们不能相信任何人,也没有人能确保自己的安全,因为无论一个自然人有多强大,他不可能日夜保持警惕,也不可能击败所有的诡计。
这一想法显然受英国内战影响很大。
所以舍弃权利而服从君主,让主权国家为个人提供保护,是人类不至于亡种的唯一选择。
霍布斯明确地批判分权的设想,他理想中的国家(君主)有着绝对的权力,社会、经济、政治、法律自不在话下,连道德和信仰也是国家的管辖范畴。
这一点与英国国教以国君为首很相似,作者也因此被一些天主教人士骂作无神论者。
如果说片中的Vasiliy神父代表《约伯福音》对导演的影响,那么与市长Vadim过从甚密的主教便是他对霍布斯《利维坦》的解读:黑帮化的政府跟司法、宗教三位一体,变成一个无法无天的怪物。
这个威力无穷的怪物会摧毁试图对抗它的一介莽夫,把他的人生和家庭碾得粉碎。
霍布斯说利维坦是Mortall God [sic],它的权力是没有边界的,没有任何力量去制衡它,因为在霍布斯看来,只有全能的国家才能抵御自然状态下的summum malum。
可以说他对人性的看法是一种性恶论,没有终极的善,只有设法规避终极的恶。
然而人性于他的设计是无关紧要的,霍布斯的利维坦是一个国家(主权)、是一个人(君主或非自然人)、是一个机器(人造、非自然、有自己的运作逻辑),但最根本上它是一个和平卫士和安全保障。
在这个不那么理想的乌托邦里,一切都是由趋利避害的本能来调节的——利维坦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宿命的必然。
在这样的逻辑中,臣民(当然没有“公民”)不能检验主权是否保护了自己,而君主则可以使用各种修辞策略来赋予自己的行为以合法性。
要让人接受这样一个potestas absoluta,必然需要一些强大的动机,而这个动机来自于恐怖:一方面是霍氏所谓人人相互攻歼的自然状态的恐怖,另一方面则是利维坦本身的恐怖。
片中对大自然瑰丽而又险恶的图像刻画和人在自然中携带枪支、驾驶越野车的粗粝感,一方面明指旧约所记录的狩猎社会,另一方面暗喻着权力真空下霍布斯式的恐惧感。
一切的酒精、武器、旷野,都给在都市中长大的人以混乱的印象,再加上剑拔弩张的矛盾和暴力倾向,让人下意识希望寻找一个可以规训这一切混乱的力量。
当心,别跌进这个霍布斯式的陷阱。
片中的俄罗斯显然没有尽到霍布斯式主权国家的责任,导演对这只失败的利维坦的质疑在收尾处达到了直白的巅峰。
经历了家庭内外巨变的Kolya,暴力、暴饮、暴悲之后又精神恍惚地接受审判,他在看守所门口终于缓过神来对押送他的人说:“我儿子一个人待着,我们没有亲戚。
”警官答道:“别担心,他会没事儿的。
国家会照顾他的。
”这本来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母亲去世父亲收监无依无靠的未成年人自然应该由全能的国家来提供庇护。
而紧接的一幕戏便是Angela夫妇来到Kolya家中,发现消瘦憔悴的Roman从父亲被带走后就没有人管过。
Angela问他一个人待了多久,他说:“不知道,大概五天吧。
”当Vadim利用手中掌握的国家机器迫不及待地要毁掉Kolya时,这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则被遗忘在角落,而他也遗忘了世界,失去了时间感——这样双向的放弃作用在一个脾气暴躁的少年身上,结果必然是和平与安全的隐患,而这是霍氏口中国家需要保障的最根本的东西。
经历如此变故又被抛弃的Roman在面对来访的Angela夫妇时充满戒心,即便这已是他当时唯一可以依靠的最亲近的人——国家没有消除“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与提防,而是在少年的心中种下了不信任的种子。
最后融化坚冰的也还是Angela的真诚,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网络,在国家缺席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窗外的推土机代表公权力的意志,青面獠牙地盯着这座不那么完美的家,屋里的少年只是妨碍它开展工作的障碍。
它不关心少年的去向和命运,不管他是不是会长成下一个汉斯·科尔哈瑟或者马文·黑迈尔,会劫持多少路人、毁掉多少人的家园。
霍布斯从圣经中截取了神怪威力无限的一面,却没有强调它邪恶的一面:福音书中的利维坦归根结底是一个怪物、一个魔神,是上帝的对立面中邪恶的象征之一。
这也许是他对绝对主权的弊端留下的一个伏笔,一种“微言大义”。
当代民主最大的理论敌人卡尔·施密特(又译施米特)为了给纳粹政权和绝对政府权力作背书,宣称“利维坦”到英国内战时期已经在日常语言中失去圣经中邪恶的本意,否认霍布斯在使用利维坦形象的时候与邪恶有任何联系。
可惜这样的断言并没有什么靠谱的文献研究支撑。
离收尾不远时男主和神父Vasiliy的对话是全片的题眼(注1),Kolya质问他上帝如何又能解救这样的苦难,神父说上帝的旨意神秘莫测。
接着他明确点到了《约伯福音》并引了第四十一章(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有些版本章节分法不同)开头的几行(注2)。
中文和合本中译作鳄鱼的便是利维坦,与四十章中译为河马的Behemoth同为上古魔兽。
上帝在此是质问约伯,凡人又怎么能降服这翻江倒海的魔怪、这威力无穷的恶呢?
能降服这些恶的只有一位,就是上帝,当上帝不出手的时候,凡人的挣扎毫无意义。
不如完全地服从神,把自己交到他神秘莫测的手中,冷静肃穆而留有尊严地迎接苦难。
质疑自己的善、抵抗利维坦的恶或是质疑神的爱,都是徒劳的,甚至会激怒恶魔利维坦,遭到变本加厉的报复。
Vasiliy与Kolya在寒风中对话的这一幕之前,还有一场在店里买东西的戏。
神父要买的面包和男主要买的伏特加并排放在柜台上,好像是圣餐中耶稣的身体和血液,只不过宗教仪式中的圣血必须是以成熟的葡萄酿成的自然发酵的酒。
影片前半部分中Vadim与主教用餐的那一场,整个场景多少有名画《最后的晚餐》的影子,而基督教圣餐的仪式便是由耶稣与十二门徒的最后一餐而来。
不过构图再接近达芬奇,两个俄国男人还是以伏特加代葡萄酒,面包也换成了肉食。
如果说酒品的替换是俄罗斯的民族性,那么肉与面包则是阶级贫富的鸿沟,教会内部的等级活生生复制着社会上的阶级分野。
而信仰也许真的是哄人的麻药,上帝在Vasiliy口中神秘莫测,到了主教这里则毫不含糊地站在Vadim一边。
清贫的神父猜不透上帝,面对无常的命运他只能给凡人一些心灵的慰借,而位高权重的主教则有操控政治的能力,所以他不需要琢磨上帝,他变成了上帝。
在政教勾连的当代俄国,主教自称是市长的“同事”,各有各的防线要守,更像是战友。
也难怪霍布斯的利维坦极力要掌控宗教,信仰确实有一种无边而盲目的力量。
饰演主教的Valeriy Grishko是萨马拉州立剧院的掌门人,自电影上映后就面临来自政教两界的各种压力,据说是该片所有主创人员中面临针对个人的威胁最多的一位。
俄罗斯唯一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是二十多年前的《烈日灼人》,反思“大清洗”时代的悲剧。
导演尼基塔·米卡科夫出身于艺术世家,如今是个极端保守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普京的忠实簇拥,俄国东正教的狂热信徒。
前苏联最后一部荣膺奥斯卡外语片奖的是轰动一时、名留万世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导演弗拉基米尔·缅绍夫现在对前苏联充满眷恋。
他在苏联解体前后十年都因不满电影产业情状而仅以演员身份出现,九十年代偶出一作也是对社会的冷嘲热讽,不满“社会道德”的败坏。
缅绍夫是俄罗斯官方奥斯卡外语片甄选委员会的主席,米卡科夫也是成员之一。
两位泰斗为后者的烂片《烈日灼人2》被选为俄国2012冲奥片而在媒体上大打出手,资格较老的缅绍夫说那是俄国奥斯卡选片史上最大的错误,也是本世纪俄国电影衰颓的一个缩影。
那一年,俄国竞争奥斯卡初选名额的最大两个热门,一是索科洛夫擒获威尼斯金狮的《浮士德》,再就是戛纳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大奖得主《伊莲娜》。
这后一部片子的导演不是别人,正是安德烈·萨金塞夫。
今年的俄国奥斯卡选片委员会仍然是缅绍夫掌舵,米卡科夫仍握有一票,但选择的结果则让人大吃一惊。
一些分析家提到有俄国“人民艺术家”退出奥斯卡初选的现象,说明在今天俄罗斯的大环境下,美国人的奖并不是人人都想要的。
但不管怎么说,候选片中“政治正确”的一定有不少,所以委员会的选择也算是保住了艺术最后的尊严。
不管委员们政治倾向如何,到底是一群大导演在一起,政治和艺术之间的矛盾抉择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轻佻。
至于俄国文化部最初怎么会为该片出资,也许只有经手此事的人才会知道了。
我很喜欢电影背后这个看上去很精神分裂的故事,跟影片中那个盘根错节的故事相得益彰。
好的艺术作品永远都不可能被简化成维度单一的说教,如果把《利维坦》单纯地解读成炮轰普京,那还拍什么电影呢?
至于导演的意图,不管他怎么坦诚地“交代”自己的创作灵感来源,都不能被化约成简单的原型。
对经典的拼贴戏仿、重新解读和对生活的观察感悟永远都只能得到一个复杂错节甚至毫无章法的结果,那才是生活的原貌。
后现代的“重写”手法不是有一群艺术家在那里拗造型,而是社会历史发展到这个关头,不如此无以创作出有价值的艺术品。
其实,《约伯福音》内部结构的真真伪伪,语文学家和神学家从来众说纷纭。
一般认为开头和结尾的内容是最初的版本,中间约伯三友的对话等都是后来人添的,算是对上帝神启的一个戏剧化的反面注解。
我们今天的版本中,约伯还有第四个朋友,叫Elihu,关于他的片段几乎肯定是后世强加的。
他的言谈严格上来说跟全书的内容有些脱节,对约伯的解读有一些与其他三人相比很突兀而特立独行的地方,在哲学上的思辨性也更强,完全不符合上古旧约的朴素风格。
被后人借他之口行“我注六经”之实的Elihu在影片中几乎毫无悬念地投射在Stepanych身上,一个若即若离的朋友,也是唯一一个没有贯穿始终的配角。
而一说到《利维坦》的政治颠覆性,几乎所有人都会首先想到一群男人在野外玩射击时欲以俄国和苏联历任领袖照片作靶子的那一场。
不过我们忘了,不但以照片为靶是Stepanych的提议,就连整场野炊、射击的戏也是为了庆祝他的生日,而这个角色在片中统共就没出现过几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对权力诙谐而又直接的攻击,算是《利维坦》的一段“伪经”。
霍布斯的《利维坦》中常被我们忘记的最后一章讲到真正的知识总是被天主教廷以仪式和谬读蒙蔽,从而让人与社会堕入黑暗王国——没有“真”知识的境地。
万物真理和圣经正义,在他看来自然是主权的管辖范围,掌握解释言语的权力、掌握修辞的霸权,也就把信息、信仰、思想都握在了手中。
跳脱霍布斯的循环逻辑,不管是希腊哲学还是教廷权威,不管是国家还是民意,当解读的权利被限制、理解的工作被包办,我们就还是被禁锢在regnum tenebrarum里。
巴伦支海边的鲸骨,俄国山水,广角镜头拉出来的浩瀚完全被笼罩在阴沉和憋闷的气氛中,大气但不给人开阔的感觉。
这样的一个世界里,对“真相”和信仰的求索只能是具体而细微的。
“我的上帝与我同在,你的上帝在哪里,我不知道。
”注1:http://www.douban.com/note/485168488/。
注2:和合本圣经《旧约约伯记》第四十一章,http://www.bbintl.org/bible/gb/gbJob41.html(Bible International网站)。
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市长看中了男主的地皮,要搞“建设”,男主不愿意低价出让。
男主的律师兄弟手里捏着市长的把柄,从莫斯科赶过来帮忙。
“搞定”市长后,兄弟和男主的妻子来了一发(也许是阴差阳错,也许是故意,不得而知)。
市长惊慌失措,去主教那里拜神,主教以上帝的名义告诉市长,运用你的权力,给你权力是干嘛用的,于是律师被暴打一顿后,走了。
男主妻子自杀。
男主问神父,当我受难的时候,上帝在哪,神父说,平时祷告的时候你在哪。
男主说平时我点蜡烛,有难的时候上帝就会出现了?
... ...我喜欢这片,结局没有出现观众一厢情愿的正义战胜邪恶,没有奇迹,没有峰回路转,只有现实该有的冰冷模样,现实就是这个样子,没有规定正义一定会胜利,那是大部分电影为了取悦观众干的事情,并非现实中的大部分。
就像片中市长说的那样:“你们这些蝼蚁。
”
其实观影前半段是对安德烈·萨金塞夫 Andrei Zvyagintsev加强了叙事抱有排斥的,而且一直想着关于政治腐败能拍出啥新鲜的。
因为《回归》《将爱放逐》太令人深刻了,包括对死亡固执般的探讨。
当看完影片却是那么的掷地有声,不单单关于政治、宗教和人性纠结,而是带着俄罗斯民族悲天悯人的情怀,而且“利维坦”这名字取得太恰到好处,整体也能撑得起这个涵义丰富的名字。
作为整个故事肇启的拆迁案件是作为一个背景引出这个女人,因为没有这件事,律师作为丈夫的朋友不会来到此地,她也没有机会靠勾引来换取逃离的筹码,甚至我们可以说在影片进行中不断深入的探讨:人性、权力、宗教,三者都是以这一女人为基础在不断旋转扩大。
她是怎样的一个女人?
我们知之甚少。
我们知道整部影片中与她相关的有四个人物:丈夫、律师、儿子和女友,分别完成其妻子、情人、后妈、女友(同学/工友)这四个身份。
此外,她的过去我们一无所知,唯有通过她一系列的行动去知悉她这个人。
行动1:律师到来之后,原先没戴胸罩的她戴上了一个性感的胸罩,原先平坦的胸部瞬间挺起了。
此为诱惑的施展。
行动2:丈夫被关之后,主动敲响洗浴完毕的律师的房间,发生性关系。
此为勾引。
行动3:野餐时,再次与律师发生性关系,被孩子撞见。
此为勾引的继续。
行动4:在宾馆,与律师长谈无望后,回家以生孩子为条件寻求丈夫原谅。
此为逃离企图的失败。
行动5:丈夫要求性爱,不得不同意。
对镜哭泣。
行动6:死亡。
(后面再谈。
)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漂亮又有气质的女人,生活在这么一个闭塞、落后的小镇,与一个不喜欢的酗酒莽汉生活一起,外带一个无爱的非自己所生的儿子,做着中年大妈们做的洗鱼工作,想要逃离是可以理解的。
律师从莫斯科来,成为实现逃离这一企图的绝好机会。
诱惑与勾引,乃至失败寻求丈夫原谅,付出的代价是身体献于丈夫享用,最后只能寻求自杀。
我们不应该过多从道德上去分析这一女人,而去问这一悲剧的背后是由什么造成的,难道只是对丈夫没有爱还要生活在一起,是那个讨厌她的儿子,是又脏又差的工作虚度美好青春?
不!
是整个俄罗斯操蛋的一切: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官僚体制,东正教等等一切,都导致了这个女人走向悲剧。
所以影片不是从探讨这些大问题中夹上了这么一个女人,而是从这一个女人入手将整个俄罗斯社会剖析了出来。
这一点可以从交警的汽车中得到读解的线索。
在前往湖边野餐的路上,曾出现过一个一闪即逝的镜头:交警正开着的车上放着几幅圣像图,还贴着几张裸女的艳照,之后等女人上车后,这些又没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象征,同出于车厢这一空间的三者:交警、圣像、裸女正是俄罗斯社会的寓象:权力、宗教、人性。
而影片中的人物无不交织在这三者或其中两者的迷雾之下:对于律师而言,宗教是不存在的,他只讲证据;对于这个女人而言,权力是与己无关的,她只有人性和宗教之间的冲突;而丈夫这一人物却同时处于三者的包围之下。
故而,萨金塞夫所做的是试图总结出俄罗斯人民当下困境的根源:无非是上述三者形成的三角关系笼罩于俄罗斯整一民族/国家。
附提:关于女人死因的问题。
1.自杀。
对逃离的无望,无法再继续当下的生活2.权杀。
市长派人指使,为了把丈夫投进监狱,拆迁成功。
3.儿子杀。
这也很有可能,《三只猴子》里丈夫、妻子、儿子的关系与这部电影很相似,在那儿谋杀就是由儿子完成的。
以上三者皆有可能,看你相信哪一种。
首先,非常怨念。
为什么要拍成这么长的电影,这个故事本身体体量并不大,看了另一篇长评里的剧本,感觉剪辑真的很一般,观影体验直线下降。
其次,利维坦的隐喻很有意思,联想到了城堡,律师没有走进去,他放弃了,他离开了。
尼克也没有走进去,或者说他走进去了,但里面什么也没有。
利亚没有走进去,她迷失了,她死掉了。
罗马会是下一个想要走进城堡的人吗?
利维坦,庞大不可战胜之物,是政权、男权、父权,是勾结的官员和只手遮天的当权者,是逃不脱的伦理困境,是难以抗争的命运。
上帝对一切早有安排。
影片最后在耶稣注视下,光鲜的皮草与陈旧的头巾的讽刺真是锐利至极,尤其选择的耶稣画像还是中世纪风格的,从讽刺角度看,这部电影绝对满分。
最后,有几个问题。
1.在讽刺教权的时候有连带讽刺宗教吗?
《最后的晚餐》下的密谋,究竟是将其比喻成背弃耶稣的犹大,还是反衬出政教勾结的虚伪呢?
2.孩子应当苛责出轨的母亲吗?
“母亲”可不可以出轨呢?
守节是否要成为评判母亲合格与否的标准之一呢?
3.如何做到喝伏特加就像喝水一样的???
“你能用鱼钩钓到利维坦吗?
还是能用绳子绑住它的舌头,它会向你祈求原谅吗?
它会对你祈求原谅吗?
这世上没什么是平等的,它在傲慢的人水族之上作王。
”距离影片结束三十分钟,男主去质问神父,神父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这段话几乎概括了影片的主旨。
这段对话非常重要。
好比陷入困苦的人类直接质问上帝:“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一般”。
影片中的男主因为政府官僚权势失去自己的土地,被妻子背叛仍选择原谅,他没有错,他是个可怜人。
神父让男主像约伯一般顺服自己的命运,当男主愚钝的不能理解他说的这番话时,他鄙夷地走开了。
没有信仰并没有错,只是他惹怒了那些有“有信仰”的人。
到底谁的身上犯有罪恶?
与官僚勾结仍道貌岸然宣道的神父没有罪?
为了自己一己私欲逼迫男主拆迁,嚣张跋扈的市长没有错?
为了自己以后的荣华富贵互相勾结陷害男主的人警察局局长法官等三人组没有错?
男主进了监狱,而这帮有信仰的人却从教堂里似乎得了神的庇佑走出。
上帝是不公平的,有时候你会看到上帝是眷顾那些信仰他即使有恶的人。
信仰的迷失,罪恶的横行。
还记得市长和女主都问过男二,你信上帝吗?
男二都否决了。
说实话,男二和女主的猫腻片子一开始就表现的很清楚了,大概是某些人眼浊。
要是所有事情都讲的那么清楚还算啥好片。
这种事情总有一天东窗事发,这是能预料到的,并不突兀。
片子后三十秒,男主一次获得审判。
(片子里男主被判了三次,两次是在法庭上,一次是在警察局里,三次,男主都一言不发)并哭着说我不明白,能触及到我们,因为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命运要这么对他。
他是个好人,他原谅了背叛他的妻子,他关心他的儿子。
他唯一做错的大概是他没有信上帝或者他的性格暴躁。
片子确实有点脸谱化,比方说市长恶到底,男主可怜到底,人物性格比较单一。
剧情走向差不多能预料得到,整个片子我认为除去这些倒还值得上三星。
另外一星给当警察扛着一堆领导人相框出来当射击靶子的情节..
影片讲述了一个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这个世界的某些地方(或任何地方)发生的故事:一个市长想要通过法律程序强占民居发展地区商业(注意,对他来说,确实是“法律程序”),钉子户决定抗争到底。
期间律师查到了不可能不存在的市长的“黑暗记录”,于是市长不得不通过“法律外手段”——恐吓律师、制造杀人事件——去解决问题。
片子着重描述了几个点:1,法律作为国家机器(“利维坦”)的傀儡,只能作为强权的权力象征,而不能作为公民的客观权利保证。
2,复杂,甚至丑恶的人性才能唤起对宗教的渴望。
也因此,宗教成为了逃避世俗丑陋的“良药”。
3,公平是建立于私利之上的。
4,商业中心建起来以后,恐怕会有更多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鉴于对很多人而言,“更好的生活”仅仅意味着吃得更好,穿得更暖,日后这完全可以作为市长的一项业绩进行宣传,而忽略其以国家名义对少部分人家庭历史及个人生活的摧残。
经济发展带来物质的丰裕和对于普通人而言的“国泰民安”,它也成为了不民主的绝佳掩盖手段。
从历史角度来说,西方启蒙主义思想的传播,其重要一点是让公民意识到吃穿并非好生活的标准模式,在温饱之上,生活还有更高的目标。
俄罗斯显然并未经历这样的潮流。
(巾城)
剧本把霍布斯的哲学概念表现的比较深刻,绝不是简单意义的个人与国家机器的强烈对峙。
开头是男人和腐败国家机器之间的对抗。
中间故事变成了易卜生的那部戏《玩偶之家》,一个漂亮的,为继子操碎心却赢不回感恩的母亲,肯定想要逃离。
可是逃到哪啊?
所以下面的套路就和《蔚蓝深海》一模一样了:逃到另一个男人手里。
简直是太蠢了。
鲁迅先生(真的)说过,女人只有女儿性和母性,妻性是被逼出来的。
我们来假设女人是依靠某种惯性打算逃离男人之后继续寻找新的男人,这种惯性的原始推动力是什么呢?
当然是父权下的社会机器。
男性在这里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
可能是保护吧,即女人的女儿性。
这肯定是表象。
表象之下的,是这个女人的妻性,妻性来源于长期的社会惯性,惯性融到血里,培养着女性。
女主人公当然想逃离这种所谓的妻性,所以当帅律师说只有证据的事实才算事实的时候,女人选择排斥。
因为这话的象征意味太强啦,这不就表示掌握证据的人就是强者了么。
所以女人又回到朴实汉子身边了。
继子对她产生了更强烈的排斥。
所以就算坏市长没有奸杀她陷害给朴实汉子,这女人就不会自杀么。
肯定会的。
鲁迅先生(真的)写过一篇演讲《娜拉走后怎样》,是对易卜生那部戏剧的延展。
他问,娜拉走后究竟会怎样呢?
真的不能怎样。
不论为妓女,就会回来。
本片与鲁迅先生的猜测大致吻合,女人回来了。
《蔚蓝深海》结尾没有表示女人去哪了,我估摸也是回去了吧。
浅层意义是这个女人缺少的是经济权,实际上是反过来隐喻那个强大的社会机器不可能动弹,朴实汉子的地,要不回来了。
“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
但是从那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不肯动弹的东西多了去了。
宗教这条线索从市长那里开始的,慢慢渲染到每个人身上。
还是皈依上帝吧。
在上帝那,苦难、罪恶这些东西,终究会抵消掉啊。
不用进监狱,自己给自己加点负罪感,就完事儿了。
不错,有信仰的战斗民族,结果还是被强拆。
公务员都踢皮球不办事,法院和警察的机械执法,天朝也是如此,然后就有了天注定。
办公室里的彩色普京,野外的黑白前领导人。
利维坦的骸骨,钉子户的残骸。
冷峻地写实,荒凉的现实。
上帝看着呢,然后又如何。
冷静的镜头描绘一个残酷无比的故事。
家庭悲剧的背后是政治腐朽与信仰危机。
运动长镜头和海边空镜头都很有安哲的韵味。
两场法庭戏呼应,仅通过法官陈述就给人冰冷刺骨之感。
现实就是权力的游戏,你我都只是其中上不了台面的弃子与蝼蚁。
刚开始我一直想当然的以为这是一部有关讲述对抗体制的电影,就如我们的国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一样,强拆强占,贪污腐败,弱民强权,以及无用的陈词滥调。
可是真正看下去之后,发现电影不止在讲这些,影片似乎揭示了一个更加深远,更加宏大,带有永恒意义的话题。
在霍布斯的著作中,利维坦是指绝对权力的国家——是一个人工 模造 的人;其中,主权是它的灵魂,官员是它的关节,奖惩是它的神经,财富是它的实利,安全是它的事业,顾问是它的记忆,公平法律是它的理智,和平是它的健康,动乱是它的疾病你,而内战则是它的死亡。
在(圣经)里,利维坦是象征邪恶的一种海怪,拥有坚硬的鳞甲,锋利的牙齿,口鼻喷火,腹下有尖刺,是世界的毁灭者。
俄罗斯的电影和小说总是带给人们一种对人类苦难的探索和反问,比如托尔斯泰的 安娜卡列尼娜,托福妥耶夫斯基的 罪与罚。
在利维坦这部电影里,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巴伦支海附近的一个村子里(实际上它可以是任何一个地方),贪得无厌的市长盯上了尼古拉一家所住的房子,并企图白占那块土地——实际上是强占。
市长行为粗鲁,因为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下。
最后的结局是妻子跳海自尽,尼古拉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一个家由完整变得支离破碎。
在影片的一开始有个细节,尼古拉 前往车站去接他的好兄弟—从莫斯科来的律师,在回来的路上,就交警斯特帕尼兹又一次要求尼古拉替他修车的事。
尼古拉对他的好兄弟气愤的说道:“我烦死斯特帕尼兹和他的破车了,并说任何腐败的交警干上五年,都能买的起一辆好车了。
”他的好兄弟则说道:“也许他是一个清廉的警察。
”尼古拉则调侃的说:“是啊,还善良呢。
”然后两人相视大笑。
任何一个琐碎的小问题往往都指向一个更大的问题。
在前往法庭上诉失败之后,尼古拉 一众人回到家中,这时候喝的伶仃大醉的市长找上门来无理取闹并不屑的说道,你们这些刁民,你们不会有权力的,想都别想。
由此我想到柏林在(两种自由的概念)演讲中所提到的一句话,即对于无力运用自由的人来说,自由什么都不是。
而在这次事件中尼古拉所行使的自由就是柏林所提出的作为一个人应拥有的“积极的自由”的权力,而在这里这种自由是被打压的。
细看之下,市长的逻辑简单而粗暴——人民是蝼蚁,不具有权力,所以必须逆来顺受。
而市长此时正面临着一次大选,他忽视了他的权力正是来自于他口中所说的“蝼蚁们”手中的一张张选票。
这是对俄罗斯当今制度的一种反讽。
当我们把希望寄予尼古拉的好兄弟即莫斯科来的律师身上时,影片中莫名其妙出现这样一个桥段,交警斯特帕尼兹拿着报纸念出了这样一句话:“达尔文对定向与不可逆转的生命历史发展的概论。
从生到死,一段长时间的跨越即 进化论。
从这里又再一次指向了霍布斯的著作利维坦,看到这里其实可以毫无疑问的猜出电影的结局了。
在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中,无论是尼古拉的好兄弟律师睡了他的老婆,或者野外聚餐外加射击比赛,更多的是表现电影情节上的一些冲突。
它们都指向同一主题——最终的悲剧。
俄罗斯是一个宗教国家,在电影中那个焦虑的市长不止一次的求助于主教大人,在遭遇律师的威胁之后,他又一次求助主教。
而主教的发言让人颇值得玩味:上帝是一切的主宰,有主宰的地方就有权力。
如果你掌握了权力,用自己的权力解决问题,不要寻求帮助,否则敌人会觉得你很弱小。
我实在佩服主教大人偷换概念和稀泥的能力,于是市长再一次充满信心决定运用手中的权力恐吓律师,并且成功了赶跑了律师。
具记载,在上帝造人之后,人请求上帝:“上帝啊,我们太弱小了。
请你再创造一个英雄吧,让他保护我们”。
上帝说:“英雄在保护你们的同时,也会欺压你们,吃你们”。
后来人们为了抵御各种外来的风险,自己创造了一个利维坦,创造了一个能让他们有归属感的庞然大物——政府,但政府这个利维坦有双面的性格。
它由人组成,也由人运作,因此具有了人性当中半神半兽的品质,它在保护人的同时,又在吃人。
于是故事和我们所预想到的一样在走向悲剧。
古希腊式的悲剧是宿命论的,它只有一条守则,即与命运抗争从来都不会成功。
而尼古拉所表现的则是体制下的悲剧,即与体制抗争永远都不会成功。
尼古拉在遭遇好兄弟律师弃他不顾,妻子死亡之后,找到神父逼问道:“你的仁慈万能的上帝呢?
“我的上帝,在我心中。
至于你的,我不知道。
你要祈祷什么?
我从来没在教堂见过你,你没有斋戒,没有领圣餐,也没有告解。
”如果我点上蜡烛,做到这一切,一切会不同吗?
或许现在还不晚。
我的妻子会死而复生吗?
我的房子呢?
还是,已经晚了。
“我不知道,上帝是虚无缥缈的。
”神父如是说道。
“你不知道,为什么我还要去告解?
那你又知道什么?
”尼古拉问道。
“你能用鱼钩钓到利维坦吗?还是能用绳子绑住的舌头?
它会向你祈求原谅吗?
它会对你礼有加吗?
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平等的,它在傲慢的水族上称王。
”神父反问到。
“你知道约伯吗?
约伯 看到了自己的曾孙,并且活到了140岁,因为他顺从了自己的命运。
”顺从自己的命运似乎是宗教所宣扬的世界运行的方式,于是在暴政的压迫下,人们无所适从,在巨大的利维坦面前个人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而在这个世界里强权即真理,国家即利维坦。
那么在一个国家政权和世俗神权同流合污的时代,人民有何权力?
似乎没有人能够抗衡这种命运。
人们似乎习惯了逆来顺受,他们像是羔羊一般,温驯且懦弱,在屠刀割破喉咙之前才会做出微弱的抗争,发出凄惨的叫声。
它似乎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种真理,做一个温驯且被驯服的人,因为这一切道路(包括苦难)都是通向耶稣基督的。
神父所说道:“我的上帝与我同在,你的上帝在哪里,我不知道。
”
快进都看不完
真是个冲奖去的电影呢,扯点政治,扯点宗教,撒点狗血,再死个人,齐活了
美术生看爽,外景好像安德鲁.怀斯的画活了
没太看懂,一个拆迁的事演了这么久
中心在流变,朋友、妻子、丈夫一个个消失,指向了无形的主体,而真实生活中的约伯不愿认罪,这或许就是法律与上帝的区别,人为自然立法的直接坦白性,而这其中冥冥又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许这就是利维坦(强势国家),命运。
对话片?难看。
这啥啊,俄版“天注定”?故事冗长无趣,人物脸谱化。片尾的宗教讽刺简直差到极点了,本届最被过誉的一部。
在天朝司空见惯的案例+晦涩难懂的宗教+无因由的感情瓜葛=一个字:闷!★★☆
节奏很慢很沉闷
俄罗斯因利维坦而存在 摧毁一个小怪兽 只能用更可怕的大怪兽来替代才能维持认同 一面反对利维坦一面又要第三罗马 是不可能实现的民小幻梦
律师怒干好友小老婆。
墙倒众人推,人逢中年百事哀。电影选材大胆且真实,叙事平淡也充满波折。
本子好,慢热,后半部分的镜头挺美的,演员生硬。
实在是看不下俄罗斯电影 全是厚重的长对白 能不能摆脱用氛围去烘托下 用镜头细节去省略一些对白 你好 你好吗 我好你呢 我也不错就是 就是什么 哎啰嗦死了
沉重的启示录,放之四海皆为准,在巨大的权欲洪流中,个体无声消弭的残酷事实。★★★★
很多解读只停留在表面的体制、宗教碾压个人的层面,这片子实质上表现了更大的悲剧: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扼杀.女主看到的海洋巨兽就是男权社会的象征.被绑架虐打的律师,被冤枉的男主,都是"杀死"女主的凶手。它配得上奥斯卡的奖励。
少见的反派战胜主角、邪恶笑到最后,结尾甚至都不是开放式的留白处理,彻底走向绝望无力。本片有俄罗斯文化部参与投资,如此直白地对司法系统抨击讽刺,居然还从官方层面推选参加奥斯卡外语片,简直不可思议。同样从主角失败的结局来看,反抗度不足是很大的问题。教会元素的加入,产生一种生活的不幸都是源于不信教的错觉,坏人的胜利是因为他懂得和教会同流合污,即便内含反讽但表面看思想还是过于消极。个体对抗强大集体的失败,可以拍成伤感万分的悲剧,或是不顾一切的极端,最好不要停在消极的无力收场。
五星推荐:《利维坦》,部分桥段甚至有梁赞诺夫的影子,我始终期待俄罗斯电影的回归,俄罗斯电影都值得去大银幕看,因为它浑然天成的大气,是世界上最痛苦深刻的文化,那些自毁的孩子会情不自禁的爱上它,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俄罗斯人对灵魂叩问的更直接,更给力,虐心虐得更爽,连讲的笑话都那么悲伤。
曾经强大的苏联变得如此不堪,但是只是巨人摔倒让人看到这些脓包,那些没摔倒的巨人何尝不也是,这是一个可以放大的隐喻也是可以缩小的隐喻,律师的存在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笑话,因为有时候律师都维护不了自己想要的公平吧,利维坦这个怪物,人活在动物的世界。电影不知道是在批判还是迎合,比较直白吧4分样子,剧情真的好多莫名其妙。看到俄罗斯又想起中国,在经济发展如果停缓或者人口增长点下降,是否也会出现大片老旧落魄的房屋。神棍才是这年头最扯淡的存在,片子内容太刻意了,导演太想表现了太多杂糅的隐喻和莫名其妙了,又有冗长的感觉,看完实在是折磨,而神棍只会度有钱人,很明显有些迎合西方审美的电影,不会再考虑这个导演的作品了。2022.8.20于杭州丁桥记,7.8分记。
如果只是为了满足贪欲,可能还成不了真正的利维坦。感情线也削弱了故事的力量……虽然有普京这怪物,今日俄罗斯还是不能和它的邻居同日而语。这样的电影能在俄罗斯上映即是一例。